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府(宋朝南京)

應天府(宋朝南京)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應天府,別名“河南郡”,為宋朝四個京城之一的南京,治所宋城縣南京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六月,趙匡胤時任殿前都點檢、兼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趙匡胤發動兵變。趙匡胤登基即位後,因發跡於“宋州”,遂改國號為“宋”。因宋州古為商丘,火正閼伯居商丘,商丘為大火星分野之地,宋朝自稱為“火宋”、“炎宋”。

景德三年(1006年),宋真宗以帝業肇基之地升宋州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親自駕臨應天府,主持隆重的授命儀式,建應天府為南京,改聖祖殿為鴻慶宮,並賜宴三日,又下旨修建歸德殿,接著規劃京城和宮城。應天府成為宋朝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軍事重鎮。南京應天府有全國最高學府南京國子監應天府書院)。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趙構於應天府南京城南門外幸山築“中興壇”。五月初一,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登基即皇帝位,為了延續宋朝皇統和法統,定國號仍為宋,改元建炎,史稱南宋

基本介紹

沿革,後周,北宋,南宋,行政區劃,城市發展,人口,教育,文物,

沿革

後周

後周時,設宣武軍宋州(今河南商丘),後改為歸德軍。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柴榮駕崩,繼位的周恭帝柴宗訓年僅七歲。趙匡胤時任殿前都點檢、兼宋州歸德軍節度使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登基即位,因其藩鎮在“宋州”,遂以“”為國號,建立宋朝。又因五德終始說,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宋州為大火星房心分野之地,故宋朝又自稱“火宋”、“炎宋”。

北宋

北宋初,復置宋州(今河南商丘)。至道三年(997年),分天下為十五路。以宋州、兗州、徐州、曹州、青州、鄆州、密州、齊州、濟州、沂州、登州、萊州、單州、濮州、濰州、淄州、淮陽軍、廣濟軍為京東路,路治宋州(今河南商丘)。
宋朝南京應天府地圖宋朝南京應天府地圖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因趙匡胤曾於乾德元年(963年)受群臣尊號為“應天廣運仁聖文武至德皇帝”,宋州為藝祖龍興之地,遂將宋州升格為應天府,仍為京東路路治。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宋真宗決定將應天府再次升格,建為南京,並下旨建行宮正殿,以歸德為名,稱“歸德殿”,以聖祖殿為鴻慶宮 。奉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像,侍於聖祖殿之側,名神御殿,又名三聖殿,成為趙宋的原廟。接著規劃京城宮城
熙寧七年(1074年),京東路被拆分為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兩路。京東西路治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元祐元年(1086年),諸提點刑獄不分路,京東東路、京東西路並為京東路,路治南京(今河南商丘)。
商丘應天書院商丘應天書院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初八,謝克家持“大宋受命之寶”到濟州,康王趙構痛哭跪下接受。初九,濟州百姓父老到軍前,說濟州的四方能看見城中火光沖天,請求高宗在濟州即皇帝位。適逢宗澤來信說,南京(今河南商丘)是宋太祖龍興之地,距離四方位置適中,漕運發達。康王趙構於是決定前往南京應天府。二十一日,趙構從濟州出發,延副總管劉光世從陝州來會合,任命劉光世為五軍都提舉。二十二日,到達單州。二十三日,到達虞城縣。西道都總管王襄率軍從襄陽來會合。二十四日,到達南京應天府(今商丘)。二十五日,康王趙構到鴻慶宮朝拜三聖殿御容。皇后下詔有關部門準備儀衛兵仗和車駕。二十六日,張邦昌到南京應天府,跪在地上痛哭請求處以死罪,趙構慰問撫恤他。秉承詔旨任命汪伯彥為顯漠閣直學士,黃潛善為徽酞閣直學士。代理吏部尚書王時雍等人供奉車駕和禮服到達南京,大臣們請求高宗稱帝的越來越多,趙構下令在南京應天府南門外左側幸山築壇,稱之為“中興壇”。

南宋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趙構於南京應天府登中興壇受寶,載於祀典,登基即皇帝位,改元建炎,是為宋高宗,遙上尊號曰孝慈淵聖皇帝,為了延續宋朝皇統和法統,定國號仍為“宋”,史稱南宋
宋朝南京應天府大運河商丘碼頭遺址宋朝南京應天府大運河商丘碼頭遺址
紹興二年(1132年)九月,南京應天府淪陷於金國人之手。金朝所扶持的偽齊皇帝劉豫將南京應天府降為歸德府
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金朝領三省事宗磐宗雋在朝廷專權,外結左副元帥撻懶,將河南、陝西地歸還給宋朝,南京(今商丘)也在其中,南宋恢復南京應天府之名,以路允迪任南京留守。
紹興十年(1140年)三月,宋高宗封南京應天府火正閼伯為“商丘宣明王”。
承安五年(1200年),金朝攻占南京應天府,又改稱為歸德府。
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南宋將領全子才收復了宋太祖的發跡之地——南京應天府(商丘)。八月,宋理宗發布榜文,恢復南京之名。

行政區劃

應天府治宋城縣,共轄七縣。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城縣為次赤,其餘六縣升為次畿。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升宋城縣為正赤,其餘六縣升為正畿。
正赤宋城縣(治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六鄉。城東、河南、葛驛三鎮。有汴水睢水渙水
(正寧陵縣(治今河南商丘市寧陵縣)。京西五十里。五鄉。新城、新輿、長亭三鎮。
(正畿)柘城縣(治今河南商丘市柘城縣)。京西南八十里。七鄉。八橋一鎮。
(正畿)谷熟縣(治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谷熟鎮)。京東南四十里。六鄉。高辛、濟陽、營城三鎮。
(正畿)下邑縣(治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京東一百二十里。六鄉。會亭鎮濟陽鎮二鎮。
(正畿)虞城縣(治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利民鎮)。京東北五十五里。治平鎮一鎮。有孟渚澤
(正畿)楚丘縣。京東北七十里。五鄉。
應天府作為京東西路路治,管轄應天府、襲慶府興仁府東平府四個府和徐州濟州單州濮州拱州五個州,廣濟軍一個軍,四十三個縣。
應天府作為京東路路治,管轄應天府、襲慶府、興仁府、東平府、濟南府五個府和徐州、濟州、單州、濮州、拱州、青州密州沂州登州萊州濰州淄州十二個州,廣濟軍、淮陽軍兩個軍,八十一個縣。
宋朝京東路行政區劃,治所應天府宋朝京東路行政區劃,治所應天府

城市發展

商丘南關碼頭的發掘表明,運河河岸高出宋代地面3米左右,河岸夯土的堅固,的確鐵錐難入。這些夯土中,有大量磚瓦碎片,顯示如今這片莊稼地,曾人口密集、遍布民居。
運河與南大湖相連,是非常適宜的碼頭停靠區域,正是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使睢陽城南運河沿岸,形成人煙稠密、商鋪林立的繁華區域。
北宋熙寧五年,日本僧人成尋自台州啟程北行,經揚州沿運河前往五台山參佛,這年十月初五晚,他所乘坐的船隻到達南京應天府(今商丘),成尋在日記中寫道:“……終日曳船,酉一點,過七十四里,至南京大橋下,停船宿。宋州城內有南京官,名楊侍讀……大橋上並店家燈火,大千萬也。伎樂之聲,遙聞之……六日天晴,辰時,曳船,從橋下過。店家買賣,不可記之。經二里,至次大橋下外,停船。艄公宿積乾薑上市頭了,五十石許上了。於宿州卅石許上市了。艄公屑福最可雲富人。”
這段記述,真實地再現了當時商丘運河兩岸的繁榮,以及夜生活的豐富多彩。南京城外,至少有兩座大橋,大橋是水陸交會之地,因此是船隻停泊的好地方。大橋上下,店鋪林立,夜晚燈火輝煌,伎樂聲聞數里。艄公停船的第二座大橋,是運河沿岸一個大市場,貨物交易量極大,船工們攜帶的貨物,很容易出手。

人口

北宋初年,南京應天府人口主戶有21250戶,客戶有24200戶,總戶數有45450戶,可戶占總戶數的百分比為53%。元豐初年,應天府主戶有65490戶,客戶有25844戶。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南京應天府(商丘)主戶有79741戶,口數157404口(註:宋朝戶口僅算男丁)。

教育

五代時後晉時期(936年—947年),宋州虞城縣通儒楊愨在歸德軍將軍趙直扶助下創辦睢陽學舍,聚眾講學。楊愨去世後,他的學生戚同文繼承師業,繼續辦學。戚同文病逝後,學校曾一度關閉。
商丘應天書院商丘應天書院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應天府宋城縣邑人曹誠,在戚同文舊學之地出資三百萬金,造舍150間,聚書1500餘卷。並於次年聘戚同文之孫戚舜賓為主院,以曹誠為助教,建立了書院,博延生徒,講習甚盛。府奏其事,宋真宗詔賜額曰“應天府書院”,命奉禮郎戚舜賓主之,仍令本府幕職官提舉,以曹誠為府助教。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應天府升格為南京,應天書院又稱為“南京書院”。慶曆三年(1043年),應天府書院改升為“南京國子監”,成為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個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成為宋朝最高學府。
北宋范仲淹為應天府書院作《南京書院題名記》:“天下庠序,視此而興”。南宋陳均撰《九朝編年備要》記載應天府書院:“宋興,天下州府有學始此”。元代趙孟瞓更是在《義學記》中道:“宋初時天下有四大書院,應天書院為首。”
商丘應天書院商丘應天書院

文物

2009年1月8日,通濟渠商丘南關段發掘出城市河市區河岸,這是中國大運河考古首次發現城市河岸,也是通濟渠考古發現的最大的碼頭遺址。通過清理河岸遺存可以發現當時建築密集,貿易繁榮,堪比北宋著名畫作《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場景,為隋唐至北宋時期中國大運河歷史研究增添重要考古材料。
宋朝南京應天府(商丘)城市河岸遺址宋朝南京應天府(商丘)城市河岸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