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亳

西亳

西亳(bó),據說是偃師在商代的地名,其位置在豫州的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城西二十里,西距漢魏洛陽城約10公里,西南6公里便是二里頭遺址。商代洛陽在帝乙帝辛時的甲骨卜辭中存在著一座商王居住的城邑,稱為“”或者“洛師”,可能為商代的西亳城。

亳為五帝時期帝嚳的都城,商朝的立國之都。商湯即位商部落的首領時,定都(今河南商丘)。在推翻夏後氏的統治之後,成湯在夏都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稱西亳。商代中期,商王盤庚遷殷前曾“從先王居”定都西亳。

西亳遺址位於今河南洛陽偃師西,即偃師商城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亳(bó)
  • 別稱:亳(bó)
  • 位置:河南省偃師市西
  • 遺址偃師商城遺址
歷史沿革,帝嚳亳都,商湯立國,放逐太甲,從先王居,甲骨洛地,古籍記載,商朝國都,西亳遺址,

歷史沿革

西亳,根據《史記》正義、《漢書》、《水經注》、《括地誌》等漢籍史料記載,位置在《禹貢》九州中豫州的河、洛之間,今洛陽市區東,偃師城西二十里處。為商代洛陽城所在地。本為五帝時期的帝嚳之墟,商湯推翻夏朝之後,成湯也將此作為商朝的立國之都。

帝嚳亳都

五帝時期的帝嚳,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曾孫,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認為是其第一位先祖。帝嚳即帝位後,能夠明察秋毫,順從民意,為老百姓著想,仁威兼施,提升自我,使天下人民信服。可見帝嚳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誠服的帝王。後訂立節氣,改善人民生活質量,遷都西亳。以西亳為都城,避免了部落受洪水侵襲,並徹底消除共工餘部。
帝嚳帝嚳

商湯立國

商湯,即成湯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是的十四代孫,主癸之子。湯稱為商部落的首領後,定都南亳(今河南商丘),之後商湯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輔助下陸續滅掉鄰近的葛國以及夏朝的方國韋、顧、昆吾等,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成為當時的強國,而後作《湯誓》,與大戰於鳴條,最終滅夏。返回亳(商丘),經過三千諸侯大會,湯被推舉為天子,定國號為“商”,商湯成為商朝的開國君主。後世有傳言商湯建立商朝後又在夏都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稱西亳,但是沒有先秦文獻記載商湯建立商朝之後再遷都。
商湯商湯
中丁執政的時候,商朝歷史最為混亂。他為了鞏固政權,把首都從遷到,亳不再是中央所在地。
第一次商都西亳,約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計230年,歷經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

放逐太甲

商湯在位僅13年便離開了人世,之後依次由太丁、外丙、中壬、太甲繼位,伊尹一直為宰相輔政。太甲執政的第三年,就忘乎所以,越過法律制度任意欺壓百姓、橫徵暴斂,百姓怨聲載道。
伊尹先是勸諫太甲檢點自己的行為,但太甲不聽勸告,伊尹以國家利益為重把太甲放逐到商湯墓所在的桐宮(西亳城東,今偃師西南)。在太甲被放逐期間,伊尹暫時管理國家大事。
太甲在桐宮思過三年後,伊尹帶領文武大臣迎接太甲回到西亳,把政權重新交還給他。太甲重新登上王位後,吸取教訓,小心謹慎地遵照祖宗的規矩辦事,在伊尹等大臣的協助下,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從先王居

中丁之後的商朝君王把首都遷到這裡,又遷到那裡,居無定所。囂、相、庇、奄等地,都曾被商朝君王當成首都。
甲骨文合集36959號甲骨中的“洛”字甲骨文合集36959號甲骨中的“洛”字
盤庚即位之初,商朝國都位於黃河以北的奄(今山東曲阜)。約公元前1300年,盤庚決定渡河南下,遷到商湯的故地西亳定居。當時商朝已經五次遷都,朝廷居無定所。因此民眾相互慨嘆,都發怨言,不想搬遷。
盤庚於是曉諭諸侯和大臣說:“從前,先王成湯和你們祖先共同平定天下,一切法則都能遵循。捨棄這些好的法則,而不努力實行,憑什麼成就德政呢?”,於是渡河南下,修治先王故都西亳,推行商湯的政令,從此百姓安寧,商朝國勢再度振興。

甲骨洛地

從發現的商代帝乙、帝辛時期的甲骨文中可知,在商代河洛之間,當時存在著一座商王居住的都邑,甲骨文中稱為“洛”,這座城邑由甲骨文的記載來看,至遲在晚殷時期已經存在。以下是兩條帝乙帝辛時的卜辭:
癸丑[卜在]洛,貞王[旬]亡禍。(《合集》36959);
癸丑[王卜]在洛師,貞[旬亡]禍,王[占曰]:吉。(《合集》36960)。
(註:本條卜辭由拓片來看,洛字和字之間也可能還有缺字,但“在其卜”乃第五期卜辭常見的文例,所以我們仍然可以肯定本條卜辭的洛是指洛地的城邑,而非洛水。)
由上可見,當時商王住在洛地,則此地必有宮室等建築,其為城邑是無疑的,第二條卜辭還稱洛為,者師之所駐,說明此地的城邑還應有一定規模,可能為商代西亳城。

古籍記載

先秦史書沒有記載西亳這個地方,西晉時期才有文獻記載西亳:
東漢《漢書·卷二八·地理志上》河南郡偃師縣班固自注曰:“屍鄉殷湯所都”,但並未稱其“亳”。
東漢末年的鄭玄在《尚書·書序》中注曰:“亳,今河南偃師縣有湯亭。”是最早將偃師與“亳”聯繫的記載(《尚書·胤征》孔疏注)。
至西晉時期洛陽醫學家皇甫謐在《帝王世紀》始稱“偃師為西亳”。“西亳說”為皇甫謐首創,在其之前沒有“西亳說”。他在其所著《帝王世紀》中說:“帝盤庚徒都殷,始改商曰殷。又曰:亳殷,今偃師是也。然則殷有三亳,二亳在梁國,一亳在河南。谷熟為南亳,即湯都也。蒙為北亳,即景亳,湯所盟地。偃師為西亳,即盤庚所徒者。”
商都偃師西亳遺址商都偃師西亳遺址
《水經注》:闞駰注曰:“亳,本帝嚳之墟,在《禹貢》豫州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城西二十里屍鄉亭是也。”
唐代《括地誌》云:“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湯都也。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為景亳,湯所盟地,因景山為名。河南偃師為西亳,盤庚所徒者。”
清代《尚書古文疏證》載:殷有三亳,二在梁國,一在河洛之間。

商朝國都

《墨子》﹑《孟子》和《尚書序》等歷史文獻均說湯居亳,但古地名亳者有若干處。《尚書·立政》有“三亳”,晉人皇甫謐認為系三地:蒙為北亳,谷熟為南亳,偃師為西亳。據《括地誌》,南亳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里(今河南商丘東南),為湯都;景亳(即北亳)在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今商丘北)﹐為湯所盟地;西亳在河南偃師(今河南洛陽偃師西),為盤庚所徒都。因此,學者多主張湯先居南亳﹐後遷西亳﹐但也有專主北亳說的。  甲骨文《殷虛書契後編》有“在商貞〔今日步〕於亳”之語,聯繫其它有關材料,商應為商丘(今商丘南)﹐而亳與南亳位置適合。
偃師商城偃師商城
《漢書·地理志》雲湯都在偃師屍鄉,即西亳。20世紀50年代﹐在河南偃師西的二里頭﹐發現並開始考古發掘了被稱為二里頭文化的遺址﹐面積約為三平方公里﹐年代約為公元前1900至前1500年。在遺址中發現有建築基址﹑作坊遺址﹑墓葬等﹐出土了青銅器﹑玉器﹑陶器等大量遺物。1983年﹐在距二里頭六公里的大槐樹村與洛河間,發現一座商代前期古城﹐初步發掘結果﹐城約建於二里岡下層時期﹐形近長方﹐南北長一千七百餘米﹐東西最寬處約一千二百餘米,已找到七處城門,城內發現有建築基址。二里頭遺址和上述商城,都有學者主張是西亳,後者從地望上看似更切合。據古本《竹書紀年》等書所載,自湯起,在亳建都的共有十王﹐至仲丁始遷於(即隞﹐今河南鄭州)。或說盤庚又遷回亳地。
成湯陵成湯陵

西亳遺址

1984年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隊在河南偃師縣城西發現了一處商代早期的都城遺址,規模宏大,而且恰好有一條叫“屍鄉”的溝橫穿城址。經過對考古發掘資料和古文獻的研究,初步斷定這座古城址就是商湯所都的“西亳”。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北依邙山、南臨洛河、西距漢魏洛陽故城約10公里,西南距夏都斟鄩二里頭遺址約6公里。古城遺址全部湮埋在今地表以下。
西亳商城遺址西亳商城遺址
經過15年的勘察、發掘,迄今探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宮城三重城垣。大城城垣西南兩面較直,北垣東段向東南斜收,為避開城址東南一個陂池,東垣中段偏南部位的牆體又向西南折收,使城址平面略呈刀形。城牆南北最長1700餘米,東西最寬1200餘米,南端僅寬740米。可確認的城門有5座;北垣近中部1座,東、西垣對應部位各2座。
小城位於大城西南部,南北長1100米,東西寬740米。牆寬6~7米。其南牆、西牆和東牆的南段同大城城牆重合,大城西牆北段、北城牆全部、東城牆的大部則為新建。宮城位於小城縱向軸線偏南部位,面積約4萬平方米,四周有寬約2米的宮牆。宮殿建築群密集分布於宮城的中、南部。現已發掘的有4號、5號、6號、2號、7號等宮殿建築。
偃師商城小城北牆遺址偃師商城小城北牆遺址
洛陽偃師商城是商滅夏後最早建立的商城,商城小城的始建就是夏商分界的界標。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已投資在此建設商城遺址公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