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食物)

五穀(食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平常俗稱的“五穀”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稷、麥、;另一種指、黍、、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穀
  • 外文名:whole grains
  • 別稱:五穀雜糧
  • 主要原料:無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澱粉
  • 適宜人群:所有人群
  • 組成:稻、黍、稷、麥、豆
詞目,拼音,基本解釋,出處與詳解,基本含義,食品概念,不同說法,歷史記載,兩種說法,發展歷程,穀物介紹,大米,小米,小麥,苡米,高粱,大豆,穀物文化,五穀雜糧糊,五穀養生粉,相關連結,

詞目

五穀

拼音

wǔ gǔ

基本解釋

[the five cereals of rice,two kinds of millet ,wheat and beans] 指糧,五穀即稻、黍、稷、麥、豆。

出處與詳解

指五種穀物。所指不一。
1、《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 鄭玄 註:“五穀,麻、黍、、麥、豆也。”
2、《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趙歧 註:“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
3、《楚辭·大招》:“五穀六仞。” 王逸 註:“五穀,稻、、麥、、麻也。”
4、《素問·藏氣法時論》:“五穀為養。” 王冰 註:“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
5、《管子·輕重己》:“宜獲而不獲,風雨將作,五穀以削,士兵零落。不獲之害也。”馬非百新詮:“零落,殞也。言風雨大起,五穀因而削減。士,戰士。民,普通人民。謂戰士與人民皆將飢餓以死也。”

基本含義

文化
五穀文化舉足輕重,可謂人類文明之起源。據權威資料顯示,人類在數十萬年前的石器上觀察到高粱的痕跡,說明五穀孕育了人類十多萬年。人類將野生雜草培育成五穀雜糧,這不能不說是人類史上的一個壯舉,五穀孕育了人類文明。同時告訴世人,人類與五穀的不解情緣。五穀糧食畫是五穀文化的最高藝術體現,是五穀文化的藝術寫照。
藝術
五穀糧食畫起於唐,盛於清,清乾隆時期曾是重慶府敬獻皇帝之貢品,重慶是中華五穀糧食畫的發源地,後向北發展,在陝西、山西一帶也有分布。唐大焱老師是重慶五穀糧食畫傳承人。
五穀
五穀糧食畫在流傳過程中名稱眾多,依據民間傳統,應叫“五穀糧食畫”,簡稱“五穀畫”或“糧食畫”,也可美其名曰“五穀藝術”。我國西北部分山區稱之為“糧藝”、“谷藝”、“豆塑畫”、“百米圖”、“米畫”等。
五穀糧食畫起源於盛唐,當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五穀”在佛教和道教規儀中,地位極高,被視為奪天地之精華的吉祥物,民間則將“五穀”作為辟邪之寶,故用之作畫。在清代十分興盛,全國各地形成了很多流派。其他各朝因戰亂不休,國不寧日,故五穀糧食畫不能興盛。
當代五穀糧食畫的興起,反映現代社會五穀豐登、國泰民安、民族統一、欣欣向榮。五穀藝術是和諧社會的真實寫照。唐大焱老師所作《五穀豐登》,在中國第十屆工藝美術大師博覽會上獲獎,是五穀糧食畫的代表作。反映了建國六十周年來國家繁榮富強,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林。
五穀糧食畫非物質文化遺產五穀糧食畫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焱用五穀藝術展示當今中國的美好景象,重慶人民用土生土長的五穀藝術在向全人類述說著重慶文化的發展。重慶五穀藝術是重慶的一張名片,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交往的橋樑和紐帶。
《五穀糧食畫藝術大觀》
包括以下內容:糧食處理、染色技術;五穀糧食畫貼上技術;裝裱基礎;保存技術;保護層處理技術;推廣糧食畫的經驗。包含了糧食畫的所有技術。
《五穀糧食畫藝術大觀》由唐大焱老師編寫,在多年的實踐中,唐大焱最終將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研發了一套環保和作品長期保存的製作技術。該技術有20多道工藝流程,每個環節都需嚴格要求,此方法可達到防蟲、蛀、腐、霉等作用。作品不變形、不褪色、不霉變、不蟲蛀,可永久收藏。
五穀糧食畫江南水鄉五穀糧食畫江南水鄉
糧食畫
五穀糧食畫是以各類植物種子和五穀雜糧為本體,通過粘、貼、拼、雕等手段,利用其它附料貼上而成的山水、人物、花鳥等形象的畫面,運用構圖、線條、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對其進行特殊處理所形成的圖畫。每幅五穀糧食畫都要經過特殊工藝處理,採用永久保存技術,可將作品長期保存和收藏。

食品概念

“谷”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稷(jì計,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穀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關於五穀主要有兩種說法,主流的是(俗稱水稻、大米)、(shǔ,俗稱黃米)、(jì,又稱粟,俗稱小米)、(俗稱小麥,製作麵粉用)、(俗稱大豆)。因為有的地方氣候乾旱,不利於水稻的種植,因此有將(俗稱麻子)代替稻,作為五穀之一。
五穀五穀
關於稻、麥、菽由於生活中常見,這裡就不介紹了,下面主要介紹現在生活中不常見的但是在古代確實常見的穀物:
黍:去殼,就是黃米,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由於不利於消化,現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為主食了。
稷:又稱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粟適合在乾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其莖、葉較堅硬,可以作飼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現在主食基本上不用“稷”了。
麻:麻主要是用來農作生產的,他的莖皮,經漚制可以做繩子(麻繩),麻衣,麻紙等,很耐用。去皮後的莖,可以當柴燒,可以蓋房子,有點木質的感覺,目前皮與桿經提煉纖維,可以做宣紙等各種高檔紙。
菽:豆類的總稱,古語云:“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豆類製品也是中國百姓們喜歡的食物之一。
另外,也曾有關於“五穀”劃分為“天谷”、“地谷”、“懸谷”、“風谷”、“水谷”的。天、地、懸、風、水所代表“五穀”並不一定都是糧食:“天谷”含諸如稻、谷、高粱、麥等果實長在頭頂類的作物;“地谷”含諸如花生、番薯等果實長在地面下的作物;“懸谷”含諸如豆類、瓜類等果實在枝蔓上的作物;“水谷”含諸如菱角、藕等水中生長果實的作物;唯有“風谷”特殊,指玉米是通過風傳播花粉,將頭頂花粉吹到作物中節長出的須上從而結出果實的作物。
有句俗語稱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四體就是四肢,就是怕走路,怕動手幹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懶人就沒有分辨事物的本質了,變相的說一個人懶。因為古時大多數人都是農業勞作,不去勞動的人,到了農田也就不認識什麼樣子的農作物是五穀了,尤其幼苗小時候樣子有點相似。

不同說法

歷史記載

“五穀”即是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比《論語》更古的書如《詩經》、《書經》等裡面,只有“百穀”,沒有說“五穀”的。從百穀到五穀,是不是糧食作物的種類減少了呢?不是的。當初人們往往把一種作物的幾種不同品種一個個起上一個專名,這樣列舉起來就多了。而且“百”字在這裡不過是用來指多的意思,也並不是真有一百種。五穀這一名詞的出現,標誌著人們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分類概念,同時反映當時的主要糧食作物有五種。

兩種說法

關於“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
五穀這一名詞在當初創造的時候,究竟指的是什麼,沒有留下記載來。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的解釋,是漢朝人寫的。
五穀(食物)
漢人和漢以後人的解釋主要有兩種:一種說法是稻、黍、稷、麥、菽(即大豆);另一種說法是麻(指大麻)、黍、稷、麥、菽。
這兩種說法的差別,只是一種有稻而沒有麻,另一種有麻而沒有稻。麻子雖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纖維來織布。谷指的是糧食,前一種說法沒有把麻包括在五穀裡面,比較合理。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在北方,稻是南方作物,北方栽培的有限,所以五穀中有麻而沒有稻,也有可能。《史記·天官書》“凡候歲美惡”(預測年歲豐歉)下面所說的作物,就是麥、稷、黍、菽、麻五種,屬於後一種說法。大概因為這些原因,所以漢人和漢以後的人對五穀就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兩種說法結合起來,就得出了稻、黍、稷、麥、菽、麻六種作物。戰國時代的名著《呂氏春秋》(公元前3世紀作品)里有四篇專門談論農業的文章,其中“審時”篇談論栽種禾(稷)、黍、稻、麻、菽、麥這六種作物的情況;“十二紀”篇中說到的作物,也是這六種。
很明顯,稻、黍、稷、麥、菽、麻就是當時的主要作物。所謂五穀,就是指這些作物,或者指這六種作物中的五種。但隨著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五穀的概念在不斷演變著,現在所謂五穀,實際只是糧食作物的總名稱,或者泛指糧食作物罷了。
糧食作物的統稱。“五穀”之說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解釋卻有不同,一說是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這二種說法的主要區別在於稻麻的有無,之所以出現分歧,是因為當時的作物並不止於五種,“百穀”、“六穀”和“九穀”說的存在就是一個明證,而各地的作物種類又存在差異所致。“五穀”說之所以盛行,顯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所致。因此,籠統地說來,五穀指的就是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
據史料記載,最早種植“五穀”的出現於我國商周時期。商周時期,我國處於奴隸制社會的繁榮時期,人們所種植的農作物種類增多,並且國家大力支持發展農業,“井田制”實行集體勞作,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完整的排水灌溉系統,人們開始使用糞肥、綠肥,以及草木灰。這些條件使得商周時期的農業進一步發展。

發展歷程

五穀的概念形成之後雖然相沿了兩千多年,但這幾種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所處的地位卻因時而異。
五穀中的粟、黍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徵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麵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儒家經典《春秋》一書中,它谷不書,至於禾麥不成則書之。可見,聖人在五穀之中最重視麥與禾。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過和氾勝之等都曾致力於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種植。
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麥作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於南方的人口。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人口的增長主要集中於東南地區,這正是秦漢以來被稱為“地廣人稀”的楚越之地。宋代南方人口已超過北方,有人估計是6:4;此後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遠大於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與水稻生產分不開的。水稻很適合於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區種植,但最初並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穀之外。然而卻後來居上。
唐宋以後,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據明代宋應星的估計,當時在糧食供應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絕對優勢,大、小麥、黍、稷等糧作物,合在一起,只占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糧食作物的範疇,只作為蔬菜來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糧食作物的行列時,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糧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馬鈴薯相繼傳入中國,並成為現代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穀(食物)
1.“五穀”之說逐漸形成的習俗,是指稻、麥、黍、稷、菽五種糧食作物。黍與稷在古代以黏性為區別(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本草綱目》),菽指豆類。如今,“五穀”已泛指各種主食食糧,一般統稱為糧食作物,或者稱為“五穀雜糧”,包括穀類(如水稻、小麥、玉米等),豆類(如大豆、蠶豆、豌豆、紅豆等),薯類(如紅薯、馬鈴薯)以及其他雜糧。
2.西漢“五穀”是什麼?西安出土的木牘揭答案 新華網西安10月19日電(呼延思正)
西漢時期人們所吃的“五穀”到底是什麼?近日陝西省西安市南郊出土的一枚木牘揭示了這個答案。
這枚記有177字的長方形木牘長23厘米、寬4.5厘米、厚0.4厘米,下側邊緣處略有殘缺,文字主要以古隸體墨書書寫,其中夾雜了一些俗字草體,大都清楚可辨。這枚木牘上字跡自右至左共分8行,每行上方均標有一個小黑點,以示為章節之始,每行字數由15到25字 不等,上面有關漢代五穀種植的內容基本完整,清楚地記載了當時的五穀是指粟、豆、麻、麥、稻,其順序也不是隨便排列的。這與在秦漢時代專用於選時擇日的《日書》中所記載內容基本一致。
據考古工作人員介紹,出土這枚木牘的墓葬處於西漢漢宣帝杜陵陵區,應該是杜陵的陪葬墓,因而墓主當為與漢宣帝較為接近的高官。結合木牘內容分析,墓主生前的身份應與皇室禮儀活動及農業生產活動相關,故判斷其任職應為大鴻臚或大司農。
據了解,漢代的“五穀”究竟指哪些穀物,古籍記載歷來含混。這枚木牘的出土第一次明確了西漢時期陝西關中地區“ 五穀”的種類與名稱。
另外,古代道家有“吃五穀,百病出”的說法,道家認為,人食五穀雜糧,要在腸中積結成糞,產生穢氣,阻礙成仙的道路。《黃庭內景經》云:“百穀之食土地精,五味外羙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反老得還嬰?”同時,人體中有三蟲(三屍),專靠得此谷氣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產生邪欲而無法成仙。因此為了清除腸中穢氣積除掉三屍蟲,必須辟穀。
辟穀即不吃五穀,是方士道家修煉成仙的一種方法。又稱“卻谷“、“避谷“、“斷谷”、“絕谷”、“休糧”、“絕粒”等。道士們模仿《莊子·逍遙遊》所描寫的“不食五穀,吸風飲露”的仙人行徑,企求達到不死的目的。辟穀術起於先秦,大約與行氣術同時。
集秦漢前禮儀論著的《大戴禮記·易本命》說:“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道教創立後,承襲此術,修習辟穀者,代不乏人。《漢武帝外傳》載,東漢方士王真“斷谷二百餘年(當為“日”之誤——引者注),肉色光美,徐行及馬,力兼數人”。《後漢書·方術傳》載:“(郝)孟節能含棗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曹植《辯道論》載郗儉善辟穀事,謂曾“躬與之寢處”以試之,“絕谷百日,……行步起居自若也”。曹操招致的方士群中,甘始、左慈、封君達、魯女生等皆行辟穀術
水稻水稻
史書記載辟穀之人如此之多,辟穀時間或幾月、幾年甚至幾十年,其中難免有誇大不實之處,但恐非純屬子虛
1988年1月7日《人民日報》第三版以《麻城農家女十年粒米未進言行自如》為題,報導湖北省麻城市熊家鋪區月形塘村二十五歲姑娘熊再定,十五歲時突染重病,生命垂危,脫險後即不復進食水,至今已十年粒米未進。令人驚異的是,她染病臥床八年後,竟能獨立行走,談笑自如,且能做些家務。這真是人間奇蹟。如果當今科學能對之作出解釋,將箇中原因弄個明白,這對人體科學、現代養生學將有巨大的貢獻。

穀物介紹

大米

大米又名粳米,味甘性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的功效。冬天室內暖氣較熱,空氣乾燥,早晚喝點大米粥,可以遠離口乾舌燥的困擾。特別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大米不同的烹調方法對血糖的影響不同。研究表明,等量大米煮成的乾飯比稀飯對血糖的影響小。因此,糖尿病患者早餐進食乾飯有利於控制血糖。

小米

小米又名粟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適用於脾胃虛熱、反胃嘔吐、腹瀉及產後、病後體虛者食用。小米熬粥時上面浮的一層細膩的黏稠物,俗稱為“米油”。中醫認為,米油的營養極為豐富,滋補力最強,有“米油可代參湯”的說法。

小麥

小麥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腎、養心安神功效。心煩失眠者可用小麥與大米、大棗一起煮粥服食。此外,麥麩含高膳食纖維,對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痔瘡、老年性便秘、結腸癌都有防治作用。
五穀(食物)

苡米

苡米又叫薏米,其所含蛋白質遠比米、面高,易消化吸收,對減輕胃腸負擔、增強體質有益。中醫認為,苡米味甘淡,性微寒,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現代研究證明,苡米有抗腫瘤、增強免疫力、降血糖等功效。將苡米與大米煮粥或加入適量冰糖食用,能使腫瘤患者食慾增加、減低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此外,苡米中含有的薏苡素對橫紋肌有抑制作用,可減少皺紋,愛美的人不妨多吃。
五穀(食物)

高粱

高粱味甘性溫,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小兒消化不良,可取高粱入鍋炒香,去殼磨粉,每次取2至3克調服。但高粱性溫,含有具收斂止瀉作用的鞣酸,便秘者不宜食用。

大豆

大豆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脾胃虛弱者宜常吃。用大豆製成的各種豆製品如豆腐、豆漿等,也具有藥性:豆腐可寬中益氣、清熱散血,尤其適宜痰熱咳喘、傷風外感、咽喉腫痛者食用。
五穀(食物)

穀物文化

穀類主要是指植物的種子。它包括稻米、小麥、大豆等及其他雜糧,比如小米、黑米、蕎麥、燕麥、薏仁米、高粱等。 穀物通過加工為主食。它主要給人類提供的是50%~80%的熱能、40%~70%的蛋白質、60%以上的維生素B1。穀類可因種類、品種、產地、生長條件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營養素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別。
穀類作為中國人的傳統飲食,幾千年來一直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在我國的膳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當作傳統的主食。
論語·鄉黨》:“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這是孔子作為周代貴族時,按照貴族的生活習慣主食(穀物)應占有最大比例。
《靈樞·刺節真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是說五穀的營養是中國人後天最重要的營養。
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
近年來,學者對中國人以五穀為主的優缺點爭議也很大。
美國學者尤金·N·安德森在《中國食物》一書中指出,中國大陸具有海拔最高的山峰和最低的盆地,動植物資源豐富,可選擇食物多;中國人選擇了最經濟和營養差的穀物,從而養育了眾多人口。
中國學者聶文濤則認為,既然可選食物多,選擇穀物就顯得相對從容和理性,這是古代貴族倡導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是與中國養生理念相關的民族習慣,是穀物保護。
此外,對穀物蛋白質含量問題作為判定其食物優劣的標準,雙方也有分歧。

五穀雜糧糊

五穀雜糧糊來源
五穀雜糧糊,是由各種養生的五穀原材料低溫烘焙熟後磨成的粉,未經膨化,在加工過程中也未添加任何速溶劑,因此能最完整地保留原料的營養成分。
五穀雜糧糊食用方法
沸水法
1、沖:取粉粉適量(2匙左右)放於杯中,倒入3倍的開水(100℃)
2、泡:不要攪拌,泡一、兩分鐘;(如果是繁忙的早晨,您可以去刷牙洗臉了……)
3、攪:用勺子將粉和水攪勻,加入白糖或蜂蜜、煉乳、鹽,OK!
溫馨提示:選擇大一點的杯或碗,這樣在攪拌時會更得心應手。
微波法
1、取粉粉適量(2匙左右)放於碗中,倒入3倍的涼水;
2、輕輕攪拌到粉與水完全溶合,無粉團粉塊;
3、放入微波爐中高火“叮”1分鐘,取出加白糖或蜂蜜、煉乳、鹽,OK!
溫馨提示:微波時間長短要根據水的份量來決定,水多時間要延長。

五穀養生粉

五穀養生粉來源
五穀養生粉,是由各種養生的五穀原材料低溫烘焙熟後磨成的粉,未經膨化,在加工過程中也未添加任何速溶劑,因此能最完整地保留原料的營養成分。
五穀養生粉汁食用方法
沸水法
1、沖:取粉適量(2匙左右)放於杯中,倒入3倍的開水(100℃)
2、泡:不要攪拌,泡一、兩分鐘;(如果是繁忙的早晨,您可以去刷牙洗臉了……)
3、攪:用勺子將粉和水攪勻,加入白糖或蜂蜜、煉乳、鹽,OK!
溫馨提示:選擇大一點的杯或碗,這樣在攪拌時會更得心應手。
微波法
1、取粉適量(2匙左右)放於碗中,倒入3倍的涼水;
2、輕輕攪拌到粉與水完全溶合,無粉團粉塊;
3、放入微波爐中高火“叮”1分鐘,取出加白糖或蜂蜜、煉乳、鹽,OK!
溫馨提示:微波時間長短要根據水的份量來決定,水多時間要延長。
除以上兩類食品外,五穀製作的食品還有很多,比如粥類,餅乾類等等。

相關連結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