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鎮人

左鎮人

晚期智人 (Homo sapiens sapiens),因發現於中國台灣省西部台南縣左鎮鄉(今台南市左鎮區)而得名。標本都撿自臭屈附近的菜寮溪河床。菜寮溪是台灣地區出產動物化石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迄今台灣地區唯一發現化石人類的地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左鎮人
  • 外文名:Zuozhen man
  • 類型:中國的晚期智人化石
  • 發現時間:1971年
發現,由來,揭秘,文化模式,

發現

中國的晚期智人化石。1971年起在台灣台南左鎮菜寮溪陸續發現。包括頂骨、額骨、枕骨和牙齒等標本。根據對化石中氟、錳含量的測定,估計其年代為距今3萬~2萬年。是迄今台灣省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是目前所知最早在台灣出現的人類之一,因為其化石是在台南縣左鎮鄉的菜寮溪所發現的,所以學者將其稱之為「左鎮人」。左鎮人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現代人種(Homo sapiens sapiens),其頭骨化石經過計量的測定後,推測約有2萬至3萬年之久。這說明了至遲在距今2萬至3萬年以前,台灣島上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台灣最早的史前文化 ---「長濱文化」,可能就是左鎮人的文化。
1971年台灣大學宋文薰教授到台南左鎮鄉(今台南市左鎮區)調查,在台南化石收藏家郭德鈴所蒐集的菜寮溪化石中,發現一片屬於人類右頂骨殘片的化石。1974年日本古生物學家鹿間時夫教授也在台南化石收藏家潘常武的藏品中,找到一片采自同一地區的人類左頂骨化石。這兩片人類頭骨化石經化驗結果,認定是屬於現代人種智人(Homo sapiens),推知約有2~3萬年。這說明2、3萬年前,台灣島上已經有人類居住。學者將此頭骨所代表的人類,稱之為「左鎮人」。
台南市有個郭姓人家,父親和三個兒子都喜歡考古。他們經常到各地採集先民的遺物、化石,人稱郭家班古生物採集隊。1970年夏季的一天,他們來到台南縣東南的左鎮鄉(今台南市左鎮區),那裡被視為化石的豐富出土地區。郭家還在讀高中的小兒子,在乾涸的小溪――萊寮溪的河谷里,拾到一塊棕色有黑斑點的化石,長約7.8厘米,最寬處8厘米。他覺得這塊化石很奇特,以為是古生物化石,就帶回家中,放在陳列室里。次年,台灣大學教授宋文熏在郭家看到這塊化石,去研究,並用科學方法測定,確認這是一個青年男子頭部頂骨化石殘片,上面還可看到密布的微細血管印痕。這個男青年有20歲左右,生活在距今大約3萬年至2萬年。1974年以後,人們又在這裡陸續找到一些古人類的頭骨、額骨和牙齒的化石。這是台灣至今發現的最早居民的化石。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就以發現的地點,將他們命名為“左鎮人”。“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即舊石器時代晚期。在體質和形態上,他們很相似,有如堂兄弟。

由來

“左鎮人”是從哪兒來的?且不說他們和山頂洞人的相似,就是在福建的清流、漳州和東山等地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時間雖比“左鎮人”晚些,但從牙齒結構、體質形態上看,也屬於同一起源。前面說過,古地理學研究證明,舊石器時代台灣島和祖國大陸連成一片,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從祖國大陸東南經過長途跋涉,先到達台灣西部,再向南遷移到一處四面青山環繞、溪水明澈的地方。這就是今天的左鎮。他們就在那裡安居下來。

揭秘

考古資料證明,台灣最早的人類來自大陸,他們帶去了華南的原始文化。可是當時尚未發明水上交通工具,原始人類是如何跨越台灣海峽呢?筆者認為存在著東山陸橋。首先地球史證明海平面存在升降交替的狀況。地球有冰期間冰期頻繁交替出現的演變規律,相對應的是冷暖氣候的交替變化。冰期到來,氣候變冷,海平面下降;間冰期到來,氣溫回升,海平面也上升。在台灣最高的玉山一帶發現的貝類與魚類的化石,說明間冰期時這裡曾是一片汪洋。 其次台灣海峽水深較淺,海平面只要下降40米,淺灘帶就能露出海面。現在台灣海峽水深均小於100米,有四分之三海域水深小於60米。在海峽中南部橫亘著一條淺灘帶,由台灣淺灘、南澎湖淺灘、北澎湖淺灘和台西淺灘組成,稱為東山陸橋,一般水深不超過40米。以今天海平面為準,結合全球性冰川活動和氣候波動研究,冰期以來台灣海峽海平面有三次下降幅度可能超過40米,說明東山陸橋有存在的可能性。
東山路橋存在的證據
東山陸橋存在的證據一是在陸橋兩端發現哺乳動物化石。從中反映出動物群組合的時代是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化石保存和埋藏狀況表明這些哺乳動物原來就生活在那裡。特別是在台灣島西部第四紀地層中,發現了許多普通象、劍齒象、野牛、犀牛、劍虎等大型哺乳動物的化石,這些動物都是遠古東亞大陸特有的動物,在四川、浙江、川西、滇中也有類似發現。它們不會飛翔和游泳,卻出現在台灣島上,只有一個解釋:遠古時代,台灣海峽可能是一片低洼的陸地或有陸橋,它們由此遷徙過去,後來被海水阻隔。
二是在海峽中發現古河道。海洋地質研究證實,在海峽東西兩側近岸分布著兩級海底階地和數條海底峽谷,它們酷似台灣陸地上的三角形河谷。兩級海底階地標誌著不同時期的低海岸線;海底峽谷則是陸地上水系流入海峽,在海峽中發育的古河道。這些被埋入海峽的古河道,與現在地面的河流相銜接,分別是閩江木蘭溪、九龍江向海峽延伸的一部分。海底河谷的發現,證明遠古時代這一帶海域曾是陸地。
三是在海峽中發現陸相沉積物。陸相沉積物是指在陸地上暴露在陽光和空氣中形成的堆積物,台灣海峽中恰恰存在著這種沉積物,說明它曾經暴露在陽光和空氣中。
四是海洋鑽探資料,也是最直接的證據。上世紀80年代在海峽西岸布置了16 個鑽孔,其中兩個鑽孔深度較大,達到上更新統中部地層,其柱狀岩芯的古生物和黏土礦物分析表明,7-5萬年前存在陸相沉積物。由此可見,東山陸橋的存在不僅有客觀自然的可能性,而且還有大量的證據。同時證明,台灣最早的人類是在7-5萬年前雨木冰期早期的低海平面時期,從閩南-粵東經東山陸橋遷徙到台灣的。

文化模式

由於“左鎮人”頭骨化石系在菜寮溪河床發現,所以應該是從某處被沖刷到菜寮溪,直到由於當地採礦工作的進行,才在偶然間被發掘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學者無法判斷其確實的地層層位,也沒找到和該人類伴存的文化遺物,因此,在推斷和該人類相關之文化模式的時候,就比較容易碰上困難。
不過,隨著更多考古遺址的發掘,現在一般學界的看法,是將“左鎮人”當做是西部“長濱文化”的主人。長濱文化是台灣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性文化,因此,左鎮人可能也是使用石片器、礫石器和骨角器、以漁獵維生的舊石器時代人類。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其可能更接近住在丘陵台地地區的網形文化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