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豫

五豫

豫中地區是河南省的一級行政區劃,由於歷史與地理因素的影響,通常會將河南省劃分為豫東豫西豫南豫北以及豫中五地區。

基本介紹

地理環境,各地位置境域,行政劃分,三皇五帝河南人,版本簡介,三皇,九皇(上古神話),五帝,上古帝王,歷代都城,先秦時期,秦漢時期,三國,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近代時期編輯,新中國時期,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林業資源,水資源,事業,文化事業,科技事業,體育事業,教育事業,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文化,傳統文化,文化遺產,名稱由來,歷代都城,風景旅遊,綜述,景點,歷史名人,古代,現當代,傳統節日曆,河南特產,社會衛生保障,醫療衛生,社會保障,

地理環境

(五豫)是河南的新興代名詞

    各地位置境域

    各地位置境域與分管圖
    1. 豫中是指 河南省中部 鄭州市、許昌市、漯河市、
    (縣級市有)---(鞏義市、滎陽市、新密市、新鄭市、登封市、禹州市、長葛市)
    2. 豫東是指,河南省東部 商丘市、開封市、周口市、
    (縣級市有)---(項城市、永城市)
    3. 豫西是指,河南省西部 平頂山市、三門峽市、洛陽市、
    (縣級市有)---義馬市、靈寶市、舞鋼市、汝州市、偃師市)
    4. 豫南是指,河南省南部 南陽市 信陽市 駐馬店市
    5. 豫北是指,河南省北部 新鄉市、安陽市、鶴壁市、濮陽市、焦作市、濟源市
    (縣級市有)--- 衛輝市、輝縣市、沁陽市、孟州 市、林州市)
    共有是十八個省直轄市 十九個縣級市
    下列視為參考數據 不可作為現在實據
    下列產考數據時二戰時的分配 ,而現當下的河南 把(鄭州、許昌市、漯河市、及其他三市直轄市列為豫中 地區 )

    行政劃分

    豫中地區是河南省的一級行政區劃,由於歷史與地理因素的影響,通常會將河南省劃分為豫東豫西豫南豫北以及豫中五地區。
    豫中地區主要指的就是今河南省內,包括省會鄭州市以及許昌市漯河市在內的廣大地區
    豫東是指河南省京廣線以東地區,包括商丘開封周口在內的省轄市以及永城市鹿邑縣蘭考縣在內的省直管縣(市)。
    豫西通常是指河南省會鄭州市以西的廣大地區,主要包括有洛陽三門峽平頂山三個地級市,即 洛、虢、鷹三市。該區西接陝西,東靠中原,北依太行,南鄰黃河,位處亞歐大陸橋東段。
    豫南河南省行政區劃中的一級區劃。一般來說,廣義的豫南地區主要指河南省南部地區,包括信陽市、漯河市南陽市平頂山市周口市商丘市許昌市駐馬店八市,有豫南八市之稱;也有豫南三市之說(南陽市、信陽市、駐馬店市);若單以生活習慣和氣候來劃分,狹義的豫南地區通指河南最南端的信陽地區。
    豫北是指河南省內黃河以北的地區,包括安陽新鄉焦作濮陽鶴壁濟源,面積2.85萬平方公里,人口2100萬。豫北是河南主要的工業基地和發達的區域。豫北西依太行山,北隔漳河,南面和東面臨黃河;京廣鐵路京港高鐵南水北調中線縱貫南北。
    編 撰 人;王和慶
    聯合編撰;情誼俱樂部(鶴壁)
    五豫
    五豫
    五豫

    三皇五帝河南人

    版本簡介

    因三皇五帝版本不一,所有下列整理出來的都是河南的
    三皇之中有兩人出生於河南分別是,(三皇之首燧皇燧人氏)( 上古三皇之一炎帝又稱又稱炎皇)
    (上古三皇之一泰皇:即人 皇氏,簡稱人皇,)
    五帝之中有四人出生於河南分別是,上古五帝之首(黃帝),(帝堯)上古五帝之一,(帝舜)上古五帝之一,(帝嚳)上古五帝之一
    上古神話也有九皇只說,“巢皇”,現之整理出一人
    上古帝王,(帝摯)現之整理出一人

    三皇

    (燧皇) 三皇之首
    燧人氏,又稱“燧皇”,或簡稱燧人,出生於(今河南商丘)人,名三皇之首,上古時代燧明國.。為華胥氏伏羲女媧父親,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鑽木取火,教人熟食,是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商丘因此被譽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被中國文聯授予“中國火文化之鄉”稱號。
    燧人氏的神話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化到人工取火的情況。《尚書大傳》云:“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太陽也。陽尊,故托遂皇於天。”是神話中以智慧、勇敢、毅力為人民造福的英雄。燧人氏死後葬於今天商丘古城西南3里處,建有燧皇陵
    (泰皇)三皇之一
    ①泰皇:即人皇氏,簡稱人皇,又稱居方氏,是地皇氏鉅靈提挺氏
    是否是河南籍正在努力查閱資料中
    炎帝三皇之一
    朱襄氏(炎帝)又名飛龍氏,出生於(河南商丘柘城是中國上古時代神農氏的第八世接位人,為伏羲之後裔,三皇之一。據史料記載,炎帝登上王位,以古株邑為都(今商丘柘城縣)。炎帝發明了五弦琴和農耕,教人種植穀物;制定了曆法,以太陽在中天時為集市;教人辨加水泉的甘苦,嘗百草作醫書等等。炎帝在位70年,逝後被遷回作為其祖居地和建都地的陳地株邑(今商丘柘城)安葬,現柘城縣東十里的朱襄陵,即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九皇(上古神話)

    有巢氏(中國古代神話人物)
    有巢氏又稱“巢皇”,出生於(河南商丘)中國古代神話人物,上古九皇之一。居住在古黃河下游一帶,燧人氏之父。有巢氏;巢即穴、屋也。顧名思義,就是人們要有地方住。中華大地經過三皇的辛勤努力,中華世界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人們的生活依然艱難。這時,偉大的各種神祇人物,應運而生。就在三皇之後,又經過漫長的若干年代,出現了朱襄氏葛天氏神農氏等五氏。五氏的“氏”的原意也是神祇,但神性比“皇”更少些,可列入第三個級別神祇。這個神祇的任務是是教人們不再住在地面上,在樹上用樹枝樹葉建造出簡陋的蓬蓋,作為示範,這就是原始的房屋了,至少可以躲避野獸洪水

    五帝

    (黃帝)上古五帝之首
    軒轅黃帝一般指黃帝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帝堯)上古五帝之一

    唐堯,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為帝嚳次妃陳鋒氏女慶都所生,伊祁姓,名放勛,號陶唐,謚曰堯,因曾為陶唐氏首領,故史稱唐堯。出生於高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鎮)堯有聖德,有如天之涵養,如神之微妙,如日之光照臨天下。這位德化廣大的堯深受人們的愛戴。傳說堯曾設官掌管天地時令,觀測天象,制定曆法,敬授民時,諮詢四岳,用治水,征伐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堯實行上述措施,使得萬邦和睦共處,友好交往,共同組成了中原部落大聯盟,出現了國家雛形。選擇舜為其繼任人,死後由繼位。這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推崇的禪讓
    (帝舜)上古五帝之一
    (shùn),是中國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和易學發展史上五聖之一。姓姚名重華,字都君。出生地在姚墟或諸馮。治都在蒲阪(今山西運城市永濟市)。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號,故後世以舜簡稱之。李學勤《初識清華簡》說虞舜傳承中道,清華簡《保訓》記舜帝“測陰陽之物,鹹順不逆,舜即得中”。《史記·五帝本紀》講“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童子問易》考證舜帝系大易重卦之人,來自《易經》的德道淵源於舜帝
    (帝嚳)上古五帝之一
    帝嚳(kù),姬姓,名俊,五帝之一。出生於高辛(今商丘睢陽區高辛鎮),華夏上古時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山海經》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嚳。15歲受封為辛侯,30歲受禪即位,號高辛氏春秋戰國後,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曾孫,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認為是其第一位先祖。
    相傳帝嚳生於西海之儐,其祖父玄囂,是黃帝正妃嫘祖的大兒子,父親名蟜極,帝顓頊是其伯父。帝顓頊死後,他繼承帝位,時年三十歲。帝嚳繼為天下共主後,以為都城,以木德為帝,深受百姓愛戴,死後葬於故地辛,建有帝嚳陵

    上古帝王

    帝摯
    帝摯是中國上古傳說的君王帝嚳次妃常儀的兒子,帝嚳長子,號青陽氏。出生於(今河南焦作博愛縣城東)受帝嚳之禪而繼位。九年後禪讓給弟弟放勛(另一說是帝摯死後由堯即位)。

    歷代都城

    朝代都城簡介
    有巢氏,出生並定都於商丘,教會華夏族人建造房屋;燧人氏(三皇之首),出生並定都於商丘,開創華夏人類文明;伏羲氏,定都、長眠於周口淮陽;朱襄氏(炎帝),建都商丘的古代帝王;葛天氏,出生、建都在商丘寧陵和許昌長葛一帶,發明樂舞的古代帝王;黃帝(即軒轅,居五帝之首),出生、創業、定都於鄭州新鄭;顓頊,出生、建都、長眠於濮陽;帝嚳(即高辛氏),出生、建都、長眠於商丘。
    中國第一個歷史朝代,曾多次遷都,主要國都有:斟鄩(今洛陽偃師)、陽城(今鄭州登封)、綸邑(今商丘夏邑)、老丘(今開封陳留)。
    商朝曾多次遷都,主要國都有:(今商丘,後稱南亳北亳)、西亳(今洛陽偃師)、亳(今鄭州商城)、殷(今安陽殷墟)、朝歌(今鶴壁淇縣)。
    周成王建設東都洛陽。
    東周定都洛陽。
    東漢定都洛陽,設南都南陽。東漢末遷都許昌。
    曹魏定都洛陽。
    西晉定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設東都洛陽。隋煬帝遷都洛陽。
    唐設東都洛陽。唐後期遷都洛陽。
    武周定都洛陽,改洛陽為神都。
    後梁定都開封,期間遷都洛陽。
    後唐定都洛陽。
    後晉初都洛陽,後遷都開封。
    後漢定都開封。
    後周定都開封。
    契丹滅後晉於開封改國號遼,定都開封。
    北宋定都開封。設陪都南京商丘、西京洛陽。
    南宋初都商丘。
    金後期先後遷都開封、商丘。
    1932年民國遷都洛陽。

    先秦時期

    河南歷史悠久,文化光輝燦爛,是我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從南召縣雲陽鎮發現的古人類臼齒化石,連同澠池、許昌、安陽等地出土的各種舊石器,證明距今四五千萬年前這裡已有人類居住。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在新鄭縣境),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澠池縣境),四千年前的龍山文化,這些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迄今已發現千處之多。說明河南在原始社會晚期的文化已達到一定的高度。自有史以來,夏王朝在河南建都的地方有陽城(登封)、陽翟(禹縣)、帝丘(濮陽)等地。商朝7次遷都,4次都在河南境內,安陽殷墟是著名的商代後期都城遺址。西周以洛陽為東都,營造為王城和成周城,在河南境內分封的諸侯國有數十。春秋時期,境內屬秦、晉、楚、宋、衛、鄭、陳、蔡諸國。戰國時屬韓、魏、趙、楚之疆

    秦漢時期

    秦統一中國後,設郡、縣。河南分屬三川、潁川、南陽、河內、陳郡、東郡和碭郡7郡。西漢承秦制,仍設郡、縣兩級,並實行分封諸侯王國與中央直轄的郡交錯分布。為了加強對郡、國的控制,又將全國分為司隸校尉部及13州刺史部,實際是監察區。河南分屬司隸校尉部及豫、兗、荊、冀4州管轄,設有弘農、河內、河南、潁川、汝南、陳留、南陽和魏郡及淮陽和梁國2個諸侯王國。
    東漢都雒陽(洛陽)、實行州轄郡、郡統縣。河南分屬司隸校尉部及豫、兗、荊、冀、揚5州管轄,設有弘農、河內、潁川、南陽、汝南、陳留、東郡、魏郡等郡及陳、梁2國。

    三國

    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河南屬魏,先都許昌,後遷洛陽,仍實行州、郡(國)、縣3級。設有12郡和梁國1國。西晉都洛陽,河南境內有18郡國。
    南北朝時,河南分屬於北魏和南齊。北魏在河南設8州26郡;南齊在河南設3州12郡。

    隋唐時期

    隋統一南北後,在河南設20郡(州)。
    唐朝先都長安,後遷洛陽。河南分屬京畿及河南、河北、淮南、山東南等道,領有21州郡及河南1府。五代時,梁、晉、漢周4朝都汴(今開封),後唐都洛陽。河南境內多數稱州,少數稱軍、府。

    宋元時期

    北宋建都汴梁(今開封)。河南境設有京東、京西、河北諸路,路轄有府、州,有些軍、監也隸屬於路。府、州、軍均轄縣。南宋南遷後以淮河與金為界,河南大部屬金。
    元朝將中央轄區直屬中書省,其他地區分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之制始於此。“行省”之下統路、府,府領州、縣,也有府、州不隸路而直屬省。時河南境內黃河以北地區屬中書省,黃河以南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中書省在河南管轄的有大名、彰德、衛輝、懷慶等路和濮州。河南行省下屬河南府路、汴梁路、南陽府、汝寧府、歸德府。

    明清時期

    明朝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司(省)下轄府、州,再下為縣。明末,河南領有開封、歸德、河南、南陽、汝寧、彰德、衛輝、懷慶等府和汝州直隸州及京師之大名府,山東之東昌府的一小部分縣。總計府屬州31個,縣96。
    清朝恢復行省,省下為府,再下為州、縣。終清之世,河南領有開封、歸德、河南、南陽、汝寧、陳州、彰德、衛輝、懷慶等9府,鄭、許、汝、陝、光5直隸州和淅川直隸所。府屬州5,縣96

    近代時期編輯

    民國初年,改道制。河南設有開封、河北、河洛、汝陽4道,5直隸州,100餘縣。1927年廢道尹,實行省、縣兩級制。省下分設行政區(監察區),區管縣。1946年河南分為12區,共108縣。

    新中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後,河南省行政區劃,北界止於黃河,有鄭州、洛陽、陝州、陳留、商丘、許昌、淮陽、南陽、信陽、潢川等10專區和開封、鄭州2省轄市、8專轄市,86縣,省會設開封市。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撤銷平原省,將所屬之新鄉、安陽2省轄市及新鄉專區及所屬14縣(區),濮陽專區及所屬7縣,安陽專區及所屬6縣,菏澤專區的東明縣劃歸河南省。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將舊屬河南省在建國初期劃入安徽省的永城縣劃歸河南省。
    1954年,河南省府由開封市遷駐鄭州市。196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將東明縣劃歸山東省。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將山東省之范縣、壽張2縣金堤河以南地區和范縣縣城附近劃歸河南省,取名范縣。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將范縣東部的9個公社劃出,成立台前縣

    地理環境

    河南位於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名河南。2000多年前,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簡稱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稱。
    河南為中華民族主要發祥地之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英才輩出。遠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原人民就創造了著名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裡曾孕育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李耳、莊子,政治家商鞅、李斯,科學家張衡,醫聖張仲景,文學家韓愈,哲學家程顥、程頤,民族英雄岳飛以及吉鴻昌、楊靖宇、彭雪楓、鄧穎超等歷史名人1000多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河南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始終占據重要地位。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河南,中國七大古都河南就占有三個(洛陽、開封、安陽)。
    在河南這片土地上,曾上演過一幕幕歷史活劇,諸如武王伐紂、周公營洛、春秋諸侯爭霸、戰國群雄逐鹿、劉邦項羽對峙、光武劉秀興漢、曹魏中原稱雄、隋末瓦崗暴動、趙匡胤陳橋兵變、岳飛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戰、京漢“二七”風暴、劉鄧大軍挺進中原等。歷史的風雲變幻,無不在中原大地留下深深的痕跡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河南耕地面積7179.2萬公頃,山地丘陵面積7.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積9.3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5.7%。

    礦產資源

    河南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中國礦產資源大省之一。2013年末已發現的礦種141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109種,已開發利用的礦產93種。其中,能源礦產6種,金屬礦產23種,非金屬礦產62種,水氣礦產2種;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中,居中國首位的有8種,居前3位的有19種,居前5位的有27種,居前10位的有44種。其中,鉬、藍晶石紅柱石天然鹼、伊利石粘土、水泥配料用粘土、珍珠岩、霞石正長岩居第1位,鑄型用砂岩、耐火粘土、藍石棉、天然油石、玻璃用凝灰岩居第2位,鎂、鎢、錸、鎵、鐵礬土、水泥用大理岩居第3位,鋁土礦、石墨、玻璃用石英岩居第4位,鋰、銫、電石用灰岩、岩棉用玄武岩、玉石居第5位。河南還是重要的能源基地,石油保有儲量居全國第8位,煤炭居第10位,天然氣居第11位。

    林業資源

    河南有林業用地7053.03萬畝,森林覆蓋率17.32%,林木覆蓋率23.77%。全省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35個,總面積1135.4萬畝。

    水資源

    河南境內1500多條河流縱橫交織,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條
    。全省水資源總量413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水資源人均占有量440立方米,居全國第22位,占全國的五分之一,世界的二十分之一。水力資源蘊藏量490.5萬千瓦,可供開發量315千瓦

    事業

    文化事業

    2013年末,河南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73個,文化館205個,公共圖書館157個,博物館222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8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5個。139個博物館、紀念館、6個美術館、145個公共圖書館、2072個文化館(站)免費開放,漢魏洛陽故城等4處大遺址入選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達到8處。廣播電台18座,中、短波廣播發射台和轉播台30座;電視台18座,教育台10座;有線電視用戶888.49萬戶。廣播人口覆蓋率98.09%,電視人口覆蓋率98.11%。省電台推出了手機台,省電視台開辦了微博發布廳和微信公眾平台,開啟了傳統媒體與手機、網際網路的合作新模式。2013年圖書出版總印數2.39億冊,期刊出版總印數0.96億冊,報紙出版總印數21.25億份。共有綜合檔案館177個,已開放各類檔案328.26萬卷。

    科技事業

    2013年,河南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21.0萬人,經費支出367億元,比上年增長18.0%。年末擁有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1950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923家,其中國家級69家;省級以上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265家,其中國家級27家。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6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89個;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18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328家;啟動實施省重大科技專項25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5項,省級科技進步獎338項;申請專利55920件,授權專利29482件,分別增長28.7%和9.8%;有效發明專利11249件,增長29.6%。簽訂技術契約3799份,技術契約成交金額41.39億元,比上年增長2.9%。

    體育事業

    2013年,河南運動員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共獲得世界冠軍11個、亞洲冠軍21個、全國冠軍118個,共獲得金牌150塊。在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上,共獲得14.5枚金牌、7枚銀牌、18.5枚銅牌。投入資金8100餘萬元,建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7150個,鄉鎮體育健身工程678套,全民健身路徑867個。

    教育事業

    2013年,河南全省研究生招生12185人,在學研究生33317人,畢業生10660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0.84萬人,在校生161.83萬人,畢業生45.02萬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5.41萬人,在校生33.64萬人,畢業生10.59萬人。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招生53.06萬人,在校生147.19萬人,畢業生59.64萬人。普通高中招生66.11萬人,在校生189.23萬人,畢業生63.13萬人。國中招生137.71萬人,在校生385.05萬人,畢業生140.34萬人。國小招生181.06萬人,在校生939.98萬人,畢業生164.48萬人。特殊教育招收殘疾兒童0.33萬人,在校1.67萬人。“新機制”安排資金130億元
    高等院校
    學校所在地成立時間層次屬性
    鄭州
    1956年
    本-碩-博
    開封
    1912年
    本-碩-博
    鄭州
    1912年
    本-碩-博
    2011計畫、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鄭州
    1951年
    本-碩-博
    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新鄉
    1923年
    本-碩-博
    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焦作
    1909年
    本-碩-博
    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洛陽
    1952年
    本-碩-博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
    鄭州
    1956年
    本-碩-博
    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鄭州
    1958年
    本-碩-博
    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鄭州
    1983年
    本-碩
    鄭州
    1977年
    本-碩
    省部共建、卓越計畫
    軍事院校
    名稱所在地主管部門編制等級屬性
    鄭州
    2110工程、全軍5所綜合性大學之一
    鄭州
    總參謀部
    正軍級
    洛陽
    總參謀部
    正軍級
    信陽
    空軍總部
    正師級
    其他高校

    經濟發展

    2013年,河南省生產總值32155.86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經濟,第一產業增加值4058.98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17806.39億元,增長10.0%;第三產業增加值10290.49億元,增長8.8%。三次產業結構為12.6:55.4:32.0。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9%,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5.6%。商品零售價格上漲1.9%。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1.5%。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0.7%。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下降0.1%。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3%。
    全年地方財政總收入3686.81億元,比上年增長12.3%。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413.06億元,增長18.3%。

    第一產業

    2013年,河南全省糧食種植面積10081.81千公頃,比上年增長
    1.0%,其中,小麥種植面積5366.66千公頃,增長0.5%;棉花種植面積186.67千公頃,下降27.3%;油料種植面積1589.93千公頃,增長1.0%;蔬菜及食用菌種植面積1745.78千公頃,增長0.9%。
    全年糧食產量5713.69萬噸,比上年增長1.3%;棉花產量18.97萬噸,下降26.1%;油料產量589.08萬噸,增長3.4%;豬牛羊禽肉總產量681.80萬噸,增長3.3%;禽蛋產量410.20萬噸,增長1.5%;牛奶產量316.40萬噸,增長0.1%。
    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1149.9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5%;農用拖拉機387.10萬台,下降0.2%;農用運輸車218.71萬輛,下降0.3%;農村用電量305.42億千瓦時,增長5.3%。

    第二產業

    2013年,河南全省全部工業增加值15960.60億元,比上年增長9
    .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8%,其中,輕工業增長11.5%,重工業增長11.9%,輕、重工業比例為32.9:67.1。產品銷售率為98.5%。
    規模以上工業40個行業大類中,規模居前10位的行業增長速度為:非金屬礦物製品業比上年增長10.4%,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8.6%,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增長5.5%,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4.8%,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16.2%,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8.4%,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17.8%,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7.3%,紡織業增長10.3%,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9%。
    汽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輕工、建材等六大高成長性產業比上年增長13.2%,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64.0%。化工、有色、鋼鐵、紡織等四大傳統支柱產業增長12.1%,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27.6%。高技術產業增長29.1%。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六大高耗能行業增長9.7%,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長速度低2.1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3年,河南省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2072.59億元,比上年增長8.3%;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998.47億元,增長4.7%。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26.61億元,比上年增長13.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7%。分城鄉看,城鎮零售額10236.77億元,增長13.5%;鄉村2189.84億元,增長15.6%。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1394.54億元,增長11.8%;零售業9170.26億元,增長14.3%;住宿業109.22億元,增長1.6%;餐飲業1602.59億元,增長13.8%。
    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菸酒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8.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7.8%,日用品類增長15.2%,中西藥品類增長13.3%,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3.1%,家具類增長20.2%,化妝品類增長16.5%,金銀珠寶類增長32.9%,汽車類增長15.2%,石油及製品類增長7.4%

    文化

    傳統文化

    中原文化既是一個歷史概念,也是一個空間概念。
    根據中原文化內容的特色,大體可以概括為河洛文化、漢字文化、姓氏文化、根親文化、三商文化、禮儀文化、中醫文化、詩詞文化、武術文化、戲曲文化、史前文化、神龍文化、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農耕文化商業文化科技文化、醫學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18種文化。總之,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經典,是一種典型的“聖”文化、“福”文化、“魂”文化。中原文化這種獨特的魅力,使其在中華文明史上書寫了燦爛的篇章。中原文化是以中原為基礎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約六千年至公元前約三千年的中國新石器時代。中原文化以河南省為核心,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中原在古代不僅是中國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國古代河洛地區的文化。河洛地區指的黃河中游潼關至鄭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圍地區,包括潁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緯34°至35°、東經110°至114°之間的地區,概言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區。河洛地區南為外方山、伏牛山山脈,北為黃河,西為秦嶺與關中平原,東為豫東大平原,北通幽燕,南達江淮,在古代雄踞於中原,為“天下之中”(《史記·周本記》),即所謂“中國”(西周何尊銘文),是古代中國東西南北的交通中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神龍文化:神龍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貴的象徵。河南是龍的故鄉。被稱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陽一帶“以龍師而龍名”,首創龍圖騰,實現了上古時期多個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稱為又一人文始祖的黃帝,在統一黃河流域各部落之後,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鄭一帶也用龍作為新部落的圖騰,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就是因此而來。濮陽蚌龍距今6400年,是中國最早的龍形象,被考古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在“華夏第一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學者命名為“中國龍”,等等。
    漢字文化:漢字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標誌,並對朝鮮、韓國、日本等國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連續4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中原漢字
    史,漢字的產生及其每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幾乎都發生在中原大地上。黃帝時代倉頡造字安陽甲骨文出土,上蔡人李斯幫助秦始皇“書同文”、制定規範書寫“小篆”,漯河人許慎編寫世界第一部字典、歸納漢字生成規律、統一字義解析的,他在家鄉完成了《說文解字》這部漢文字學巨著;至今我們還在使用的規範性字型“宋體”字產生在河南開封,著名的活字印刷術也發明於這裡。
    姓氏文化:中華姓氏無論肇始與大量衍生都與中原關係密切。《中華姓氏大典》中的4820個漢族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有1834個;在當今的前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前1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78個,無論是李、王、張、劉為代表的中華四大姓,還是林、陳、鄭、練、黃為代表的南方大姓,其根均在河南。河南以“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為主題舉辦姓氏文化節,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認可與回響,在全球華人中掀起了尋根、朝覲、拜祖的熱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獨有的文化現象。
    農耕文化: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
    詩文文化:河南是中國文學的發祥地。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河南篇目作品100多篇占三分之一之多。歷史上有“漢魏文章半洛陽”之說,左思《三都賦》創造了“洛陽紙貴”的佳話。唐代三大詩人河南有其二,“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蔡文姬潘安謝靈運江淹韓愈劉禹錫元稹李賀李商隱等。
    商業文化:中國商人、商品和商業文化的起源在商丘,中原地區產生了中華商業文化的許多第一。商代的商丘人王亥“肇牽車牛遠服賈”,是第一個用牛車拉著貨物到遠地去做生意,被奉為商業鼻祖。第一個儒商河南濬縣人子貢,不僅能做官而且善於經商致富。第一個熱心公益事業而被後人稱為商聖的南陽人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之後,悄然引退,把才能用於經商。第一個愛國商人新鄭市弦高,在經商途中遇到了秦師入侵,以自己的十五頭牛為代價智退秦軍。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職業商人誕生於西周時期的洛陽,第一個由政府頒布的保護商人利益的法規《質誓》誕生於春秋時期的新鄭,以“城門之徵”為代表的最早的關稅徵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商丘,第一個有戰略思路的產業商人為東周時洛陽人白圭,第一個商業理論家是今商
    河南省宣傳片
    丘人計然,最早的商家訴訟條例發生在春秋時的鄭國即今鄭州,第一個重商理論的倡導者為西漢洛陽人桑弘羊,唐代洛陽城內的管理市場的“三市之長”是最早的“市長”。北宋汴京(今開封)是世界上又一座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人口150多萬,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一盛況的真實寫照。清代鞏義康百萬家族,寫下了“富過十二代、歷經400年而不敗”的商業神話。
    思想文化:中原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伏羲在河南淮陽一帶演八卦,後來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在河南安陽羑里城監獄裡寫成了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易經》。周公在洛邑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教化人倫。
    科技文化四大發明,在中原孕育而發明。安陽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東漢杜詩發明的“水排”鼓風技術,較歐洲早1000餘年。《鸛魚石斧圖陶缸》被稱為“中國最早的國畫”,距今已有6000年歷史,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67件不可移動文物之首。“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馳名中外,代表了歷史上瓷器製作技術的最高水平。“科聖”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年;創立的“渾天說”。唐代僧一行,不僅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時器,而
    且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恆星自行”的觀點。
    中醫文化:中原醫學文化以整體的治療思想,多角度觀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療技術,和諧的用藥手段而著稱於世,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國粹。黃帝被後人公認為中醫藥的創始人,中醫藥文化起源並發達於中原,中醫藥大師薈萃於中原,中醫藥巨著誕生於中原。
    武術文化:武術文化又稱功夫文化。中原武術文化技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形象地表明了少林武術在中國武術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歷史傳奇,幫助戚繼光抗倭立功的光輝業績,使少林寺遐邇聞名。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創立的太極拳,是中國武術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剛柔並濟為特徵,以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為主旨,推廣至五大洲。
    民俗文化百家衣百家飯是河南的風俗文化之一。百家衣是嬰兒服的一種,由一百個家庭貢獻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

    文化遺產

    河南省擁有各類文物點約
    3萬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5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8個。《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宋東京夢華》等實景演出成為河南文化旅遊的知名品牌。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部分)
    河南是中原文化的根源所在地,是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縱橫家等思想的發源地。河南是華夏姓氏的重要發源地,中國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前1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78個,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內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縱橫家等思想的發源地。河南省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8處,數量居全國首位。河南自古以來人才眾多,晉朝即有“天下名人,中州過半”之說。

    名稱由來

    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甲骨文象形字”的根源與河南簡稱“”的由來。《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有中國中原中州中土神州之稱。因省域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

    歷代都城

    河南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祥地,是元代以前中國歷史的核心區域。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國等先後有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河南,建都歷史長達3600餘年,數千年來河南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每當中國內亂時期,群雄“逐鹿中原”,河南始終是必爭之地,“中國”的名稱就來源於中心位於中原地帶的國家。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孕育了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商丘南陽濮陽許昌新鄭淮陽等聞名海內外的中華古都,為中國古都數量最多最密集的地區。洛陽(十三朝古都)、開封(八朝古都)、安陽(七朝古都)、商丘六朝古都)、鄭州(五朝古都)都是千年古都。

    風景旅遊

    綜述

    河南旅遊資源有少林寺、龍門石窟、龍亭、相國寺、殷墟、嵩山、雲台山、黃河等。以古(古文化)、河(黃河)、拳(少林寺、太極拳)、根(尋根覓祖)、花(洛陽牡丹、開封菊花)為特色的旅遊資源,是河南旅遊業發展的一大優勢。河南可供觀賞、旅遊的景區、景點有100多處。省內重點風景名勝區共25處,其中國家級的有雞公山、嵩山、龍門、王屋山和雲台山5處,省級的有石人山、環翠峪、黃河遊覽區等20處。自然保護區23處。
    2013年,河南共接待海內外遊客4.11億人次,增長13.2%。其中入境遊客207.33萬人次,增長8.7%。旅遊總收入3875.50億元,增長15.3%。年末共有A級旅遊景區313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101處。

    景點

    河南省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8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5個。
    距今約7000年,位於周口淮陽縣,
    是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陵墓,位居中華十八大名陵之首,始建於春秋,擴建於唐宋,完善於明清,歷代帝王51次御祭。淮陽古稱“宛丘”,是伏羲定都和長眠之地,被認為是中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
    新鄭是國內史學家公認的位居五帝之首軒轅黃帝出生、創業和定都之地。中國人從春秋起開始在新鄭軒轅丘祭拜人文始祖黃帝,一直延續至今。“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因全世界華人的廣泛認同而成為中華第一大典。
    距今約4000年,因發現於洛陽偃師二里頭而得名,被學界認為是夏朝的都城。這裡出土了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
    位於鄭州市中心,是商朝早期比較重要的都城。這是鄭州成為古都的原因之一。
    因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和甲骨文而轟動世界,被稱為20世紀人類10大考古發現之首,殷墟也毫無爭議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甲骨文是一種常用字在5000字左右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是世界上四種最古老的文字中唯一流傳下來的文字。
    現存地上的歸德古城於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動工,歷時八載,於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由磚城、城湖、
    城廓三部分構成,城牆、城廓、城湖三位一體、外圓內方,成一巨大的古錢幣造型,建築十分獨特,有商丘作為華夏之邦商人商品商業發源地之隱喻。現今商丘古城下同時疊壓著春秋時期的宋國都城、秦漢和隋唐時期的睢陽城、宋代應天府南京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為一體的大型古城遺址。
    始建於東漢,佛教傳入中國後所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見證。
    世界文化遺產,北魏遷都洛陽後開鑿的,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它“東方的微笑”將神性與人性、陽剛與陰柔很好地結合起來,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始建於公元1049年(北宋皇祐元年),是我國於1961年首批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稱。鐵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層,因此地曾為開寶寺,又稱“開寶寺塔”,又因遍體通徹褐色琉璃磚,混似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其為“鐵塔”。建成九百多年來,歷經戰火、水患、地震等災害,但至今仍巍然屹立,令建築專家和遊人嘆為觀止。
    世界文化遺產,共8處11項歷史建築,其中中嶽廟五嶽名山中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群,有古建築514間;嵩陽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觀星台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之一,“授時曆”被中國、朝鮮和日本沿用了360多年。東漢三闕是中國1961年3月公布的首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分別是中國古建築1號、2號和3號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嶽獨尊——中嶽嵩山
    禪宗祖庭,功夫之源——少林寺
    中原獨秀——堯山
    上古名山、神鬼傳說——雲夢山
    北宋京師————開封府
    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雞公山
    恐龍沒落的見證者——伏牛山
    中國最美的地方——白雲山
    山水旅遊聖地——雲台山
    河南明珠——南灣湖
    河南小三峽——青天河
    河南官宦巨宅——康百萬莊園
    “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蹟”——紅旗渠
    道教聖地、愚公移山故事發祥地——王屋山
    老子故里、道教祖地——鹿邑太清宮
    中國規模最龐大的漢墓群——芒碭山漢墓群
    觀音故里——父城遺址
    中國四大峽谷之一——太行山大峽谷

    歷史名人

    古代

    下列有古代河南祖先與重要名人和現代各界名人。
    政治家
    軍事家
    思想家、文學家
    科學家
    經濟學家
    民族英雄
    書畫家
    宗教

    現當代

    軍政界
    科學界
    學者
    豫商界
    體育界
    演藝界
    主持界

    傳統節日曆

    時間舉辦城市會展名稱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
    鄭州市
    每年4月1日-5月10日
    洛陽市
    每年4月28日-30日
    信陽市
    每年5月9日-15日
    南陽市
    每年5月16日-18日
    漯河市
    每年5月18日-25日
    三門峽
    每年5月22日-6月6日
    安陽市
    每年6月26日-7月2日
    鄭州市
    每年8月
    焦作市
    每年8月20日-26日
    焦作市
    每年8月26日-28日
    鄭州市
    每年8月28日-30日
    省轄各市
    每年9月6日-8日
    駐馬店市
    偶數年農曆九月初九
    商丘市
    每年10月18日-11月
    開封市
    每年11月5日-7日
    鄭州市
    每年11月8日-10日
    信陽市

    河南特產

    下列為部分特產
    淇縣三珍
    纏絲鴨蛋
    淇河鯽魚
    無核棗

    社會衛生保障

    醫療衛生

    2013年末,河南共有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71474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469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65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80個,專科防治院(所、站) 20個,衛生監督機構179個。衛生機構病床床位42.77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40.11萬張。衛生技術人員(含村衛生室)46.59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8.01萬人,註冊護士17.56萬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衛生技術人員1.06萬人。鄉(鎮)衛生院2069個,床位9.37萬張,衛生技術人員7.93萬人。

    社會保障

    2013年,河南全年共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36.63億元,城鎮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31.05萬人。發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53.26億元,農村享受最低保障人數389.83萬人。發放城鄉醫療救助資金9.44億元,救助107.96萬人次。
    2013年末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院床位27.86萬張,收養人數23.48萬人。城鎮各種社區服務設施2955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531個。全年銷售福利彩票61.8億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18.05億元;接受社會捐贈3201.49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