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草畫

麥草畫

麥草畫又叫麥稈畫,中國獨有的特色工藝品之一,中國民間剪貼畫的一種,麥稈畫雖來自民間,卻十分稀罕,更因其作為皇家貢品。麥草畫始於隋唐時代的宮廷工藝品。它和剪紙、布貼一樣是一種剪貼藝術。麥稈要經過:"熏、蒸、漂、刮、推、燙、以及剪、刻、編、繪"等多道工序,依麥稈本身的光澤、紋彩和質感,一般不著色,根據需要進行剪裁和貼上而成。麥稈畫具有光澤透亮、裝鈽效果好、藝術感染力強等優點,製作出的人物、花鳥、動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以古樸自然,高貴典雅之美。 麥草畫也是駐馬店的一大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麥草畫
  • 又叫麥稈畫
  • 國家:中國
  • 類型:特色工藝品之一
概述,起源,品級鑑定,

概述

麥草畫
麥草畫的材料只有一種――小麥麥稈,顏色全部用烙鐵燙出來,無任何染色。金子般的顏色,然後通過深淺不一的色彩過渡,達到單一顏色表現整體色彩的效果,比如鴛鴦的每一片羽毛都經過由淺到深的色彩處理。
麥草畫古樸典雅,惟妙惟肖,富有有立體感層次感,散發出自然光澤,極其賞心悅目。

起源

麥草畫(又名麥稈畫)起源於民間。而小麥歷來被人們視為神聖之物,無論是古人祭祀天地,還是國微圖案的選定,都賦於了小麥極高的地位,它象徵豐收和財富。相傳,東漢年代,漢光武帝劉秀被王莽追殺,萬般無奈,藏匿於麥草之中,麥草隨即化為樹林保護了劉秀。
出自農家之手的河南汝南麥草畫,是在該縣王橋農民畫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原來的王橋公社現叫羅店鄉,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這裡的農民畫源遠流長,明、清時期,繪畫、書法、剪紙、泥塑等民間工藝就十分普及。上世紀70年代,王橋公社成立全省第一個農民畫院——王橋農民畫院,先後有1200多人參加農民畫的學習和培訓,湧現出農民畫家400多人。改革開放後,他們富而思文的願望更加強烈。1993年,以袁寶華為代表的一批農民畫家利用麥稈研發出民間工藝珍品——麥草畫,成為農民畫的延伸和發展,可與汴繡、蘇繡媲美,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

品級鑑定

鑒於手工藝製作的特點,工藝千差萬別,根據工藝精細程度和加工難度將產品細分為幾種類別,可供參考。
A類:做工非常之精細,構圖複雜,含較多的鱗片、羽毛、疊層花瓣、繡絲毛活 等,以花鳥動物題材為主;
B類:做工較精細,含部分鱗片、羽毛、疊層花瓣、繡絲毛活等,題材主要有花鳥、瓷器,人物等;
C類:做工一般,基本以片塊為主,不含鱗片、繡絲毛活等,
D類:做工粗糙,材料質感不好,或燙色不勻,或剪工不好,或髒亂,給人不舒服感,屬下等品或殘次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