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唐朝政治家)

姚崇(唐朝政治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姚崇(651年-721年9月28日),本名元崇,字元之。陝州硤石(今河南陝縣)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書。

姚崇初以挽郎入仕,遷兵部郎中。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擾河北,連陷數州,軍務繁雜,檄書如雪。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條理,得到武則天賞識,擢兵部侍郎、同平章事,遷兵部尚書、名列宰相。神龍元年(705年),協助張柬之發動神龍革命,清除張易之兄弟及其黨羽勢力,迫使武則天還位於唐中宗,受封為梁縣侯。同情武則天遭遇,出任亳州刺史。入為中書令,革除弊政,頗有作為。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貶為申州刺史。唐玄宗親政後,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遷中書令,封梁國公。提出《十事要說》,力主實行新政,推行社會改革。興利除弊,整頓吏治,淘汰冗職,選官得才;抑制權貴,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執政三年,譽為“救時宰相”,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以開府儀同三司致仕。

開元九年(721年),去世,終年七十一,追贈太保、揚州大都督,諡號文貞。

概述圖片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本名:姚崇
  • 別稱:姚元崇
  • 字號:字元之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陝州硤石(今河南陝縣)
  • 出生時間:651年
  • 去世時間:721年9月28日
  • 主要作品:《姚崇集》
  • 主要成就:參與神龍政變;提出十事要說,輔佐玄宗開創盛世
  • 官職:兵部尚書、同平章事、中書令
  • 爵位:梁縣侯→梁國公
  • 諡號:文獻(碑文作“文貞”)
  • 祖籍:吳興(今浙江省湖州)
  • 追贈:揚州大都督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武周宰相,朝野互任,輔政開元,滅蝗救災,晚年榮寵,主要成就,政治,文學,人物評價,軼事典故,儉樸持家,力保百官,泣辭武皇,疏汏僧尼,救時宰相,太廟自壞,算計張說,個人作品,著作,詩文,親屬成員,後世紀念,墓葬,故里,文物,地位,史書記載,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姚崇祖籍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年輕時生性灑脫,注重氣節,勤習武藝,以打獵自娛,二十歲後發奮讀書,以孝敬皇帝(李弘)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又考中下筆成章舉,授為濮州司倉參軍,累遷至夏官郎中

武周宰相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作亂,攻陷河北數州。當時,軍機事務繁忙,姚崇處理得當,有條有理,深受武則天賞識,被擢升為夏官侍郎。
姚崇姚崇
聖曆元年(698年),姚崇升任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成為宰相,後改任鳳閣侍郎,又兼任相王府長史
長安四年(704年),姚崇因母親年邁,請求辭去官職。武則天遂免去他的宰相之職,但保留其相王府長史一職,讓他奉養老母。不久,武則天又讓姚崇兼任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姚崇推辭道:“夏官執掌兵權,臣是相王府屬官,兼任夏官不利於相王。”武則天深以為然,便改任他為春官尚書
武則天晚年,男寵張易之欲把長安大德寺中的十名僧人調到定州,充實私置寺院,致使僧人抗訴。姚崇不顧張易之的屢次說情,斷停此事,因此得罪張易之,被貶為司仆寺卿,但仍保留宰相頭銜。九月,姚崇出鎮靈武,充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安撫大使,並舉薦秋官侍郎張柬之為宰相。

朝野互任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與桓彥范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為皇帝,復辟唐朝。姚崇恰於此時回到京城,得以參與政變密謀,因功賜爵梁縣侯,實封二百戶。不久,姚崇被外放為亳州刺史,後歷任宋州、常州、越州許州
景雲元年(710年),唐睿宗繼位。姚崇被徵召回朝,擔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又升任中書令。姚崇與宋璟協力合作,革除中宗時期弊政,任用忠良,貶黜奸邪,賞罰分明,杜絕請託,使得各項法度重新得到整飭,朝野都認為國家復有貞觀永徽之風。
唐睿宗復位之後,太平公主干擾朝政,諸王手握兵權,對皇太子李隆基構成威脅。景雲二年(711年),姚崇與宋璟密奏睿宗,建議將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禮外放為刺史,將岐王李隆范、薛王李業由羽林將軍改為東宮屬官,並讓太平公主遷居東都。太平公主大怒,指責李隆基。李隆基無奈,只得上奏皇帝,稱姚崇離間宗室。姚崇因此被貶為申州刺史,後歷任揚州長史、淮南按察使同州刺史。他政法簡肅,吏治清明,得到百姓立碑頌揚。

輔政開元

開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及其黨羽,後到新豐(在今陝西臨潼東北)檢閱軍隊。當時,姚崇正在同州擔任刺史,距離新豐不到三百里,按規定應到行在見駕,而唐玄宗也密召姚崇前來。姚崇到後,與唐玄宗議論天下大事,侃侃暢談,不知疲倦,唐玄宗有意任命他為宰相。姚崇遂提出十條政治主張。唐玄宗欣然接受。次日,姚崇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梁國公,後升任紫微令
姚崇拜相後,佐理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會改革,興利除弊。他從整飭制度入手,罷去冗職,選用官吏,並抑制皇親、國戚和功臣的權勢,注意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滅蝗救災

開元四年(716年),山東地區發生蝗災。百姓只知設祭膜拜,卻不敢捕殺蝗蟲,任由蝗蟲嚼食禾苗。姚崇上奏道:“《詩經》道:‘秉彼蟊賊,付畀炎火。’漢光武帝也曾下詔道:‘勉順時政,勸督農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賊。’這些都足以證明滅除蝗蟲是應該的。蝗蟲怕人,容易驅除。田地都有主人,讓他們救護自己的莊稼,一定會很賣力。夜間焚火,在旁挖坑,邊燒邊埋,蝗蟲才能滅盡。古代有除蝗而沒能滅盡的,只是因為沒有盡力。”於是派出御史為捕蝗使,督促各地滅蝗。
姚崇題跋像姚崇題跋像
當時,朝議鼎沸,都認為蝗蟲不宜捕殺,唐玄宗猶豫不定。姚崇進言道:“庸儒拘泥不化,不知變通。事物的發展常有違反經典而切合潮流的,也有違反潮流而合乎權宜的。古時曾有蝗災,只因不肯捕殺,以致發生饑荒,百姓相食。如今飛蝗遍地,反覆繁殖,河南河北家無宿糧,若無收穫則百姓流離,關乎國家安危。滅蝗即使不能盡滅,也比留下來形成災患為好!”唐玄宗深以為然。
唐玄宗雖被說服,但百官仍疑懼不安。黃門監盧懷慎道:“蝗蟲乃是天災,豈是人力所能除。況且殺蟲太多,有傷天和。”姚崇道:“楚惠王吞蛭治好痼疾孫叔敖斬蛇得到福報。如今蝗蟲可以驅除,若任其成災,糧食將被食盡,到時百姓怎么辦?滅蝗救人,如果天降災殃,有我姚崇承擔,絕不會推諉給您。”盧懷慎無言以對。
地方官員對滅蝗之舉仍有反對意見。汴州刺史倪若水進言道:“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災,前趙劉聰除蝗不成反而招致更大的危害。”他拒絕御史的指揮,不肯滅蝗。姚崇寫信責備道:“劉聰篡逆之君,德不勝妖,陛下聖明之主,妖不勝德。古時州有良守,蝗蟲不敢入境,如果說修德可以免除蝗災,發生蝗災就是無德造成的么?”倪若水不敢抗拒,只得配合捕殺蝗蟲。在姚崇的堅持下,蝗災的危害被減小到最低限度,雖然連年蝗災,也沒造成大面積的饑荒

晚年榮寵

姚崇在京城沒有住宅,寓居在罔極寺中,因瘧疾臥床不起。唐玄宗每日派遣使者數十人,前去探病,每遇軍國重事,都命黃門監源乾曜去徵求他的意見。後來,唐玄宗採納源乾曜的建議,命姚崇搬入四方館居住,並準許他的家屬侍疾。姚崇認為四方館存有官署文書,不是病人居住之地,極力推辭。唐玄宗道:“設定四方館本就是為官員服務,朕安排您住進來,是為國家考慮。如果可能,朕恨不得讓您住進宮裡,您不要推辭!”
姚崇雖是一代賢相,但卻教子無方。其子姚彝、姚異廣交賓客,招權納賄,遭到輿論的非議。中書主書趙誨接受胡人賄賂,因事情敗露,被唐玄宗定為死罪,姚崇也極力營救。唐玄宗對此非常不悅,在赦免京城罪囚時,特意在敕文中註明,將趙誨流放嶺南。姚崇為此憂懼不安,數次請辭相位,並推薦廣州都督宋璟繼任宰相。不久,姚崇被罷去宰相之職,改任開府儀同三司
唐玄宗雖將姚崇罷相,但對他仍極為尊崇,讓他五日上朝一次,遇到重大政事也專門徵詢他的意見。開元八年(720年),唐玄宗封姚崇為太子少保,但他卻因病沒有接受。
開元九年(721年),姚崇病逝,終年七十二歲,追贈揚州大都督,諡號文獻。開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又追贈姚崇為太子太保

主要成就

政治

  • 上書言事
唐玄宗即位之初,準備任用姚崇為宰相。姚崇針對時弊,提出十條意見,問玄宗是否同意,同意即可上任,否則只有違抗君命了。這十條意見是:
(1)武后執政以來,以嚴刑峻法治天下,能否施行仁政;
唐玄宗走馬任姚崇唐玄宗走馬任姚崇
(2)青海邊界已沒有反覆被擾的災禍,你能否不再貪圖邊功;
(3)能否對寵愛的親信的不法行為嚴加制裁;
(4)能否不讓宦官參政;
(5)能否在租賦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禮物;
(6)能否不任命親屬出任公職;
(7)能否以嚴肅的態度和應有的禮節對待大臣;
(8)能否允許大臣們“批逆鱗,犯忌諱”;
(9)能否禁止營造佛寺道觀;
(10)能否接受漢朝王莽等亂天下的經驗教訓而禁止外戚內寵專權。
姚崇的十條意見,區區二百餘言,卻都是針對他所經歷的武則天、中宗和睿宗當政以來的政治弊端而提出,言簡意賅,字字珠璣。唐玄宗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數採納,並委以大權,由此奠定了“開元盛世”的重要基礎。
  • 整頓吏治
唐玄宗繼位後,對輔助他發動政變的功臣多有貶斥,這和姚崇也有很大的關係。
姚崇擔任同州刺史時,張說曾因舊怨,唆使趙彥昭彈劾他。姚崇拜相後,張說非常惶恐,到岐王府中暗通款曲。一日,姚崇在退朝後故意落在後面,並在唐玄宗詢問時稱有足疾。玄宗問道:“是不是很痛。”姚崇答道:“我心裡擔憂,痛楚不在腳上!岐王是陛下愛弟,張說是朝中輔臣,他秘密出入岐王家中,恐怕岐王要為張說所誤,所以我很擔憂。”唐玄宗因此將張說貶到相州
姚崇姚崇
魏知古早年曾得到姚崇的引薦,後與姚崇並列相位,對他略有輕慢。姚崇便排擠魏知古,讓他擔任吏部尚書,到洛陽主持選官。魏知古非常不滿。姚崇之子趁機請託於魏知古,被魏知古告知玄宗。玄宗假意問姚崇道:“你兒子才能如何?現在何處?”姚崇揣知玄宗的心意,便答道:“臣有兩個兒子在洛陽任職,欲望很多但不謹慎。臣早年曾有恩於魏知古,他們一定是藉此請託於魏知古。”唐玄宗認為姚崇公正無私,而魏知古卻有負於姚崇,欲罷免他的官職。姚崇道:“臣的兒子行為失檢,擾亂法紀,陛下卻罷免魏知古,天下人一定會以為陛下偏私於臣。”唐玄宗雖然作罷,最終還是將魏知古罷為工部尚書
劉幽求鐘紹京也都因為姚崇的彈劾而遭到貶黜。
  • 治理蝗災
開元四年(716年),山東發生大面積蝗災。姚崇主張殺滅蝗蟲並焚燒蟲屍。地方官員和百姓不敢捕殺蝗蟲,反而祭天祈福消災,連唐玄宗都擔心滅蝗會違背天命。姚崇列舉魏時發生蝗災不敢滅而導致草木皆盡、饑荒遍野甚至發生人吃人現象的事例勸誡唐玄宗,指出修德免災並非對災禍聽之任之,而是要主動救災,如果為了保護蝗蟲而犧牲人命並招致國家危殆,才是真正違抗天命。黃門監盧懷慎認為天災非人力所能制服,姚崇大聲駁斥道:“撲殺蝗蟲解救百姓是善舉,如果上天降災禍,全由我姚崇一人承擔,決不推諉給別人。”姚崇為民請命的堅強決心終於打動了唐玄宗,玄宗遂下令滅蝗。最終百姓免於災難,天下太平。

文學

姚崇“以文華著名”、“弱冠補孝敬輓郎,又制舉高第”,張說稱姚崇“獻藻彌煥”,“枷藻”即華美的辭藻,泛指文才。《舊唐書·經籍志下》、《新唐書·藝文志四》均著錄《姚崇集》十卷,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六首,陳尚君先生《全唐詩續拾》存詩二首,數量雖不多,但不乏名作,如《秋夜望月》云:“明月有餘鑒,羈人殊未安。桂含秋樹晚,影人夜池寒。灼灼雲枝淨,光光草露團。所思迷所在,長望獨長嘆。”此詩當作於姚崇事業受挫,遠離長安之時。詩中借秋夜望月,表達戀胭之情,文字雅潔,寄託高遠。姚崇《夜渡江》云:“夜諸帶浮煙,蒼茫晦遠天。舟輕不覺動,纜急始知牽。聽草遙尋岸,聞香暗識蓮。唯看孤帆影,常似客心懸。”中間二聯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寫出一個從不覺到暗識的過程,靜中有動,耐人尋味,不知王維“竹喧歸烷女,蓮動下漁舟”是否有得於此。

人物評價

  • 李隆基:此(房琯)非破賊才也。若姚元崇在,賊不足滅。
  • 張說:有唐元宰曰梁文貞公者,位為帝之四輔,才為國之六翮,言為代之軌物,行為人之師表:蓋維岳降神,應時間出者也。
  • 柳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開唐統,賢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蘇頲等,皆以骨鯁大臣,鎮以清靜,朝有著定,下無覬覦。四夷來寇,驅之而已;百姓富饒,稅之而已。繼以張嘉貞、張說,守而勿失。
  • 李巽:姚元崇、宋璟、劉幽求,或輔相一代,致理平之化;或忘身徇難,成中興之業。
  • 崔群:玄宗初得姚崇、宋璟、盧懷慎、蘇頲、韓休張九齡則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輕。
  •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鋪陳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張說、蘇頲、嘉貞、九齡之徒,皆能始終彌縫,不失紀律。
  • 崔植:明皇守文繼體,嘗經天后朝艱危,開元初,得姚崇、宋璟,委之為政。此二人者,天生俊傑,動必推公,夙夜孜孜,致君於道。
  • 杜牧:姚梁公元崇,登第下筆成章舉,首佐玄宗起中興業凡三十年,天下幾無一人之獄。
  • 李蔚:仁傑天后、高宗朝上公也,元崇先天、開元中賢哲也。
  • 劉昫:⑴ 履艱危則易見良臣,處平定則難彰賢相。故房、杜預創業之功,不可儔匹。而姚、宋經武、韋二後,政亂刑淫,頗涉履於中,克全聲跡,抑無愧焉。⑵ 姚、宋入用,刑政多端。為政匪易,防刑益難。諫諍以猛,施張用寬。不有其道,將何以安?
  • 宋祁:姚崇以十事要說天子而後輔政,顧不偉哉,而舊史不傳。觀開元初皆已施行,信不誣已。宋璟剛正又過於崇,玄宗素所尊憚,常屈意聽納。故唐史臣稱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歸於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興也。嗚呼!崇勸天子不求邊功,璟不肯賞邊臣,而天寶之亂,卒蹈其害,可謂先見矣。然唐三百年,輔弼者不為少,獨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何哉?君臣之遇合,蓋難矣夫!
  • 趙元僖: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齡、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輔弼,委之心膂,財成帝道,康濟九區,宗祀延洪,史策昭煥,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 司馬光:⑴ 元之吏事明敏,三為宰相,皆兼兵部尚書,緣邊屯戍斥候,士馬儲械,無不默記。上初即位,勵精為治,每事訪於元之。元之應答如響,同僚皆唯諾而已,故上專委任之。⑵ 姚、宋相繼為相,崇善應變成務,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協心輔佐,使賦役寬平,刑罰清省,百姓富遮。唐世賢相,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他人莫得比焉。⑶ 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紘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
  • 蘇轍:⑴ 玄宗初用姚崇、宋璟、盧懷慎、蘇頲,後用張說、源乾曜、張九齡;憲宗初用杜黃裳李吉甫裴垍裴度李絳,後用韋貫之、崔群。雖未足以方駕房、杜,然皆一時名臣也。故開元、元和之初,其治庶幾於貞觀。⑵ 開元之初,天下始脫中、睿之亂。玄宗厲精政事,姚崇、宋璟彌縫其闕,而損其過,庶幾貞觀之治矣。
  • 徐鈞:天資權譎性圓通,相業開元治效中。至死未能忘故智,乞銘猶自算燕公。
  • 洪邁:蕭、曹、丙、魏、房、杜、姚、宋為漢、唐名相,不待誦說。然前六君子皆終於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過三年。……蕭何且死,所推賢唯曹參;魏、丙同心輔政;房喬每議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姚崇避位,薦宋公自代。唯賢知賢,宜後人之莫及也。
  • 歸有光:姚元之尤長吏道,決事無淹思。三為宰相,常兼兵部,屯戍斥堠,士馬儲械,無不諳記。帝方躬萬機,朝夕詢逮,他宰相畏威謙憚,惟獨元之佐裁決,以得專任。承權戚干政之後,紀綱大壞,而能先有司罷冗職,修制度,擇百官各當其才,故天下稱其通。雖然,元之雖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然天資權譎,計出張說於相州,罷魏知古為尚書,而東都壞廟之對,幾於佞矣。
  • 蔡東藩:⑴ 唐室賢相,前稱房杜,後稱姚宋,竊謂姚宋之才識有餘,而度量不足,觀其排擠張說,牽及岐王,假令因此窮治,輾轉株連,豈非一場大獄?⑵ 姚有為,宋有守,固皆良相也。然姚以救時自喜,才具非不可觀,而機械迭出,終非正道,即如病歿之後,猶計賺張說,史傳上雖未明載,而姚崇神道碑,明明為說所作,稗乘未嘗無據,生張說不及死姚崇,泉下有知,崇且自誇得計,然亦何若生前之推誠相與,使人愧服之為愈也。
  • 毛澤東: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如此簡單明了的十條政治綱領,古今少見。

軼事典故

儉樸持家

姚崇先後在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任過宰相,無論是政績還是資歷,時人幾乎無人能比。然而,這位資歷深厚的宰相,一生“以不貪為寶”,“以廉慎為師”;即便在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個人官位達到至極的開元時期,他依然“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由於清廉,只拿“死工資”,沒有灰色收入,所以他買不起京城市區的房子,全家人只得住在離朝廷較偏遠的郊區。

力保百官

武則天曾與侍臣談論起周興來俊臣主持刑獄,朝臣反逆案件頗多一事,懷疑其中是否有冤獄。姚崇進言道:“垂拱以來因謀反罪被處死的人,大多都是由於周興等羅織罪名,以便自己求取功勞造成的。陛下派親近大臣去查問,這些大臣也不能保全自己,哪裡還敢動搖他們的結論!被問之人如果翻供,又懼怕慘遭毒刑,與其那樣不如早死。如今酷吏誅除,我以一家百口人的性命向陛下擔保,今後朝廷內外大臣不會再有謀反的人。若是稍有謀反之實,我願承受知而不告的罪責。”武則天大悅道:“以前的宰相都順從周興等人,使酷吏得逞,讓朕成為濫用刑罰的君主。聽到你說的話,很合朕心意。”於是賞賜姚崇白銀千兩。

泣辭武皇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移居上陽宮,百官都為唐朝復辟而相互稱慶,只有姚崇哭泣不止。張柬之對他道:“今天難道是哭泣的時候嗎?恐怕您從此要大禍臨頭了。”姚崇道:“我長期事奉則天皇帝,現在突然辭別,感到悲痛難忍。我隨你們誅除凶逆,是盡臣子本分,今日泣辭舊主,也是人臣應有的節操,就算因此獲罪,我也心甘情願。”

疏汏僧尼

唐中宗時期,貴戚競相建設佛寺,濫度僧尼。很多富戶強丁也乘機削髮為僧,以逃避徭役。姚崇執政後,進言道:“佛圖澄鳩摩羅什號稱高僧,也不能挽救後趙後秦的滅亡。齊世宗、梁武帝崇信佛教,卻未能免除災殃。陛下只要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就是佛身,無需剃度奸詐之徒,讓他們敗壞佛法!”唐玄宗採納了他的建議,命官員篩選淘汰全國僧尼,因弄虛作假被勒令還俗的多達一萬二千餘人。

救時宰相

姚崇曾問紫微舍人齊浣:“我為宰相,可以和什麼人相比?能比得上管仲晏嬰嗎?”齊浣道:“管仲晏嬰所行政策雖不能傳諸後世,但在他們執政時期卻能一直保持。您所制定的法度則隨時更改,從這一點來看,您似乎比不上他們。”姚崇又問:“那我是個怎么樣的宰相?”齊浣道:“您是個救時之相。”意思是說姚崇只是拯救時弊的宰相。姚崇大喜,拍腿而言道:“救時之相,也是不容易得到的。”

太廟自壞

唐玄宗將要巡幸洛陽時,太廟突然崩壞。宋璟進諫道:“陛下三年服喪未滿,不可離京巡幸。發生災變,是上天用以警誡的,陛下應停止東行。”唐玄宗又詢問已經罷相的姚崇,姚崇道:“太廟原是前秦時期修建的宮殿,後被隋文帝改為太廟,又被大唐所襲用,已存在近三百年。高山若有朽壞也會崩塌,何況木料。這次太廟崩壞只是湊巧與陛下東行碰到一起,不是因為你要東行才崩塌的。陛下因關中歉收,糧運勞民,才東幸洛陽,這是為了百姓。東都百司都已做好迎駕準備,陛下停止東行,豈不失信於天下。依臣之見,陛下繼續東行,至於太廟,讓人修理就是。”唐玄宗大悅。

算計張說

張說曾與姚崇一同擔任宰相,但常發生矛盾,對他怨恨很深。姚崇臨死時,囑咐兒子道:“我死之後,張說出於禮節,一定會來弔唁。你們可將我收藏的珍寶器皿全部陳列出來,他最喜愛這類東西。如果他看都不看,那你們就會有危險了;如果他看了,你們就將他喜歡的送給他,並請他為我撰寫神道碑。你們得到碑文後,馬上謄寫,呈報皇帝後立即雕刻。張說一定會後悔,必會索回碑文,你們就告訴他已經呈報皇帝。”姚崇死後,張說果然跟他料想的一樣,為他寫了碑文,給他很高的評價,但隨即後悔,派人索回,說是需要修改。姚崇之子告訴來人,碑文已通過皇帝審閱。張說知道後,懊悔的道:“死去的姚崇還能算計活著的張說,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個人作品

著作

姚崇著有文集十卷,曾參與修定《開元前格》。

詩文

全唐詩》收錄有其詩六首:《奉和聖制夏日游石淙山》、《故洛陽城侍宴應制》、《春日洛陽城侍宴》、《秋夜望月》、《夜渡江》、《奉和聖制龍池篇》。
全唐文》收錄有其文24篇:《撲滿賦》、《請褒賞劉子元吳兢奏》、《請東都別立義宗廟奏》、《請宣示豫州鼎銘符瑞奏》、《對太廟屋壞奏》、《諫造寺度僧奏》、《答捕蝗奏》、《對問冤獄疏》、《請遣捕蝗疏》、《東幸疏》、《答張九齡書》、《報倪若水捕蝗牒》、《造像記》、《遺令誡子孫文》、《先師冉伯牛贊》、《口箴》、《執秤誡》、《彈琴誡》、《執鏡誡》、《辭金誡》、《冰壺誡》、《十事要說》、《答盧懷慎捕蝗說》、《兗州都督於知微碑》。

親屬成員

父親:姚懿,官至巂州都督,諡號文獻。
母親:劉氏,襄州長史劉志逵之女,封彭城郡夫人
兄弟:姚元景,曾任宗正少卿
兒子:姚彝,官至光祿少卿。
兒子:姚異,官至坊州刺史。
兒子:姚弈,曾任禮部侍郎、尚書右丞,後受侄子姚閎牽連,貶為永陽太守

後世紀念

墓葬

姚崇墓位於河南省伊川縣彭婆鎮許營村,2008年被列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故里

姚崇故里位於秦晉豫三角地帶的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張茅古鎮。張茅古鎮現有姚崇故居遺址(在張茅中學校園內),姚公祠遺址、姚崇父姚懿墓遺址、旌賢寺(唐姚懿墓守墳寺)遺址、姚崇手書“藩籬”石刻(現存三門峽博物館)等。
姚崇(唐朝政治家)

文物

姚懿神道碑原豎於張茅古鎮姚懿墓前,唐開元三年(715年)十月立。神道碑碑高2.9米,寬1米,厚0.35米。額篆為“大唐嶲州都督吏部尚書文獻公姚府君之碑”。1983年,神道碑移於陝州區高陽山劉秀峰。
姚崇手書“藩籬”石刻拓片姚崇手書“藩籬”石刻拓片
唐玄宗開元三年(715年),姚崇在家鄉陝州硤石故里親書“藩籬”題詞,刻於石匾。石匾長85厘米,寬53厘米,厚12厘米。右上題款“大唐開元三年”,左下題款“姚崇題”,中間楷書“藩籬”,為目前全國唯一發現的姚崇手跡,現收藏於三門峽博物館。

地位

唐朝開元年間,百姓便把姚崇的畫像當作真神來供奉。許多地方都為他修蓋廟宇,希望他能保佑人民,降臨福祉。台灣省雲林縣虎尾鎮還保存有姚王爺廟,以祭祀姚崇。
姚公祠中姚崇坐像姚公祠中姚崇坐像
北宋元祐年間,陝州知州游師雄因仰慕姚崇,在姚崇故鄉陝州(今河南陝縣)設立姚公祠。在姚崇後裔散居各地的情況下,姚公祠被人們祭祀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史書記載

舊唐書·卷九十六·列偉第四十六》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四·列傳第四十九》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唐紀二十一》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唐紀二十二》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唐紀二十三》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唐紀二十四》
《資治通鑑·卷二百九·唐紀二十五》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唐紀二十六》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唐紀二十七》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唐紀二十八》

影視形象

1990年《唐明皇》,鄭榕飾演姚崇。
2008年《神探狄仁傑3》,陳衛國飾演姚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