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又稱辛亥首義、武漢首義,是指1911年10月10日(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武昌起義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回響辛亥革命。武漢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現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基本介紹

  • 名稱:武昌起義
  • 地點:武漢武昌
  • 時間:1911年10月10日
  • 參戰方:清軍,革命黨人
  • 結果:革命黨人獲勝
  • 主要指揮官蔣翊武黎元洪孫武
背景,思想條件,社會條件,起因,經過,前夕策動,臨時決定,星夜起義,結果,影響,引領革命,初創法治,開啟共和,陽夏戰爭,歷史遺蹟,紀念活動,紀念日,紀念館,紀念設施,評價,申報報導,名家點評,

背景

思想條件

19世紀末,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創辦新式學校。隨後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這一根本性轉變,為後來風起雲湧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造就了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寶貴人才。

社會條件

辛亥武昌起義前夕,由於中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人民民眾的反抗鬥爭持續不斷,革命黨人不斷發動武裝起義。1906年,清廷拋出“預備立憲”,其實質卻是加強了皇族的權力,廣大立憲派對此極為不滿;1908年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年僅3歲的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即位,其父載灃攝政。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內閣名單中滿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漢族有四名。被人稱為“皇族內閣”。立憲派對此大失所望,有少數人參加了革命黨。為取得外國的支持,以維護其統治,清廷將廣東、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辦鐵路收為國有,然後再賣給外國,掀起了全國大規模的人民反抗運動——保路運動
文學社和共進會兩個革命團體在湖北新軍中開展革命宣傳工作,在新軍中發展革命力量,積極準備起義。1911年初,兩團體領袖見面秘談,準備起義,文學社社長蔣翊武為革命軍臨時總司令,共進會孫武為參謀長,以文學社的機關為臨時總司令部。

起因

保路運動亦稱“鐵路風潮”。1911年(宣統三年)5月,清政府以鐵路國有之名,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築路權收歸“國有”,馬上又出賣給英、法、德、美4國銀行團,激起湘、鄂、粵、川等省人民的強烈反對,掀起了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紛紛組織保路同志會,推舉立憲黨人蒲殿俊、羅綸為正副會長,以“破約保路”為宗旨,參加者數以十萬計。清政府下令鎮壓。
四川保路同志會報告四川保路同志會報告
1911年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逮捕羅綸蒲殿俊等保路同志會代表,槍殺數百請願民眾。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處保路同志會。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憤怒,將各處電線搗毀,沿途設卡,斷絕官府來往文書。1911年榮縣獨立,榮縣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成為武昌起義的先聲。

經過

前夕策動

清朝廷為撲滅四川的人民起義,派出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致使清軍在湖北防禦力量減弱,革命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
武昌起義一呼百應武昌起義一呼百應
1911年9月14日,文學社和共進會在同盟會的推動下,建立了統一的起義領導機關,聯合反清。並決定請黃興、宋教仁或譚人鳳來鄂作起義指揮,主持大計。
1911年9月24日,兩個革命團體召開聯席會議,決定10月6日發動起義。各標營黨人代表均參加,通過“人事草案”和“起義計畫”,軍事總指揮為蔣翊武,參謀長為孫武,總理為劉公。
南湖炮隊黨人暴動未果。炮隊事件後,清湖北當局下令收繳新軍部隊子彈,同時增強市面軍警力量,盤查甚嚴。當局召集官長會議,決定軍隊提前過中秋節,八月十五日不放假。
1911年9月28日,湖南黨人焦達峰函告武昌起義指揮部,10月6日起義湖南準備未足,請展期10天。再加上同盟會的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未能趕到武漢。起義指揮部決定10月16日湘鄂兩省同時發難。

臨時決定

1911年10月9日,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配製炸彈時不慎引起爆炸。俄國巡捕聞聲而至,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旗幟等,秘密泄露。並拘捕劉同等6人,隨即引渡湖北當局。
湖廣總督瑞澄下令關閉四城,四處搜捕革命黨人。情急之下,革命黨決定立即於10月9日晚12時發動起義。但武昌城內戒備森嚴,各標營革命黨人無法取得聯絡,當晚的計畫落空。
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行聯絡,約定以槍聲為號於1911年10月10日晚發動起義。

星夜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於中和門附近的楚望台軍械所,吳兆麟被推舉為臨時總指揮。繳獲步槍數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為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此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為號,發動了起義,並向楚望台齊集。武昌城內的29標的蔡濟民和30標的吳醒漢亦率領部分起義士兵衝出營門,趕往楚望台;爾後,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眾起義,並趕向楚望台。起義人數多達3000多人。
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武昌起義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第八鎮司令部。並命已入城之炮8標則在中和門及蛇山占領發射陣地,向督署進行轟炸。
起初,起義軍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指揮,加上兵力不夠,進攻受挫。晚12點後,起義軍再次發起進攻,並突破敵人防線,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為標誌,蛇山與中和門附近的炮兵向光處發炮轟擊。湖廣總督瑞澄打破督署後牆,從長江坐船逃走,第八鎮統制張彪仍舊在司令部頑抗。起義軍經過反覆的進攻,終於在天亮前占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
1911年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軍咨府軍官學校學習的同盟會員何貫中第一時間得知起義發生的情況,立即將同寢室的李濟深等同學組織起來,潛出校外,將清軍南下的唯一大動脈漕河鐵橋炸毀。漕河鐵橋被炸,清軍南下鎮壓起義運動的行程被耽擱,這不僅極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義軍接下來的軍事行動,其更大的意義在於,這為革命黨人在全國範圍內舉事贏得了充裕的時間。

結果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於1911年10月11日夜、1911年10月12日光復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眾起義回響。

影響

引領革命

革命軍攻克總督府,占領武昌,消滅清軍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國腹心地區打開一個缺口,成為對清王朝發動總攻擊的突破口,並在全國燃起燎原烈火。
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結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統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初創法治

武昌起義產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義的憲法草案《鄂州約法》。11月初,宋教仁居正、劉公、孫武、張知本等商議,認為僅有政府組織法還不夠,尚需有一個根本法類型的法規。眾人推宋教仁起草。宋教仁早年喜愛研習法律,曾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研究各國憲法和政治制度,對西方三權分立制度十分讚賞。
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
因而他為鄂軍政府草擬的約法(定名為《中華民國鄂州臨時約法》,簡稱《鄂州約法》),是一個三權分立的法律,共7章60條。規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務委員與議會、法司構成之”。行政權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務委員”行使,立法權屬“議會”,司法權則歸“法司”。
《鄂州約法》對這三方面職權均有明確的劃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採用三權分立原則的政權根本法。它首次正式規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權利,享有“自由保有財產”和“自由營業”的權利。取得政權的中國資產階級在這裡以法律形式宣告自己的勝利並維護既得的成果。

開啟共和

武昌起義吹響了共和國誕生的號角。武昌起義創建了湖北軍政府,成為共和政權的雛型,並引發各省回響。不到兩個月就誕生了中華民國,建立了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勝利。
武昌起義即狹義的辛亥革命,同時又是廣義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後期腐敗的統治,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前後的系列事件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具有重大影響。

陽夏戰爭

戰鬥簡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震驚了清政府,清政府迅速作出反應。1911年10月12日,清政府撤銷瑞澄職務,命他戴罪立功,暫時署理湖廣總督;停止永平(今河北盧龍縣)秋操,令陸軍大臣蔭昌迅速趕赴湖北,所有湖北各軍及赴援軍隊均任其節制;令海軍提督薩鎮冰率領海軍和長江水師,迅速開往武漢江面。
油畫武昌起義油畫武昌起義
14日,清政府編組一,二、三軍,以隨蔭昌赴湖北的陸軍第四鎮及混成第三協、十一協為第一軍,蔭昌為軍統(也稱總統);以陸軍第五鎮為第二軍,馮國璋為軍統;以禁衛軍和陸軍第一鎮為第三軍,載濤為軍統。三軍迅速向漢口附近集結。
面對這一形勢,湖北軍政府於1911年10月15日決定首先掃蕩漢口敵軍,然後向北推進,以阻止清軍南下。從10月18日出戰漢口,到1911年11月27日漢陽失陷,前後戰鬥41天,史稱“陽夏戰爭”、“陽夏保衛戰”、或漢口、漢陽保衛戰。
結局影響
為時一個半月的陽夏戰爭,是辛亥革命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在這41天之中,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浙江、貴州、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等省市,先後獲得獨立。關內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肅、河南、直隸、山東四省效忠清朝。
革命軍雖然最後失利,但這次戰役仍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有效地保衛了首義之區和第一個革命政權,而且為各省樹立一個英勇抗敵的典範。它充分暴露了清軍的殘暴和虛弱,使清王朝的反動統治進一步陷入孤立和瓦解的境地。它吸引了清軍絕大部分主力,使清政府無力有效地控制和鎮壓其他各省起義,從而有效地促進了革命軍和革命力量在全國範圍內的發展。
詳細經過
日期革命軍動態清軍動態
1911.10.12
漢口新軍起義,占領漢口,京山起義
清政府諭令陸軍大臣蔭昌,海軍大臣薩鎮冰等率水陸兩軍赴鄂“剿辦”。湖南駐岳州巡防營夏占魁部以瑞澄電令乘輪抵漢口劉家廟
1911.10.13
詹大悲等組織漢口軍政分府
清軍河南混成協張錫元率三營隊抵達漢口劉家廟。
1911.10.14
武昌軍政府出示募兵,數日內擴兵—倍多。
清政府下詔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督辦對武昌起義的“剿撫事宜”,蔭昌督師南下。中午,清軍第二、四鎮各—部乘火車陸續抵達漢口以北約20公里的灄口,前鋒至劉家廟車站。
1911.10.15
譚人鳳、居正由上海抵武昌。黃州反正。新軍黨人發動信陽起義,未成。胡石庵創刊《大漢報》,鼓吹革命。
清軍馬繼增部開抵漢口江岸。
1911.10.16
漢口民軍進攻駐劉家廟之清軍,武昌軍政府創刊《中華民國公報》。武昌軍政府公布《鄂州約法》。
清軍敗退至黃陂區灄口附近。
1911.10.17
武昌軍政府舉行祭天儀式,頒布《中華民國軍政府條例》。
蔭昌行營駐信陽;王占元部開抵灄口附近。
1911.10.18
漢口民軍進攻劉家廟,大勝。宜昌府反正。
駐漢口各外國領事館宣告“嚴守中立”。
1911.10.19
漢口民軍再攻劉家廟並予占領。
1911.10.20
漢口民軍攻擊灄口附近清軍。張景良任民軍漢口前線指揮。
1911.10.21
漢口民軍小攻,清軍退至灄口。
清軍主力運抵孝感至灄口一線。
1911.10.22
漢口民軍集結劉家廟備戰。湖南陝西回響。
1911.10.23
清軍進攻劉家廟,被擊退。
1911.10.24
漢口民軍攻擊清軍前哨。九江回響。
1911.10.25
孫武等黨人立《鄂軍政府改訂暫行條例》。
廣州將軍鳳山被黨人炸死。
1911.10.26
劉家廟被占後,下午民軍反攻,收復劉家廟。
清軍攻占漢口劉家廟。
1911.10.27
民軍退至大智門一帶。
漢口清軍分三路進攻民軍,激戰一日清軍占領劉家廟。清政府召還蔭昌,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
1911.10.28
民軍以白刃戰擊退之。京山劉英率團防民軍到漢,即至漢口前線應敵。漢口軍政分府詹大悲等以通敵罪槍決民軍漢口前線指揮官張景良。黃興、宋教仁等乘輪抵武昌,黃興即赴漢口視察陣地。施南府反正。
清軍向漢口市區之民軍進攻。
1911.10.29
民軍傷亡甚重,退守六渡橋一線。黃興等至漢口前線督戰,設臨時總司令部於漢口滿春茶園。山西回響。
漢口清軍以重炮轟擊民軍陣地。張紹曾頓兵灤州,奏清政府要求改革政治。
1911.10.30
黃興指揮漢口民軍反攻,曾攻至歆生路二帶,予敵以重創。漢陽民軍宋錫全率大批兵卒撤往湖南(在岳州被阻)。雲南回響。
清政府以宣統帝名義下詔“罪己”,並開放黨禁,赦免黨人。清政府令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率所部至石家莊防堵山西民軍。
1911.10.31
民軍據街屋抵抗,巷戰激烈。漢口軍政分府詹大悲等離漢乘輪東下。湖南發生兵變,都督焦達峰、副都督陳作新被殺。譚延闓任都督。江西回響。
漢口清軍以大炮掃蕩前進。清軍焚燒漢口街市,迫民軍後退;漢口大火和巷戰持續兩三天。袁世凱由彰德抵信陽,正式接任欽差大臣。
1911.11.1
民軍退守漢陽、武昌。
清軍占領漢口。清海軍海琛、海容、海籌三艦及各炮艇由漢口下駛九江,歸附民軍。皇族內閣辭職,清政府令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
1911.11.3
武昌軍政府舉行拜將儀式,黎元洪委黃興為戰時總司令。黃興設戰時總司令部於漢陽昭宗祠。
袁世凱抵達孝感前線。
1911.11.4
湖南援鄂軍王隆中協到達武昌。吳祿貞至山西娘子關與閻錫山會晤,共組燕晉聯軍;吳任大都督,準備舉兵直搗北京。吳祿貞在右家莊截留清軍運漢軍械,並電劾蔭昌。上海貴州、浙江回響。
清政府令吳祿貞署山西巡撫
1911.11.5
蘇州、常州回響。
1911.11.6
吳祿貞在石家莊被袁世凱派人暗殺。
1911.11.7
廣西回響。
1911.11.8
湖南援鄂軍甘興典協到漢。鎮江、安徽獨立。
1911.11.9
黎元洪都督電起義各省派代表到漢會議,籌組臨時政府。 福建廣東回響。黃興致函袁世凱,呼籲袁擁護共和,並以中國之拿破崙、華盛頓相期許。
1911.11.11
江蘇、浙江、上海都督電致各起義省派代表到滬會商組織臨時政府。
劉承恩、蔡廷乾奉袁世凱令至武昌誘和,黎元洪等接談。
1911.11.12
清軍派—部由蔡甸渡漢水,圖攻漢陽民軍側背,派—部繞黃陂擬攻武昌。
1911.11.13
民軍派一隊渡江襲擊清軍,次日退還武昌。山東回響(後取消獨立)。
袁世凱在北京就任內閣總理。
1911.11.14
鄖陽府反正。
1911.11.16
黃興指揮漢陽民軍反攻漢口,激戰於玉帶門一帶。
袁世凱組成責任內閣。
1911.11.17
反攻漢口的民軍失利,下午敗退漢陽。
清政府以段祺瑞署湖廣總督。
1911.11.18
清軍一部由新溝渡漢水,向漢陽進逼。
1911.11.20
在滬各省代表議決,以武昌為民國中央軍政府,黎元洪為軍政府大都督,又議決各省代表赴鄂會議。
清軍二千餘自孝感南下,由新溝渡漢水,進逼漢陽。
1911.11.21
清軍進攻漢陽,與民軍激戰,清軍進占漢陽琴斷口。
1911.11.22
重慶回響。
清軍與民軍激戰於漢陽,清軍進占美娘山,仙女山.三眼橋。
1911.11.23
漢陽民軍反攻仙女山,未得手,退守扁擔山至湯家山一線。武昌軍政府派隊自青山渡江至漢口襲敵,次日敗返。
1911.11.24
湖南援鄂軍劉玉堂—標到漢,即往攻仙女山,來克。扁擔山、花園山一線激戰終日,民軍退十里舖
1911.11.25
漢陽十里舖激戰。湘援軍王、甘部擅自退卻。民軍組織敢死隊夜襲磨子山,扁擔山,得而復失。安陸反正。
1911.11.26
湖北進川部隊在資州起義,殺端方。
清軍攻占漢陽十里舖、龜山
1911.11.27
武昌軍政府召集緊急會議,議定守御武昌。黃興等離漢赴滬。萬廷獻任護理總司令職並獻離漢赴滬,蔣翊武以監軍護理戰時總司令職。四川回響。
清軍占領漢陽。
1911.11.28
老河口反正。
1911.11.29
起義務省所派代表抵達漢口。
清軍列炮於漢陽龜山,隔江轟擊武昌城。
1911.11.30
各省代表在漢口英租界召開第一次會議。黎元洪逃離都督府,避駐武昌郊區王家店。襄陽反正。
1911.12.1
英人盤恩至武昌,與蔣翊武、吳兆麟接洽停戰。蔣、吳臨時刻制都督印章,與北軍簽訂停戰協定。
1911.12.2
蘇浙聯軍攻克南京。黎元洪返回武昌洪山劉家祠辦公。
1911.12.4
各省代表會議決定臨時政府改設南京,並決定會議移往南京召開。陳其美程德全,湯壽潛三都督約集各省留滬代表開會,議決暫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舉黃興,黎元洪為正副元帥,並推大元帥負責組織臨時政府。
1911.12.5
各省代表會議議決議和條款,以伍廷芳為代表與袁世凱議和。
1911.12.7
清廷授袁世凱為全權大臣,令其委代表馳赴南方商討大局。
1911.12.8
袁以唐紹儀為全權代表南下議和。
1911.12.12
起義的十四省代表齊集南京開會。
1911.12.17
各省代表會改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
同日荊州府光復。
1911.12.18
南北和談在上海英租界開始進行。
1911.12.25
孫中山由海外經廣東抵上海。
1911.12.29
17省代表會議公選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南北議和代表達成召開國民會議公決“國體”協定。
1911.12.31
袁世凱拒絕接受南北議和會談商訂的國會會議召集辦法。
1912元旦
中華民國誕生。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職。

歷史遺蹟

漫步武漢街頭,依然可以看到眾多首義遺址,包括漢口的沿江大道歷史街區(租界區)、既濟水電公司及其水塔、西商賽馬俱樂部及其大看台、大智門火車站、共進會機關部舊址等,武昌的日知會舊址、三烈士就義處、工程八營舊址、楚望台遺址、起義門鄂軍都督府舊址(紅樓)、抱冰堂拜將台遺址、寶通寺等,漢陽的歸元寺等共10餘處。

紀念活動

紀念日

為紀念武昌起義創建中華民國,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9月,中華民國政府將十月十日定為“國慶日”,又名雙十節。
在中國大陸,雙十節又稱“辛亥革命紀念日”,是為紀念1911年10月10日(即清宣統三年、辛亥年農曆八月十九)發動武昌起義的慶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雙十節作為“國慶日”的性質被取消,但仍作為“辛亥革命紀念日”予以紀念。雙十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慶祝紀念活動。
2011年10月9日,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禮堂隆重舉行。

紀念館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為武昌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位於中國武漢市武昌區蛇山南麓,閱馬場的北端。這座西式樓房原是清末湖北省咨議局,武昌起義成功後,革命黨人在這裡成立軍政府,一度代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職權。因主體建築為紅色樓房,而被稱為“紅樓”;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館址: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武珞路1號。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紀念設施

武漢地區紀念碑亭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碑、總理孫中山紀念碑、民軍起義國慶碑、勝利亭,塑像有武昌、漢口兩座孫中山銅像黃興銅像和雕像,祠堂與墓葬有庚子烈士祠、三烈祠、黎元洪墓田桐墓、漢口利濟路辛亥鐵血將士公墓、漢口球場路辛亥首義烈士陵園、漢陽扁擔山辛亥鐵血將士公墓、伏虎山辛亥名人墓、石門峰辛亥志士墓,公園和廣場有首義公園中山公園首義廣場,紀念路有中山大道中山路三民路民族路、民權路、民生路民主路、首義路、起義街、黃興路、蔡鍔路、黎黃陂路彭劉楊路等。

評價

申報報導

近代報紙《申報》詳細記載了武昌起義的過程和事件,共有報導涉及百餘篇,部分報導內容如下:
1911年10月13日《申報》在2、3、4、5版登了《武昌革命》、《專電》、《譯電》、《留學生皆革命黨耶》四篇文章報導辛亥革命的訊息,第一篇《武昌革命》就說“余昨日方評武昌革命黨之泄事失機,而昨晚得武昌新軍之變,省城陷,總督走,督署毀,張彪傷”;第二篇《專電》說“漢陽又失守,漢陽府逃失無蹤”;第二天《申報》3版發表《譯電》,說“武昌、漢陽、漢口均為革黨占據……漢陽兵工廠及火藥廠亦入革黨之手”。
紀武昌城內所見1911.10.19申報11版
紀武昌城內所見1911.10.19申報10版引
專電1911.10.20申報3版引
杭垣拘獲形跡可疑之旅客1912.04.30申報6版引
淸淮歸命紀1911.11.11申報10版引
嗚呼可憐之京師1911.11.30申報6版引
兩軍勝敗大勢1911.10.27申報2版引
瞎子改良新道情1912.01.31申報8版引
鄂省革命軍起事前破獲詳情1911.10.15申報10版引
東邦對待鄂亂新風雲1911.10.26申報12版引
東邦對待鄂亂新風雲1911.10.26申報11版引
新軍歌1912.04.01申報9版引
北通州民黨被害1912.01.26申報6版引
革命五更1911.11.05申報26版引
革命之大戰爭1911.10.18申報2版引
浦江潮1911.11.05申報27版引.........

名家點評

陳獨秀:“辛亥革命,已由和平的資本民主運動進步到革命的資本民主運動,更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帝制變化到資本民主之劇烈的開始表現……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質,是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而非民族革命,更非其他階級的革命”。——《資產階級的革命與革命的資產階級》,1923年《嚮導》第22期
李大釗:“我人之民族革命運動,第一次為太平天國,唯後雜入污物,故不甚好……孫中山先生……生於民族運動之發源地,於是一洗以前之污點,卒成造成民國,至今民族解放運動,還正迫行不止”。——《大英帝國主義者侵略中國史》,1925年8月《雷火》第8期
毛澤東:“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已經五十多年了……有它勝利的地方,也有它失敗的地方。你們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趕跑,這不是勝利了嗎?說它失敗,是說辛亥革命只把一個皇帝趕跑,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並沒有完成。”——《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劉少奇:“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堅決主張經過革命來實現他們所期望的民主憲政,也就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政。就當時的歷史條件來說,他們這樣做是正確的,他們代表了廣大人民民眾的要求。在他們的領導下,終於爆發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辛亥革命。”——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的報告
周恩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人們在精神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後革命的發展開闢了道路。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