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

東晉

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宗室司馬睿南遷後建立起來的政權,建都洛陽的西晉覆亡,史稱東晉,此外,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為中晉,寓以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

東晉是門閥士族政治,與北方五胡十六國並存,這一歷史時期又稱東晉十六國。東晉時代,也曾經內部四分五裂。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

東晉曾多次試圖北伐,但由於內部不團結,除了最後篡晉的劉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餘都無建樹。祖逖本有希望恢復舊土,但他被司馬睿挾制,鬱鬱而終。桓溫的北伐則被慕容垂擊敗。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堅率兵南侵,東晉宰相謝安力主抗擊,派謝石謝玄率軍,在淝水之戰大獲全勝,苻堅隻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勢從此而成。後有桓玄叛亂,廢安帝,自立為天子,後為大將劉裕所平,擁恭帝,然大權落裕。

元熙二年(420年),宋公劉裕廢除晉恭帝,建立劉宋,東晉滅亡,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晉
  • 外文名:The Tsin Dynasty
  • 別稱:晉
  • 時間:公元317年 ~ 公元420年
  • 帝王:司馬睿、司馬紹、司馬衍等
  • 都城:建康(南京)
  • 主要城市:吳郡、揚州
  • 語言:金陵雅音
  • 貨幣:圓形方孔錢
  • 所屬時期:晉朝
  • 人口數量:1746萬(五世紀初)
  • 主要民族:漢族
  • 國土面積:302萬平方公里(417年)
  • 開創者:司馬睿
名稱,歷史,衣冠南渡,偏安南方,王敦作亂,門閥政治,北伐中原,淝水之戰,孫盧之亂,桓玄之亂,劉裕崛起,走向滅亡,疆域,政治,統治階層,僑置州郡,軍事,經濟,農業,手工業,人口,文化,文學藝術,思想,宗教,帝王世系,

名稱

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政權形式的時間實際是在311年,當時西晉處於崩潰邊緣,但沒有明確滅亡。東晉建立的時間一般被視為司馬睿稱帝的時間,東晉政權維持了長期的偏安統治, 疆域大體上局限於淮河、長江流域以南。相應地,北方基本處於分裂狀態,先後出現了16個能建邦命氏成為戰國者的國,故將該時期泛稱為十六國或者五胡十六國,而與東晉合稱即所謂東晉十六國

歷史

衣冠南渡

晉元帝司馬睿原屬於東海王越一黨,鎮下邳。當時江東少受中原戰亂影響且財富充裕,但由於吳人不得志於晉室,甚至有意光復吳國。吳姓世族以義興周氏及吳興沈氏並為江東二豪,吳郡朱、張、顧、陸四氏居次。
江左王馬兩輪日-晉中宗元帝司馬睿江左王馬兩輪日-晉中宗元帝司馬睿
太安二年(303年)、永興二年(305年)及永嘉四年(310年)間江南發生三次叛亂,皆由義興周氏的周玘所平定,使江南得以穩定,史稱三定江南
永嘉元年(307年)八王之亂後,司馬睿聽從王導建議遷鎮到建康。南遷後王導以“鎮之以靜,群情自安”政策穩定政權,他藉由當地名士顧榮、賀偱為引,進而獲得吳姓世族的擁護。而後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導號召下共同支持司馬睿,使得江南諸州次第歸附,東晉得以偏安。
建興五年(317年)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廷,為晉元帝,史稱東晉。但晉廷穩定後大量引用僑姓世族(原北方世族),壓抑吳姓世族。使周玘等吳姓世族不滿,有意叛變,但事洩未果,周玘憂鬱而死。其子周勰繼之,意圖叛變,其叔周札洩密而未果。而後晉室分化周沈二氏,使其先後崩潰,並將親晉的朱張顧陸四氏遞升。然而,由於僑姓世族持續侵犯江南經濟並打壓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僑吳世族在政治及經濟上的衝突仍在。加上世族對寒族歧視、與朝廷分庭抗禮;中央與方鎮對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東晉一朝始終動盪不安。
因為北方外患威脅仍在,東晉朝廷賴世族及方鎮的支持以穩定局勢,這使得不少實力派世族意圖叛變,奪取政權。當時晉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導丞相、王敦專政軍事,時稱“王與馬,共天下”。王敦素來桀傲,有意控制朝廷,晉元帝為了抑制王氏權勢,以劉隗、刁協、戴淵等人牽制,並防禦京師。王敦萬份怨恨,於322年發兵,攻陷建康。刁協等人被殺,史稱王敦之亂。晉元帝備受恐懼,憂憤而死,太子紹繼位,是為晉明帝。當時王敦欲篡位,移鎮姑孰(今安徽當塗縣),但於324年病危。晉明帝下令討伐,平亂成功,由於王導未附逆,所以王氏仍受晉室重用。
太寧三年(325年)晉明帝去世,太子衍繼立,是為晉成帝。由王導及外戚庾亮輔政。當時軍事重鎮分由陶侃鎮守荊襄地區及由蘇峻及祖約等鎮守淮南地區。陶侃懷疑因為庾亮的干預,使得未能輔政而感到不滿。庾亮為了提防陶侃,任溫嶠鎮守武昌。由於蘇峻及祖約對庾亮鞏固中央的政策感到不滿,於327年反叛。次年蘇祖聯軍攻陷京師,脅持晉成帝,庾亮逃至尋陽(今江西九江市),史稱蘇峻之亂。此時陶侃觀望,經溫嶠力勸之下決定討伐蘇峻。蘇峻迎戰陣亡,329年陶溫聯軍收復京師,平亂成功。事後庾亮請罪,外調鎮蕪湖,朝廷由王導執政。
東晉成漢對峙圖東晉成漢對峙圖
鹹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庾亮代之,仍遙控朝廷,與王導交惡。
鹹康五年(339年)後王導與庾亮先後去世,由庾翼執政,掌握荊州軍權。
永和二年(346年),東晉安西將軍桓溫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控制漢水上游和四川盆地的成漢政權滅亡。至此,東晉統一了南方,與後趙隔秦嶺淮河對峙。
東晉本身並沒有強大的實力,主要是憑著長江天險,偏安江南;及依靠丞相王導號召南遷避難的中原士族。王導選取北方名士百餘人做屬官,並聯合南方大族,取得他們的支持。不過,南北大族之間時常發生衝突,內亂頻生,導致東晉政權並不穩定。

偏安南方

自晉懷帝從祖弟琅琊王司馬睿遷鎮建康後起,王氏—司馬睿政治集團開始對中原播亂的京都洛陽及長安流亡政權作壁上觀,表現出極度消極的小富即安的心理。曾參與、目睹八王之亂權利分配的王馬集團,多少延續著各王角逐權利的爭鬥,實際上深受原東海王勢力影響的司馬睿也不可能會祛除司馬氏唯權是圖、不顧手足的陰暗心理,以此主觀上了決定琅琊王勤王中原、關中的虛偽性。司馬氏、王氏尚未立威信原東吳士族,客觀上決定該集團也不可能盡心盡力地發兵中原與匈奴漢軍交戰,何況有冒險之虞,所以表現為偷安於江東。
南方地勢險要,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十分易於防守,有戰略的優勢。自淝水之戰勝利後,南北的局勢穩定,南北疆界大致以長江為分界線。南方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商貿頻繁,商品經濟發達,有利於增加國庫的收入。
陸機陸機
由於少數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們更多的接觸到華夏文化,與漢民族逐漸發展為同一生活習慣的民族,進而被漢族融合。自魏、晉、南北朝之後,中原北方大體已形成以漢族為主,其他少數民族混居的人口構成形式,使中國正式成為具有相似生活習慣的多民族國家。
西晉滅吳國後,南方士族被排斥,仕進很困難。陸機賀循表里云:至於荊、揚二州,戶各數十萬,今揚州無郎,而荊州江南乃無一人為京城職者。南方士族對中原士族的獨霸仕途,當然不能滿意。王導想在吳國舊境內建立以中原士族為骨幹的東晉朝,聯絡南方士族便成為極其重要的事務。晉元帝初到建康,南方士族都不理他,過了大半年還沒有人來求見。王導很擔心,和從兄王敦商議,替晉元帝製造威望。一個節日,王導請晉元帝坐肩輿出巡,王敦王導和北方名士都騎馬隨從,顯出晉元帝的尊嚴。南方士族顧榮等在門隙窺看,大驚,相率到路旁拜見。王導對晉元帝說,顧榮賀循是南方士族的首領,招這兩人來任職,其餘士人自然都來了。晉元帝使王導親自去招顧、賀,二人應命來見晉元帝。從此,南方士族歸附,成為東晉政權的一個構成部分。
士族間必須說洛陽話,通婚姻必須嚴格衡量門第的高低。王導為聯絡南方士族,常常說吳語。北方士族驕傲自大,說王導沒有什麼特長,只會說些吳語罷了。王導曾向南方士族陸玩請婚。陸玩辭謝說,小山上長不了大樹,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起,我不能開亂倫的例。北方士族輕視吳語,實際就是輕視南方士族,南方士族拒絕和北方士族通婚,表面上是謙遜,實際也是輕視北方士族。陸玩曾在王導家食酪得病,寫信給王導說,我雖是吳人,卻幾乎做了傖(音倉cāng南人輕視北人的稱呼)鬼。這都說明南北士族的界限很分明,北方士族的政治地位比南方士族高,南方士族並不心服。義興郡強族周,因被北士輕侮,準備起兵殺諸執政,以南士代北士。陰謀敗露後,憂憤發病,死時囑咐兒子周勰說,我是被那伙傖子氣死的,你能報仇,才是我的兒子。周勰集合一些怨恨北士的豪強,謀起兵攻王導、刁協等。事敗後,王導因周氏強盛,不敢追究。在晉元帝即帝位以前,王導的政治措施,主要是在爭取南北士族間相對的平衡,由於王導的忍讓,基本上是成功了。
王導在政治上取得這些成功,關鍵在於給士族安排了經濟上的利益。南方各級士族自然就是各級地主,其中強宗大族,如吳郡顧氏、陸氏,義興郡周氏,都是擁有部曲的大地主,不允許北方士族侵犯他們的利益。王導定僑寄法,在南方士族勢力較弱的地區,設立僑州、僑郡、僑縣,安置北方逃來的士族和民眾。僑州多至司、豫、兗、徐、青、並等六州,僑郡僑縣為數更是繁多。這種僑州郡縣大都在丹陽、晉陵廣陵等郡境內,形勢上可以保衛建康,同時流亡士族保持原來的籍貫,憑藉勢力在寄居地依然奴役從北方流亡來的民眾,逼迫他們當奴隸或佃客,為自己創立新產業。僑州郡縣有大量的各級文武官職,當然又是流亡士族的出路。所以,僑寄法雖然是紊亂行政系統、加深人民窮困的惡劣制度,但對東晉政權說來,卻是安置流亡士族,緩和南北士族間矛盾的重要措施。
東晉三朝元老-王導東晉三朝元老-王導

王敦作亂

參見:王敦之亂
晉元帝只想做個偏安的皇帝,王導也只想建立一個王氏當權的小朝廷,他們的目光專注在江東內部的權利分配上,從來不作北伐的準備,而且還反對有人主張北伐。晉元帝將要稱帝,周嵩上書勸他整軍講武,收復失地,那時候稱皇帝不算遲。周嵩說忠直話,幾乎被殺死。熊遠要求朝廷改正過失,說不能遣軍北伐是一失,朝官們忘記國恥,以遊戲酒食為正務是二失。熊遠說忠直話,掉了京官出去做地方官。誰主張北伐,誰就被排斥,至於實行北伐的祖逖,當然要遭到冷酷的對待。祖逖是當時最識大體最有才能的傑出人物。中原大亂,祖逖率親友數百家來投晉元帝,要求率兵北伐。
313年,晉元帝給他豫州刺史名義,又給一千人的食糧和三千匹布,叫他自己去募兵、造兵器。祖逖率部曲百餘家渡江北上,在淮陰鑄造兵器,募兵得二千餘人。祖逖軍紀律嚴明,得廣大民眾的愛護,屢次擊敗石勒軍,收復黃河以南全部土地。晉元帝給祖逖鎮西將軍的稱號。321年,祖逖準備渡黃河擊石勒,收復河北。晉元帝卻派僅有虛名的戴淵做征西將軍,都督司、兗、豫、並、雍、冀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真正出征的祖逖官職是鎮守;根本不出征的戴淵官職是出征,而且祖逖已收復的和未收復的州,都歸戴淵統轄,這顯然是不信任祖逖的表示。當時王敦和晉元帝對抗,東晉內亂勢必爆發,祖逖感到前途無望,憂憤成病,就在這一年死去了。晉元帝深怕臣下在北伐中立功,建立起崇高的威望,對自己的帝位不利,卻不想想專和臣下在內部計較權利,自己原來就很有限的一些威望將愈益縮小,對帝位的保持更加不利。格言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晉元帝正是這樣的一個庸人。
王敦畫像王敦畫像
晉元帝登帝位後,不滿意王氏的驕橫,想削弱王氏勢力。他引用善於奉迎的劉隗、酗酒放肆的刁協作心腹,暗中作軍事布置。王導被疏遠,仍能保持常態,士族一般都同情他,劉隗、刁協反陷於孤立。王敦本來是個野心家,乘機以反對劉隗、刁協,替王導訴冤為藉口,陰謀篡奪。祖逖死後,王敦更無忌憚。322年,王敦在武昌起兵反晉,劉隗等人戰敗,王敦攻入建康。王導和朝官們消極抵抗,王敦無法實現他的篡奪野心,只好退回武昌。323年,晉元帝憂憤病死,晉明帝繼位,王導輔政。王敦老邁已無野心,然部署皆以為有機可乘,加緊謀奪帝位。324年,晉明帝乘王敦病重,發兵謀討王敦,王敦部署戰敗,王敦不服,帶病領兵來攻建康,被晉軍擊敗。王敦病死,謀奪帝位的戰爭告一結束。
東晉統治集團內部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室和幾個強大士族之間的矛盾。帝室如果安分享受尊榮,不干涉強大族的權利,那么,各種勢力相對平衡,政治上呈現正常的局面。反之,帝室企圖增強自己的權力,因而引起強大族的不滿,野心家便乘機而起,要篡奪司馬氏的帝位。歸根還是那些強大族保護帝室,推翻野心家,使勢力又趨於平衡。晉元帝信任劉隗、刁協,並且用南方士族戴淵作將軍,這是和王氏勢力不相容的。王導認為佞臣擾亂朝綱,同意王敦來殺逐這些人。這些人被殺逐以後,帝室勢力退縮回去,王敦還想篡奪,王導便宣稱“寧為忠臣而死,不為無賴而生”,表示堅決的反對態度來維持帝室。東晉朝在399年孫盧之亂以前,重大政治事件的演變,本質上無非是這個主要矛盾在反覆表現。
王敦之亂王敦之亂

門閥政治

參見:士族門閥制度
晉元帝晉明帝在位共九年(317年—325年),在上述情況下,東晉朝算是確立起來了。自晉成帝至晉安帝隆安三年民變,共七十四年(326年—399年),情況同開始的九年區別不大,東晉朝也就像開始的九年那樣安而復危,危而復安地持續著。
王導保持安的方法是“鎮之以靜,群情自安”。就是讓有勢力的大族在相互牽制下,以民眾為犧牲,各自滿足他們的要求,朝廷不加干涉也不加抑揚。他晚年常說,人家說我糊塗,將來會有人想念我這糊塗。的確,東晉是靠糊塗來求安靜的。晉成帝時,外戚庾亮當權。庾亮想振作帝室,排斥王導,疑忌上游重鎮荊州刺史陶侃,任意殺逐大臣,引起各勢力間的不安。327年,野心家歷陽(安徽和縣)鎮將蘇峻、壽春(後改稱壽陽,安徽壽縣)鎮將祖約以殺庾亮為名,率叛軍攻入建康。幸得陶侃、溫嶠起兵救援,329年,擊破蘇峻祖約軍。王導又執政,東晉朝又算危而復安。庾氏勢力不得專擅朝政,轉移到上游,宣稱以北伐中原為己任,企圖建立起自己的根基。庾亮庾翼兄弟相繼鎮守武昌,占有了東晉朝重要領土的一半。345年,庾翼臨死,讓他的兒子繼任,開藩鎮世襲的惡例。東晉朝廷不允許他的要求,是合理的,但用桓溫去驅逐庾氏勢力,東晉朝又出現篡奪事件。
桓溫是當時最有才幹的野心家。他做了荊州刺史以後,積極對外發展。347年,桓溫滅成漢國,收復蜀地,威名大振。東晉朝廷疑懼,引用虛名甚大的清談家殷浩參與朝政,專和桓溫作對。桓溫伐前秦伐前燕,都遭致失敗,損害了他的實力和威望,在王謝兩大族抵制下,桓溫篡奪的野心未能實現。373年,桓溫死,東晉朝又算危而復安。
桓溫像桓溫像
桓溫死後,謝安執朝政。桓溫弟桓沖做荊州刺史,與謝安同心保護帝室。東晉朝內部出現前所未有的和睦氣象,是和謝安完全繼承王導力求大族間勢力平衡的做法分不開的。謝安的做法是“鎮之以和靜”。383年,晉兵大破苻堅的南侵軍。謝安乘前秦崩潰,使謝玄等率諸將北伐。384年,收復徐、兗、青、司、豫、梁六州。385年,猛將劉牢之進入河北名都鄴。東晉朝建立以來,這是最大的一次戰勝擴地。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內部和睦,有些力量可以對外。
謝安立了大功,內部和睦狀態又開始破壞。當時的皇帝是整天酒醉昏迷的晉孝武帝。他重用同母弟會稽王司馬道子。司馬道子也是一個整天昏醉的酒徒,引用一批奸人作爪牙,合力排斥謝安。385年,謝安病死,朝政全歸司馬道子。司馬道子委任兒子司馬元顯當政。帝室間晉孝武帝和司馬道子兄弟爭奪權力,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爭奪權力,同時帝室與大族間也展開權力的爭奪。398年,京口鎮將王恭聯絡藩鎮殷仲堪、桓玄、庾楷等起兵反帝室。王恭被殺,藩鎮推桓溫的兒子江州刺史桓玄為盟主,形成大族推翻帝室的中心力量。
司馬道子父子當權,貪污奢侈,政治敗壞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早在司馬道子當權的初期,儒生范寧就說當時邊境上沒有戰事,國家倉庫卻空匱無物,民眾服徭役,一年裡幾乎沒有三天的休息,生下兒子不能撫養,鰥夫寡婦不敢嫁娶。好比在著了火的柴草上睡覺,國家危亡就在眼前了。司馬道子父子一夥人當權十多年,受盡苦難的東晉民眾再也不能忍受這種惡政。北朝顏之推作《觀我生賦》,自注說,中原士族隨晉元帝渡江的有百家,因此江東有《百譜》。晉孝武帝時,賈弼之廣集百家譜記,朝廷派人幫助賈弼之撰定《十八州士族譜》,共一百帙,七百餘卷。賈弼之、賈匪之、賈淵祖孫三代傳譜學。賈氏《百家譜》抄本藏在官府中,有專人掌管,並且有專長譜學的人來辨別真偽,防止冒濫,如賈淵受傖人王泰寶的賄賂,冒入琅琊譜,經王晏揭發,賈希鏡幾乎被齊明帝殺死。這一百家人才是享受政治權利的士族,後來渡江的北方士族,被這百家人呼為傖,不得享受同等的權利。東晉政權主要是這一百家的政權,西晉士族的全部腐朽性,也主要由這百家移植到長江流域。
依靠大族支持和民眾容忍而存在的東晉朝,在統治集團內部分裂和民眾起義反抗的情況下,不得不歸於崩潰。東晉是門閥政治發展的鼎盛時期,皇權衰落。司馬睿稱帝有賴於南方官僚士族的擁戴,東晉政權建立之初,先後平息了王敦和蘇峻之亂,統治趨於穩定。宗室、外戚和門閥大族王、謝、庾、桓先後共同支配著王朝政局。

北伐中原

當東晉在江南建國的同時,中國的北方則陷入分裂混戰,黃河流域成為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個主要少數民族和漢族爭殺的戰場,並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相互爭霸,不斷有國家成立和滅亡。
從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建興四年(316年)滅掉西晉,到北魏太延五年(439年)鮮卑拓跋部統一北方,這130多年裡北方各民族相互爭戰,先後建立了前趙(匈奴)、後趙(羯)、前燕(鮮卑)、前涼(漢)、前秦(氐)、後秦(羌)、後燕(鮮卑)、西秦(鮮卑)、後涼(氐)、南涼(鮮卑)、西涼(漢)、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奴)等十五個政權,連同西南巴氐族建立的成漢,共十六國,和東晉漢族政權長期對峙,史稱五胡十六國
除十六國之外,還有漢人冉閔建立的魏、丁靈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帥楊氏建立的仇池國、鮮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個政權,總計先後建立了21個政權。上述政權中,後趙、前燕、前秦都曾占據過北方的大部分疆域。
後趙冉魏對峙圖後趙冉魏對峙圖
東晉雖然偏安於江南,但在歷代帝王在位的時候都希望收復北方的國土。從北方南遷的人民時常懷念家鄉,因此一些有志之士多次進行北伐。其中以王、謝、桓、庾四大家族為主的門閥對北伐採取了不同的態度,由於世族已安居江南,南方豐富的資產使得重返北方的意願不高。在東晉時曾進行過多次北伐,在其中也不乏名將的指揮。
東晉初期,朝廷採取以攻為守態度抵禦北方。317年祖逖意圖北伐,晉元帝只有給予少量軍隊,命他相機進取。他招募流民建立軍隊,並與當地塢堡合作,最後成功收復黃河以南領土,與石勒隔河相持。但由於東晉發生內亂,朝廷又擔心他威望太高,於321年派戴淵為總督節制,以致收復河北的計畫無疾而終,祖逖憂憤而死,失地得而復失。王敦因為祖逖去世而不必顧慮,之後遂叛變。祖逖軍由其弟祖約率之,最後也隨蘇峻叛變。晉成帝時則由庾亮、庾翼兄弟主持北伐,他們以荊州為中心,意圖發動北伐。但是因為朝廷抵制,所以沒有實現。庾氏兄弟相繼去世後,荊州刺史由桓溫擔任。他嚮往劉琨、陶侃事跡,以北伐為務。
346年晉穆帝時,桓溫討伐成漢(成漢於338年為李壽篡位,改國號為漢),次年討滅。桓溫聲威大震,世族忌妒之,執政司馬昱引殷浩抗衡之。
前秦崛起前夕形勢圖前秦崛起前夕形勢圖
349年石虎死,晉廷派褚裒北伐,失敗。桓溫多次希望北伐,晉廷不許,改以殷浩負責北伐。
352年殷浩聯合羌將姚襄北伐前秦,被苻健擊敗。次年殷浩再度北伐,為姚襄所襲。
354年晉廷只好將桓溫換上,由他掌握北伐大權。桓溫先後發動三次北伐,同年2月伐前秦,但由於苻健采堅壁清野戰術並打敗晉軍,最後桓溫缺糧而撤退。
356年,桓溫討伐河南姚襄,擊潰之並收復洛陽,修謁皇陵。
358年他建議遷都洛陽,但遭到世族反對做罷。等到晉哀帝及晉廢帝(即司馬奕)相繼為帝之後,桓溫已經控制朝廷。當時北方呈現前秦前燕兩強局勢,洛陽為前燕占領。桓溫為了準備篡位,於369年討伐前燕。當時燕軍大敗,晉軍進駐枋頭(今濬縣附近)與燕將慕容垂對峙。最後晉軍缺糧而退,慕容垂率軍追殺,晉軍大敗。
371年桓溫廢晉帝司馬奕為東海王,改立司馬昱為簡文帝。隔年簡文帝去世,晉孝武帝繼位,373年桓溫要求“九錫”,有代晉之意。大臣謝安、王坦之拖延該事,不久桓溫病死,東晉得以保存。

淝水之戰

參見: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前夕,前秦東晉對峙圖晉孝武帝時,謝安執政,桓沖為荊州刺史,防禦荊襄地區;謝玄鎮廣陵,與謝安防禦淮南地區。為了加強中央軍力,謝安任劉牢之為參謀,招募淮南江北百姓,成立北府軍。
淝水之戰時期的東晉淝水之戰時期的東晉
370年前秦滅掉前燕後,前秦帝苻堅即有意滅東晉以統一天下。373年攻下東晉梁益二州。378年派苻丕圍攻襄陽,朱序堅守,於隔年攻破,俘虜了朱序;又派彭超圍攻彭城,卻被謝玄率北府兵擊敗。382年呂光平定西域後,苻堅的目標指向東晉。隔年5月桓沖率10萬軍,意圖奪回襄陽,苻堅派苻睿慕容垂等人防禦。8月苻堅認為時機已到,率舉國之師南征東晉,兵分三路,聲勢浩大。他親率步兵60萬抵達項城,派苻融為先鋒率27萬兵攻打壽陽,梁成等人屯洛澗以控制淮河。晉廷震驚,謝安力持鎮定,命謝石為前線大都督、謝玄為先鋒,與謝琰桓伊等人率8萬北府兵北上救援。
383年10月秦軍前鋒攻陷壽陽後,苻堅趕往指揮,並派朱序向謝石諸降勸降。但朱序盡洩秦軍虛實,並建議速戰速決。11月謝玄派劉牢之率五千精兵攻破洛澗,晉軍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12月謝玄向苻堅建議後退決戰。諸秦將認為阻敵淝水畔比較安全,但苻堅認為半渡而擊可主動對決。當秦軍後移時,晉軍渡水突擊,朱序於後軍大喊秦軍已敗。此時秦軍大亂,謝玄等人乘勝追擊,秦軍全面崩潰,苻融戰死,苻堅中箭,孤身北返,後由慕容垂護送。此役晉軍全面勝利,於東晉歷史上意義非凡,史稱淝水之戰
謝安謝安
戰後,謝安都督諸州軍事,準備北伐支離破碎的前秦。384年謝安命謝玄、桓石虔率軍北伐,謝玄等人自廣陵北上,攻克鄄城、廣固等地,並修建青州派(水利工程)以運送糧草。此役收復山東、河南一帶,將領土劃至黃河以南。荊州軍也成功收復四川、襄陽一帶。謝玄繼續北上,前鋒劉牢之一度打到鄴城。但專政朝廷的司馬道子忌諱謝氏功高,朝議“以徵役既久,宜置戍而還”,令謝玄回鎮淮陰,最後北伐功敗垂成。

孫盧之亂

東晉朝的崩潰,桓玄為盟主的諸藩鎮,占據建康以西的州郡,朝廷政令只能施行在東方的會稽臨海永嘉東陽新安吳縣吳興義興八郡,一切殘酷的剝削自然也集中在八郡民眾的身上。司馬元顯為防禦王恭等人的進攻,調東方諸郡“免奴為客”人集合建康充當兵役,號稱“樂屬”。這又引起地主和佃客的怨恨。
五斗米道徒士族孫恩乘民心騷動,399年,從海島率徒黨百餘人攻破上虞縣,又攻破會稽郡,部眾驟增至數萬人。其餘七郡同時起事,攻殺晉官吏、回響孫恩,不到十天,孫恩有眾數十萬人。孫恩的徒黨號稱“長生人”,是一群奉五斗米道的亡命無賴。孫恩和這群人專事屠殺擄掠,破壞不遺餘力。會稽是王羲之謝安等北方士族聚居的名郡,吳郡、吳興是南方士族的中心居地,這三郡號稱三吳,是東晉朝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當然,士族所在地的民眾,受士族的壓迫是說不盡的,對士族的仇恨自然也是難以抑制的,愚蠢而瘋狂的野心家孫恩等人利用民眾的積怒,縱徒黨殺人,甚至嬰兒也不能免死。
晉將謝琰劉牢之率兵來攻,孫恩徒黨在諸郡燒倉庫,毀房屋,塞水井,砍林木,擄掠婦女財物,都逃到會稽郡來。謝琰收復義興吳興兩郡,劉牢之收復吳郡,進軍到浙江邊。孫恩起初聽說諸郡回響,對徒黨們說,天下沒事了,我帶你們到建康享福去。後來聽說劉牢之到了浙江邊,對徒眾們說,我割據浙江東部,還可以做個越王勾踐。等到劉牢之軍渡過浙江,孫恩對徒眾們說,我是不以逃走為羞恥的。孫恩擄男女二十餘萬人逃往海島。此後孫恩連年從海路入寇。401年,孫恩率舟師十餘萬人自海路突襲京口,逼近建康,司馬道子驚駭,不知所措,賴劉牢之部將劉裕奮勇進擊,大破孫恩軍。劉牢之等援軍趕到建康,孫恩屢次戰敗,又逃入海島。402年,孫恩入寇臨海郡,被晉兵擊敗。孫恩窮困投海自殺,徒黨和妓妾說他成了水仙,跟著投水的多至百餘人。被孫恩擄去的二十餘萬人,三四年間,不是戰死溺死,便是被販賣作奴隸,到孫恩死時只剩下數千人。孫恩連年從海島入寇,前後數十戰,又殺死民眾數萬人。
392年東晉十六國形勢圖392年東晉十六國形勢圖
京口是從北方各地流亡來的士族和民眾聚居的地方,號稱北府,與歷陽同為揚州重鎮。居民風俗強悍,敢於從軍。謝安輔政,舉謝玄為將。謝玄在京口募兵,得勇士劉牢之等人。劉牢之常領精銳當前鋒,戰無不勝,號稱北府兵。淝水大戰,苻堅軍崩潰,晉軍前鋒五千人,就是劉牢之統率的北府兵。399年,劉牢之擊孫恩,劉裕在劉牢之部下當小軍官,勇悍善戰,屢立大功。劉牢之部下諸將,搶掠財物,比盜賊更凶,獨劉裕約束部屬,紀律嚴明,大得民心。從此,劉裕成為北府兵的著名將領,擊滅孫恩盧循,主要是劉裕的功績。
孫恩死後,餘眾推盧循為首領,被劉裕追擊,泛海逃走。404年,盧循攻陷廣州,以後連年入寇,410年,率兵十餘萬逼近建康,被劉裕擊敗,盧循逃到交州。411年,交州刺史杜慧度擊殺盧循。孫恩在敗逃入海以前,多少還算是率領農民起義,盧循則完全是五斗米道作亂。

桓玄之亂

正當東晉朝全力攻擊孫恩的時候,桓玄乘機吞併上游諸藩鎮,占有東晉三分之二的土地。三吳破敗,東晉朝失去了依靠,成為僅有空名的朝廷。桓玄認為滅晉稱帝的機會到了,與孫恩軍逼近建康同時,桓玄在江陵聚眾,謀奪取建康。402年,司馬元顯發兵要進攻桓玄,桓玄軍卻順流而下,攻入建康,殺司馬道子司馬元顯,政權全歸桓玄。404年,桓玄廢晉安帝,自立為皇帝,國號楚。
東晉朝是王、謝、庾、桓四大族勢力平衡下的產物,王謝庾三族相繼衰落,桓氏成為唯一的大族,驕奢淫昏毫無才能的桓玄便輕而易舉地消滅了東晉朝。
孫恩亂後,東方諸郡大飢,一向腐朽的士族中人,這時候披著精製的羅衣,抱著心愛的金玉,關著大門整家整家地餓死。他們連掘些草根充飢的本領也沒有,當然不會有人起來和桓玄爭奪帝位。但是,桓玄也是腐朽已極的一人,他不可能維持既得的地位,當時存在著一個能夠消滅桓族勢力的人物劉裕。

劉裕崛起

404年,劉裕在京口約集失意士人密謀攻桓玄,被眾推為盟主。劉裕擊敗桓玄,掌握東晉政權。
劉裕滅桓氏後,要取消司馬氏皇帝的名號,還必須自己先取得更高的威望。因此,劉裕為滅晉而進行北伐。同時也為消滅國內割據勢力而進行統一戰爭。晉朝政權。後來積累戰功,打下帝業基礎,和晉元帝依靠大族推戴的情形完全不同。
409年,劉裕攻南燕。410年,破南燕都城廣固(山東益都縣),滅南燕,收復青州。盧循乘劉裕北伐,率軍向建康進攻,劉裕親率精兵回建康,擊敗盧循。411年,收復廣州。412年,攻破江陵城,殺割據者劉毅。413年,劉裕遣將軍朱齡石收復成都,殺割據者譙縱。415年,劉裕遣將軍王鎮惡攻克襄陽,驅逐割據者司馬休之。東晉境內在劉裕勢力下全部統一了。416年,劉裕率將軍王鎮惡、檀道濟、沈田子等分五路,水陸並進,攻後秦國,沿途收復滑台(滑縣)、許昌、洛陽等重鎮。417年,劉裕軍攻破長安,滅後秦國。
417年的東晉(布哈林制)417年的東晉(布哈林制)
劉裕出關回彭城,留守軍內亂,418年,關中被赫連勃勃奪去。這次北伐,勝利是巨大的,關中雖失去,自潼關東至青州,卻成為宋朝的疆土。後來宋魏間戰爭,多在這些土地上進行,使長江流域得到較為長期的安靜。東晉初,設立僑郡縣,憑空增添官職,用以安置流亡士族。413年,劉裕實行土斷法,令北方流亡來的士民,就所居地作為土著,與南方土著同等待遇。許多僑郡縣從此省去,有利於行政統一和節省開支。

走向滅亡

東晉朝重要地區用大族作鎮將,因而形成割據的局面。劉裕改用皇子作鎮將,特別是荊州江州兩鎮,所統兵甲占全國兵甲的半數,更非選皇子不可,從此建康朝廷不再受大族重鎮的威脅。
劉裕劉裕
劉裕完成了上述軍事上政治上的措施,東晉朝顯然再沒有存在的餘地了。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建國宋,史稱南朝宋,是為宋武帝,東晉至此滅亡。439年北魏統一華北後,至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劉裕所創的宋朝,皇帝獨掌大權,主要輔佐,多選用寒門,原來的高門大族,只能做名大權小的官員,難得皇帝的信任。削弱士族的政治勢力,實行皇帝專制的中央集權,宋朝國內的統一程度遠非強藩割據的東晉朝所能比擬,政權大大增強了。當時鮮卑拓跋部統一黃河流域,出現強大的魏國,如果沒有統一的漢族政權,鮮卑人幾次大舉南侵,很有可能併吞長江流域,摧殘發展中的經濟和文化。所以,劉裕消滅紀綱不立、豪強橫行的東晉朝,建立起比較有力的宋朝,對漢族歷史是一個大的貢獻。

疆域

淝水之戰前後東晉疆域變遷圖東晉政區襲承西晉,也是實行州、郡、縣三級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轄區縮小。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東晉朝廷為了安撫僑民及僑姓世族,以原籍州郡縣名寄治別處,而無實地,此即僑州郡縣。等到安定後實施土斷,使其州郡領有實地,戶籍和賦役與一般州郡縣相同。
南北形勢圖南北形勢圖
東晉政區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由於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四川先後出現成漢、譙蜀等國;東南疆域大致固定。晉元帝時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帶。成漢占據四川,於347年被桓溫滅。桓溫發動三次北伐,一度收復山東及河南地區,後敗於前燕而止。前秦屢次入侵東晉領土,此時東晉僅剩揚、荊、江、廣、交、豫、徐、兗、益、寧七州,及兗、青、冀、司、幽、並、益等僑州,共十五州。383年淝水之戰,前秦慘敗。隔年謝玄北伐,成功收復黃河、秦嶺以南地區。之後東晉內亂,桓玄篡位,譙蜀獨立,疆域萎縮。劉裕崛起後攻滅譙蜀並發動兩次北伐,收復四川、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然而劉裕因故返京,將領內亂,夏人入侵,關中得而復失。此時東晉領有揚、北徐、豫、江、北青、司、荊、北雍、東益、寧、交、廣、北並、北冀、梁、徐、北兗等十七州,及幽、冀、東秦、青、並、兗、秦、雍等僑州,共二十五州。
東晉行政區劃圖東晉行政區劃圖

政治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本身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個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琅琊王氏王導王敦,其後又有陳郡謝氏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士族,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等吳姓士族。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家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
但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恩盧循之亂等。

統治階層

東晉王朝的統治階層大部分是由過江避難的北方僑姓士族與世居江南的南方吳姓士族組成的,存在著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他們之間一直相互排擠;在東晉統治的一百多年中,僑姓士族占據統治的主導地位,而吳姓士族則一直被排斥。元帝年間,北方大臣王導希望改變這種狀況,他在南北士族之間奔走,極力勸說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後來江南士族也曾多次因不滿東晉的統治而起來反抗,大大的動搖了東晉的統治。
自晉元帝元年(317年)至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是東晉發展比較平穩的時期,雖然在此之間也有過一些叛亂,但都被鎮壓下去了。元帝末年,王導之弟王敦起兵反晉,遭到其兄王導與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其後桓溫也曾覬覦帝位,又被王謝兩大家族抵制下去。385年,東晉重臣謝安病死,晉孝武帝將大權交於其弟司馬道子,司馬道子與其子司馬元顯把持朝政,他們暴虐無能、大肆剝削人民,使圖謀王位的大族有機可乘。公元398年,以桓玄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庾楷等人的聯軍占據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統治被限制在東方的八郡內,開始了其衰亡的過程。

僑置州郡

北方士族南渡,大都率領宗族、賓客、鄉黨同行。這些流民,隨同豪強大族南下,自然就成了他們的依附人口,分散南下的也多被豪強大族所兼併。
這些南下的人們,起初大都不上戶籍。後來,東晉政府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和保護南遷士族的利益,便在流人集中的地方,用他們原籍的名稱,僑置州、郡、縣。僑人單立戶籍,稱為僑戶。
僑戶最初享受不為國家納租服役的優待,後來即使納租調也比一般編戶輕些。
僑州、郡、縣的設定,主要是照顧南遷世家豪族的利益,一則為他們做官增加了位置,二則他們控制大量戶口而又不納租服役,其政治、經濟利益都得到了照顧。

軍事

東晉沿襲西晉軍事制度,但已有變化。因為皇權衰微,中軍往往有名無實,同駐京師的還有揚州都督所屬軍隊。外軍大多由世族的軍隊組成,統軍將領稱霸一方,其中荊州軍甚至超越中央。東晉多次北伐,確有助鞏固偏安之局,但如果方鎮具有野心,往往藉此篡位。
關於兵源方面,因為戰亂軍戶大減,兵員改以募兵補充,或直接徵兵。其中由北方流民招募組成的北府兵,屢次擊敗強敵,在東晉後期等級如同中軍。

經濟

東晉時期莊園經濟在社會經濟中所占的比例比北方更大。早在孫吳時期,江南經濟日益開發。當時吳姓世族即擁有眾多的莊園。晉室南遷後,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改善南方地廣人稀的問題。僑姓世族大量開發無主地,建立方圓數十里至數百里的莊園,有效將勞動力組織起來。由於世族壟斷土地,占奪田園山澤,使得貧富差距極大。所以王導曾於晉成帝鹹和五年(330年)實施度田收租,以改變西晉時將田租與戶調合一徵收;鹹康二年(336年)頒布“壬辰詔書”,禁止占山護澤。這些都意圖減輕百性負擔。
東晉“青釉雞首壺”東晉“青釉雞首壺”
當時莊園除了有部曲、佃客外,還有門生及奴隸。中原人士帶來北方精耕細作的技術,推廣牛耕加快耕田速度。東晉南朝重視水利,代有修築。最後,南方的水田普遍開發,農作物品種增加、生產量提高(如嶺南地區一年可兩熟)。長久下來使中國的經濟中心南移。

農業

南北勞動人民相互學習、辛勤勞動,是江南經濟發展和繁榮的重要原因。經濟發展首先表現在農業上,墾田面積日益增多,耕作技術有很大改進,牛耕已經普遍推行,糞肥也在推廣,單位面積產量增加,麥、菽等北方作物開始在江南種植。三吳地區的農業尤其發達,水利工程的興修很受重視。人們在河道建立堰閘以控制水位,旱則開啟,引江水灌溉;澇則關閉,避免泛濫成災。又築堰圍湖,開墾出土壤肥沃、產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吳成了江南糧食的主要產區。

手工業

其次表現在手工業,冶鐵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貴池縣)與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技術也有顯著進步,創雜煉生鍒法,即把生、熟鐵混雜冶煉,反覆錘打,成為質量較純的鋼鐵,養蠶繅絲技術大見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蠶繭一年收穫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溫州)一年收穫八次。國家專門設立錦署,使絲織業逐步發展起來。由於江南河流縱橫,為適應經濟、軍事的需要,造船業特別興旺,既能製造載重2萬斛(約2千噸)的大船,又能製造速度很快的艦隻。其他如制瓷、造紙、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經濟的發展促進商業和城市的繁榮。

人口

由於北方戰亂不堪,大量人民逃至南方,形成一股人口大流動。滯留北方的漢人則依靠塢堡自衛。當時主要流亡潮有六次,296年晉惠帝時期關中發生齊萬年之亂,數萬人民由關中經過漢中,抵達蜀地,之後協助李特、李雄立國。另一股經漢水、宛至淮河,後為石勒吸收。巴蜀動亂後,人民逃至荊湘地區,因受土豪欺壓而叛亂,最後為王敦、陶侃平定。并州饑民向冀豫地區乞食,後由田甄率領,稱為“乞活賊”。涼州少受戰亂,眾多人民前往避難。由於保留大量漢人文物制度,形成“河西文化”。
永嘉年間(307年-312年)南遷人口約有50萬,至東晉初南方人口達1050萬人,因大批北方移民的到來,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與農作物種,使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經過近百年較安定的增長,到東晉末人口達1746萬人。
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南朝蕭梁時擁有140餘萬人口,成為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城內外的貿易市場10多個,來往船隻成千上萬。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陽、壽陽、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文化

文學藝術

東晉偏安江南,在另一方面東晉在文學上卻有一定成就,各類歌賦都大盛於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有謝靈運陶淵明王羲之等人,也流行了駢文。著名的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發生在東晉時代。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 。
東晉雖非中國史上政權強盛的時期,卻為文學、藝術極興盛的時代。首都建康成為文化中心,吸引許多東南亞南亞的佛教僧侶及商人前來。西元三三八年所鑄造模仿罽賓的佛教模型,為今日所知最早的鎏金銅佛像。中國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王羲之活躍於此時期。東晉的陶器形式較西晉時期創新。南京富貴山曾挖掘出此時期的墓穴,根據史料記載,此處為東晉皇室墓葬的地點。
東晉在文學上卻有一定成就,各類詩詞歌賦都大盛於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有謝靈運陶淵明王羲之等人。而在繪畫、書法方面也有頗傑出的成就,如顧愷之的畫作,王羲之的書法,都有很高藝術價值。著名的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背景也發生在會稽。
繪畫方面,東晉顧愷之善繪仕女山水,務求傳神,史稱"畫聖"。他所繪的《女史箴圖》,強調人物在眼神的悟對與手勢的搭配。衣飾襟帶的飄舉,身上衣裳的鼓起,似有"氣"環繞全身,達到中國繪畫最高評價“氣韻生動”。傳為顧愷之所繪的《洛神賦圖》亦有相同水準。至於山水畫仍處於圖案階段,尚未生動,至南朝方有起色。
東晉時期的壁畫東晉時期的壁畫
書法方面,東晉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獻之的《鴨頭丸帖》。介於楷草之間的行書,書寫簡易且流暢,著名有王羲之的《喪亂帖》、《蘭亭序》。

思想

由於東晉統治者安於江南,不以恢復中原為意,門閥大族致力於南方的莊園經營。北方大族及大量漢族人口遷徙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與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自曹魏以來,中國的文學發展一直處於大步前進的時期,其中以東晉年間的文人最為著名。東晉出現了山水詩人謝靈運、田園詩人陶淵明等人,他們對舊體詩作出改革,為將來隋、唐的詩文盛世創造了前提條件。在社會生產上,北方的手工業技術與南方的技術相互融合,使東晉的手工業水平比西晉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南下的北方農民和土著農民辛勤勞動,開闢南方廣大的山澤荒野,促進了江南的開發,促進了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
東晉末期詩人、文學家,陶淵明。東晉末期詩人、文學家,陶淵明。
東晉時期,放蕩的行為稍微收斂,但清談之風因為朝廷權貴提倡而盛行不衰。當時世族生活優裕,多喜於名山古剎、別墅湖畔優談玄理,成為社交活動。朝廷及世族忽略具體事務,終日暢談玄理,形成苟且頹廢的價值觀,導致東晉朝廷逸於偏安。由於佛教東傳,許詣、孫綽將佛學加入清談,與玄學互相激湯。若干僧侶也加入清談,傳達佛學,例如竺法護、道林等人。不過仍然有人反對清談,大多為寒族。如西晉斐頠、江敦、范寧,東晉應詹、陶侃、卞壺等人,范寧甚至著有“王何論”,嚴厲批評何晏、王弼二人。但清談仍歷久不衰,直到隋朝方衰,唐朝中期終止。

宗教

當時東晉流行清談,於是僧侶就藉由清談將佛理傳播給士大夫,使佛教得以在南方傳播。其中以支道林最擅長談玄。南北佛教到後來形成不同學風,北方重行業,崇尚禪學、律學及淨土信仰。南方重義理、注重在涅盤佛性的探討。東晉晚期時,慧遠擅長儒學,力謀佛、玄、儒融合,促使佛教中國化,最後成為淨土宗的祖師之一。慧遠還提倡譯經,與北方名僧鳩摩羅什交流譯本。法顯是中國首位西行求法的僧侶,他於399年自長安出發,經西域抵北天竺、獅子國及中天竺。取得梵本戒律後,414年經海路返抵建康。他與名僧大量翻譯經文,並將旅途見聞寫成《佛國記》,成為研究西域及印度史地的重要作品。
東晉初期,道教的架構、章法尚未形成,直到東晉中期發生改革,才形成組織化的宗教體制。當時北方道教注重功德及道規,南方則注重經法及義理。受到佛教散播的刺激,道教加速吸取儒玄思想,豐富本身理論。煉丹術盛行,深化相關理論。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東晉時,葛洪結合神仙學說與道術理論,並加入煉丹等理論,整合道教理論。他所著的《抱朴子》,外篇論時局與道德,內篇則論道家學論和煉丹、養生之道。楊羲、許謐及許翽著《上清經》,最後發展成上清派,主張簡化修行力法,貶斥房中術,以存神為主。葛洪孫葛巢甫又著《靈寶經》,後來也發展成靈寶派。該派以符籙科教為主,受到上清派影響,也提倡簡化修行、"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道教對文學、藝術多有貢獻。例如描述神仙之游的《遊仙詩》,歷代道教的神仙畫。道教的煉丹及養生術包含了化學、醫學、生物學等,對科技的發展具有貢獻。

帝王世系

年號起訖時間使用時間備註
建武
317年三月—318年三月
2年
318年三月—321年
4年
或作太興
322年—323年二月
2年
閏十月晉明帝即位沿用
323年三月—326年正月
4年
三年閏八月晉成帝即位沿用
326年二月—334年
9年
335年—342年
8年
八年六月晉康帝即位沿用
建元
343年—344年
2年
二年九月晉穆帝即位沿用
345年—356年
12年
357年—361年
5年
五年五月晉哀帝即位沿用。前涼沿用該年號
362年—363年二月
2年
或作崇和
363年二月—365年
3年
三年二月晉廢帝即位沿用
366年—371年十一月
6年
371年十一月—372年
2年
二年七月晉孝武帝即位沿用
373年—375年
3年
魏書》錯寫作康寧
376年—396年
21年
二十一年九月晉安帝即位沿用
397年—401年
5年
或作崇安
402年—404年
3年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元年三月,元顯敗,復隆安年號。桓玄尋改曰大亨。玄篡,又改曰永始
402年三月—十二月
1年
同上
405年—418年
14年
403年—404年桓玄篡位
419年—420年六月
2年
東晉統治地區出現的其他年號
年號起訖時間君主使用時間備註
319年四月—320年五月
2年
370年八月—九月
1年
《晉書·廢帝紀》作九月反;《資治通鑑》作八月反,九月平
桓楚政權年號
年號起訖時間使用時間備註
403年十二月—404年五月
2年
初作建始
404年—405年二月
2年
或作天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