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勝標

彭勝標

彭勝標(1909-2003),原名彭佑先,福建省長汀縣人。1929年參加古城農民暴動並加入赤衛隊,同年10月編入中國工農紅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時期,歷任汀瑞游擊支隊副中隊長,紅12軍排長、政治部保衛隊政治委員,紅12軍34師第101團特務連政治委員兼連長。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閩西蘇區堅持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隨部改編為新四軍,任新四軍第二支隊3團1營教導員,第三支隊5團政治處主任,挺進團政委等。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七師挺進團政委,沿江支隊副政委,第七師兼皖江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長等職,參加了開闢淮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解放戰爭時期,任魯中南軍區第4軍分區副政委,山東野戰軍第七師政治部組織部長,魯南軍區警備第八旅兼第一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華東野戰軍魯中南縱隊第46師政委,第三野戰軍第35軍103師政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蘇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江蘇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安徽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3年3月1日因病在合肥逝世,享年94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勝標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省長汀縣
  • 出生日期:1909年
  • 逝世日期:2003年3月1日
  • 職業:軍人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 原名:彭佑先
  • 軍銜: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人物生平,參加革命,游擊戰鬥,江南抗倭,解放戰爭,成就及榮譽,

人物生平

參加革命

彭勝標(1909.3—2003.3),原名彭佑先,1909年3月出生在福建省長汀縣古城區梁坑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一家三代都是造紙工,祖父彭祥瑞,是一名出色的造紙工人,因勞累過度,早年病故。父親彭冬遷,從祖父手裡學到一手造紙技術,卻不能養家餬口,被生活所迫到陳家入贅了。母親劉潤娣為人賢惠,聰明,善理家務。夫妻恩愛,接連生了三男二女,頭一個男兒就是彭佑先,次子彭太坤,三子紹豐,兩個女兒,一個取名五妹,一個取名六妹。因為子女多、吃飯人口多,家道逐漸衰落。加上帝國主義資本的入侵,軍閥混戰,封建地主的殘酷剝削,長汀縣的造紙工業一步一步衰落下去,彭冬遷家的生活,也陷入慘遭貧困的深淵。
彭勝標彭勝標
在彭勝標12歲那年,彭冬遷的兩個女兒出天花先後死去,彭冬遷悲憤交加,臥床不起,不久也含悲離開了人世。劉潤娣只得忍痛讓彭勝標去當童工。
彭勝標受母親賢良、勤勞品德的薰陶,但他的性格受到父親的影響,彭冬遷爭強好勝,彭勝標的性格也十分倔犟。在當學徒工的三年里,他就暗暗學習造紙技術,常到紙棚觀察,手跟著老師傅操動著,心裡揣摩著,加上他平時能吃苦,做事勤快,幹活麻利,什麼髒活、苦活、累活都願乾,深得工人師傅的喜歡,都願意教他。到15歲時,彭勝標就能造紙了,很快成了一名熟練的造紙工人,一天能從水裡撈出一千張紙來。彭勝標不僅嘗到生活貧困之苦,也深深嘗到了剝削之苦。
1926年冬,驚雷在長汀響動,北伐革命軍打進了汀州。彭勝標冒著寒風,跑進縣城。
“同胞們,大家聯合起來救中國,救中華民族,打倒帝國主義!”
“同胞們,努力吧,奮鬥吧,起來吧!快來參加革命軍吧!”
那青年學生富有鼓動性的演講,啟發了民眾的愛國覺悟,有力地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彭勝標深受教育。
過了些時日,彭勝標聽到一個真正的好訊息:毛主席、朱德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進入福建,打長汀、攻龍巖、占上杭。這迅速改變了閩西的形勢,動搖了反動統治。彭勝標的弟弟彭太坤,已參加了共產黨,常向他講革命的道理,彭勝標非常贊成共產黨的主張。在彭太坤的影響下,彭勝標參加了農會組織,白天干活,晚上參加由農會組織的各種革命活動。
在長汀古城農民暴動中,彭勝標手持一把竹刀參加了暴動隊,編入第二隊,後調入暴動指揮部。盤踞古城的軍閥殘部,聞風喪膽,溜之大吉。古城暴動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閩西人民的鬥志,動搖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1929年10月,彭勝標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游擊戰鬥

古城游擊隊在敵人“三省圍剿”中轉移後失散,彭勝標帶領一個排,鑽進了深山,活動在四都、古城、赤田一帶。以後,又同許多失散的游擊小分隊匯合,形成一支有500多人的汀西遊擊隊。他們配合紅四軍,展開了反“圍剿”鬥爭。
彭勝標彭勝標
1930年初,汀西遊擊隊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十二軍,彭勝標被任命為紅十二軍第一0二團排長。
1930年冬,紅軍十二軍政治部舉辦軍政幹部學習班,彭勝標被推薦參加了這次學習。他拿起筆,學習政治理論、學習軍事、學習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理論水平、思想認識都有質的提高。
學習結束,彭勝標被調至十二軍政治部,任保衛隊長兼政治委員,1931年3月,紅十二軍政治部保衛隊被編為第一0一團,彭勝標任第一0一團特務連長兼政治委員。
在第二次反“圍剿”中,彭勝標負傷,經紅軍醫院治療後,離開了紅軍主力,回到老家工作,任兆征縣監察委員會書記,嘉縣保衛隊隊長。後被派往古城區,任區委書記兼游擊隊隊長。
從主力紅軍撤離中央蘇區後,國民黨軍隊開進了中央蘇區,矛頭直指紅軍游擊隊。為保存革命力量和革命火種,上級決定,將部隊拉上山,艱苦的游擊戰開始了。
當時,兆征縣為加強對武裝力量的領導,統一指揮,將縣獨立營和古城區游擊隊合併,由彭勝標任縣蘇維埃主席。他擔任縣蘇維埃主席後,主持召開了工農兵代表大會,決定從四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擴大紅軍,二是做好治安保衛工作,三是加強武裝力量建設,加大各區、赤衛隊少先隊的軍事訓練,配合紅軍游擊隊作戰,四是開展生產運動。
後來,鐘得勝將瑞北游擊隊和長汀游擊隊合併,從此,堅持戰鬥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幾支游擊隊,全會合在一起了。他們一面堅持游擊戰爭,一面打聽中央紅軍長征後的訊息。
西安事變後,中共中央從民族的大義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議。彭勝標從國民黨的報紙上得到這些訊息。但蔣介石一方面與中共談判,另一方面調粵軍入閩,企圖將閩西遊擊隊消滅。汀瑞游擊隊在彭勝標、鐘得勝、胡榮佳等領導下,一面展開政治攻勢,提出“國共合作,停止內戰,槍口對外”的口號,另一方面採取靈活的軍事鬥爭方針,以智取奇襲的方式,打敗敵人的“清剿”。他們先後取得智取青山鋪、奇襲武陽鎮的勝利。汀瑞游擊隊越戰越勇,隊伍越來越壯大。中央分局也知道了瑞金周圍還有一支游擊隊。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1937年10月,中央分局代表陳丕顯來到長汀豬孜崬山上,給游擊隊講述了國際、國內形勢,介紹了紅軍主力部隊長征的情況,目前國共已達成協定,將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集中整編為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

江南抗倭

1938年3月,彭勝標率汀瑞游擊隊,告別了閩西父老兄弟姐妹,向安徽岩寺集中,向抗日前線開進。4月初,他們來到岩寺,被編入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二營,彭勝標任二營政委。因前線戰事緊急,第二支隊水上訓練兩個月就結束了,在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的帶領下,繼續向東挺進,開赴抗日前線。他們越過新安江,來到水陽江,在寧蕪鐵路以東,寧杭公路以西的廣德、郎溪、宣城、當塗、溧水、高淳一帶打擊日寇。第二支隊交給四團二營的任務,是打通皖南宣城、廣德到蘇南溧水、高淳一帶交通線,保障新四軍部隊來去暢通。
彭勝標
1939年1月6日,新四軍第二支隊偵察獲悉,侵占水陽鎮的日軍一個中隊,次日將北犯烏溪、黃池鎮。粟裕副司令決定消滅敵人。從三、四團抽出四個連,主攻任務交給了四團二營。彭勝標接受任務後,提前一夜埋伏,四連阻擊,五連包抄。第二天上午8時,駐水陽鎮日軍100多人進入伏擊圈,四連、五連將日軍團團圍住,經3小時激戰,將日軍80餘名全部殲滅。這是彭勝標率領的二營東進後的首次勝仗,戰士們個個歡欣鼓舞。
1940年1月,新四軍第二支隊第三團在團長黃火星、副團長周桂生率領下,從涇縣汀潭、楊村一帶開赴銅繁抗日前線。三團駐銅陵不久,就遇上日軍皖南進行大“掃蕩”。進犯銅陵之敵,分兵3路:一路500餘人,自荻港南犯孫村、黃滸、鐘鳴、三條沖、赤沙等地;一路1000餘人自銅陵經順安後又分成兩股:一股經新橋進犯鳳凰山,一股南犯朱村、外郎坑;一路敵500餘人,自大通經天門山東犯丫山街。在強敵壓境面前,三團英勇地投入反“掃蕩”戰鬥中。營長鬍承德、政委彭勝標率三團一營在娘娘山打敗了進犯外郎坑之敵200餘人,斃傷敵40餘人,俘偽軍20人,並繳獲大洋馬一匹。這次反“掃蕩”,歷時一周,二支隊三團英勇作戰,擊潰敵人多次進攻,打死打傷日偽軍200餘人,俘偽軍60餘人,繳獲戰馬3匹及武器彈藥一大批,取得了反“掃蕩”戰鬥的勝利。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鬥志。
1940年7月,為適應鬥爭形勢的需要,中共中央東南局決定在銅陵敵後成立軍政委員會,新四軍第二支隊派彭勝標擔任主任。這是我黨在皖南事變前在皖南唯一的一個統一戰線性質的縣級抗日民主政權。它為銅陵地方黨、政機構的建立和新四軍的給養,為銅陵抗日根據地的建設與發展,打下了基礎,作出了貢獻。
1940年8月,新四軍軍部根據中共中央“向南鞏固、向東挺進、向北發展”的方針,決定成立新四軍挺進團,過江去皖中,加強皖中的抗日力量。開闢皖中抗日根據地。彭勝標被任命為新四軍挺進團政委,團長林維先,是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游擊專家。他們在無為南部沿江襲擊襄安土橋的敵偽軍,連連獲勝,日軍的據點一個個被拔除,使日軍無立足之地,為開闢皖江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條件。
1941年1月,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了。與此同時,國民黨桂系第21集團軍,也派出大批軍隊,“圍剿”長江以北的新四軍。中共中央軍委命令,將“皖南事變”突圍出來的部隊和活躍在皖南地區的第三支隊挺進團、無為游擊縱隊等部,編成新四軍第七師。七師政委曾希聖先期進入大別山,將開路先鋒的任務交給挺進團彭勝標。2月1日,彭勝標和參謀長傅紹甫率挺進團團部和第一、二兩個營,從無為嚴家橋任家山出發,向大別山挺進。當部隊行進到潛山官莊時,忽收到新四軍副軍長兼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張雲逸發來的電報:情況有變,不進大別山。他們先後在桐城西部金雞嶺一帶,以及太湖、宿松交界處泊湖地區,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不久,挺進團撤回無為,改編為新四軍第七師五十八團,彭勝標被任命為五十八團政委。為了適應皖中地區抗日鬥爭形勢的發展,根據中共中央和華中局的指示,新四軍第七師進行了整編,將所屬部隊編為沿江、含和、皖南巢湖四個支隊和一個獨立團。彭勝標所在的第五十八團與桐城、廬江、無為三縣游擊大隊,合編為沿江支隊,林維先任沿江支隊支隊長,彭勝標任沿江支隊副政委。沿江支隊成立後,在1943年3至5月,粉碎了日軍兩次掃蕩,並在1943年七、八月間,針對桂系開展反“摩擦”鬥爭,打擊了頑軍的囂張氣焰。
1943年秋,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新四軍各部隊的整風運動已經開始,因為有些幹部對整風的意義認識不足,部隊中思想反映很大。七師黨委決定,讓彭勝標負責整風運動。彭勝標經調查提出以整風訓練班的形式,名稱叫黨校,分期分批調各級幹部學習,師黨委同意了他的建議。整風班連續辦了三期,七師各支隊的營以上幹部、皖江地區的區以上幹部,都普遍參加了一期整風訓練班。彭勝標傾注了大量心血,他耐心地找幹部談心,尤其是查出有歷史和作風問題的人,他都主動找他們談話,使他們放下包袱,愉快走上各自工作崗位。整風結束後,彭勝標任七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

解放戰爭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全國人民期望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但蔣介石違背人民意願,依仗其暫時的軍事優勢,公然挑起內戰,於1946年6月,向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10月,在山東軍區主力部隊調往東北的情況下,新四軍軍長陳毅率主力一部北上山東。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新四軍進山東的部隊,與山東軍區留下來的一部分主力,組成山東野戰軍。彭勝標被任命為山東曲阜軍分區政委。
為了迎接新的鬥爭形勢,彭勝標到曲阜後,即著手擴編部隊,與從皖中帶來的一部分地方武裝,同當地的地方武裝和游擊隊,合編為魯南警備八旅。華東野戰軍委擴大會之後,魯南警備八旅編入魯中南縱隊第四十七師,彭勝標任命為第四十七師政委、奉命參加濟南戰役,並被編入城西集團配合攻城。在淮海戰役中彭勝標率第四十七師參加了追殲黃伯韜兵團的戰鬥。1949年4月,渡江戰役中彭勝標所在的第三十五軍一0三師參加了解放江浦、浦鎮、浦口的戰鬥。南京解放之後,彭勝標率第一0三師隨第八兵團,向京滬線挺進,阻止了敵人向上海逃竄,會同兄弟部隊,殲滅逃敵10萬餘人。後奉命調往浙西剿匪,彭勝標被任命為衢州地委書記兼衢州軍分區政委,統轄衢州、開化、上饒三個地區的剿匪鬥爭。平定匪患之後,被任命為蘇南軍區政治部主任、江蘇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彭勝標走馬上任,從浙西轉戰蘇南,從蘇南轉戰安徽,從一個戰場轉到另一個戰場。到達安徽時,安徽也正在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安徽省委書記曾希聖就把修建淮南淮北鐵路的任務交給了他。到1958年,先後完成淮南鐵路的技術改造,新建了蕪湖至裕溪口鐵路輪渡,使淮南鐵路與寧蕪鐵路銜接起來,將皖南與江淮、淮北連成一體,成為通往華東地區第二通道的重要路段。
2003年3月1日,彭勝標因病去世,終年94歲。

成就及榮譽

彭勝標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浴血疆場,功勳卓著,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後晉升為副兵團職。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獎章。他曾擔任安徽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安徽省軍區副政委,於1982年離休。離職以後,被選為安徽省政協第四、第五屆委員會常委,並以極大的熱情,先後撰寫了《閩贛路千里》、《汀江紅旗》、《憶古城暴動》、《閩贛邊游擊隊戰鬥史略》、《憶磨盤山自衛反擊戰》、《新四軍第七師沿江支隊成立和發展簡訊》、《解放江浦記略》等,為各級黨史、軍史部門提供了大量珍貴史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