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山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布範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014年,赤峰市與朝陽市共同簽署了《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備忘錄》宣布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山文化
  • 外文名:Hongshan Culture of China
  • 發源地: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
  • 分布流域:大凌河、西拉木倫河、老哈河
  • 類別:古文明
  • 時代新石器時代(距今約5~6千年)
  • 起訖: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
  • 出土文物:中華第一龍、玉豬龍、女神像等
  • 所屬氏族:韓荒氏族等
分布範圍,文化特徵,歷史價值,考古發掘,經濟狀況,文化源流,出土文物,石器,陶器,墓地,耳雙蛇,石雕,陶塑,玉器,文化關聯,文化遺址,出土文物,紅山玉龍,概述,簡介,意義,紅山女神,人物形象,金字塔遺址,無足玉龜,研究進展,

分布範圍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
紅山文化重要遺址分布圖紅山文化重要遺址分布圖

文化特徵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文化年代經碳14測定約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體為5500年前。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在石器中菸葉形、草履形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徵的農耕工具,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
細石器工具發達,細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鏃等器物,小巧玲瓏,工藝精湛。
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陶器中的泥質紅陶和夾砂褐陶的盆、、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裝飾紋樣,而橫“之”字形紋和直線紋是紅山文化具有特徵的紋飾。
1984年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4號墓出土1984年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4號墓出土
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樸實。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
玉雕工藝水平較高,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據考古統計,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髮飄舉,極富動感。
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歷史價值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
碧玉龍碧玉龍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1971年,紅山文化碧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考古發掘

紅山, 即意為“紅色的山峰”,它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傳說赤峰的紅山,原名叫“九女山”。遠古時,有九個仙女犯了天規,西王母大怒,九仙女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灑在了英金河畔,因而出現了九個紅色的山峰。
遼寧省凌源市牛河梁遺址出土玉豬龍遼寧省凌源市牛河梁遺址出土玉豬龍
蒙元時代,蒙古人稱它為烏蘭哈達,漢語譯為“紅色的山峰”。所以,後來都叫它“紅山”。
公元20世紀初,中國處於軍閥混戰的年代,當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請了一位叫鳥居龍藏的日本學者來講學。據日本人回憶,當年他越過遼上京(今巴林左旗)來到了紅山,在附近地面上發現了一些陶片。
1919年,來了一位法國人,名叫桑志華。他來到熱河省林西縣,無獲而歸。還有一位法國人,名叫德日進,他在紅山一帶發現了一些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細石器。
1930年冬,從通遼來了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永,他生於澳門,從美國留學歸國,開始研究考古學,他收集了一些鳥居龍藏的資料後,參加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組,到過林西、沙拉海、鍋撐子山一帶,僅發現一些陶片後就回北京了。
1933年,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了當時熱河省省會——承德。隨後來了一批所謂的日本考古工作團,叫滿蒙考察團。有個叫濱田的,是當年的東京大學校長。他們來的動機是: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想在熱河北部蒙族地區找出不屬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憑據。結果。在紅山30多處遺址僅發現一些陶器殘片和幾件青銅器,都屬於中國歷史文物,讓日寇枉費了心機。
解放後,梁思永先生為中國考古所副所長,中國考古學家尹達先生出版《中國新石器文化》一書,梁先生作序。尹達先生認為:紅山文化是北方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結合。兩位學者論述了東北這一文化現象,屬於長城南北接觸產生的一種新文化現象,並提出定名為“紅山文化”。
1971年5月,遼寧省昭烏達盟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樹時,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龍。從此,人們開始意識到,中國玉雕藝術的源頭可能就在紅山文化時代的西遼河流域。其後不久,在敖漢旗古魯板蒿、克什克騰旗好魯庫石板山、阜新胡頭溝等地紅山文化遺存中又陸續發現了數批玉雕龍、大型勾雲佩等紅山文化玉器
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遼寧省凌源市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學地層依據的紅山文化玉器墓葬,從而使紅山文化確有玉器成為定論。歷史學教授雷廣臻研究發現,中國古文獻記載的黃帝圖騰(熊、龍、龜、雲、鳥等),均有紅山文化玉器與之對應。這些圖騰性玉器反映了5500年前紅山先祖的生產、生活、生育和生靈情況,而玉龍、玉鳳則是紅山最尊崇的玉器。雷廣臻有關牛河梁紅山玉文化在國際論壇上發表後,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關注。
雙熊頭三孔玉器雙熊頭三孔玉器
雷廣臻說,根據古文獻記載,黃帝圖騰主要有5種:一是熊。《史記》說:“黃帝為有熊。”班固編著的《白虎通義》也說:“黃帝有天下,號曰有熊。”在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考古發掘中,不但出土了泥塑的熊下顎和熊掌殘體,還出土了雙熊頭三孔玉器;二是龍。《史記》說“軒轅,黃龍體”。聞一多先生認為,上古姬通女又通巳,而巳即是大蛇,這種大蛇又被人們稱作龍,被黃帝部落奉為圖騰。紅山文化蛇形龍玉器,從興隆窪、查海遺址玉玦,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遺址的玉龍,已經形成了一個系列;三是龜。《國語》說“我姬氏出自天黿”。郭沫若先生認為黃帝的圖騰為天黿,即神龜。在牛河梁遺址多次出土了神龜玉器和玉龜殼。四是雲。紅山文化的勾雲形玉器,部分造型可能與雲有關。五是鳥。《國語》記載,黃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人面鳥身者”,可能以鳥為圖騰。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墓葬中,確實出土了玉鳥。
玉龜殼玉龜殼
在中國著名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中,只有紅山文化(主要是玉器)
勾雲形玉器勾雲形玉器
與黃帝有這么多的契合。這種種契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雷廣臻認為,紅山文化圖騰性玉器反映了紅山先祖的生產、生活、生育和生靈這“四生”情況。可以說,紅山文化的每一件玉器均是“四生”的反映。黃帝多圖騰,哪個為社會所共同崇拜、從而成為共同的圖騰呢?從文獻上看,一是龍,二是鳳。從出土玉器實物上看也是如此:以蛇為原型的龍,以貓頭鷹為原型的鳳,組成了玉龍、玉鳳系列。由此可以推斷,龍和鳳是黃帝部族的最高圖騰,玉龍玉鳳是紅山最尊崇的玉器。

經濟狀況

生活在西拉木倫河兩岸的紅山文化部落集團,過著比較穩定的農業經濟生活,已經發現了較多氏族居住營地的遺址。大凌河上游牤牛河北岸的敖漢旗河福營子村,有一處紅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兩條保存較好的壕溝將部落遺址分別圍成緊鄰的兩個部分,即兩個氏族。其中東南部的壕溝周長 600餘米,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在壕溝的東南邊留有一處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溝只有三邊,包圍的居住營地面積較小,另一邊即為東南部氏族壕溝的一段。這個紅山文化部落營地的發現,提供了遼西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規模和防衛性壕溝的實例,可以看出這種設施與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
紅山文化的先民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定居部落,兼有畜牧和漁獵的經濟生活。
在手工業生產中,制陶業占有重要地位。制陶技術比早期的興隆窪文化有了更大的發展。一些富有制陶經驗的氏族成員已經專門從事這項勞動,大批陶器具有成批加工的相似性。陶器的產量和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
老哈河東岸的敖漢旗白斯朗營子村南,四棱山前起伏不平的沙丘上,有一處紅山文化的窯場,考古人員發掘清理出 6 座窯址。從這些結構各有差異的陶窯及出土的陶器來看,制陶業已經有相當大的規模了。

文化源流

紅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國後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學術界大致有五種意見:
一、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統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變體;
二、紅山文化繼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三、紅山文化很可能是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響之後產生的新文化,含有細石器和仰韶文化兩種因素;
四、紅山文化是這個地區獨具特徵的一種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發生髮展過程。同時受到其它文化影響;
五、紅山文化很可能是河姆渡文化的延續和發展,也是中華民族從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轉折點。
五說並存,各持己見,後者的認識比較符合實際,考古學揭示泥質陶、彩陶、壓印“之”字紋夾砂陶、石器、細石器共存,是紅山文化獨具的特點,龍題材是紅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這一“族徽”性的花紋圖案從紅山文化早期一直延續到它的晚期。
玉鴿玉鴿
泥質陶中的彩繪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器物,雖然受中原仰韶文化的影響,但二者之間仍有各自的異同點(共性與個性)。仰韶文化彩陶紋飾是用黑、紫或白色做裝飾地的,與紅山後陶器類型相比是多彩的,帶狀紋飾中夾有圓圈渦紋、葉形紋、斜格子紋和繩紋,而且單獨配有“S”字型、“X”字型等紋飾,與紅山後類型陶器迥然不同。紅山後類型陶器中,連點弧線紋是一種墜落形式的,這在仰韶文化陶器中是沒有的。二者之間也有相似點,紅山文化紅山後類型的“紅頂碗”式的缽與仰韶文化後崗類型的同類彩陶相似,彩陶之中的平行線形、平行斜線組成的三角形紋與後崗類型的同類彩陶相似,它們的相異點,說明各自的文化特徵;它們的相同點(或類似)說明年代大體相近,但不能簡單地認為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支系、地方變體或混合文化等。
紅山文化的內涵在西遼河流域也並不單一,它包括不同經濟類型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地方類型或不同的發展階段。大凌河流域的東山嘴、牛河梁、城子山遺址、胡頭溝玉器墓一類環境回歸和監管機構價格會更快山文化遺存,就不同於老哈河流域的紅山後、西水泉、四棱山等一類紅山文化遺存,前一類型多出一種用途特殊的彩陶筒形器、磨光泥質黑陶圈足器,不見或少見紅山後類型多見的“紅頂碗”式缽器類和三角間渦紋彩陶圖案。這說明形成紅山文化決非單一的農耕,而是以農耕為主,農牧漁獵結合的經濟類型和多樣的文化內涵所促成。新的考古發現為我們揭示紅山文化的發展規律和性質提供了依據。以自身發展為主,文化間的影響曾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文化 影響首先是紅山文化分布區的“諸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中原文化的影響也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相互影響的。
某種觀點認為中國史前期存在著兩大文化區系,即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其中北方古文化又由紅山文化和河套文化組成,這兩大文化區系有共性又有個性,不能把北方古文化簡單地看成中原古文化的支系或地方變種。
要認識紅山文化的淵源,首先的任務是在該地區尋找出早於紅山文化的遺存,1983年興隆窪遺址發掘後,明確認識了興隆窪文化才使探討紅山文化源頭,有一個紮實的比較對象。
興隆窪遺址中發現紅山文化早期、中期房址分別打破興隆窪文化聚落圍壕的地層關係,又具有早期石器文化遺存的特徵,經C14測定年代距今7470+80 ——6895+-205年大大早於紅山文化,與紅山文化前身有關,可稱“前紅山文化”,興隆窪文化與紅山文化分布地域大體相同。
紅山文化早期與興隆窪文化陶器大多陶質粗疏,火候較底器類和紋飾種類較少,一般有夾砂褐陶筒形罐、粗泥(含細砂)陶缽,代表性紋飾是壓印“之”字形線紋,以及格線狀劃紋等。可以看出紅山文化早期比興隆窪文化內涵豐富,並表現出一定的進步性。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還出土的龍紋陶片,已具備中國古代龍形象的基本特徵。大型石塑龍堪稱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最早、形體最大的龍形象。對紅山文化龍形有直接的影響。興隆窪文化已有一定水平的農業生產,有相當規模和數量的聚落址。可以認為是產生紅山文化那樣繁榮的原始農業社會的基礎。這表明興隆窪文化與紅山文化具有傳承關係可能就是紅山文化的源頭。

出土文物

紅山文化以後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1973年敖漢旗小河沿類型的發現,為這個問題找到了有力的線索。小河沿文化類型是新分出的一種文化類型,它和石羊石虎山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在器物的器形、彩陶圖案、紋飾方面,都具有與紅山文化類型不同的特點,其年代晚於紅山文化。結合敖漢旗小河沿南台地遺址和翁牛特旗大南溝石棚山墓葬群所獲得的資料,在考古學上確定為“小河沿文化”。其分布區同紅山文化基本一致,其文化特徵可歸納以下三點:

石器

磨製石器和細石器共存,有打制石器,有四邊起棱,橫截面呈長方形的磨製石斧、石耜、出現磨光石鏟,細石器有石鏃和骨柄刀的石刃。石刃加工精緻。聯繫陶器上出現的豬首陶塑,反映其經濟生活為農牧結合兼營狩獵。

陶器

有泥制紅陶、夾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四類。飾細繩紋、刻劃紋和附加堆紋,由細繩紋組成的菱形回字紋已初具雷紋特徵。彩陶以黑彩為主,有紅彩和施白衣,紋飾有斜平行線紋,折線回字紋,有內彩,一種典型繪法為施白衣後用平行斜線畫出區界,內添黑、紅、棕色三彩,組成回字、三角、八角、網狀等多種幾何圖案,朱繪已見多例,其器物為夾砂灰陶直筒罐類、缽盆和鏤空豆類、壺類以及器座、盂、尊、雙耳大口罐型器。晚期出現大平底盆,大敞口折腹淺盤細柄豆,並出現有彩繪陶

墓地

氏族墓地選擇在高山上,墓地內部分區,區內分行,墓室結構為土坑豎穴或洞穴,有墓前用火燒墓坑的習俗,單人仰身屈肢葬男女和葬,男性墓多隨葬生產工具。並有束髮、佩帶項環和臂環的習俗。
小河沿類型與紅山後類型雖未發現明確的地層疊壓情況,但兩者之間在文化內涵上有明顯的時代早晚和承襲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小河沿類型石器中細石器加工更為精緻,圓弧骨柄石刃刀更為普遍實用,反映出生產技術較紅山後類型更為進步。小河沿類型早期陶器與紅山後類型承襲關係比較清楚,均有泥質紅陶和彩陶,小河沿類型的泥質紅陶斂口缽、夾砂灰陶式深腹罐、雙耳雙口連通壺以及平行斜線的彩陶花紋、刻劃紋等,都有脫胎於紅山後類型的跡象。泥質灰、黑陶增加,但卻不見壓印“之”字紋,而被細繩紋及菱形回字紋所代替。其它如鏤空豆、尊等多種器類的出現,彩陶圖案的幾何化,表明制陶業有了新發展。
小河沿類型出現了雙間房址和男女合葬的習俗,說明當時已進入原始公社解體階段,在社會發展階段上,表現出較紅山後類型進步。在時代上應是介於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遺存,是由紅山後類型直接發展演變的類型。
小河沿文化之後,這裡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分布的中心區,在敖漢旗南台地曾發現小河沿類型晚期文化層被夏家店下層文化早期房址打破的地層關係,一些文化因素已開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先河,如磨光泥質黑陶增多,朱繪和彩繪出現,繩紋興起,折腹器、大敞口淺盤細柄豆、大平底盆、鏤空圈足器等都具有紅山文化時期的特徵。這樣,由於小河沿類型的發展,填補了紅山後類型和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空白,它們已基本可以銜接起來,從此,距今四千年前,西遼河、大凌河流域已進入青銅時代。
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形成過程與去向如何,前者涉及到它與紅山文化的關係,後者則涉及到它與燕文化的關係。

耳雙蛇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一個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玉文化在紅山文化中處於研究核心地位。
玉器是原始宗教的祀神器,巫師是玉器的持有者;玉器不是當今人們普遍認識中的禮器,而是神器,是以玉祀神的時代產物。玉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礦石,被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基因,紅山文化時期就已經進入了以玉祀神的階段。
此次蛇形耳墜的出土地位於,朝陽田家溝紅山文化墓地群,它位於遼寧大凌河支流,距離著名的牛河梁紅山文化墓地群約51公里,考古人員共發現了4個墓地地點。
考古人員通過對田家溝墓葬群四個地點的全面清理,共發現石棺墓葬40座,不過不少墓葬在發掘前就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在墓葬的填土層當中發現了大量的陶祭器碎片在石棺內和墊土層當中發現了彩繪陶罐、玉鐲、玉蠶等多件隨葬品。而在4號地點5號墓葬發現的一件蛇頭形耳墜尤為引人關注。這件蛇頭型耳墜呢,在紅山文化考古出土的玉器當中,這是第一例,在這個《山海經》的記載當中“耳雙蛇”,這一件蛇頭型耳墜和《山海經》的耳雙蛇的記載,是有它的歷史相關點的。

石雕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玉雕作品中,就有許多是以動物為題的玉石雕刻, 例如紅山文化出土的豬龍玦形器,但是否就是玉玦則仍待討論,同形的玉飾在遼寧、內蒙古和河北等地均有發現,可能是由豬的形象再被神格化所衍生而來,或者是「龍」在早期神話傳說階段的形像。在紅山文化遺址,還出土鳥、龜、虎形佩和魚形石墜等小型的動物形像作品,主要是以玉或綠松石所雕。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通過多年來的考古研究發現,貓頭鷹是紅山文化主要圖騰崇拜物。據介紹,玉貓頭鷹在紅山文化出土數量最多,最大的達到十幾厘米高;姿態各異,有仿真的,也有抽象的,同其他動物的組合也是千變萬化。考古人員說,紅山文化時期,人們恐懼黑暗,希望在黑暗中得到光明或者看清一切;人們經常遭到其他野獸的攻擊,希望能夠像鳥兒一樣飛起來,以避免受到傷害;人們過著農牧漁獵生活,又希望像雄鷹一樣輕易地捕捉到獵物。而貓頭鷹具備這一切優勢,貓頭鷹是遼西地區普遍存在的猛禽,黑夜活動,可以飛向高空,又給人以通達天地陰陽的神秘感。所以,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寄希望於貓頭鷹能夠給予自身與自然界抗爭的神奇力量,這樣,貓頭鷹成為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的圖騰崇拜物應該是一種必然。

陶塑

位在北方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出現立體圓雕的裸體婦女像,有些胸前的乳房突起,有些則是軀體具有孕婦的特徵;在遼寧省凌源市建平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出土面塗紅彩的泥塑女神頭像,此地也是紅山文化的分布區,推測是一座女神廟或女性為主的祭祀遺址。紅山文化大量出土的陶塑女性,部分學者推測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徵,同時也是母系社會的具體表現。
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筒形罐、斜口器、、豆、帶蓋罐等。紅山文化陶器的幾個特徵包括:
1.紅山文化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兩大陶係為主,而泥質紅陶占的比例要大於夾砂灰陶。
2.筒形罐代表了紅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紅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徵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屬於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後從筒形罐中又異化出筒形器,形成紅山文化陶器演變的一個新特徵。
3.壓印之字紋是紅山文化陶器紋飾的風格。之字紋線細而紋帶較寬,連線和篦點共用,橫壓豎排與豎壓橫排共用,直線與弧線、波浪線共用。之字紋飾又往往與筒形罐結合在一起,成為紅山文化陶器更明顯的特徵。
4.彩陶在泥質紅陶中占有相當的數量。紅山文化彩陶以黑彩為主,也有紅、紫彩,圖案以龍鱗紋、勾連花卉紋和棋盤格紋三種最具代表性。
2012年5月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與內蒙古敖漢旗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在敖漢旗興隆溝遺址考古調查時發現了部分陶塑人像殘片,並於6月30日進行搶救性發掘,7月6日將整件陶塑人像復原。陶塑人像的出土已經引起考古界的極大重視,其重要程度不亞於當年牛河梁遺址女神頭像的發現。

玉器

玉器的使用和喪葬的禮儀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點。從考古發掘來看,一般紅山人的墓地多為積石冢,是規劃的墓地,處於中心的大墓唯玉為葬,而墓地越向邊緣規格越低。大墓附近的墓葬有的也葬有玉器,但是數量和規格明顯較中心大墓低,但同時還葬有數量不等的豬、狗等,再低等級的墓葬只有陶器陪葬,個別的墓葬沒有陪葬品。這說明紅山文化的社會結構等級制度嚴格,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貧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的概念,甚至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國家。
紅山文化(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
玉器的起源是裝飾,玉器的使用從薩滿文化發展到族權、神權、兵權的象徵,很多玉器是原始禮器,一些動物的造型是氏族的圖騰。

文化關聯

東北文明起源100萬年前吉林前郭王府遺址,而後4、50萬年前的廟後山文化、2、30萬年前的金牛山、鴿子洞文化,5至1萬年前的青頭山人、榆樹人、安圖人、哈爾濱人、前陽人等古人類,9000年前的海拉爾扎拉諾爾人,7000年前瀋陽新樂下層文化,6000至7000年前的吉林大安縣長新南山遺址、遼東半島小珠山文化,6000年前的海拉爾西沙崗文化、昂昂溪文化、密山新開流文化、饒河小南山文化,5000至6000年前的長春氏族部落、奈曼旗大沁他拉遺址、霍林河下游新石器時代遺址、西遼河紅山文化,東北文化薪火相傳,是後來形成的商族、肅慎、東胡、穢貊(扶餘高句麗)等東北各民族、部落共同的文明起源。

文化遺址

八十年代中期,經過對遼西東山嘴-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的發掘,終於取得了更重要的成果。
牛河梁女神廟遺址牛河梁女神廟遺址
遼寧省朝陽市的喀左縣東山嘴遺址坐落在山樑頂部中央,面向東南,俯瞰大凌河開闊的河川。這是一處用大石塊砌築的成組建築遺址,呈南圓北方、中心兩側對稱的形制。南部圓形祭壇旁出土的陶塑人像中,有在中國首次明確發現的女性裸像。伴隨出土的陶器如鏤孔塔形器等造型奇特,顯然不是日常生活用具。可見,這是是神聖的祭祀所在。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的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是1981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現已在五處地點發掘出許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蹟,發現了距今大約5500年前的大型祭壇、女神廟、積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築。遺址內涵豐富,出土文物精美絕倫、世界罕見。這一重大發現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稱為“東方文明的新曙光”。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是可與埃及金字塔、印度亨覺達羅古文明相比的世界性發現,該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紅山文化壇、廟 、冢,代表了已知的中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專家們因而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 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自80年代以來,系列紅山古玉的發現和研究,接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遼寧西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沙拉鄉茶海遺址,屬於前紅山文化類型。經過年代測定:距今8000年前。這一重大發現,印證了當代考古大師蘇秉琦先生於1991年8月為阜新玉龍文化節手書題詞“玉龍故鄉,文明發端”的論斷。

出土文物

查海遺址經過發掘出土有玉玦、玉匕、管狀器、如斧似錛形器等。陸續發現有:阜新胡頭溝墓葬出土的玉龜、玉鴞、玉鳥、玉璧、玉環、魚形玉佩、聯環玉璧;凌源三官甸子墓葬區發現的馬蹄形玉器、玉鉞、玉環、勾雲紋玉飾、玉蟬、竹節形玉飾、豬首玉飾;建平縣牛河梁積石冢群發現的玉環、雙聯玉璧、馬蹄形玉箍、玉豬龍、玉璧、方形玉飾、棒形玉器、勾雲形玉飾;喀左東山嘴子遺址出土的雙龍首玉璜、綠松石鳥形佩;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發現的玉蠶、玉豬龍、玉鳳、勾雲紋玉佩、玉鴞、魚形玉飾、三聯玉璧、勾雲形玉器、玉斧、玉管等。
牛河梁第十六地點第4號墓玉人牛河梁第十六地點第4號墓玉人
此外,在朝陽市和赤峰市的敖漢旗、翁牛特旗,也都有玉龍、玉琥、玉鳥、馬蹄形玉箍、勾雲紋玉飾、玉斧、玉棒等各種形制的玉器發現,而且數量相當可觀。
紅山文化不斷有新發現,在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和凌源、建平交界處牛河梁先後發現了牛神廟、積石冢和祭壇。2003年在紅山後新發現了一處保存完整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祭祀遺址。紅山遺址群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紅山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紅山文化的發現,使西拉沐淪河流域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並列成為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是中國古代兩大玉文化中心。

紅山玉龍

概述

中國是的國度,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是中國古代人們心目中的神。因此,紅山文化玉龍的發現立即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紅山文化玉龍已在多處發現,其中尤以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龍刻劃的最為栩栩如生。這條玉龍墨綠色,高26厘米,完整無缺,體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龍背有對稱的單孔,經試驗此孔用於懸掛,龍的頭尾恰好處於同一水平線上。
紅山文化期C龍(中華第一龍)紅山文化期C龍(中華第一龍)
1971年,被考古界譽為紅山文化象徵的“中華第一龍”——紅山文化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簡介

紅山玉龍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玉龍墨綠色,體捲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鬃,彎曲上卷,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鬃扁薄,並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格線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紅山玉龍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圓潤流利,生氣勃勃。玉龍身上負載的神秘意味,更為它平添一層美感。值得注意的是,玉龍形象帶有濃重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
紅山文化期玉器,C龍,中華第一龍。紅山文化期玉器,C龍,中華第一龍。
紅山玉龍的具體用途尚有待進一步探討,不過龍體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考慮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中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

意義

紅山玉龍的發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紅山文化玉龍曾有“中華第一龍”的稱譽,雖然此後我們又發現了更早的龍形的蹤跡,但紅山玉龍的典型意義仍不容置疑。中華民族向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紅山玉龍對於研究中國遠古的原始宗教,總結龍形發展的序列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從這一點上來看,怎樣估價紅山玉龍的文化價值均不為過的。

紅山女神

在華夏子孫中,很多人都聽說過“女媧補天”的故事,但多少年來,是否真有“女媧”其人一直是個謎。日前記者到遼河流域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採訪,驚喜地獲知這裡許多重要的發現都與女媧有關。

人物形象

牛河梁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的牛河梁村,是一處原始社會末期的紅山文化遺址。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遼河流域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一座女神廟,並在廟中出土了一尊完整的與真人一樣大的泥塑女神頭像。
記者在牛河梁遺址考古工作站展室看到了複製的女神頭像,她面部為朱紅色,兩顴突起,圓額頭,扁鼻樑,尖下巴,與現代華北人的臉型接近。女神的眼珠用兩個晶瑩碧綠的圓玉球鑲嵌而成,顯得雙目炯炯。
紅山女神復原圖紅山女神復原圖
牛河梁遺址考古工作站站長朱達告訴記者,和女神頭像同時出土的還有6個大小不同的殘體泥塑女性裸體群像。牛河梁女神廟出土的這些彩塑女神像,其高度的藝術概括可與西方的維納斯相媲美。但值得注意的是,已出土的女神上臂塑件空腔內帶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專家推測有可能是人骨。
聯繫中亞曾有在人頭骨塗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現實中的人物為依據塑造出來的。這就不單單是藝術造型了,女神頭像可以作為研究古代中華人種學和民族史的典型標本,它使億萬中華子孫第一次看到用黃土模擬真人塑造的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
那么,牛河梁女神像是否與傳說中的“女媧氏”有關?古籍記載中,女媧的第一大功勞就是“摶黃土做人”。而牛河梁女神帶有肢骨的塑件,與古籍記載有驚人的相似。
有專家據此推測,遼河流域牛河梁女神廟可能就是當時的原始古國對女媧的一種回憶、崇拜,而古代傳說中最高統治者的祭祀方式——“郊”“燎”“火帝”也可能在此舉行。

金字塔遺址

在距離牛河梁女神廟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土山,經初步發掘證實,這座土山竟全部是人工夯築起來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徑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內石圈直徑為60米,外石圈直徑約為100米。夯土層次分明,估計總土方量在數十萬立方米以上。
小土山的形狀為圓錐形、小抹頂。上面是用3圈石頭圍砌起來的,每一層石頭伸進去10米,高度為1米,山下面亦有3圈石頭圍砌起來。圍繞小土山周圍的山頭上,還發現有30多座積石冢群址,整個積石冢群都是圓錐形、大抹頂,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布局是一樣的。故考古專家將其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女媧補天女媧補天
在朱達的陪同下,記者爬到了“金字塔”頂上,從這裡向四周望去,女神廟遺址與“金字塔”在一條南北線上,而東西兩側的積石冢群址與“金字塔”等距離地排列在一條線上,這種布局使人明顯地感受到“金字塔”的中心地位。
據朱達講,當初發現這座“金字塔”時,山上到處散布著帶有紅山文化特徵的“之”字紋彩陶片以及冶銅坩堝片。而“金字塔”頂部是煉銅遺址,有1500個煉紅銅的坩堝,每一坩堝約有1尺多高,鍋口約有30厘米,像現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如今,為了保護這個煉銅遺址,朱達等人已將這些冶銅坩堝全部用土封上了。
那么,這座“金字塔”式建築物到底是乾什麼用的?學者們說法不一,有的認為這可能是遼西原始文明古國用以祭天的壇;也有人認為是王者的陵墓;還有人推測與神話傳說中的女媧有關。
牛河梁大金字塔頂煉紅銅的遺址,與“女媧補天”神話傳說中女媧煉五色石的情節十分吻合。

無足玉龜

考古工作者又對圍繞大金字塔周圍的小金字塔群進行了部分發掘,其中出土大批玉器。
一座積石冢的中心大墓里出土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頭部兩側有兩個大玉環,胸前佩帶著雙龍相交的勾雲形班次佩,頭的上部有玉箍,腕部有鐲。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死者雙手各握一玉龜,一雌一雄,相配成對。
中國著名考古專家蘇秉奇先生認為,玉龜可能是當時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圖騰崇拜物或保護神。當然,最有身份的人死時手中所握的,很可能是這個氏族的標誌即圖騰神,以返回他們的始祖。
另據專家考證,遼寧、吉林兩省一帶農村的民俗仍很流行龜崇拜,男女青年結婚時,房頂上都要貼一幅四龜相交的大團花式圖案剪紙。
在另一座積石冢里,考古人員發現了伴有20餘件玉器的墓葬。死者的胸部也佩置一碧綠色玉龜。
奇怪的是,這兩座積石冢中出土的玉龜均無頭無尾無足,渾然一體。它到底意味著什麼?聯想到古籍記載中女媧補天時“斷龜足以立四極”的神話傳說,這個無頭無尾無足的玉龜不也與神話傳說相契合嗎?

研究進展

2014年10月16日,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通過對紅山文化人塑像進行研究和對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居民人骨進行鑑定,初步可以認定分別生活在距今6700年前至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先民為亞洲華北人種及傳統的西方政治學中的蒙古人種(西方在19世紀把黃種人均定義為蒙古人種一名,並非狹義蒙古族人)中的華北人種。
牛河梁遺址女神廟出土泥塑頭像等多個“紅山文化”人物塑像都具有共同的面部特徵,即方圓形扁臉、額部平緩、眉弓不顯、眼窩淺、鼻樑低平而短、顴骨突起、唇薄而長,整個面部較平,起伏不大,具有蒙古人種面部特徵。考過學家認為,著名紅山文化遺址——牛河梁遺址紅山文化居民顱骨的體質特徵為較高的顱形、狹額、寬闊扁平的額面部等,屬於亞洲蒙古人種。
現已發現上千處紅山文化遺址,超過30件“紅山文化”人物塑像。從人物塑像和墓葬中的陪葬品出土位置看,“紅山文化”先民頭髮挽成髮髻,女性頭部有頭箍髮飾和飾帶等;男性頭戴冠,耳垂下戴耳飾,玉玦飾在耳上,玉珠穿繩墜於耳下,脖頸部飾項飾,手腕上套有玉鐲,腰部有帶狀皮索束腰裝飾,足下穿半高腰平底靴。具有典型華夏文明早期的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