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排

水排

水排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的發明,是機械工程史上的一大發明,約早於歐洲一千多年。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詩創造了利用水力鼓風鑄鐵的機械水排,引 這種鋼材的製作方法。最初的鼓風設備叫人排,用人力鼓動。繼而用畜力鼓動,因多用馬,所以也叫馬排。直到杜詩時改用水力鼓動,稱水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排
  • 發明者:杜詩
  • 發明時間: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
  • 性質:機械工程史上的一大發明
背景和原理簡介,結構,

背景和原理簡介

水排是我國古代一種冶鐵用的水力鼓風裝置,在公元31年由杜詩創製,其原動力為水力,通過曲柄連桿機構將迴轉運動轉變為連桿的往復運動。人類早期的鼓風器大都是皮囊,我國古代又叫“橐”。一座爐子用好幾個橐,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或“排橐”。用水力推動這種排橐,就叫“水排”。
排囊排囊

結構

杜詩創製的水排,具體的結構當時缺乏記載,一直到元朝王禎在他著的《王禎農書》中,才對水排作了詳細的介紹。
“其制,當選湍流之側,架木立鈾,作二臥輪;用水激下輪。則上輪所用弦通繳輪前旋鼓,棹枝一側隨轉。其棹枝所貫行桄而推挽臥鈾左右攀耳,以及排前直木,則排隨來去, 揙冶甚速,過於人力。”——王幀《農書》
水排
選擇湍急的河流的岸邊,架起木架,在木架上直立一個轉軸,上下兩端各安裝一個大型臥輪,在下臥輪(水輪)的輪軸四周裝有葉板,承受水流,是把水力轉變為機械轉動的裝置;在上臥輪的前面裝一鼓形的小輪(“旋鼓”),與上臥輪用“弦索”相聯(相當於傳送皮帶);在鼓形小輪的頂端安裝一個曲柄,曲柄上再安裝一個可以擺動的連桿,連桿的另一端與臥軸上的一個“攀耳”相聯,臥軸上的另一個攀耳和盤扇間安裝一根“直木”(相當於往復桿)。這樣,當水流衝擊下臥輪時,就帶動上臥輪旋轉。由於上臥輪和鼓形小輪之間有弦索相連,因此上臥輪旋轉一周,可使鼓形小輪旋轉幾周,鼓形小輪的旋轉又帶動頂端的曲柄旋轉,這就使得和它相連的連桿運動,連桿又通過攀耳和臥軸帶動直木往復運動,使排扇一啟一閉,進行鼓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