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

宦官(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宦官(俗稱“太監”)是中國古代京城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官員先秦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則全為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的人。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等。到了明朝,對於老年的太監又稱伴伴

基本介紹

名詞解釋,別稱,太監,影響,發展,先秦,秦漢,唐朝時期,宋朝時期,元明時期,清代,結束,中國,朝鮮,穆斯林,著名人物,中國,朝鮮,其他國家,代表人物,秦·趙高,東漢·蔡倫,東漢·張讓,唐·高力士,唐·李輔國,宋·童貫,明·鄭和,明·王振,明·劉瑾,明·魏忠賢,明·王承恩,清·安德海,清·李蓮英,

名詞解釋

宦官是中國古代京城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則全為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的人。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等。
宦官
《楚漢傳奇》記,宦官(huànguān),是中國古代專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自東漢時期開始,均為被閹割失去性能力的人。
宦官,也稱太監、內官內侍、中官、中涓中貴人,是指古代宮廷中替皇室服務並閹割外生殖器的男性。到了明朝,對於年紀大的太監又稱伴伴。宦官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僕,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因與皇室朝夕相處,遂能博取信賴或有可乘之機,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著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中國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閹人,在東漢之後才完全使用閹人做宦官。
用閹割過的男人作為宮廷內侍並非中國獨有產物。以往朝鮮、越南的皇室也喜歡使用去勢的男性作為內侍,中東國家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聖經新約中亦有向來自非洲衣索比亞的太監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太監(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中外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太監,名為諸女領班,也有白人太監,但黑人人數多,勢力也較大。

別稱

“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而用以為帝王近幸者的名稱。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等。

太監

而太監本為官名,唐高宗時,改殿中省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只有地位較高的內監被稱為“太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巡、元官署以其為主官者不少,隋、唐有大監,“大”或作“太”,亦與宦者無關。明內廷有十二監,主官均稱太監,由閹人擔任,主官以下宦官,無太監之名。清始以太監加諸所有宦官,宦官與太監遂為同義詞。
宦官稱“太監”,是隋唐以後的事。唐高宗時,改殿中省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到了明代,宦官權勢日增,人們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稱“太監”,太監也就稱為宦官代名詞了。

影響

黃宗羲於《明夷待訪錄》表示明朝宦官之失:“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傳,後有票擬。天下之財賦,先內庫而後太倉,天下之刑獄,先東廠而後法司,其它無不皆然。則是宰相六部,為奄宦奉行之員而已。
所以說做奄宦是賺錢的最好方法。

發展

先秦

宦官在中國出現的很早,根據現有的資料推測,大約早在夏商的宮廷中可能就有了宦官的存在。
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定了宦官。《詩經》、《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

秦漢

秦國宦官嫪毐受太后寵幸,權勢顯赫,封為長信侯。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賤的人充當。其來源或由處以宮刑的罪人充任,或從民間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選。秦漢以後,宦官制度更加詳備,宦官作為一種特殊政治勢力,對許多朝代政局產生重大影響。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宦官由少府管轄。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鑒於秦亡教訓,間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勢力。元帝以後,宦官勢力復萌。
東漢時,侍從皇帝的中常侍專由宦官充任。他們傳達詔令,掌理文書,左右皇帝視聽。其時,外戚勢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牽制外戚,往往造成宦官集團專政局面。

唐朝時期

唐代設內侍省,其長官為監及少監。宦官由內侍省、掖廷局、宮闈局奚官局內仆局內府局管理。掌管宮內的簿冊、門衛、病喪、倉庫供應等事項。各局長官稱令或丞。唐太宗時,對宦官限制較嚴格,規定內侍省宦官最高官階為三品,數額亦有限制。太宗死後,制度漸弛。中宗時,宦官總數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達千人,玄宗時,宦官多而濫,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監門將軍銜者大有人在。安史之亂後,宦官勢力膨脹,部分宦官還染指軍權。從德宗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皇帝的禁衛機構。軍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宦官掌握皇帝的禁衛機構,一般不涉及外庭政治,沒有多大的行政權力。
宦官(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
歷史學家汪箋指出,唐朝的宦官對於全國的一般具體行政事物,對於財政事物,很少有干預。唐代宦官的專權,對於全國的影響,不像東漢和明代那樣嚴重。
唐代中後期,李輔國,第一個跳出來想專權的大宦官,靠討好唐肅宗,得到機會,但同時分權的還有張皇后,當擁立誰為太子時,張皇后站錯了隊,於是李輔國又成了擁立唐代宗的功臣,但是第二個月李輔國就被唐代宗貶職發配,數月後被“盜賊”所殺,而且未留個全屍。
宦官直到唐德宗中期以後才又得到重用,因為涇卒之變中,這些宦官著實忠心耿耿了一把,德宗不敢相信大臣卻可以相信這群宦官。但要出李輔國第二,機會依然渺茫。 直到唐順宗即位,用了王叔文搞改革,要知道搞改革的最得罪人了,還盡得罪既得利益者,以太子為首的反王叔文的集團形成,以俱文珍為首的宦官在宮裡最容易活動,唐順宗又是個全身癱瘓的植物人,被逼退位,太子即位,這就是唐憲宗。唐憲宗奪權,宦官立了功,大為重用,但是憲宗時期的宦官反而更像唐明皇時的楊思勖高力士了。俱文珍因為其他宦官表現優秀後來居上,他反而失寵了,鬱鬱而終,實際上他算幸運了,歷史證明:越是權勢大的宦官,死得越慘。
宦官(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
憲宗晚年又遇到了太子的問題,郭妃是郭子儀的孫女,不論後宮還是朝堂,都形成了極強的勢力,她的兒子不即位是不行的,但憲宗就是不想被牽制,也不喜歡這個兒子,最後兒子逆襲老子的故事就上演了。一些新晉宦官又投靠了新主子,郭妃(後來變郭太后了)集團在憲宗最後那年主導了一切。唐憲宗並非王守澄等宦官所殺。
唐文宗用大臣李訓鄭注,整倒了宦官陳弘志王守澄。因為大臣李訓、鄭注開始爭功,發展成勢不兩立的局面,仇士良才有了活路。仇士良眼見一代大宦官王守澄被唐文宗拔掉,毒死暴斃於途,又險些在甘露之變中做了糊塗鬼,已經極端惱怒瘋狂,但是“甘露之變”後,仇士良卻不敢廢掉唐文宗。上有郭太皇太后,下有忠直大臣,在各地還有打著勤王旗號的藩鎮。雖然唐文宗自謂連漢獻帝都不如,可就在甘露之變後依然可以任命李石、鄭覃為宰相,在朝官生死關頭反擊宦官的攻勢,甚至京兆尹薛元賞也敢公然與仇士良硬碰硬,稍後昭義節度使也聲討宦官。到唐武宗時期,仇士良就被整倒了。
宦官(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
到了唐朝末期最後的兩位皇帝唐僖宗唐昭宗時,宦官田令孜楊復恭終於真正做到專權了,但是這時唐朝的藩鎮徹底鬧大了,唐朝朝廷的權力已經被唐朝藩鎮分的沒剩多少了,唐朝宦官對全國的作用與影響,遠遠不如明朝那些干政的宦官。
唐僖宗喜歡玩樂,田令孜就把唐僖宗伺候得舒服,可惜黃巢之亂打破了美夢。過了幾年苦日子的唐僖宗終於成長了一些,加上田令孜誘發藩鎮大戰,他就徹底拋棄了田令孜,田令孜逃跑被節度使王建所殺。之後是楊復恭,這個人沒田令孜那么張揚,但畢竟是個宦官頭子,新即位的唐昭宗只要是見了宦官就痛惡不已,正應了仇士良的話,讀書多了就不妙。唐昭宗弄死了楊復恭。至於劉季述,唐昭宗的時候,唐朝已經陷入名存實亡的境地,各地藩鎮真正崛起,劉季述也無權可專了。

宋朝時期

宋代也設內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現象不如外戚專權嚴重。而遼國,據《遼史·百官志》載,南面官諸“監”職名中,有“太監”之稱,但在具體稱呼上,僅稱監,如太府監
秦翰、王繼恩、竇神寶、童貫、李神佑、李憲、李舜舉等等宦官曾領兵。

元明時期

元代的太府和各監,多有“太監”一官(如儀文監、典牧監、典室監、太府監等均設太監)。
明代諸監不設此官,但在宦官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專設掌印太監等,在宮廷內專門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明中葉以後,太監的權力擴大,擁有出使、監軍、鎮守、偵察臣民等大權。
宦官(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
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管理較嚴,規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其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並懸鐵牌於宮門上,明示不許干政的警戒。從永樂朝始,宦官漸受重用。皇帝親信的太監經常被派出巡出洋,擔任監軍。永樂十八年(1420)設東廠,由宦官執掌,從事特務活動,諸事直接報告皇帝。宣宗時,改太監不得識字的祖制,在宮內設內書堂。令學官教授小太監識字。成化十三年(1477)在東廠外另設西廠,以宦官任提督,加強特務統治。此外,宦官任職機構膨脹,宮廷中設有司禮、內官御用司設御馬等12監。惜薪、鐘鼓、寶鈔、混堂等4司及兵仗、銀作等8局,總稱為二十四衙門,各設專職掌印太監。宦官人數激增,至明末多達數萬之眾。英宗時,掌權宦官王振網羅部分官僚為黨羽,形成閹黨,開明代宦官專政先聲。此後,宦官之禍迭起。成化年間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他們專橫跋扈排斥異己巧取豪奪,屢興大獄,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

清代

清代相沿,太監成為宦官的專稱,設總管太監等為首領,隸屬於內務府
晚清太監晚清太監
鑒於明朝宦官為害之烈,清朝統治者採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清初規定:宦官歸內務府管轄,具體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稱宮殿監辦處,設總管、副總管等職。康熙時總管宦官為五品,雍正時改成四品。
裁明代“二十四衙門”為“十三衙門”,人數大幅度縮減。順治時設定宦官千餘人,乾隆年間增至3000人,直至清末未過此數。宦官升遷降調由內務府移文吏部決定。宦官犯法,內務府可先拿後奏。尤禁其干政。順治帝仿朱元璋舊制,鑄鐵碑立於交泰殿,明文規定凡有不法行為,均凌遲處死。這些措施得到較好貫徹。雖在清末有慈禧太后寵宦安德海李蓮英等屢犯例禁,朝臣為之側目,終未出現漢、唐、明宦官的專權現象。

結束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也結束了延續數千年之久的封建社會的宦官制度。

中國

在中國,商朝時的甲骨文中曾出現“凸刀”字,其義與字相通,可見當時已有將人閹割;但未見有將他們作宮庭內侍的記述。西周時開始有使用閹人的記載,《周禮》內有“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絕也”。當時的閹人被用來作“寺人”、“內豎”、“閽人”等職,但是人數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負責雜役、傳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種。隨著專政王權的發展,到了戰國、秦朝時,受宮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閹人的機構亦增多,閹人當政亦開始出現。
到了漢朝,侍候皇帝的人統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據說此名是出自拱衛在天帝星旁一個叫“宦者”的星座。至東漢時,規定宦官全部要用閹人,大規模宦官當政亦在當時首次出現,東漢末年成為宦官與外戚之間彼此廝殺的舞台,稱為“第一次宦官時代”。
唐代開始有所謂的“市舶宦官”,即“中人之市舶者”,專門負責管理東南沿海地區海外貿易,《資治通鑑》亦載:“唐置市舶使於廣州,以收商舶之利,時以宦者為之”。韋某是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市舶宦官。之唐肅宗時,設觀軍容使,專以宦官中的掌權者充任,作為監視出征將帥的最高軍職。從德宗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皇帝的禁衛機構,其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宦官掌握皇帝的禁衛機構,一般不涉及外庭政治,沒有多大的行政權力。歷史學家汪箋指出,唐朝的宦官對於全國的一般具體行政事物,對於財政事物,很少有干預。唐代宦官的專權,對於全國的影響,不像東漢和明代那樣嚴重。
宋代對宦官參政防範較嚴,太祖時,不令宦者“預政事”,宦官到一定年資必須轉出外任。故宋代雖有童貫梁師成禍國的宦官,但宦官之權力並沒有凌駕於宰相之上的權勢。
至於“太監”此一名稱,最早出現於遼,本來是政府高級職位的名稱,並不一定由宦官擔任。至明朝時,宮廷內設十二監二十四衙門,提領者被稱為掌印太監,俱由宦官出任。低階宦官名“少監”、“中監”,高階宦官是“太監”;於是“太監”變成了高級宦官的稱謂,後來成了對宦官的統稱。
宦官在明代發展至頂峰,雖然明太祖明令禁止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奪權後開始重用宦官。明初交趾監軍馬騏激發交趾人起兵脫離中國獨立,明末時曾經有過宦官數萬名,據王世貞《龠山堂別集·中官考十》記載:“南海戶淨身男九百七十餘人復乞收入。”宦官遍布政府各部門,以太監充任的特務分布全國,尤其是天津、泉州、寧波、廣州等對外商船貿易海港港口必定派駐“稅監”太監,稱為“第三次宦官時代”。崇禎多次怒斥太監:“將我祖宗積蓄貯庫傳國異寶金銀等,明比盜竊一空。”宦官時代的結束,一定是王朝的覆亡。王夫之在《沿書引義·舜典四》中針對太監議論:“宮刑施之,絕人生理,老無所養,死無與殯。無罪之鬼,無人除墓草而奠懷染。故宮者,均於大辟也。且宮刑之後,二氣時乖,肢體外痿,性情內琢。故閹瘸之子,豹聲陰鷙,安忍無親。且刑人並齒於天地之間,人道絕而發已凋、音已雌矣,何懼乎其不冒死而求逞於一朝?而又美其名曰,姑且憐其無用,引而置之官府之間,不知埋下禍根深矣。宦寺之惡,甚於士人,只因其無廉隅之借,子孫之慮耳,故憫不怕死,何況乎其以淫而在傍君主之側耳。”
到清朝時,宦官統統稱為太監。清朝對太監控制得十分嚴格,除了清末有一兩個受寵的太監外,宦官弄權的情況沒有出現。
民國初年袁世凱稱帝時,宣布宮中永遠不用宦官,宮中僕役全部由女官擔任。

朝鮮

朝鮮的宦官稱為內侍,屬於貴族。朝鮮王朝時期的內侍由內侍府管轄,從最高職位從二品尚膳到從九品尚苑共有140名。內侍一般從小入宮接受閹割,於宮內的內班院接受教育,主要教材是輔佐中國帝王忠臣們事例的《大學衍義》。要通過小宦考試才可以接受正式內侍訓練。
內侍居住於宮外,但必須讓國王隨傳隨到,他們多居於昌德宮前的鳳翼洞通往宗廟的路上。他們工作的內侍部在北部俊秀坊(今孝子洞附近)。在大韓帝國末期,內侍住處集中在鐘路區雲泥洞。
內侍的主要是管理王室飲食諸事,包括尚膳(監督國王飲食)、尚醞(管理廚房)、尚茶(管理茶飲)、尚藥(管理藥品)等職位。其次是掌管聖旨出納的承傳色。此外,內侍也負責管理宮廷鑰匙、清掃、燈火、宮女等業務,王室田地也由內侍管理。
掌管聖旨出納的承傳色往往擁有權力,而上報於承旨的國政懸案通過也要內侍傳至國王,一些內侍就壟斷有關信息以至訛傳,敗壞朝政。因此國王的兩個近臣承旨和的任用都要非常謹慎。內侍由於服侍於國王左右,地方長官大都為巡察的內侍設宴接風並贈送各種禮物。

穆斯林

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的後宮妃嬪眾多,同時也使用數量眾多的黑人太監(多數來自努比亞)。

著名人物

中國

  • 豎刁:春秋時齊國宦官。為表對齊桓公的忠心而自行閹割,齊桓公也因此事而不聽管仲遺言,親信易牙、豎刁。桓公病危時豎刁作亂,桓公衣袖蒙臉,氣絕而死。之後桓公五位公子為繼位而明爭暗鬥,無人替桓公收屍。
  • 嫪毐:戰國時期秦國的假宦官,與太后趙姬通姦,後被秦始皇車裂
  • 趙高:秦朝時宦官,第一位宦官宰相,秦始皇死後專權獨斷,被秦王子嬰所殺。
  • 鄭季產:與漢和帝合謀,計殺竇憲,後頗得權柄
  • 蔡倫:東漢時宦官,相傳是紙的發明人。由於政爭,陷害漢安帝的祖母,後被迫自殺。
  • 張讓:東漢十常侍之首,殺死了大將軍何進。在袁紹入宮捕殺宦官時,跳黃河自盡
  • 黃皓:三國時蜀漢宦官,頗受劉禪寵信,因而荒廢政事,但在劉禪投降魏國後被司馬昭所殺。
  • 高力士:唐玄宗寵臣,傳說李白醉酒後要“力士脫靴”。力士權勢雖大,但頗為忠義,玄宗死後即絕食而死。李輔國:唐肅宗當權的宦官,擁立唐代宗有功,後因驕橫,被代宗派人殺死。
  • 魚朝恩:唐朝時以監軍出身的宦官,頗有才氣,能講授《五經》,亦能佛法。後因專權,被唐代宗賜死
  • 仇士良:唐朝專權宦官,835年出任神策左軍中尉,李訓、鄭注等謀誅宦官史稱“甘露之變”,因計畫不周,未能成功,仇士良與右軍中尉魚弘志(一作志弘)等大肆誅戮朝臣,挾持文宗。仇士良幾次要廢文宗,甚至假傳太后命令,召崔慎由入宮草另立嗣君的詔書,但都沒成功。840年,文宗病死,文宗的弟弟登基為唐武宗。武宗任用李德裕為相來排斥仇士良。842年10月,李德裕起草赦書,減禁軍衣糧及馬芻粟,仇士良便鼓動禁軍譁變。李德裕看穿了仇士良的陰謀,急速求見武宗,武宗大怒,立即派人對神策軍宣旨:“赦令自朕意,宰相何豫?爾渠敢是?”於是風波平息,此後,仇士良日夜不安。不久,武宗削其為內侍監,知省事。843年他被迫告老還鄉,武宗並沒有放過他,第二年,削去他的官爵,抄了他的家,僅留下他一條性命。不久,仇士良病死。
  • 童貫:北宋宦官,與權相蔡京勾結,在小說《水滸傳》亦有描述。力主宋、金協力攻遼,後被宋欽宗賜死。
  • 鄭和:明朝成祖三寶太監,航海探險家,帶領船隊七下西洋。
  • 王振:明朝第一位當權宦官,引致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後被護衛將軍樊忠所殺。
  • 汪直明憲宗朝權宦,首開西廠,羅織冤獄,殘害百姓;後因擅啟邊釁,胡作非為,被貶逐。
  • 劉瑾明武宗朝權宦,外號”立皇帝“。把持朝綱,專權擅任,貪污甚巨,後被凌遲處死。
  • 張永,明武宗朝宦官,告發劉瑾罪狀,於是劉瑾凌遲。王陽明江彬誣陷時,曾經進言力救。
  • 馮保明神宗朝大宦官,太監政治家。首輔張居正的政治盟友。張居正死後失勢,謫至南京孝陵終老。
  • 魏忠賢明熹宗時宦官,權傾朝野,號“九千歲“。因迫害東林黨人臭名遠揚。明思宗上台後畏罪自殺。
  • 王承恩:明思宗時宦官,自明思宗年幼時即隨侍不離,並擁戴其即位,掌握輔佐大權,對抗復社黨人,後與明思宗一同自殺。
  • 安德海:清朝慈禧太后的寵臣。後出北京,在山東辦貨,被山東巡撫丁寶楨祖訓逮捕,處斬。
  • 董海川:河北文安縣人,宦官,清朝武術家,八卦掌始創者。
  • 劉進保:清末太極拳家,楊氏太極拳始創者楊露禪的弟子,禮王府太監,晚年授拳於弟子張正學
  • 李蓮英:服事慈禧太后,為繼安德海後的另一位當權太監,1911年卒,年六十四。
  • 小德張:中國最後一位掌權太監。1957年病逝,年八十一。
  • 孫耀庭:天津靜海縣人,中國最後一位太監。出版自傳《中國最後一位太監》,後被改編為電影《中國最後一個太監》(1988)、《中國最後一個太監Ⅱ告別紫禁城》(1992)1996年病逝。

朝鮮

  • 金處善:朝鮮王朝文宗至燕山君時期的內侍宦官,後因酒醉對燕山君失言失態(實為直言進諫),遭戮刑。同年,金處善家產充公,朝內與處善同名者均奉旨更名,另“名及大小文書,禁用處字。”

其他國家

代表人物

秦·趙高

宦官宰相第一人——秦·趙高
趙高,可能是趙國貴族後裔,侍候少公子胡亥深得秦始皇賞識。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趙高策劃陰謀,巧言令色拉李斯下水,瞞天過海,矯詔逼殺公子扶蘇,將大將軍蒙恬兄弟下獄,成功幫助胡亥篡位
趙高趙高
事後升為郎中令,控制朝綱。接著趙高充分施展其兇殘手段,誅殺異己腰斬同盟者李斯,他指鹿為馬,玩秦二世股掌之上,最後發動政變,逼殺二世。直至最後被自己立下的三世子嬰所殺,並夷了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東漢·蔡倫

發明家——東漢·蔡倫
蔡倫,永平末年(75)入宮為宦官。歷任小黃門、中常侍尚方令、長樂太僕等職。元初元年(114),安帝封其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省洋縣龍亭鋪鎮),食邑三百戶。 蔡倫為人敦厚謹慎,關心國家利益,曾“數犯嚴顏”,匡弼時政。勤奮好學,辦事專心盡力。竇皇后隨葬寶劍及其它物品,亦由其設計、監製,“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
蔡倫蔡倫
永元四年(92),蔡倫任尚方令後,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見蠶婦繅絲漂絮後,竹簟上尚留下一層短毛絲絮,揭下似縑帛,可以用來書寫,從而得到啟發,便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纖維造紙,終於造出植物纖維紙。
元興元年(105),他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讚賞,蔡倫造紙術很快傳開。人們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全國“莫不從用焉”。
蔡倫這一發明,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人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東漢·張讓

斂財弄權亂漢宮——東漢·張讓
東漢末,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團獨霸朝綱,權傾天下。張讓潁州(今河南禹州)人。他從宮中一雜役太監,逐步爬上太監首領中常侍。
張讓張讓
他慫恿昏君漢靈帝劉宏設立“四園賣官所”,公開賣官斂財。又在漢宮西苑設“裸游館”,專供靈帝淫樂,哄得靈帝喜笑顏開。他“僭越”朝制,把自家莊園建得皇宮還高,又怕靈帝發現,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禍”來矇騙靈帝,這個昏君竟然確信,還口口聲聲稱張讓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貨色。
張讓率領十常侍,顛倒黑白除異己,捏造罪名殺朝臣,終於引起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不滿。張讓又先下手為強,誘殺何進,導致京師衛軍變亂,殺盡宮中幾千太監,張讓也走上絕路,投身黃河。

中國史上唯一追認為皇帝的宦官——東漢·曹騰
曹操的祖父曹騰,為東漢中常侍大長秋,自幼入宮。後與女子吳氏結為“對食”夫妻,並收養曹家曹嵩為子(即曹操父親)。魏明帝曹叡即位後,追尊其高祖曹騰為高皇帝,其夫人吳氏為高皇后,直到西晉代魏,這個稱號都一直保存著。
曹騰曹騰
曹騰也成為曹魏王朝五個擁有帝號的人物之一(魏高皇帝曹騰,魏太皇帝曹嵩,魏武皇帝曹操,魏文皇帝曹丕,魏明皇帝曹睿。因司馬專權,曹睿的後繼者皆不得享有帝號。)
在中國歷史上,被授予正統王朝皇帝稱號的宦官,僅此一人。

唐·高力士

太監軍師——唐·高力士
高力士是大唐一代最有權謀的太監之一。他從一流浪少年,遭閹入宮侍奉女皇帝武則天,目睹深宮中種種險惡和殘酷,逐漸領會了一套處世絕學。“神龍革命”中他隨機應變,擇主而事,投靠李隆基,將主子武則天拉下馬。後又出謀劃策,助李隆基誅殺韋後太平公主,終成唐明皇最忠實的心腹奴才。不過,高力士在創造唐朝“開元盛世”的過程中出過不少力,獻過不少良策,這在中國歷屆太監中,算是出類拔萃的高人了。
高力士高力士
高力士在歷史舞台上演出最精彩一齣戲,是他一手撮合了楊玉環唐玄宗的曠世姻緣。是他成就了楊貴妃,也是他在馬嵬坡縊死了楊貴妃。成也力士,敗也力士。真是美人一笑媚千古,空留長恨在人間。

唐·李輔國

閹海權宦厚黑高手——唐·李輔國
從夏朝到清代上下五千年,歷朝歷代宮中太監,成千上萬,且不去說好壞忠奸,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印跡者不多,象李輔國這樣的太監宰相,只趙高和他兩人其後再無來者。
李輔國李輔國
大凡亂國梟雄,都有一套超乎常人的厚黑心術,李輔國是此中聖手。阿諛奉迎,溜須拍馬,他不學就會。翻雲覆雨,落井下石,他無所不能。謀害同類,殘殺異己,他從不手軟。李輔國是唐代宗的功臣,但是第二個月就被唐代宗貶職發配,數月後被“盜賊”所殺,而且未留個全屍。李輔國一生忙碌,謀權固位,巧取豪奪,擁城國之富,最後落了個身首異處,屍棄荒野。

宋·童貫

監軍誤國流毒四海——宋·童貫
童貫,少年淨身入宮,投於大太監李憲門下。他為人乖巧,揣摩功夫十分了得,精於媚術。徽宗即位後,他如魚得水,使出渾身解數,獻古玩,弄字畫,用盡心思討得這位風流天子的歡心,從此平步青雲。他與蔡京聯手,排擠朝臣。
童貫童貫
公(即蔡京)媼(即童貫)二相,朝內朝外,互相勾結,獨霸北宋軍政大權,朝野百官,盡出其門,童太監成了“童大王”。童貫獨領兵權二十年,北宋在與遼、金的戰爭中屢戰屢敗,國力日虛,他卻兵權永固,足見他保權固位手段之高。

明·鄭和

七下西洋——明·鄭和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航海家
靖難之變中,鄭和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從永樂初年起,鄭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轉向航海事業。公元1405年至公元1433年,鄭和先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亞洲非洲等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七次航行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不僅顯示了明朝國家的強大,也充分證明了鄭和統帥千軍的才能。而海洋歷史學家孟席斯出版的《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更是認為鄭和船隊先於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澳洲等地。
2005年4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每年的7月11日確立為中國“航海日”,並規定全國所有船舶鳴笛掛彩旗,系取鄭和首次下西洋之日期1405年7月11日。

明·王振

自閹走向富貴路——明·王振
王振本是一介失意文人,他從歷史上不勝枚舉的宦官發跡擅權事例中,找到了一條代天行事,富甲天下的捷徑,獲得了自我閹割的精神力量。於是他像賭徒一樣,把肉體和人格作為賭注,用自我閹割的代價,鋪就一條飛黃騰達之路。
王振王振
他置傳統觀念與社會議論於不顧,排斥輔政大臣;盜毀朱元璋嚴禁宦官干政的鐵牌,使宦官公開地走上政治舞台;大權獨攬後,瘋狂斂財,打著皇權的旗號干預財政,貪贓受賄,把發財的主意打到了和尚尼姑頭上;翦除政敵手段,陰險毒辣,肢解殘殺劉球,為明英宗時期最為駭人聽聞的慘案。王振專權亂政,導使英宗被俘,自己也送上絕路,被護衛將軍樊忠一錘砸死,魂歸黃泉。

明·劉瑾

八虎之首“立皇帝”——明·劉瑾
劉瑾,明史上最有名的太監之一,人稱“立皇帝”。他少年入宮,憑藉好用的頭腦,學會一身鑽營功夫,得到大太監李廣賞識推薦入東宮侍奉太子朱厚燳。他傾心盡力討太子歡心,不久成為太子心腹內臣。太子繼位後,劉瑾連連升遷,很快當上了司禮太監,代皇帝批答天下奏章。
劉瑾劉瑾
他把貪淫樂的明武宗哄入豹房,炮製“奸黨”名單,把56位正直朝臣一網打盡。朝廷的一切決斷獨攬,成了無名有實的“劉皇帝。他還依靠東西廠和錦衣衛等機構大搞**,使天下人人自危。又妄改朝制趁機廣納賂賄,朝臣紛紛仿效,貪風四起,明王朝由是江河日下。

明·魏忠賢

閹海第一梟淫——明·魏忠賢
魏忠賢,本是一市井惡少,目不識丁,卻諳熟拍馬絕技,入宮不久,得太監王安提拔,又與皇孫奶娘客印月打得火熱,並接近萬曆皇帝,地位和權勢與日俱進。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後,他和客印月開始攬權干政。他恩將仇報除王安,逼走魏朝杖殺朝臣,大興冤獄,捕殺東林黨,私植黨羽,自稱“九千歲”,為歷代閹官專權亂國的最高峰。他不僅獻春藥慫恿皇帝淫逸,自己娶妻納妾,搶奪天下民女,害死多少薄命紅顏。崇禎皇帝繼位後,魏忠賢被除。
魏忠賢魏忠賢

明·王承恩

煤山上的忠魂——明·王承恩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禎帝朱由檢由太監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樹上。王承恩也吊死於旁邊的海棠樹上。中午,李自成進入皇宮,下令“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崇禎屍體在樹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發現,被停放在東華門外,裝入柳木棺內。李自成命令於四月四日埋葬崇禎。福王時,謚忠愍。承恩後為清朝康熙皇帝所稱頌,曾在思陵附近為王承恩豎碑立傳。
王承恩王承恩
王承恩,太監曹化淳名下也,累官司禮秉筆太監。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闕,帝命承恩提督京營。是時,事勢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賊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三門。承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而諸璫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內官,備親征。夜分,內城陷。天將曙,帝崩於壽皇亭,承恩即自縊其下。福王時,謚忠愍。本朝(清朝)賜地六十畝,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側。

清·安德海

恃功驕橫終伏誅——清·安德海
安德海,10歲入宮當太監,由於辦事靈巧,頗有眼色,深得主子歡心,稱他“小安子”。1861年,他遇到了一個機會,就一步登天。是年,鹹豐帝臨終密詔,由其獨子載淳繼位,肅順等八臣攝政,並密令:如那拉氏弄權,可除之。安德海把遺詔密報那拉氏。
安德海安德海
鹹豐死後,他充當那拉氏和恭親王的密使,奔走於熱河和北京間,使辛酉政變一舉成功。“小安子”勞苦功高,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他為總管大太監。安德海成為慈禧心腹後,恃功自大,干預朝政,打壓恭親王,挑撥兩宮皇太后,樹敵眾多,他瘋狂斂財,驕橫處世最後落個伏誅濟南,身首異處的下場。

清·李蓮英

清代厚黑第一閹——清·李蓮英
李蓮英從鹹豐六年(1856)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出宮,在清宮長達五十二年。是慈禧太后最寵愛的貼身大太監,也是清代品位最高、權勢最大、財富最多、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大宦官
宦官(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
他對主子的奴才嘴臉,和對同類的兇狠殘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狐假虎威,有恃無恐,置諸侯於腦後,視軍機大臣為等閒,;朝中大員及外省督撫,無不對其巴結奉承,仰其鼻息。舉凡國政朝綱、清廷要務,無不與聞,無不參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