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少將

開國少將

開國少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798位將領被授予少將軍銜。

此後至1958年相繼授予8位將領少將軍銜。1961年至1963年之間,共晉升233名大校軍官為少將軍銜。1964年及1965年共有321位軍官晉升為少將軍銜。

綜上,共1360位將軍在首次實行軍銜制時期被授予少將軍銜,他們為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過重大貢獻,因此被人們稱之為“開國少將”。

截至2019年4月7日,開國少將僅有12人健在,他們基本都是在紅軍時期就參加革命,平均年齡已近百歲。其中1955年授銜的少將有4人;1961年授銜的少將有3人;1964年授銜的少將有5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國少將
  • 所在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 首授軍銜:1955年
  • 首授人數:798
  • 後繼授予:562
  • 總計授予:1360
軍銜制度,首批授予,首授名單,軍隊級別,二批授予,三批授予,四批授予,在世名單,

軍銜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798位將領被授予少將軍銜。此後至1958年相繼授予8位將領少將軍銜。1961年-1963年之間,共晉升233名大校軍官為少將軍銜。1964年及1965年共有321位將領晉升為少將軍銜。綜上,共1360位將軍在首次實行軍銜制時期被授予少將軍銜,他們為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過重大貢獻,因此被人們稱之為“開國少將”。

首批授予

首授名單

1955年9月25日至29日,共授予798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以少將軍銜。
按姓氏筆畫順序

軍隊級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各級將領幹部和中國共產黨、政府機關的黨政幹部一樣,較長時間實行供給制,沒有工資,個人的吃穿用由公家全包,經濟情況略有好轉的地區,按照任職情況給予數量微薄的津貼,以補零用。直到上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地方和軍隊幹部,才根據每個人參加革命工作的年限、歷史貢獻、所任職務等綜合因素,評定了級別,幹部按級別享受工資津貼和其他物質待遇。
中國人民解放軍設定的級別,為了區別於國家機關行政幹部和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的級別,稱之為“軍隊級別”。“軍隊級別”是1952年3月正式評定的,全軍從毛澤東的軍委主席級到戰士級,共設定了十一等二十四級:
軍委主席、副主席級(一等一級);大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級(二等一級),軍委委員級(二等二級);正、副、準兵團級(三等一、二、三級);正、副、準軍級(四等一、二、三級);正、副、準師級(五等一、二、三級);正、副、準團級(六等一、二、三級);正、副營級(七等一、二級);正、副連級(八等一、二級);正、副排級(九等一、二級);正、副班級(十等一、二級);戰士級(十一等)。
首授級別少將軍隊級別:
副兵團級1名:
賀晉年(原東北軍區)。
準兵團級3名:
解放(後名解方)、陳沂(軍直)、段蘇權(空軍)。
正軍級107名:
軍直13名:童陸生詹化雨劉其人張瑞彭富九李信曹廣化魏傳統孫儀之傅家選喻縵雲
姜齊賢錢信忠;洪水
空軍4名:谷廣善薛少卿漆遠渥王集成
防空軍3名:陳華堂王智濤谷景生
炮兵2名:蘇進陳銳霆
工兵2名:李迎希徐德操
公安軍5名:鄧少東查國楨羅華生吳烈李逸民
原西北軍區3名:郭炳坤張希欽曾滌
原西南軍區4名:李夫克黃立清魯瑞林金如柏
原華東軍區7名:何以祥段煥競邱蔚朱紹清廖海光劉涌曾如清
原東北軍區2名:羅成德唐子安
陳雲開謝明李呈瑞梁仁芥
副軍級216名:
軍直26名:
院校15名:
空軍19名:
海軍18名:
防空軍5名:
炮兵2名:
裝甲兵2名:
工兵3名:
公安軍2名:
原西北軍區7名:
原西南軍區14名:
原華東軍區32名:
原中南軍區31名:
鄧克明、盧紹武、葉長庚、劉子奇、李福澤、雷震、馬白山、黃一平、余成斌、覃士冕、張國傳、周發田、
江燮元、李化民、歐致富、魏鎮、劉新權、方國安、王全國、葉明、謝鏜忠、廖冠賢、李丙令、陳德、
陳發洪、王振乾、李儉珠、孫克驥、胡繼成、楊樹根、郭成柱;
原華北軍區13名:
曾美、石志本、孟慶山、杜文達、索立波、張世珍、成少甫、康健民、張正光、黃作珍、王之平、徐紹華、
王耀南;
原東北軍區10名:
江擁輝、張開荊、賀健、賀慶積、譚友林、吳岱、邱先通、鐘人仿、劉何、鄒衍;
志願軍17名:
趙冠英、趙章成、譚善和、徐國賢、楊俊生、吳(訁旁加永)湘、周長勝、蕭全福、曾雍雅、宋玉琳、
賀大增、李震、吳保山、何運洪、李致遠、謝福林、丁萊夫。
準軍級344名:
軍直20名:
吉合、胡備文、錢江、陳福初、陳鐵君、王蘭麟、洪水、劉少卿、周維、劉紹文、安東、黃有鳳、李基、
況玉純、游勝華、王兆相、賀盛桂、王興剛、車敏樵、張遜之;
院校27名:
李泛山、吳華奪、李開湘、李治、張書祥、高存信、周世忠、陳海涵、劉清明、方正、劉昂、李光輝、
鐘明彪、唐凱、唐鐸、胡正平、陳金鈺、鄭大林、張崇文、胡定千、曹光琳、李真、李毅、郭奇、張日清、
李良漢、鐘發宗;
空軍29名:
劉放、王平水、李平、梁達三、陳欽、謝斌、高厚良、關盛志、劉豐、鄧東哲、蔡永、蕭前、方子翼、
李長暐、朱雲謙、吳宗先、劉懋功、王雲霖、周彬、李慶柳、余非、趙正洪、黃連秋、張百春、李勃、
陳浩、羅維道、劉福勝、餘明;
海軍11名:
丁世芳、王效明、傅繼澤、張元培、齊勇、鄧龍翔、邱子明、宋景華、江勇為、胥治中、
闕中一;
防空軍8名:
劉秉彥、樊哲祥、蔡愛卿、黃徑琛、張希才、曹傳贊、龍福才、李貞;
炮兵5名
張貽祥、塗錫道、管松濤、廖成美、王文介;裝甲兵4名:程世清、林彬、鄧家泰、宋慶生;
工程兵1名:
廖述雲;
鐵道兵9名:
孔令甫、何輝燕、閔學勝、張吉厚、朱紹田、袁光、郭維城、徐斌、陳力;
公安軍12名:
鄒國厚、盛治華、羅文坊、王明貴、杜國平、陳波、梁玉振、劉輝山、張廷楨、蔡炳臣、
陳伯祿、白壽康;
原西北軍區22名:
郭寶珊、史可全、閔鴻友、孫光、馬爾果夫·伊斯哈科夫、買買提伊敏·伊敏諾夫、吳習智、徐國珍、朱聲達、
高朗亭、甘祖昌、羅章、侯世奎、顏金生、張開基、祖農·太也甫夫、曹達諾夫·扎依爾、高維嵩、李健良、
牛書申、鐘生溢、孫潤華;
原西南軍區16名:
張光華、童國貴、何正文、黎錫福、汪乃貴、熊奎、何光宇、胥光義、張和、吳榮正、蕭新春、余述生、
劉振國、盧南樵、孔駿彪、周長庚;
原華東軍區52名:
李景瑞、萬振西、劉健挺、程業棠、謝銳、宋文、曾旭清、李元、郭金林、王文模、李輝高、宋獻章、
嚴光、童炎生、唐健如、賀光華、熊兆仁、周文在、李德生、黃朝天、王健青、陳士法、孫端夫、徐體山、
鄧仕俊、王誠漢、馬輝、陳奇、傅紹甫、李發、阮賢榜、匡斌、尤太忠、王直、秦化龍、楊漢林、資鳳、
羅湘濤、喻新華、張文碧、李曼村、陳德先、汪少川、彭勝標、羅應懷、熊飛、彭顯倫、張潮夫、王若傑、
王義勛、郭卓辛、邱相田;
原中南軍區46名:
吳誠忠、王遠芬、田厚儀、羅仁全、祝世鳳、葉健民、李道之、姜茂生、向守志、劉振球、王奎先、
吳世安、黃霖、覃國翰、趙蘭田、王東保、陳文彪、彭龍飛、劉玉堂、張汝光、陳挽瀾、黃榮海、李士才、
胡登高、譚文幫、林忠照、鐘文法、陳志彬、張太生、宋維栻、彭清雲、方國南、藍橋、魏洪亮、董洪國、
傅春早、蕭遠久、何能彬、任昌輝、顏德明、楊大易、余品軒、陳宗坤、邱國光、湯池、
高體乾;
原華北軍區24名:
於權伸、鐘元輝、白志文、劉華香、趙文進、彭壽生、劉德海、林偉、曾威、劉彬、方之中、馬衛華、
曾保堂、黃光霞、楊植亭、廷楙、陳宜貴、鐘炳昌、廖鼎琳、劉昌、翁祥初、蕭永正、王英高、范忠祥;
原東北軍區24名:
張竭誠、鄧岳、謝正榮、徐國夫、江文、劉亨雲、宋承志、趙傑、王良太、王力生、趙承金、伍瑞卿、
龍開富、李資平、張濟民、曾祥煌、袁佩爵、李伯秋、曹德連、鐘輝、譚開雲、李桂林、戴文彬、李少元;
志願軍34名:
丁先國、董永清、況開田、劉祿長、汪克明、王明坤、張樹芝、張雲龍、陳仁洪、李家益、趙國泰、
吳瑞山、歐陽家祥、張萬春、熊作坊、賴春風、蔣克誠、舒行、廖鼎祥、范陽春、張梓楨、謝家祥、
楊中行、彭盛、嚴慶堤、吳融峰、李彬山、劉春、佘積德、官宗禮、嚴政、陳茂輝、張秀川、任榮。
正師級125名:
軍直6名:
何濟林、潘世徵、羅亦經、徐光華、黎東漢、幸元林;
院校5名:
徐其孝、林遵、胡華居、金忠藩、賀振新;
空軍16名:
李振聲、羅野崗、陳熙、安志敏、朱火華、劉鶴孔、王學清、曾征、黃仁庭、黃玉庭、袁學凱、興中、
方槐、張雍耿、喬信明、謝錫玉;
海軍2名:
鄧兆祥、羅斌;
防空軍2名:
劉鵬、黎化南;
炮兵3名:
朱光、廖運周、顏東山;
裝甲兵2名:
王勝、孫三;
原西北軍區4名:
李書茂、熊晃、李書全、曾光明;
原西南軍區14名:
周學義、塗則生、金紹山、張忠、何德慶、崔建功、吳忠、汪家道、李覺、張培榮、金世柏、丁榮昌、
魯加漢、馬宗璜;
原華東軍區12名:
龍飛虎、朱耀華、陳忠梅、李國厚、餘光茂、譚友夫、張新華、張宗勝、熊挺、張春森、曹思明、周明國;
原中南軍區14名:
齊丁根、曾敬煩、丁武選、程儒珍、鄭效峰、鄒善芳、汪洪清、劉興隆、倪南山、卜萬科、羅雲、黃勝明、
江謄蛟、黃德魁;
原華北軍區18名:
蔡長元、鐘輝琨、張英輝、鄭三生、楊銀聲、曹玉清、曾憲池、盧克、馬澤迎、楊永松、蘇魯、陶國清、
韓衛民、楊世民、王才貴、孔飛、李佐玉、王謙;
原東北軍區15名:
陳美福、張海棠、陳信忠、羅坤山、孫文采、蘇煥清、黃思沛、葉蔭庭、邱會魁、唐青山、羅桂華、王屏、
姚國民、黃惠良、李荊朴;
志願軍12名:
唐金龍、吳子傑、游好揚、賴光勛、李木生、徐其海、黎光、賀吉祥、張步峰、樊學文、汪易、李布德。
以上125名正師級幹部評為少將的方案公布後,其級別均調整為準軍級,故從此以後首批授銜的開國少將中不再有師級幹部。
無軍隊級別者2名:
汪東興(軍直)、黃正清(原西北軍區)。

二批授予

1955年11月~1958年10月之間相繼授予8位軍官少將軍銜
周子禎(1955年11月授予)
慕生忠(1955年12月授予)
凱墨·索南旺堆(1956年3月12日授予)
黃鵠顯(1956年6月13日授予)
白天(1957年3月26日授予)
王鳳梧(1957年9月20日授予)
王赤軍(1958年1月10日授予)
桑頗·才旺仁增(1958年10月授予)

三批授予

1961年~1963年之間,共晉升233名大校軍官為少將軍銜。
其中1961年8月晉升的218位少將名單是:
1962年~1963年晉升的15位少將為:
餘光文(1962年1月3日授予)
張挺(1962年2月24日由大校晉升)
宋烈(1962年6月27日授予)
鄭漢濤(1962年7月7日授予)
嚴家安(1962年7月24日由大校晉升)
羅斌(1962年7月24日由大校晉升)
劉福(1962年7月24日由大校晉升)
王元和(1962年7月24日由大校晉升)
李士懷(1962年7月24日由大校晉升)
寧賢文(1962年7月24日由大校晉升)
羅有榮(1962年7月24日由大校晉升)
張世蓋(1962年7月24日由大校晉升)
吳傑(1963年5月27日授予)
王闌西(1963年5月27日授予)
劉西堯(1963年5月27日授予)

四批授予

1964年及1965年共有321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晉升為少將。
318名少將是在1964年4月2日由大校軍官晉升為少將軍銜。其中李健少將的軍銜後不被承認,直到1987年5月20日由中央軍委確認“李健同志的少將軍銜有效”。所以早期一些資料多記載為317位。
此後,又有3位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被授予或由大校軍官晉升為少將軍銜,他們是
李如洪(1964年4月13日授予)
巫金峰(1964年10月30日由大校晉升)
呂展(1965年1月由大校晉升)

在世名單

姓名曾任職位
原雲南軍區政委、江西省軍區政委
第68軍副軍長、南京軍區工程兵主任
蘭州軍區副司令兼甘肅省軍區司令、南京軍區副司令
原總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
瀋陽軍區裝甲兵政委、瀋陽軍區副政委
原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
華北軍區裝甲兵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工程兵政委
原炮兵副司令員、總參謀部炮兵部部長
原國防部外事局政委、河南省區政委、總參謀部二部部長
原總參謀部三部部長
原瀋陽軍區副政委、冶金工業部部長
原中央候補委員、山西省委書記、烏魯木齊軍區副司令員
參考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