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淵

何子淵

何子淵(1865—1941),字臨淑,諱東漢,廣東梅州興寧客家人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

1906年加入同盟會,任嘉應州主盟人,是廣東潮州黃岡起義領導人之一,曾秘密參與策劃廣州黃花崗起義。1914年回響孫中山號召組織討袁軍,後受命興辦礦業,籌措革命經費。1920年任孫中山粵軍總司令部咨議,1925年為東征軍籌餉。

何子淵先後在當地創辦多所新式中國小,開風氣之先,宣傳革命思想,培養了大批人才。他曾在辛亥革命、中國現代教育、實業救國國共合作等領域作出傑出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子淵
  • 別名:淵公、東漢、臨淑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興寧市石馬鎮星窩子順裕廬
  • 出生日期:1865年1月23日(清·同治3年)
  • 逝世日期:1941年(辛巳年)8月18日
  • 職業:革命家、教育家、實業家、社會活動家
  • 畢業院校:廩膳生員(廩生)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
    辛亥革命元老
  • 代表作品:《中華教育史》、《宋元明史概論》、《東漢文存》(六卷)
  • 子淵精神:變革、革新、與時俱進、永不言敗
  • 教育思想:求真  尚善  包容
人物生平,人物軼事,人物著作,人物評價,親屬成員,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1月23日,出生於廣東省興寧市石馬鎮星窩子順裕廬。
1881年,參加嘉應州院試,獲甲等第一名,錄為廩生,隨即赴興寧縣衙履職。
1883年,因“少年老成,辦事公道,文章道德俱佳”升任督學,專職督導全縣的教育工作。
1884年3月,何子淵從廣州出發,自費乘貨輪赴美遊歷、考察基礎教育兼茶葉貿易,同年歸國,矢志“教育革新、救國圖強”。
1885年6月,他在家鄉創辦了第一所西式六年制“宇南洞國小”,自任校長,並親自給學生授課,開設國文、算術、歷史、地理、圖畫、唱歌、體操、勞動等課程。
1888年,創辦同仁學校。
1896年,何子淵深感國力衰微,吏治腐敗,便跟反清組織“洪門會”取得聯繫,並秘密加入洪門,被同門中人尊為“淵公”。
1903年冬,何子淵與蕭惠長等人創辦興民學堂,第二年又與陳少岳等人創辦石馬兩等國小堂,為後來成立的同盟會及興民中學、興寧縣立中學(興寧一中前身)培養了大批人才。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後,僅興梅兩縣便有200多人入會,這不能不歸功於何子淵他們早年的教育革新。
1904年,何子淵與蕭惠長、江柏堅、姚竹英等人在這裡籌劃潮州黃岡起義,次年以修築鐵路為名聚眾千餘,約期“舉事”,但因訊息泄露而失敗,史稱第一次黃岡起義。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創立同盟會,何子淵經學生何天炯介紹入會,任嘉應州主盟人。為推翻滿清腐敗政權積極籌款,在學生中宣揚革命,始終一節。
1905-1907年,何子淵先後兩次與許雪秋謝逸橋蕭惠長等同盟會骨幹成員匯合潮梅會黨余既成陳涌波等策動潮州黃岡起義,與丘逢甲一起營救張花谷、蕭惠長等遇險黨人。
1906年,與蕭惠長等人創辦興寧簡易師範科,是中國第一批示範性高中興寧一中、粵東名校興民中學石馬中心國小的創始人,梅州文化教育界先驅、興寧新學的開拓者。
1909年,何子淵又與蕭惠長、張花谷、江柏堅等10餘人商定向外僑借槍,準備在梅縣揭旗起義。後因泄密而失敗,撤退時何子淵冒險殿後掩護,險遭不測。不久之後,何子淵他們又與同盟會早期領導人何天炯、何天翰等致力籌款,購買槍枝彈藥,參與震驚中外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和惠州起義。
1910年,廣州黃花崗起義前夕,何天炯深情寫下《憶子淵族叔》,將終日為會黨同志奔波操勞,鞠躬盡瘁,心繫黨國的何子淵喻為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萬世基業的中華帝師赤松子
1911年,何子淵與同盟會領導人何天炯、黃興等人致力籌款,購買槍枝彈藥,招募敢死隊員籌劃廣州黃花崗起義,並委派石馬刁田村陳文友等洪門兄弟運送槍枝彈藥,擬在惠城發動起義,接應黃花崗起義事敗,陳文友等人不幸被捕犧牲,葬於黃花崗,子淵長子何尚炬失蹤遇難。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義爆發的當晚,訊息靈通的何貫中第一時間得知起義發生的情況,立即將同寢室的李濟深等同學組織起來,得到把哨同學的協助,潛出軍校將清軍南下的唯一大動脈漕河鐵橋炸毀。漕河鐵橋被炸,清軍南下鎮壓起義運動的行程被耽擱,這不僅極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義軍接下來的軍事行動,其更大的意義在於,這為革命黨人在全國範圍內舉事贏得了充裕的時間,為辛亥革命勝利做出了傑出貢獻。
1912年初,何子淵被興寧縣剛成立的議會政府推舉為代議長,同年底議會正式選舉時被公推為議長。他先後提出振興山林、開辦實業、禁鴉片、禁賭博等方案,並得以實施。
1914年,何子淵等人奉孫中山之令組織討袁軍,事敗。蕭惠長、張花谷被迫出走南洋,子淵則繼續留守興寧與袁氏爪牙龍濟光周旋。
1920年,何子淵出任孫中山粵軍總司令部參議“參與諮議軍事”,為粵軍參謀長鄧仲元獻計獻策,為推動粵軍北伐立下了汗馬功勞。同年秋,經何子淵等人多方斡旋,援閩粵軍獨立營營長何貫中奉孫大元帥之命與鄧仲元參謀長從福建率師回粵,不幸在惠州平叛桂系軍閥莫榮新之時壯烈犧牲,年僅32歲。後孫中山非常大總統追授何貫中為上校團長,遷葬廣州粵軍第一師陵園。原粵軍總司令部秘書兼稽勛局文牘主任羅師揚親為何貫中作傳並題寫碑文。
1921年,何子淵到廣州公幹,見到已擔任非常大總統的孫中山,孫大總統特授意何子淵將貫中烈士遺骸遷葬廣州東門外二望岡陸軍忠烈祠對面浸水山安葬,並追授何貫中為上校團長,羅師揚特為何貫中烈士作傳並題寫碑文。
1925年春,為平息陳炯明殘部的竄擾,東征軍光復興寧時,他與縣長羅師揚才能帶糧、帶物、帶錢慰問東征軍全體將士,並在短期內籌募到兩萬大洋軍餉及大批物資。
興寧人民為了紀念、表彰何子淵的功績,1928年,由張英、羅幼山等人牽頭,民眾自發集資,在縣城小筆門、沙前宮附近,即現在“和山岩”前面,興建了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橋樑,並勒石命名為“東漢橋”。
1930年代初,何子淵自籌資金,在興城至石馬的必經之路,即八仙亭前面轉彎,靠“角羅徑”的小河上修建了一座三合土、磚石混合結構的橋樑,當地人亦將它命名為東漢橋,並勒石紀念。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何子淵將三兒子尚文、四兒子尚周、女婿梁世驥等子女、親屬送上抗日戰場。
1939年冬,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張發奎上將親為何子淵贈“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懸於光裕廬中堂。同年冬,新興版畫運動先驅羅映球代表一中師生特為即將退休的革命導師子淵先生贈畫《木棉報春》。
1940年,何子淵因與興寧縣長溫克威交厚,遂力促溫縣長多方籌款,從速修繕被日寇炸毀的興民中學南院北樓、大成殿、尊經閣等多處古建築。
1941年8月18日,何子淵退休鄉居,溘然長逝,享年七十七歲。國民政府特增發8.6兩白銀撫恤金,溫克威縣長親自主持葬禮。

人物軼事

淵公軼事
清朝宣統年間,國家地質勘探部門在廣東興梅交界的琯坑發現大型有色金屬鎢錫礦床,但一直苦於兩縣多年的山林糾紛,而無法大規模開採。直至1918年(戊午年),在孫中山大元帥的授意下,興梅兩縣縣長的一致保舉之下,由何子淵兼任董事長,事情才有了轉機,兩縣多年的山林糾紛得以解除,礦山生產經營遂得以順利進行,琯坑鎢礦一直開採至上個世紀80年代末,終因礦產資源枯竭才宣告歇業。
民國元老何天炯,對何子淵的為人倍極推崇,每次回家都必定吩咐轎夫,先把自己抬到石馬星窩子順裕廬再停轎,不管何子淵是否在家,不見子淵公一面決不回家。
有一次,何子淵坐著轎子從興城回光裕廬小住,走到石馬“三眼橋”,轎夫突然發現路旁蘆葦叢中蜷縮著一位淹淹一息的乞丐,淵公聞訊,馬上命令轎夫停轎,並隨即下轎,上前詢問,乞丐見一仁厚長者前來,便強打精神上氣不接下氣地說:“老伯,我得了急病,快不行了,請把我挑的擔子帶回去交給我兒子……”子淵公見病人情況危殆,一刻都不容耽誤,便馬上制止他繼續說話以保持體力,連忙吩咐轎夫將病重的乞丐抬上八抬大轎,並寫了一封留言條,叮囑轎夫務必將病人和一百多斤的擔子,星夜送到梅州德濟醫院(今市人民醫院)實施搶救,自己則步行回家。
經德國醫生一天一夜的全力搶救,病人終於活了過來。原來,這一病人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叫化子,而是梅州鼎鼎有名的富豪羅善民(興寧金賓旅店的創始人),因興梅山道險峻,土匪橫行,便喬裝成要飯的乞丐,挑著一擔光洋回梅州窯上“園畲”老家。不料,走到半道突犯急性闌尾炎,要不是碰到貴人何子淵,這條小命就只好留在“三眼橋”了。
羅善民身體恢復後,多方打聽救命恩人的下落。當得知救了自己一命的恩人不是別人,正是潮梅地區聞名遐邇的知名士紳何子淵時,不禁老淚縱橫。連夜置辦了一份豐厚的禮物,帶著老婆、孩子趕到石馬光裕廬致謝,被子淵公婉拒。從此,何羅兩人結成八拜之交。
1904年,有一何姓教師與一位潘家閨秀聯婚,請興城賢達喝喜酒,席間叫子淵公作聯。其時,興寧剛創辦新學,何子淵為了摒棄約定俗成的八股文,倡導白話作文,便隨即用淺白清雅之詞作對,聯曰:潘氏姑娘,有水有田兼有米;何家公子,添人添口又添丁。橫批:百年好合!當場博得同事幼山、少岳先生擊掌稱妙。此聯至今仍流傳於興寧永和鄉一帶。
因何子淵在潮梅地區德高望重,是處理重大民事糾紛的不二人選,所以,但凡重大族姓斗殺,當事雙方均指名道姓要子淵公調停。如:1926年春,興寧崗背鐘劉兩姓大規模斗殺,獲何子淵擺平。下半年,永和何羅斗殺,死了3人,子淵冒險“獨赴前線”,事件終獲平息。不幸淵公被扶棍誤傷,成了瘸腿,直至1941年夏77歲逝世。
押韻事小 開火事大
1930年代初,光裕廬落成,何子淵為新屋撰寫了“光昭前哲,裕啟後賢”和“光照前列,裕啟後人”兩幅門聯。
前一副對聯帖到大門口,沒有人提出異議,後一副門聯帖上去,卻招來諸多非議,非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照”字的使用不符合傳統對聯押韻的規範。但,淵公一律笑而不答。直至1941年夏,77歲逝世前,迷底才終於揭開:
彌留之際,何子淵將當時在家的子孫叫到床前,交待說:“大門聯不得修改,押韻事小,開火事大。國難當頭,凡我華夏炎黃子孫,必要時,均可開火!”
原來,當時中華民族正處於外敵入侵的抗戰時期,“照”字下面四點正好象徵熊熊燃燒的火焰,隱喻著四萬萬六千萬中華兒女殺敵報國的雄心。
土改記事
1950年代初,葉劍英主政廣東。按政策,淵公四大房近50口人均定為中農,分得了土地。不料,晴天霹靂,毛澤東突然造訪廣東“挖浮財”,葉帥遭撤職,將陶鑄扶上台,硬給廣東來了個所謂“土改複查”“反地方主義”。方方、古大存等90%以上的土改幹部被打倒、清算。點天燈、吊單手、開噴氣式飛機、老鼠毒蛇鑽褲襠等全套“經驗”便在南粵大地遍地開花。兩廣、福建頓成人間地獄,被葉劍英痛心地稱為“一場敵我不分的混亂局面”。1953年,子淵四兒子何尚周家被打成所謂“地主”,當地政府還給他家補分了1斗5升2合半的水田(1.5畝)。家裡幾乎能搬動的東西均被受蒙弊的民眾一搶而光,全家13口人,包括9個未成年子女被趕出家門掃地出屋——險遭滅門。
就在大家快瀕臨崩潰的時候,家裡的主心骨何尚周卻顯得異常鎮定,1920年代末在廣州中央公園力戰群雄,登上中國象棋“七省棋王”(中南七省)寶座的王者氣派又回來了,他一字一頓對接近餓死邊緣的家人說:“大家不用擔心,天塌不下來,他們不把我家打成地主,其他三家就要遭殃,他們橫豎要在我們大家人中焗一家地主。

人物著作

何子淵著有《宋元明史概論》《中華教育史》,與其他書稿一起整理成《東漢文存》(六卷)傳世,1950年代“土改”時遭焚毀散佚。

人物評價

在近代民族復興的和平變革時期,同樣湧現出何子淵等大批民族英雄和英雄團體。(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
歷史學家趙立人認為“變革、革新、與時俱進、永不言敗”的何子淵精神正是“淵公文化”的精髓所在,亦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何子淵不僅為中華的崛起貢獻了自己的一生,還貢獻了自己的兄弟子婿,他的家族不愧為革命世家。儘管在他去世之後,這個家族曾受到急風冷雨的吹打,然而歷史終究是人民寫的,在霾消雨霽、彩徹雲衢的今天,何子淵及其家族諸賢的令名,將永為我們懷念。
何子淵先生既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教育家,又是一位滿腔熱情、立場堅定的民主革命者。何子淵先生品節高尚,勇於奉公,對於子弟也常以民族大義相啟發。(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館長李穗梅
子淵先生勳勞卓著,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和滿腔熱情的愛國情懷,就是要學習和弘揚子淵先生這個革命大家庭,在關健時刻對國家、民族的無私奉獻精神,這也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寶貴精神財富。(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民革廣東省委秘書長潘莎莎

親屬成員

二弟:何子韶,擔任革命黨聯絡員。
六弟:何貫中,1905年到“廣東陸軍國小”深造,翌年將回家探親的何貫中吸收為同盟會會員,並親自主盟。“切肉連皮,兄弟同盟”的義舉,在嘉屬同盟會員中一時傳為佳話。
女兒:何瑛,解放後,擔任省政協委員,廣州市人大代表。她的丈夫梁世驥,是十九路軍的高級軍官,保定軍官學校畢業,歷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主任。1957年任農工民主黨中央候補委員。
三子:何尚文,原是教師,在父親鼓勵下,後來考入黃埔軍校,先是參加國民革命軍,任少校軍需主任,後又參加十九路軍,在淞滬抗戰前線英勇殺敵。抗戰勝利後,解甲歸田。
民族英雄孫中山何子淵銅像落成民族英雄孫中山何子淵銅像落成
四子:何尚周,也是受父親的影響參軍,抗戰期間參加了“廣州保衛戰”和“粵北大會戰”等,後來在興寧起義後回鄉。
女婿:梁世驥,是十九路軍高級軍官,淞滬抗戰時身先士卒。抗戰勝利後加入農工民主黨。解放後,歷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主任。
長孫何桂芳

後世紀念

何子淵故居
廣東興寧市石馬鎮馬下村,辛亥先賢何子淵的故居就坐落於此。這是一座建於1927年的三堂二橫的客家古民居,門口“光裕廬”三個大字蒼勁有力,由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張發奎上將題贈的“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懸掛堂中。
文集紀念
何子淵紀念文集何子淵紀念文集
2009年9月10日,民革中央委員、民革廣東省委秘書長潘莎莎、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館長李穗梅十九路軍淞滬抗日將屬聯誼會會長蔡醒民等省市領導同志特為“何子淵誕辰145周年暨何子淵故居掛牌揭幕慶典”剪彩。
2011年9月9日,《何子淵紀念文集》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