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最高封爵和君主頭銜)

國王(最高封爵和君主頭銜)

中國古代稱諸侯封地為國,一國之長稱王。前704年,楚國子爵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在此以前,王是至尊君主的稱呼,等同於“天子”,如周武王。自秦始皇稱“皇帝”後,王與皇始有分別。自漢代以後,則以國王為最高封爵。宋、元又以國王作為封號。明朝時期,親王(即藩王)的正式名稱為王,其封地稱國;此外,朝鮮國王、日本國王等是大明皇帝給外國掌權者的封號。清代則改稱親王。國王也是某些君主制國家元首的一種名稱,如泰國國王西班牙國王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王
  • 外文名:king
  • 讀音:guó wáng
  • 注音:ㄍㄨㄛˊ ㄨㄤˊ
詞語釋義,制度,

詞語釋義

中國封建王朝的最高封爵
至明皆沿用。宋、元又以國王作為封號。明朝時期,親王(即藩王)的正式名稱為王,其封地稱國;此外,朝鮮國王日本國王等是大明皇帝給外國掌權者的封號。清代則改稱親王
【出處】:《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通典·職官十三》:“ 魏黃初三年,初制,封王之庶子為鄉公。其後定製,凡國王、公、侯、伯、子、男六等。”《通典·職官一》:“ 隋有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凡九等。大唐國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郡公、縣公、開國侯、伯、子凡九等。並無其土,加實封者,乃給租庸。”
一戰前歐洲九大國王聚會一戰前歐洲九大國王聚會
【示例】:《宋史·錢俶世家》:“雍熙元年,改封漢南國王。四年春,出為武勝軍節度,改封南陽國王…… 俶四上表讓國王,改封許王。”明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尋,朝鮮李倧廢其國王李琿,公(袁可立)疏倧以侄子篡叔,宜加天討。”
註:自漢開始,中國即與西方的“國王”概念不同。在中國,國王只是皇帝之下的封爵,且很多時候僅衣食租稅,權力大大受限;西方,國王則與教皇分掌世俗和精神世界領導權。國王是世俗世界的領袖,教皇是精神世界的領袖,二者經常發生權力衝突;自資產階級革命後,國王逐漸失去原有權力。
一國的君主
【出處】: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一》:“王斂舍利,用金作斗量,得八斛四斗,諸國王、天龍神王各得少許,齎還本國,以造佛寺。”
【示例】:《宋書·夷蠻傳·天竺迦毗黎國》:“國王相承,未嘗斷絕,國中人民,率皆修善。”《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把那些外道普化得皈依正道,波斯匿國國王才落得個國治身尊, 波斯匿國 眾生才落得個安居樂業。”

制度

1.國王,或尊稱大王。在秦朝以前是至尊君主的稱呼,等同於“天子”,比如周朝的“周武王”。前704年,楚國國君僭越稱王,此後各國諸侯開始效仿。自秦始皇稱“皇帝”後,王與始有分別。“王”成為地位僅次於天子而掌控一方之諸侯的稱呼。
從西漢開始,沿用秦代爵位,另增設王爵給皇室成員,可封國自治。至清代,王爵已成一種榮譽上的爵位。國王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名稱之一,在君主專制的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裡,國王是奴隸主或封建主的代表,總攬國家大權。
2.一個國度的首領,具有神授意味的統治者。
帝王,顧名思義就是其時的當權者。有人忠從,有人利用,有人艷羨,有人嫉妒,有人覬覦,有人怒斥。但種種這些的過後,且容我們細細品位思量一下這"帝王"的分量罷。
帝王,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曾經煊赫兩千餘年。他們有的是這條河中的順風船,看的是中流石,有的似春汛,有的如冬凌,有的是與水俱下的泥沙,有的是順流而漂的朽木……鉤沉他們的史跡,傳述他們的軼聞,於今之借鑑、增知、休閒,不無裨益——大而言之,歷朝皇帝的賢愚仁暴、國運的興衰更迭、政治的清濁榮枯、民生的安樂艱辛,都能給後世以鏡鑒;小而言之,個人的修養成長,家庭的維繫安頓,處世的進退取予,行事的韜略謀斷、也都可以從中受到啟迪。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