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政(《聊齋志異》篇目)

聶政(《聊齋志異》篇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聶政》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聶政
  • 創作年代:清朝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原文

懷慶潞王[1],有昏德[2]。時行民間,窺有好女子,輒奪之。有王生妻, 為王所睹,遣輿馬直人其家[3]。女子號泣不伏,強異而出。王亡去,隱身聶 政之墓[4],冀妻經過,得一遙訣。無何,妻至,望見夫,大哭投地。王惻動 心懷,不覺失聲。從人知其王生,執之,將加榜掠。忽墓中一丈夫出[5], 手握白刃,氣象威猛,厲聲日:“我聶政也!良家子豈可強占[6]!念汝輩不 能自由,姑且宥恕。寄語無道王:若不改行,不日將抉其首[7]!”眾大駭, 棄車而走。丈夫亦人墓中而沒。夫妻叩墓歸,猶懼王命復臨。過十餘日,竟 無訊息,心始安。丈夫亦人墓中而沒。夫妻叩墓歸,猶懼王命復臨。過十餘日,竟 無訊息,心始安。王自是淫威亦少殺雲[8]。
異史氏曰:“余讀刺客傳[9],而獨服膺於軹深井裡也:其銳身而報知己 也,有豫之義[10];白晝而屠卿相,有鱄之勇[11];皮面自刑,不累骨內[12], 有曹之智[13]。至於荊軻[14],力不足以謀無道秦,遂使絕據而去,自取滅 亡;輕借樊將軍之頭[15],何日可能還也?此千古之所恨,而聶政之所嗤者 矣。聞之野史:其墳見掘於羊、左之鬼[16]。果爾,則生不成名,死猶喪義, 其視聶之抱義憤而懲荒淫者,為人之賢不肖何如哉!噫!聶之賢,於此益信。”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注釋

[1]懷慶潞王:懷慶,清代府名,治在今河南沁陽縣。潞王,指明穆宗 第四子朱翊鏐,封於衛輝,懷慶亦在其封疆之內。
[2]昏德:不德。《左傳·襄公十三年》:“上下無禮,亂虐並生,由爭 善也,謂之昏德。”此指淫亂之行。
[3]輿馬:車馬。
[4]聶政:戰國時的刺客。據《史記·刺客列傳》載,聶政,軹(今河 南濟源縣)深井裡人,殺人避仇於齊,為韓國嚴遂所知,後為嚴遂殺其仇入 韓相俠累,“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
[5]丈夫:男子。
[6]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子女。
[7]抉其首:砍他的頭。抉,通“決”。
[8]少殺:稍減。
[9]刺客傳:指《史記·刺客列傳》。
[10]豫:指豫讓,春秋戰國之交的刺客,為晉國智伯所知。後智伯被趙 襄子所滅,豫讓漆身作癩,吞炭為啞,誓殺襄子以為智伯報仇。後被執自殺。 事詳《史記·刺客列傳》。
[11]鱄:即鱄設諸(?一公元前 515),亦作“專諸”,春秋吳國刺客。 楚人伍子胥避難於吳,事公子光。公子光欲刺殺吳王僚而自立,伍子胥即推 薦專諸去刺殺僚。席間,專諸置匕首於魚腹,以獻龜為名,藉機刺死僚,自 己也當場被殺。事詳《史記·刺客列傳》。
[12〕皮面自刑,不累骨肉,指聶政白殺前,故意毀壞自己的面容,以免 牽累其姊。
[13]曹:指春秋魯國刺客曹沫。沫事魯莊公,在與齊交戰中多次大利, 以致使魯國獻土求和。於是齊桓公與魯莊公會盟於柯(齊地)。曹沫於會盟 時,以匕首劫齊桓公,逼其退還侵地,從而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事詳《史記·刺客列傳》。
[14]荊軻:即荊卿(?一公元前 227),戰國未燕國的刺客,本衛人, 在燕國受到燕太子丹的知遇,因為其謀刺秦王。荊柯赴秦,以獻秦逃將樊放 期的首級及燕督亢地圖為名,而在圖中藏有匕首。獻圖時“左手把秦王之袖, 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行刺未成,荊軻 被當場殺死。事詳《史記·刺客列傳》。
[15]樊將軍:指樊於(wū烏)期,秦國將軍,獲罪,逃至燕。秦以千金、 萬家邑購其頭。荊軻為取得秦王信任,以達謀刺秦王的目的,而使樊自殺, 借其首以獻秦,事詳《史記·刺客列傳》。
[16]羊、左:指戰國羊角哀、左怕桃,相傳卞左為友聞楚王招賢,一同 赴楚。途中遇雪,衣薄糧少,勢難俱生。伯桃即以衣食隔角哀,自入空樹中 死。角哀至楚,為上卿。楚王因以上卿禮葬伯桃。“角哀夢伯桃曰:‘蒙子 之恩而獲厚葬,正苦荊將軍冢相近。今月十五日,當大戰以決勝負。’角哀 至期:陳兵馬詣其冢,作三桐人,自殺,下而從之。”(《後漢書·申屠剛 傳》注引《烈士傳》)。而明代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七卷《羊角哀捨命全 交》則加以演義,雲角哀死後“埋於伯桃墓側”。“是夜二更,風雨大作, 雷電交加,喊殺之聲聞數十里。”清曉視之,荊柯墓破,白骨拋露,祠廟焚 毀,”荊軻之靈,自此絕矣。”

譯文

明代的懷慶潞王,荒淫無德。他經常到民間去,發現有美女,總要搶奪到手中。有個王生的妻子,被潞王看上了,便派遣車馬徑直進了她家。王妻號啕大哭不服從,被強抬著出了門。王生逃了出去,藏身在聶政墓地,希望妻子經過這裡,能遠遠地和她訣別。不多時,妻子到了這裡,望見丈夫,便大哭著撲到地上。王生悲痛的心情無法抑制,不覺哭出聲來。跟從的人知道了他是王生,就抓住他,要用鞭子抽打他。
忽然墳墓中出來一個男子,手握利劍,氣勢威猛,厲聲說道:“我是聶政!良家女子豈容強占。看在你們身不由己的份上,暫且饒恕你們。給那個昏王捎句話,若再不改惡行,沒幾天就將割他的腦袋!”眾人大驚,棄車而逃,男子也進入墳墓不見了。王生夫婦叩拜了聶政墓回家,仍然害怕潞王再派人來。過了十幾天,竟然毫無訊息,心情才安定下來。潞王的淫威從此也有所收斂。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蒲槃原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商,曾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產。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