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技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藥炮製技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藥炮製技術,中國傳統醫藥製備或提取手段之一,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中藥協會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中藥炮製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按中醫用藥要求將中藥材加工成中藥飲片的傳統方法和技術,古時又稱“炮炙”、“修事”、“修治”。藥物經炮製後,不僅可以提高藥效、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儲,是中醫臨床用藥的必備工序。

2006年5月,中藥炮製技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醫藥類,項目編號Ⅸ-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藥炮製技術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中藥協會
  • 遺產編號:Ⅸ-3
  • 遺產類別:傳統醫藥
歷史淵源,技術起源,技術發展,非遺特徵,技術綜述,技術特點,關鍵技術,技術分析,規章保護,炮製工藝,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主要流派,社會影響,重要活動,榮譽獲獎,

歷史淵源

技術起源

中藥炮製是隨著中藥的發現和套用而產生的,有了中藥就有中藥的炮製,其歷史可追溯到原始社會。中藥炮製是在具備如下條件的前提下而產生的。
  • 一、中藥的發現和套用
人類為了生活、生存必須勞動生產,必須獵取食物。人們有時誤食某些有毒植物和動物,以致發生嘔吐、泄瀉、昏迷,甚至於死亡,有時吃了之後使自己疾病減輕或消失,久而久之,這種感性知識積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藥物知識。隨著醫藥技術的進步,為了更好地發揮藥效作用,又將這些天然藥物進行一定的採集加工。為了服用方便,還將藥物進行清洗、擘成小塊或判、搗為粗末等簡單加工,這些簡單加工經過積累和發展,就成了早期中藥飲片炮製的“洗淨法”、“切法”、“搗法”等。這便是中藥炮製的萌芽。因此,中藥炮製是隨著中藥的發現和套用而開始產生的。
  • 二、火的出現和套用
《韓非子·五蠹篇》載:“上古之世……民食果煎蟀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日燧人氏。”《禮緯·含文嘉》明確指出:“燧人氏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
中藥炮製古稱“炮炙”,就是指用火加工處理藥材的方法。由於人類對火的套用,為早期中藥採用高溫處理的“炮炙法”、“藥炒法”的出現創造了基本條件。
據《說文》載:“炮,毛炙肉也。”段註:“毛炙肉,謂不去毛炙之也。”《禮記·內則》:“塗之以謹(瑾)塗,炮之。”鄭玄註:“炮者,以塗燒之為名也。”孫希旦集解:“裹物而燒之謂之炮。”《說文》:“炙,炙肉也,從肉在火上。”《詩經·小雅·瓠葉傳》:“炕火曰炙。”“炮”、“炙”均源於食物加工,中藥炮製的源頭就在於食物的炮生為熟。因此早期的炮製主要是用火加工處理藥物。這種利用火來炮生為熟的知識,逐漸套用於處理藥物方面,從而形成了中藥炮製的雛形。
  • 三、酒的發明與套用
酒是用於炮製中藥的重要輔料和製藥溶媒之一,酒的發明與套用,在中國非常久遠,起源於舊石器時代,在新石器時代有所進展,而廣泛套用於奴隸制社會時期。新石器晚期的龍山文化,則發現有專用酒器,殷商文化中發現更多的專用酒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鬯”字,鬯就是芳香性的藥酒,供祭祖用。人們直接用酒來醫病,或用作製藥的溶劑製成“藥酒”對抗疾病。酒的發明與套用,豐富了用藥經驗並被引用於炮製藥物,從而產生了輔料製法,充實了藥物炮製的內容。
  • 四、陶器的發明與套用
人類在長期利用火的過程中,對土壤的可塑性也有了逐步的認識,為陶器的發明準備了條件。在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年左右),就有了砂鍋、陶罐等烹飪器和儲存器,為早期rrI藥炮製的蒸製法、煮製法、煅製法(陶製煅藥罐)以及存放中藥湯劑等創造了必要的工具條件。陶器的發明和套用,極大豐富和拓展了炮製的內容。

技術發展

中藥炮製是中國歷代醫藥學家在長期醫療活動中逐步積累和發展起來的一項獨特的製藥技術,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是中醫用藥特點所在。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中藥炮製也在不斷摸索中前進。
通過整理祖國醫藥中有關中藥炮製的文獻,可以發現中藥炮製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春秋戰國至宋代(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12世紀)是中藥炮製技術的起始和形成時期;金元、明時期(公元13至16世紀)是炮製理論的形成時期:清代(公元17至18世紀)是炮製品種和技術的擴大套用時期;現代(公元19世紀以後)是炮製振興、發展時期。在此時期的炮製特點和主要文獻如下。
  • 一、春秋戰國至宋代
在漢以前,古文獻中所記載的都是比較簡單的炮製內容。
《五十二病方》是中國最早始有炮製內容記載的醫方書,書中包括了淨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製內容,並有具體操作方法的記載,如“取商牢(陸)漬醯(醋)中”;“陳藿,蒸而取其汁”等。並對個別藥物的炮製作用進行了說明,如“止出血者燔發”。
《黃帝內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百科全書,在《靈樞經·邪客》篇中有“治半夏”的記載。“治”即指“修治”,是指減毒的加工處理,可見當時已注意到有毒藥物的炮製。《素問·謬刺論》中所說的“角發”“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藥 血餘炭。“㕮咀”是當時的切制飲片。漢代對中藥炮製的目的、原則已初步確立,並出現了大量的炮製方法和炮製品。
中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在序錄中就載有:“凡此七情,合和視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這是當時對有毒藥物炮製方法與機理的解釋。書中還指出“藥有……及有毒無毒,陰乾暴乾,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新陳,並各有法。”陰乾暴乾是指產地加共,而生熟則說的是藥物炮製了。對礦物藥的炮製,提出了“丹砂能化汞,礬石煉餌服之,石膽能化鐵為銅”,通過炮製改變其藥性。
張仲景在《金匱玉函經》“證治總例”中載藥物“有須燒煉炮炙,生熟有定”,開創了藥物生熟異用學說的先導。還指出”凡㕮咀藥,欲如豆大,粗則藥力不盡”,闡明了藥物性狀與藥效的關係。而“別搗令如膏,乃稍納藥末中,更下粗多。”更被視為現行藥典“稀釋法”制巴豆霜之始。
《傷寒雜病論》中有關藥物的炮製更多的散見於處方藥物的腳註,與藥物配伍、劑型、煎法、服用相聯繫。如抵當湯:水蛭三十個,熬;虻蟲十三個,去翅足,熬;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浸。對毒劇藥套用更謹慎,用法也很有分寸。如附子要求“炮”,“炮去皮,破八片”。其中有些炮製方法已趨成熟。對製藥火候上提出“燒、煉、熬”三者不同。
東晉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載“諸藥毒救解方”,提出生薑汁可解半夏毒,大豆汁解附子毒,常山、牛膝酒漬服,並記有乾餾法制竹瀝,對後世依方炮製提供了基礎依據。
梁代是中國藥學史上第二次總結。《本草經集注》是陶弘景所撰寫的中國第二部中藥專著,它第一次將零星的炮製技術作了系統歸納,說明了部分炮製作用。如“凡湯中用完物皆擘破”,“諸蟲先微炙”,“諸石皆細搗”“阿膠,炙令通體沸起”等。將“㕮咀”改為切制,內容豐富,方法眾多。
南北朝劉宋時代,雷敦總結了前人炮製方面的技術和經驗,撰成《雷公炮炙論》三卷,是中國第一部炮製專著。書中記述了藥物的各種炮製方法,如揀、去甲土、去粗皮、去節並沫、揩、拭、刷、刮、削、剝等淨制操作;切、銼、擘、捶、舂、搗、研、杵、磨、水飛等切制操作;拭乾、陰乾、風乾、曬乾、焙乾、炙乾、蒸乾等乾燥方法;浸、煮、煎、煉、炒、熬、炙、焙、炮、煅等水火製法;苦酒浸、蜜塗炙、同糯米炒、酥炒、麻油煮、糯泔浸、藥汁制等法,廣泛地套用輔料炮製藥物。該書對炮製的作用也作了較多的介紹,如“……用此沸了水飛過白堊,免結澀人腸也。”“……半夏……若洗不淨,令人氣逆,肝氣怒滿。”該書對後世中藥炮製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其中許多炮製方法具有科學道理。如大黃用蒸來緩和其瀉下作用。莨菪、吳茱萸等含有生物鹼,用醋制可以使生物鹼成鹽,而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對揮發性藥物菌陳,指出“勿令犯火”,即防止高溫處理。對某些含鞣質藥物,如白芍等需用竹刀颳去皮,知母、沒食子勿令犯鐵器,截至2016年仍有指導意義。
唐代在炮製原則系統化和炮製新方法方面有較詳細的記載,在中藥炮製方面有長足進步。
《備急千金要方》是孫思邈所著的中國最早的臨床實用百科全書,在“合和”章中有“凡用甘草、厚朴、枳實、石楠、茵芋、藜蘆、皂莢之類皆炙之”,“凡用麥櫱、曲米、大豆黃卷、澤蘭、蕪荑皆微炒,乾漆炒令煙斷。”的記載。在炮製新方法方面,它提出諸石要”漂“,麥冬、生薑“搗絞取汁”;《千金翼方》有反覆曝制熟地黃的方法;《食療本草》開始用童便處理藥材;《外台秘要》始載麩炒法;《仙授理傷續斷方》中新增了天南星薑汁浸,草烏薑汁煮或醋煮,自然銅火煅醋淬,何首烏黑豆蒸等。
《新修本草》是唐代蘇敬等修訂的世界最早的藥典,首次規定惟米酒、米醋入藥,將炮製內容列為法定內容,記有作櫱、作曲、作豉、作大豆黃卷、芒硝提淨等法。對礦物藥的炮製方法均有較為詳盡的記載,炮製內容比前一時期豐富。
宋代炮製方法有很大改進,炮製目的也多樣化了,開始從減少副作用到增加和改變療效,從湯劑飲片的炮製而同時重視製備成藥飲片炮製的嶄新階段。
王懷隱所著大型方書《太平聖惠方》,不僅具體記載大量炮製內容,還始載乳製法。在“論合和篇”中,指出“凡合和湯藥,務必精專,甄別新陳,辨明州土,修治合度,分量無差,用得其宜,病無不愈。……炮炙失其體性,篩羅粗惡,分劑差殊,雖有療疾之名,永無必愈之效。”說明了藥物炮製的重要性。
《證類本草》為唐慎微所編撰,該書廣泛輯錄了宋代以前有關藥學方面的文獻,部分保存了現今已失傳的醫藥書籍等內容,如《雷公炮炙論》等。在《本草綱目》刊行前,一直作為研究本草學的範本。每種藥物之後附有炮製方法,為後世製藥業提供了藥物炮製資料。
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強調“凡有修合,依法炮製……”並特設“論炮炙三品藥石類例”,專章討論炮製技術,收錄了185種中藥的炮製方法和要求,並逐漸注意到藥物經炮製後性味功效的改變,如蒲黃“破血消腫即生使,補血、止血即炒用”,成為國家法定製藥技術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證藥品質量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於該書篩選了當時通用的方劑及炮製方法,實踐性強,現代套用的許多方法,特別是配製成藥的方法,很多都與該書所列的方法相似。如水飛、醋淬、鎊、紙煨、面煨、巴豆制霜、蒼朮米泔水浸等。
總之,在宋以前,炮製的原則、方法,適用品種已初具規模,是炮製技術的形成時期。
  • 二、金元、明時期
金元時期,名醫各有專長,張元素、李東垣、王好古、朱丹溪等均特別重視藥物炮製前後的不同套用,炮製輔料的作用,開始對各類炮製作用進行了總結,明代又進一步系統整理,便逐漸形成了傳統的炮製理論。
元代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引李東垣“用藥心法”有“黃芩、黃連、黃檗、知母,病在頭面及手梢皮膚者,須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騰也。咽之下、臍之上,須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黃須煨,恐寒則損胃氣。至於川烏、附子須炮,以製毒也。”並說:“去濕以生薑”,“去膈上痰以蜜”。張元素在《珍珠囊》中所說白芍“酒浸行經,至中部腹痛。”“木香行肝氣,火煨用,可實大腸。,”葛可久在《十藥神書》中首先提出炭藥止血的理論:“大抵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黑則止。”著名的“十灰散”就是該書的方劑之一。從藥物炮製方法之多和理論實踐上的重大改進來看,足見金元時期中藥炮製的昌盛明代對醫藥比較重視,在中藥炮製技術有較大的進步,在炮製理論上也有顯著的建樹。
徐彥純編撰的《本草發揮》輯自金元諸家的著作,對炮製作用原理上有較多的闡述,如“神曲火炒以補天五之氣,入足陽明胃經。”還提出童便制、鹽制的作用,即“用附子、烏頭者當以童便浸之,以殺其毒,且可助下行之力,入鹽尤捷也”;“心虛則鹽炒之”;“以鹽炒補心肺”等,均為中藥炮製理論的重要論述。
陳嘉謨在《本草蒙筌》的“製造資水火”中指出:“凡藥製造,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發散,入鹽走腎臟,仍仗軟堅,用醋注肝經且資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潤回枯助生陰血,蜜制甘緩難化增益元陽,陳壁土製竊真氣驟補中焦,麥麩皮製抑酷性勿傷上膈,烏豆湯、甘草湯漬曝並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豬脂油塗燒,鹹滲骨容易脆斷,有剜去瓤免脹,有抽去心除煩……”。第一次系統概括了輔料炮製的原則。在炮製技術上特別值得提出的是“五倍子”條下所載的“百藥煎”的製備方法,實際上就是沒食子酸的製法,比瑞典藥學家舍勒氏製備沒食子酸的共作早二百多年。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最大型的藥學著作,載藥1892種,其中有330味藥記有“修治”專目。在“修治”專目中,綜述了前代炮製經驗,還有很多藥物,如木香、高良姜、茺蔚子、楓香脂、樟腦等炮製方法則是李時珍個人的經驗記載,在炮製方法上有所發展,例如獨活條,雷教日:“採得細銼,以淫羊藿拌,……二日,暴乾去藿用,免煩人一工2,。”李時珍認為此法不切實用,認為“此乃服食家治法,尋常去皮或焙用爾。”對前代有問題的方法,李時珍也加以指正。例如,砒石條,“醫家皆言生砒經見火則毒甚,而雷氏(雷敦)治法用火煅,今所用多是飛煉者,蓋皆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全書記載炮製方法近20種,有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加輔料制、制霜、制曲等法。其中多數製法,截至2016年仍為炮製生產所沿用,如半夏、天南星、膽南星等。
龔延賢在《壽世保元》中述及炮製理論問題時曾說:“炒以緩其性,泡以剖其毒,浸能滋陰,煉可助陽,但制有太過不及之弊。”
李中梓撰《本草通玄》對炮製的操作注意事項、輔料制的目的,淨選的目的已作了精闢概括,指m“製藥貴在中,不及則無功,太過則傷性。……酒制升提,鹽制潤下,姜制溫散,醋取收斂……去穰者寬中,抽心者除煩。”
繆希雍撰《炮炙大法》是繼《雷公炮炙論》之後第二部炮製專著。收載了439種藥物的炮製方法,用簡明的筆法敘述各藥出處,採集時間,優劣鑑別,炮製輔料,操作程式及藥物貯藏,大部分內容能反映當時社會生產實際,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正如作者所說的“自為闡發,以益前人所未逮。”並將前人的炮製方法歸納為:炮、烯、博、炙、煨、炒、煅、煉、制、度、飛、伏、鎊、搬、曬、曝、露十七種方法,即稱雷公炮炙十七法。
總之,元、明時期,在前人炮製作用解釋的基礎上,經系統總結而形成理論,是中藥炮製理論的形成時期。
  • 三、清代
清代多在明代的理論基礎上增加炮製品,並有專項記載炮製方法和作用,但也有對某些炮製的不同認識和看法。
清代劉若金著《本草述》,收載有關炮製的藥物300多種,記述藥物的各種炮製方法、作用、目的,以及理論解釋,內容豐富,經楊時泰修改刪節為《本草述鉤元》,使得原著的意旨更為明確易解。如黃芪“治癰疽生用,治肺氣虛蜜炙用,治下虛鹽水或蒸或炒用等。”
張仲岩著《修事指南》為清代炮製專書,收錄藥物232種,為中國第三部炮製專著。它較為系統的敘述了各種炮製方法,認為炮製在中醫藥學中非常重要,指出:“炮製不明,藥性不確,則湯方無準而病證無驗也。”在炮製理論上也有所發揮,如提出:“吳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氣,豬膽汁制瀉膽火而達木郁,牛膽汁制去燥烈而清潤,秋石制抑陽而養陰,枸杞湯制抑陰而養陽……炙者取中和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等炮製作用。
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和唐容川的《血證論》,除了記載當時很多炮製方法外,還特別記載了相當數量的炭藥,並在張仲景“燒灰存性”的基礎上明確提出“炒炭存性”的要求,炭藥的炮製與套用,在清代有相當大的發展,很有特色。在《本草綱目拾遺》中還對半夏長期浸泡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今藥肆所售仙半夏,惟將半夏浸泡,盡去其汁味,然後以甘草浸曬……全失本性……是無異食半夏渣滓,何益之有。”
總之,清代對某些炮製作用有所發揮,炮製品有所增多,是炮製品種和技術進一步擴大套用時期。
  • 四、現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繼承方面,各地對散在本地區的具有悠久歷史的炮製經驗進行了整理,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版了各省市中藥炮製規範,同時,國家藥典中也收載了炮製內容,制定了“中藥炮製通則”,並相繼出版了一些炮製專著。如《中藥炮製經驗集成》《歷代中藥炮製法匯典》《樟樹中藥炮製全書》等,將散在民間和歷代醫籍中的炮製方法及地方炮製方法進行系統的整理,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文獻資料。近年來,中藥炮製的歷史文獻的繼承整理工作已開展了對重點典籍文獻和單味藥炮製沿革的系統整理,促進了中藥炮製文獻研究的整理工作。
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各中醫藥院校的中藥專業都設有中藥炮製課,並被列為專業課之一。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地區特點編寫了教材,經過試用與修訂,不斷充實、提高,於1979年首次編寫出全國高等醫藥院校《中藥炮製學》統一試用教材,1985年出版二版教材,1996年出版三版規劃教材,2001年出版全國高等醫藥院校中醫藥系列教材《中藥炮製學》,這為繼承和發揚中藥炮製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八五”“九五”期間,中藥炮製研究被列入國家攻關項目,先後完成了何首烏、白芍、草烏、半夏等40種中藥飲片炮製工藝和質量的研究,採用現代科學技術就其炮製沿革、炮製工藝篩選最佳化、飲片質量標準制定、炮製基本原理等方面作了系統的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畫又將川芎、巴戟天、千金子、大戟等30個品種列入,開展中藥飲片炮製工藝和質量標準研究,使中藥炮製的科學內涵得以顯露。

非遺特徵

技術綜述

中藥來源於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和礦物。中國傳統藥材資源達12807種,但中藥臨床套用和成藥製作一般不用生藥,而用經過加工炮製的成熟品即飲片。
中藥材必須經過炮製,製成中藥飲片之後才能入藥,這是中醫臨床用藥的一個特點,也是中醫藥的一大特色。中藥炮製技術是根據中醫藥理論,按照中醫醫療、中藥調配以及中藥製劑的不同需要,結合藥材自身性質,將中藥材製成中藥飲片的一整套製藥技術。
中藥炮製是根據中醫藥理論和醫療、調劑、貯藏等不同要求以及藥材自身的性質,分別採用修治、水制、火制及增添輔料製作等方法,對生藥進行加工的特殊技術,其上可追溯到藥材的種植、採集或飼養,其中以炒、炙、燙、煅、煨和火制方法最為常用,故名“炮製”。
中藥炮製是中醫藥學特定的術語,歷史上又稱“炮炙”、“製造”、“修治”、“修制”、“修事”、“修合”、“合和”、“治削”等。從字義上來看,“炮”和“炙”都離不開火,而這兩字僅代表中藥整個加工處理技術中的兩種火處理方法。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對醫藥知識的積累,對藥材加工處理技術早已超出了火的範圍。為了既保持原意,又能較廣泛包括藥物的各種加工技術,現代多用“炮製”一詞。“炮”代表各種與火有關的加工處理技術,“制”則代表各種更廣泛的加工處理方法。

技術特點

  • 一、遵循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中醫辨證論治的需要
中藥使用最為重要的特點即“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用藥”。這些理論主要包括五昧歸經理論、作用趨勢(升降沉浮)理論、毒性理論、七情理論等。五味理論在中藥炮製中的套用主要指“五味所入”理論的套用,即認為“酸、苦、甘、辛、鹹分別主人肝、心、脾、肺、腎五臟”,故臨床使用柴胡、香附、元胡等多醋制,目的是增加入肝作用;臨床使用黨參、甘草、黃芪等多蜜制,目的是增加補脾益氣作用;臨床使用黃柏、知母、車前子等多鹽制,目的是增強人腎作用。
一藥多用是中藥使用的另一特點。中藥炮製是滿足中醫辨證論治需要的重要手段。一味藥物臨床上常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醫生根據病情的需要,或增強該味藥物的某些藥性,或降低、緩和該味藥物的某些藥性,或消除該味藥物的某些藥性,以適應臨床辨證論治的特定需要。例如,生麻黃髮汗解表力強,也能止咳平喘、利尿,主用於外感風寒表實證,但不適用於老年人、體虛者和小兒;麻黃絨較麻黃作用緩和,適用於老人、小兒及體虛者的風寒感冒;炙麻黃髮汗解表力弱,在蜜的協同作用下,止咳平喘力相對提高,主要用於表證較輕而肺氣壅阻的咳嗽氣喘者;炙麻黃絨發汗解表作用更緩和,主要用於表證已解,咳喘未愈的患者。
  • 二、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性
有些藥物有毒,只有經過炮製之後才能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例如,馬錢子、烏頭和半夏分別需要砂燙或油炸、蒸或煮、浸漂或複製後才能使用;麻黃辛散性太強,易致發汗太過,搗絨後可降低;黃連過於苦寒易傷脾胃,酒炙後可緩和,等等。採用炮製的方法保證藥物使用的安全性,是中藥使用的又一個特點。另外,有些藥物只有經過炮製之後才能具有藥效,如麥芽(發芽法)、血餘炭(扣煅法)不經過炮製它們不入藥,加工炮製之後,它們產生了藥效,才作為藥物使用。
  • 三、中藥調劑和製劑的需要
中藥相當大一部分是以湯劑使用的,這就需要調劑。大塊的或整個的草根、樹皮、介殼、礦石等藥物不能直接進入場方,要進行必要的淨選、切制或粉碎,才能分劑量和利於藥物的煎煮。中藥製劑需要粉碎,有些藥物質地堅韌,如礦物藥、骨化石、貝殼類等,需要經過煅或其他方法炮製之後才能粉碎。
此外,中藥炮製還具有獨特性與古老性。中國套用植物、動物、礦物類藥物等天然藥物,與中國國外不同之處在於:一是它們是在中醫藥理論體系指導下套用;二是它們都經過一定的加工炮製後使用。除中國外,有許多國家也使用天然藥物,但它們都不具備中藥的使用特點。蘇聯的《蘇聯遠東地區藥用植物名錄》就載有天然藥物l 115種,它們十分重視藥用植物的使用和研究,研究成果很豐碩,對天然藥物的開發利用很重視,但是其使用天然藥物和中國使用天然藥物的理論體系完全不同:有些地區和國家也對一些天然藥物進行某些加工,但它們沒有一套完整的炮製理論體系,因此不同於中國。中醫藥的理論體系是獨特的,使炮製這門中藥的傳統學科具有了獨特性。中國能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藥,包括大量有毒的中藥,關鍵在於中藥炮製的重要作用。
中藥炮製具有古老性。炮製是中國廣大勞動人民在生活實踐中經驗的積累,是歷代用藥經驗之結晶。其起源、理論體系和生產方式都具古老性。中藥炮製理論形成的基礎是前人長期用藥的經驗總結。它恰似一個被經驗或臨床試驗控制的沒有被打開的黑箱,它在中藥套用和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有其精華,也難免有其糟粕。對待這份醫藥學遺產,應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粗取精,尋找傳統理論和現代科學研究的結合點去研究它、發掘它。

關鍵技術

在繼承中藥傳統的炮製技術和理論的基礎上,套用現代科學技術探討炮製原理,改進炮製工藝,制訂飲片質量標準,以提高中藥飲片質量,保證臨床用藥的安全有效。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
  • 一、探討炮製原理
炮製原理是指藥物炮製的科學依據和藥物炮製的作用,探討在一定工藝條件下,中藥在炮製過程中產生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因這些變化而產生的藥理作用的改變和這些改變所產生的臨床意義,從而對炮製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學評價。
  • 二、改進炮製工藝
中藥的類別很多,品種繁雜,各地炮製方法也不甚一致。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炮製工藝多屬於手工業作坊生產,尚難適應先進工業化的生產。因此,研究炮製技術、改進炮製工藝乃是當務之急。
  • 三、制訂中藥飲片質量標準
飲片由於生產條件和環節不同,質量差異很大直接影響療效。中藥飲片質量標準研究的首要任務是充分利用現代實驗手段,把傳統質量標準客觀化、數據化,使其適應新的需要,通過制訂統一的飲片質量標準,然後套用現代科學手段逐步以客觀化的指標與感觀控制的經驗型指標相結合,建立起更為合理的質量標準,以便更好地控制飲片質量,確保臨床用藥的效果。

技術分析

中藥化學成分複雜,是中藥發揮臨床治療作用的主要物質基礎。中藥經過各種的加工炮製,可使其化學成分發生變化,某些成分含量的增加或減少、成分種類的增加或減少等,均會影響藥物的療效。因此,研究炮製對中藥化學成分的影響,對探討中藥炮製的作用和原理、了解中藥炮製的目的、優選炮製工藝、制訂飲片質量標準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一、炮製對含生物鹼類藥物的影響
生物鹼是一類含氮的有機化合物,存在於生物體內,類似鹼的性質,具有明顯的生理活性。不僅植物來源的中藥含有生物鹼類成分。動物來源的中藥有的也含有生物鹼(如蟾酥)。游離生物鹼一般不溶或難溶於水,而能溶於乙醇、三氯甲烷等有機溶劑。亦可溶於酸水(形成鹽)。而大多數生物鹼鹽則可溶於水,難溶或不溶於有機溶媒。
淨制:生物鹼在同一植物體內的不同部位分布也不同。淨選加工時應去除不含生物鹼的非藥用部位,或將含不同生物鹼的部位區分套用。如黃柏中的有效成分小檗鹼主要集中在黃柏的韌皮部,木質部及栓皮部含量很少,故黃柏淨選時應把木質部及栓皮部作為非藥用部位除去。麻黃草質莖中含有較多的麻黃鹼和偽麻黃鹼,具有升高血壓作用。而麻黃根含大環精胺等幾種類型生物鹼,藥理作用相反,具有降低血壓作用,因此麻黃淨制處理時應分離不同的藥用部位,區別入藥。
水處理:大部分游離生物鹼不溶於水,有些小分子生物鹼(如檳榔鹼等),季銨類生物鹼(如小檗鹼等)均易溶於水。因此,這類藥材在軟化處理時,應儘量減少與水接觸的時間,採取“少泡多潤”的原則,減少生物鹼的流失,以免影響臨床療效。
酒制:游離生物鹼或生物鹼鹽類都能溶解於乙醇,藥物經酒制後能提高生物鹼的溶出率,從而提高藥物療效。如黃連中的小檗鹼在水中的溶出率為58.2%,酒黃連可達90%,酒黃連中小檗鹼的溶出率較生品大大提高。
醋制:游離生物鹼能溶於酸水,形成生物鹼鹽,醋是弱酸,常用作炮製輔料以提高生物鹼的溶出率。如延胡索中難溶於水的成分為延胡索乙素、去氫延胡索甲素等,醋制後這些游離生物鹼與醋酸結合生成醋酸鹽,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增強了鎮靜止痛效果。在植物體內。所含的生物鹼常與其體內的有機酸、無機酸結合成鞣酸鹽、草酸鹽等復鹽,這種復鹽不溶於水,加入醋酸後,醋酸能取代復鹽中的一部分酸,形成可溶於水的醋酸鹽復鹽,從而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
加熱炮製:各種生物鹼都有不同的耐熱性。高溫下某些生物鹼不穩定,可產生水解、分解等變化。應根據炮製目的,控制炮製溫度和時間。有些藥物所含生物鹼為有效物質,遇熱活性降低,應儘量減少加熱過程或不加熱,以生用為宜,如石榴皮、龍膽草、山豆根等。有些藥物通過加熱炮製,所含生物鹼會水解或分解,達到降低毒性、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的目的,如草烏、川I烏、馬錢子等。
  • 二、炮製對含苷類藥物的影響
苷是由糖或糖衍生物與另一類非糖物質(苷元)通過糖的端基碳原子連線形成的化合物。苷在自然界中分布極廣,廣泛地存在於植物體內,尤其在果實、樹皮和根部最多。一般易溶於水、乙醇,有些苷也易溶於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但難溶於乙醚和苯。酸性條件下易水解,一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易被相應的酶所水解。
水處理:由於苷類成分易溶於水,故以苷類為主要成分的藥材,切制前用水處理應少泡多潤,以免苷類成分隨水流失,如大黃、甘草、秦皮等。
輔料制:酒制可提高含苷類藥物的溶解度,增強藥物療效。如黃芩酒炙後,水煎液中黃芩苷的含量較生品提高。苷類成分在酸性條件下容易水解,可降低苷的含量,增加成分的複雜性,因此含苷類藥物一般少用或不用醋處理,以免發生酸水解,降低療效。
加熱處理:有利於苷類成分的保存。含苷類成分的藥物往往含有相應的分解酶。苷類成分在一定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可被相應分解酶分解。從而減少有效成分,影響療效。有些藥物若採收後長期放置,或炮製方法失宜。適當條件下苷類成分可被分解,如槐花中的蘆丁、苦杏仁中的苦杏仁苷、黃芩中的黃芩苷等,降低了藥物的療效。花類藥物所含的花色苷,也會因酶的作用而變色脫瓣。而通過炒、蒸、烘或暴曬等方法可破壞或抑制含苷類藥物中分解酶的活性,以保證藥物有效成分免受酶解,保存藥效。
  • 三、炮製對含揮髮油類藥物的影響
揮髮油是水蒸氣蒸餾所得到的揮發性油狀成分的總稱,也是一類常見的具有治療作用的活性成分。揮髮油大多數具有芳香性和揮發性,在常溫下可以自行揮發而不留任何油跡。大多數比水輕,在水中的溶解度極小,易溶於有機溶劑及脂肪油中。
水處理:揮髮油在植物體內,多數是以游離狀態存在,有的則以結合狀態存在。以游離狀態存在的藥物宜在採收後或噴潤後迅速加工切制,不宜帶水堆積久放,以免發酵變質,影響質量,如薄荷、荊芥等;以結合狀態存在的藥物經堆積發酵後香氣才能逸出,如厚朴、鳶尾等。
加熱炮製:若揮髮油具有治療作用,應避免加熱處理,乾燥時宜陰乾或50℃以下烘乾,如薄荷、茵陳等。若揮髮油具有明顯的毒性或強烈的刺激性,通過加熱炮製可大部分去除,利於臨床套用,如蒼朮含揮髮油較多,刺激性較強,用麩炒等方法炮製,可減少揮髮油,降低“燥性”。有的藥物為達到醫療需求,常通過炮製減少或除去揮髮油,如蜜炙麻黃,通過蜜炙處理。具有發汗作用的揮髮油可減少1/2以上,具有平喘作用的麻黃鹼含量基本不受影響,適用於喘咳的治療。
藥物經炮製後,不僅使揮髮油的含量發生變化,有的甚至發生質的變化,如顏色加深、折光率增大、產生新的成分、改變藥理作用等。
  • 四、炮製對含鞣質類藥物的影響
鞣質又稱單寧、鞣酸,是一類複雜的多元酚類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廣泛地存在於植物中,具有收斂止血、止瀉、保護黏膜等作用,有時也用作生物鹼及重金屬中毒的解毒劑。
水處理:鞣質含有多元酚羥基,易溶於水,尤其易溶於熱水,因此以鞣質為主要藥效成分的藥物,用水處理時應儘量減少與水的接觸時間,少泡多潤,以減少有效成分的流失,如地榆、虎杖、側柏葉、石榴皮等。
加熱炮製:鞣質耐高溫。加熱處理對其影響不大。如大黃。其主要成分蒽醌苷具有致瀉作用,鞣質具有收斂作用,經酒蒸、炒炭等加熱處理後,蒽醌苷的含量明顯減少,而鞣質含量變化不大,故可使大黃致瀉作用減弱,而收斂作用相對增強。也有一些鞣質溫度過高,會影響療效,如地榆、槐花等炒炭時,若溫度適宜,會使鞣質的含量有所增加,若溫度過高,則導致鞣質的含量反而降低,甚至被破壞,因此炮製時要掌握火候。
鞣質為強還原劑,暴露於日光和空氣中易被氧化,生成鞣紅,導致藥物片面顏色加深。如檳榔、白芍等切片時露置空氣中,如乾燥不及時,則會使飲片色澤泛紅。
鞣質遇鐵能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黑綠色的鞣質鐵鹽沉澱。因而在炮製含鞣質成分的藥材時忌鐵器。避免鞣質與鐵發生反應,宜用竹刀、鋼刀、銅刀等切制,洗滌時應在木盆中洗,煎藥時宜用砂鍋或不鏽鋼鍋等。
  • 五、炮製對含有機酸類藥物的影響
有機酸是具有羧基的化合物(不包括胺基酸),一般有酸味。廣泛存在於植物的各個部位中,尤其是未成熟的肉質果實中含量更高,隨著果實逐漸成熟,含量逐漸降低。有的游離存在。有的則以鹽的形式存在。
水處理:小分子的有機酸多能溶於水,故水處理時宜少泡多潤,以免有效成分損失。相反,若有機酸為毒性成分,則應長時間浸泡,將其除去。如酢漿草、白花酢漿草等植物含有有毒的可溶性草酸鹽,應將其除去。
加熱炮製:加熱可使有機酸破壞。含有強烈酸性的有機酸,對口腔、胃刺激性大,經加熱處理,部分有機酸被破壞,酸性降低,從而降低了刺激性,如山楂。
  • 六、炮製對含油脂類藥物的影響
油脂主要成分為長鏈脂肪酸的甘油酯,大多存在於植物的種子中,通常具有潤腸通便或致瀉等作用,如火麻仁、郁李仁等。
加熱炮製:有些藥物作用峻烈,有一定毒性,緩和滑腸致瀉作用,或降低毒副作用。如千金子、經加熱、壓榨除去部分油脂類成分。可巴豆去油制霜可減小毒性,緩和瀉下作用;柏子仁、瓜萎仁去油制霜降低或消除滑腸作用。
  • 七、炮製對含樹脂類藥物的影響
樹脂是一類複雜的混合物,由萜類化合物在植物體內經氧化、聚合等作用而生成,通常存在於植物組織的樹脂道中。植物體在外傷刺激下,即能分泌樹脂,形成固體或半固體物質。樹脂一般不溶於水,而溶於乙醇等有機溶媒中。
輔料制:炮製含樹脂類藥物常用酒、醋為輔料處理,以提高樹脂類成分的溶解度,增強療效。如五味子用酒、醋來炮製可增強其有效成分的溶出;乳香、沒藥經醋制,能增強活血止痛作用。
加熱炮製:加熱可增強某些含樹脂類藥物的療效,如藤黃加熱處理後,抑菌作用增強。溫度過高,也可破壞某些樹脂使其變性,降低療效,如乳香、沒藥等。有些藥物可通過加熱炮製破壞樹脂成分,符合醫療需要。如牽牛子樹脂具有瀉下去積作用,炒制後部分樹脂被破壞,可緩和瀉下作用。
  • 八、炮製對含蛋白質、胺基酸類藥物的影響
蛋白質是生物體內所有化合物中最複雜的物質。水解後可產生多種胺基酸,很多種胺基酸都是人體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
水處理:蛋白質是一類大分子物質,多數可溶於水生成膠體溶液,一般煮沸後由於蛋白質凝固而不再溶於水。純淨的胺基酸大多數是無色結晶體,易溶於水。由於蛋白質和胺基酸都具有水溶性,故含有此類成分的藥物不宜長期在水中浸泡,以免損失有效成分,影響療效。
加熱炮製:加熱可使蛋白質凝固變性或產生新物質,大多數胺基酸遇熱不穩定。若蛋白質和胺基酸為有效成分,應避免加熱,如雷丸、蜂毒、蛇毒等,以生用為宜。若蛋白質為毒性成分,可通過加熱處理,使毒性蛋白變性而降低或消除毒性,如巴豆、白扁豆等加熱後毒性大減。某些含苷類有效成分的藥物,加熱時可破壞與苷共存的酶的活性,從而避免苷類的水解,如苦杏仁、黃芩等。蛋白質加熱處理以後,往往還能產生一些新的物質,而取得一定的治療作用,如雞蛋黃、黑大豆等乾餾後,產生含氮的吡啶類、卟啉類衍生物,從而具有解毒、抗菌、抗過敏、鎮痙、止癢等作用。
  • 九、炮製對含無機化合物類藥物的影響
礦物、動植物化石和甲殼類藥物中都含有大量無機成分。植物藥中也含有鈉、鉀、鈣、鎂等較多的無機鹽類,它們大多與組織細胞中的有機酸結合成鹽共存。
礦物類藥物通常採用煅燒或煅燒醋淬的方法而改變其物理性狀,使藥物易於粉碎,利於有效成分煎出。也有利於藥物在胃腸道的吸收,從而增強療效,如自然銅、磁石、爐甘石等。某些含結晶水的礦物藥,煅制後會失去結晶水而改變或者增強藥效,如明礬煅制後失去結晶水,增強了燥濕、收斂等作用。
藥物炮製過程中,若水處理時間過長,可使溶於水的無機鹽類成分大量流失而降低療效。如夏枯草水處理時間過長,鉀鹽含量流失而降低其降壓、利尿作用。而對於含汞或砷的有毒藥物,則應採用水飛法,既能製成極細粉末便於調劑,又可除去有毒的無機鹽,如雄黃的主要成分硫化砷毒性很小,夾雜的劇毒成分As203,可溶於水,經水飛法炮製後能有效降低As2O2,含量,便於臨床使用。
礦物、動植物化石和甲殼類藥物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一般對熱穩定。高溫炮製後這些有效成分容易溶出,有利於臨床療效的發揮。
  • 十、炮製對含糖類藥物的影響
糖類成分又稱碳水化合物,是植物細胞與組織的重要營養物質和支持物質。對植物體意義重大。糖在植物體內的種類很多,包括單糖、低聚糖和多糖。近年來人們對糖類成分的生物活性日益關注,發現許多植物多糖具有抗病毒、抗腫瘤、提高機體免疫力等作用。
單糖及小分子低聚糖易溶於水,多糖難溶於水但能被水解成低聚糖、單糖。因此在炮製含糖類藥物時,應儘量減少水處理,必須時宜少泡多潤,更要注意與水共同加熱的處理。
總之,中藥在經過加工炮製後,其所含成分的理化性質可發生不同的變化,有些已經被人們了解,但絕大多數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規章保護

  • 制定檔案保密
一、1990年5月17國家中醫藥局發布“中醫藥行業國家秘密及其密級具體範圍的規定”,其中:傳統中成藥的特殊生產工藝和中藥飲片炮製的關鍵技術(含中成藥前處理的炮製技術)。屬機密級。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的中醫藥項目中的關鍵技術或藥物配方。屬秘密級。
二、1994 年,國家科委成立國家秘密技術審查委員會,其中包括中醫藥的秘密技術。中藥飲片炮製技術已列入國家科技保密辦公室制定的《國家秘密技術指導目錄》。
三、2002年3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原國家計委、經貿委、外經貿部聯合印發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明確禁止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有:列入國家保護資源的中藥材加工(麝香、甘草、麻黃草等以及傳統中藥飲片炮製技術的套用及中成藥秘方產品的生產)。
四、《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中,明確將部分“中藥飲片炮製技術”列入禁止出口範圍。其控制要點,一是毒性中藥的炮製工藝和產地加工技術,列有制川烏、制草烏、制半夏等-十幾種;二是常用大宗中藥炮製工藝和產地加工技術,列有熟大黃、熟地黃、何首烏等幾十種。
  • 智慧財產權保護
申請專利
發明專利涉及的有中藥炮製技術,中藥炮製工程,中藥飲片的新用途,中藥包裝技術,中藥炮製設備等領域。特別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研究的成果尤其要注意申請智慧財產權保護。實用新型專利主要涉及的有中藥材炮製加工數控或機械設備,中藥炮製機械設備的創製和改進,中藥飲片質量檢測儀器設備,中藥飲片加工過程中的污染處理設備,中藥飲片包裝設備等。外觀設計專利主要涉及中藥飲片包裝裝潢技術、廣告、宣傳資料等方面。中藥飲片炮製工藝的創新技術,包括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的大量創新性研究成果可以申請專利,但如何對一些經典的傳統炮製技術進行智慧財產權保護是較複雜的問題。
商標註冊
商標是生產經營者在其商品.上使用的標記。商標的作用在於使消費者能夠區別商品的來源。中國商標法規定,人用藥品必須使用註冊商標,未經註冊不得在市場上銷售,將藥品商標納入到強制註冊的軌道。
中藥作為特殊商品,消費者無法靠自己的能力辨別質量的優劣,只能通過對產品的信任度決定使用哪一種品牌。對於飲片來說,商標的意義還在於其註冊商標可以作為飲片是否規範生產的依據。飲片的商標註冊對於企業創名牌、爭效益、保證飲片質量、提高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於飲片的監督管理也可帶來便利。

炮製工藝

炮製是中藥傳統製藥技術的集中體現和核心,經炮製後的藥物,藥效得到提高,毒副作用降低,且方便存儲,是中醫臨床用藥的必備工序。傳統的炮製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炮、煅、浸、飛等。例如,蒸,分為清蒸、酒浸蒸、藥汁蒸;煮,分為鹽水煮、甘草水煮、黑豆汁煮;炙,分為蜜炙、酥蜜炙、豬脂炙、藥汁塗炙;浸,分為鹽水浸、蜜水浸、米泔水浸、漿水浸、藥汁浸、酒浸、醋浸等。
中藥炮製中藥炮製
常用中藥加工與炮製技術,應反映中藥炮製專業技術內在的有機聯繫,既要體現對傳統炮製方法的繼承,又要有利於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歸納和研究。因此,要求分類必須具有系統性、完整性和科學性,便於學習、掌握中藥炮製的內容,有助於教學和指導生產。
截至2016年,常用中藥加工與炮製技術主要包括對原藥材淨制、切制、炮製(炒藥,炙藥,煅藥,蒸煮焯法,發酵、制霜法及其他製法等)三個環節。
  • 一、淨選加工
淨制是中藥炮製第一道工序,幾乎每種藥材在使用前均須進行淨制。其主要目的有:分離藥用部位、進行分檔、除去非藥用部位、除去泥砂雜質及蟲蛀霉變品等。
  • 二、飲片切制
切制是將淨選後的藥物進行軟化,切成一定規格的片、絲、塊、段等炮製工藝。主要目的在於有效成分的煎出;利於炮炙、調配和製劑;更有利於鑑別和貯存。
  • 三、炒法
炒法是將淨制或切制後的藥物,篩去灰屑,大小分檔,置預熱容器內,加輔料或者不加輔料,用不同火力連續加熱,並不斷攪拌或翻動至一定程度的炮製方法。炒法按火候要求的不同,分為微炒、炒出汗、炒香、炒黃、炒熟、炒焦、炒黑之分。加輔料炒法則在宋代以後得到廣泛的套用。根據醫療要求,結合藥物性質,炒法可分為清炒法和加輔料(固體輔料)炒法兩大類。每類又包括數種操作方法。清炒法包括炒黃、炒焦、炒炭:加輔料炒法包括麩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其目的在於增強藥效,緩和或改變藥性,降低毒性或減少刺激作用,矯臭矯味,利於貯存和製劑等。
  • 四、炙法
炙法是將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的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逐漸深入藥物組織內部的一種炮製方法。由於輔料不同,可分為酒炙、醋炙、鹽炙、姜炙、蜜炙、油炙等法。以達到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強療效,矯臭、矯味和使有效成分易於溶出等的作用。
  • 五、煅法
煅法是指將藥物直接放於無煙爐火中或適當的耐火容器內煅燒的一種方法。主要分為明煅法、煅淬法、扣鍋煅法(田煅)。以利於藥物質地、藥性、功效發生變化,使藥物質地疏鬆,利於粉碎和使有效成分易於溶出,減少或消除副作用,從而提高療效或產生新的藥效。
  • 六、蒸煮烊法
蒸、煮、蟬法為一類“水火共制”法。這裡的“水”可以是清水,也可以是酒、醋或藥汁(如甘草汁、黑豆汁)。
  • 七、複製法
複製法是指將淨選後的藥物加人一種或數種輔料,按規定操作程式,反覆炮製的方法。其目的是:1、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2、改變藥性;3、增強療效;4、矯臭矯味。
  • 八、發酵與發芽
發酵與發芽均系藉助於酶的作用,使藥物通過發酵與發芽過程,改變其原有性能,增強或產生新的功效,擴大用藥品種,以適應臨床用藥的需要。這兩類方法都必須藉助於酶和微生物的作用,都必須具有一定的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空氣、水分等。
  • 九、制霜法
制霜法是指藥物經過去油製成鬆散粉末或析出細小結晶或升華、煎熬成粉渣的方法。分類分為去油制霜、滲析制霜、升華制霜、煎煮製霜等。
  • 十、其他製法
其他製法是指對某些藥物採用烘、焙、煨、提淨、水飛及乾餾等加工炮製的一類方法。其目的主要是增強藥物療效,改變或緩和原有的性能,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使藥物達到一定的純淨度,便於粉碎和儲存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幾千年以來,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炮製方法與技術,而且也形成了一套傳統的炮製加工工具。炮製是中藥傳統製藥技術的集中體現和核心,“飲片入藥,生熟異治”是中藥的鮮明特色和一大優勢。中藥飲片炮製技術是中國所特有的,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炮製工具炮製工具
中藥是中國的瑰寶,是中醫臨床用藥的主體,是中醫現代化的先決條件,為了保證中醫事業的健康發展,國家開展了中醫藥的“源頭工程”研究,“炮製研究”就是中醫藥源頭工程的重點內容之一。

傳承人物

王孝濤,男,1928年6月出生。2007年6月,王孝濤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中醫科學院申報。項目名稱:中藥炮製技術。
金世元,男,1926年12月出生。2007年6月,王孝濤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中藥協會申報。項目名稱:中藥炮製技術。
孫樹武,男,1947年8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王炎生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申報。項目名稱:中藥炮製技術(四大懷藥種植與炮製)。
李成傑,男,1932年10齣生。2009年5月26日,王炎生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焦作市申報。項目名稱:中藥炮製技術(四大懷藥種植與炮製)。

保護措施

2016年11月1日,吉林省政府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就《吉林省委省政府關於貫徹落實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加快衛生與健康事業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進行解讀,《意見》著重提出,要“堅持中西醫並重,推進中醫藥振興發展”,其中之一是推動中藥材保護和發展,制定吉林省道地藥材炮製規範,建立中藥炮製技術傳承基地。
2018年8月15日,上海中醫藥大學和寧波明貝中藥業有限公司簽約,共建浙江寧波明貝堂中醫藥傳承教育中心及中藥炮製技術傳承實訓基地。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建光認為,此次滬甬合作,就是主動對接國家和地區戰略規劃,以教學為龍頭,以人才培養為重點,把這一平台作為中醫藥健康服務技術的匯聚地,從而輻射長三角地區。鄞州區有關領導認為,此次合作,將充分發揮上海中醫藥大學在長三角地區中醫藥發展的聯動、帶動作用,打破各種資源壁壘和機制障礙,將院校教育和產業基地緊密融合,進一步推動寧波中醫藥民間技術的發展。

主要流派

中藥炮製的目的在於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和副反應,緩和或改變藥性,從而提高療效,便於調劑、貯藏和服用,其核心是減毒增效。截至2018年,中醫藥行業在中藥炮製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總結了成套理論,發明了不少技術,形成了眾多流派,編著了大量著作,中藥炮製技術成為中藥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 中藥炮製技術·四大懷藥種植與炮製
四大懷藥種植與炮製,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南省焦作市。
河南省焦作地區種植懷山藥、懷地黃、懷菊花、懷牛膝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因河南省焦作市古屬懷慶府管轄,所以懷山藥、懷地黃、懷菊花、懷牛膝統稱“四大懷藥”。
四大懷藥的種植,包括育種、選地、整土、育苗、施肥、蟲害防治等都有嚴格的要求,藥材的加工也有嚴格的傳統工藝標準,懷地黃的九蒸九曬,懷山藥的反覆浸泡和熏蒸、晾曬和搓制等工藝,使得藥材具有了優越的品質。明清時期,懷藥商人崛起,大大促進了懷藥加工的規範化和懷藥文化品牌的形成,使四大懷藥成為河南首屈一指的地道藥材。六味地黃丸中,懷地黃和懷山藥的比例占到48%,而由懷藥產生的文化習俗也廣泛地影響著當地百姓的生產生活。
  • 中藥炮製技術·中藥炮製技藝
中藥炮製技藝,申報地區或單位:四川省成都市。
四川有“天府之國”和“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的美稱,全川中藥資源有五千餘種,約占全中國中草藥品種的75%,其中著名道地藥材和主產藥材三十餘種。套用中藥及中成藥是四川人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
中藥炮製是根據中醫藥理論,依照辨症施治用藥的需要和藥物自身性質以及調劑、製劑的不同要求所採取的一項製藥技術,是中醫藥學的一大特色。炮製方法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煉、煮沸、火熬、燒、斬斷、研、銼、搗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湯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中藥炮製在中醫理論和運用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一是可以提高臨床醫療的效果,即醫生可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症候及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態,有的放矢地選用恰當的炮製品,以增強方劑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實用療效。二是中藥炮製可充分保證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可以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從而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
由於各地的藥材自然資源、用藥習慣、生活習俗等不太一致,使得各地中醫師和藥工在中藥材加工、炮製方面薈萃了獨特的傳統技藝,在“、泡、鍛、煨、炒、炙、蒸、煮”等方面,因藥制宜,技藝獨特,製作精細,注重藥效,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炮製技術幫派,如“樟幫”、“建昌幫”、“京幫’、“川幫”等。
樟樹藥商與新余、新乾、峽江、豐城四縣的藥商組建了“樟樹藥幫”,簡稱“樟幫”,始於漢晉,成於唐宋,盛於明清,享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的美譽。
“建昌幫”發祥於江西建昌府,源於晉唐,興於宋元,盛於明,發達成幫於清,以中華老字號的威望,與“樟樹幫”合稱為“江西幫”。
“建昌幫”享有 “樟樹的路道,建昌的制炒”,“藥不過建昌不行”之美譽。“樟幫”在輔料選擇方面注重與臨床結合,其固體輔料有糙米、蜜麥麩、白礬等,液體輔料有山羊血、豬心血、鱉血、童便等 “建昌幫”的谷糠最有特色,以谷糠煨、煅製藥材,使“南糠北麩”成為南北藥幫炮製流派的一個顯著區別。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6年5月13日,江西中醫藥大學國家級中藥炮製技術傳承基地—江西中醫藥大學藥學院舉行拜師儀式。
2017年11月17-19日,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中藥炮製技術傳承基地項目辦公室(江西中醫藥大學)主辦,河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和第一附屬醫院承辦,四川新綠色藥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二期全國中醫師炮製理論和技術培訓班在河南中醫藥大學舉辦。
第二期全國中醫師炮製理論和技術培訓班開幕式第二期全國中醫師炮製理論和技術培訓班開幕式
2018年5-6月,國醫大師金世元教授《中藥傳統炮製》講座在北京四方中藥飲片有限公司舉行。

榮譽獲獎

2018年7月26日,全國中藥炮製技術傳承基地建設成果交流會在河南省禹州市召開,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獲得全國中藥炮製技術傳承基地建設成果交流會炮製技能大賽團體一等獎,山東中醫藥大學李慧芬獲得炮製理論競賽二等獎,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王信、楊田義分別獲得炮製操作競賽二、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