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村李氏家譜

李老村李氏家譜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2013年最新百家姓排名,李姓為中國大陸第一大姓。為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說“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台灣地區、朝鮮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見姓氏,在朝鮮李姓為第二大姓。 據統計,李姓人口總數約為1億,其中中國大陸有李姓9207.4萬人,占中國人口總數的7.19%。河南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隴西,既今甘肅臨洮,為李氏重要發源地。李氏老五門從山東棗莊遷徙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苗集鎮李老村李東一支家族譜字派。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i、Lee及Lay等,而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為漢語拼音,Lee及Lay為粵語拼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歷代名人極其眾多,如思想家李耳、詩仙李白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老村李氏家譜
  • 起始年代:始於宋代,盛於明、清  
  • 李氏族原籍:山西隴西堂
  • 老五門祖籍:山東棗莊
  • 老 五 門:兄弟五人大門二門三門四門五門
  • 家 訓:敬祖宗、敦孝悌、睦宗族等
  • 李氏起源一:出自嬴姓
  • 李氏起源二:出自他族改姓和賜姓改姓
  • 老五門起源:遷徙安徽阜南縣苗集鎮李老村李東
  • 李 東:李東隊(別名、凹宅子)
簡介,編修,祖訓,總則,家訓,起源,出自嬴姓,改姓,賜姓改姓,遷徙,字輩,郡望,堂號,名人,李耳,李牧,李斯,李廣,李延年,李陵,李固,李春,李軌,李百藥,李淵,李世民,李隆基,李延壽,李靖,李密,李子通,李昭道,李陽冰,李白,李可及,李存孝,李煜,李清照,李振,李茂貞,李嗣源,李冶,李善長,李開先,李攀龍,李時珍,李成梁,李贄,李三才,李自成,李定國,李文茂,李善蘭,李續賓,李鴻藻,李秀成,李鴻章,李開芳,李文學,李秉衡,李慈銘,李端棻,李世賢,李鳳苞,李來中,李寶嘉,李桂玉,李蓮英,李經方,李鵬,李克強,其他,

簡介

“家乘”一詞,最早出現於北京,是從《乘》衍生出來的。春秋時晉國的史書名《乘》,後因稱史籍為史乘。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著有《宜州乙酉家乘》,是記載私家之事、日記性質的作品。此後,有人撰寫家譜時,襲用“家乘”之名,意為家族之史。“譜牒”是古代記述氏族宗族世系的書籍,因魏、晉、南北朝時特別重視門第,有司選舉必稽譜牒,所以古代的譜牒是地主官僚保持門閥的工具;這裡所說的“家乘譜牒”,指記載一姓一族世系和有關事跡的書或圖表,即族譜家譜、宗譜,裡面有各種字輩。

編修

李姓家譜種類繁多,數量驚人,據說美國猶他州譜學會存有115種,北京圖書館收藏有67種,民間保存者不計其數。從時間上說,李姓族譜始於宋代,盛於明、清,還有一些是近現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續修、再修等版本。修譜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並對宗族成員進行“尊尊親親之道”的倫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強宗族團結,明確怎樣為人處事。族譜的主要內容是記載李姓世系(即世代相傳的統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跡,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後記祠堂祖塋輩分族規家訓等。序文介紹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譜編修宗旨等。

祖訓

總則

明明我祖,漢史流芳,訓子及孫,悉本義方,仰繹斯旨,更加推詳。
曰諸裔孫,聽我訓章:讀書為重,次即農桑,取之有道,工賈何妨;
克勤克儉,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禮義廉恥,四維畢張;
處於家也,可表可坊; 仕於朝也,為忠為良,神則佑汝,汝福綿長。
倘背祖訓,暴棄疏狂,輕違禮法,乖舛倫常,貽羞宗祖,得罪彼蒼,
神則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類相戕,不念同愾,偏倫異鄉,
手足干戈,我民憂傷。願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脈,泯厥界疆;
汝歸和睦,神亦安康,引而親之,歲歲登堂,同底於善,勉哉勿忘。

家訓

敬祖宗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孫之身,祖宗之所遺也。尤木有根無根則枯,如水有源無源則涸。子孫永世得享,承國樂利之澤,祖宗積慶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則忘本,忘本則枝葉不昌。故歲時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無厥無慢。至於立身修德,無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
敦孝悌
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恩情罔極人倫。十月懷胎,三朝乳哺,推乾就濕,保抱撫摩,憂疾病,聞饑飽,調寒暑,父母受盡萬苦千辛,方得子女成人長大。為子女者即幸遇父母有壽,急急孝養,難報天恩。人生時日限也,萬一錯過,歿後即披麻帶孝,三牲五鼎,竟亦何裨?且孝則天佑,不孝則天譴,吲敢拂違,自罹罪罟。凡我族人念之。
睦宗族
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雖有親疏貴賤之別,其始同出於一人之身,故堯典曰親睦九族,周室則大封同姓宗親之誼,由來重矣。今世俗薄淡間,有挾富貴,而厭貧賤,恃強眾,而凌寡弱者,獨不思富貴強眾,皆祖宗身後之身耶?觀於此,而利與害共,休戚相關,一體同視可也。倘有博眾以暴寡,藉智以欺愚者,當睦宗族為念,,凡我族人戒之。
端倫常
尊卑有別,長幼有敘,乃定於天人,忤長上乃亂天倫也。須坐則讓席,行則讓路,口勿亂宣,事不亂專。智不敢先,富不敢加。謙恭遜順,絕去驕傲放肆之態,方是為倫常之理。先賢云:幼而不事長,賤而不事貴,不肖而不事賢,謂之三不祥。子弟者不肯安分循理,任情倨傲。行不讓路,坐不讓席,揖不低頭,言不遜順,曾不思爾將來也。做人尊長,爾做窳劣示人,亦將忤爾忤人,實所以自忤。凡我族人念之。
友昆仲
兄弟姊妹,同氣連枝。父母左提右攜,前襟後裾,饗食傳衣,親愛無間,且一本所生,同胞共乳,除卻兄弟姊妹,更有誰親?且從父母分形而來,子女之身來自父母,若兄弟姊妹相戕,是戕父母矣。念及父母安忍戕兄弟姊妹乎。勿聽他人離間攛掇。兄弟姊妹中縱有不是,大家遜讓些何妨?若錙錙銖銖計較多寡,彼此相戕,則父母之心不安,死亦不能瞑目。詩云: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凡我族人念之。
和夫婦
夫婦為人倫之始。夫和其婦,婦敬其夫。夫以修身齊家事為本,婦以人倫道德情操為重,同事耕耘理家創業,夫婦協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休戚與共,百年好和,白頭偕老,同建和諧家庭,萬事興矣。凡我族人念之
教子孫
家之盛衰,不在田地多寡、帛金有無,且看子孫何如耳。古雲:未看山前土,先觀屋下人。子孫果不肖也,眼前富貴不足恃;子孫果賢也,眼前貧賤不必憂。然人未有生而皆能賢者也,當其幼時不可失教。禁其驕奢,戒其淫逸,出外親正人。聞正言,則心胸日開,聰明日啟,久之義理明白,世務通曉,自能擔事,振家聲,光大門楣。人非同類,切不可令子弟往來。古語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自黑。又云:與善人親,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之化矣;與不善人親,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時時求教於先生長者。故子弟不宜避賓客,若一味迴避,偶接正人必至如樵夫牧豎,手足無所措,大為人所鄙也。家有一賢子孫,則家門生色,子孫不肖,則家門遺羞。故為父母者,切不可不教子孫。有不如教便當責訓。至若女子,亦尚且當教他親兄弟,務教以節孝廉恥。為女者,兼悉三從四德,紡績針指、廚爨井臼,則長大適人,必成賢婦。如或不教,則兒女不才,有辱門庭。凡我族人念之
尚勤儉
儉可助貧,勤能補拙。勤儉者,起家之本,傳家之寶,立業之基,人生當務也。勤而不儉,則財流於奢,儉而不勤,則財終於困。人世間,見名門世族,以祖考勤儉為成立之本,下代之福,因子孫奢侈而敗家之業。蓋儉則富貴長保,家計不難振興。倘男不務耕作,女不事內,好逸惡勞,鮮衣美食,一旦嬌惰,習慣俯仰無資,將祖資財一敗而空,拖衣漏食。節儉者治家之要義也。飲食莫嫌蔬食,衣服莫嫌布素,房屋莫嫌湫隘,婚娶莫競妝奩,死喪莫競齋醮。晏客伏臘有時,不可常時群飲,設席數餚成禮,不必杯盤狼藉,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費一文不如節一文。當務勤儉。凡我族眾念之。
恤孤寡
鰥寡孤獨,天下最苦,無告之人也。無家產者,朝不能保暮,飢不能謀食,寒不能謀衣;有家產者,鰥寡不能自行,孤兒幼弱不能自主,凡百家事,皆聽於人。我族有此種種苦愁,誰訴?親房伯叔族眾當秉公代為經事,闔族尊長俱宜加意憐憫,竭力扶持,庶窮於天下者不致顛連失所、仃伶無靠矣。凡我族人念之。
戒唆訟
人之好訟,雖其人之無良,總起於無賴者之教唆。然無賴之徒,專以人之告狀為酒肉之窟,為張威趁錢之門,故或兩人本無甚怨,裝出剖腹之情,而構成大嫌。本人尚可含容,捏作騎虎之勢,而使之先發插名作證,便作主盟。兩家索賄,反覆顛倒,弄訟者於掌股之上,攪得鄰里撩亂,雞犬不安。漁訟者之財,破訟者之家。即訟者事後懊悔,亦擺他不去。若而人者,國法之所不容。即逃得國法,亦皇天之所必誅者也。凡我族人念之。
安生理
士農工商者,然視其天賦擇業,士者實去讀書,農者實去耕耨,工者實去造作,商者實去經營。若生而愚魯,不適讀書,家道貧寒,無田可種,又無本錢做買賣,又不會做手藝,便與人傭工,替人苦力,也是生活。只要勤心鬻力,安分守己,此中穩穩噹噹,便有無限受用。至若婦女,亦要勤紡績,務針指,操井臼,協同丈夫,共成家業,方是賢婦。凡我族人念之。
勿非為
非為者,或包攪金帛,侵欺花費,終者竟要賣產賠補不足,殃及子孫,甚而危及性命。或攤場賭博,或群聚酣飲,傾敗家業,因而陷死妻兒老小。或掇拐掏摸,或搶奪嚇騙,或爭鬥撒潑,或毀廓侵墳,或占人田土,或偽造貨幣,或橫行鄉里,或挾制政府,或囑託贊剌,此皆亡身破家之舉,受禍不淺。凡我族人戒之。
忌毒染
世人蠢蠢,吸嗜煙毒!日久難收,體魄漸削,形若骷髏,力莫能舉,處不能事,名聲泯滅。終朝煙霧繚繞,男女混雜,晨錯夕顛。典當家財,帛金耗盡,絕嗣戕年。全無利益,自取尤愆。墮其術者,凡我族人絕禁之!
慎嫁娶
男婚女嫁者,人倫之始,聯婚不可不慎。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古之常情。執德為首,男女婚姻,不能包辦代替,嫁女擇佳婿,娶媳求賢女,嫁女勿計厚奩,勿取重聘,勿貽誤族女。時下婚嫁,多徇財俗見,或厚貲以耀聘,或竭財以侈妝名。為爭門面,則敗家產而為。昔者有雲;婚姻幾見聞麗華,金佩銀飾眾口夸。轉眼經年人事變,妝奩賣與別人家。則女之適人,必戒而行;娶婦事翁姑,經事理,執婦道。凡我族人宜知之。
勉誦讀
崇師道,習聖賢之書,明君臣父子大倫,忠孝仁義之大節。人不讀書,大倫大節何由而知?子弟穎悟者少,遲鈍者多。必須延賢師,訪益友,涵育薰陶,終歸有成。為人子弟者,當體父兄之心,交相勸勉,勿恃聰明,勿安愚昧,勿沽名而釣譽,勿勤始而怠終,隨其性之敏鈍,以為讀書多寡總要細心體認,著意研習,刻刻不忘於久之,隅坐向難析疑。勿生厭薄,勿可荒嬉,耳提面命敬而聽之,自有融會貫通處,亦得以所學訓子弟開愚蒙誦讀之益大矣。我族子弟勉之.
重交遊
志同者為友,道合者為朋。交遊以信為先,信者相通,守望相助。既諾勿欺,訂交勿苟。然宜謹慎,擇善而握。與善者交如入馥香之室久而自香,直諒多聞,尤宜親厚。善乎平仲,相敬耐久。凡我族人念之
謹喪祭
喪祭者,慎終追遠之大事也。喪盡其禮,祭盡其誠。父母在生之時,盡力供養,逝後要從儉治喪,勿須無財大操大辦。喪事從簡,也不能儉而不順民情。當慎謹治喪執事。凡我族人切記之。
遠酗酒
酒漿之釀就,非以為禍,冠香喪祭,禮用清酌,洗爵尊戽,獻酬交錯。惟彼貪夫。不知節治。終日醉鄉,顛狂失措,耗所損精,形骸脫落。貪杯誤事者,不勝數也。凡我族人遠之遠之。
出異教
邪教惑眾蔑國,觸逆國法律條,邪說誣民,法所不允。更有甚者無賴之徒,往往假凶祥禍福之事,以售幻誕無稽之談。實則誘取資財,陽竊向善之名,陰懷不軌之計。一旦發覺懲逮株連,遺患無窮,凡我族人應出其異教,以正家風。
省自身
遵聖訓,潔身自律,日當三省,常思己過,莫論他人是非,切不得自甘自戕,辱沒家族聲望,保其永世清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人生要意。則家風正耶。享用斯人,永利後世。凡我族人記之。

起源

李(Lǐ)姓出自嬴姓顓頊的後代皋陶,在堯舜時擔任掌管刑獄的理官,他的子孫世襲了“大理”職務,並以官為姓,稱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後代理征因辦案公正,得罪了紂王,被暴君無故處死,其妻帶著兒子利貞逃難,一路上以木子為食才得以活命。為了不忘這段蒙難的歷史,利貞的母親決定將“理”姓改為“木子”構成的“李”姓。李利貞從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李氏是中國第一大姓氏,人口近一萬萬人,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四。起源主要有三:

出自嬴姓

傳說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東夷族首領少吳氏曾孫。商朝末年,皋陶後裔理征因直諫紂王而被殺害。其妻契和氏攜幼子利貞外出逃難,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經居住過而後已經荒廢了的地方)時,母子二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樹上結有一些“木子”,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後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gu)縣(治所在今河南鹿邑東)安家落戶。為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同時為躲避紂王追緝,又因皋陶曾任堯、舜的大理之職(掌管刑法的官),理、李同音通用,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改姓

三國時,諸葛亮平哀勞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北魏鮮卑族有複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唐李思摩,原為突厥頡利(東突厥)族人,名阿史那思摩,唐太宗李世民賜為李氏。李嘉慶,本蛛鞘族人,姓茹,名常,徙幽州,為朔方部將,以戰功賜姓李,更名嘉慶。李國昌,本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長朱邪執宜之子,因隨從康承訓擊敗龐勛起義軍有功,被賜姓李名國昌。另有回族李姓、苗族李姓、壯族李姓、瑤族李姓、白族李姓、畲族李姓、猶太人李姓等。

賜姓改姓

唐朝大規模賜姓,是李氏宗族龐大的轉折點。受唐朝賜姓者,見諸史籍之人頗多。據《路史》及《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鮮于氏、張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羅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賜國姓李氏。

遷徙

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一個李姓人物。據《新唐書》記載:李姓始祖李利貞娶陳國契和氏家的女兒,生子李昌祖,後在陳國任大夫,住在苦縣。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其後代分出兩支,一支在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為隴西房;一支在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西南),為趙郡房。後來,隴西房又分為三十九房,趙郡房又分為東、南、西三組。
兩漢、三國時期,李姓人又在許多地方開闢出新的聚居點。西漢時,李姓有徙居今山東、江西者。到東漢、三國時,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東北發展至今遼寧一帶,向西北發展至今寧夏一帶,如東南發展至今江蘇,向南發展至今廣東、湖南、湖北,向西南發展至今雲南。十六國時,先後出現了兩個李姓政權——大成國和西涼國,提高了李姓聲望。隋唐時期,李姓隨陳化父子入閩留居當地,子孫散處龍溪漳浦諸縣。武周時因避禍,宗室李姓部分人從長安、洛陽逃到比較安靜的江南定居。“安史之亂”時,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難。隨後,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亂”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從此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於江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唐宣宗時,因“牛李黨爭”,李派首領李德裕被貶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瓊山東南)司戶,子孫有部分人留居當地,成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間,河南一些李姓人隨王潮兄弟入閩,定居於莆田晉江,後又分支寧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進而又向西發展,分布於廣東、廣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後,出於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布地更為廣泛。特別是宋代“靖康之變”後,中原人大規模南遷,有的追隨宋高宗趙構,有的則自找去處,總的流向是長江以南地區。遷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蘇者為多,其次還有遷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者。
明清時,李姓已遍布全國大部分地區。除大陸地區外,李姓還是少數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歷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劇擴充,成為越南的大姓。在朝鮮,自1392年起,李氏朝鮮歷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至到日本侵占為止。李姓發展為朝鮮第二大姓。此前李姓人口列全國第一位。
炎黃子孫,華夏一統。天下李氏,同宗隴西。海外李氏華人與中華李氏同出一源,血濃於水,情系大唐。他們秉承著盛唐帝王之血脈,施展著帝王般的雄才大略,裂土封疆,稱王海外,延續著李唐盛世的帝王霸業。海外李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南部周邊國家,如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其次歐、美、澳洲等國家和地區;非洲則是李氏人口相對較少的地區。
朝鮮李氏
越南李氏
日本李氏
新加坡李氏
南洋李氏
歐美李氏
澳洲李氏
非洲李氏

字輩

石首華容“百官堂”五世祖李永思首撰族譜時編了二十派:金水木火土,謙良本性同,中和承祖德,豫順必興隆。在一九四八年,第八屆續譜時又增編了二十派:有美循先緒,紹聞廣太昌,貽謀裕久遠,蘭桂定騰芳。
湖北宜昌夷陵區李氏字輩:士大三單光,宗國傳發祥,華堂開泰運,世代啟遠昌。
四川三台李氏字輩:明永李朝天,文中紹丕先,興廣長成德,定向嘉法全。
[1]四川廣安武勝李氏字輩:國政乾坤定,英雄世代昌。[1]
湖南張家界桑植縣派語:金明左國進
湖北利川團堡李氏派語:珍惜洪昌國,永遠乾坤定。
湖北仙桃李氏派語:堯錫永楷烈再明
隴西堂李氏派語:國正添必茂,高騰秀起彰,宗榮征瑞慶,祖澤遠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發久祥,於時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四川南充、德陽中江李氏派語:斯氏本忠,萬世興隆;洪兆先德,永佑後聰。(續字輩)家國天廷,中華少雄。
四川廣元蒼溪一帶:恩榮光昌國,洪財煥大唐。
四川青川縣茶壩鄉派語:龍斗林思從,春正開榮昌,忠和光天德,萬世自留芳。
四川南充西充李氏字輩:朝庭延長,君國忠政,天子萬年。
東山李氏派語:世開國運,文士宏興,正心誠意,盛德日新,英才應遇,克建功勳,榮華繼美,光宗顯親。
高橋李氏派語:世德相承遠,揚澤錫恆光,文明昭裕啟,家聲慶福長。
善邑曲江李氏派語:本曰守承先世逢,紹廷政學安邦國,書田基業振家聲,景運文明光祖澤。
雲湖李氏原派語:義根思遠,榮秉丹良,應開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語:瑞集星垣,祥徵齊宇,德紹前徽,光昭祖緒。
川中江李氏派語:德玉純熙積,餘慶照家祥。
錦瀟堂李氏派語:子民享盛世,國祚自長春,祖德周賢士,宗功漢彥臣,貽謀宏遠大,文允啟開新。
湖南寧鄉李氏派語: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應兆龍,榮華發達茂,永遠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緒,良澤啟廷封,長振家聲大,禎祥國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顯,詩書道業隆。派次:宏開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錫賢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語:景繼修鳳玉應,春世時之成,大學文名顯,鴻勛泰運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訓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恆斯建業,能立定增榮。
南郭李氏派語: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獻日存,英明代作,世澤光昭,家范嚴恪,節義忠貞,詩書禮樂,規啟來哲,道裕先覺,美繼西崑,盛傳東洛,奕葉香騰,新枝秀擢,甘雨和風,增輝花萼。
龍船港李氏派語:德以仕大,萬李春勝,賜隆先光,開聯榮蔭,人文蔚起,升朝輔政,世澤孔長,家風愈盛。
騰衝疊水河李氏派語:自立根肇守,誠振本性生,天其鐘有慶,端顯永炳文。
甘肅隴西李氏初定派語:經綸道節展奇才,輔佐天家登相台,憲章祖訓揚先澤,洪起心傳慶方來。重定:經綸承祖澤,光裕振家聲,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榮。通譜班次:享敘傳謨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協,鼎甲煥新班。
京江李氏派語:福澤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井崗李氏派語:秀公九族親,甲第冠千軍,石羊發基址,均志李連陛,應尚仕忠臣,國太永安寧,榮華光宗祖,富貴遠傳名,道德輝先澤,詩書裕哲昆,文章稱壽世,學業建經綸。
衍慶堂李氏偶公股前派:萬榮道興愷,明常崇德彰,春應貞元泰,雍熙樂允祥。賢公股前派:才文壽妙廣,永玉萬森崇,應一啟振家,聲川長必祥。偶賢兩支合汀後派:忠義開鴻緒,龍族著烈光,經綸昭實學,廉敬歷官方,根本培深厚,芝蘭奕世香。
三橋李氏字輩:遠世思明德,昌時衍令謨,彥奇蕃克紹,昭朗盛宏敷。
高密李氏字輩:元憲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傳贊厚
高密南鄉李氏:進倫新桂宗,寶克國功升,連建金照月
考城民權)李氏字輩:若德昌盛,道在正欽,萬世永慶,福祿長林,…………和杞縣棗園村李氏同祖
湖南茶陵(衡山)李氏字輩:排行原詩:天全基李祚,華胄經商傳,福國護宗祖,元長世德亨。排行新詩: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來,萬甲和孫懋,群英象子開,向陽真泰遇,守正乃良材,有道芳聲大,逢年可作梅。
成都金堂水竹林字輩(一世祖李輝春/貝氏,二世祖李世愛/英氏,三世祖李生玉/許氏,原籍湖南新寧高橋):天 元 年 永, 時 值 宏 昌, 家 道 隆 慶,福祈延長,篤生英俊,特起賢良,安邦定國,族大庭光
貴州(魯屯) 李氏字輩:廷明章汝枝,榮華乃如斯,龍門傳道德,燕翼繼修為,忠孝持身本,詩書治國基,嘉祥由和順,良善實吾師.
該資料不全,李氏一族譜,在德陽中江廣福石龍,嘗有一支名:
......少 大 唐 運 復.....這一支基本上是李氏家族武功和醫學傳承的一支,但是武學和醫學傳承己失。這一支即有可能是李唐皇室後人。
安徽宣州文昌李氏:維高居
安徽廬州(關門)李氏字輩:孟宗春林、自如、本傳萬源、延年永慶、德澤綿長、仁義鹹進、修身齊家、世安國定。
安徽廬江江李:自正天之道 其中世必昌 賢才光國士 德厚永傳芳。
安徽樅陽李家塝李氏:呂賢大用 為善必昌 齊全克政 燕翼貽謀 來家智慶 余萬恩年。
安徽定遠關門李氏: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澤、大國永亨嘉、公輔懋偉績。
安徽廬江廟頭李氏:百代承(光)先業、千年永繼昌、聲宏原實大、積厚定榮芳。
安徽阜陽李氏:文春風龍啟祥雲,德仲財廣福祿升,永慶高壽恩惠長!
安徽阜陽阜南縣李氏: 邵夢世春 永玉明元 同興家道 紀應一文
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苗集鎮李老村李氏(兄弟五人稱老五門)
1門:金、充、宗鳳、大、丙、玉、景、賢、茗、庭、欣、宇、皓、澤、馳、若、翊、銳、穎
2門:國、峰、昌、學庭、守、傳、家、寶、軒、淦、靖、焙、佟、益、澤、辰、醇、裕、錦
3門:懷、治、德紅、成少、丙棟、玉、景、賢、茗、楠、堯、享、暢、恆、哲、睿、汐、渝、
4門:紅、少、振、棟、玉、景、賢、茗、維、漳、炯、啟、兆、凌、尉、倚、滕、泳、映、騁
5門:紅、振、楠、園、春、景、正、相、宜、君、康、春、順、遠、傳、祥、思、承(宗學紅平輩)
湖北房縣李氏:秦世克國正誠修,齊至身興定安靜,大學治道載明春,本德余大有可進!
安徽安慶市懷寧縣倫要堂(祠堂位於雷埠鄉牛店村)李氏派語:貴勝慶道妙,敏永文仕萬,大木一志良,思正廣學光,德繼先時序,材傳億世英,自能賓上國,可以錫嘉名。
湖北襄陽李氏:銀顯富貴洪萬春,君向明亮德久承。
廣東興寧李氏仁本堂:志應國朝泰,祚同運會長,榮宗復顯祖,奕世衍書香。
吉林松原扶餘縣李氏:振洪純銀久,居正守光明,誠心繁志茂,永世拓平城。
湖北紅安李氏:李氏——輝宗承大業,作述紹其堂。——紅安七里坪聖人湖、紅安城關門前李家、張家堰、李太、李安、松林窪一帶
江蘇連雲港贛榆縣李氏:泰安宗裕慶,傳家大啟祥,顯文榮盛世,永錫萃群芳,
元臣祝厚澤,為善濟時康,詩書從汝景,道德守奕香,
中和潤化育,勳業名振揚,雲仍懷至寶,萬代炳餘光。
江蘇鹽城濱海縣李氏:學富德功章,利民裹國光[1]。
四川廣漢:上二十輩為:國正天興順 官清民自安 坤賢乾得助 子孝親常寬 到家父“寬”字輩結束 ;下二十輩從我“仁”字輩開始為:仁義治世寶 清潔傳家珍 忠信福祿本 和平暢茂因。
湖北孝感:方正端凝,啟延宗慶;統承宏緒,基賢繼盛;顯揚先業,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湖北蘄州:勝文添系彥,木玉庭世光;方來由以盛,啟後紹宗昌;敬先惟立本,學至子成章;德顯家斯茂,經書繼序長。

郡望

隴西郡 戰國置郡。此支李氏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 漢置郡,治所在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此支李氏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置郡,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分支,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一世孫李忠
中山郡 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州)。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廣漢郡 漢時置郡,治所在乘鄉(今四川金堂東),東漢移治雒縣(今四川廣漢北)。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渤海郡 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渤海灣沿岸一帶。
襄城郡 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 治所在安陸(今湖北雲夢)
梓潼郡 治所在梓潼(西魏改巴西,今四川梓潼)。
范陽郡 公元226年改涿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州)。
梁國 公元前202年改碭郡為梁國,治所在睢陽(今河南商丘南)
南陽郡 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

堂號

隴西堂 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趙郡范陽頓丘渤海丹陽安邑平涼姑臧敦煌、絳郡、武陵牛山穎川常山、平棘、遼東、江夏、廣陵漢中柳城略陽雞田武威高麗、西哉、代北河南京兆南陽梁國廣漢梓潼中山襄城。②自立堂號:綿遠、平棘、衍慶、篤誼、本立雍穆、培元、善慶、世美、介祉追遠、師儉、敦復、崇禮如在敦本青蓮、敘倫、四平、百德、敦睦三鑒四平龍門五經、思孝、致和堂、裕令堂、裕合堂、垂裕堂、衍慶堂、世德堂、倫要堂等。

名人

李耳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即老子,字聃,亦稱老聃,一說字伯陽楚國苦縣(河南鹿邑)人。傳說是東周王室管理典籍之史官。孔子曾向其問禮。著《道德經》五千言。認為“道”是天地萬物之本原。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儒家“仁義”觀和墨家“尚賢”說,在中國思想史上有深遠的影響。《史記》稱其“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是“隱君子也”。是見於史書記載的李姓第一人。

李牧

(?-前228),戰國末趙將。長期駐守雁門,智勇兼備,能攻善守,治軍有方,頗得軍心。十餘年間,屢敗東胡,降服林胡,匈奴不敢犯邊。趙孝成王十五年(前251),以副將廉頗大破燕軍。趙王遷三年(前233),率軍向秦反攻,在肥累大敗秦軍,因功封武安君。後趙中秦反間計,他被殺,秦遂滅趙。

李斯

(?-前208),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人。少時為郡小吏,後受業於荀卿。戰國末年入秦,初為呂不韋舍人,以賢任為郎,遂向秦王獻滅六國、成一統之計,受秦王賞識,拜為長史、客卿。前237年秦宗室貴族提出“逐客”主張,他上書勸阻,又得秦王採納重用,遷任廷尉。秦統一中國後,官至丞相。他力主廢分封,設郡縣;提議焚詩書,禁私學;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均為秦始皇採納。又以小篆為標準統一文字。前210年,秦始皇死,他與趙高合謀,偽作始皇詔書,逼迫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遭趙高所忌,誣以謀反罪,腰斬於鹹陽,滅三族。

李廣

(?-前119),西漢將領。隴西成紀(甘肅秦安)人。善騎射。文帝時,因擊匈奴有功為散騎常侍。景帝、武帝時,任隴西、北地等郡太守。智勇善戰。匈奴稱之為“飛將軍”,不敢犯邊。元狩四年(前119),隨衛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責,自殺。

李延年

(?-約前87),西漢音樂家。中山(郡治今河北定縣)人。樂工出身,父母兄弟亦皆為樂工。因犯法被處腐刑,供事於狗監。善歌,又善創造新聲。其妹得幸武帝,稱李夫人,他被任為協律都尉,寵幸與韓嫣相等。曾為《漢郊祀歌》十九章配樂,又作新聲二十八解。李夫人死後,其弟犯罪,被族誅。

李陵

(?-前74),西漢將。字少卿,隴西成紀(甘肅秦安)人。李廣之孫。少為侍中建章監,“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有廣之風”(《漢書》)。武帝時,為騎都尉。天漢二年(前99),率步騎五千餘出居延北擊匈奴,遇敵十萬餘,陷重圍,他苦戰九天,終因矢盡糧絕而降匈奴。武帝聞之,族其家。後病死於匈奴。

李固

(94-147)東漢臣。字子堅,漢中南郡(陝西漢中)人。少好學,博覽經典,結交英賢。順帝時,上書陳外戚、宦官專政之弊,任議郎、荊州刺史等。後任將作大匠、大司農。沖帝即位,遷太尉。沖帝死,他議立清河王,為梁冀所忌,被免職,殺死。《後漢書》稱其“據位持重,以爭大義,確乎而不可奪”。

李春

隋橋樑專家。開皇、大業之際,在趙州(河北趙縣)南門外河上設計與建造趙州橋,又稱安濟橋,橋全長50.82米,面寬近10米。單孔,跨徑37.37米,拱弧矢高7.23米。造形美觀奇特、建築精緻牢固。為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橋

李軌

(?-619),隋末割據者。字處則。武威姑臧(甘肅武威)人。隋末任鷹揚府司馬。617年起兵,自稱河西大涼王。次年稱帝,年號安樂,攻據張液、敦煌等河西五郡地,由其戶部尚書安修仁掌握樞密。唐高祖密遣修仁兄興貴入涼,他任為左右衛大將軍。後修仁兄弟引胡兵破其城,他被擒,斬於長安。

李百藥

(565-648),唐史學家。字重規,李德林子,定州安平(屬河北)人。仕隋,歷太子舍人禮部員外郎等職。大業末,任建安郡丞。貞觀初,為中書舍人。著《封建論》,反對分封功臣;以《贊道賦》諷太子之淫。奉詔修五禮律令,又依其父舊稿,兼采他書之長,歷十年成《齊書》五十卷,即今《北齊書》。又長於五言詩。《舊唐書》稱其為“名臣之子,才行相繼,四海名流”。有文集三十卷。

李淵

(566-635),即唐高祖。唐朝建立者。618-626年在位。字叔德,隴西狄道(甘肅臨洮)人。《舊唐書》稱其“倜儻豁達,任性直率,寬仁容眾,無貴賤鹹得其歡心”。隋末,為太原留守。大業十三年,起兵攻入長安,立煬帝孫楊侑為帝,次年廢侑自立為帝,建唐朝,建元武德。武德九年,被迫傳位給次子世民,自稱太上皇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是唐高祖李淵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

李隆基

唐玄宗(唐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稱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東都洛陽,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

李延壽

唐史學家。相州(治今河南安陽)人,字遐齡。貞觀時,累補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曾與著作佐郎敬播同修《五代史志》,又參預修撰《晉書》。轉御史台主簿,兼直國史。曾撰《太宗政典》三十卷,歷遷符璽郎,兼修國史。其父大師多識前代舊事,常以為南北朝修史互相詆毀,詳於本國,略於他國,每致失實,因擬改撰、未成而歿。他繼承父業,修成《南史》(宋、齊、梁、陳)、《北史》(北魏至隋末)二書。

李靖

(571-649),唐初軍事家三原(今屬陝西)人。字藥師。通書史,知兵法。初事隋,後歸唐,拜行軍總管。武德四年(621),以李孝恭長史,參予擊蕭銑,擒輔公祐,多建殊功。太宗踐祚,授刑部尚書。又破突厥,擒頡利,拓地至大漠,封代國公,遷尚書右僕射。吐爾渾寇邊,復以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進兵討之。改封衛國公。卒謚景武。後人錄其論兵語為《李衛公問對》。

李密

(582-618),隋末瓦崗起義軍首領。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十二年入瓦崗軍,獻計翟讓,擊殺隋大將張須陀。後自統一軍,號蒲山公營。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因麻痹輕敵,為王世充擊敗,部眾或降或散,他率殘部投降唐朝。不久,又叛逃東走,至熊耳山(今河南宜陽南),為唐軍截擊殺死。

李子通

(?-622),隋末江淮地區農民起義首領。東海丞(山東棗莊)人。少家貧,以漁獵為生。初投長白山左才相起義軍,後投杜伏威。旋率二萬人占據海陵,自稱將軍。皇泰二年(619)攻占江都,自立為帝,國號吳,建元明政。620年,為杜伏威所迫,降唐。622年,又叛唐南逃,被捕殺。

李昭道

唐畫家。思訓子。官太原府倉曹、直集賢院、太子中舍人,與父同有畫名。人稱“小李將軍”。善畫金碧山水,多點綴鳥獸,並創製海景,畫風工巧繁縟,後人曾有“變父之勢,妙又過之”之評,但亦有以為“筆力不及思訓”。存世《春山行旅圖》,傳為其所作。

李陽冰

唐文字學家、書法家。字少溫,趙郡(今河北趙縣)人。乾元時為縉雲令,官至將作監。為季白從叔。肅宗寶應元年(762年)作當塗令,李白自那時起依附於他至死。李白死後,他為之編詩集並寫序。擅長篆書,得法於《嶧山刻石》(秦李斯所書),然而書法變化開合,獨創一格。人稱“筆虎”,自謂“斯翁之後,直至小生”。後人多效法其篆書筆法。碑刻有《怡亭銘》、《般若台題名》及《顏家廟碑額》等,又曾刊定《說文》三十卷,今佚。

李白

(701-762),唐詩人。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南)青蓮鄉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北),隋末,先人流寓碎葉(唐屬安西都護府,在今蘇聯吉爾吉斯北部托克馬克附近),他即於此出生。幼時隨父遷至昌隆。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二十五歲起離蜀,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其間曾因吳筠等推薦,於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政治抱負未能實現,使他對當時統治集團的腐朽,獲得較深認識。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亂中,懷著平亂的志願,曾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敗牽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困苦,卒於當塗。其詩風格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是繼屈原而後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詩,皆為人傳誦。有《李太白集》。

李可及

唐著名藝人。鹹通年間伶官,擅參軍戲,精通音律,善歌唱,曾編《嘆百年》、《菩薩蠻》等歌舞,深得懿宗歡心,授以都知、都都知、威衛將軍等文武官職。唐僖宗時被逐,死於嶺南

李存孝

(?-894),唐將領。代州飛狐(今河北淶源)人。本姓安,名敬忠,後被李克用收為義子,賜姓名。勇猛善戰,率軍與孟方立爭奪邢、洺、磁三州,戰功居多。歷為汾州、邠州刺史、邢州留後等職。因怨賞功不公,又為李存信所構,遂降附汴、趙軍。克用率軍圍城,他最後出降,被車裂而卒。

李煜

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天祚三年七月初七,李煜出生在金陵。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

李清照

(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裕,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

李振

(?-923),五代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字興緒。李抱真曾孫。唐鹹通、乾符中屢舉進十不第。至大梁,朱溫用為從事。天祐二年(905),唆使朱溫貶逐朝官多人,謂此輩自謂清流,宜投之黃河,使為濁流,遂於白馬驛(今河南滑縣東)殺三十餘人,投屍於河。入後梁,授殿中監,遷戶部尚書。代敬翔為崇政院使。末帝時,為趙岩張妃兄弟所離間,所言多不用。後唐兵入汴,他投降後仍被族誅。

李茂貞

(856-924),五代時藩鎮。字正臣,本叫宋文通,唐僖宗賜今名。深州博野(河北蠡縣)人。行伍出身,漸至鳳翔節度使,封隴西郡王。昭宗被宦官劫至鳳翔,遂挾以抗朱溫。兵敗城困,被迫以昭宗求和。後唐遷洛陽,上表稱臣,改秦王,不久病死。

李嗣源

(867-933),後唐皇帝。沙陀人。李克用養子,名源,本名佶烈。926-933年在位。因驍勇號稱李璮(?-1262),宋元之際割據者。字松壽。濰州(山東濰坊)人。李全之子(一說為養子)。繼父割據山東,受蒙古汗國益都行省、江淮大都督官職。政府調兵每託故不至,以防宋為辭,整軍經武,割據山東三十餘年。1261年起兵,接受宋節度使官號。次年被元將史天澤圍攻於濟南,戰敗被殺。

李冶

(1192-1279),金元之際數學家。亦作李治。真定欒城(今屬河北)人。金末進士。出知鈞州事。1232年,蒙古軍破鈞州,他逃至忻、崞間。後被忽必烈召至蒲府,問以治道,獻策立法度、正紀綱。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詩同修國史。精於算法,著《測圓海鏡》數學名著,為古代天元術集大成。又有《益古演段》等數學著作。

李善長

李善長(1314—1390),明朝開國丞相。字百室,漢族,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少讀書有智謀,策事多中。元末迎謁朱元璋,從下滁州,為掌書記。拜右相國。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韓國公。四年致仕。十年復命與李文忠總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台。二十三年,以胡惟庸黨追問,一門七十餘人被殺。

李開先

(1502-1568),明文學家、戲曲作家。山東章丘人,字伯華,號中麓,嘉靖進士,授戶部主事,調吏部郎中,擢太常寺少御。後上疏抨擊時政,罷官家居。與陳束等號”嘉靖八才子”詩歌豪放,尤工詞曲,擅為新聲小令,改定元人傳奇樂府數卷。與友人合組詞社,研習戲曲。又好藏書,有名於時。作傳奇《寶劍記》、院本《園林午夢》等。另有詞謔《李中麓閒居集》。

李攀龍

(1514-1570),明文學家。字於麟,號滄溟。明歷城(今濟南)人。嘉靖進士。官至河南按察使。先與李先芳謝榛吳維岳共倡詩社,王世貞等相繼加入。少年才高氣銳,互相標榜,名噪一時。主張文必西漢,詩必盛唐,以復古為標的。在明代文壇“後七子”中,與王世貞齊名,時有“王李”之稱。並與明代文壇“前七子”中李夢陽何景明並稱“何李王李”。其詩以聲調勝。著有《古今詩刪》、《滄溟集》等。

李時珍

(1518-1593),明醫藥學家。字東璧,號瀕湖。蘄州(湖北蘄春)人。世代為醫。他繼承家學,研究藥物,重視臨床實踐,主張革新。長期上山採藥,深人民間,向農民、漁民、樵夫、藥農、鈴醫調查研究。同時參考歷代醫藥及有關書籍800餘種,聯繫實際,對藥物進行鑑別考證,糾正了古代本草書籍中藥名、品種、產地等錯誤之處。並收集整理宋元以來民間發現的很多藥物,充實了內容,經27年,著成《本草綱目》。收錄原有諸家《本草》所載藥物共1518種,新增藥物374種。總結了16世紀以前中國勞動人民豐富的藥物經驗,對後世藥物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他還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流傳於世。另有《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命門考》等,已佚。

李成梁

(1526-1615),明將領。字汝契。鐵嶺衛(遼寧鐵嶺)人。1570年。以都督僉事為遼東總兵。他大修戰備,屢破韃靼插漢兒部。在鎮二十二年,封寧遠伯。他子弟均為貴官,虛報戰功,以取爵賞。罷職後十年,再起鎮遼,在職八載,加至太傅。子如松、如柏等五人至總兵官,如梓等四人至參將,為遼東將門。

李贄

(1527-1602),明思想家、文學家。本姓林,名載贄,後改姓名。號卓吾,又號宏甫,別號溫陵居士。回族。泉州晉江(屬福建)人。嘉靖進士。先任河南輝縣教諭,後任雲南姚安知府,54歲辭官,晚年著書講學。因對耿定向之偽道學多所揭露,對程朱理學也作了激烈攻擊,觸怒權貴,屢遭迫害,自殺於獄中。在文學方面,反對復古、剽竊、摹擬,主張抒發己見。曾評點《水滸傳》、《西遊記》等。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等書。

李三才

(?-1623),明臣。通州(今北京通縣)人,一說陝西臨潼人,字道甫,號道夫。萬曆進士。萬曆二十七年(1593)以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巡撫鳳陽諸府,裁抑礦稅使,議罷礦稅。與顧憲成結交,臧否人物,議論時政。以治淮有大略,得民心,屢加至戶部尚書,三十八年,時論欲以外僚直內閣,意在三才,然忌者謗議四起。顧憲成貽書大學士葉向高力為洗雪,言者乘間並攻東林,形成黨爭。次年引退家居,朝廷因遼東經略乏人,欲加薦用,以議論相持未決而罷。天啟三年(1623)起用為南京戶部尚書,未赴任而死。

李自成

(1606年—1645年),原名鴻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

李定國

(1621年—1662年),字寧宇,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陝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李定國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禎三年),張獻忠發動陝北饑民起義,將少年李定國收為養子,改姓張。從此,他跟隨張獻忠轉戰南北。
李定國成年後,勇敢善戰,為張獻忠所鐘愛。張獻忠死後歸順南明政權,公元1652年(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初,李定國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出兵八萬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陽)、靖州(今湖南邵陽),繼攻廣西桂林,大敗清軍,逼得清軍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李定國七月初占領桂林,隨後,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鋒指向長沙。清廷聞訊大驚,增派十萬大軍馳援。為避清軍銳氣,李定國暫時撤離長沙外圍,退守衡州。清軍主帥、親王尼堪率軍尾追,李定國設伏將清軍團團包圍,四面猛攻,清軍大潰,尼堪被陣斬,全軍覆沒。李定國取得桂林、衡陽兩大戰役的勝利,使南明的抗清鬥爭打開了一個新局面。
公元1661年(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清軍吳三桂部十萬大軍進入緬甸,逼緬王交出永曆帝,未果。次年,吳三桂在昆明將永曆帝縊殺,南明至此滅亡。李定國聞訊,悲憤成疾,在西南邊陲堅持抗清鬥爭17年的李定國於公元1662年六月在勐臘(在瀾滄江以西)病逝,時年42歲。

李文茂

(?-1858),廣東天地會起義軍首領。廣東鶴山(高鶴)人。原系粵劇演員。1854年會同陳開等起義,回響太平天國,率數萬人,稱紅巾軍,圍攻廣州。次年隨陳開進軍廣西,在桂平建立大成國,稱平靖王。1856年占象州武宣等地。次年克柳州融縣、馬平等地。1858年攻桂林不克,次年率眾退黔桂邊境病死於懷遠山中。

李善蘭

(1811-1882),清數學家。字壬叔,號秋紉,浙江海寧人。少治經學,尤擅數學。後居上海,與英人偉列亞力合譯《幾何原本》後九卷。對尖錐求積術、三角函式與對數的冪級數展開式、高級等差級數求和等,皆有研究,已有初步的積分思想。同治七年(1868)任同文館算學館總教習。有《則古昔齋算學》等。所譯《談天》,介紹了哥白尼的學說。《清史稿》稱其“聰強絕人”。

李續賓

(1818-1858),清湘軍將領。字迪庵,湖南湘鄉人。貢生出身。1853年隨曾國藩辦湘勇,並隨湘將羅澤南援助江西,鎮壓郴州人民起義。1854年隨湘軍北上湖北,與太平軍戰於武昌漢陽田家鎮。1856年,湘將羅澤南被太平軍擊斃,他代統其軍,攻陷武昌和九江,因功升任布政使。1858年秋,乘太平軍主力會攻浦口,率湘軍精銳六千人連克太湖潛山、舒城。是冬進襲三河鎮,被李秀成、陳玉成合力圍殲,遭慘敗,自縊死

李鴻藻

(1820-1897),清臣。字寄雲,號蘭孫,直隸高陽(今屬河北)人。鹹豐進士。歷官軍機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鹹豐、同治年間,先後主持山西鄉試,督河南學政,侍同治帝讀書。上疏陳鎮壓捻軍方略,請停修葺圓明園。中俄伊犁交涉,劾罷崇厚中日甲午戰爭時,主張抗戰,並爭和約。曾督築鄭州黃河決口,署理河道總督。光緒二十三年卒。謚文正

李秀成

(1823-1864),太平天國將領。廣西藤縣人。初任副掌率、後軍主將。鹹豐八年(1858)樅陽會議後,與陳玉成破清軍江北大營,取得三河大捷。次年封忠王。十年再破江南大營,攻占蘇、常等地,並三攻上海。同治三年(1864)指揮天京保衛戰。天京陷落時被俘,寫供狀數萬言,終為曾國藩所殺。

李鴻章

(1823-1901),清末淮軍軍閥、洋務派首領。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進士。曾率軍鎮壓太平天國捻軍起義。曾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為洋務派首領。從19世紀60年代始,興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並創建北洋海軍,開辦北洋水師學堂。曾代表清廷簽訂《煙臺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媚外賣國的典型人物。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開芳

(約1826-1855),太平天國將領。曾改名李來芳,廣西武緣(廣西武鳴)人。金田起義後,歷任將軍、地官正丞相等職。鹹豐三年(1853)率部最先抵南京。三月與林鳳祥等奉命北伐,占靜海,逼天津。因無援兵,南撤至茬平馮官屯待援。後被俘,遇害。

李文學

(1826-1874),清雲南彝族人民起義首領。又各正學,雲南趙州(雲南彌渡)人,僱農出身。鹹豐元年(1856)率彝、漢、哈尼等各族人民起義,被推為彝家兵馬大元帥,提出“驅除滿賊,鏟盡贓官,殺絕莊主”的口號,建立政權,深得各族人民擁戴。同治十一年(1872)北上援助杜文秀回民起義。後被俘犧牲。

李秉衡

(1830-1900),清臣。字鑒堂,奉天海城(遼寧海城)人。光緒九年(1883)任廣西按察使。中法戰爭時,主持後方事宜,不分主客軍,公平供給。遷山東巡撫,因巨野教案被革職。義和團運動興起後,先主剿,繼主撫,受命統軍赴楊村阻擊八國聯軍入侵。軍卒不戰而潰,自殺。《清史稿》稱其:“清忠自矢,臨危受命,大節凜然”。

李慈銘

(1830-1894),字伯,號蓴客,室名越縵室。清浙江紹興人。光緒進士。歷任戶部郎中、山西道監察御史等。遇事敢直言,不避權貴,多次彈劾大臣。學識淵博,於史學用力尤深。以詩文名於時,自成一家。日記30餘年不斷,朝廷政事和讀書心得皆有記錄,後影印為《越縵堂日記》及《補編》。另著有《白華絳跗詩集》、《越縵堂讀書記》、《湖塘林館駢體文鈔》等。

李端棻

(1833-1907),清末維新派。貴州貴築(今貴陽)人,字苾園。同治進士。累擢內閣學士,遷刑部侍郎。曾四為鄉試考官,一為會試副總裁,喜獎拔士類,支持變法。光緒二十二年(1896)疏請設立京師大學堂。二十四年密薦康有為譚嗣同於光緒帝,旋擢禮部尚書。戊戌政變時被革職,流戍新疆二十七年赦歸,主講貴州經世學堂,以獎勵後進開風氣為己任,並首倡自辦貴州礦產和鐵路。

李世賢

(1834-1865),太平天國將領。廣西藤縣人。鹹豐元年(1851)參加太平軍,授侍天福。七年任左軍主將守蕪湖。次年大敗清軍,斬浙江提督鄧紹良。十年與李秀成擊潰江南大營,功封侍王,乘勝克徽州江寧,直逼湘軍老巢祁門天京陷落後,轉戰於福建漳州,後被汪海洋刺殺。

李鳳苞

(1834-1887),清外交官。字丹厓,江蘇崇明(上海崇明)人。“少聰慧,究心歷算之學,精測繪”(《清史稿》)。曾任江南製造總局、吳淞炮台工程局編譯。光緒間以侯選道員弁赴各國學習文藝兵法,旋署使德大臣兼駐奧、意、荷三國公使。光緒十年(1884)回國,受命總辦營務處,兼管水師學堂。旋以在德購買軍艦時受賄,被革職。有《西國政聞彙編》、《文藻齋詩文集》等。

李來中

,清末義和團首領之一。陝西人。原為董福祥武衛後軍(甘軍)軍官。生平事跡,說法不一。1899年到山東發展義和團,因遭袁世凱鎮壓,轉到天津一帶活動。次年6月在駐京甘軍中活動,被指為北京義和團首領。八國聯軍侵占天津,率團眾在北倉抗戰。後下落不明。

李寶嘉

(1867-1907),清小說家。字伯元。別署南亭亭長。曾用筆名遊戲主人、謳歌變俗人、二春居士等。江蘇武進(江蘇常州)人。擅詩賦、工篆刻及制藝。後到上海,先後主編《指南報》、《遊戲報》、《世界繁華報》和《繡像小說》,揭露清政府官吏昏庸腐敗,貪污受賄劣跡。有《官場現形記》、《庚子國變彈詞》等。

李桂玉

,清末女作家。福建福州人。字姮仙。對詞賦、音律、聲韻均有造詣,尤其擅長彈詞。作品悽怨哀婉,情深意切,曲折生動,多反映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作有長篇彈詞《榴花夢》、《三奇緣》等。《三奇緣》今佚。

李蓮英

(1848-1911),清宦官。直隸河間(河北河間)人。綽號皮硝李。鹹豐時以善梳新髻得寵西太后,由梳頭房太監擢總管太監,賜二品頂戴。在宮五十餘年,干預國政,賣官鬻爵,廣植私黨,反對變法,構陷帝黨及維新派。西太后死後出宮,病死於宣統年間。《清史稿》斥其“秉性奸回,肆無忌憚”。

李經方

(1855-1934),清臣。字伯行、端甫,安徽合肥人。李鴻章子。早年遊歷歐洲。興緒十六年(1890)任駐日公使。後長期隨父任秘書與翻譯。二十一年隨父赴日議和,鴻章被刺傷,代父為欽差全權大臣與日談判。後任商約大臣、使英大臣等職。

李鵬

1928年10月生,祖籍四川成都,生於上海。194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3月參加工作,前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水力發電系畢業,大學文化,高級工程師。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十二屆五中全會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

李克強

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其他

李姓名人有西漢將領李敢;東晉文學家李顒;北魏藏書家李順;唐皇帝李治李顯李旦李亨李豫李适李誦李純李恆李湛李昂李炎李忱李漼李儇李曄;五代後唐將領李克恭;北宋大臣李迪;南宋藏書家李衡;元戲曲作家李潛夫;明大臣李綱;清學者李兌順,數學家李銳等。近當代李姓名人有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李漢俊,政治家李先念、李雪峰、李大章、李六如李任之李德生李鵬李瑞環李鐵映李嵐清,革命家李立三李維漢李富春李裕智李源李之龍李子洲李逾時李碩勛、李井泉,青運領袖李求實,工運領袖李啟漢,婦運領袖李德全,紅軍將領李天柱李文林李樂天李明瑞中華民國代總統李宗任,民革主席李濟深,軍事家李達、李濤、李天佑李志民、李聚奎、李克農、李天煥李成芳李作鵬解放軍女將領李真,東北抗聯將領李兆麟李學福,地下工作者李白,愛國民主人士李公僕、李鼎銘李錫九李書城李世璋李章達,民主革命者李平書李燮和,北洋直系軍閥李純,國民黨官員李宗仁李漢魂李烈鈞李登輝國民黨將領李家鈺李品仙李彌李振李延年,勞動模範李順達,民族資本家李燭塵香港企業家李嘉誠地質學家李四光、李學清,地震學家李善邦,冶金學家李熏,化學家李方訓,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華裔化學家李遠哲,橋樑工程專家李國豪地理學家李旭旦,水利家李儀祉李賦都,植物學家李繼侗,土壤地理學家李連捷,土壤農業化學家李慶逵哲學家李石岑李達,考古學家李濟,醫學史家李濤,醫學歷史文獻學與實驗醫學家李戎,法學家李木庵,國際法學家李浩培,社會學家李安宅李建華李景漢李樹青教育家李登輝李煜瀛,,語言學家李方桂,歷史學家李平心李亞農李建農、李新,數學史家李儼,話劇活動家李叔同,小說家李劼人,作家李健吾李準李國文李喬散文家李廣田,詩人李金髮李季李瑛,畫家李苦禪李可染油畫家李鐵夫,版畫家李樺作曲家李劫夫李煥之劇作家李伯釗指揮家李德倫歌唱家李谷一,音樂評論家李凌,電影導演李萍倩李翰祥李行,影視演員李小龍李默然李仁堂李保田李連杰,京劇演員李春來李少春李多奎,評劇演員李亞雯、李金順,漢劇演員李春森,秦腔演員李正敏,琵琶演奏家李廷松四川揚琴演員李德才二人轉演員李青山,足球運動員李惠堂,體操運動員李寧、李月久李小雙、李小鵬,羽毛球運動員李玲蔚李永波,射箭運動員李淑蘭,象棋運動員李來群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