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祭典

黃帝祭典

黃帝祭典是歌頌軒轅黃帝開創中華文明豐功的祭祀樂舞,以“頌揚黃帝功德,傳承民族記憶,守護精神家園,構建和諧中華”為主題定位。中華大祭祖典禮將包括擊鼓鳴鐘、敬獻花籃、恭讀祭文、樂舞告祭、拜謁祖陵等內容。其中,《告祭樂舞》作為清明黃帝祭典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海內外華人、僑胞和國內專家、學者的一致讚譽,整個場面氣勢恢弘,是公祭中的精彩華章。《樂舞告祭·軒轅頌》由《序禮》、上篇《雲門》、下篇《龍紀》組成。

2008年6月7日,黃帝祭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帝祭典
  • 外文名:Huang Di Festival
  • 申報地區:河南省新鄭市
  • 類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屬性:對於華夏民族認同感的一場盛會
  • 遺產編號:Ⅹ-32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祭典起源,祭典現狀,祭祖大典流程,

祭典起源

新鄭黃帝故里,是軒轅黃帝的出生、建都地,人文始祖黃帝在新鄭建立有熊國。自2006年(農曆丙戌年)開始,原由河南新鄭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炎黃文化旅遊節”升格為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三月三,拜軒轅“的由來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軒轅黃帝被尊為中華人文始祖,是華夏子孫的共同祖先。史料記載,河南新鄭市在黃帝時期稱有熊國,現有黃帝文化遺蹟二十多處,是黃帝出生、創業、建都之地。軒轅黃帝在這一帶修德振兵、撫萬民、度四方、融炎帝一統天下。
春秋時期,鄭國名相子產更是讓這一民間活動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興起了三月三登具茨山(位於新鄭市,系黃帝活動遺蹟)朝拜軒轅黃帝活動,並形成民俗延續下來。
大約5000年前,黃帝通過聯合其他部落統一了黃河流域,奠定了華夏文化的基本格局。位於黃土高原南部的黃帝陵,是傳說中黃帝的衣冠冢,1961年被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中華第一陵”之譽。
民間自古以來就廣泛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拜軒轅”的諺語。新鄭作為軒轅黃帝故里,在戰國《竹書紀年》和漢代《史記》等正史中均有明確記載。春秋時代的歷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鄭具茨山(俗稱“始祖山”)朝拜黃帝的記載,唐代以後漸成規制,盛世由官方主拜,亂世由民間自辦,年復一年,綿延至今。
黃帝祭典黃帝祭典
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乾支曆法,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中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勛分不開的。黃帝還以他懲罰邪惡,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只剩下黃帝的衣冠。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

祭典現狀

從上世紀90年代起,新鄭市政府沿襲歷史規制每年三月初三舉辦拜祖活動,後又升格為鄭州市政府主辦。2005年9月,省委、省政府決定升格為省級主辦,具體化為由省政協主辦、鄭州市政府承辦。
三屆大典,吉兆連連。丙戌現彩虹,丁亥呈吉祥,戊子降喜雨,感動了全國,影響了世界。每年都有數位國家領導人出席,更有中直機關和各省市自治區代表、海內外知名嘉賓雲集,海內外強勢中文傳媒立體直播、轉播,拜祖大典為世人所矚目;海內外華人公認河南是“所有中華兒女心靈的故鄉”,盛讚拜祖大典是全球億萬華人矚目的拜祖盛典,是中華民族團聚中原的興邦盛典,是展示盛世中國輝煌氣象的和諧盛典,拜祖大典為社會所公認;河南知名度、美譽度得到提升,有效地整合了文化、旅遊、文物等厚重資源,招商引資活動也借勢而上,尤為重要的是,中央將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作為全球華人尋根拜祖、反獨促統的又一嶄新平台,其價值和意義非同尋常,拜祖大典為中原所澤被

祭祖大典流程

拜祖大典核心內容的九項儀程,遵循歷史規制,同時又注入新的元素,尤其是經過了連續三年的挖掘、整合、探索和實踐,已臻完善,成為每次恪守的規範,具體為:盛世禮炮、敬獻花籃、淨手上香、行施拜禮、恭讀拜文、高唱頌歌、樂舞敬拜、天地人和、聖火祈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