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堂

隴西堂

隴西堂是一個旅遊景點,位於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城北關、渭河之濱的李家龍宮公園(李氏文化博覽館對面)內。景點由分置堂號牌樓、太白酒樓及迎賓區、朝祖區、祭祖區等建築群組成。

其中中院主祭堂為重檐歇山頂式結構,雕樑畫棟,檐懸匾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隴西堂
  • 地理位置: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南安鄉一心村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
  • 景點類型:歷史遺址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簡介,主要景點,簡述,天下李姓,隴西文化,李氏之源,郡姓,堂號,隋亂,後記,

景點簡介

貞觀十二年,唐太宗詔令天下,隴西為李姓的郡望
自此,海內外李姓的郡望、堂號均以隴西命名。
隴西堂位於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城北關、渭河之濱的李家龍宮公園(李氏文化博覽館對面)內。
分置堂號牌樓、太白酒樓及迎賓區、朝祖區、祭祖區等建築群。
中院主祭堂為重檐歇山頂式結構,雕樑畫棟,檐懸匾額。

主要景點

李家龍宮
李家龍宮遺址位於隴西縣南安鄉一心村廟兒巷,相傳是李氏家族聚居地。唐朝中葉在這裡建有上、中、下三組雄偉的建築,稱為李家龍宮,殿堂林立,建築巍峨,規模宏大,且規格較廟為高,自古李姓後裔在此祭祀祖先,其中主祭堂懸掛隴西堂匾額。 殿門上高懸隴西堂巨匾;堂內供有李姓始祖利貞公(理利貞)、李氏先祖泊陽公(李耳)、李氏先祖伯佑公(李崇)三尊牌位及漢白玉雕刻的李族祖像,成為天下李氏主要的祭祖場所。隴西堂 隴西堂前部有戲台和五座樓,後部有龍宮建築群和五座假山,謂曰前五樓後五山,均為兵災所毀,現五樓和三座假山夷為平地,只存有龍宮建築群十一座,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假山兩座。今僅存牌樓,稱頭天門。李氏族人還繪製保存有李家龍宮圖一幅,古建築有待重建。1958年改建隴西四中時古建築全部簡易改修。1993年9月對李家龍宮西主殿、北天第一門做了恢復原貌的維修,現存於古建築物上的雕龍栩栩如生、活龍活現,繞樑盤脊,雄姿昂然,同龍形樹一樣,刻上了歲月流逝,記述著中華隴西李氏文化發祥地的變遷。
仁壽山
仁壽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素有“天邊仁壽”佳傳。昔日,這裡亭、台、樓、閣林立,花草樹木繁茂,一派鬱鬱蔥蔥的興旺景象。其山上曾有建於唐中葉的“隴西堂”,雕樑畫棟,丹青彩繪,飛檐翼然,氣勢雄偉,終日香菸繚繞,自古李姓兒女在此祭祀祖先,緬懷先祖先賢的豐功偉績。唐朝末期,社會動盪,民族交融,隴西李氏大舉南遷,“隴西堂”數度遭毀,變成一片廢墟。改革開放以來,在上級的重視支持下,積極爭取資金對仁壽山旅遊風景區進行了大規模建設,成為省級森林公園,同時在仁壽山設立了“隴西堂”主祭堂。應海內外李氏來隴西尋根敬祖的熱切要求,1994年我們提出了重新修復“隴西堂”的構想,並組織力量進行了可行性論證,制訂了隴西堂建設規劃,2000年又組織專家重新對規划進行了修訂,撰寫了《仁壽山省級森林公園“隴西堂”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縣委、縣政府通過地區計畫處逐級上報,爭取西部大開發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該項目利用現有自然、人文景觀,通過充分挖掘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建設迎賓區(太白酒樓、購物中心)、朝祖區(設“六館—堂”,即肖像館、忠烈館、名人館、金石館、陳列館、藏書館和功德堂,並依地勢配建亭、台、樓、閣)、祭祀區(由紀念堂——隴西堂、祭祀塔、鐘鼓樓、戲樓觀台等組成)和基礎設施,形成獨具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朝祖、祭祀等觀光旅遊活動景點及集食、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旅遊服務設施。該項目建設總投資3044.11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2937.23萬元。項目建成後,將為絲綢古道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也將為更多的海內外李氏和各界遊客來隴西尋根敬祖,旅遊觀光,提供條件。

簡述

廣大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對祖國的認同感越來越強烈,到大陸尋根、敬祖、認宗的活動越來越多,這充分體現出我們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近年來日本、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一些李姓同胞不遠萬里,多次來隴西尋根敬宗。榮幸的是經過探根、認尋,他們均稱根在隴西,共同尊隴西郡為郡望,唯一的宗親堂號為隴西堂。廣大的李姓人士熱切要求開展隴西李氏文化的研究,重新修復隴西堂。 居於渭水河畔的隴西古郡是華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李氏的發祥地。隴西人民責無旁貸地挑起了修復隴西堂的重任。隴西縣委,縣人民政府報經甘肅省委、省政府辦公廳於一九九二年正式批准同意修復隴西堂,首先把它作為一個旅遊景點,既保存古代文化遺產,又可供遊人觀賞,還可把它作
隴西堂
為一個連線海內外李姓同胞的紐帶,使世界各地的李姓同胞增強對祖國、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在省上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已先後與美國、德國、日本、馬來西亞等海外的李姓宗親組織,有關知名人士及國內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包括台灣在內)的李姓人士取得了聯繫。澳門、台灣及國內五百多人先後捐款資助修復隴西堂。
修復後的隴西堂選址在仁壽山三清宮以東地帶。初步規劃建設的隴西堂,因地制宜、依山附勢、隨峰就險,順山而建。計畫建設迎賓區、朝祖區、祭祀區等,總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在迎賓區內的隴豐渠上架設漢白玉雕花欄桿的仿古拱橋,連線316國道。沿中軸線修建隴西堂堂號牌樓和3000平方米的太白酒樓,兩邊配建接待廂房,為賓客服務。朝祖區設有六館一堂,即肖像館、忠烈館、名人館、金石館、陳列館、博覽館、功德堂。同時,根據地勢,修建樓台亭閣,豎向拾級登道,橫向爬山長廊。祭祀區為該建築群的主建築,擬建紀念堂--隴西堂、祭祀塔、鐘鼓樓、觀戲台等。初步預算一期工程為3199萬元。

天下李姓

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隴西。在今天全中國可考的9000多個姓氏中,李氏人口達一億之多,成為全中華民族最大的姓氏,也是全世界第一大姓。李氏望族源遠流長,史載其上古始祖為皋陶,實則出自軒轅黃帝。 相傳黃帝五世孫皋陶出生在曲阜偃地,得偃姓,帝堯時擔任國之刑獄的大理職務,因斷案有方而子孫世襲大理職務,以官名命族為理氏。商末時理氏後裔理徵,因執法剛正不阿,被紂王處死,其妻契和氏帶幼子利貞避難於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後逃於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陽)。因母子倆錢糧不濟,饑渴交困,幸逢當地李樹果熟之季,二人摘李充飢,遂得以活命,後利貞唯恐株連後代,又不忘活命之恩,於是改理氏為李姓,理利貞遂為李姓之一世始祖。
李世民登基後,詔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編纂《氏族志》,詔令天下,李姓的郡是隴西,即以隴西郡李姓為顯貴世族,為世人所仰望,舉國上下以李氏至為尊貴,李氏後裔共奉隴西堂。始自,隴西遂為李氏宗族的共同標識,李氏人丁興旺,遍及海內外,李鎬九世孫李白詩讚道:我李白萬葉,柯條遍中州。天開青雲路,日為蒼生憂。唐王朝末期,社會動盪,民族交融,李氏渡江南遷,以至李家龍宮數度遭毀。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知縣李汝相倡導籌資再建,基本恢復了龍宮原貌。 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部分建築物被毀於米喇印兵火。康熙元年重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龍宮毀於兵災。清末及民初李氏族人陸續增建一新。

隴西文化

隴西李氏文化是隴西寶貴的文化遺產。隴西李氏文化研究總會和中共隴西縣委、隴西縣人民政府一直把隴西李氏文化作為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視窗”,在隴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海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後,我們將繼續以隴西李氏文化研究為紐帶,加強同海內外的交往聯誼,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凝聚海內外李氏、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力量,積極投身隴西經濟建設主戰場,為隴西經濟發展獻計出力,重振鞏昌雄鎮,再創隴西輝煌!

李氏之源

隴西,指的是隴山以西之地,隴山即今日六盤山。據《辭源》注釋,隴西郡包括蘭州、隴西及天水等地區,那就是說,秦、漢時的隴西郡,包括六盤山以西、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其郡治在秦、西漢、東漢時期,均在狄道(今日臨洮),三國、魏、晉、隋時期,均在隴西,即今日之隴西縣
木有本,水有源,中國最古老的姓氏,其木本水源,就是所謂的郡望。郡望是指每一郡中最為顯貴之氏族,且為全郡庶民所仰望的姓氏。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漢襲秦制,這就為郡望一詞打下了基礎。漢高祖統一中國,採用了“休養生息”的英明政策,很快恢復和發展了生產,“文景之治”,全國空前的繁榮了起來,漢武帝開疆拓土,使漢朝成為空前強大的封建帝國。在創建這些偉業的過程中,各郡都會湧現一批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們的姓氏便成了大姓,也就是所謂的“郡姓”。李氏的郡姓,也是在這個時期形成了。

郡姓

漢朝四百多年,中國大部分地區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各郡的“郡姓”,自然得到了大發展,這就為其後的各姓氏郡望稱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辭海.郡望》:“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世族,稱為郡望。”此時李姓早已是隴西最顯貴的世族,李世民登基以後,下詔天下的李姓的郡望,均為隴西,則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南宋鄭樵輯《通志》時,便在李氏源流的結語中說:“故言李氏稱隴西”。翻開甘肅史料,足可予以佐證。
既然是隴西郡的顯貴氏族,必然要做出不辱門第的功業,今天看來,隴西等地的李姓族裔,確實為國家民族卓有貢獻。1988年中國中央組織全國各省市編輯了一套《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概況叢書》,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甘肅卷叫《隴原物華》,在其“歷史名人”欄,列出了48位歷史名人。其中李姓人氏有9位,他們是李暠李淵李世民、李廣李陵李沖李晟李愬李彥仙,占歷史名人總數的18.7%;在“著名學者”和“著名文學藝術家”條下,列出的27位名人中,李姓占了7位,他們是李翱李白李益李約李公佐李復言李夢陽,占名人總數的25%。這么大的兩個比例數字,說明兩千多年來,李姓確實是隴原人民所仰望的姓氏,他們的郡望為隴西,也為我們隴原人民增光添彩。

堂號

姓氏的另一個表記叫堂號。由於生產的發展、政治領域的變遷、天災人禍的轉移、人口不停地流動、家族的一支一系定居某地後,為了保持最親近的血緣關係,便以“堂號”來維繫。所以同一郡望的家族,便有了不同的堂號,如同是太原郡的王姓,在山西等地的堂號叫“龍溪書院”,在甘肅等地的堂號叫“三槐堂”;陳姓是閩、台等地的大姓,他們的郡望同為潁川郡,但在台灣的各支陳姓中,便有了“德星堂”和“聚星堂”之分;只有李姓,郡望是隴西,堂號是“隴西堂”,走遍天下都一樣。在眾多姓氏中,郡望、堂號均取郡名者,實屬罕見,而堂號只有一個稱謂者,也只有李姓的“隴西堂”而已,這個獨特現象,有它深遠的歷史淵源。

隋亂

隋末天下大亂,李淵留守太原。他所統率的十萬軍隊,號稱關隴軍。他的祖籍是隴西成紀,軍旅也貫以“隴”字為榮。憑藉十萬關隴軍,南下洛陽,蕩平天下以後,便封其愛子李世民為“隴西郡公”,可見他和隴西故土的親緣之深了。也算巧合,時隔三百多年以後,南唐後主李煜也被趙匡胤封為“隴西郡公”,這絕不是隨便的敕封,大概趙匡胤知道唐室族裔對隴西有著很深的親情,使李煜安心就範罷了。

後記

一代明君李世民登基後,勵精圖治,振興百業,姓氏傳統,也為他所關注,詔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編纂《氏族志》,在全國範圍內收集氏族家譜,依據史書及文獻記載,鑑別世系,刊正姓氏。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書成,頒布天下,這就是著名的《大唐氏族志》。從史料看,此書將天下氏族分為上上、下下九等,李姓既為國姓,當然非上上莫屬了。舉國上下李氏至為尊榮,天下李姓是一家,還分什麼派和系,同為隴西籍,共奉“隴西堂”,以隴西為榮,尊隴西最親.。
祭祖文
吾祖吾宗,黃帝之胄。血祖皋陶,司法鼻祖。
木子為李,利貞始祖。聖哲老祖,天下獨有。
鹿邑為根。隴西望出。太宗盛唐,萬國仰慕。
繁及八方,英傑輩出。人口眾多,文化獨秀。
中華同根,萬姓一族。赫赫吾祖,天高地厚。
鮮花美酒,檀香蠟燭。伏惟尚饗,祖宗佑吾。
宗祠用聯
丞相將軍府, 隴西望族,
忠臣孝子門。 北海名流。
祖訓
明明我祖,漢史流芳。訓子及孫,悉本義方,仰絳斯旨。
更加推詳,曰諸子孫。聽我訓章,讀書為重,次即農桑。
取之有道,工賈何妨。克勤克儉,勿怠勿荒,孝友睦姻。
六行皆臧,禮義廉恥。四維畢張,處於家也,可表可坊。
仕於朝也,為忠為良。神則佑吾,汝福綿長,倘背祖訓。
暴棄疏狂,輕為禮法。乖舛倫常,宜羞祖宗,得罪上蒼。
神則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類相輚,不念同愾。
偏倫異鄉,手足干戈。我民憂傷,願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脈,泯厥界疆。汝歸和睦,神亦安康,引而親之。
歲歲登堂,同底於善,勉哉勿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