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明

王效明

王效明(1909—1991),遼寧省昌圖縣人。1932年參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91年11月30日,王效明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效明
  • 別名:王聰;王冠英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9年
  • 逝世日期:1991年
  • 職業:開國少將,政協委員
  • 畢業院校:東北陸軍講武堂
  • 主要成就: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個人簡介,人物經歷,抗日戰爭期間,解放戰爭時期,教育工作,文化大革命,晚期生活,人物評價,

個人簡介

(1909—1991.11.30)遼寧省昌圖縣人。二年參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東北抗日救國軍參謀長,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參謀,教導隊大隊長,二師參謀長兼辦事處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師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第二路軍總指揮部副參謀長,第七軍政治委員,第二支隊支隊長兼政治委員,蘇聯遠東方面軍獨立第八十八步兵旅營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吉林市警備司令,吉林警務處處長,吉長護路軍司令員,永吉軍分區司令員,吉南軍分區司令員兼第二十四旅旅長,東北野戰軍獨立第十一師師長,東北軍區第一六四師師長,長春衛戍司令部司令員兼第一六四師師長,炮兵第六師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海軍炮兵學校校長,海軍炮兵部副部長,岸防兵部部長,武裝力量監察部監察主任,旅順基地副司令員,中共中央監委駐第五機械工業部監察組組長,第五機械工業部顧問,兵工學會副理事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王效明王效明

人物經歷

王效明,是新中國成立後實行軍銜制首批被授予少將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在半個多世紀的戎馬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馳騁於白山黑水之間,抗日寇、打蔣軍,肅土匪。他是吉林(永吉)軍分區第一任司令員,是海軍炮兵學校的創始者,他一生忠誠於黨、忠厚待人,深受幹部戰士的愛戴。
歷經波折加入中國共產黨
王效明,學名王聰,原名王冠英,1909年2月14日出生於遼寧省昌圖縣七家子鄉二河村一普通農民家庭。從10歲起在叔父和表兄的資助下,讀了一年私塾和四年國小,1924年考入公費的瀋陽兵工學校機械科,學習三年半。1927年12月又考入瀋陽陸軍教導隊,翌年轉入東北陸軍講武堂。1930年他在講武堂畢業,托人分配到駐哈爾濱地區的東北軍十八旅七十六團當準尉見習軍官。王效明從軍不到一年,發生了“九一八”事變。他參加了一些軍官組織的反日救國組織,開展反日救國活動。不久,他被選到偽首都長春禁衛步兵團三營任營副。
1932年5月,王效明與中共滿洲省委取得了聯繫,並參加白雲亭組織的反日救國軍,任參謀長兼支隊長。由於內奸告密,當年11月,王、白二人被日本憲兵逮捕,經親友多方營教,偽法院於1934年10月23日允許“取保釋放”。在獄中他參加了難友共青團山東省委書記崔吉昌等組織的學習小組,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綱》、《唯物史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殘酷的獄中生活和對敵鬥爭,使王效明受到了實際的深刻的教育,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的認識,進一步堅定了抗日和革命的信念。
王效明王效明
王效明於1935年2月到了寧安縣南三家子見到了東北抗日聯合軍第五軍二師參謀長陳翰章,後又見到五軍軍長周保中。他被任命為五軍軍部參謀。當年8月,在寧安縣北湖頭五軍密營,經周保中、高鳳化(五軍二團政治委員)介紹,王效明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他在黨的領導下同日寇展開了殊死的鬥爭。

抗日戰爭期間

1936年2月
根據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精神,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王效明任五軍教導隊隊長兼黨支部書記。4月,王效明調任五軍二師參謀長。1937年7月7日,全國抗戰爆發,抗聯“鐵騎”積極牽制與打擊日偽軍。王效明和二師五團政委季青率五團及四軍軍部開闢寶清根據地。
1940年4月
七軍改編為二路軍第二支隊,王效明任政委,兼任吉東省委代表。
1942年8月1日
東北抗日聯軍南北兩個野營合併,正式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也稱國際旅。1944年改番號為“蘇聯遠東方面軍第八十八獨立步兵旅”,旅長周保中,王效明任二營營長、旅黨委會委員。遵照旅黨委的指示,
1943年3月
王再次率隊入蘇到教導旅參加系統的軍事政治訓練,及滑雪,駕駛、收發報、跳傘等特殊技術的學習。t他學習、訓練刻苦,成績優秀,曾受過四次獎勵並被蘇聯政府授予紅旗勳章。
1945年8月8日
蘇聯對日宣戰。10月教導旅召開“東北抗日聯軍準備反攻動員大會”,全體將士整裝待發。日本投降後,抗聯的作戰任務改為接收東北,搶先進駐57座戰略重鎮,協助蘇軍管理、控制城市,維持秩序,肅清敵偽和反革命分子,開展建黨、建政、建軍工作。王效明被指定為吉林地區負責人。8月18日,他率40餘人從蘇聯伯力乘火車,行經哈爾濱、長春,於27日到達吉林市開展革命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

1948年4月中旬,王效明奉命率部挺進吉南地區。7月,成立中共吉南地委、專署和軍分區,王效明任軍分區司令員兼二十四旅旅長。
王效明和戰友們在一起王效明和戰友們在一起
1946年10月按照地委的指示,王效明大抓充兵員工作。配合主力作戰,解放吉南全境,是吉南軍分區的中心任務。他派七十一團二營營長羅林帶一排戰士與永吉縣游擊隊合編成縣大隊,指示來自雙陽、伊通的領導幹部,從縣大隊及縣直幹部中挑選一批骨幹,組成百餘人的伊雙武工隊,新建了樺南遊擊大隊。王效明率部一到吉南就開展了剿匪鬥爭,首先肅清了江東匪患,張榮春匪隊土崩瓦解。
1947年夏,東北我軍轉入戰略反攻,接連發動了夏、秋、冬三季攻勢。王效明率吉南軍分區部隊配合主力積極作戰。
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5月,吉南軍分區撤銷,二十四旅改編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十一師,王效明任師長。之後,王率師參加圍攻長春之役。自此,他離開了吉林地區。10月,長春解放,王效明率師留駐長春,兼任長春市衛戍司令部司令員,任職到1949年9月。11月,東北全境解放後,獨立十一師整編為步兵一六四師,王效明任師長。
1949年7月,一六四師改編,部隊除朝鮮族連隊外,其餘人員組建東北軍區炮兵第六師,王效明任師長。

教育工作

1950年,韓戰爆發。1950年7月王效明接受了中央軍委的命令,率領炮六師赴青島創建海軍海岸炮兵學校,任第一任校長。從陸軍變海軍,從部隊變軍校再加上缺少經費物資,建校之初困難重重,王效明帶領全校師生貫徹艱苦辦學,勤儉建校的方針。王效明20年代在瀋陽軍工學校曾學過炮兵專業,因此也承擔了教學任務,親自給學員上課。培訓教員。為了緊密聯繫實際戰爭進行教學,他親自率領教學人員去朝鮮戰場考察,積累實戰經驗,迅速地提高了教學質量。由於抗美援朝戰爭已在激烈進行,海防形勢日益嚴峻,炮校以臨戰姿態辦學,採取專科速成的辦法。開學僅8天,學校組訓的兩個炮兵連就開赴海防前線,進入岸炮陣地。又3天后,258名畢業學員在青島團島組成共和國第一個海岸炮兵營。兩個月後,又有20個炮兵連陸續畢業離校,開赴岸炮兵陣地,加強了海防力量,迅速扭轉了海防薄弱的危急局面。
1952年春,根據國防建設的需要,海軍決定海軍炮兵學校(1951年改此名)遷煙臺,王效明親自選校址,帶領師生艱苦奮鬥,勤儉建校,在不到兩年時間裡,建起8500平方米的校舍,海軍炮校又以新的面貌屹立於巋岱山旁。1953年8月,王效明調海軍海岸炮兵部任副部長。1955年1月,任海軍岸防部部長,7月,調中央軍委武裝力量監察部任海軍部主任,同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59年11月,調海軍旅順基地任副司令員。1964年8月,調中央監委駐第五機械工業部監察組任組長。王效明獻身中國海軍建設整整14年。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期間,王效明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殘酷迫害,被無辜戴上“蘇聯特務”的帽子,關押兩年之久,屢遭刑訊拷打,身心遭到嚴重摧殘。妻兒老小被趕出京城發配到寧夏勞動。但他身處逆境,堅貞不屈,寧可自身皮肉受苦,也不加罪於任何同志,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堅決鬥爭,表現了一個老共產黨員的高貴品質。

晚期生活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王效明恢復了工作,他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1978年2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同年任國家兵器工業部顧問,並被推薦為中國兵工學會副理事長。
王效明不顧年事已高,一面帶病堅持工作,一面根據組織的安排,廢寢忘食地撰寫革命回憶錄。他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實事求是地提供東北抗聯鬥爭史料。病重臥床,自己不能寫,口述讓別人代筆。他不辭辛苦地為同他一起戰鬥過的戰士寫傳。
1991年11月30日,王效明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人物評價

王效明寬厚待人,嚴以律己,是與其共過事的人交口稱讚的王效明的優秀品質。從抗聯到海軍,同志們都親昵地叫他“王老太太”,充分地反映他和藹可親的風貌和幹部戰士的親密關係及大家對他的尊敬。在班子裡,他講原則,又善於團結同志,每到一處他能夠把一班人團結起來,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
對待部下,王效明關懷備至,體貼入微。他見著戰士總是笑哈哈的,象個慈祥的母親。誰做了錯事,他總是耐心教育,以理服人,從不疾言厲色,惡語傷人,頂多說一句“亂彈琴”,在“天大的房子,地大的炕”的抗聯時期,他常在篝火旁給戰士縫補衣裳。冬天,遇到太冷的天氣,他就把自己的大衣給站崗的戰士披上,有時,他實際上成了部隊的醫生。他學會了看病,蒐集了很多秘方,自製了很多常用藥,常常給傷員包紮傷口和進行護理。1942年春,他帶小分隊在寶清一帶活動,因為大腿負傷,和3個傷病員留在鍋盔山,親自站崗放哨,夜晚,他把受傷的戰士安排到炕上睡,自己找來樹枝鋪在地上過夜。一天被敵人發現,幾十名偽軍向他們撲來,他背起傷員姜尚蒿帶領另外兩個人沖了出去。他關懷和體貼部下,部下也十分愛戴他,關心他。“文革”中他遭到迫害,全家受到株連,他的一些老同志、老部下都非常惦念,想盡辦法,打聽他的下落,盡力幫助他。在吉南軍分區時的警衛員劉世貴聽說他的子女被遣送到寧夏時,便千里迢迢跑去給接回北京。在海軍某學院訓練部任政委的原吉南老部下李金榮聽說他的耳朵被打壞流濃不止時,立刻幫他聯繫住院治療,使他逃脫了失聰的噩運。
王效明嚴於律已,為官清廉。他身居高位,但從不用手中的權利謀私利,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他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後,單位按規定送來一套皮沙發,他堅持讓拉了回去,換上了木椅子。他經常教育子女不要炫耀父親,不要有優越感,要謙虛待人,艱苦樸素。他的孩子們都是依靠自己的勤奮創造個人的事業,誰也沒借父親這老革命的“大樹”乘蔭納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