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

殿下

殿下(diàn xià)是中國古代對皇后、皇太子、諸王的敬稱,次對皇帝的敬稱“陛下”。也指現代社會用於對君主制國家王儲、親王、公主等的敬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殿下
  • 外文名:His or Her Highness、Your Majesty (honorific)
  • 含義:對君主制國家王室成員稱呼
  • 拼音:diàn xià
詞語信息,詳細解釋,國外,相關詞語來歷,

詞語信息

殿下(diàn xià),用作對帝後、帝妃及太子、公主、諸親王的敬稱。也指現代社會用於對君主制國家王儲、親王、公主等的敬稱。
殿下“殿”即“宮殿”,“殿下”本指宮殿之下,又代指站在殿下的帝王侍從人員。“殿下”的本意是以君王宮殿下的侍從指代君王。------漢 蔡邕《獨斷》卷上。
殿下
漢代在稱天子為“陛下”的同時,稱皇太子諸侯王為“殿下”。三國開始皇太后、皇后也稱“殿下”。

詳細解釋

1.殿階之下。
《莊子·說劍》:“得五六人,使奉劍於殿下,乃召 莊子 。”《史記·刺客列傳》:“ 秦 法;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漢書·東方朔傳》:“是時, 朔 陛戟殿下,辟戟而前曰:‘ 董偃 有斬罪三,安得入乎?’”
2.因卑達尊之稱。
漢 蔡邕 《獨斷》卷上:“陛下者,陛階也……羣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上書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與言殿下、閣下、足下、侍者、執事之屬,皆此類也。”(1) 漢 魏 以後對諸侯王、太子、諸王的尊稱。《三國志·魏志·邢顒傳》:“初,太子未定,而 臨菑侯 植 有寵, 丁儀 等並贊翼其美。 太祖 問 顒 , 顒 對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願殿下(指 魏王 曹操 )深重察之!’” 晉 王羲之 《與會稽王箋》:“殿下德冠宇內,以公室輔朝,最可直道行之。” 南朝 宋 謝莊 《太子元服上至尊表》:“伏維皇太子殿下,明兩承乾,元良作貳。”
3.因卑達尊之稱。
漢 蔡邕 《獨斷》卷上:“陛下者,陛階也……羣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上書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與言殿下、閣下、足下、侍者、執事之屬,皆此類也。” 三國 魏 對皇太后、 唐 以後對皇太后、皇后亦稱“ 殿下 ”。《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辛卯,羣公奏太后曰:‘殿下聖德光隆,寧濟六合。’”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公式姓諱·殿下》:“ 漢 以來,皇太子、諸王稱殿下, 漢 之前未聞。 唐 初,百官於皇太后亦稱之,百官洎東宮官對皇太子亦呼之。”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二:“至 唐 初制令,惟皇太后、皇后,百官上疏稱殿下,至今循用之。”
4.因卑達尊之稱。
漢 蔡邕 《獨斷》卷上:“陛下者,陛階也……羣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上書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與言殿下、閣下、足下、侍者、執事之屬,皆此類也。” 太平天囯 時對諸王及王子的尊稱。《太平禮制》:“第三子,臣下呼稱王三殿下千歲。”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殿下所諭官銜、名爵並蒙欽定士子各銜,固是名正義彰。”
5.因卑達尊之稱。
漢 蔡邕 《獨斷》卷上:“陛下者,陛階也……羣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上書亦如之,及羣臣庶士相與言殿下、閣下、足下、侍者、執事之屬,皆此類也。”今對君主國王儲、親王、皇太后、皇后、公主等的尊稱。
6.下等,下劣。
漢 王充 《論衡·定賢》:“如此陰陽和而效賢不肖,則 堯 以洪水得黜, 湯 以大旱為殿下矣。”
7.今對君主國王儲、親王、公主等的尊稱。

國外

中國的藩屬國的君主亦稱殿下,如李氏朝鮮稱自己的國王為主上殿下(주상전하),王世子為邸下(저하)。
日本稱自己的包括三後(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的皇族還有攝政、關白、征夷大將軍為殿下。明治維新後,親王、內親王、王、女王等皇族尊稱為殿下。
在歐洲國家,殿下相當於英語中的Your/His/Her (Imperial、 Royal、Grand Ducal、Ducal Serene、Serene、Illustrious、etc) Highness。
1949年解放後中文中把君主制國家的王儲、親王、太后、王后、公主等,尊稱為殿下。

相關詞語來歷

無論我們看歷史電視劇或電影,只要劇中有皇帝出現,就會聽到群臣們左一個“陛下”,右一個“陛下”,稱呼皇帝。為什麼稱皇帝為“陛下”呢?“陛下”的“陛”,是指帝王宮殿的台階。《說文》:升高階也。從阜,坒聲。”本義是台階。特指皇宮的台階。《荊軻刺秦王》:“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古時帝王的衛士就在陛下兩側進行戒備。“陛下”是臣子對帝王的尊稱。當帝王與臣子談話時,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稱“陛下”,意思是通過在你台階下的臣屬向你傳達卑者話,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蔡邕《獨斷》卷上:“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由“陛下”又引申為“陛見”,此指臣下見皇帝。《後漢書.戴封傳》:“公車征,陛見,對策第一。”
舊時對人的尊稱。也常用於書信中。原意也是由於親朋同輩間相互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的。後來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今多用於外交場合。
子女幼時依於父母的膝下,因而“膝下”表示幼年。後來借指父母,有親切之意。《孝經.聖治》:“故親生之膝下。”鄭玄註:“膝下,謂孩幼之時也。”後用以表示對父母的愛慕;並在與父母通信時,用為敬辭。宇文護《報母書》:“違離膝下,三十五年。”這是說自己離別母親已三十五年了。
麾下的“麾”,旌旗之屬,是將帥用以指揮的旗幟。《周禮.春宮.巾車》:“建大麾。”“麾”,亦作“指揮”、“招手”講。麾下,謂在將帥旗之下。《史記.魏其武安侯傳》:“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騎,馳入吳軍,至吳麾下,所殺傷數十人。”《漢書.李廣傳》:“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宋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八百里兮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麾下”亦是對將帥的敬稱,《三國志.吳書.張弦傳》諫孫策“願麾下重天授資,副四海之望,毋令國內上下危懼。”
舊時用作自稱的謙辭。古時坐席,尊長者在上,所以自稱在下。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三折:“我們都散罷,待明年容在下還席。”古人常用“區區在下”表自謙辭,同樣“區區”亦能代表“在下”。
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意為“您”。足下,屬稱對方的敬辭。樂毅《報燕惠王書》:“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意思是說:擔心損害了先王英明的形象,破壞了您仁義的聲名,所以逃到趙國。《史記.秦始皇本紀》:“閻樂前即二世,數曰:‘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為計。’”意思是說:閻樂上前走近秦二世胡亥,批評胡亥說:“您驕傲任意,隨便殺人,天下都背叛了您,請您自己想一想。”這是臣子稱君主的例子。又如《戰國策.燕策一》記載蘇代對燕昭王說:“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說:“您以為夠了,那么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戰國策.韓策二》:“嚴仲子辟人,因為聶政語曰:‘臣有仇而行游諸侯眾矣,然至齊,聞足下義甚高。’”還有《史記.項羽本紀》:“張良謝曰:‘……謹使良奉白璧一雙,再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戰國以後,不僅是臣下對君主,同輩之間可以用“足下”來稱呼。如《史記.季布傳》:“曹丘至,即揖季布曰:‘……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揚足下之名於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意思是說,曹丘到了,就對季布作揖說:“況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把您的名聲傳揚到四方,難道不好嗎:為什麼您把我排斥在外呢?
無論是下對上,還是同輩相稱,“足下”都帶有敬意。《稱謂錄》說:“古稱人君,亦以‘足下’稱之,則‘足下’之為尊稱。”那么,為什麼尊稱對方用“足下”這個詞呢?據劉敬叔《異苑》卷十記載:“介子推逃祿隱跡,抱樹燒死。文公(晉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屐(以木作底的鞋)。每懷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為重耳充飢,亦稱“剮肉奉君”),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將起於此。”
《異苑》對“足下”的解釋十分有趣,但一般人不認同這個看法。《史記.秦始皇本紀》裴駰集解引東漢末年蔡邕的話解釋說:“群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執事,皆謙類。”也就是說:“足下”只是謙虛地尊稱對方的稱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