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專門從事音樂活動的成功人士)

音樂家(專門從事音樂活動的成功人士)

音樂家,是個廣泛的名詞,簡明地說,就是專注於音樂領域中的藝術家。它包括全世界創作音樂和演奏音樂的人。唱歌的人也算是音樂家,但他們有特別的稱呼是歌唱家。也可以說是一種專門從事音樂活動,給人帶來精神上美的享受的成功的人,如莫扎特,貝多芬巴赫等等。

基本介紹

簡介,外國著名音樂家,希爾德加德·馮·賓根,紀堯姆·迪費,喬瓦尼·皮耶路易吉·達·帕萊斯特里納,奧蘭多·德·拉絮斯,安東尼奧·盧奇奧·維瓦爾第,巴赫,亨德爾,約瑟夫·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艾克托爾·路易·柏遼茲,費里克斯·孟德爾頌,蕭邦,弗朗茨·李斯特,約翰·施特勞斯,夏爾·卡米爾·聖-桑,卡爾·馬利亞·馮·韋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羅伯特·舒曼,焦阿基諾·安東尼奧·羅西尼,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喬治·比才,薩拉薩蒂,德沃夏克,愛德華·格里格,穆索爾斯基,普羅科菲耶夫,霍爾斯特,克羅德·德彪西,莫里斯·拉威爾,巴托克·貝洛,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蕭士塔高維奇,倫納德·伯恩斯坦,阿諾德·勛伯格,伊戈爾·費奧多羅維奇·斯特拉文斯基,奧利維埃·梅西安,菲利普·格拉斯,中國音樂家,冼星海,聶耳,王洛賓,賀綠汀,張曙,黃自,劉天華,陳鋼,華彥鈞,雷振邦,李煥之,馬可,蕭友梅,黎錦暉,馬思聰,李劫夫,趙元任,沈心工,李叔同,王光祈,楊蔭瀏,鄭律成,

簡介

在音樂家當中有一個特殊的類別,他不創作也不演奏音樂,而是負責指揮交響樂團,稱之為指揮家。好的指揮家有特殊的魅力帶領樂團演出,他也往往是樂團中的最耀眼的角色。

外國著名音樂家

希爾德加德·馮·賓根

Hildegard von Bingen(1097 – 1179)聖希爾德加德·馮·賓根,又被稱為萊茵河的女先知,中世紀德國神學家、作曲家及作家。天主教聖人、教會聖師。她擔任女修道院院長、修院領袖,同時也是個哲學家、科學家、醫師、語言學家、社會活動家及博物學家

紀堯姆·迪費

(法語:Guillaume Dufay,1397年8月5日-1474年11月27日),又譯杜飛,Dufay或作Du Fay,法國-弗萊芒作曲家中世紀文藝復興過渡期的代表性作曲家。15世紀法蘭德斯最偉大的作曲家。以康布雷大教堂少年聖歌隊員的身份接受教育,其後經由巴黎前往義大利,1420-26年在里米尼與佩沙洛的領主馬拉特斯塔家服務。迪費的主要作品是彌撒曲經文歌等各種當時主要的宗教音樂體裁的作品,此外還有不少世俗歌曲。他可能是最早使用世俗歌曲作為彌撒曲的定旋律的作曲家。他的音樂充滿了熱情的和聲和感情豐富的旋律,預示著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

喬瓦尼·皮耶路易吉·達·帕萊斯特里納

義大利語: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年-1594年2月2日),為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的作曲家,也是十六世紀羅馬樂派的代表音樂家。由於帕萊斯特里納在教會音樂中有很深的造詣,因此稱為“教會音樂之父”,後來也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是文藝復興時期複音音樂的經典之一。

奧蘭多·德·拉絮斯

荷蘭語:Orlande de Lassus,1532年-1594年),又稱拉索(Orlando di Lasso),弗萊芒作曲家。他是文藝復興晚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一生中共發表超過兩千首作品,其中包括義大利風格的牧歌、法蘭西式的香頌,和莊重肅穆的宗教樂歌。音樂史家亨利朗﹝P.Henry Lang﹞認為音樂史上僅莫札特的音樂成就能與之並駕齊驅。

安東尼奧·盧奇奧·維瓦爾第

義大利語: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暱稱Il Prete Rosso(紅髮神父),是一位出生於威尼斯義大利神父巴洛克音樂作曲家,同時還是一名大師級小提琴演奏家。維瓦爾第被認為是最有名的巴洛克音樂作曲家之一,在他那個時代聞名於整個歐洲。他最主要的成就在於樂器協奏曲(特別是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還有聖歌和歌劇。其最著名的作品為《四季

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巴洛克時期作曲家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與作曲家維瓦爾第亨德爾並稱巴洛克三巨匠,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生於愛森那赫市音樂世家。十八歲起歷任多處教堂和宮廷的樂長及管風琴師。巴赫的作品對歐洲近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全人類音樂的進步和發展指明了寬廣的遠景,為世界古典音樂樹立了豐碑,因此,巴赫被稱為“音樂之父”。
欣賞作品:管風琴曲《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小提琴曲《G弦上的詠嘆調

亨德爾

(Handel,GeorgFrideric,1685—1759),英國作曲家。出生於德國哈勒城,他自二十七歲起定居英國,對英國的音樂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英國人亦把他看作是自己的音樂家。創作作品類型有歌劇神劇頌歌管風琴協奏曲,著名作品為《彌賽亞》。亨德爾被譽為是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水上音樂》、《皇家煙火》和《彌賽亞》仍然廣為人知。他創作了四首加冕頌歌,其中《牧師扎多克》(1727年)是為喬治二世的登基所作,後來在每次英皇加冕時演奏。亨德爾在三十年內創作了四十餘首歌劇,1960年代以來,巴洛克音樂及復古風格演奏的復興令人們對亨德爾的正歌劇重新燃起了興趣。
欣賞作品:合唱曲《哈利路亞
小提琴曲《廣板》

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1732一1809),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派奠墓者之一。他出身貧困,從小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作曲主要靠自學,成年後長期任樂隊隊長,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1791、1794年他曾兩度赴英,備受歡迎。他主要從事主調音樂的創作,是他確立了"弦樂四重奏"和古典"交響曲"的結構形式,把交響曲固定為四個樂章形式,以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進行配器,為近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一生共創作了一百多部交響曲,其中較著名的交響曲有《告別》、《時鐘》、《狩獵》、《驚愕》、《軍隊》、《倫敦》、《牛頓》等,故他被稱作"交響樂之父"。
欣賞作品:室內樂《F大調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
交響樂《驚愕交響曲》

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莫扎特三歲起顯露音樂才能,四歲跟隨父親學習鋼琴,五歲作曲,六歲又隨父親學小提琴,八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十一歲寫了第一首歌劇。已知的有:二十部歌劇,四十多首交響曲,五十餘首協奏曲,二十七首弦樂四重奏等總計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樂作品中清新明快的節奏、悅耳動聽的旋律、高雅莊重的氣質,使他的音樂宛如天籟的聲音。人們都說,莫扎特音樂之美,古今無人能及。“音樂神童”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第40交響曲》
室內樂《G大調弦樂小夜曲》
管弦樂《費加羅的婚禮序曲》
鋼琴曲《土耳其進行曲》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於德國波恩,是集古典主義大成,並一手開啟浪漫主義音樂的德國作曲家,也是鋼琴演奏家自幼學習彈琴,1787年曾到維也納向海頓學習作曲,並結識莫扎特。貝多芬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和維也納體系的時代,歐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識此時正日益興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這些時代的特徵,或歌頌英雄,或反對封建,爭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來。其主要作品有《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命運交響曲》(即第五交響曲)、《合唱交響曲》(即第九交響曲)等。貝多芬的晚年十分淒涼,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貝多芬的葬禮舉行時,有二千多人參加護靈。貝多芬對音樂的最重要貢獻是交響曲,因此他被譽為“交響樂之王”。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第五交響曲》——命運
管弦樂曲《第六交響曲》——田園
鋼琴曲《月光奏鳴曲》
鋼琴曲《熱情奏鳴曲》
鋼琴曲《G大調小步舞曲》

舒伯特

(Franz Seraph Peter Schubert,1797-1828),奧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於維也納。童年時代就接觸音樂。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接時期。他的交響性風格繼承的是古典主義的傳統,但他的藝術歌曲和鋼琴作品卻完全是浪漫主義的。他絕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稱他為"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舒伯特在傳統的室內樂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它們也是維也納古典主義的最後一批作品。而在"即興曲"和"音樂瞬間"中,舒伯特使鋼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風格。它們的隨想性、自發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義的要素。
舒伯特最廣為流傳的是他那由感而發的六百多首歌曲。我們熟悉的還有著名的《舒伯特小夜曲》,優美的旋律,令人陶醉。

艾克托爾·路易·柏遼茲

(Hector Louis Berlioz,1803-1869),為法國作曲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十九世紹上半葉法國音樂最偉大的代表者。遵父訓21歲修完醫學課程獲得理學士學位後,他斷然決定改行從事音樂,從此跟家庭鬧得關係緊張,只得靠借債和私人教課維持貧寒的生活。著名的音樂評論家揚民望曾寫道:“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精華,可以說集中在作家雨果、畫家德拉克羅瓦和作曲家柏遼茲這三個人身上,他們的作品揉合著種種矛盾的因素,其中有豪邁的精神和革命的激情,也有藝術家個人孤寂心緒的衷心傾吐和種種空幻的奇想。”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幻想交響曲》

費里克斯·孟德爾頌

(F.Mendelssohn,1809-1847),德國作曲家。生於銀行家家庭。1822年起,先後赴瑞士、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義大利羅馬等地進行創作和演出活動。孟德爾頌的主要作品有:《蘇格蘭交響曲》、《義大利交響曲》等五部交響曲;管弦樂序曲《仲夏夜之夢》、《芬格爾山洞》、《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鋼琴曲《無詞歌》四十八首以及多種題材和體裁的器樂和聲樂作品。
孟德爾頌的作品風格優美生動,結構完整嚴謹,配器精巧。他在1829年指揮演出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樂》,使巴赫這部名作得以在樂壇占據重要地位。他還協助舒曼創立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仲夏夜之夢》

蕭邦

(Fredric Chopin,1810-1849),波蘭作曲家。蕭邦在孩童時代就顯示了音樂天才。十九歲時他寫下了《f小調鋼琴協奏曲》,1831年,蕭邦來到巴黎,與許多傑出的藝術家來往,如音樂家李斯特、柏遼茲,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海涅,畫家德拉克洛瓦。在與聞名於世的小說家喬治.桑的交往中,蕭邦步入創作最旺盛的時期。蕭邦是浪漫主義時代最有獨創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風格是獨特的。在藝術家中,蕭邦是為數不多把他的創作生活集中於鋼琴上的大師。他巧妙克服了鋼琴不能演奏任何時間長度的持續音的主要局限。對於現代鋼琴風格的形成,功不可沒。他第一次在音樂中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使斯拉夫民族因素歸入了歐洲音樂的主流。他的作品旋律矯健勇猛;瑪祖卡那騎士般的輝煌;圓舞曲充滿甜蜜的柔情。蕭邦還寫了幻想曲、諧謔曲、敘事曲、即興曲、前奏曲、奏鳴曲。他抒發感情神秘莫測、令人銷魂。
代表作品:《f小調鋼琴協奏曲》、C小調練習曲《革命》等。

弗朗茨·李斯特

(Franz Liszt,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他生於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曾先後作為薩里埃里、車爾尼、雷哈、巴埃爾的弟子。他十六歲時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義文藝家思想的影響,嚮往資產階級革命。在音樂上他主張標題音樂,開創了交響詩體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響詩共十三部。李斯特還受帕格尼尼的影響,創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鋼琴練習曲。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們譽為“鋼琴(技巧)之王”。
欣賞作品: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第六號。

約翰·施特勞斯

(Johann Strauss,1825~1899),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施特勞斯家族的傑出代表;出生在風行跳舞的維也納一個音樂世家家庭,與父親同名。被世人譽為“圓舞曲之王”。1844年組成自己的樂隊,演奏本人和父親的作品。1855-1865年應邀在聖彼得堡指揮夏季音樂會達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宮廷舞會指揮。後又從事輕歌劇的創作。其創作以《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圓舞曲》、《藝術家的生活圓舞曲》、《春之聲圓舞曲》和《安娜波爾卡》等一百二十餘首維也納圓舞曲著稱,被後人冠以“圓舞曲之王”的頭銜。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藍色多瑙河》

夏爾·卡米爾·聖-桑

(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1835—1921),法國作曲家,出生於法國巴黎,父親出身於諾曼第附近的貧苦農家,母親是水彩畫家。父親在聖-桑兩個月大時去世,聖桑由母親和伯母共同撫養,伯母是音樂家,於聖桑兩歲半時開始教他彈琴。聖-桑擁有驚人的音樂天份,五歲時寫出附有鋼琴伴奏的歌曲,七歲開始跟隨史塔馬替學琴,並和馬雷登學作曲,十歲時和比利時的小提琴家貝塞姆斯合作演出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幾個月後更舉辦首次鋼琴獨奏會,演奏曲目包括巴赫、韓德爾、莫扎特及貝多芬等人的作品。1848年進入巴黎音樂院選修風琴和作曲,隔年獲得院中風琴比賽第二名,1851年更獲得首獎。
欣賞作品:管弦樂套曲《動物狂歡節》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

(Carl Maria von Weber,1786一1826),德國作曲家。出生於一個戲劇之家,對德國民間音樂、風俗也有很深的體驗。這對他以後的音樂創作具有重要的意義。韋伯十歲學鋼琴,以後又學作曲,十二歲開始寫作歌劇音樂。1813年以後,他先後任布拉格劇院和德勒斯登交響樂團常任指揮,對這兩個演出團的成名起了重要的作用。
代表作品:
韋伯的代表作是歌劇《自由射手》即《魔彈射手》。它那濃郁的德國風格和浪漫氣息,被認為是德國第一部漫主義歌劇。此外,他還寫了歌劇《奧伯龍》,以及少序曲、協奏曲,奏鳴曲。其中,鋼琴曲《邀舞》最為膾炙人口。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他1840年5月7日出生於烏拉爾的伏特金斯克城一個充滿音樂氣氛的家庭。他自幼便已顯示出非凡的音樂才能,1862年,柴科夫斯基進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踏上接受真正的專業音樂教育的決定性道路。1866年就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歷時十一年之久。他創作出各種各樣的優秀作品。1877年開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創作的極盛時期。柴科夫斯基是總結全歐洲音樂發展的整個時代的一位偉大的世界規模的俄羅斯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響音樂體系,成為交響音樂方面登峰造極的人物之一。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寫了七部交響曲,其中《g小調第一交響曲》是他的交響樂體裁的處女作,是一部真正的俄羅斯交響曲,其特徵是著重於心理描寫、充滿愛國主義的抒情情調。這部交響曲也是人們理解他的交響樂作品的人門階梯和"門徑"。
代表作品:
1866,他創作出最初的三部交響曲、交響詩《弗蘭契斯卡·達·利米尼》、幻想序曲《羅米歐與朱麗葉》、舞劇《天鵝湖》以及《第一鋼琴協奏曲》等。這是柴科夫斯基創作的第一個時期。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創作的頂峰時期。1888-1889年他訪問了德國、捷克、法國和英國,與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諾、馬斯涅等結下了友誼。1877年開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創作的極盛時期。他開始創作兩部天才的作品--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響曲》。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創作的頂峰時期。在這期間,他除了創作《葉甫根尼·奧涅金》、《第四交響曲》外,還創作了《第五交響曲》、《曼弗里德交響曲》,歌劇《黑桃皇后》、《約蘭塔》,舞劇《睡美人》、《胡桃夾子》;還有《暴風雨》、《義大利隨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以及各種器樂重奏、鋼琴獨奏、聲樂浪漫曲等,幾平涉及所有體裁。特別是他在1893年夏天寫出的《第六(悲愴)交響曲》,是他的絕筆之作。

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評論家。他出生於德國茨維考城,從小喜愛音樂和文學。舒曼生性感情敏感,並且有民主主義思想。1834年他創辦了《新音樂雜誌》,對改變當時陳腐的音樂空氣,促進浪漫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關心和支持尚未為人所知的音樂家,如:蕭邦、柏遼茲、李斯特、勃拉姆斯、華格納等。
舒曼的代表作有:鋼琴曲《蝴蝶》、《狂歡節》、《交響練習曲》、《幻想曲集》等1840年寫了138首歌曲,被稱為"歌曲文萃",還寫了四部交響曲,及《a小調鋼琴協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

焦阿基諾·安東尼奧·羅西尼

(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1792-1868),十九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三傑之一,生於義大利貝薩洛。他十歲師從蒂塞學和聲,後學習作歌劇。所作的《塞維爾的理髮師》,集義大利喜劇的精華,它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的義大利喜歌劇的代表作。他的創作繼承了義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音樂充滿了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他並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1829年羅西尼寫了擱筆之作《威廉·退爾》,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願望,並對大歌劇體裁的形成起到了推進作用。
代表作品:
羅西尼創作了近四十部歌劇,代表作有《塞維爾的理髮師》、《威廉·退爾》、《灰姑娘》、《偷東西的喜鵲》以及正歌劇《奧賽羅》、《摩西》等。

里姆斯基-柯薩科夫

(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俄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他被公認為是最好的"海的風景畫"大師。但他首先是一位著名的俄羅斯作曲家,特別是俄羅斯歌劇藝術的巨匠。他出生於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受到家庭音樂氣氛的薰陶,六歲開始學鋼琴,十一歲嘗試寫作音樂。186512月首演他的《第一交響曲》獲得成功。1871年正式成為專業音樂家。他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學生都相當優秀,其中有:阿連斯基、阿薩菲耶夫、格拉祖諾夫、李亞多夫,伊波里托夫·伊凡諾夫、朱亞斯科夫斯基和普羅科菲耶夫等200多位著名音樂家。在他一生中最後的二十年間,他幾乎沒有採用過純粹的交響音樂的形式來寫作。他的交響音樂創作都具有標題性、敘事體和音畫式的傾向,他的交響音樂作品的情節,同俄羅斯的壯士歌和傳說、東方的民間故事以及人民生活的場面有著很密切的聯繫。他的交響音樂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東方色彩。他還著有《和聲學實用教程》、《管弦樂配器法》以及傳記《我的音樂生活》等。
代表作品:
他的主要作品有:歌劇十五部,包括音樂劇、史詩歌劇、神話歌劇、抒情喜歌劇和神怪歌舞劇等體裁,其中最著名的有《普斯科夫姑娘》、《五月之夜》、《雪女郎》、《聖誕節前夜》、《薩特闊》、《沙皇的新娘》、《薩旦王的故事》等。他的最後一部歌劇《金雞》是一部尖刻的諷刺作品。他的交響音樂作品數量不多,但非常精彩:六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有《第一交響曲》、交響組曲《安塔爾》和交響音畫《薩特闊》等;八十年代的作品則有交響組曲《舍赫拉查達》、《西班牙隨想曲》和《第三交響曲》等。

喬治·比才

(Georges Bizet,1838-1875),又名比捷。1838年10月25日出生於巴黎,父親是聲樂教師,母親出身於音樂世家。九歲學鋼琴,同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後又隨古諾學習。比才的第一部獨幕喜歌劇《醫生之家》受韋伯和義大利歌劇的影響較深。1856年他完成了《C大調交響曲》,這部作品形式嚴謹,旋律清新色彩明快,充分顯示了他的創作才華。年輕的比才音樂興趣廣泛,他高超的鋼琴演奏技術和總譜閱讀能力曾使當時的著名鋼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感到震驚。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卡門序曲》

薩拉薩蒂

(Piano 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西班牙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1856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和作曲。畢業後從事演奏與創作。以純熟、優秀的技藝和驚人的音樂記憶力著稱於世,被各國音樂界公認為19世紀最傑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流浪者之歌》(亦稱《吉卜賽之歌》)、《卡門幻想曲》等。
欣賞作品: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

德沃夏克

(Antonín LeopoldDvořák,1841~1904年),是十九世紀捷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德沃夏克於1841年誕生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近郊的一個貧苦家庭里。他的童年是伴隨著辛勤的勞動度過的。十三歲時,他便沿襲父親的道路,當了屠戶學徒。但是少年德沃夏克是一個十分上進,他刻苦自學,並逐漸顯露出音樂才能。他最先跟本村的樂師學習小提琴,十六歲時進入布拉格風琴學校學習。這所音樂學校是他成為音樂家的搖籃。1859年,德沃夏克以優異的成績從布拉格風琴學校畢業,此後他便開始在捷克國家劇院裡擔任中提琴師。在此期間,他廣泛地吸取各種音樂知識和技能,努力學習西歐古典主義和浪漫樂派作曲大師們的創作經驗,並且邁上自己的音樂創作道路。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自新大陸交響曲》—“新世紀交響曲”

愛德華·格里格

(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最傑出的作曲家。生於卑爾根,15歲時去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後去哥本哈根從加德為師。1864年結識了作曲家裡夏德·諾德拉克後,共同從事研究挪威民間音樂的工作。1867年創辦了挪威音樂學校,根據挪威詩詞創作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抒情歌曲,整理改編民間歌曲。其妻歌唱家尼娜是他作品最好的解釋者。他能巧妙地將主題用古典結構形式和現實的傳統音調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它與真正的民間音樂難以分辨。在創作中,他經常突破一些清規戒律。1868年創作了《a小調鋼琴協奏曲》,使他成為當時作曲家中的佼佼者。後期作品,一般都採用短小抒情形式,十分成功。代表作為交響組曲《培爾·金特》。
欣賞作品:管弦樂曲《培爾、金特組曲》

穆索爾斯基

(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1839-1881),俄國作曲家。穆索爾斯基出生於一個地主家庭。童年時代就表現出很不平凡的音樂才能。最初隨母親學習鋼琴。十歲時,在彼得堡向海爾克學習鋼琴。1852年,穆索爾斯基進彼得堡帝國禁衛軍士官學校,畢業後在普列奧勃拉任斯基軍團服役,充御前禁衛軍。兩年後脫離軍界。穆索爾斯基立志於音樂,但未得機會受正規音樂訓練。因此,他的不少作品開始因其手法獨特而不為人們接受。穆索爾斯基的主要作品有:歌劇《鮑里斯·戈東諾夫》、《霍萬斯基黨人的叛亂》、《索洛欽市集》(此作去世後由居伊續作);管弦樂《荒山之夜》、鋼琴組曲《圖畫展覽會》等。他的歌曲也不乏傳世佳作,如《跳蚤之歌》、《可愛的薩維什娜》等。
欣賞作品:獨唱曲《跳蚤之歌》,交響詩《荒山之夜》。

普羅科菲耶夫

(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1891-1953),蘇聯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自幼從母學習鋼琴,5歲試寫鋼琴曲、9歲試寫歌劇。14歲進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和鋼琴,20歲舉行首次個人交響樂音樂會。1918-1936年旅居美國、法國,從事創作和演出,36年回國定居,繼續從事音樂創作。1947年,獲俄羅斯聯邦人民藝術家稱號;1943-1951年,6次獲蘇聯國家獎金。1957年獲列寧獎金。普羅科菲耶夫的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1)早期(1902-1914)以管弦樂作品和鋼琴作品為主,富於青春氣息,音調具有俄羅斯民族風格;
(2)旅居國外時期(1918-1936)受西方現代音樂流派的影響,作品的節奏強烈、和聲複雜、曲調仍帶有俄羅斯悠長的音調;
(3)後期(1936-1953)創作追隨國際音樂新潮流,傾向於新古典主義
欣賞作品:交響童話《彼得與狼

霍爾斯特

(Gustav Dheodore Holst,1874-1934),是現代最傑出的英國作曲家之一,是一位有著瑞典血統的英國作曲家。1874年,出生於切爾滕納姆,霍爾斯特祖籍瑞典,他的曾祖父於1807年移居到了英國,1934年於倫敦辭世。霍爾斯特出生於一個音樂家庭,其父是一名鋼琴教師。受家庭的影響,霍爾斯特18歲時,就已擔任管風琴師與唱詩班指揮,並開始進行音樂創作。霍爾斯特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其中有歌劇、管弦樂曲、鋼琴曲以及獨唱、合唱。其中,最為人們廣為熟知的,當數他的《行星組曲》。
欣賞作品:管弦樂組曲《行星》

克羅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1862-1918),傑出的法國作曲家。他於1873年入巴黎音樂院,在十餘年的學習中一直是才華出眾的學生,並以大合唱《浪子》獲羅馬獎。根據馬拉美的同名詩歌創作了管弦樂序曲《牧神午後》,還根據比利時詩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戲劇創作了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他擺脫華格納歌劇的影響,創造了具有獨特個性的表現手法。鋼琴創作貫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貝加摩組曲》接近浪漫主義風格;《版面》、《歡樂島》、兩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則為印象主義的精品。管弦樂曲《夜曲》、《大海》、《伊貝利亞》中都有不少生動的篇章。他形成了一種被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欣賞作品:管弦樂前奏曲《牧神午後》
管弦樂曲《大海

莫里斯·拉威爾

約瑟夫-莫里斯·拉威爾(法語:Joseph-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法國作曲家和鋼琴家。生於法國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區小城西布勒,1937年在巴黎逝世時,已經是法國樂壇中與克勞德·德彪西齊名的印象樂派作曲家。
他的音樂以纖細、豐富的情感和尖銳著稱,同時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主要作曲家之一。他的鋼琴樂曲、室內樂以及管弦樂在音樂史上不容忽視。鋼琴曲諸如《Miroirs》和《夜之魔》是經典的作品;管弦樂例如《達夫尼與克羅埃》,還有替穆索斯基改編的《展覽會之畫》為鋼琴版本出色的展示了他以音樂表現光影色彩的技巧。對於大眾而言,最熟悉的應是他的《波萊羅》,但他本人不十分看重此作品,並一度把它描述為“沒有音樂的管弦樂曲”。
根據SACEM的統計,拉威爾比其他法國作曲家擁有許多忠實的支持者,使他成為最受歡迎的法國作曲家。

巴托克·貝洛

巴托克·貝洛·維克托·亞諾什(匈牙利語: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1881年3月25日-1945年9月26日),匈牙利作曲家,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匈牙利現代音樂的領袖人物。他的很多創舉劇烈震動了整個20世紀藝術圈。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蕭士塔高維奇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蕭士塔高維奇(俄語:Дмитри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Шостакови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前蘇聯時期俄國作曲家。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留在蘇聯,但同時也是當年少數名氣能傳至西方世界的作曲家,被譽為是二十世紀其中一位最重要的作曲家。
蕭士塔高維奇在蘇共政權中曾得過不少榮譽。例如他曾獲得當年蘇聯紅軍總參謀長、蘇聯元帥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的資助,可是,亦因為他曾試過與史達林主義及官僚作風有所衝突而兩度遭蘇共譴責兩次(在1936年和1948年)他的作品亦一度被禁止演出。史達林死後,他多次獲頒發多項國家的獎項和榮譽,也曾當過最高蘇維埃代表。
蕭士塔高維奇的音樂作品既融合了後浪漫主義(如馬勒)和新古典主義風格(如普羅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但亦不乏二十世紀的不協調音色和創作手法,因此他的音樂作品間中受到了官方的爭議,然而他的作品,普遍仍受到歡迎和好評。

倫納德·伯恩斯坦

倫納德·伯恩斯坦(英語:Leonard Bernstein,1918年8月25日-1990年10月14日),生名“路易斯”(英語:Louis Bernstein,後於16歲時更為現名),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勞倫斯,猶太裔美國作曲家、指揮家、作家、音樂講師和鋼琴家。

阿諾德·勛伯格

阿諾德·勛伯格(德語:Arnold Schönberg,1874年9月13日-1951年7月13日),後改姓氏寫法為Schoenberg,奧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音樂理論家,曾向亞歷山大·策姆林斯基學習作曲,其後並迎娶策氏之妹為妻。

伊戈爾·費奧多羅維奇·斯特拉文斯基

伊戈爾·費奧多羅維奇·斯特拉文斯基(俄語:Игорь Фёдорович Стравинский,1882年6月17日-1971年4月6日),又譯斯特拉溫斯基,俄國-法國-美國作曲家、鋼琴家及指揮,20世紀現代音樂的傳奇人物,革新過三個不同的音樂流派:原始主義、新古典主義以及序列主義。被人們譽為是音樂界中的畢卡索。
斯特拉文斯基作曲風格有許多的變化。他最早因為因為謝爾蓋·達基列夫委託的三部芭蕾舞劇而出名,而首演是由佳吉列夫的俄派芭蕾舞團在巴黎首演:1910年的《火鳥》、1911年的《彼得魯什卡》及1913年的《春之祭》。其中的《春之祭》讓往後的作曲者思考旋律的結構,也認為是讓斯特拉文斯基有長久聲譽的關鍵,革命性地拓展了音樂設計的邊界。他在“俄國時期”的作品有《勒納爾》、《士兵的故事》及《婚禮》,不過在之後的1920年代他的風格轉變成新古典主義音樂,這個時期的作品傾向使用傳統的古典音樂型式(大協奏曲、賦格及交響曲),使用許多以前(特別是18世紀)的古典音樂風格。斯特拉文斯基在1950年代轉換為序列主義風格,他這個時期的作品和以往的作品有些共有的風格:富有節奏性、用一些二個音符或是三個音符的cell建構出延伸的音樂概念、及在音樂形式及樂器學上的清晰明確。

奧利維埃·梅西安

奧利維埃·梅湘(法語:Olivier Messiaen法語發音:[ɔlivje mɛsjɑ̃],1908年12月10日-1992年4月27日),法國作曲家、風琴家、音樂教育家,普遍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樂常融入複雜的節奏語言(他私下鐘愛古希臘和印度音樂),並以“有限移調調式”(梅西安自他早期作品中提出的概念)鋪陳出和聲與旋律。梅西安身為一位天主教徒,曲作中常流露出他對信仰的虔誠。
他時常遠行,因而在作品中融入了多樣元素,例如日本音樂、猶他州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的風景以及聖方濟各的生活等。梅西安曾形容,當他聽見和音、尤其是根據他的音樂調式所譜出的和聲時,會不由自主產生共鳴、聯想到色彩(即所謂的聯覺現象),進而將這些色彩結合、轉化入旋律之中。有一段時間,他全心投入關於“全序列主義”參數化的實驗,因此被後世認定是序列主義領域的革新先鋒。他是首位在管弦樂曲中使用馬特諾琴的作曲家之一。

菲利普·格拉斯

菲利普·莫里斯·格拉斯(英語:Philip Morris Glass,1937年1月31日-),美國當代作曲家,簡約主義風格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創作涉及了傳統古典音樂的幾乎所有體裁,並且在流行音樂領域有不少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中國音樂家

冼星海

(1905—1945)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創作生活約10餘年,共作歌曲數百首(現存250餘首),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曲2部、管弦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創作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是多種多樣的民眾歌曲。《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聶耳

聶耳(原名聶守信,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中國音樂家,字子義(亦作紫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樂乃心聲”。聶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個特定的民族危亡時代所造就。那些鏗鏘有力的音符,也都是當時環境下人民的心聲。

王洛賓

(1913—1996)王洛賓同志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精神的音樂藝術家。在中華民族危難之時,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線,幾次參加抗日宣傳組織,積極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工作。他用滿腔的愛國熱情,先後創作了《老鄉,上戰場》、《洗衣歌》、《風凌渡的歌聲》、《奴隸之愛》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華北前線,鼓舞了許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他創作的《康定情歌》、《半個月亮爬上來》、《瑪依拉》、《在那遙遠的地方》、《阿拉木汗》、《亞克西》、《達板城的姑娘》、《薩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其中許多歌曲被編入大學聲樂教材。

賀綠汀

(1903—1999)原名賀安卿,又名賀抱真、賀揩等。解放後,賀綠汀先生將主要精力放在音樂教學上。他一直擔任上海音樂學院(新聞)院長的職務,並創辦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和附小,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音樂人才。他共創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曲,200多首歌曲,6首鋼琴曲,7首管弦樂曲,25部電影音樂及140餘篇論文、譯作等,還出版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等。他的歌曲《游擊隊歌》、《墾春泥》、《嘉陵江上》,在抗日戰爭期間流傳至海內外,是音樂會和歌詠活動中的傳唱不衰的曲目。他的器樂作品以鋼琴獨奏《牧童短笛》、《搖籃曲》,管弦樂曲《森吉德瑪》、《晚會》最為著名。他的創作,構思嚴謹周密,結構完整緊湊,手法簡潔洗鍊,感情真摯自然,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尤其是歌曲創作,其親切上口的旋律與鮮明的時代感使他成為人們永遠不會忘記的一位優秀的人民音樂家。

張曙

(1909—1938)1926年入上海藝術大學音樂科,後入國立印專主修聲樂。是左翼音樂活動的主要骨幹。作有歌曲200餘首。《日落西山》、《丈夫去當兵》、《打豺狼》、《洪波曲》等廣為傳唱。1938年在桂林死於日本飛機的轟炸中。

黃自

(1904—1938)1929年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音樂系。是近代有重大影響的音樂家。其合唱作品以《抗敵歌》、《旗正飄飄》流傳最廣,他還創作了我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及多首藝術歌曲學生歌曲、兒童歌曲、電影歌曲。器樂作品有《懷舊》、《都市風光幻想曲》兩部交響樂。

劉天華

劉天華選擇二胡作為改革國樂的突破口,借鑑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顫弓等技法和西洋器樂創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輪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並確立和運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這些,使二胡從樂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藝術表現的深刻性,從而使這件古代並不受人重視的民間樂器變成近代專業獨奏樂器,成為中國民樂的主角與代表,因而劉天華被視為近現代二胡演奏學派奠基人。

陳鋼

(1935-) 上海市人。從小跟父親陳歌辛學音樂,十歲起隨匈牙利鋼琴家伐勒學鋼琴。建國後入部隊文工團,十五歲開始音樂創作,曾經寫過一些無伴奏合唱和鋼琴間奏曲等作品。1955年進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從師於丁善德、桑桐和蘇聯專家,畢業後留校任教。大學四年級時,與何占豪合作寫了蜚聲國內外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後又編寫了《苗嶺的早晨》、《我愛祖國的台灣》、《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乾》、《清水江戀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樂作品。

華彥鈞

(1893-1950)民間音樂家。小名阿炳,江蘇無錫東亭人,當地雷尊殿道士華清和之子。華清和號雪海,擅長演奏各種民間樂器,尤精於琵琶。華彥鈞自幼從其父學習音樂。他四歲喪母,二十一歲患眼病,三十五歲時雙目失明。在無錫市以沿街賣唱和演奏各種樂器為生,飽嘗人間的苦難。阿炳的器樂演奏深為民眾歡迎,其超群技藝,早在十八歲時就已被當地的道教音樂界看好。他曾廣泛學習各種民間音樂,能超脫狹隘的師承和模仿,根據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創作、演奏各種器樂曲。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流傳於世。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等得以保存下來,並成為中國民族音樂殿堂中的瑰寶。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樂曲曾被錄音,並由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將其記錄整理,編成《阿炳曲集》(音樂出版社1956年出版)。

雷振邦

(1916--1997)是我國著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國家一級作曲,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能夠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音樂協會付會長、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16年5月,雷振邦出生於北京,滿族人。由於家庭生活比較優裕的,使他很小就接觸到京戲。七八歲時,便能哼唱京劇小段,還能用胡琴拉京戲以及一些歌曲。1928年9月,雷振邦來到瀋陽奉天公立學校讀國小,後入南滿中學。在音樂老師的薰陶下,雷振邦學會吹得一口動聽的口琴,加入學校口琴隊,並成為該隊的指揮。他常把一些歌曲改成口琴合奏,並指揮演出。

李煥之

(1919-2000)原籍福建晉江,生於香港。1936年入上海國產音專從師於蕭友梅。抗戰爆發後,在廈門、香港等地從事革命歌曲創作。1938年就讀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結業後留校任教,並主編《民族音樂》。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聯大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建國後,一直活躍在音樂戰線,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四十餘年來,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除了傳唱一時的《民主建國進行曲》、《新中國青年進行曲》、《社會主義好》等歌曲外,主要有管弦樂《春節組曲》、《第一交響樂——英雄海島》,古琴弦歌合唱《蘇武》,古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獨幕歌劇《異國之秋》等,還編有《作曲教程》,並撰寫了三百餘篇論文,部分收入《音樂創作散論》一書。

馬可

(1918-1976) 江蘇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後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導下,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巡迴演劇第三隊。1939年抵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工作、學習,得到冼星海、呂驥等人的指導,記錄、整理過大量民族資料。後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活動,解放後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一生寫了二百多首(部)音樂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與張魯、劉熾合作)、《白毛女》(與瞿維、張魯、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陝北組曲》等流傳最為廣泛。在音樂理論研究上,除了對冼星海作專題研究,著有《冼星海傳》外,還涉及到新歌劇的發展、戲曲音樂改革、革命音樂傳統和民眾音樂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並著有《中國民間音樂講話》、《時代歌聲漫議》等書和二百餘篇論文。他在歌曲創作、歌劇創作、音樂理論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編入《馬可歌曲選》出版。

蕭友梅

(1884—1940)1901年去日本學習教育及鋼琴,並加入“同盟會”。1912年赴德學習音樂,並以《中國古代樂器孝》一文獲得博士學位。是中國近代專業音樂教育的先驅和傑出的音樂教育家。《問》、《南飛之雁語》、《“五四”紀念愛國歌》是他的代表作,主要論著有《中西音樂的比較研究》、《中國歷代音樂沿革概略》。

黎錦暉

(1891—1961)1916年,參加“北京大學韻研究會”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開始致力於普及音樂教育和推廣國語活動,提出“學國語最好從唱歌入手”,從“訓練兒童”做起。他的歌后邊劇創作在中國歌劇發展史上有著啟蒙性的重要。代表作《可憐的秋香》、《葡萄仙子》、《月明之夜》、《小小畫家》等。

馬思聰

(1912—1987)是中國第一代小提琴家,也是近代最有影響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青年馬思聰主要以小提琴演奏家的身份他的音樂創作以小提琴音樂流傳最廣。他的《搖籃曲》、《第一迴旋曲》、《內蒙組曲》、《西藏音符》、《牧歌》、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等作品是中國近代小提琴音樂的重要財富。

李劫夫

(1913—1976)中國作曲家。原名李雲龍,曾用名李捷夫。“九一八”事變後,從事抗日救亡活動。建國後歷任東北音樂專科學校校長、瀋陽音樂學院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遼寧分會主席。一生創作歌曲205首,代表作《歌唱二小放牛郎》、《我們走在大路上》、《勝利花開遍地紅》、《沁園春雪》等。

趙元任

(1892—1982)著名語言學家。1010年去美國留學,並旁音樂。作有歌曲近百首,鋼琴小品若干首。他的音樂作品尤其是獨唱曲和與合唱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賣布謠》、《海韻》等代表著中國20年代音樂創作的高水平。

沈心工

(1870—1947)原名廣鴻、號長逵、筆名心工。1902年留學日本,在此期間,組織了“音樂講習會”並開始了樂歌的編創,學堂樂歌。沈心工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音樂教育家,也是最早編不歌教材的作者之一。代表作《體操——兵操》、《竹馬》、《鐵匠》、《革命軍》、《黃河》等。

李叔同

(1880—1942)學名文濤、字叔同。1905年東渡日本,主修繪畫,兼習鋼琴與作曲理論。1906年在日本獨立出版了中國最早的一本音樂期刊《音樂小雜誌》,同年和曾孝谷在東京發起組織了話劇團體“春柳社”。1910年回國後,任教於幾所高校為藝術教育付出了巨大的精力。1918年在西湖虎跑定慧寺削髮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歌曲代表作,《祖國歌》、《大中華》、《春遊》、《送別》等。

王光祈

(1891—1936)1920年赴德國留學,研習政治經濟學,1923年轉學音樂。1927年入柏林大學專攻音樂學,1934年以《論中國古典歌劇》一文獲波恩大學博士學位。他的研究,開東方民族音樂之先河。代表作《東方民族之音樂》、《歐洲音樂進化論》、《論中國古典歌劇》等。

楊蔭瀏

(1899—1984)12歲入“天韻社”從美畹卿學音韻崑曲等。1932年赴燕京大學選修音樂課,1936年任哈佛燕京學社研究員,並開始了樂律學的研究。他的代表作《國樂前途及其研究》和《中國音樂史綱》的出版,無疑是這一時期中國音樂史學進步的標誌。

鄭律成

(1918—1976)原籍朝鮮,1950年入中國籍,曾入魯藝學習。代表作有《八路軍大合唱》、《延水謠》、《延安頌》、《八路軍大合唱》選曲,等廣為傳唱。其音樂旋律灑脫、豪放、富有時代特點和鮮明的個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