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中國區域範圍內的歷史)

中國歷史(中國區域範圍內的歷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衝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繫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歷史
  • 外文名:The History of China
  • 含義:中國領土範圍內的歷史
  • 範圍:從中華文明的產生到現在
原始社會,傳說時期,先秦時期,夏朝,商朝,周朝,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隋代北周,唐朝前期,唐朝後期,五代十國,宋元時期,遼金夏,遼,金朝,西夏,明清時期,近代時期,晚清時期,辛亥革命,民國初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國民大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朝代列表,

原始社會

參見:元謀人北京人藍田人山頂洞人河姆渡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曠古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也說公孫軒轅)(公元前2717-前2599年)時期算起,至今已有約5000年的歷史了。
北京直立人的頭骨化石和復原像北京直立人的頭骨化石和復原像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由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從產生文字之後算起,之前的時期稱之為“史前時代”。中國歷史中有傳說“伏羲創造八卦”,黃帝時期的“倉頡發明文字”等等,但都無證可考。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公元前1350年)商朝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約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著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河姆渡氏族黃河流域半坡氏族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況。
考古學時代
考古學文化
距今年代
典型遺址所在地
舊石器時代早期
180 萬年
170或60-50萬年
100-75萬年
70-23萬年
(早更新世)
(中更新世早期)
(中更新世)
(中更新世)
(中更新世)
(中更新世)
(中更新世)
山西芮城西侯度
雲南元謀上那蚌村
陝西藍田公王嶺
北京房山周口店
四川巫山大廟
山西芮城匼河
江蘇南京江寧湯山
遼寧營口金牛山
貴州黔西觀音洞
安徽和縣龍潭洞
內蒙古呼和浩特大窯
舊石器時代中期
19.5萬年
(晚更新世早期)
(晚更新世早期)
10萬年
(晚更新世早期)
湖北長陽大堰鄉鐘家灣村
陝西大荔甜水溝
山西襄汾丁村
山西陽高許家窯
廣東曲江馬壩獅子山
舊石器時代晚期
(晚更新世)
5.0-3.7萬年
3.0-2.8萬年
2.3-1.6萬年
2.3萬年
2.2-1.0萬年
1.9萬年
(晚更新世)
3.0-2.0萬年
1.5萬年
2.0-1.0萬年
1.5萬年
(晚更新世)
寧夏靈武水洞溝
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村
山西朔縣峙峪村
山西沁水下川
黑龍江哈爾濱市閻家崗
河南安陽小南海
北京房山周口店
四川漢源富林鎮
台灣台南左鎮菜寮溪
台灣台東八仙洞
湖北江陵郢北雞公
貴州興義貓貓山
廣西柳江通天岩
中石器時代
靈井文化
沙苑文化
白蓮洞文化
1.0 萬年以上
1.0萬年以上
1.0萬年以上
河南許昌靈井
陝西大荔沙苑
廣西柳州白蓮洞
新石器時代早期
約1.0萬年
約1.0萬年
約9000年
約9000-7500年
約7000年
約8000年
8000-7500 年
8000-7400 年
7300-6100 年
7800-7200 年
約7200年
8000-7500 年
7200-6800 年
7300-6800 年
7400-6300 年
江西萬年仙人洞
河北徐水南莊頭
湖南澧縣城頭山
河南舞陽縣北舞渡鎮
湖北枝城城背溪
山東淄博後李官莊
河北武安磁山
河南新鄭裴李崗
山東滕州北辛
陝西臨潼白家村
(甘肅秦安大地灣)
陝西西鄉李家村
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
內蒙古敖漢旗趙寶溝
遼寧瀋陽新樂
北京平谷上宅
新石器時代中期
7000-5400 年
7000-6000年
6000-5200年
6000-5000年
6400-5500年
7000-5000年
6300-4400年
6500-4500年
6000-5500年
6000年
約6400年
浙江餘姚河姆渡
浙江嘉興馬家濱
上海青浦嵩澤
江蘇南京北陰陽營
四川巫山大溪
河南仰韶村遺址、陝西半坡村遺址
山東泰安大汶口
遼寧長海小珠山
內蒙古赤峰紅山後
黑龍江密山新開流
台灣台北八里大坌坑
新石器時代晚期
5500-4500 年
5500-5000 年
5200-4200 年
約4400年
5000-4000 年
約4800年
約4200年
5300-4000 年
4000-3500 年
4400-4000 年
4800-4000 年
4500-3900 年
4800-4000 年
5200-4000 年
約4000年
約5200年
4000-3500 年
4400-3000 年
4500-3500 年
3000-2000 年
湖北京山屈家嶺
安徽潛山薛家崗
浙江餘杭良渚鎮
湖北天門石家河
廣東曲江石峽
江西修水山背
雲南賓川牡羊村
西藏昌都卡若
西藏拉薩曲貢村
山東章丘龍山鎮
河南陝縣廟底溝
山西襄汾陶寺
陝西長安客省莊
甘肅臨洮馬家窯
甘肅廣河齊家坪
內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溝門
福建閩侯縣石山
台灣台北圓山
台灣高雄鳳鼻頭
台灣台東卑南
【表格內容來源】

傳說時期

參見:炎帝、黃帝
傳說中,黃帝是大約4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促使這個部落聯盟逐步強大。他曾率領部落打敗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北方的蚩尤部落。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構成了以後華夏族的主幹成分。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這就是把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的由來。
黃帝黃帝
炎帝、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先後有。那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由推選產生。年老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堯死後,舜繼承了堯的位置,舜年老了,也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史稱“禪讓”。

先秦時期

參見:夏朝商朝周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

夏朝

黃帝炎帝部落聯盟成華夏族,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時期。標誌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他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出現東夷人,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延續近五百年。
夏禹治水有功,被禪位為天子,成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帝位後,都於陽翟,又曾都安邑或平陽。他一再會合諸侯,並將中國分為九州,定貢賦的制度。
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業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稱。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夏啟破壞禪讓的傳統,自立為王,恢復了黃帝王朝初期父子相傳的古老制度。從此,王位傳子不傳賢,啟實行世襲制度,開始了古人所說的“家天下”。傳至太康,啟第五子叛逃。
夏啟即位後,很能繼承大禹的事業,可惜死後,他的兒子太康無能,被一位諸侯首領、傳說中嫦娥的丈夫后羿所逐。太康死後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為夏王,但實權操縱在后羿手中。仲康死後,其子相立,后羿被他的臣子寒浞所殺,又殺相自立。當相被殺時相的王后緡正在懷孕,逃奔到有仍,生少康。少康長大後,就收聚夏的殘存勢力,滅掉寒浞,光復夏王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之子杼在位時擁有一支比較強大的武裝,徹底肅清了寒浞的勢力,並征伐東夷,使夏王朝發展到了鼎盛。其後的五代六王,社會比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夏王朝的統治,東至東海、西連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當時已經能冶煉較好的青銅,生產了不少的青銅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換也有所發展。有了比較進步的陰陽合曆和乾支記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術鬼神、淫亂,引起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漸衰敗。孔甲再三傳到履癸(夏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務修德,奢侈無度,殺人無數,四處用兵,勞民傷財,以致民眾反抗,諸侯叛離,終於被商湯所滅。
大禹治水大禹治水

商朝

商人傳說是帝嚳之子的後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於商,開始興起。經過五百年的發展,到成湯(即商湯)時,已經成為以亳為都城的強大方國。在伊尹的輔佐下,成湯首先爭取眾多方國的支持,征討不歸順的方國,最後興兵伐夏,鳴條一戰,夏桀兵敗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新建立的商王朝,雖然在社會型態上與夏王朝並無區別,但是他的誕生,畢竟給古代社會內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全了古代階級社會的機制。所以古書對商湯伐桀滅夏一事作了充分的肯定,認為“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商湯的孫子太甲在位時無道,伊尹把他放逐而由自己攝政。三年,太甲悔過,又迎歸復位、勤儉愛民、諸侯親附,社會安定,被稱為守成之主太宗。此後,一直到第九位天子太戊,是王朝鞏固和發展的時期。在第八代商王雍已時,曾發生過有諸侯不朝的情況,太戊繼位,在伊陟和巫鹹的輔佐之下,殷道復興,諸侯歸附,太戊被稱為中宗。
從第十位天子仲丁開始,商王室出現混亂。其後五代九王,多次發生廢除嫡子而另立弟弟或庶子,以及弟弟、兒子爭奪王位的權力鬥爭,並且多次遷都。先是帝「河亶」遷都於相,然後是帝祖乙遷都於邢。九世之亂,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國力衰敗,諸侯不朝,各種矛盾交錯,危機四伏。盤庚為了挽救王朝的危機,將都城由邢邑遷至殷,使局勢得以安定,政治,經濟,文化開始迅速發展。史稱盤庚遷殷。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自幼在鄉間長大,了解民間疾苦和稼穡艱難。他從奴隸中慧眼提拔傅說為相,任人唯賢,大力改革政治,使貴族和平民都沒有怨言,並多次出兵平定了土方,鬼方等遊牧民族的侵擾,大規模地對荊、楚用兵,商王朝的的勢力遠及四方,發展到鼎盛。
自二十四代王祖甲以後,社會矛盾加劇,殷王朝逐漸出現衰亂的景象。第二十七代王武乙無道,以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名為射天。後來他在河間打獵時,遭電擊而死。到第三十代王時,王權與貴族權勢的鬥爭發展到了鼎點。紂王自持聰明,剛愎自用,文過飾非,淫虐無比,奢侈無度,醉生夢死,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作長夜之飲。紂王設炮烙之刑,大肆殘殺王公貴族。濫施酷刑,加重聚斂,使得諸侯、貴族和小民都相與反叛。紂王在危機日益加深時,還大規模地對外圍部族用兵,平定東夷,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加速了商王朝的滅亡。西方的周人乘機發展起來,終於滅掉了殷商

周朝

  • 西周
西周(公元前1046 - 公元前771年)從武王滅商建國,到幽王亡國,共歷三百多年,是中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物質、精神文明對後世歷史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
先周是活動在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傳說是帝嚳元妃姜嫄的兒子棄。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自稱為周。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西伯昌積善修德,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周文王逝世。其子繼位, 稱武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
周武王周武王
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謀士,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諸侯不服,以王叔攝政。管叔、蔡叔不服,與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周公毅然率兵東征,平定了叛亂。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建設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後,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制。周公還制澧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周昭王貴為天子,南巡漢水時,卻被船夫用特製的膠船暗算,葬身於魚腹之中。周穆王繼位後,為了恢復周王朝的威望,新設太僕一職,作為太御眾仆之長,以加強王朝的中樞管理。他制定刑律,減輕刑罰,以加強對臣民的控制,施善政於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攝夷人,對邊遠民族的侵擾進行積極的防禦,制止了掠奪。穆王又曾東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諸部的反叛,南討楚國,大會諸侯於塗山。
以後,周朝逐漸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由於周圍戎狹的不斷侵擾,王朝陷 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對民眾的剝削,國內矛盾日益尖銳。有的貴族也開始破產,而表現出對現實的憤懣。
繼位的周厲王,不僅不採取安撫民眾、發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揮霍,連年對外征戰,變本加厲地剝奪,壟斷山澤 之利,引起民眾的不滿和議論。他就派巫師監視,殺死議論的人,使矛盾更為尖銳。三年以後,憤怒的鎬京居民終於發起暴動,將厲王流放到彘,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政權,歷史上稱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國歷史從這一年開始有了明確而且連續不斷的紀年。周厲王死後, 他的兒子宣王整頓朝政,曾經使周王朝有所復興。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 重。關中地區發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周幽王不僅不撫恤災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貪得無厭。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幽王烽火戲諸侯。最嚴重的問題是,幽王決定廢去王后申氏,殺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申後的父親申侯於是聯合西方部族犬戎,舉兵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幽王,擄走褒姒。幽王的兒子宜臼即位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周平王宜臼只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 春秋戰國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大成至聖先師孔子
隨著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制和瓜分公室,並互相爭鬥,以擴充領地。晉國的六卿爭鬥到最後,剩下韓、魏、趙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公元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周安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田民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三晉和田氏的勝利,宣布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殘酷政治法則。於是,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為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慾急遽膨脹。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
所以,這個時期戰爭頻繁。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秦漢時期

參見:秦朝漢朝
秦朝(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大一統王朝秦始皇為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秦統一後,為了防禦匈奴南侵,在連線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又向東、西兩段延伸,築成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城防。這就是有名的萬里長城。秦統治者的暴政導致了農民戰爭的爆發和秦王朝的滅亡。
秦始皇秦始皇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篡漢自立的短暫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學者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分,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史中。
漢高祖至漢文景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直線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匈奴帝國戰敗而向北狼狽逃遁。張騫出使西域首次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後蒙古人的叛亂。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於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
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根據五德始終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漢代為漢高祖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前期定都長安,又稱西漢、前漢;後期定都洛陽,又稱東漢、後漢。 漢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期的一個強盛、富饒的王朝,它繼承和鞏固了秦朝開始的統一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因此,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西漢共傳十四帝,前後經歷210年。
漢武帝漢武帝
漢朝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中華各民族的核心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原戰國時各國的文化便相互滲透融合,到西漢時中華地區在典章制度、語言文字、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多方面都逐漸趨於統一,構成了共同的漢文化。從此中華地區的各族就出現了統一的漢族。漢族和周邊各少數族都是漢代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成員。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三國兩晉南北朝

從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統一,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
漢昭烈帝劉備漢昭烈帝劉備
經過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東漢政權已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割據一方的軍事集團。曹操在官渡打敗袁紹,基本上統一北方。赤壁之戰,曹操被劉備、孫權大敗,退回北方。孫權、劉備的地位得到鞏固。213年,曹操稱魏公,建立魏國。220年,其子曹丕稱帝;221年,劉備稱帝建漢,史稱蜀漢;222年,孫權被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229年稱帝,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三國時期,各國經濟都得到了發展。
三國後期,魏國的力量日益強大。263年,魏滅了蜀漢。265年,司馬炎奪取魏政權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西晉的統一是短期的,由於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內遷的少數民族和各地流民不斷起義、反抗,終於導致了西晉的滅亡。
晉武帝司馬炎晉武帝司馬炎
西晉滅亡後,皇族司馬睿江南建立政權,史稱東晉。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後建立了許多國家,史稱十六國。383年,統一黃河流域的前秦和東晉間的淝水之戰,東晉取得了勝利,不久,前秦瓦解,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在南方,東晉之後,經歷了四個朝代,史稱南朝;在北方,經歷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朝代,史稱北朝南北朝時期,江南得到了開發,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進一步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南北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不少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就。

隋唐時期

隋代北周

隋文帝隋文帝
北周統一了大部分地區,剩下的陳軍事弱小。公元581年,楊堅篡取北周皇位。楊堅篡位既得益於北周宣帝暴崩的偶然,又僥倖於近侍內臣矯詔輔政,從而控制中樞。楊堅依靠北周武帝宣帝兩朝積累起來的強大皇權,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基礎,終於篡奪了北周的國祚。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南下滅陳。隋文帝楊堅又進行了不少改革。在政治上,他以確立“三省六部制”的政治體制為中心,加強了封建中央集權制;經濟上,他採用北朝以來的田畝制,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文化上隋文帝推崇佛教。隋煬帝楊廣即位不久之後,進行過度殘暴的征斂與統治,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隋朝楊廣造成了極其嚴重的隋末大亂,導致人口銳減到200餘萬戶,留下隋末嚴重分裂的局面。

唐朝前期

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
李淵李世民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打進關中之後,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之後,李淵李世民唐朝逐步攻滅眾多隋末割據勢力,統一,結束隋末大亂。李世民登基後攻滅突厥國、吐谷渾國、西域諸國、薛延陀國等眾多外敵,擴張占據河套、漠南、漠北、西域、安南等地,並且在這些地區建立了統治,使唐朝開始長期統治這些地區。
唐朝在政治上,完善了“三省六部”的政治體制;完備了教育體系;制定了更加完整的法律。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獎勵墾荒,安定農民生活,使農民進一步擺脫了魏晉隋時代半農奴式的人身依附狀態,取得了相對獨立的地位。
唐對商業採取寬鬆政策,交通便利,貨幣和度量衡統一,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空前活躍。都城長安有中外商賈“二百二十行”之多,是使臣商旅雲集之地,也是一個開放性的國際大城市。唐的手工業也十分發達,既有官營作坊,又有私營作坊,絲綢、金銀器、“唐三彩”均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唐朝已不“獨尊儒術”,而是讓儒、佛、道三教並舉,這也在客觀上增進了政治的開放和民族的融合,促進了經濟和文化藝術的繁榮。唐代國力強大,聲威遠播東亞,外患少,大多數農民都免除了兵役。在這樣一個較為清新自由的空氣中,唐朝人充滿自信精神,在文化上形成了一種高昂灑脫、豪爽開朗、健康奮進的格調。盛唐前後,無論是散文、詩歌、傳奇,還是建築、音樂、繪畫、雕塑、雜技、舞蹈、書法和工藝美術,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就,取得了遠超秦漢的繁榮。唐代敢於和樂於吸收外來文化和融合國內各民族的文化,其文學藝術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唐代文化遠播海外,對伊朗、日本、高麗、南亞次大陸阿拉伯、東羅馬帝國乃至非洲都有深遠的影響。

唐朝後期

唐朝被內訌安史之亂嚴重削弱。平亂後歸附唐朝的河北三鎮割據。根據歷史學家張國剛研究藩鎮的專著《唐代藩鎮研究》,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里,絕大部分藩鎮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唐末黃巢之亂時才出現普遍的藩鎮割據。
唐朝後期工商業取得很大發展。“絲布為衣,麻布為囊,氈帽為蓋,革皮為帶,內邱白瓮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唐朝官方下令禁止官員經商,有利於民間普通工商業者的發展、壯大。唐朝官方還下令“宜令諸道一任商人興販,不得禁止往來”,有利於商業的發展。
唐朝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唐朝後期開始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宋朝畢昇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並不實用。宋朝、元朝、明朝時期普遍使用的仍然是唐朝發明的雕版印刷術。
881年,黃巢攻陷長安,唐朝不久反攻攻滅黃巢。在黃巢之亂趁機做大的軍閥藩鎮勢力日強,原黃巢部將投降唐朝的將領朱溫做大,廢唐帝,建立後梁。之前,各地節度使已相繼稱王,構成十國的主要部分。

五代十國

自唐末朱全忠篡唐自立,改國號為梁,建都於開封。朱梁以後,繼起的朝代,分別是唐、晉、漢、周,與梁合稱為五代。除五代外,當時中國南方境內還有許多其它的割據勢力,即吳、楚、閩、吳越、前蜀、後蜀、南漢、南唐、荊南、北漢等十個王朝,統稱為十國。史稱五代十國,但實際的國卻不止十個。
後周世宗柴榮像後周世宗柴榮像
五代的第一個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進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後梁被世仇李存勖的後唐所滅。
後唐有比較開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實施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使社會出現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後繼者卻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滅。
石敬瑭認比他年紀小的契丹帝為父,被契丹帝冊封為大晉皇帝,定都開封。但源源不絕的財富卻流入契丹人的國庫。以至石敬瑭的養子石重貴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廣的建議下以向契丹稱"孫"不稱臣的藉口,企圖改變對契丹的依付關係,但契丹人用揮兵南下滅後晉,虜石重貴來作為答案,並在開封建立大遼,耶律德光自立為帝。
後晉滅,但遼政權無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從益為中原之主,太原劉知遠殺死李從益,奪取中原,自立為帝,建立大漢帝國。
他的兒子劉承佑因殺大將郭威不成卻被郭威所代為大周,郭威和他的養子柴榮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們的經營下,後周漸強,並逐步統一中國,但柴榮的繼承者柴宗訓是七歲的小孩,無力掌管天下,終大將趙匡胤在陳橋被手下黃袍加身,代周立宋。後來宋王朝在趙匡胤的經營下,終統一中國,結束五代時的大分裂。
區分
國別
建都
開國帝王
原官爵
興亡
年數
亡於
後梁帝國
開封
朱溫(全忠)
梁王.宣武節度使
907-923
17
後唐
後唐帝國
洛陽
晉王.河東節度使
923-936
14
後晉
後晉帝國
開封
河東節度使
936-946
11
後漢帝國
開封
北平王.河東節度使
947-979
33
後周
後周帝國
開封
鄴都留守
951-960
10
北宋
岐王國
鳳翔府
歧王,鳳翔節度使
907-924
18
後唐
南楚王國
長沙府
楚王.武安節度使
907-951
45
南唐
吳越王國
杭州
吳越王.鎮海節度使
907-978
72
北宋
前蜀帝國
成都
蜀王.西川節度使
907-925
19
後唐
南吳王國
江都府
吳王.淮南節度使
910-937
28
南唐
桀燕帝國
幽州
燕王.盧龍節度使
911-913
3
後唐
南漢帝國
興王府
南海王.清海節度使
917-971
55
北宋
南平帝國
江陵府
南平王,荊南節度使
924-963
40
北宋
閩帝國
長樂府
閩王,威武節度使
933-945
13
後唐
後蜀帝國
成都府
蜀王.西川節度使
934-965
32
北宋
南唐帝國
江寧府
李昪(biàn)
齊王.鎮海節度使
937-975
39
北宋
【表格內容來源】

宋元時期

從907年後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時期。
宋太祖宋太祖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相對安定,經濟獲得較大發展。五代十國後期,後周逐漸強大,為後來結束分裂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
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太祖成吉思汗
北宋建立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結束了唐朝末年的分裂局面,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封建經濟得到繼續發展。北宋中期,出現了財政困難等危機,為了克服統治危機,王安石實行了變法。北宋末,政治腐朽,防備空虛,金兵南下,北宋滅亡。1127年,南宋建立,宋與金對峙,南北經濟都有新的發展。
北宋時,同其並立的主要少數民族政權,有契丹族建立的遼,有取代遼的女真族建立的金,還有党項族建立的夏。各民族政權間不斷進行戰爭,同時也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
蒙古人鐵木真(後被稱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權。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元的統一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轄了全國。
宋元時期,各民族經濟交往頻繁,手工業、商業和城市經濟空前繁榮,中國同亞、歐、非各國聯繫加強,文化科學技術達到了高度繁榮的水平。

遼金夏

遼朝,或稱大遼或遼國,又稱契丹,簡稱遼,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遼朝的原名為契丹國,於916年建立,開國君主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947年定國號為“遼”,983年曾復更名“契丹”,1066年恢復國號“遼”,直到1125年遼為金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1211年,被屈出律篡位。1125年,被金國所滅。遼在與中原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融匯眾長,卓有成效地促進了契丹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的迅速發展。
遼在較短的時間內從部落氏族社會過渡形成奴隸制度社會,並在向封建社會躍進的同時統治了中國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繫,促進了融合。為開發蒙古地區和中國東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輝煌的歷史。

金朝

女真勃興於今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及長白山地區。1115年1月28日,女真領袖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國號大金。金朝建國後,展開以遼五京為戰略目標的滅遼之戰。五京一下,遼朝隨即滅亡。金滅遼後,與北宋遂成敵國。金太宗完顏晟即位後,挾滅遼之威,很快席捲而南,於天會五年(公元1127年)滅亡北宋。女真在消滅遼朝和北宋後,統一了包括黃河流域在內的廣大北方地區,並與南宋長期對峙。金朝在實行猛安謀克等獨特製度的同時,也採納了內地的很多政治制度。完顏亮在位期間,對南宋發動大規模戰爭,但以失敗告終。金在與南宋、西夏並立期間,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終維持其霸主地位。金朝後期,統治集團極其腐朽,各民族起義風起雲湧,同時又受到蒙古帝國軍隊的不斷打擊,終於亡國。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金朝時期,隨著封建化的深入,社會經濟獲得一定的發展。除了畜牧業的優勢外,其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也有所進步。金朝文化深受漢族影響,取得了相應的成就,其中戲劇較為突出,並產生了元好問等著名文學家。

西夏

西夏是以党項族為主的帝國,自南北朝時,居青海東南部的党項族強盛起來,隋唐時始內附中原,其居地置州、府首領拓跋赤辭受唐王朝賜李姓。
李元昊繼位後,實施了一系列提高民族意識的策略,廢除唐,宋的賜姓,改姓嵬名,自號兀卒(青天子)。隨後,李元昊實行變髮式、定服飾、造文字、簡禮儀、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並升興州為興慶府,擴建宮城,準備建國稱帝。脫宋建大夏帝國。元昊於大慶三年(宋寶元元年,1038)十月十一日正式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又大封群臣,並派遣使臣到宋朝上表要求宋朝正式承認他的皇帝稱號。1041年和1042年,元昊的部隊在好水川和三川口相繼大敗宋軍,宋仁宗只好冊封元昊為夏國王。西夏疆域,東臨黃河,西界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小方盤城),南接蕭關(今甘肅環縣北),北抵大漠。盛時轄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寧夏及陝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德旺繼位後,蒙軍乘西夏國勢積弱大舉進攻。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軍攻占肅州、甘州等地之後,揮師東進,越過沙漠、渡過黃河,攻占應里(今中衛)、西平府。1227年1月,成吉思汗留兵繼續圍困興慶府,他自已領軍南下,攻占積石州之後,於4月抵達隆德,並派兵攻占德川州。閨五月,成吉思汗上六盤山避暑,6月,西夏末主李睍率西夏文武官員投降。7月,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病死,蒙軍恐西夏有變,就在隨軍途中殺死李睍,從此,立國190年的西夏為蒙古所滅。

明清時期

從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止,是中國封建社會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漸衰落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前期,明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強化中央集權,發展經濟。為了加強軍事防禦力量,明成祖朱棣建設並遷都北京。為鞏固北部邊防,明政府修築了北邊的長城。為了進一步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明政府派遣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明朝中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江南一些地方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明朝後期,封建統治腐朽,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終於爆發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明朝的統治被推翻。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了女真族的政權後金。1636年,皇太極定國號為清,順治登基後,於1644年經山海關定鼎北京並擊敗李自成,建立了清朝。清初統治者為了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除設立內閣六部外,還增設了南書房軍機處;為了從思想上控制人民,清政府一再興起文字獄,壓制知識分子的反清思想。
康熙皇帝康熙皇帝
明清前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鄭成功收復台灣,清朝設定台灣府,擊敗沙俄對中國黑龍江流域的侵略,這些鬥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清政府粉碎噶爾丹的分裂活動,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加強對西藏的管轄,使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明清時期,出現了幾部總結性的科技著作,出現了反專制主義的帶有民主色彩的進步思想家。文學方面也出現了幾部優秀的長篇小說。

近代時期

晚清時期

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由於中國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在中英正當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英國為了改變貿易入超的狀況,向中國偷運鴉片。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民民眾強烈要求禁菸。1839年林則徐領導的禁菸運動,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戰爭中,廣大愛國官兵和三元里人民進行了英勇戰鬥。但由於清政府奉行妥協方針,終於導致戰爭的失敗。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從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爭中,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驚醒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了。中國從此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
鴉片戰爭鴉片戰爭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為了擴大侵略權益而發動的侵華戰爭。美、俄坐收漁人之利。四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鴉片戰爭後,清朝國內階級矛盾空前激化,農民起義風起雲湧。1851年,洪秀全發動了金田起義,並建立了太平天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1856年,太平天國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領導集團內部矛盾激化引發的天京事變大傷了太平天國的元氣;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體現了新時代農民戰爭的特點。太平天國的一些領導人,開始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中國獨立、富強的途徑,勇敢地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務。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農民戰爭的高峰。
19世紀60年代,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洋務派。從60年代到90年代。他們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沒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19世紀60、70年代,中國社會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既有革命性一面,又有妥協性的一面。中國無產階級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早於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新生產力的代表者,具有最堅決、最徹底的革命性。
慈禧太后慈禧太后
19世紀後半期,隨著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帝國主義更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1883年和1894年,先後爆發了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中法新約》的簽訂,使法國進一步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馬關條約》簽訂後,各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展開了資本輸出的激烈競爭,還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甲午中日戰爭後,由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以康有為梁啓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掀起維新變法運動。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發動政變,使維新變法歸於失敗。這場維新運動史稱戊戌變法
19世紀末,在華北地區爆發義和團運動。這一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畫,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1900年夏,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這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辛亥革命

1894年,孫中山創立了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廷的視野。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進行革新,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正是教育方式的這一根本性轉變,為後來風起雲湧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造就了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寶貴人才。
孫中山孫中山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出現了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等著名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傳家。隨著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也相繼建立起來。1905年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革命派通過與保皇派的論戰,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
同盟會成立後,革命黨人發動了萍瀏醴、廣州黃花崗等一系列起義,四川發生了保路運動。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接著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民國初年

1912年3月,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臨時政府正式遷京後,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權建立起來。袁世凱對內鎮壓國民黨,對外出賣國家主權,孫中山號召武力討袁,“二次革命”發生了。由於國民黨力量渙散,北洋軍力量強大,“二次革命”很快失敗。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開始了復辟帝制的活動。孫中山再次組織武力討袁,護國運動爆發,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在絕望中死去。
北洋政府首腦袁世凱北洋政府首腦袁世凱
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徐州軍閥張勛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進北京擁戴溥儀復辟,但復辟醜劇只持續了短短的12天。段祺瑞再次執政後,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為維護共和制度,孫中山倡導了護法運動,但不久也失敗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得到了短暫的發展。

新民主主義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了。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提出的口號。新文化運動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李大釗宣傳十月革命,在中國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從而使新文化運動有了新的發展。
嘉興南湖一大會址嘉興南湖一大會址
巴黎和會拒絕了中國代表的正義要求,激起中國人民強烈義憤。1919年的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6月初,運動發展成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民眾愛國運動,並取得了初步勝利。五四運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五四運動既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又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從此,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民眾的力量得到了廣泛的發動等,這些不僅使五四運動本身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涵,還直接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階級上、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條件。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開來,成為新思潮的主流。一批先進分子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初步結合起來。1920年,共產主義小組在各地相繼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誕生了。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1922年1月香港海員罷工到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罷工,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次高潮。

國民大革命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反對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的戰爭。
經過二七慘案,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僅僅依靠工人階級的力量是不夠的,只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可能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為此,中國共產黨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接著,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國民黨在廣州黃埔建立了陸軍軍官學校,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黃埔軍校黃埔軍校
國民黨一大後,中國反帝反封建的國民大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各地工人紛紛罷工,掀起反帝愛國運動的高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廣東、湖南等省的農民運動逐漸發展起來,廣東革命政府還創辦了培養農民運動骨幹的講習所;兩次東征陳炯明後,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統一;第一次東征後,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並將所屬軍隊編為國民革命軍。
為了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國民政府開始了北伐。北伐軍勝利進軍,不到半年打到長江流域。北伐戰爭得到了工農運動的大力支援;北伐戰爭的勝利又推動了工農運動的高漲,上海工人武裝起義取得了勝利。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右派加緊爭奪革命領導權。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這期間,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國民革命失敗了。
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戰爭。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國民政府。不久,國民政府舉行“北伐”,占領北京,奉系軍閥張作霖退到關外。張學良“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這樣,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但國民黨新軍閥間連年混戰給人民帶來極大災難。在國民政府統治下,四大家族憑藉國家政權,迅速聚斂巨額財富,成為中國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代表。
192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創建紅軍,開闢農村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開闢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接著,又取得紅軍三次反“圍剿”的勝利。與此同時,建立了中華蘇維埃政權。

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由於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三省淪亡。日本扶植溥儀做傀儡皇帝,建立偽滿洲國,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1932年,日本又發動了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變,取得了日軍駐留上海的權利。
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盧溝橋,中國軍隊奮起還擊,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由此揭開。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國民政府被迫對日作戰。9月下旬,國民黨公布中國共產黨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全民族的抗戰開始。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多次戰役,抗擊日本侵略者,但實行的是一條片面抗戰的路線,喪失了大片國土;中國共產黨實行的是全面抗戰的路線,執行持久抗戰的方針,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了許多抗日根據地,取得了很大勝利。
南京大屠殺日本暴行南京大屠殺日本暴行
1938年10月,日軍占領廣州武漢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對國民黨實行政治誘降,國民黨內的親日派叛國投敵;國民黨內的親英美派抗戰逐漸消極,製造反共摩擦事件,對此,中國共產黨給予了堅決的回擊和無情的揭露。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里,為了克服困難,爭取抗戰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終於度過了最困難時期。
1944年,解放區軍民開始局部反攻。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七大”。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毛澤東發出“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號召,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訂無條件投降書。經過十四年艱苦奮戰,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8月,毛澤東親赴重慶同國民党進行談判,國共雙方代表簽訂了《雙十協定》。但是,國民黨在談判期間派軍隊向解放區發起進攻。解放區軍民打退了國民黨的軍事進攻。國共雙方代表簽訂了停戰協定,並在重慶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
北平和平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舉行了入城北平和平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舉行了入城
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在美帝國主義援助下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從1946年夏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全國性的反攻。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後發動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23日解放南京。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敗退台灣,至今不能統一。
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標誌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京
開國大典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建國之初,中國政府成功地在占全國農業人口總數90%以上的地區完成了土地改革,三億農民分得了約4700萬公頃的土地。1953年至1957年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畫取得巨大成就: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達8.9%以上 ;建立起一批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沒有的基礎工業,包括飛機和汽車製造業、重型和精密機器製造業、發電設備製造業、冶金和礦山設備製造業以及高級合金鋼和有色金屬冶煉等。同時進行三大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基本建立起來。
從1957年到1966年,是中國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3倍,國民收入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8%;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都有幾倍乃至十幾倍的增長;農業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大規模展開。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國家和人民遭受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重新復出,自1978年底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起推行“改革開放”政策,把工作重點放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通過改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逐步確立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是建國後形勢最好的時期。
鄧小平在1984年建國35周年國慶節上的講話鄧小平在1984年建國35周年國慶節上的講話
1989年江澤民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1993年擔任國家主席,率領中國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與繼承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國策,中國呈現出政局穩定、經濟高速發展、外交活躍的鼎盛局面。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到21世紀初,中國基本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斷提高,到2011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
2002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一中全會上,胡錦濤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 ;2003年3月,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胡錦濤當選為國家主席,吳邦國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
習近平習近平
2012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五代領導集體的核心,2013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當選為國家主席,張德江當選為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中國繼續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前進。

朝代列表

夏朝約前2070年-約前1559年(約500年)
商朝前1559年-前1046年(約600年)
周朝
前1046-前256
西周前1046-前771 (約329年)
東周前770-前256
春秋前770-前476 (共295年)
戰國前475-前221 (共255年)
秦朝前221-前206 (共16年)
西楚前206--前202(共5年)
西漢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共16年)
玄漢公元23年--公元25年(共3年)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共196年)
三國220-280
220-265(共47年)
221-263(共43年)
222-280 (共59年)
晉朝265-420
(共156年)
西晉265-316 (共51年)
東晉317-420(共104年)
十六國304-439(共136年)
成漢304-347
前趙304-329
前涼314-376
後趙319-351
前燕337-370
前秦351-394
後燕384-407
後秦384-417
西秦385-431
後涼389-403
南涼397-414
南燕398-410
西涼400-421
北涼397-439
北燕407-436
胡夏407-431
南北朝420-589
(共170年)
420-479
北魏386-534
479-502
502-557
西魏535-557
東魏534-550
557-589
北周557-581
北齊550-577
隋朝581-619(共39年)
唐朝618-907 (共290年);武周690-705 (共16年)
五代907-960
(共54年)
後梁907-923
十國891-979(共89年)
南吳902-937
(契丹)
遼朝916-1125
前蜀891-925
後唐923-936
吳越907-978
904-945
後晉936-947
南漢917-971
南平924-963
後漢947-950
南楚927-951
後蜀934-965
後周951-960
南唐937-976
北漢951-979
宋朝960-1279
(共320年)
北宋960-1127
西夏1038-1227
南宋1127-1279
金朝1115-1234
(大蒙古國1206--1271
元朝1271--1368
(北元1368--1388
明朝1368--1644;南明1644--1662;明鄭時期1662—1683
後金1616--1636;清朝1636--1912
中華民國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10.1--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