天子(漢語辭彙)

天子(漢語辭彙)

天子在古代政權里是爵稱;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中國文化注重修德與立功;

東漢《白虎通德論》講:天子(tiān zǐ) 者,爵稱也。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載謂之天子,上法斗極。”《尚書》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王者之制祿爵凡五等。”謂公、侯、伯、子、男。 爵者,盡也,各量其職盡其才也。“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等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子
  • 外文名:Tian Zi
  • 拼音:tiān zǐ
  • 注音:ㄊㄧㄢ ㄗㄧˇ
  • 適用對象:所有人
  • 主要成就:唯物主義
釋義,出處,示例,探源,全表,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秦朝,西楚,西漢,新朝,玄漢,赤眉漢,成家,東漢,三國,西晉,東晉,桓楚,十六國,南朝,北朝,隋朝,許國,唐朝,武周,唐朝,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劉齊,遼朝,北遼,西遼,西夏,金朝,元朝,明朝,大順,大西,南明,清朝,太平天囯,中華帝國,相關,

釋義

天子在古代政權里是爵稱;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按《孟子.告子上》的說法,天子本應該是 天爵與人爵合一的爵稱,但可惜後世不少人得了天爵而棄人爵。

出處

《尚書.夏書》:“爾眾士同力王室,尚弼予欽承天子威命”
《詩經·大雅·江漢》:“明明天子,令聞不已。”
《論語.季氏》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史記·五帝本紀》:“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

示例

[唐]高適燕歌行》:“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明]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然值天子英武,練於情事,絫澤所參,眾志如結。”
東周列國志》第一回:“話說周朝,自武王伐紂,即天子位,成康繼之,那都是守成令主。又有周公、召公、畢公、史佚等一班賢臣輔政,真箇文修武偃,物阜民安。”
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莊徵君戴了朝巾,穿了公服,跟在班末,嵩呼舞蹈,朝拜了天子。”

探源

天子產生於中國農耕文化,古人用心辨識到天命--北斗指寅,大地回春,而順從於天命耕種,而有了豐收;於是認天為父,聽天命,天行健自強不息;認地為母,厚德載物,而有豐收。
隋天子隋天子
所謂天德 《易經.䷀乾》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所謂地德 《易經.䷁坤》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中國文化注重修德與立功,對人進行爵位分級。按《孟子》所講 天子是得天爵而有人爵的人,東漢班固文章講 天子王者之制祿爵凡五等。”謂公、侯、伯、子、男。爵者,盡也,各量其職盡其才也。“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等
周朝分封制,天子 被稱"王"者,父天母地。孟子講古人修德為天爵,修仁義忠信,樂善不倦;古時社會的人修得天爵,會有人爵從之;孟子還說: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歷史也證明後來很多人得了人爵便棄其天爵;求虛而不求實,
從夏商周,至到了清朝天子也會以親自耕種以示天下,他們知本,敬天事地,父天母地來尊重華夏傳統的農耕文化。
子曰:“唯天子受命於天,士受命於君。故君命順則臣有順命;君命逆則臣有逆命。《》曰:‘鵲之姜姜,鶉之賁賁;人之無良,我以為君。’”
唐朝到宋朝科舉遠離儒學,這兩個時期 對天命,與受命於天的理解都有非常大的偏差;唐朝與宋朝都偏於佛教,迷信越發得濃,以至於滅佛之事發生。
如果象 孟子所講,如果皇帝或皇帝之子 得了人爵便棄其天爵,那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之子。 他們人要修天爵,俟天命;
天子是人格化的自然界,被認為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間萬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後代,天為父,所以號“皇天”,地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凡人皆為天之子。按照宗法制度來說,只有嫡長子才有權力繼承父的遺產,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傳子孫。
一般認為,將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稱為“天子”始於夏代,因為《尚書.夏書》:爾眾士同力王室,尚弼予欽承天子威命。儒經《尚書》中說,天神改變了他對自己的長子、大國商國君主的任命。因此,天子的含義,乃是天的長子或嗣子,即後世所說的太子、君主制國家的王儲。
如果許多人能象中國農耕文化一樣修己正身 對天地以及萬物有 新的認知,並用新的認知造福於民,有利於萬物,那都是在修天爵,至於有沒有成為天子,要待天命; 就如儒學《大學》里強調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天子之說”隨時代變遷與發展而不斷進化。
漢代司馬遷作《史記》,說從堯舜開始,夏代商代、周代、秦代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後裔。因此,這些君主都是名副其實的、血統意義上的天神之子,而他們經過世代的積累德行,做了天子,是非常合理的。但是漢代開國皇帝劉邦,出身平民,他的父親都沒有名字,就更加找不到他以前的世系。所以司馬遷對於他能夠做天子非常不理解,猜想他大概是天派遣的大聖人,不然的話,不會在幾年的時間裡就取得政權,做了天子。漢代儒者為了找到劉邦的天神血統,經歷了近200年的努力。最後,儒者賈逵在《左傳》中找到,堯的後代中有一個叫劉累的,曾經做過夏代的臣子。劉邦,就是劉累的後代。這樣,劉邦就可以通過堯,上溯到黃帝,被認為是具有天神血統的人。劉邦之後,王莽曹丕做皇帝,也都要把自己的血統上溯到舜,再上溯到黃帝,以證明自己做天子的合理性。
然而封建階級統治者要證明自己有天神的血統是個非常困難的事,之後由於天神觀念的變化,黃帝等也不再被承認是天神,而只承認他們是人帝,即使能夠找到黃帝的血統也失去了意義,這時候,出來了感生帝說。
西漢孝武皇帝西漢孝武皇帝
感生帝說是漢代儒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後世也造成了重要的影響。感生帝說的要點是,皇帝的祖先,都是感受了天上五帝之一的精氣而降生的。精氣就是靈魂,也就是說,皇帝的祖先,都是得到了某位天神賦予的靈魂而降生的,所以他是天之子。從南北朝後期開始,國家正式把感生帝列為祭祀對象,至於五帝中哪一位是當朝皇帝的感生帝,則由儒者根據五行理論加以推算。
宋代張載又改進了關於天子的學說。他認為,天地降生了人,因而它是我們大家的父母。但是,皇帝是我們父母的宗子,即嗣子,大臣等都是宗子的管家。所有的人皆為同胞,所有的物皆為朋友。這樣,不需要感生帝說,天子也有了合法的地位。幾百年後,明朝在改革祭祀制度的時候,取消了五帝祭祀,也不再祭祀感生帝,因為關於天子又有了新的說法。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丙丁之間,天子賢達,士夫無出其(袁可立)右者。”

全表

說明:1.以下加*的,為追謚。2.不列入後世追尊的部落首領“三皇五帝”。

夏朝

羿(又稱后羿[yì],原為有窮國國君)
寒浞(后羿的家臣)
少康
(杼)
扃(jiǒng)
廑(jǐn)

商朝

湯(世稱成湯商湯) 子天乙(又名子履)
康丁

西周

*周文王姬昌(武則天廢唐建周時,被追尊始祖皇帝)
周武王姬發
周成王姬誦
周康王姬釗
周昭王姬瑕
周穆王姬滿
周共王姬繄扈
周懿王姬喜
周孝王姬辟方
周夷王姬燮(xiè)
周厲王姬胡
周宣王姬靜
周幽王姬宮湦(shēng)
周攜王姬余臣

東周

周桓王姬林
周莊王姬佗
20.西蜀
蜀王譙縱

南朝

1.宋
*穆帝劉翹
武帝劉裕
少帝劉義符
文帝劉義隆
元帝劉劭
孝武帝劉駿
明帝劉彧
順帝劉準
2.齊
武帝蕭賾
廢帝/鬱林王蕭昭業
廢帝/海陵王蕭昭文
明帝蕭鸞
廢帝/東昏侯蕭寶卷
和帝蕭寶融
3.梁
武帝蕭衍
簡文帝蕭綱
廢帝/豫章王蕭棟
廢帝/武陵蕭紀
元帝蕭繹
閔帝蕭淵明
敬帝蕭方智
宣帝蕭詧(chá)
明帝蕭巋
靖帝蕭琮
5.陳
武帝陳霸先
文帝陳蒨
廢帝陳伯宗
宣帝陳頊
煬帝/後主陳叔寶

北朝

1.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燾
文成帝拓跋浚
獻文帝拓跋弘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詡
殤帝元氏(元姑娘)
幼主元釗
孝莊帝元子攸
廢帝/長廣王元曄
節閔帝元恭
廢帝/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脩(xiū)
孝靜帝元善見
文帝元寶炬
廢帝元欽
恭帝元廓(又名拓跋廓)
*神武帝高歡
*文襄帝高澄
文宣帝高洋
廢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後主高緯
安德王高延宗
幼主高恆
范陽王高紹義
5.北周
*文帝宇文泰

西遼

遼德宗耶律大石
感天后蕭塔不煙
遼恭帝屈出律

西夏

*太祖李繼遷
*太宗李德明
景宗李元昊
毅宗李諒祚
惠宗李秉常
崇宗李乾順
仁宗李仁孝
桓宗李純佑
襄宗李安全
神宗李遵頊
獻宗李德旺
末帝李睍(xiàn)

金朝

元朝

(孛兒只斤氏)
元睿宗拖雷(監國)(也可那顏)
元太宗窩闊台(木亦堅汗)
元定宗貴由(貴由汗)
海迷失後(稱制)
元憲宗蒙哥(蒙哥汗)
元成宗鐵穆耳(完澤篤汗)
元武宗海山(曲律汗)
元文宗圖帖睦爾(札牙篤汗)
元明宗和世(là,忽都篤可汗)
元寧宗懿璘質班(宜林奇葆漢)
元昭宗愛猷識理答臘(必里可圖)
元益宗脫古思帖木兒(烏薩哈爾可汗)

明朝

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天順)

大順

大西

南明

清朝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

太平天囯

天王洪秀全
幼天王洪天貴福

中華帝國

相關

古代中國和日本的帝王稱謂
1、天子
禮記》:“君天下曰天子。”
漢書》:“王者父事天,故爵稱天子。”
《春秋繁錄》:“尊者取尊號,卑者取卑號。故德侔天地者,皇天佑而子之,號稱天子。”
隋書· 東夷傳》:“大業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朝貢。使者曰:‘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其國書曰:‘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云云。”此指隋唐時日本天皇自稱。
2、皇帝
》:“皇帝清問下民。”
管子》:“明一者皇,察道者帝。”
詩譜》:“德合北辰者皆稱皇,感五帝坐星者皆稱帝。”
史記秦始皇本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百虎通義》:“漢制:天子稱皇帝,其嫡嗣稱皇太子。”
獨斷》:“皇帝至尊之稱。皇者,煌也。盛德煌煌,無所不照也。帝者,諦也。能行天道,事天審諦,故稱皇帝。”
3、皇上
《皇太子宴元圃宣猷堂有令賦詩》:“皇上纂隆,經教宏遠。”
4、今上
《史記·秦本紀》:“今上以重法繩之。”
5、皇
爾雅》:“林、烝、天、帝、皇、王、後、辟、公、侯,君也。”
說文》:“皇,大也,自從。自,始也。始皇這,三皇太君也。”
《風俗通》:“三皇: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
6、帝
爾雅》:“林、烝、天、帝、皇、王、後、辟、公、侯,君也。”
說文》:“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
獨斷》:“上古天子:庖牲氏、神農氏稱皇,堯、舜稱帝,夏、商、周稱王。”
白虎通義》:“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王,帝者天號,王者,五行之稱。”
7、陛下
《獨斷》:“陛下者,陛,階也。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於陛側,以戒不虞。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義也。”“天子自稱為朕,臣民稱之曰陛下。”
8、殿下:魏晉六朝都稱殿下
9、聖上:在《漢書》中一般都稱聖上
上述中稱天子自稱朕,那么我們看看這是由誰那開始的,我們看看史記中的記載,秦始皇已經統一了六國,李斯等大臣商議說:“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其實從秦始皇開始,後世皇帝都自稱朕了。但在這之前,其實朕,只是我的意思,大家都可以用,只是到了秦始皇開始,只能天子獨用了。
其實皇帝還有很多自稱,小子、沖人、孤、寡、不穀。那么我們看看相關的記載都有些什麼。
論語》:“予小子履。”
《尚書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
《尚書說命》:“台小子舊學於甘盤。”
《尚書大誥》:“洪維我幼沖人,嗣無疆大曆服。”
老子》:“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以上所說的天子稱謂其實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只是出處或許有所不知而已,但下面要講講天子的古稱,這其實對我們讀古籍是有很大幫助的。
《爾雅》:“林、烝、天、帝、皇、王、後、辟、公、侯,君也。”
《尚書》:“克綏厥猷惟後。”
《易》:“後以施命誥四方。”
白虎通義》:“以揖讓受於君,故稱後。”
說文》:“後,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廠之從一口,發號者,君後也。”
元後
尚書》:“汝終陡元後。”
君王
《詩》:“室家君王。”
後王
《尚書說命》:“樹後王君公。”
素王
《史記殷本紀》:“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大君
》:“大君有命,開國承家。”
社君
七略》:“三載社君。”註明一下,這裡指的是幼君
天辟
《前漢五行志》:“天子曰天辟。”
湘山野錄》:“李侍讀仲容善飲,真宗飲量無敵,飲則召公,一夕,上命巨觥,仲容曰:‘告關家,免巨觥。’”
其餘大致還有幾十種叫法,比如大官、君天、真主、天公、崖公、太上、大宗、先民、大尊、朝廷、車駕、至尊、元首、九重、萬歲、萬乘、人主、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