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春(戲曲演員)

李少春(戲曲演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少春是著名京劇藝術大師 。李少春(1919—1975),河北霸州人,出身梨園世家,工武生、老生、文武老生,京劇李派藝術的創始人。誕辰:1919年11月4日,農曆己未年九月十二日;逝世:1975年9月21日,農曆乙卯年八月十六日。父李桂春(藝名小達子),多才多藝,善於創新,是著名的南派演員。幼年在“永勝和”梆子班坐科,23歲起改學京劇。曾在天津挑班演出。擅老生及武生戲、武生戲宗李吉瑞。妻子侯玉蘭為著名程派弟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少春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北霸州人
  • 出生日期:1919年11月4日
  • 逝世日期:1975年9月21日
  • 職業:戲曲演員
  • 代表作品:《戰太平》《打金磚》 《洗浮山》《野豬林》《響馬傳》《白毛女》《紅燈記》《鬧天宮》
人物評價,表演風格,人物經歷,特色劇目,藝術特色,代表劇目,活動年表,1931,1932,1934,1935-1939,1940-1944,1945-1949,1950-1954,1955-1959,1960年以後,

人物評價

李少春自幼在家中受到藝術薰陶與嚴格的庭訓,逐漸養成良好的藝術氣質。七歲從師沈延臣練功,十 一歲又請名師丁永利陳秀華到家中指導正式練功學戲。少春十分刻苦,無論寒暑,每天學、練十三四個小時,他雖然不曾進過科班,但由於家中督責嚴苛,倍嘗辛苦,終於練出深厚功底,練就一身功夫。1931年,他從上海赴天津,1932年正式登台演出,後返回上海。1934年僅十五歲,在上海與梅蘭芳同台合演《四郎探母》,得到梅的稱許和觀眾歡迎。 1937年李少春在天津演出,聲譽大起,一躍成為頭牌演員。他並不自滿,1938年拜余叔岩為師,成為余叔岩的入室弟子,因而使自己的表演藝術得到了飛躍發展。此時,楊小樓已經去世,余叔岩也已不再登台,李少春馳騁於北京、天津、上海的舞台上,宛如一顆新生的明星。他確實是一位文武全才,不可多得的京劇表演藝術家。

表演風格

他把楊派余派的真髓掌握得深入、透徹、嫻熟、傳神。在此基礎上,他又創作演出了新劇目《文天祥》,唱、念、做、打更是得心應手,舞台形象激昂慷慨,氣勢奪人。李少春的扮相清秀,嗓音寬厚,唱腔清純,身段優美。他的表演感情飽滿,武功出眾,擁有大批的追隨者愛好者。
京劇《野豬林》是他在繼承了楊小樓的劇本基礎上,自己創新編排的一出新戲,成為他的傳世之作。從立意、框架、場景設定、情節的貫穿,人物的刻劃,角色的唱、做、念都是李少春親自構思、設計,費盡了心血,可以說這是他全身心投入的一部經典劇作。但是,他尊重傳統,尊重老師,注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劇本最後請翁偶虹填寫和潤色)。在編演過程中,他還得到袁世海很好的合作,而且畢恭畢敬地徵求了郝壽臣先生的指點,得到了贊同和支持。正是李少春的虛心、熱情、寬容和誠懇,眾星捧月,使這個新劇目在劇壇上大放異彩。

人物經歷

1949年在上海,連演七十多天,上座始終不衰。新中國成立後,李少春加入了新中國實驗京劇團,任團長。1955年,加入中國京劇院,任一團團長,並於1958加入中國共產黨。此時,他的藝術創作熱情達到了高峰,他與袁世海翁偶虹結成藝術集體,連續編演新劇,主要有《雲羅山》《將相和》《虎符救趙》《大鬧天宮》《響馬傳》《滿江紅》《戰渭南》等。 《將相和》獲得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一等獎。此時,《野豬林》也進入了演出盛期,得到更多觀眾熱愛。1962年此劇被搬上銀幕,成為長期流傳下去的藝術珍品。
1958年起,李少春以飽滿的政治熱情投入到現代戲創作的工作之中,他積極參加演出和編導工作,塑造了《白毛女》中的楊白勞,《紅燈記》中的李玉和,《林海雪原》中的少劍波,《柯山紅日》中的楊帆等藝術角色,成功運用傳統京劇表演技巧塑造現代英雄人物,使這些優秀之作發出了耀眼的光輝。就是這樣一位京劇功臣,卻在“文化大革命”中慘遭迫害,於1975年逝世,年僅五十六歲。
隨著時代的發展,李派已成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京劇生行流派之一,學習和仿效者甚眾。學習和繼承李派藝術的名家有:其子李浩天李寶春,弟子董文華譚元壽陳正岩孫振林葉蓬李小春裴艷玲馬少良李光等,中青年較為出色的有于魁智王平等。

特色劇目

藝術特色

李少春老生宗余派,武生宗楊(小樓)派,被視為文武兼備,不可多得的人材。他幼功極為紮實,戲路寬廣,博採廣取,勇於創新,雖然宗余、宗楊,但不拘泥成規,善於體察劇情,運用技巧、程式刻畫各類不同人物。文戲唱腔韻味清醇,身段優美,表演細膩;武戲長靠、短打皆精,武功精湛,開打迅疾乾淨;演猴戲氣度飄逸,身手矯捷,對武打套路多有創新。

代表劇目

其常演老生劇目有《戰太平》《定軍山》《空城計》《珠簾寨》《斷臂說書》《打棍出箱》《紅鬃烈馬》《擊鼓罵曹》《寶蓮燈》《洪羊洞》《打漁殺家》《打金磚》等。常演武生劇目有《挑滑車》《兩將軍》《長坂坡》《戰冀州》《惡虎村》《三岔口》《武松》《連環套》《八大錘》《金錢豹》等。常演猴戲有《水簾洞》《鬧天宮》《智激美猴王》《五百年後孫悟空》《十八羅漢斗悟空》等。新編、改編之代表劇目有《野豬林》《響馬傳》《將相和》《滿江紅》《雲羅山》等。現代戲有《白毛女》《紅燈記》等。
李少春 相關書籍李少春 相關書籍

活動年表

1931

由上海北上天津,延聘楊(小樓)派名教師丁永利與余(叔岩)派教師陳秀華為師正式練功學戲。

1932

4月13日至15日李桂春,李少春父子在天津北洋戲院連演三晚。
首晚,李桂春演《東皇莊》,李少春壓軸演《惡虎村》;
次晚,李桂春演《鳳凰山》,李少春壓軸演《擊鼓罵曹》;
末晚,李桂春演《回荊州》,李少春壓軸演《安天會》。
5月,李少春自挑頭牌,於27日至29日連演大軸戲三晚,
劇目為《奇冤報》《安天會》與《打漁殺家》,很博觀眾佳評。
之後,少春隨父赴濟南,南京,武漢各地演出,又回上海。

1934

1934年在上海與梅蘭芳同台,合演《四郎探母》,深得梅蘭芳的讚賞。
1934年9月,農曆甲戌年:李桂春父子和雲艷霞赴武漢演出
李桂春、李少春父子和雲艷霞赴武漢演出,演於漢口大舞台。李少春時年15歲。時逢秋雨連綿,李桂春又是病體初痊,因而上座不佳。堅持半個月後,趕排連台《彭公案》,隔一兩天就演一本。這一招果然有效,扭轉了局面。演滿了一個月契約,又加演半個月,連演十多本,不但扭轉了戲院的虧損,還有盈餘。10月底,李氏父子按約去南昌,雲艷霞逕回上海。

1935-1939

1935年冬 再次回到天津。
1936年1月2日至4日,李少春隨父李桂春在天津南市大舞台連演三天,少春露演的《惡虎村》《八大錘》《武文華》《安天會》等戲都屬武劇,藝術益臻成熟。
1936年11月李桂春、李少春來甬 1936年11月下旬,天然舞台聘請小達子(李桂春)為首的京劇戲班來甬,演員陣容相當堅強。掛二牌的是小達子的兒子李少春,當時還只有17足歲,已經頗有名氣。配角有唐韻笙、塍雪艷、劉振元、李幼春等。
著名文武老生小達子早在1919年曾二次來過寧波,在寧波觀眾中可謂久享盛名。他在寧波主演過的武生戲有:《連環套》、《落馬湖》、《狸貓換太子》;文老生戲有:《四進士》、《姜子牙賣面》、《泥馬渡康王》;武老生戲有:《戰皖城》,《鳳皇山》、《獨木關》;還能反串淨角戲《黃鶴樓》中的張飛。
當時的李少春,雖然還非常年輕,但已經有十年舞台經驗,功底深厚。他來甬以演《八大錘·車輪大戰》中的陸文龍、《兩將軍·夜戰馬超》中的馬超,《惡虎村》中的黃天霸、《新長坂坡》中的趙雲等著稱。還主演過《大泗洲城》等。小達子、李少春父子在寧波足足演了一個多月才離甬。
1938年6月 正式組班“群慶社”1938年對少春來說,有著特殊意義。就在這一年6月,他正式組班,公演於天津中國大戲院,與其合 作的有趙金蓉(後為梁韻秋),袁世海,高維廉,王泉奎,李寶奎,閻世善等。所演劇目有《連環套》《兩將軍》《珠簾寨》《法門寺》《智激美猴王》《八大錘》《打金磚》等
李少春劇團“群慶社”合影李少春劇團“群慶社”合影
1938年7月,農曆戊寅年: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辦“夏季遊藝會”
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夏季遊藝會”,不僅有露天電影,還有露天雜耍,榮劍塵、小彩舞、小蘑菇參加演出,樓底下大戲院是京劇,李少春、袁世海、李寶奎高維廉閻世善李幼春於蓮仙、新麗琴、艾世菊等演出。
1938年8月2日,農曆戊寅年七月初七日:李少春首演《新天河配》
在“夏季遊藝會”上,李少春編排新戲《新天河配》,自飾前喜鵲王、後牛郎,袁世海飾金牛星。
1938年10月7日,農曆戊寅年八月十四日:李少春首次赴北京演出
李少春首次赴北京演出,在新新大戲院打泡。門前有“歡迎上海新到文武老生李少春”字樣。
演出劇目
《兩將軍》(李少春飾馬超,袁世海、張連庭分飾張飛,高維廉飾馬岱,李寶奎飾劉備
《擊鼓罵曹》(李少春飾禰衡,袁世海飾曹操
1938年10月19日,農曆戊寅年八月廿六日:李少春拜余叔岩為師
李少春在泰豐樓拜余叔岩為師,所授第一劇戲為《戰太平》。出席的有高慶奎、李菊笙、王鳳卿譚小培郝壽臣李洪春金仲仁鮑吉祥馬德成慈瑞泉吳彥衡王福山葉龍章袁世海李寶奎閻世善、高維廉、李桂春等。
1938年12月3日,農曆戊寅年十月十二日:李少春首演《戰太平》
李少春拜余叔岩後,所學第一齣戲乃《戰太平》。在新新大戲院首演,配演有袁世海、沈曼華、高維廉、慈瑞泉、陳富康高富遠。當日北京車水馬龍,萬人空巷,從北新華街的中央電影院,汽車一輛接一輛,一直排到西單余叔岩也親自到場觀看。
1939年2月14日,農曆戊寅年十二月廿六日:1939年北京同義會濟貧義務戲第二天
演出劇目
《戰太平》(姚世茹
《岳家莊》(金仲仁)
《演火棍》(宋德珠
《寶蓮燈》(徐東明徐東霞
《賀後罵殿》(王玉蓉,貫盛習)
《戰宛城》(小翠花,李少春,郝壽臣
《打棍出箱》(譚富英
《群英會》(馬連良姜妙香蕭長華袁世海李洪福,馬春樵)

1940-1944

1943年6月1日,農曆癸未年四月廿九日,10時:余叔岩喪禮舉行
今為余叔岩逝世“二七”,伴宿送庫之期。余宅領帖受吊。根據漢人禮俗,上午10時舉行點主儀式。特請祝煜元“賜福鴻題”,劉植源、李錫之為左右鴻陪。是日各方弔客接踵而至,計潘毓桂、李雅齋、朱復昌、凌撫元、吉世安、桂月汀等。梨園界尚小雲程硯秋楊寶忠楊寶森劉硯芳、萬子和、趙硯奎丁永利、王福山等數百人。
李少春李少春
余氏生前篤信佛教,曾皈依拈花寺老方丈全朗,成為在家學佛的居士,且與北京各大寺院結有“不解之緣”。因此,各名剎方丈蒞臨札拜者甚多。計有:戒台寺德明、鐵山寺百川、智禪、報國寺、地藏寺法齡、觀音寺如培、法源寺天文、光明寺常平、華嚴寺智山、長椿寺深慈、廣濟寺顯宗、觀音院純山、廣善寺慧三、聖安寺寶林、崇效寺越宗等約有數十位。一時滿棚黃袍高僧。此為一般俗家人死後所未有的盛況。余宅預備了大教席、清真席、素席三種,款待各來賓。雍和宮的喇嘛、白雲觀的道士、法源寺和龍泉寺的和尚輪流誦經禮懺。
因為余氏生前是龍泉寺的大功德主、大善士,故該廟敬送禪經一永日及焰口施食一堂。晚7時,各經壇法事功德圓滿,舉行送聖儀式。由余氏女公子慧齡等捧聖;余夫人及弟子孟小冬、李少春、程硯秋等數十人均著孝服相送,送聖行列一片縞素,真可謂滿街白矣。在虎坊橋焚庫時,圍觀者千餘人,交通幾乎中斷。
下午6時停靈法源寺。梅蘭芳挽曰:“締交三世,遠武同繩,燈火華堂,讚樂獨懷黃幡綽;闊別七年,赴書驟報,風煙舊闕,新聲竟失李延年”。孟小冬挽曰:“清才承世業,上苑知名,自從藝術寢衰,耳食孰能傳曲學;弱質感飄零,程門執轡,獨惜薪傳未了,心喪無以報恩師”。李少春挽曰:“教藝術心必期忠,品必期高,業必期傳,每含深恩痛無地;論孝道疾不能侍,衾不能承,志不能繼,空負厚望恨終天”。半老書生的輓聯嵌入孟小冬、李少春的姓名:“久病亘秋冬,小部衣冠傳優孟;及門著桃李,少年湖海吊殘春”。南皮葭翁則在《哭叔岩兼示小冬》中表達了對逝者的哀思及對繼承者的期盼:“白雪陽春絕妙詞,高山流水系人思。萬方崇拜余夫子,唯向冬皇索態儀”。
晚間,余宅孝屬正舉行“辭靈”祭時,忽聞余氏老岳父姚文卿大夫病危。余夫人急忙派人探視,時已“易簀”(換吉祥床)矣。蓋姚氏因姑爺去世,痛心之至,以至舊病發作,不可救藥。次日(6月2日)上午9時逝世,恰恰是余氏靈柩出堂之時,可謂巧哉。結果,余夫人兩頭落了喪事:婆家死了丈夫,喪禮未竣,娘家又死了父親,真是喪上加喪。
1944年1月17日,為了輔仁粥廠的籌款需要,在郝德元的籌劃下,邀請了李少春、葉盛章等人演唱《三岔口》白玉薇演唱《春香鬧學》

1945-1949

1945年10月31日,農曆乙酉年九月廿六日:慶祝蔣主席六秩華誕國劇大公演
在上海天蟾舞台舉行慶祝蔣主席六秩華誕國劇大公演。由上海戲劇聯合會主辦,會長梁一鳴
演出劇目
《蟠桃盛會》(周菊舫飾豬龍婆)
《九龍杯》(程少余飾黃三太,楊盛春飾計全,葉盛章飾楊香武,高盛虹飾鄒應龍)
《雙姣奇緣》(言慧珠飾孫玉姣,姜妙香飾傅朋,孫盛武飾前劉媒婆,馬富祿飾賈桂,袁世海劉瑾,何潤初飾國太,顧正秋飾宋巧姣,張盛利飾宋國士,楊寶森飾趙廉,劉斌昆飾劉公道,趙桐珊飾後劉媒婆,馬世嘯劉彪
龍鳳呈祥》(李少春飾趙雲,譚富英飾劉備,周信芳飾喬玄,韓金奎飾喬福,李盛泉飾吳國太,林樹森飾魯肅,劉連榮飾孫權,孫蘭亭飾賈華,梅蘭芳飾孫尚香,李世霖飾諸葛亮,趙如泉飾張飛,葉盛蘭飾周瑜)
其中《法門寺》趙廉一角,本擬請馬連良,但因被捲入所謂“漢奸”官司,一時不便登台,改請楊寶森。
1946年,農曆丙戌年,秋:秋聲社抗戰勝利後赴滬演出
程硯秋先應宋慶齡兒童福利基金會邀,率秋聲社赴滬演於中國大戲院。演畢,又應王準臣先生之請續演營業戲兩期共六十六天於天蟾大舞台,第一期與譚富英先生合作,加入葉盛蘭、袁世海高盛麟;第二期與李少春、俞振飛芙蓉草合作,陣容齊整,名角雲集。硯秋把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來創演的全部本戲如《賺文娟》《花舫緣》等,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新排的全部本戲《費宮人》《鎖麟囊》《女兒心》等一一展示於舞台,甚至連多年未曾露演的別具風格的傳統老戲如《玉堂春》《罵殿》《桑園會》《御碑亭》《弓硯緣》《汾河灣》等都演了,可以說是程派藝術的一次總檢閱和總結性質的演出,獲得空前的成功。
1946年11月,農曆丙戌年,月底:李少春二次赴武漢演出
李少春第二次赴武漢演出,單獨掛頭牌,接替張雲溪。他的武戲有《水簾洞》《鬧地府》《智激美猴王》《鐵公雞》《洗浮山》《兩將軍》等,文戲有《烏盆計》《擊鼓罵曹》《瓊林宴》《打漁殺家》《洪羊洞》《打金磚》等,每晚常演文武雙出。演了十餘天和張春華鄭冰如、王玉讓等一同離去。
1947年5月,農曆丁亥年:高盛麟、李少春、譚富英在滬打擂台演出
周信芳要提攜總掛“特別牌”的高盛麟,決定接下來由當年32歲的高來挑班頭牌唱大軸。當時上海由於有麒老牌、李玉茹掛頭、二牌,每每演出,高只能“名列前茅”。當時高在京劇界也有一定影響,但不是太大。再者當時北京正紅的兩大名角正在上海演出,一台是譚富英、王玉蓉在皇后大戲院,一台是李少春、袁世海在天蟾舞台。高對此信心不足,而周信芳則慧眼獨居,為高拍胸:一切有我!這樣,高在芙蓉草、苗盛春二位先生鼓勵才下頂下這個“雷”。
經過他們一番策劃,以武生聞名的高盛麟出其不意 ,以文武老生戲打炮:頭天《戰太平》,二天《打棍出箱》,三天《定軍山》,頭天打炮,高盛麟飾花雲,芙蓉草的二夫人,苗盛春的花安,姜妙香的王子,李克昌的北漢王。當天傾盆大雨而劇場觀眾爆滿,台前台後水泄不通,劇場氣氛熱烈,效果極好。當天李少春也唱《戰太平》,侯玉蘭的二夫人,孫盛武的花安,高維廉的王子,袁世海的北漢王,陣容頗佳,一時觀眾真有顧此失彼之感。
李少春李少春
高頭天滿堂,下兩場《打棍出箱》、《定軍山》又座無虛席,三天過後,高換戲歸行,大演楊派武生戲和蓋派武生戲,戲碼不斷翻新,觀眾處之若騖。又演過了半個多月,高又出新裁:每天一文一武雙出,前演《戰長沙》《定軍山》《捉放曹》《武家坡》《逍遙津》等,後就演《一箭仇》《四傑村》《洗浮山》《鐵籠山》《挑華車》《四平山》《長坂坡》等。就這樣,高盛麟和譚富英、李少春三人,足足唱了近兩月的對台戲,上座始終不衰,天天爆滿,皆大歡喜。奠定了高的大武生地位。
1947年9月12日,農曆丁亥年七月廿八日: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十天
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十天,即續演第五天,也即最後一天,演於上海中國大戲院。
演出劇目
搜孤救孤》(孟小冬飾程嬰,趙培鑫飾公孫杵臼,裘盛戎飾屠岸賈,魏蓮芳飾程妻)
四郎探母》(梅蘭芳飾鐵鏡公主,李少春[坐宮]、周信芳[交令、過關、巡營]、譚富英[見弟、見娘]、馬連良[見妻、哭堂、回令]分飾楊四郎,芙蓉草飾蕭太后,姜妙香飾楊宗保,馬富祿飾佘太君,馬盛龍飾楊六郎,高玉倩飾四夫人,劉斌昆飾大國舅,韓金奎飾二國舅)
1948年12月14日,農曆戊子年十一月十四日:袁世海“抗交兵役費、妨礙兵役工作”一案被宣判無罪。經李少春等到處奔走,花錢無數,袁世海“抗交兵役費、妨礙兵役工作”一案先被保釋,並在12月7日和12月12日兩次出庭受審,被宣判無罪。
1949年7月2日,農曆己丑年六月初七日: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
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平召開。戲曲界梅蘭芳、周信芳、李少春、程硯秋、李和曾等參加。
周信芳為主席團成員,曾作有關舊劇藝人翻身的發言。會上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
會上成立了中華全國戲劇工作者協會,周信芳當選為常務委員,李少春當選為全國委員會委員。又成立了中華全國戲曲改進會籌備委員會,李少春、葉盛章當選為常務委員會委員,周信芳當選為委員暨指導部負責人。

1950-1954

1950年6月1日,農曆庚寅年四月十六日:新中國實驗京劇團成立
在戲曲改進局領導的支持下,馬彥祥等反覆動員在戲曲界思想先進的京劇演員李少春、葉盛章、袁世海,按照民主方式,組織陣容堅強的新型劇團。經過兩個多月的說服動員工作,促成了李少春的起社與葉盛章的金升社合併,隨即組成以李少春、袁世海、葉盛章為主的新中國實驗劇團。
團大會選出團務委員:李少春、葉盛章、袁世海、孫盛武、翁偶虹駱洪年李世霖,推孫盛武為主任委員,李少春、駱洪年副主任委員。團中根據具體需要,設立演出委員會及學習委員會。演出委員會負責解決一切有關藝術創造、業務學習等問題,解決每出戲的導演、演員、舞台設計者,並擬定演出節目。演出委員會主任委員李少春,委員葉盛章、袁世海、駱洪年、李世霖、翁偶虹、蘇富憲。學習委員會負責考核政治學習的成績,檢查思想情況,進行思想教育並總結思想工作。學習委員會主任委員耿世忠,委員李少春、葉盛章、袁世海、孫盛武、駱洪年、李世霖。對外代表正團長李少春,副團長葉盛章、袁世海。具體領導學習委員會工作及進行全團政治思想領導為輔導員,團中特聘戲曲改進局幹部盛強擔任,秘書孫盛武的指責是領導業務組、總務組工作。
業務組組長李金泉,組分七股。
音樂股:幹事李鐵三、王德元
燈光股:幹事李幼春
道具股:幹事吳金寶
布景股:幹事趙壽洪
服裝股:幹事玉秀林
化妝股:幹事宋興成
劇務股:幹事蘇富憲、張盛祿
總務組組長葉盛章,組分七股
事務股:幹事閻續春
會計股:幹事蘇寶榮
出納股:幹事蘇寶榮
文書股:幹事翁偶虹
保管股:幹事李少春
宣傳股:幹事袁世海
福利股:幹事李世霖、李幼春
團員共84人,團中經費來源是演出收入,團員待遇均為薪金制,按團員文化水準及技術高低民主按份評定。不久即參加了戲曲改進局所屬的京劇研究院、成為北京市第一個由民營轉為國營的戲曲劇團。
1954年,農曆甲午年:京劇上海武生大會舉行並評出“四大武生”
京劇上海武生大會舉行,並有媒體評出“四大武生”:高盛麟、李少春、厲慧良王金璐

1955-1959

1955年1月2日 隨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緬甸 少春先生演出《三岔口》《鬧天宮》等劇。
1955年,農曆甲午年,年初:1955年初懷仁堂京劇演出
年初懷仁堂演出京劇《龍鳳呈祥》,梅蘭芳、程硯秋分飾孫尚香,馬連良飾喬玄,譚富英飾劉備,李少春飾趙雲,裘盛戎飾孫權,李多奎飾國太,葉盛蘭飾周瑜,蕭長華飾喬福,郝壽臣飾張飛。
1955年1月10日,農曆甲午年十二月十七日:中國京劇院成立
中國京劇院在北京成立。文化部決定:中國京劇院是京劇改革的示範性劇院。院長梅蘭芳,副院長馬少波,總導演阿甲;第一團團長葉盛蘭,副團長葉盛章;第二團團長張雲溪,副團長夏虎臣;第三團團長李少春,副團長袁世海李和曾馬彥祥等出席成立大會。
1956年5月 隨中國京劇代表團訪問日本
5月30日,農曆丙申年四月廿一日,晚:中國京劇院首次赴日本演出第一場
中國京劇院組建的訪日京劇代表團在東京歌舞伎座演出第一場。
演出劇目
《將相和》(袁世海飾廉頗,李和曾飾藺相如
拾玉鐲》(江新蓉飾孫玉姣,江世玉飾傅朋)
《三岔口》(李少春飾任堂惠,谷春章飾劉利華
貴妃醉酒》(梅蘭芳楊玉環,姜妙香飾裴力士,孫盛武飾高力士
1956年6月6日,農曆丙申年四月廿八日:中國京劇院首次赴日本代表團召開小型總結會
中國京劇院組建的訪日京劇代表團當日離開東京前往福岡,團里的領導抓緊時間,在車上召開小型總結會,小結在東京演出中的成就和問題。參加會的有歐陽予倩、梅蘭芳、馬少波、劉佳、孫平化、姜妙香、李少春、袁世海等。
途中經過廣島,有許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核子彈的受難者前來歡迎。歐陽予倩建議唱義務戲籌款捐贈核子彈的受難者和戰後無家可歸的孤兒。
1956年7月12日,農曆丙申年六月初五日:中國京劇院首次赴日本代表團舉辦救濟日本廣島核子彈受難者及戰爭中的孤兒義演
中國京劇院組建的訪日京劇代表團在廣島與朝日新聞社聯合舉辦救濟日本廣島核子彈受難者及戰爭中的孤兒義演。在日本最大劇場國際劇場上演,日夜兩場,兩場觀眾達一萬一千多人,因劇場只有四千多個座位,每場都有一千多人買站票,影響很大。
演出劇目
日場
《鬧天宮》(李少春)
《秋江》(侯玉蘭,孫盛武)
夜場
除三害》(李和曾,袁世海)
《三岔口》(李少春,谷春章
《拾玉鐲》(江新蓉江世玉
《雁盪山》(王鳴仲
《貴妃醉酒》(梅蘭芳,姜妙香,孫盛武)
1958年8月20日,農曆戊戌年七月初六日:中國京劇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一天
中國京劇院在人民大舞台公演。主要演員有李少春、葉盛蘭、袁世海、杜近芳。
1958年9月4日,農曆戊戌年七月廿一日:中國京劇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十六天
中國京劇院在人民大舞台公演。演出現代戲《白毛女》,主要演員有李少春、葉盛蘭、袁世海杜近芳
1958年9月5日,農曆戊戌年七月廿二日:中國京劇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十七天
中國京劇院在人民大舞台公演。演出現代戲《林海雪原》,主要演員有李少春、葉盛蘭、袁世海、杜近芳。
1959年,農曆己亥年:中國京劇院與北京京劇團聯合首演《赤壁之戰
中國京劇院與北京京劇團聯合演出《赤壁之戰》,譚富英主動將劇中主要角色魯肅(譚早年即有“活魯肅”之稱)讓與李少春扮演,自己則演一個分量很輕的角色劉備。
1959年4月29日,農曆己亥年三月廿二日:北京市文藝界抗議帝國主義和印度擴張主義分子干涉我國西藏問題座談會舉辦
北京市文聯等5單位召開“北京市文藝界抗議帝國主義和印度擴張主義分子干涉我國西藏問題座談會”,文藝界人士歐陽予倩曹禺趙樹理、馬連良、譚富英、馬少波吳雪韓作黎薛恩厚盧肅、李少春、白鳳鳴耿震等百餘人出席,會議由張季純副主席主持。
1959年6月3日,農曆己亥年四月廿七日:馬連良收梁益鳴為徒
馬連良收梁益鳴為徒,授業拜師典禮舉行,參加者有張夢庚、馬富祿、李洪春貫大元於連泉曾平梅蘭芳張仲翰侯喜瑞李桂春、蕭長華、郝壽臣、馬彥祥、馬少波、李多奎、徐蘭沅錢寶森茹富華、於永利、周益瑞、言少朋馬崇仁李慕良、魏靜生、雪艷琴、譚富英、張君秋、葉盛章、劉連榮、袁世海、裘盛戎、栗金池、李少春等。

1960年以後

1961年12月16日,農曆辛丑年十一月初九日:周信芳收李少春、李和曾、徐敏初、明毓昆為徒
在中國戲劇家協會組織的拜師會上,周信芳在北京收了四名徒弟,他們是:中國京劇院一團的李少春、中國京劇院二團的李和曾、雲南京劇院的徐敏初和江蘇常州京劇團的明毓琨。他們都是當時已經取得一定成就的演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京劇傳承的說法,周信芳當時收下的這四名弟子早已是各有門派的。因此,周信芳的這次收徒在梨園行就更有不同以往的意義。
1962年3月,農曆壬寅年:張君秋、高盛麟“走馬換將”
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漢高盛麟和北京張君秋兩人為主,各帶一個演出小組進行了一次難得的交流演出,當時《人民日報》在報導中將這種演出形式稱之為“走馬換將”。張君秋為北京京劇團頭牌旦角演員,高盛麟則為武漢京劇團武生台柱,論名氣,二人在全國京劇舞台皆享有盛譽,可相伯仲和媲美。
其時,張君秋正值盛年,些番南下交流,僅有陳少霖劉雪濤李四廣鈕榮亮等幾人隨同,演出班底則為武漢京劇團。他來漢為武漢京劇團作助演,武漢文藝界齊到車站歡迎,演出中一票難求,場場演出爆滿,掌聲經久不衰。武漢京劇名家高百歲關正明王婉華等均配合演出,亦轟動三鎮。除了拿手戲《望江亭》《狀元媒》《詩文會》等代表作外,還演出了《玉堂春》《鳳還巢》《秦香蓮》等劇目。其中與武漢市京劇團聯合合演《四郎探母》,關正明、高百歲分飾前後楊四郎,楊菊萍飾蕭太后,高維廉飾楊宗保,董少英飾佘太君。聯合演出《紅鬃烈馬》,張君秋與李薔華陳瑤華分飾王寶釧,高百歲、郭玉昆、關正明分飾薛平貴,王婉華飾代戰公主。此二場戲連團體票也不出售,個人限購2張,最高票價為1元8角。
武漢高盛麟北上赴京演出,僅帶倪海天、朱寶康、陳鴻鈞、楊正義等人,其餘由北京京劇團配演,其中有裘盛戎、譚元壽馬長禮張洪祥李世濟李毓芳等配合演出。演出一月余,四月中圓滿返漢。其間場場暴滿,轟動京師,那些挑剔得有些“排外”的北京戲迷也不得不佩服高盛麟的功夫。特別是形成了街談巷議楊派武生藝術氛圍,北京藝術界的名家和理論家還召開了研討會,對高的武生藝術進行了藝術分析和充分肯定。宗師蕭長華老先生親自為高先生配戲演出贊高的《挑滑車》,稱其撲、跌、騰、翻,整場步伐一步不亂。在北京先後演出了《挑華車》《英雄義》《鐵籠山》《洗浮山》《走麥城》《連環套》《長坂坡》等戲,頗受好評,特別是《鐵籠山》一劇,被楊派專家朱家溍列為榜首。期間周總理、李先念、彭真等都多次觀看演出並與高親切會見,而以蕭長華以及侯喜瑞為首的富連成科班在京之喜、連、富、盛、世、元、韻,各科師兄弟場場不拉,京劇武生名家孫毓堃、李少春、張雲溪、厲慧良、王金璐等先後或多次到場,台上觀摩,台下切磋,交流氣氛極為熱烈,在京掀起了熱議楊派武生藝術的熱朝。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合演出《連環套》,高盛麟飾黃天霸,裘盛戎飾竇爾墩,谷春章飾朱光組(原定其師葉盛章),馬長禮飾施公,高寶賢飾彭朋,張洪祥梁九公。演於北京展覽館劇場,兩天演出的6000多張戲票,兩小時一搶而空。演出中,高、裘二人各展所長,工力悉敵,台下觀眾應接不暇興奮不已。演出後,觀眾在場外將他們重重包圍,高呼二人之名。氛圍熱到極至。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合演出《長坂坡》,高盛麟飾前趙雲後關羽,裘盛戎飾曹操,馬長禮飾劉備,李毓芳飾糜夫人
高盛麟與北京京劇團聯合演出《走麥城》,馬盛龍、劉盛通、高寶賢均參加合作飾廖化等,譚元壽則飾高之馬童。高的關羽形象,被專家和觀眾稱為有天上關帝威嚴,有人間英雄氣概,各場演出後,總是在暴風雨般掌聲中多次謝幕。
高在京期間,又由北京文化局在廣和劇場組織兩次藝術報告會,由高先生作武生藝術的報告,受到文藝界聽眾和北京各劇團武生演員們、戲校學生們的熱烈歡迎。
這次走馬換將,文化部還下達二人各自收徒任務。因此,張君秋在武漢收了陳瑤華、王婉華為徒,高盛麟在北京收了楊少春李可後,茹富蘭堅持要高收其子茹元俊為徒,並要茹元俊正式磕頭拜師收為高先生的入室弟子,後四團又推薦俞大陸拜高為師。經高推薦,裘盛戎也收陳鴻均為徒。此次張、高二人走馬換將時間一個多月,掀起了京劇在京漢兩地的高潮,一直在梨園傳為佳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