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清(地質學家、礦物學家、地質教育)

李學清(地質學家、礦物學家、地質教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學清(1892年-1977年),地質學家、礦物學家、地質教育家,是中國寶玉石礦物學研究的先驅之一,是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地質工作者之一,開拓了中國沉積岩研究的先驅,是地質系的“開國功臣”,培養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地質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學清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吳江
  • 出生日期:1892年10月20日
  • 逝世日期:1977年5月1日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密西根大學(美國)
  • 主要成就:我國寶玉石礦物學研究的先驅之一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讀書,任教,培養人才,赴美深造,組織考察,填繪地質圖,保護儀器標本,調查研究,鑑定研究,翻譯編寫,科學成就,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李學清,地質學家、礦物學家、地質教育家。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地質工作者之一,開拓了我國沉積岩研究的先驅。是我國寶玉石礦物學研究的先驅之一。中年以後,專心致志於地質教育事業和中央大學地質系的發展,擔任領導職務長達11年,是地質系的“開國功臣”,培養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地質學家。
1892年12月20日 生於江蘇吳江震澤。1911年 在上海南洋中學讀書。
李學清(照片2)李學清(照片2)
1913年 南洋中學畢業,考入農商部地質研究所。
1916年 地質研究所畢業,在農商部地質調查所任技術員。
1922年 入美密西根大學學習岩石學與礦物學。
1924年 獲碩士學位,並回國。
1925-1928年 任兩廣地質調查所技正兼中山大學地質系教授。
1929年 任中央大學地質系教授。
1930-1941年 首任中央大學地質系系主任,其中一年兼任理學院院長。
1942-1949年 中央大學地質系教授。
1949-1977年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
1977年5月1日 病逝於南京。

人物生平

讀書

李學清,字宇潔,江蘇吳江縣震澤人。由於家道中落,童年時代過著清貧儉樸的生活。但父親對於子女教育仍很重視,送李學清進私塾就學。其二哥李學滌,知書識禮,積極引導李學清勤奮學習,使其長進良多。20世紀初,在父親和堂兄李洲的支持與照顧下,李學清離開家鄉到上海南洋中學讀書。
南洋中學南洋中學

任教

正逢辛亥革命成功,即1911年,中國近代地質學創始人之一丁文江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動物學地質學雙學士學位歸國,被聘為南洋中學教師。李學清在《追念丁師在君先生》一文中回憶當年作為學生開始接觸地質知識時說:“不知道地質學為何物,經丁先生解答後,頗感興趣。時校中設備缺乏,丁先生即以日常所見者教之,如言夏天陣雨之後,馬路上之泥土,為雨水沖洗,石塊裸露,此謂之侵蝕”。由於丁文江教學有方,使學生們對地質學產生了莫大的興趣,從此有意投身地質事業。

培養人才

1913年9月,北京農商部地質科改名地質調查所。同時,由中國地質學先驅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等人創建第一所地質培訓學校——地質研究所,實際上是培養地質人才的講習所,學制三年。由章鴻釗任所長,招收學生30名。當時,在南洋中學畢業的葉良輔謝家榮朱庭祜李學清等六七人相約報考地質研究所,幸被錄取。從此,這批青年學子就得以北上肄業。丁文江、章鴻釗、翁文灝及瑞典人安特生擔任各門地質課程之講授。名師出高徒,1916年李學清等18位地質專才即是這批國內培養的第一屆地質學畢業生。後李學清留在地質調查所內任調查員,做些研究和日常工作。1922年1月27日,中國地質學會成立,李學清成為最早的26名創始會員之一。此後,曾長期擔任學會的會計及監事等職。
原中央地質調查所陳列館原中央地質調查所陳列館

赴美深造

1920年,李學清赴美國密西根大學深造,專攻岩石學與礦物學,1923年獲得碩士學位,斯年冬季返回中國。回中國後,李學清與朱庭祜等同在兩廣地質調查所任技正兼中山大學地質系教授。李學清曾在北京大學地質系兼過課,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李春昱、朱森、楊曾威等曾是他的學生。1929年,到中央大學地學系任教授,講授《岩石學》與《礦物學》。1930年1月,中央大學校務委員會決定,原屬理學院的地學系一分為二:地學系改名地質系,留在理學院;而原地理科則獨立成地理系,歸文學院領導。李學清被聘為地質系的首任系主任。
密西根大學密西根大學

組織考察

1930年10月,朱家驊任中央大學校長,通過國際聯盟的關係,為中央大學增聘文學、地理學及地質學三位外籍教授。其中瑞士籍的巴勒加(Edward Parejas)原是瑞士日內瓦大學地質系教授,也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擔任過副教授,對阿爾卑斯山的地質構造頗有研究。在中央大學地質系期間,開設過《構造地質學》、《沉積岩石學》、《大地構造學》及《阿爾卑斯地質》等課;還利用假日帶領青年助教和高年級學生到南京郊區做地質填圖工作。他對工程地質也頗有造詣,中國早期頗負盛名的工程地質專家林文英就在當時師從於他,畢業後,在公路局工作,取得優異的成績。此外,還通過朱的關係,邀請時任國民政府測量總局顧問的德國專家勞美爾到校講授《地圖學》,作為地質、地理兩系學生的選修課。上述各課程,基本上都是中國國內首次開設的,對提高地質系的教學質量起到積極的作用,作為系主任的李學清促成此二人的聘任,且與他們協調得很好。更重要的是,在巴勒加於1933年回國的前夕,由李學清與中央地質調查所及四川行政當局聯繫,組織了一次四川地質考察。由李學清任考察團團長,參加者有巴勒加、袁見齊、李春昱(中央地質調查所)、張昌華(公路總局)、林文英、張祖還、潘承祥、殷維翰等10人。考察團的野外工作,自5月至7月,歷時兩月有餘。先在川東及綦江調查,又經自貢鹽區,攀登峨眉山。歸途中,還對葛洲壩黃陵廟進行踏勘。此次考察成為中國地質調查史上的一段佳話。最後,出版了一本四川地質調查報告。此次考察活動,對四川的礦產資源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地質系師生的野外工作能力,受到有關方面的好評。

填繪地質圖

1936年,李學清應當時江寧縣縣長之請,為該縣做地質調查並填繪地質圖,他領導全系教師開展南京市及江寧縣的地質調查工作。由於抗日戰爭爆發,調查報告雖已脫稿但無法付梓。直到1951年,做了補充修改以後才得以出版。同年,李學清還參與創辦《地質論評》,並擔任編委會委員。

保護儀器標本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央大學地質系西遷重慶沙坪壩,李學清率領全系員工將所有的儀器標本都裝進特製的大木箱,溯江而上,完好無損地運抵重慶,使地質系在戰亂之中也未曾中斷教學工作,後又完好無損地搬回南京,為中國地質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為了專事教學與科研,年屆半百的李學清於1941年辭去系主任一職,由朱森接任,但他仍繼續擔任教學工作。

調查研究

李學清在年輕時期體質就較孱弱,故而生平不宜從事長期的野外調查研究工作,在他已正式發表的地質調查報告中,僅見1929年撰寫的《廣東三水高要高明鶴山新會台山赤溪七縣的地質礦產》一文。同行者有蔣溶,歷時兩個月。文中除記述了各地區的地質礦產情況外,還報導了作者在調查中新發現的一些新礦點——高要縣劉北佛山的煤礦以及途中所看到的一處原生凍石脈兩條,這一發現,使他格外興奮。此前,他只見過標本,而未見過原生的凍石產生。於是他將以往在北京地質調查所工作期間收藏的幾處凍石——如福建的壽山石、浙江的青田石和雞血石以及林西石等,進行偏光顯微鏡下的研究和化學分析,結合原生凍石的地質特點,作了精闢論述,他是中國最早從事彩石科學研究的學者之一。例如他認為浙江昌化所產的雞血石,是流紋岩受後期蝕變而成,所謂“雞血”是由於後期有辰砂沉澱於該岩石的裂隙中所致;又如福建所產的壽山石,其原岩為石英斑岩,因受風化蝕變而成。從鏡下觀察得知,其礦物成分主要是高嶺石埃洛石,還發現有少量的硬水鋁石存在。
早在1925年李學清曾對產自四川的含硫化物橄欖岩和蘇北的一塊隕石做過研究,估算出岩石的化學組成,並認為岩石中所含的硫化物是岩漿分凝作用形成的。隕石分析後證實Ni、Fe礦物中Ni的存在,並確定為石隕石。此後在對河北平山縣境的剛玉經過調查研究以後,認為是由岩漿分凝而成,並曾遭受後期的變質作用。
早年李學清也曾涉足於河南南陽獨山玉的研究,他根據標本上的不同顏色,切磨了許多薄片進行鑑定。認為主要組成礦物是輝石、角閃石和長石,因各類礦物含量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此外,尚有透閃石、黝簾石、榍石和磁鐵礦等存在。他觀察到早先形成的輝石多纖維角閃石化,呈綠色纖維狀。他鑑定的斜長石屬於基性鈣鈉長石。根據鏡下鑑定結果,他認為該玉石的原岩應為輝石閃長岩或輝長岩,後經變質而形成。這一論點為後來學者所認同。
在沉積岩方面,李學清曾於1927年根據地質調查所館藏的不同產地的竹葉狀灰岩標本進行研究,寫出《竹葉狀灰岩之岩石學研究》一文。指出產於懷來大同的礫狀灰岩標本與河北開平的底礫岩一樣,應屬底礫岩而非層內礫岩;而產於河南武安的則應屬層內礫岩而非底礫岩。文中他還正確地指出德國學者李希霍芬所稱的竹葉狀灰岩或礫狀灰岩並不像維里士所說的那樣都屬於層內礫岩。
1926年他對北方三處——河北房山,內蒙古大青山,遼寧大石橋——前寒武系的大理岩進行了MgO、CaO含量的分析,並套用了一些前人資料,指出前寒武紀五台系的變質大理岩的含鎂量普遍地高於其後的震旦系未變質大理岩。他對此種大理岩和菱鎂礦(大石橋產)的成因與日本學者Nishihara的沉積成因相同,對另一種認為Mg是來自花崗岩岩漿屬於熱液作用的觀點持反對態度。
1928年,李學清發表的《黃土之化學及礦物成分的初步研究》是中國學者早期研究黃土的重要文獻。文中對采自山西、河北的黃土進行分析,並把黃土中的礦物成分和第三紀的三趾馬紅土中的礦物成分進行對比,證明兩者之間並沒有多大的聯繫,為研究中國黃土的成因類型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鑑定研究

李學清對湖北東南部銅礦礦物的鑑定研究也做了重要的工作。這些標本系謝家榮、劉季辰采自大冶、陽新地區的。李學清指出,主要含銅礦物屬黃銅礦斑銅礦輝銅礦,還夾有磁鐵礦赤鐵礦;主要脈石礦物有輝石、角閃石和石榴子石等。他又以測定比重的方法鑑別出牛頭山所產的石榴子石屬鈣鋁榴石;而劉家山和龍角山所產的則為鈣鐵榴石。其他礦物尚有含鐵白雲石、黃鐵礦、石英、方解石等。文中也正確地指出該礦是因花崗閃長岩侵入到石炭系的厚層灰岩中形成,侵入時期當界於早、晚侏羅世之間。
1929年李學清到中央大學任教以後,也曾經在南京近郊鐘山一帶調查考察,對該地區的侵入岩及其導致的變質情況作過野外觀察和室內鏡下鑑定以及一些岩石化學分析。對天堡城、蔣廟、黃馬、青馬等地的正長岩、二長玢岩、角閃石玢岩和紫蘇輝石閃長岩及其引起的變質作用進行過報導。

翻譯編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項事業得以逐步發展,教學與科研也得到應有的重視。李學清繼續擔任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講授礦物學、岩石學、沉積學等課程。李學清此時年已花甲,體質更弱,後患高血壓心臟病,但他仍堅持工作,且以滿腔熱情培養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前者有王德滋、方鄴森、韓同蓉等;後者有康旭、牟維熹、蔣乃興、殷先明和周金城等。在此期間曾不辭勞累,多次前往蘇州、無錫一帶進行陶瓷原料調查工作,包括蘇州陽山罕見的優質高嶺土在內,為江蘇陶瓷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還曾對遼東大連和山東煙臺、青島等地進行過海濱沉積物的研究,並著有《青島海濱砂的研究》一文,這是中國有關海濱沉積物較早的研究報告。1957年,創建地質系沉積岩實驗室,為開展沉積岩研究創造了有利條件。
此外,李學清還十分重視教材的翻譯和編寫工作,1961年主持翻譯了戴里所著《火成岩成因及地球深度》和文契爾所著《光性礦物學》兩部經典著作。同年,他還主編了《沉積岩石學》一書,被教育部列為全國試用教材。1957年,與孫鼐合寫有關花崗岩成因問題的研究報告。
抗戰期間,李學清與“九三學社”的創始人之一潘菽同居一室,而潘菽的兄弟潘漢年當時正在重慶《新華日報》社工作。潘菽在參加“科學民主座談會”(“九三學社”前身)以後,經常與李學清交換對時局的意見,相處甚密,故李學清於1952年也加入“九三學社”。從1954年開始李學清被選為南京市第一、第二、第三屆人大代表和江蘇省第三屆政協委員。1956年與當時南京大學校長、教務長和地質系系主任等7位高級知識分子首批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衝擊,身心健康受到影響,1977年初夏,由於心臟病復發,逝世於南京,享年85歲。

科學成就

1929年,到中央大學地學系任教授,講授《岩石學》與《礦物學》。1936年,李學清應當時江寧縣縣長之請,為該縣做地質調查並填繪地質圖,他領導全系教師開展南京市及江寧縣的地質調查工作。由於抗日戰爭爆發,調查報告雖已脫稿但無法付梓。直到1951年,做了補充修改以後才得以出版。
《礦物學》《礦物學》
1929年撰寫《廣東三水、高要、高明、鶴山、新會、台山、赤溪七縣的地質礦產》。
沉積岩方面,李學清曾於1927年根據地質調查所館藏的不同產地的竹葉狀灰岩標本進行研究,寫出《竹葉狀灰岩之岩石學研究》一文。
1928年,李學清發表的《黃土之化學及礦物成分的初步研究》是中國學者早期研究黃土的重要文獻。
李學清還曾對遼東大連和山東煙臺、青島等地進行過海濱沉積物的研究,並著有《青島海濱砂的研究》一文,這是中國有關海濱沉積物較早的研究報告。1957年,創建地質系沉積岩實驗室,為開展沉積岩研究創造了有利條件。同年,李學清與孫鼐合寫有關花崗岩成因問題的研究報告。
1961年李學清主持翻譯了戴里所著《火成岩成因及地球深度》和文契爾所著《光性礦物學》兩部經典著作。同年,他還主編了《沉積岩石學》一書,被教育部列為全國試用教材。

主要論著

1、李學清:湖北東南部銅礦礦物學研究,地質匯報,1929,(12):31-35
2、李學清:廣東三水、高要、高明、鶴山、新會、台山、赤溪七縣地質礦產。兩廣地質調查所年報,1929,2(上):11-20
3、李學清:河南南陽獨山之玉石,地質論評,1936,1(1):55-60
4、李學清:設立礦物學系。地質論評,1947,12(1-2):139-14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