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漢語詞語)

戴德(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戴德,漢語辭彙,出自明代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釋義為感戴恩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戴德
  • 拼音:dài dé
  • 釋義:意為感戴恩德
  • 出處:代陳夢雷絕交書
簡介,人物介紹,方誌記載,作品介紹,人物名言,

簡介

明代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雅故搴帷,借今日之元龍;瞻氣知歸,捧函戴德台台。”
清代陳夢雷絕交書》:“不孝抵家,將軍招至軍前,恩禮有加,罔測其故,尚意為年兄揄揚之過,戴德不遑。”
戴德 生卒年不詳。字延君。西漢時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又據《成安縣誌》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東南)人。漢代禮學家,今文禮學“大戴學 ”的開創者。任信都王(劉囂太傅。宣帝時立為博士,稱“大戴”,也叫“太傅》”。
戴德活躍於漢元帝時(前43年一前33年),作《大戴禮記》。戴德是後倉(公元前70年在世)的四位弟子之一,《小戴禮記》作者戴聖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

人物介紹

任信都王(劉囂)太傅。宣帝時立為博士,稱“大戴”,也叫“太傅《禮》”。曾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等的論述編成《大戴禮記》八十五篇,今殘。戴德和《小戴禮記》的編纂者戴聖(戴德之侄)都是西漢經學家后蒼的弟子。

方誌記載

戴氏原為春秋時子姓,是宋戴公的第二十二世孫,以祖謚為氏。世居春秋宋國故地梁國(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戴德(生卒不祥),字延君,號稱大戴;侄戴聖,字次君,號稱小戴。漢宣帝時均立為博士。戴德官至信都王(劉囂)太傅;戴聖官至九江太守。同受《禮》於后蒼,曾選集古代各種禮儀論著,輯注成儒家經典《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為西漢今文禮學“大戴學”、“小戴學”的開創者。故《三字經》中有“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之說。
《禮記》為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其中有《曲禮》 、《檀弓》、《王制》、《月令》、《禮運》、《學記》、《樂記》、《中庸》、《大學》等篇。是長時期積累起來的繁富的禮制。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思想、儀禮、官制、器物等方面的重要典籍。
漢初,秦始皇焚書,《禮》不得傳,唯有高堂生能言講。遂傳《儀禮》十七篇於蕭奮,蕭奮傳之孟卿,孟卿傳之后蒼,后蒼傳之戴德。後又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有關禮儀的學說共二百一十四篇。戴德刪其煩重而記之為八十五篇,輯成《大戴禮記》(今殘)。如今所傳的《禮記》為戴聖著《 小戴禮記》或稱《小戴記》。
戴聖於西漢宣帝時,曾以博士的身份與當時著名文人、學士施仇、梁丘臨、歐陽地余、劉向等在石渠閣參加漢宣帝主持召開的評定《五經》同異的御前會議,論定並博採諸家禮說,輯四十六篇為《小戴禮記》。漢末,馬融傳小戴之學,並增補三篇共四十九篇,即今本《禮記》。

作品介紹

大戴禮記》,亦名《大戴禮》、《大戴記》。前人據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序》所引鄭玄六藝論》“戴德傳《記》八十五篇,則《大戴禮》是也”之語,多謂其書成於西漢末禮學家戴德之手。現代學者經過深入研究,推翻傳統之說,論定成書時間應在東漢中期。它很可能是當時大戴後學為傳習《士禮》(即今《儀禮》前身)而編定的參考資料匯集。 該書原有八十五篇,但今僅存三十九篇。其餘的四十六篇,即第一篇至第三十八篇、第四十三篇至第四十五篇、第六十一篇、第八十二篇至第八十五篇,至遲在唐代已亡佚。儘管如此,它的史料價值和學術意義仍不可低估。其中多數篇章記述從戰國到漢代儒家學派的言論,是研究中國早期儒學的基本資料。
《諸侯遷廟》、《諸侯釁廟》、《朝事》、《公符》等篇,記錄諸侯禮制,可補《儀禮》之闕。《五帝德》、《帝系》兩篇載上古帝王世系,司馬遷據以撰成《五帝本紀》,是探索史前史奧秘的珍貴文獻。更有《夏小正》一篇,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部月令,篇中被學者稱作“經”的文字,據說傳自夏代,生動具體地反映了上古先民對一年十二個月天文星宿、氣象物候的認識,在天文史、氣象史、農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戴禮記》當初和《 小戴禮記》(即《禮記》)並行而傳。但《小戴禮記》因得著鄭玄作注而在唐代列為“經書”;《大戴禮記》卻從此長期被冷落,多賴北周學者盧辯的注釋得以流傳。至清代,《大戴禮記》方日益受到重視,陸續有學者進行整理研究。成績卓著者,當推孔廣森的《大戴禮記補註》和王聘珍的《大戴禮記解詁》。

人物名言

1、且夫正人執仁破志,先行後言,千里之外,皆為兄弟,苟是之不為,則雖汝親,庸孰能親汝乎?
2、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3、兵不雜則不利。長兵以衛,短兵以守。太長則難犯,太短則不及。太輕則銳,銳則易亂;太重則鈍,鈍則不濟。
4、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5、國雖大,好戰必亡。
6、辨言而不固行,有道而先困,自慎而不讓,當如強之,曰始妒誣者也。
7、聞志廣博而色不伐,思慮明達而辭不爭。
8、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儀則入刑,相為表?者也。
9、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10、廉言認為氣,驕厲以為勇,內恐外悴,無所不至,敬再其說以詐臨人。如此者隱於廉勇者也。
11、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12、古者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禮也;不窮不能而哀憐傷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爭義不爭利,是以明其義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終知始,是以明其智也。
13、臨人以色,高人以氣,賢人以言,防其不足,伐其所能,曰日損者也。其貌直而不侮,其言正而不私,不飾其美,不隱其惡,不防其過,曰有質者也。
14、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15、言之善者在所日聞,行之善者在所能為。
16、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
17、攻戰守,進退止,前後序,車徒因,是謂戰參。
18、斷絕士卒通家書及與支屬往來,這叫做斷絕士卒的後顧之心;提拔優良的士卒,將兵器做這當的安排,這叫做增添士卒的力氣;拋棄?重,減少攜帶的食量,這叫做開發士卒拚死作戰的意志。
19、順與之弗為喜,非奪之弗為怒,沈靜而寡言,多稽而儉貌,曰質靜者也。
20、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21、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22、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
23、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24、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之千里。
25、先憂事者後樂事,先樂事者後憂事。
26、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
27、無綿綿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28、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29、陰行以取名,比周以相譽,明知賢可以征,與左右不同而交,交必重己。心說之而身不近之,身近之而實不至,而歡忠不盡,歡忠盡見於眾而貌克。如此者隱於交友者也。
30、心氣華誕者,其聲流散;心氣順信者,其聲順節;心氣鄙戾者,其聲斯醜;心氣寬柔者,其聲溫好。信氣中易,義氣時舒,智氣簡備,勇氣壯直。
31、素動人以言,涉物而不終;問則不對,詳為不窮;色示有餘;有道而自順用之,物窮則為深。如此者隱於文藝者也。
3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33、可言不信,寧無言也。
34、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廢其不欲不能,於敵反是。
35、推前惡,忠府知物焉;首成功,少其所不足;慮誠不及,佯為不言;內誠不足,色示有餘;故知以動人,自順而不讓;錯辭而不遂,莫知其情。如是者隱於知理者也。
36、廉言以為氣,驕厲以為勇,內恐外悴,無所不至,敬再其說以詐臨人。如此者隱於廉勇者也。
37、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
38、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
39、難投以物,難說以言,知一如不可以解也,困而不知其止,無辨而自慎,曰愚贛者也。
40、富以苟,不如貧以譽;生以辱,不如死以榮。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視死若歸。
42、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43、見利息辱,見惡思詬,嗜欲思恥,忿怒思患。
44、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45、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46、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47、易移以言,存志不能守錮,已諾無斷,曰弱志者也。
48、素動聽以言,涉物而不終;問則錯誤,詳為不窮;色示有餘;有道而自順用之,物窮則為深。如斯者隱於文藝者也。
49、軍旅以舒為主,舒則民力足。雖交兵致刃,徒不趨,車不馳,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亂。
50、獎懲之制,無?於民,則人歸親於上矣。
51、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52、不治則亂至,亂至則爭,爭之至又反於亂;是故寬裕以容其民,慈愛以優柔之,而民自得也已。
53、故六者貫乎心,藏乎志,形乎色,發乎聲,若此則身安而譽至,而民自得也。
54、故上者辟如緣木者務高,而畏下者滋甚,六馬之離必於四周之衢,民之離道必於上之佚政也。
55、面譽者不忠,飾貌者不情。
56、誠智必有難盡之色,誠仁必有可尊之色,誠勇必有難懾之色,誠忠必有可親之色,誠?必有難污之色,誠靜必有可托之色。
57、善政行易則民不怨,言調悅則民不辨法,仁在身取民顯以佚之也。
58、多私者不義,揚言者寡信。
59、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
60、不能則學,疑則問,欲行則比賢,雖有險道,循行達矣。
61、貴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少者友焉,賤者惠焉。
62、喜色由然以生,怒色拂然以侮,欲色嘔然以偷,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累然而靜。
63、小施而好大得,小讓而好大事,言願以為質,偽愛以為忠,面寬而貌慈,假節以示人,故其行以攻其名。如此者隱於仁質也。
64、喜怒以物,而色不作;煩亂之,而志不營;深道以利,而心不移;臨懾以威,而氣不卑,曰平心而固守者也。
65、六曰言行不類,終始相悖,陰陽克易,外內分歧,雖有隱節見行,曰非誠質者也。
66、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軍容入國則民德粗,國容入軍則民德弱。
67、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未然之後。
68、征清而能發,度察而能盡,曰治志者也。
69、內得愛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戰也。
70、古者,賢王明民之德,盡民之善,故無廢德,無間民,賞無所生,罰無所試。
71、質色皓然固以安,偽色縵然亂以煩;雖欲故之中,色不聽也,雖變可知;此之謂觀色也。
72、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73、其言甚忠,其行甚平,其志忘我,施不在多,靜而寡類,莊而安人,曰有仁心者也。
74、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謂之正。
75、自事其親,好以告人,乞言勞醉,而面於敬愛,飾其見物,故得其名,名揚於外不誠於內,伐名以事其親戚,以故取利,分白其名,以私其身。如此者隱於忠孝者也。
76、故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雖有,不亦鮮乎?
77、但凡人:為所愛而死,為忿怒而死,為威嚴而死,為道義而死,為利益而死
78、剛有柔,有濁有清,有好有惡。鹹發於聲也。
79、華如誣,巧言、令色、足恭一也,皆以無為有者也。此之為考志。
80、喜怒以物而變易知,煩亂之而必不裕,示之以利而易移,臨懾以威而易懾,曰鄙心而假氣者也。
81、故上者民之儀也,有司執政民之表也,邇臣便辟者群臣僕之倫也。
82、財利之生征矣,貪以不得;善政必簡矣,苟以亂之;善言必聽矣,詳以失之;規諫日至,煩以不聽矣。
83、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84、良賈深藏如虛,君子有盛教如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