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造字(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

倉頡造字(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倉頡造字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倉頡,稱蒼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倉頡的籍貫,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 《明一統志·人物上古》亦記載:“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

全國有多處紀念倉頡的遺蹟,有倉頡造字、造字台、倉頡陵、倉頡廟、等。在眾多倉頡及遺蹟中,始建於漢代者有四處:河南南樂[22] 、虞城[23] 、開封[24-25] 和陝西白水[26] 。倉頡是通過鳥的足跡來造字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倉頡造字
  • 外文名:Cangjie makes the character
  • 拼音:cāng jié zào zì
  • 籍貫:南樂吳村縣
神話介紹,民間傳說,倉頡造字,倉頡造字處,南樂倉頡陵,白水倉頡廟,歷史起源,起源,發展,意義,造字過程,歌曲,

神話介紹

傳說中倉頡[jié]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9個人,虞舜、倉頡、項羽重耳高洋呂光魚俱羅、關羽、還有李煜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倉頡造字倉頡造字
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以“羊馬蹄印”為源靈感。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做"字"。

民間傳說

倉頡從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錯誤的史實,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遊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頡造字倉頡造字
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相傳倉頡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會顯得威風,和平常人一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么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捷,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隻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讚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讚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么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么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覆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還有相傳說倉頡造字成功,發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麼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麼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倉頡造字

漢字故里——倉頡造字
倉頡,稱蒼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故里陝西白水,造字於陝西洛南
倉頡造字倉頡造字
《荀子》、《河圖玉版》、《策海》、《史記》、《路史》、《述異記》、《辭海》、《中國通史》、《白水縣誌》、《洛南縣誌》等文獻史料對倉頡在洛南造字都均有詳實記載,歷史事實證明,倉頡是中國漢字的首創人,洛南是中國文字的發祥地。
洛南,深藏於莽莽秦嶺東南部的一個山區縣,既有陝南山水的靈秀,又有毗鄰關中平原的大氣和耿直。因處於黃河一級支流洛河之南而得名。古時候,亦稱華陽,謂華山之陽也。據史料記載,我國的漢字最早為黃帝時的史官倉頡在洛南所造,造字地址在洛南縣城以西的眉底黑潭,所造二十八字石刻於元扈山陰,結束結繩記事歷史,歷經五千多年,演化成炎黃子孫今天共同使用的漢字。
倉頡造字
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陝西洛南縣),臨於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見一隻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么?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據《策海·六書》、《陝西金石志》等史料記載:倉頡隨軒轅黃帝南巡於洛南之西北四十五里黑潭,登陽虛之山,臨於玄扈洛汭之水,遇靈龜負書,丹甲青文,遂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宇宙之勢,俯察龜紋鳥蟲之跡,指掌而創二十八字,曾鐫刻於玄扈山陰,從此石破天驚,字引人類,終止結繩,天降穀雨,鬼哭龍藏。二十八字其釋文曰:“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至列世、式氣光明、左互從家、受赤水尊、戈乾斧芾。”“每皇華過境,必拓複印,鐫持以去,而官史督責,工役騷然,民甚苦之,一夕雷雨大作,居人乘機縱火焚之。”黑岩亦在,遺蹟尚存,《荀子》、《河圖玉版》、《策海》、《史記》、《路史》、《述異記》、《辭海》、《中國通史》、《白水縣誌》、《洛南縣誌》等文獻史料對倉頡在洛南造字都均有詳實記載,歷史事實證明,倉頡是中國漢字的首創人,洛南是中國文字的發祥地。
據《洛南縣誌》記載:“清道光元年(1821年),洛南知縣王森文從許廟(倉頡造書處)民間徵得此二十八字摹記勒石立在倉頡造字處(石碑現存洛南縣博物館),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緒四、五年(1878、1879),洛南知縣伊允楨、諾敏在縣城東街修建倉聖祠(祠堂至今尚在),祭祀儀式相當隆重,此活動一直沿續到解放前。
改革開放後,洛南縣在縣城南邊饅頭山上重建倉頡園,於紅花綠草中點綴無數文化石,篆刻倉頡造字,成一大景觀,讓各地遊客流連忘返,拍照留念,獲益匪淺。
“中華漢字故里,華夏文明搖籃”,洛南當之無愧。
當前,其二十八個獸蹄鳥跡石崖臨摹拓片已成為稀世珍品,“倉頡造字傳說”和“穀雨公祭倉頡典禮”已列入非遺名錄,這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1]

倉頡造字處

倉頡造字的傳說在全國流傳得更為廣泛。《淮南子·本經訓》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由於倉頡造字的貢獻實在太大,所以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和遺蹟遍布黃河中下游許多地方。這其中,臨汾的洞兒村即今堯廟鎮西趙村影響較為廣泛。據說,漢唐以來,村中一直建有倉頡祠堂,稱作“倉頡聖祠”,每年春天都要進行祭祀活動。該祠有房屋400餘間,祠內兩廂,一邊為崇文會館,一邊為培英義莊,鄉會試在此舉行。清代,此祠被燒毀後,又建祠三間。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臨汾縣令、河間李早榮在倉頡祠旁修建碑亭,石碑上書寫了“倉頡造字處”五個陰刻正楷大字。現祠已被毀,石碑存於堯廟。當地相傳,倉頡是從獵人按虎、狼、牛、羊的腳印捕獵的故事中得到啟發,造出了象形文字。據《平陽府志》記載:“上古倉頡為黃帝古史,生而四目有德,見靈龜負圖,書丹甲青文,遂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圓曲之變,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文字既成,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今城南有倉頡故里碑。”這足以印證,今西趙村或是倉頡故里,或是倉頡造字之地。
倉頡造字倉頡造字

南樂倉頡陵

倉頡陵位於河南南樂縣,原稱倉頡祠,位於縣西北吳村附近,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154年),其後屢毀屢建,1966年一次毀滅性的劫難,使倉頡廟成為廢墟,倉頡墓亦被挖開,出土大量龍山和仰韶時期的器物。倉頡廟現存有兩通舊碑:其一為元代延佑年間的殘碑,有“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另一舊碑刻有北宋名相寇準祭拜倉頡廟時留下的聯語:“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29]陵墓西側有始建於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的倉頡廟宇,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在“文革”中毀壞殆盡。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造字(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
關於倉頡的葬地,史書多有記載,《禪通記》上稱“倉頡居陽武,而葬利鄉”。明朝的《汴京遺蹟志》上有載:“倉頡墓在城北時和保”。南樂元代延佑年間的殘碑,記有“倉頡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也”的碑文。

白水倉頡廟

倉頡造字(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

倉頡廟是為了紀念文字始祖倉頡所啟的廟宇。倉頡是軒轅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生於白水楊武(今北源鄉楊武村),葬於武莊(今史官鄉武莊村)。墓地建有倉頡廟,距縣城東北35公里,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1.7公頃,倉頡廟主體有山門、東西戲樓、前殿、報廳、中殿、寢殿、鐘鼓樓、東西廂房等。元代修建的寢殿,以蒿木為前殿大檁,長16米,粗55厘米,徑勻體直,世所罕見,內正殿、後殿為明代建築,前殿、獻殿、戲樓、鐘樓、鼓樓為清代及民國年間復修。廟內有古壁畫19幅,歷代碑刻數十通,40餘棵千年古柏壞繞於廟、墓四周,鬱鬱蔥蔥,其樹齡之久‘樹形之奇,殊屬罕見。倉頡廟古柏是我國三大古柏群之一,這裡的古柏論起年齡來,可比山東曲阜孔廟、黃帝陵的古柏都長壽,居我國三大古柏群之首.
白水倉頡廟歷史悠久,根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延熹年間已有"建廟之舉",並形成一定規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廟史已有1800餘年,無文字記載的歷史,據民間傳說,則可上溯到黃帝時代。

歷史起源

起源

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旬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應與倉頡有關。那時制定曆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台北有倉頡陵墓。他所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世紀。據此推測,四、五千年前,我國的文字就比較成熟了。
倉頡造字倉頡造字

發展

到了現代,有人在承認倉頡的同時又擴大了造字者的隊伍。比如魯迅先生,他認為“......在社會裡,倉頡也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採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魯迅.門外文談》。也就是說,漢字當然不可能是倉頡一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是由許許多多的像倉頡這樣的人慢慢豐富起來的,倉頡只不過在這些人當中比較重要、起的作用比較大而已。我們所重視的不是到底是不是倉頡造的漢字,而是造字這件事本身的意義。漢字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歷史走進了由文字記載的時代,是歷史長河中的一件大事,對後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意義

告別“結繩記事”的年代中國古書上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等記載,這是早期記事常用的方法,可惜這些物質無法長久保存下來,所以當時的記事情況已無法知曉了。但安陽小屯發現了十五萬片甲骨卜辭,在龜甲與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當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總字數達到3500個上下。從甲骨文字結構來說,除了象形以外,形聲、會意、假借等比較進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套用。可見在三千餘年前的商代文字已達到了相當完備程度,那么在它以前一定有個更長的發展過程。
倉頡--漢字始祖倉頡--漢字始祖
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龜甲上刻劃符號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發現了在陶器上刻劃的符號有數十種之多,其中有些與甲骨上所見的字類似,因而有人認為它們就是早期文字。至於在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發現的朱書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國的漢字至少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文字的出現既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的結果,所以倉頡很可能是總結整理文字,為漢字的形成作出了貢獻的一個代表人物。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籍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倉頡造字 功並日月倉頡造字 功並日月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解釋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

造字過程

漢字的誕生非一人一手之功,是先民長期累積發展的結果。近代考古發現了36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陶文、約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流傳下來的倉頡造字的傳說,說明倉頡應當是在漢字發展中具有特別重大貢獻的人物,他可能是整理漢字的集大成者。
關於倉頡造字,歷史上還有這樣一個近似於神話的傳說,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統一華夏之後,感到用結繩的方法記事,遠遠滿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倉頡想辦法,造字。於是,倉頡就在當時的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台上造屋住下來,專心致志地造起字來。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說來湊巧,有一天,倉頡正在思索之時,只見天上飛來一隻鳳凰,嘴裡叼著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正好掉在倉頡面前,倉頡拾起來,看到上面有一個蹄印,可倉頡辨認不出是什麼野獸的蹄印,就問正巧走來的一個獵人。獵人看了 看說:“這是貔貅的蹄印,與別的獸類的蹄印不一樣,別的野獸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倉頡聽了獵人的話很受啟發。他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徵,畫出圖象,大家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從此,倉頡便注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徵,譬如日、月、星、雲、山、河、湖、海,以及各種飛禽走獸、套用器物,並按其特徵,畫出圖形,造出許多象形字來。這樣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倉頡造的字也就多了。倉頡把他造的這些象形字獻給黃帝,黃帝非常高興,立即召集九州酋長,讓倉頡把造的這些字傳授給他們,於是,這些象形字便開始套用起來。為了紀念倉頡造字之功,後人把河南新鄭縣城南倉頡造字的地方稱作“鳳凰銜書台”,宋朝時還在這裡建了一座廟,取名“鳳台寺”。
[倉頡造了哪些字?]· [蒼頡書]釋文: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
倉頡造字台倉頡造字台
草米並刈,乞少子左互。
學耒,弢雨水,兒糾叔兵朱。
[蒼頡書]釋義:
身體變化,需要庇護。於是尼山是養老送終的好地方。[老有所養]
雜草莊稼一併割下,求少子幫助。[壯有所用]
學使農具,取水灌地。小兒纏著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紅飄帶。[幼有所長]
[蒼頡書]的內容,與‘[禮記禮運]篇所講的大禹以前的社會情況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為大同’。這就是從孔子到孫中山二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嚮往的大同世界的理論,原來出自於上古時代的[倉頡書]。
[倉頡書]不愧是天下第一書,願天下讀書人都來讀一讀【倉頡書】,讓祖先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在我們這一代開花、結果,讓中華大地真正實現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宏圖大志,一展五千年的壯麗輝煌! 最後讓我把宋代大觀帖上的釋文,附在下面,沒有前輩的最初探索,哪有我無名小子的最終發現,短短的二十八字的【倉頡書】,乃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可謂通俗易懂、博大精深,是人類的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大觀帖》翻刻時將《倉頡書》28字譯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

歌曲

2007年,著名人體音樂歌手三強應邀參加倉頡故里南樂的“中國倉頡文化節”,三強與當地領導、企業家、文化藝術名人一起在倉頡廟祭拜了倉頡這位造字聖人。
出生於南樂的著名歌手三強特意穿上自己設計的漢服,作為第一個節目出場,三強用他那雄渾厚重又不失青春活力的獨特嗓音全球首唱了作品《倉頡造字》,唱響了倉頡始創文字開啟中華之文明的根基。
《倉頡造字》這首歌是歌頌倉頡造就了中國最早的象形文字所做的偉大貢獻,三強說為了這首歌的創作,蒐集了很多資料,也花費了很長時間,有一天靈感迸發,作曲一氣呵成,他為了創作好這首歌曲,還自費找了著名音樂人紹輝先生花了很多精力來製作,演出現場三強獨特的造型和純淨的高音廣受大家好評,這首歌的編曲是採用中國風和搖滾風格結合的方法,基本沒有年齡的界限,老少皆宜,可謂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三強要把這首歌唱給全球的華人,讓他們永遠都不要忘記倉頡對中華民族所做的功勳,日發布,一展三強人體音樂以外他演唱的魅力。
簽約在十方樂廊的旗下藝人三強從小就酷愛音樂,由於家庭條件的制約,一直未能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但他鍥而不捨,另闢蹊徑,終成一位眾多媒體爭相報導的人體音樂名人。他在2007年放歌維也納金色大廳,2009年三強被河南省廣電局、發改委、文化廳評為2008年度十大魅力人物,同年5月赴新加坡參加國際流行音樂大獎賽總決賽,獲得最佳表演獎。10月25日,中央電視台七頻道訪談節目《鄉約》欄目攝製組一行來到南樂,在倉頡廟廣場現場攝製大型戶外訪談節目,來專訪三強。繼登上央視一套最新欄目《我們有一套》之後,日前又參加了央視七套《鄉村大世界》節目的錄製。
字聖倉頡為軒轅黃帝的史官,相傳5000年前,倉頡仰觀天象,俯察鳥獸蟲魚之跡,創造出中國最原始的象形文字,從而結束了遠古時期結繩記事的蒙昧時代,並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漢字,倉頡也被後人尊稱為 “造字聖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