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1087-1143,一說1094-1143),字重德,契丹族西遼德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通曉契丹、漢文字,擅長騎射,中亞史書中記為大石林牙,為西遼的創立者。1115年中進士,提升為翰林應奉,不久升任承旨。遼以翰林為林牙,所以稱之大石林牙。歷任泰、祥二州刺史,遼興軍節度使。

1122年,金兵日益逼近,天祚帝流亡,大石與眾大臣立秦晉王耶律淳為帝。淳死,立其妻蕭德妃為太后,以守衛燕京。因勸阻天祚帝不要妄自出兵攻金,天祚帝不從,大石心中不能自安,於是殺死蕭乙薛、坡里括,自立為王,率領鐵騎二百乘夜逃遁。

1130(或1131)年二月甲午日,以青牛、白馬祭祀天地、祖宗,整頓隊伍向西進發。1134年三月建西遼,1141年率西遼軍隊在卡特萬戰役中擊敗十萬中亞聯軍,使塞爾柱帝國的勢力退出河中地區,確立了西遼在中亞的統治,1143年去世。

基本介紹

  • 本名:耶律大石
  • 別稱:大石林牙、菊兒汗
  • 字號:重德
  • 所處時代遼朝西遼
  • 民族族群契丹族
  • 出生地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
  • 出生時間:1087年或1094年
  • 去世時間:1143年
  • 主要成就:延續遼朝國祚,建立西遼帝國打敗中亞強國塞爾柱帝國聯軍
  • 廟    號:德宗
  • 尊    號:天佑皇帝
  • 年    號:延慶、康國
  • 在位時間:1134年―1143年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保衛南京,稱霸中亞,為政舉措,民族宗教,軍事,大石西征,過程,路線研究,年齡爭議,歷史評價,總評,歷代評價,家族成員,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遼道宗大安三年(1087年),耶律大石出生於上京,他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從小好學,善於騎射。兼通漢文、契丹文天慶五年(1115年),耶律大石中進士,入翰林院,任翰林承旨,他是《遼史》中記載的遼朝唯一一個契丹進士。後歷任泰、祥二州刺史,遼興軍節度使。

保衛南京

1122年(遼天祚帝保大二年),金兵大舉南侵,攻克中京,天祚帝不敢留守,西逃入雲中。時大石等留守南京,遭到金、宋夾攻。為了安定人心,堅持抵抗,大石擁立耶律淳即位,稱天錫皇帝,後世稱北遼。耶律淳任命大石為軍事統帥,負責守衛。
大石分析當時形勢,決定向金稱臣,同北宋結好。但是,北宋君臣認為這是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好機會,出兵二十萬攻打南京。大石率軍迎戰,敗宋軍於白溝河,不久耶律淳病死,其妻蕭德妃攝政,宋兵復來攻,奇襲南京城,在巷戰中遼軍再次取勝,使得兵心復振。
1123年四月,大石率軍在奉聖州龍門壁附近抵抗失敗被俘,逼迫為金兵帶路偷襲天祚帝的青冢大營。後從金營逃脫,九月投奔天祚帝。天祚帝並不能原諒大石擅自另立皇帝的作為,也不能接受大石“養兵待時”的意見,這使得大石深自疑慮。1124年夏,在天祚帝準備出兵與金決戰時,大石殺死了蕭乙薛、坡里括二將,率領親兵200人逃離。

稱霸中亞

1134年,東喀喇汗國阿赫馬德汗死,其子易卜拉欣汗不得人心,造成康里人和葛邏祿人叛亂,被迫邀請西遼出兵協助平亂。大石很快平定了康里和葛邏祿,並把東喀喇汗國降為附庸,割取其北疆一帶為西遼直轄領地。當年,大石定都於八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托克馬克),改年號康國元年。
1141年西遼的控制區域東至高昌,西抵裏海,成為了中亞的霸主。1143年,耶律大石病逝,享年五十七歲,廟號“德宗”。

為政舉措

民族宗教

關於耶律大石本人的宗教信仰,不同宗教的信徒有著不同的說法,《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志費尼認為他“秘密成為了一位穆斯林”,另一位歷史學家伊本·阿西爾又說他是摩尼教徒,甚至還有景教徒稱頌他是傳說中的祭司王約翰。其原因也許是因為他表現出了極度的寬容性。在統治區域內,他沒有強行推進任何信仰,並且對不同的宗教一視同仁。伊斯蘭教、佛教、景教摩尼教、薩滿教等宗教都在西遼贏得了不少信徒。對於其屬國和附庸部落,大石要求他們按時繳納貢金,並派遣一名“沙黑納”(監國)監管,他們的頭人要掛銀牌表示臣服。其餘方面一切依照原有模式治理。另外,他也採取了遼朝南北面官制,對南面的農耕居民和北部的遊牧居民按其習俗分別治理。每戶交一第納爾稅收。
由於他的這些寬容措施,西遼盡得民心,很快發展成為中亞地區首屈一指的強國,連成吉思汗的重要輔臣耶律楚材也盛讚其“頗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

軍事

其軍事才能歷來為人稱道,他堅持“養兵待時”,雖然屢遭失敗,但均能善於把握時機,隨敗隨起。先率一城哀兵破十萬宋軍於燕京,後領數百鐵騎開萬里國土於中亞,將耶律氏的國祚又綿延了近百年。
安定後方之後,大石決定東征金朝,希望復國。1134年夏,大石指派手下大將蕭斡里剌率軍七萬出征,因牛馬多死被迫撤回。大石也徹底將擴張重心轉向西方伊斯蘭世界。
1137年,大石率軍侵入西黑汗國,在忽氈擊潰了敵軍主力。西喀喇汗國遂向其宗主國塞爾柱突厥帝國求援。塞爾柱突厥蘇丹桑伽號召伊斯蘭世界對西遼的異教徒發動聖戰,集合了呼羅珊加茲尼等國的士兵約十餘萬,於1141年7月,與大石在撒馬兒罕附近的卡特萬決戰。決戰結果,穆斯林聯軍慘敗,桑迦僅以身免。大石率軍一直追擊至起兒漫(今撒馬爾罕附近)。此戰之後,塞爾柱突厥的勢力退出中亞,原屬國西喀喇汗國和花剌子模均歸屬西遼。西遼成為中亞霸主。

大石西征

過程

1122年(保大二年),金兵日益逼近,天祚帝流亡,大石與眾大臣立秦晉王耶律淳為帝。淳死,立其妻蕭德妃為太后,以守衛燕京。及至金兵到來,蕭德妃回到天祚處,天祚惱怒,誅殺德妃並責備大石說“:我還沒死,你怎么敢立耶律淳?”大石回答說:“陛下擁有全國的力量,不能去阻擋一下敵人,拋棄了國家社稷遠遠逃遁,致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即使立十個耶律淳,都是太祖的子孫,豈不強似去乞求別人來寬宥性命?”皇上無言以對,賜給酒食,赦免其罪。
大石心中不能自安,就殺死蕭乙薛、坡里括,自立為王,率領鐵騎二百乘夜逃遁。向北走了三天,過黑水,見到白達達詳穩床古兒。床古兒進獻馬匹四百隻、駝二十隻、羊若干。向西行至可敦城,駐軍於北庭都護府,會集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等七州以及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里、密兒紀、合主、烏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糾而畢十八部王之眾,曉諭他們說:“我祖宗歷經艱難創下大業,經歷了九代二百年。金人作為臣屬,逼迫我國家,殘殺我黎民,屠殺毀滅我城邑,使我們的天祚皇帝陛下逃難於外,想到這些我日夜都痛心疾首。我現在仗義西行,想藉助眾蕃部的力量,翦滅我們的仇敵,恢復我國的領土疆域。你們眾人之中也有顧念痛惜我們國家,憂慮我們的社稷,思量共同救出君父,濟助生民於苦難之中的人嗎?”於是得到精兵一萬餘人,設定官吏,編列排甲,準備儀仗器具。
耶律大石西征圖耶律大石西征圖
1130(或1131)年二月甲午日,以青牛、白馬祭祀天地、祖宗,整頓隊伍向西進發。先寫信給回鶻王畢勒哥說“:從前我國太祖皇帝北征,經過卜古罕城,就曾派遣使者到甘州,下詔給你們祖先烏母主說:‘你思念故國嗎,朕馬上就可以為你恢復,你擔心不能回去嗎,我已經擁有這片土地了。我擁有,也就是你擁有了。’你的祖先當即上表致謝,認為國家遷來此地,已有十幾代人,軍民都留戀現有國王,不願遷居異地,所以我也就不能重返故國了。這表明我國與你們國家的交好已有多年歷史了。現在我準備向西前往大食,向你們國家借道,你們切不可生疑。”畢勒哥接到書信,當即到客舍迎接,大宴三日,臨走之前,又進獻六百匹馬、一百隻駱駝、三千隻羊,並願以子孫為人質做附庸,送至境外。所經過之處,為敵的擊敗之,降附的安撫之。行軍萬里,有好幾個國家歸附,獲得的駱駝、馬匹、牛、羊、財物,不可勝數。兵力日益強大,士氣日益高漲。
到尋思乾,西域各國合力舉兵十萬,號稱忽兒珊,前來拒戰。兩軍相距大約兩里。大石曉諭將士說“:敵軍雖多但是沒有謀劃,攻擊它,便會首尾不能相救,我軍必定會獲勝。”派六院司大王蕭斡里剌、招討副使耶律松山等率兵兩千五百人攻擊其右路,樞密副使蕭剌阿不、招討使耶律術薛等人率兵兩千五百人攻其左路;自己率眾進攻其中路。三軍一齊攻擊,忽兒珊大敗,伏屍數十里。大石駐軍於尋思乾共九十日,回回國王前來降附,貢獻土產。
又西行至起兒漫,文武百官冊立大石為皇帝,1134年二月五日即位,年三十八歲,號稱葛兒罕。又奉上漢制尊號曰天佑皇帝,改元延慶。追謚祖父為嗣元皇帝,祖母為宣義皇后,冊立元妃蕭氏為昭德皇后。於是對百官說“:我與你們行程三萬里,跋山涉水過沙漠,日夜艱辛前行。仰賴祖宗之福佑,你等眾人之力,我冒昧地登了大位。你們的祖、父都應該加以存恤善後,以共享榮耀。”從蕭斡里剌以下四十九人的祖父和父親,封號爵賞各有等差。

路線研究

耶律大石一行的西征路線問題,相繼有許多研究者加入討論。本篇以吾古孫仲端《北使記》記載為分析核心,輔以金山以西交通的考察,證明契丹軍隊曾由“葉密立”至“陰山”前,遇阻折入“回鶻國”。相關的論點尚有:以《遼史》中記載排斥《征服世界者史》等中亞作家記載的理由並不成立,而所稱的“回鶻路”、“碎葉路”,由於沙漠穿越的困難,也並非一條捷徑。劉祁及同時代耶律楚材等使用的“回紇”一詞所指,更可能是“畏吾兒”及與其在人種上相同的中、西亞白種人。耶律大石於金軍來襲前即已進軍“吉利吉思”,因此,一旦失利,即向西至於“翼只水”。其一行西征所過迂迴曲折,還可從其對臣下所語“朕與卿等行三萬里,跋涉沙漠”中得到旁證。
耶律大石的西征路線,學術界頗有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主要的大致有三種:一、以俄國學者威廉·巴托爾德《中亞突厥史十二講》第七講〈西遼和可失哈兒的突厥文化〉為代表:西征分南、北二路:南路由“杭海山”亦今杭愛山西南行,越過金山亦今阿爾泰山南段,折而南入畏吾兒亦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吐魯番市一帶,再沿“陰山”亦今天山南麓進向可失合兒亦今喀什市;北路由“杭海山”西北行,越過“貪漫山”亦今薩彥嶺西段,入“吉利吉思”亦今俄羅斯克孜勒、阿巴坎市一帶,受挫後退出,再西行越過“金山”和“翼只水”亦今額爾齊斯河抵達“葉密立”亦今新疆額敏縣1。二、以周良霄先生〈關於西遼史的幾個問題〉一文為代表:南路只是一支偏師,而以北路為主力經行2。三、以錢伯泉先生〈耶律大石西行路線研究〉一文為代表:“余大鈞的觀點過分重視波斯和阿拉伯史家的記載,從而使自己的意見基本上與巴托爾德相同,只不過把南下塔里木盆地和北征吉爾吉斯的時間錯開而已”。“耶律大石西行的路線是:借道西州回鶻國,沿天山北麓西進,西北至葉密立城。三年後,又由葉密立南下伊黎河流域,再西進巴拉撒渾城。根本沒有北上吉爾吉思地區,也沒有南下塔里木盆地”。
細閱錢伯泉先生文章,“新論”的基點有二。一是以中國記載排斥波斯、阿剌伯記載:“我國自古即有嚴格而認真的記史、修史制度,《遼史》和《金史》的編纂,都有檔案和實錄做依據,即使在剪裁刪削時,可能在年代和小節上會有失誤,但是重要的史實決不會出現問題。因此,耶律大石西行經過西州回鶻汗國境內,是無可懷疑的事實。中亞和西方向來沒有官方記史和修史的傳統,有關史籍多出自私人之手,其可靠性自然比不上中國文獻。因此,無論是志費尼,還是伊本-阿西爾都沒有記錄耶律大石路經西州回鶻的史實,由此可知穆斯林史家的記載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二是以所稱的歷史地理知識否定西行路線的其他方案:“既然耶律大石西行的目標大食,是喀喇汗王朝以巴拉撒渾城為中心的北部地區;那么,只要熟悉古代中國北方和西域歷史地理的人,立刻就會想到一條最便利的路線:自蒙古高原中部的可敦城出發,經過阿爾泰山南麓和東部天山北麓,到達西州回鶻國的都城別失八里,這條道路就是唐代中期開闢的回鶻路。再從別失八里沿天山北麓西行,在今新疆精河縣穿過登努勒台山口,到達伊犁河流域,然後西經伊塞克湖南岸,西至巴拉撒渾城,這是一條唐朝十分繁榮的通道,因為終點是巴剌撒渾以西不遠的碎葉城,所以被稱作碎葉路”。
對於第一點,並不誇大地說,這種“感觀”過於偏頗。乃為當時中亞主要歷史著作之一的志費尼《征服世界史》等書難以輕易否定,猶如波伊勒(J.A.Boyle)在英譯本序里所言:“《世界征服者史》是1252年或1253年在哈剌和林開始撰寫的;而志費尼在1260年仍在撰寫它”。“引用巴爾托德的話,他的著作尚未得到它應有的估價”。“有意義的是,拉施特(《史集》)在談這個時期的歷史中,經常滿足於幾乎逐字逐句地追隨他的前輩。志費尼更有兩次訪問東亞的方便。他對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大部分報導,必定是在蒙古宗王的宮廷中,以及他到那裡去的旅途中所蒐集到的”。而以《遼史》、《金史》論,元人修史時資料就已殘缺。蘇天爵《滋溪稿》卷二五〈三史質疑〉:“金亡,元帥張侯柔收拾金史北歸,中統初送史院,當時已闕太宗、熙宗實錄”。“金諸臣三品以上方許立傳,然多無事業,所書不過歷官歲月而已。四品以下當載者多,而史卻不載。當訪求書之。若夫將相大臣卒於太宗、熙宗、衛王之時者,雖歷官歲月,今亦多無所考矣”6。耶律大石建國時,遼社已墟,而金所統治並不包涵大漠迤北。既不可能是耶律氏、完顏氏宮廷舊藏,當然也無法沾叨“我國自古即有嚴格而認真的記史、修史制度”之光。
遼衰金興遼衰金興

年齡爭議

《遼史》記載“又西至起兒漫,文武百官冊立大石為帝,以甲辰歲二月五日即位,年三十八,號葛兒罕。復上漢尊號曰天皇帝,改元延慶。”1124年即位時年三十八歲,應生於1087年;大石稱帝(1132年)時年三十八歲,應生於1095年。即位是指稱帝,是1132年。1124年是自立為王。

歷史評價

總評

他的姓名已成為西遼的象徵,在他去世數十年後,西域、南宋和金朝仍徑以大石指稱西遼。耶律大石在艱難的條件下,率眾西征,在中亞創建了另一個疆域遼闊的多民族的新王朝。他總結遼朝興衰的教訓,吸收當地民族的統治經驗,制定了西遼基本制度和政策,推動了中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了這一地區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以致西遼被蒙古消滅以後,成吉思汗的謀臣耶律楚材仍稱讚大石“頗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大石在遼史上應該占有與阿保機那樣的地位,也應該列入中華民族最傑出的歷史人物的行列。以前的史書對他強調得實在不夠。

歷代評價

脫脫等《遼史》:①“通遼、漢字,善騎射”;②“大石既帝淳而王天祚矣,復歸天祚。天祚責以大義,乃自立為王而去之。幸藉祖宗餘威遺智,建號萬里之外。雖寡母弱子,更繼迭承,幾九十年,亦可謂難矣。”;③“大石苟延,彼善於此,亦幾何哉?”
洪皓:“達實、深入沙子、立天祚之子梁王為帝、而相之。”
耶律楚材:“後遼興大石,西域統龜茲,萬里威聲震,百年名教垂。”

家族成員

妻子:感天皇后蕭塔不煙,耶律大石死後執政稱制,在位七年(1144年―1150年)。
兒子:西遼仁宗耶律夷列,在位十三年(1150年―1163年)。
女兒:承天太后耶律普速完,耶律夷列死後執政稱制,在位十四年(1164年―1177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