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皇派

保皇派

亦稱保皇黨,和革命派相對立。指清末民初,以康有為和梁啓超為首的開明貴族及保守派資產階級。建立初因慈禧皇太后發動政變,康有為等維新派逃往國外宣傳維新思想,正式名稱為“保救大清光緒皇帝公司”,德宗去世後他們力主保留皇帝,實行君主立憲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皇派
  • 別名:保皇黨
  • 敵人革命派
  • 內涵:以康有為為首的貴族及資產階級
  • 全稱:保救大清光緒皇帝公司
  • 對立:革命派
  • 制度:君主立憲制
事件發生,內容,

事件發生

支持、保護所謂“資產階級司令部”,或支持、保護當地的黨政組織、本單位領導“走資派”、對文革有保留意見,與造反派持不同政見的人和組織。
源於1966年6月5日人民日報社論《做無產階級革命派,還是資產階級保皇派?》。該文給反擊聶元梓大字報,支持、保護以陸平為首的原北大黨委和以彭真為首的原北京市委的人,戴了一頂保皇派的帽子(“以陸平為首的資產階級保皇派”)。漫畫化地將其比喻為“以擁護帝制、反對共和為宗旨的,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反動集團”。“保皇派”矛頭明著指向保皇者,暗地卻是指向被保者。成了文革中一個廣泛使用的名詞。
同年8月2日,北京建工學院1100多人成立了針對造反組織“八一戰鬥團”、擁護工作組的“革命團”。8月25日北京31所中學紅衛兵組成“西城區紅衛兵糾察隊”,以抑制衝擊黨政軍和揪斗各級領導人的社會混亂。各級、黨政負責人聞知毛澤東支持態度後,馬上讓他們的子女、部屬也組織了紅衛兵、赤衛隊等半官方的類似組織,多以“毛澤東思想紅衛兵”為名。它們得到官方默許、支持,或由官方在幕後策動。提供諮詢意見,提供活動、辦公場所和政策支持,提供經費和物資。組織成員多為紅五類、黨團員或積極靠攏組織,傾向於保守現狀的民眾。往往在代際傳承的產業工人中,保皇派有較大的勢力。他們對現存政治秩序的態度,是親和的。除了支持、保護走資派外,也破四舊抄家、貼大字報批鬥反動學術權威,其行為的激烈,與造反派紅衛兵別無二致甚至更狠;尤其是在他們失勢的時候。最初處於多數派的地位,隨著中央文革小組越來越公開表態支持造反派,隨著造反派奪權得勢而來的政治壓力下的分化、組合,它們迅速失勢成為少數派。當他們失勢的時候,他們對牛鬼蛇神的批鬥,比造反派更狠。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革”“保”衝突一般結束於1966年底;但也有個別延續到較晚時期的,如武漢“百萬雄師”等[注1]。於是就有形容他們意志不易改變的詞語“鐵桿保皇派”。或簡稱“老保”,罵為“臭老保”(含厭惡、不屑)。奉命“三支兩軍”的部隊,由於曾與當地政府接觸較多,多數都支持了“保皇派”一方。“二月逆流”中站錯了隊,被強令迅速改正。1967年春季以後又有圍繞新成立的革委會的“保”與“革”、“反”的對立,反對派仍襲用“新保皇派”的稱呼攻擊對立面。[注2]這是一種煽動性極強、破壞性極大的命名方法、宣傳手段。在越左越革命的思維模式中,“保皇派”的定名,差不多就相當於宣告對手政治上的死刑。因此發動了一場規模更大、烈度更強的派性對抗。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央宣傳部部長陶鑄,因為不同意對劉少奇鄧小平極端行為,而被指為“中國最大的保皇派”、“資產階級司令部第三號人物”,被打倒、迫害致死。
[注1] 各地有代表性的保皇派組織有:北京“首都大專院校紅衛兵司令部”(一司)、“首都大專院校紅衛兵總部”(二司)、上海“赤衛軍”、西安“紅色恐怖隊”、湖南“紅色政權保衛軍”、武漢“百萬雄師”、河南“十大總部”、成都“產業軍”。
[注2]反對派則被稱為“無政府主義者”。

內容

文革時期,“保皇派”保的是文革前的領導幹部,也就是後來被認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簡稱“走資派”)。文革中,大批走資派被打倒,保皇派想保也保不住,很快就垮了。造反派得勢,但是造反派內部又分成兩派,勢不兩立,各地大亂,很多地方都出現大規模武鬥。到文革後期,大批原來被打倒的走資派重新出來工作,眾多造反派頭頭被判刑。回想起來,當初保皇派雖然曾被壓制、解散。但是他們所做的多少還有些意義——因為他們保的領導後來平反了,造反派雖然一時獲勝,但最終遭到打壓,而且直到今天也沒有好名聲。
康有為康有為
總而言之,文革是一場完全錯誤的政治運動,文革中人們的派性行動都是荒唐可笑的。一場噩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