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滿洲國(滿洲國)

偽滿洲國(二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扶持的傀儡政權)

滿洲國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偽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日本占領中國東北三省後,所扶植的一個傀儡偽政權。因國民政府和中共及國際社會對偽滿政權均不予承認,故被稱作“偽滿洲國”或“偽滿”。“首都”設於新京(今吉林長春),“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除關東州(今旅順大連)以外的東三省全境,以及蒙東河北省承德市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整個中國東北地區,使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9日,在日本軍隊的攛掇下,末代皇帝溥儀,從天津秘密潛逃至東北,在長春成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日本語:まんしゅうこく)。1932年9月15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兼駐滿全權大使武藤信義和偽滿洲國總理鄭孝胥在長春簽訂《日滿議定書》,日本正式承認偽滿洲國。

“偽滿洲國”初期為“共和”體制,不久後以立清廢帝溥儀為“元首”,初期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溥儀後稱“皇帝”,年號“康德”。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國投下的兩枚核子彈的攻擊,蘇聯紅軍突襲了駐守在偽滿洲國的關東軍偽滿洲國軍,1945年日本戰敗;同年的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儀在通化臨江縣(今屬白山市)大栗子溝礦山株式會社技工培養所(日語:鉱山株式會社技術養成所,今白山臨江大栗子鎮偽滿皇帝溥儀行宮博物館)內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偽滿滅亡,之後包括溥儀在內的偽滿戰犯被蘇軍抓獲,並於1950年被移交給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受改造。

基本介紹

國號,歷史,中國領土,大陸政策,偽政權成立,偽滿傀儡本質,偽滿滅亡,抓捕偽滿戰犯,特赦偽滿戰犯,疆域,範圍,區劃,政治,體制,國務院,政府機構,“帝位”繼承,日本的侵略,軍事,經濟,資源,工業,農業,交通運輸,貨幣,郵政,財政稅收,人口,民族,文化,教育,禮樂教化,語言,士官和教師培養,電影,文學及出版業,國家象徵,民間組織,外交,關內外關係,國際承認,日滿關係,其他,相關影視作品,歷史文獻,

國號

1932年建國稱“滿洲國”,1934年改稱“大滿洲帝國”。因其是日本帝國主義在二戰期間扶持的傀儡政權,所以當時的中華民國和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國際社會均對偽滿政權均不予承認,故被稱作“偽滿洲國”或“偽滿”。

歷史

中國領土

東北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領土。明朝時期在這裡設定了奴兒乾都司,宣示領土主權。1689年中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中的“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太平洋,嶺南屬於中國清朝,嶺北屬於俄羅斯。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南屬中國,北屬俄國”從國際法的角度肯定了東北屬於中國。辛亥革命後,特別是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後,中華民國開始逐漸用東北來取代清朝發祥地的原有名稱——滿洲。在中國一般用東北或者東三省東省來稱呼遼寧、吉林和黑龍江這三個省份。後來東三省的西部劃入內蒙古,因此內蒙古東部(五盟市)也屬於東三省地區。

大陸政策

日本早有侵略中國的圖謀,歷史上曾有明朝對豐臣秀吉政權的萬曆韓戰。1894-1895年日本取得甲午戰爭勝利後,割占台灣,獲得清政府的巨額“戰爭賠款”,軍事力量劇增。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半島,實行極其陰險的“以鮮制華”政策,不斷推動朝鮮人政治移民中國東北的活動。
日本在朝鮮人聚居地區設定領事館,強調“朝鮮人是日本臣民,受日本管轄”。自1920年代以來,朝鮮移民在東北釀出種種事件,移民認為自己被中國政府欺壓,中國政府及民眾則認為移民乃日本侵華之馬前卒。各種內因,日本拓務大臣官方檔案曾有詳細概括:1、朝鮮人移居處多設有日本領事館及警察署,以保護朝鮮人為藉口,常引起種種事端,侵犯中國主權。2、朝鮮人與中國人發生利害問題時,定會成為領事裁判問題,不受中國法律制約。3、部分朝鮮人製造反日事件,日本則藉機加深侵略,中方若為防範此類事件驅逐某些朝鮮移民,又反會遭遇日本干涉,寸步難行。不斷進行殖民滲透。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危機後,日本軍國主義實力大增,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奏摺中寫道: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
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已經侵占了旅順大連,殖民勢力下駐紮“關東軍”。

偽政權成立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派鹿鐘麟帶兵進入紫禁城,逼溥儀離宮,歷史上稱這為“逼宮事件”。溥儀搬進北府載灃的居處),繼而又逃進日本公使館。溥儀被逼宮後,日本各大報章都刊登出同情溥儀的文章,為以後建立偽“滿洲國”造勢。
偽滿洲國軍與偽皇帝溥儀(中)偽滿洲國軍與偽皇帝溥儀(中)
東北易幟後,隨著中國內日趨統一,日本滅亡中國,稱霸世界的迷夢受到震動,時任關東軍作戰參謀的石原莞爾在1929年就提出了武裝占領中國東北並建立傀儡政權的構想。
1931年,日本參謀本部提出的《形勢判斷》中,進一步細化了武裝占領中國東北後日本的行動計畫,第一步建立取代張學良的親日政權,但形式上仍將其置於中國中央政府的主權之下;第二步建立一個由日本控制的滿蒙政權,並將其從中國的中央政府獨立出來;第三步占領滿蒙並將其納入日本版圖。但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的第二天,關東軍參謀板垣、石原等就準備直接實施第三步,當時日本參謀本部派去制止關東軍起事的建川美次雖不同意直接實施第三步方案,但他卻表示對關東軍的行動不加約束。
1931年10月6日,日本內閣會議作出決定:“對建立滿蒙新政權,日本人概不干預”。這裡日本政府、軍中央與關東軍的分歧並不在於要不要建立新政權,而是要不要“設法促進”建立新政權。因為當時日本政府和軍中央還沒有打破華盛頓體系的計畫,儘管他們與關東軍一樣想擴大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權益,但他們又不得不考慮與歐美列強的協調。若槻禮次郎首相之所以反對日本軍人直接參與建立新政權,是因為他擔心這會給歐美列強譴責日本留下話柄。
1931年9月18日,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駐軍--關東軍南滿鐵路柳條湖段製造爆炸事件,藉口遭到中國軍隊攻擊,襲擊瀋陽的中國軍隊營地北大營,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主力在1930年入關參加中原大戰,後方空虛,奉張學良“不抵抗”之命令退出東北。其後兩個月內,日本軍隊迅速占領了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並在各省成立了地方性的親日政權--遼寧的臧式毅,吉林的熙洽,黑龍江的馬占山
1931年底,因九一八事變引咎辭職的原日本陸軍大臣南次郎前往中國東北,與日本關東軍司令本庄繁和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進行會談,商討事變進展。經過與吉林省代理長官熙洽的秘密會談,確立了迎接溥儀至東北,成立復國的方案。馬占山曾經在張學良的授意下抵抗日軍,不久詐降,旋又起義。
儘管日本政府和軍中央反對關東軍的計畫,但關東軍仍我行我素,為實現《解決滿蒙問題的根本方策》所確立的目標,關東軍一方面準備向嫩江齊齊哈爾北進,一方面積極策劃溥儀出逃。當陸軍大臣對《解決滿蒙問題的根本方策》中關於偽政權與“中國本土脫離”一語提出質疑時,關東軍竟強硬地表示:關東軍絕難承服“滿洲政權不與中國本土脫離”。為進一步闡明自己的意見,關東軍又上報了《滿蒙自由國建立方案大綱》,該大綱提出:絕不能滿足於只建立親日政權,必須建立“滿蒙國”。如果僅建立一個親日政權,便不能按帝國的意圖行事。本來,“將滿蒙作為我領土之一部,實屬長策”,“但鑒於歷史的淵源,目前急於付諸實施,有可能遭到國際間的物議,恐非賢明之舉”。
1931年9月20日,建川在拜訪關東軍司令本庄繁時則建議成立以溥儀為首腦的、受日本支持的政權。9月22日,關東軍參謀部在土肥原提出的成立以日本為“盟主”的滿蒙五族共和國方案的基礎上,形成了《解決滿蒙問題方案》,該方案規定:建立受日本支持的以溥儀為首腦的統轄東北四省和蒙古的新政權;受新政權委託,日本掌管國防和外交,並管理主要交通、通訊設施;起用熙洽張海鵬湯玉麟於芷山張景惠,使之分別擔任吉林、洮南熱河東邊道哈爾濱等地鎮守使。根據這一方案,日本關東軍以板垣參謀為中心,利用各地的特務機關和部分大陸浪人,展開了所謂謀略性的策劃。為確保計畫的順利實施,日本關東軍當天午後還通知日軍駐天津司令官,要求其儘快把宣統帝“保護”起來。
關東軍占領錦州以後,覺得拼湊傀儡政權的時機進一步成熟,為得到日本政府和軍中央的一致支持,關東軍決定派遣板垣回東京進行交涉。當時板垣攜往東京的方案,已相當具體,他們想建立的“滿蒙中央政權”將實行中央集權制,而且要脫離中國本土,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獨立”國家;他們希望藉助當地漢奸,充任各級官吏;他們準備偽造“民意”,以便世界輿論,掩蓋日本製造政權的陰謀。他們認為政權必須趕在國聯調查團來滿之前建立。他們清楚,這些事如果“由日本直接去做”,這“無論是九國公約,還是國聯盟約都是不允許的,但如果由中國人自身從內部進行分離,這就不與上述條約的精神相背離”。
其實,在板垣來京之前,日本陸軍省參謀本部也已制定了《時局處理要綱》,其基本精神與關東軍完全一致。日本軍中央與關東軍代表碰頭以後,便立即將其方案與外務省磋商,於是,日本政府和軍部就促進傀儡政權成立,制定了《滿蒙問題處理方針要綱》。該“綱要”明確提出:“鑒於滿蒙已從中國本土獨立,形成統治支配一定地域的一個政權的現狀,今後應誘導它具備一個國家的實質”。“目前滿蒙的治安主要由帝國來維持”,“滿蒙作為帝國對華對俄國防的第一線,絕不允許外部擾亂。為確保上述目的的實現,可適當增加帝國駐滿陸軍之兵力,如有必要亦應增設海軍設施”。“將以新國家為對手,回復和擴充我在滿蒙權益”。“為儘速執行帝國在滿蒙的政策,應設定相應的統制機關”。“在努力實行上述措施時,應儘量避免與國際法乃至國際條約的牴觸”, “應儘可能採取由新國家方面自主要求的形式進行”。
日本關東軍一方面制定建立傀儡政權的方案,一方面積極物色充當各種傀儡的漢奸。日本關東軍知道借漢奸之手建立傀儡政權既可以欺騙國際輿論,逃避國際義務;又可以“以華制華”,減輕中國人民的逆反情緒。當然利用漢奸還可以彌補自己人力、物力的不足,分化和瓦解舊關東政權的抵抗勢力。
九一八事變後關東軍利用漢奸組建的傀儡機構,最早始於1931年9月25日成立的“遼寧省地方維持會”。該會委員長袁金凱雖為奉系文治派代表,但因第一次直奉戰爭後,被直隸派政府委任為奉天省長,遭張作霖嫌忌,事變發生時已處於隱退狀態。該會副委員長闞朝璽原本為熱河都統兼第三師師長,後因與郭松齡有染,遭張作霖嫌忌而退官。關東軍拼湊的各級傀儡機構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不管傀儡機構級別高低,都忘不了配備日本人顧問,“遼寧省地方維持會”也一樣,“聘請”了滿鐵地方部衛生課長、滿洲青年聯盟理事長金井章次充任最高顧問。在日軍占領下的奉天,最高顧問理所當然地成了維持會的主宰者。維持會名義上維持地方秩序,實際上充當了日本拼湊傀儡政權的工具。
網羅失意官員,拼湊傀儡機構只是關東軍組建傀儡政權很小的一步,拉攏地方實力派軍閥才是關東軍拼湊傀儡政權的關鍵,為此日本關東軍及各類特務機關,軟硬兼施,威逼利誘,先後迫使於芷山、張海鵬、張景惠、熙洽、臧式毅、馬占山等投靠了日軍。
十月事件後改組的日本政府和軍部,對關東軍在中國東北的行動和計畫公開予以支持。此前的“不擴大方針”即使純粹作為一個口號,也已成為歷史的過去。關東軍進一步加快了製造傀儡政權的步伐。土肥原利用天津事變,策劃了廢帝溥儀的“出逃”。日本參謀本部批准將此前負責關東軍政治謀略的司令部第三課升格為“統治部”,該部與幕僚部並立,直屬關東軍司令官領導。該部下轄行政、財務、產業、交通、交涉等五個課,共七八十名部員。這些部員絕大多數為文職官員,其中大部分來自滿鐵和關東廳。從後來的情況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統治部不僅是關東軍促進偽滿建立的的機構,而且是偽滿成立之前的“影子政權”。為提高統治部的工作力度,1932年1月9日,統治部又改為特務部。
1931年11月8日,土肥原製造了“天津事件”,將溥儀從天津日租界的住所秘密帶出,經大沽口、營口、旅順後抵達撫順。
1932年2月5日,日軍攻占哈爾濱,北滿局勢趨於穩定,關東軍司令部連續召開“建國幕僚會議”,預定指示漢奸出面召開“建國會議”。
1932年2月16日,東北各省的領袖張景惠熙洽馬占山臧式毅謝介石於沖漢趙欣伯袁金鎧等人在瀋陽大和旅館召開“東北政務會議”,會議由關東軍司令本庄繁主持,決定迎接溥儀為偽“偽滿洲國”執政,並分配了各人在政權中的職務。其中板垣征四郎任奉天特務機關長、滿洲國軍政部最高顧問。2月18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獨立宣言》:“從即日起宣布滿蒙地區同中國中央政府脫離關係,根據滿蒙居民的自由選擇與呼籲,滿蒙地區從此實行完全獨立,成立完全獨立自主之政府。”2月23日,板垣在撫順與溥儀會面,告知溥儀出任滿洲國“執政”。原本以為能夠重登帝位的溥儀儘管對於“執政”的安排甚為失望,但只能接受。29日,“全滿建國促進運動大會”通過決議,選出代表“敦請”溥儀出任執政。2月,日軍對熱河開始進攻。國聯決議不承認偽滿。
偽滿洲國皇宮偽滿洲國皇宮
1932年3月1日,在日本策劃下偽滿“建國”,扶持溥儀為偽滿洲國的執政,建“年號”為“大同”。
1934年,改“國號”為偽“滿洲帝國”,執政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
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宣布成立。中國斷然否認偽滿“獨立”,並向日本提出強烈抗議。
1932年3月8日,溥儀在“新京”正式宣布就任偽“滿洲國執政”,同時任命了各“府”、“院”、“部”的負責官員,偽“滿洲國”宣布正式成立。9日,溥儀舉行了就職典禮。10日,同日本簽訂了密約。
1932年3月10日,日本駐偽滿特命全權大使武藤信義和偽滿洲國國務總理鄭孝胥在長春簽定《日滿協定書》。日本政府發表關於承認“滿洲國”的聲明,宣布承認“滿洲國”。
1932年10月,國際聯盟大會發表《李頓調查團報告書》。
1933年2月24日,國際聯盟大會通過報告書,指明:東北主權屬於中華民國;日本違反國際聯盟的盟約占取中國領土並使之獨立;“九一八事變”中日軍行動並非自衛;“滿洲國”是日本參謀本部指導組織的,其存在是因為日本軍隊的存在,“滿洲國”不是出自民族自決的運動。為此,日本於同日宣布退出國聯。
1934年,“滿洲國”更名“滿洲帝國”。

偽滿傀儡本質

日本關東軍一直妄圖分裂中國,並在東北建立親日本的偽政權。起先,日本寄希望於掌控東北的軍閥張作霖,發現張難以馴服之後將其暗殺(見皇姑屯事件);後又試圖控制接替其父掌握關東的張學良,又告失敗(見東北易幟)。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完全占領中國東北。1931年底,因九一八事變引咎辭職的原日本陸軍大臣南次郎前往東北,與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和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商討事變進展。1932年1月28日,返回日本的南次郎向日本天皇作了《“滿洲”近況》的報告,建議在中國東北建立“新國家”。在報告中,南次郎指出,如此可以方便日本今後進攻蘇聯“向北發展”,而日本通過控制這個“新國家”的經濟,可以獲得使日本永久自給自足的資源,還可以通過向中國東北移民解決日本人多地少的問題。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一直冀望復辟清朝的前清貴族以為時機到來。滿清宗室、時為吉林省軍參謀長的熙洽趁吉林長官奔母喪不在城中之機,打開吉林城門,向日本投降。滿族人熙洽成為日本侵華以來第一個投降日寇的中國官員。熙洽密信清朝遜帝溥儀,請“皇上”(溥儀)回到“祖宗發祥地,復辟大清,救民於水火”,在“友邦”(日本)支持下,先據有東北,再圖關內。以已經升任吉林省代理長官的熙洽為首的前滿洲貴族向日本方面提出迎接溥儀至東北、建立君主制的國家。日本關東軍方面也早已認定溥儀是合適的傀儡人選。戰後,城野宏供認日方選擇溥儀的原因為:
首先,溥儀“同中國本部的國民黨沒有任何聯繫”;
其次,“東北和蒙古地區的一些舊的階層對於清朝還懷有傳統的嚮往”;
第三,“一般的農民……對由愛新覺羅家實行的王道政治似乎更加歡迎”。
1932年3月1日,偽滿發布《“建國宣言”》,偽“滿洲國”宣布成立。“首都”設在長春(改名為“新京”),中華民國政府對日本策動東北獨立並建立偽滿洲國提出嚴重抗議。6日,溥儀從旅順出發,9日在長春宣布就任偽“滿洲國執政”,“年號”為“大同”。同時任命各“府”、“院”、“部”負責官員,偽滿洲國正式建立。
偽“滿洲國執政”就任式偽“滿洲國執政”就任式
1932年9月15日,關東軍司令官兼駐偽滿洲國特命全權大使武藤信義與偽滿洲國國務總理鄭孝胥在勤民殿簽署《日滿議定書》。《日滿議定書》規定日本正式承認偽“滿洲國”,並在偽滿洲國駐軍擔負偽滿洲國的“國防”。在附屬檔案中規定由日本管理偽滿洲國的鐵路、港灣、航路、航空線等。此外,還約定日本軍隊所需各種物資、設備由偽滿洲國負責,日本有權開發礦山,日本人有權充任偽滿洲國官吏,日本有權向偽滿洲國移民(實為殖民開拓團)等等。
1934年3月1日,溥儀在長春南郊杏花村舉行“登基典禮”,改“滿洲國”為“帝國”,溥儀“稱帝”,改“年號”為“康德”。

偽滿滅亡

1943年12月1日公布的《開羅宣言》中,規定中美英“三國之宗旨,在於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的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於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日本亦將被驅逐出其以暴力或貪慾所攫取之所有土地”。作為蘇聯對日宣戰的條件,在1945年2月8日的雅爾達會議羅斯福史達林會談中,確定了將大連作為國際化自由港轉交給蘇聯,並由蘇聯使用中東鐵路。
1945年8月8日,蘇聯照會日本,將於次日對日本宣戰。隨後蘇聯紅軍攻入中國東北,以高度機械化的絕對優勢擊敗關東軍和偽滿洲國軍。11日,溥儀及偽滿群醜開始乘火車流竄。13日晨到達通化市臨江縣大栗子車站。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17日,在吉岡安直的安排下,溥儀宣讀《“滿洲國皇帝”退位詔書》,宣布偽滿洲國政府解散,偽滿洲國滅亡。18日,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下令中國東北地區及朝鮮北緯38度線以北的日軍(原屬朝鮮軍,1945年改隸關東軍,38度線以南的朝鮮軍改隸國內軍)解除武裝,停止戰鬥。19日,溥儀等人從通化乘小飛機飛往瀋陽準備轉飛日本,飛機在奉天機場降落後,溥儀等人被蘇聯紅軍俘虜,偽滿政權徹底滅亡。

抓捕偽滿戰犯

1945年8月20日,蘇軍占領長春瀋陽哈爾濱佳木斯等城市;22日,蘇軍占領旅順、大連。31日,蔣介石在重慶宣布成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轅,任命熊式輝為行轅主任,接收東北,同時改原東北三省為東北九省二市。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偽滿戰犯集團被蘇聯紅軍俘虜,押運到赤塔伯力。偽滿國務總理張景惠的小兒子、中共地下黨員張夢實等人介紹,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後,日本關東軍於8月11日晚上悄悄地把溥儀及偽滿大臣們轉移到吉林省通化市大栗子溝,妄圖負隅頑抗。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關東軍只好讓溥儀宣讀“退位詔書”,策劃空運溥儀等去日本京都以待機東山再起。可是,他們所乘的小型飛機剛抵瀋陽北陵機場,即被蘇軍一支空降部隊所俘獲,隨即被送往赤塔。
日本人在安排溥儀飛往京都的同時,決定讓偽滿總理大臣張景惠、總務廳長官武部六藏返回長春處理後事。張景惠在長春臨時組織了一個“維持會”,9月初的一天,蘇軍逮捕了在長春的偽滿大臣們,運往赤塔。原來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參謀長秦彥三郎等以及溥儀一行,已先期收押在那裡,時隔不久轉押伯力。
1950年6月,蘇聯駐華大使羅申通知我國政府有關部門,準備移交日滿戰俘。蘇中雙方商定在黑龍江省綏芬河車站進行交接。7月18日、8月1日,兩批戰俘(即偽滿戰犯)分抵綏芬河車站。
1956年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對偽滿戰犯的處理又作了重新研究,在給中央的報告中說:“本著中央對處理戰犯批示精神,對於這批戰犯的處理,建議應根據其罪行,與年老體弱、多病,以及年齡在60歲以上等情況,擬分別作以下處理:第一,擬予起訴審判的,計有偽滿皇帝、總理、大臣、省長、市長、將軍,以及雖然職位較次但罪行嚴重的漢奸,共42名,作為一案處理,由最高人民檢察院起訴,由審判日本戰犯的特別軍事法庭進行審判。第二,擬予從寬釋放的共有17名,包括偽滿皇帝內廷侍從、醫生、事務員與使領館的秘書、領事、翻譯、雇員,以及其他事務與技術人員等。”
1956年1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在向中央的報告中,提出“對在押的60名偽滿戰犯,擬待適當時機提起公訴,擬交審判的17名;從寬處理、免予起訴的26名;擬不予起訴,即行釋放的17名”的處理意見。

特赦偽滿戰犯

1957年年初,首批偽滿戰犯被釋放。1月2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決定,溥儀的隨侍李國雄等13名罪犯即行釋放;2月25日溥儀的“御醫”黃子正被釋放;4月27日,溥儀的三妹夫郭布羅·潤麒、五妹夫萬家熙等4人被釋放。在此之後兩年多時間裡,待審的42名偽滿戰犯既沒有審判也沒有釋放。
1959年8月,毛澤東寫信給劉少奇,提到:“我想到今年國慶10周年紀念,是否可赦免一批(不是‘大赦’,而是古時所謂‘曲赦’,即局部的赦免)確實改惡從善的戰犯及一般正在服刑的刑事罪犯。”
9月1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9次會議作出了《關於特赦確實改惡從善的罪犯的決定》。同日,國家主席劉少奇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特赦令》。對全部在押的戰犯,中央原定每年要特赦一批,但由於1966年“文革”,特赦工作被中止,直到1975年3月才將全部在押的國內戰犯特赦完畢。前後共特赦了7批。

疆域

範圍

偽滿洲國“領土”範圍包括現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不包含被日本殖民者強占的“關東州”(旅大)】、內蒙古東部及河北承德市熱河省)。根據1932年的《日滿議定書》,關東州之主權由偽“滿洲國”所有;偽“滿洲國”承認清朝將旅順、大連一帶的關東州租借予日本的條約,故關東州繼續由日本直接管轄,不屬偽“滿洲國行政區劃”。

區劃

偽“滿洲國”在1934年劃為14個省、2個特別市、1個特別區:
偽滿洲國“國土”偽滿洲國“國土”
1939年更改為19個省、1個特別市:
安東省、奉天省、錦州省、吉林省、熱河省、間島省、黑河省、三江省、黑龍江省、濱江省、興安東省、興安西省、興安南省、興安北省、牡丹江省通化省東安省北安省四平省、新京特別市。

政治

體制

偽“滿洲國”名義上的“國家元首”為溥儀。1932年3月8日,溥儀就任偽“滿洲國”執政,“年號”為”大同“。1934年3月1日,溥儀在“新京”南郊杏花村舉行“登基典禮”,改偽“滿洲國”為偽“大滿洲帝國”。溥儀為“皇帝”,“年號”為“康德”。
偽“滿洲國”的行政機構為偽“國務院”,其首長為“總理”。偽“國務院”下轄“外交部”、“民政部”、“財政部”、“法務部”、“實業部”、“交通部”、“文教部”、“軍政部”。“財政部”後改名“經濟部”,“軍政部”後改名“軍事部”,“實業部”後拆分為“興農部”和“勤勞部”,又成立了“厚生部”等部門。各“部”長官為“部長”,但是實權掌握在由日本人擔任的各“部”次官手中。由日本人擔任的“國務院總務廳”長官為實際上的“總理”。“總務長官”由駒井德三擔任,繼任者為星野直樹武部六藏。各“部”的日本裔次官每周二舉行聚會,商討並決定“國家”政策和各種具體事務,被稱為“火曜會”。
偽“滿洲國”的立法機關稱“立法院”,首任“立法院長”為趙欣伯。實際上的立法權掌握在關東軍手中。偽滿洲國沒有成文憲法,而是由各項專門法律來替代憲法。諮詢機關稱“參議府”,其首長稱“議長”。首任“議長”由臧式毅擔任。偽滿洲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最高法院”。首任“最高法官”是林棨。“最高檢察廳長”為李盤。宮廷機構為“宮內廳”,偽長官為熙洽。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堅持“不抵抗”政策,前東北軍大部“奉命”不戰而撤至山海關以南,來不及撤退的前東北軍再次一分為二:一部分有民族氣節者,同仇敵愾,奮起抗日,成了著名的東北義勇軍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分民族敗類則屈膝投降,認賊作父,充當日本侵略者的走狗和打手。這些民族敗類及其所率部隊成為後來偽滿軍的骨幹力量。同時,他們還招降納叛,搜羅了一些土匪武裝和社會流氓,充實到偽滿軍的隊伍里,由日軍要員所組成的偽滿軍政部最高顧問所操縱,在關東軍的直接控制下,是日本帝國主義的附庸和幫凶。

國務院

偽“滿洲國國務院”(日文:まんしゅうこくこくむいん),為偽滿洲國的行政機關,也是偽“滿洲國”政治的最高機關。偽“國務院”在體制上是偽“國家元首”溥儀的直屬組織,但實際上偽“國務院”卻是日本關東軍主導,不少日本人在偽“國務院”中擔任各要職。

政府機構

“國家元首”:”皇帝“(帝制移行前為執政)
“皇帝直隸機關”:宮內府 - 尚書府 - 參議府 - 侍從武官處 - 軍事咨議院 - 祭祀府
“院”:國務院 - 法院 - 立法院 - 監察院
“國軍”:禁衛隊 - 江防艦隊 - 飛行隊 -興安軍-間島特設隊
“警察”:海上警察隊 - 保全局
其他“機關”:總務廳
外圍團體:協和會
1932年
1932年偽滿洲國建立時,偽“國務院“以偽“國務總理”為首,以下各部組織長官則稱為總長。偽滿洲國粉墨登場時的偽“國務院”首屆內閣如下:
“國務總理”:鄭孝胥(福建閩侯人)
“民政部”“總長”:臧式毅(日本東京振武學校畢業生) “次長”:葆康(滿族)
“文教部”“總長”:鄭孝胥(福建閩侯人) “次長”:許汝棻(滿族)
“外交部”“總長”:謝介石(台灣人) “次長”:大橋忠一(日本人)
“軍政部”“總長”:馬占山(漢族) “次長”:王靜修(漢族)
“法務部”“總長”:馮涵清(遼寧蓋平人) “次長”:古田正武(日本人)
“財政部”“總長”:熙洽(滿族) “次長”:孫其昌(奉天遼陽人)
“實業部”“總長”:張燕卿張之洞之子) “次長”:高橋康順(日本人)
“交通部”“總長”:丁鑒修(遼寧蓋縣人) “次長”:平井出貞三(日本人)
然而“大同元年”的各部組織“長官”不過是虛設的臨時組織,實權則被日本人牢牢掌握。不久馬占山等長官舉起抗日的旗幟成為東北抗日力量。1934年,偽“滿洲國”改為偽“滿洲帝國”,大部分官員由日本人和中國人擔任。
1934年(”康德“元年)
1934年溥儀”即位皇帝“,各役職名有稍做變更。
”國務總理“→“國務總理大臣”
“總長”→“大臣”
1945年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偽滿洲國滅亡。偽滿洲國(終戰)時的“國務院內閣”如下:
“國務總理大臣”:張景惠(遼寧台安人)
“厚生部”大臣:金名世(滿族) 次長:關屋悌藏(関屋悌一蔵,日本人)
“國民勤勞部”大臣:於鏡濤(吉林省長春市人) 次長:半田敏治(日本人)
“文教部”“大臣”:盧元善(遼寧金州人) “次長”:前橋茂(日本人)
“外交部”“大臣”:阮振鐸鐵嶺) “次長”:下村信貞(日本人)
“軍事部”“大臣”:邢士廉(滿族) “次長”:真井鶴吉(日本人)
“法務部”“大臣”:閻傳絨(滿族) “次長”:辻朔郎(辻かいき郎,日本人)
“經濟部”“大臣”:於靜遠(遼寧遼陽人) “次長”:青木實(青木実,日本人)
“興農部”“大臣”:黃富俊(遼寧瀋陽人) “次長”:島崎庸一(日本人)
“交通部”“大臣”:谷次亭(滿族) “次長”:田倉八朗(日本人)

“帝位”繼承

關於“帝位”繼承,在1937年的《絕密會見錄》里,記載一份由溥儀與日本關東軍司令簽署,令人震驚的秘密“備忘錄”。按照備忘錄,如果溥儀確認不可能有男孩,經日本關東軍司令同意後,偽滿洲國的“皇位”繼承人將由日本天皇選定,溥儀要做的,是向“國”內外宣傳這一決定。

日本的侵略

為達到使東北最終成為日本人國土的侵略目標,日本以開發的名義展開“國策移民”活動,計畫20年內從日本向東北移民100萬戶、500萬日本人,另外還有大約200萬朝鮮人被日本作為政治移民遷往東北地區。1936年4月,日本關東軍在長春召開“移民”會議,制定《“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畫案》。截至1944年9月,居於東北各地的日本移民(包括開拓團民)共1,662,234人。在1945年後,大部分日本移民被遣返,見葫蘆島日僑大遣返。但另有日本遺孤的問題。
“九一八”事變後,面對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中國各民族、各階層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日本法西斯則動用軍警憲特等鎮壓機構,以殘酷的手段鎮壓抗日運動,對中國人民犯下了累累血債。關東憲兵隊除配合關東軍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圍剿之外,在平時指揮其他鎮壓機構,成為實行白色恐怖的主導力量。
731部隊516部隊平頂山慘案土龍山暴動老黑溝慘案阜新萬人坑北票萬人坑樺川縣西寶屯大慘案。

軍事

主詞條:偽滿洲國軍
偽滿“軍事力量”由偽“滿洲國家軍隊”、“後方警備”、“治安維持”三部分組成,由日本關東軍控制,起初作戰力量薄弱,主要軍事任務由關東軍實行,後來由於關東軍主力南下,兵力不足,加之東北地區抗日武裝遭到鎮壓而削弱,偽“滿洲國軍事力量”才更多地獨立承擔軍事任務。這其中有很多是日本從朝鮮半島徵召的朝鮮籍日本兵
偽滿洲國“江上軍”偽滿洲國“江上軍”
東北全境分為十一個軍管區,區首長稱司令。偽滿軍事權力為日本關東軍所控制,其軍隊的調動、演習、裝備更換、人事變動都要經過關東軍司令部的批准。偽滿洲國軍銜分為將、校、尉三等九級。偽滿軍由軍官學校畢業後初任少尉,滿2年進中尉,中尉滿2年進上尉,上尉滿3年進少校。少校滿3年進中校,中校滿3年進上校。上校4年進少將,少將3年進中將,中將4年進上將。最高軍銜為上將,為終身職。上將之上又設立將軍,仿照日本的元帥,為榮譽軍銜。張景惠張海鵬於芷山吉興四人獲得將軍軍銜。
1937年(“康德”四年),偽“滿洲國家軍隊飛行隊”成立。太平洋戰爭後期,即1944年4月以後,隸屬於日本“第二航空軍”指揮,參與太平洋戰爭。裝備機種有“九七式戰機”、“一式戰機”、“二式單戰機”等。空軍兵力最多時有含運輸機在內約110架飛機。

經濟

資源

中國東北地區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根據1936年偽滿洲國“國務院”的資源調查報告,煤炭儲量約為30億噸,鐵儲量約40億噸。其他礦物有黃金、菱鎂礦鋁礬土油頁岩、金剛石等。林業、漁業資源也非常豐富。

工業

中國東北地區的工業基礎在張作霖時期建設下就已經十分發達,日本為了侵略戰爭需要全力發展軍事工業。鋼鐵主要集中在鞍山本溪。化學工業主要集中在遼陽。煤炭工業集中於撫順、本溪、阜新。油頁岩和合成燃料工業集中在撫順和吉林。菱鎂礦業集中於海城大石橋。水力發電集中於吉林鴨綠江。機械、軍火、飛機工業中心為奉天(今瀋陽),紡織和和食品等輕工業則集中在大連、丹東、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城市。
偽滿洲國原有的工業主宰部門為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偽滿洲國成立後,其他日本財閥的資金迅速湧入偽滿洲國。1937年後,偽滿洲國對於工業部門採取經濟統制政策,推行“一業一社”的原則,每個行業都成立一個壟斷性的公司。根據這個原則,滿鐵交出了自己的工業部門,經過重新組合,組成了龐大的康采恩--“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滿業)”,壟斷了偽滿洲國境內所有的鋼鐵、煤炭、化工和電力產業。此外,還成立了“滿洲電電(電話電報)公司”、“滿洲機械製造公司”、“滿洲礦業公司”、“滿洲航空公司”、“滿洲人造石油公司”、“滿洲紡織公司”、“滿洲毛織公司”、“滿洲化學工業公司”、“滿洲林業公司”、“滿洲採金公司”、“滿洲畜產公司”、“滿洲水產公司”、“滿洲菸草公司”、“滿洲農產公社”、“滿洲開拓公社”等四十多家特殊公司。這些會社由日本投資者和偽滿洲國共同出資,贏利時按照雙方股份比例分成,虧損時滿洲國政府對於日方投資確保百分之十的利潤。
為了把東北變成其擴大侵華戰爭和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基地,日本對東北的經濟和資源實行了嚴厲的統制和瘋狂的掠奪。統制掠奪的重點是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和基礎工業。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掠奪和嚴厲統制下,東北經濟迅速殖民地化,東北人民的生活也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由於日本對東北實行嚴厲的經濟統制政策和大規模的殖民主義經濟掠奪,使東北的工礦業畸形發展,民族工礦業凋敝,農村經濟破產,東北經濟迅速殖民地化。由於日寇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殖民主義物資掠奪,而必須最大限度地壓縮東北人民的消費水平,從1935年以後,日寇先後對重要的戰略物資和人民生活必需品,實行全面的配售統制。在這種配售統制政策下,東北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極端貧困與痛苦之中。

農業

根據1936年偽滿國務院的資源調查報告,偽滿可耕地面積為4000萬頃(40億畝),其中已耕地2500萬頃。森林面積為1億7000萬頃。年產大豆250萬噸,小麥200萬噸,稻子70萬噸,小米100萬噸,高粱800萬噸,玉米500萬噸,雜糧豆類(大豆除外)60萬噸,棉花30萬噸,菸草16萬噸。存欄牲畜包括馬400萬匹,牛300萬頭,羊3000萬頭,豬4000萬頭。
偽滿年產糧食約2000萬噸左右,其中農民全年所需食用糧約750萬噸,種籽糧400萬噸,同時還需負擔日本、朝鮮移民的口糧。此外,根據關東軍的要求,偽滿洲國每年要向日本提供100萬噸以上的糧食,每年8月中旬開始征糧工作,11月底結束,給農民造成了極大的負擔。
日本開拓團殖民者則不需要交納農業稅費,同時按月領取口糧。

交通運輸

偽滿境內鐵路線比較稠密。最主要的幹線為南滿鐵路(長春至大連)。1936年,偽滿洲國以1.6億日元的價格向蘇聯收購了長春至哈爾濱以及滿洲里綏芬河的北滿鐵路。其他重要鐵路還有丹東奉天的安奉線、吉林至長春的吉長線、四平齊齊哈爾平齊線等。
1939年,東北鐵路里程超過10000公里,1945年達到11479公里,而中國1949年鐵路總里程22000公里,1943年東北公路總里程近6萬公里,而到了1949年,中國含東北在內公路總里程才8.09萬公里。1932年,東北航空線總里程1.5萬公里,1950年的中國民用航空線總里程才1.14萬公里。1940年,時速130公里的彈丸高速列車由大連機車廠研製成功。1934年至1943年運營於南滿鐵路新京至大連區間的亞細亞號特快列車採用大連製造的SL-7流線型機車,全封閉式空調車廂。
偽滿洲國的海港有大連港、營口港。內河水運主要集中在松花江地區。偽“滿洲航空公司”為主要的空運部門。

貨幣

偽滿洲國的中央銀行為“偽滿洲中央銀行”。偽滿洲國貨幣為元。1元=10角=100分。偽滿洲國貨幣與日元等值。流通貨幣為偽“滿洲銀行券”,不可兌換金銀。朝鮮銀行券和日元在偽滿洲國境內也可自由流通。1933年偽“滿洲中央銀行”紙幣發行額為6億元,1938年紙幣流通額達50億元。
偽滿洲國"貨幣"(一元)偽滿洲國"貨幣"(一元)
偽“滿洲國圓”是偽“滿洲國”的流通貨幣。發行單位是“滿洲中央銀行”。
偽“滿洲國圓”發行之初和中國的貨幣一樣,都是採用銀本位制。1935年11月起,改實施與日本相同的金本位制,與日元等值。另外“滿鐵”附屬地和關東州也使用朝鮮銀行發行的朝鮮圓
一開始,紙幣和硬幣都是由日本銀行的造幣廠生產,不過後來就由偽“滿洲國首都”新京(現長春)的偽“滿洲中央銀行”生產了。由於20世紀30年代國際銀價的不斷大幅波動,偽“滿洲國圓”在1935年脫離了銀本位而與日元固定匯率,隨後就接近了與日元的匯率平價。自1940年開始,偽“滿洲國圓”就開始用來衡量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
在此期間所發行的紙幣的一半面值都是由硬幣回收的。一共發行了五種面額的紙幣,分別是一百圓、十圓、五圓、一圓和五角,正面以清代的統治者為特徵。由於二戰時期日本統治地區的通貨膨脹壓力,1944年發行了一千圓紙幣。
偽“滿洲國”纖維制硬幣
圓可以細分為十角、一百分或是一千厘,硬幣面額的發行則是從五厘到十分。
1944年和1945年,偽“滿洲國”發行了由與硬紙板類似的,被“世界硬幣標準目錄冊”稱為“紅色或棕色纖維”的材料製成的硬幣(1、5分)。
1948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大約120億偽“滿洲國中央銀行”的鈔票被東北銀行收回。
偽滿洲國貨幣(一分)偽滿洲國貨幣(一分)

郵政

偽滿洲國“郵政”偽滿洲國“郵政”
偽滿洲國郵政歸屬偽滿“交通部郵政總局”管理。
偽滿洲國於1932年7月26日霸占了在東北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中華郵政系統(中國北洋政府的東北郵政系統之延續),並於同日開始自主發行偽“滿洲國郵票”。至1945年偽滿洲國滅亡,共發行37次159枚郵票。根據與國民政府達成的“通郵辦法的諒解事項”,自1935年1月10日起,關內的中華郵政與偽滿洲國郵政互通郵件。
偽滿洲國郵票在設計風格上糅合了中、日兩國的因素,政治意味比較濃厚,見證了日本侵華的歷史。郵票的圖案及標語體現了日寇侵略中國東北的野心和偽滿傀儡政權的性質,也擔負起宣揚政治理念及意識型態的作用。

財政稅收

到1931年底,東北三省偽財政廳陸續下發了稅收公告,以民國時期的捐稅局為班底,沿襲民國的基本稅制和徵收辦法,同時對一些稅種進行了調整。由於戰亂,所收稅款不及同期一半,主要用於各級維持會的開支。
1932年3月9日,溥儀出任偽滿洲國”執政“,在“導政部(後改為經濟部)”下設稅務司掌管中央稅收事務,各地方按經濟區域設定稅務監督署作為專門管理機構,按行政區域設立捐稅局作為專門徵收機構。由於偽滿政府的實際行政大權完全由日本關東軍第四課掌握,加之各級稅收監督署的副署長均由日本人擔任,因此偽滿的稅收實際上是日本對中國的掠奪性稅收。
四次稅制整理,形成殖民稅收
日偽政府一方面按照日本國內的稅收模式建立所謂的現代稅制,以達到同化和殖民化目的,另一方面又課徵了諸如出產糧食稅、鴉片稅等落後的稅種,以保證最大的稅收收入。為此從1932年到1945年,偽滿政府共進行了四次稅制整理,使偽滿殖民稅收體製得以確立。
第一次稅制整理開始於1932年9月份。“九一八事變”以前,原東三省內國稅只有20種左右,稅制比較簡單。滿政府成立初期,宣布了《暫時援用從前法令》,仍使用民國時期稅制,但到了1932年9月13日,偽滿當局以“從前稅制混亂為由”,制定了《國地稅劃分納要》,劃分國地稅歸屬範圍。原則是凡從前屬於中央與省政府的捐稅統屬國稅,其它市、縣收入統屬地稅。這樣就使得原屬地方的田賦、營業稅、菸酒稅等大宗稅收均集中於日偽中央政府,使其所控制的法定稅收收入達稅收總額的90%以上,而地方政府只有車捐船捐等雜小稅種。
第二次稅制整理始於1934年。1934年3月1日,日本扶植溥儀粉墨登場後,對偽滿竊據區域內的各稅稅目稅率開始統一規範,擴大徵收範圍,設立新的稅種,先後公布實施了《木稅法》、《營業稅法》等10多個稅收法令,使滿的稅收體制開始日本化,稅收統治初步建立起來。
第三次稅制整理開始於1936年。目的是完全按照日本稅制在偽滿建立統一的稅制體系。1935年底,日“滿”雙方公布實施了棉紗、麥粉、水泥三種統稅法。1936年以後又公布實施了《勤勞所得稅法》、《徵收法》、《印花稅法》、《地稅法》等二十多個稅收法令,建立了一整套征管及計會統辦法。1938年公布了《滿日國稅徵收共助法》和《共助法實施規則》,使“日滿同化”及日本對偽滿稅收的控制進一步強化。1941年公布實施了《事業所得稅法》和《法人所得稅法》。至此,偽滿基本廢除了民國稅制,稅收體制和徵收制度均按日本模式,殖民性稅收體制基本形成。
第四次稅制整理是在1945年。這時太平洋戰爭中日本節節失敗,軍費嚴重困難。為挽救滅亡,1月1日開始日政府宣布了各項修改稅收法令,以全面提高稅率為特點,對一些消費稅所得稅礦產稅等13個稅種改變計稅依據和徵收比例,最高的提高70%。與此同時,還公布了《地方稅分與稅法》和《地方稅法》,進一步確定了中央與地方的稅權劃分,擴大了偽滿中央的控制權,同時也擴大了地方各級政府的掠奪範圍,但此次整理由於偽滿垮台而未能完全實施。
通過四次稅制整理,日政府建立起以國地稅分稅制為基礎,以收益稅、消費稅和流通稅三大稅系的復稅制為主體,以經濟部和各級稅務監督署、捐稅局三位一體為主要監管方式的殖民稅收體制。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國稅共設34個稅種,其中收益稅10種,消費稅10種,流通稅14種;地方稅費共有50種,其中省地方稅費9種,市縣旗稅捐35種,街村稅費8種,其稅制結構幾乎與日本相同,且幾次變化也幾乎與日本國內同時進行。
四次戰時增稅,極盡巧取豪奪。

人口

1940年,“偽滿洲國國務院”編纂的《“康德”7年度臨時國勢調查報告》對“偽滿洲國”人口進行了統計。截止1940年,“偽滿洲國”的總人口為:40858473人,其中漢族人口為:36870978人(漢族占偽滿洲國的中國人口的90.2%,占偽滿洲國全部人口85.3%),其餘人口為滿(滿、漢八旗後裔)、蒙古等民族。另日本殖民人口:2271495人,其中日本人:819614人,朝鮮人(因為朝鮮被日本吞併,所以人口算在日本殖民者內部)1450384人,台灣漢人(台灣被日本割占,人口算在日本人口之內)1497人。另外還有第三國(3732人)以及無國籍的人口(69180人)。

民族

“偽滿洲國”地區的中國居民主要有漢族、滿族、蒙族等。日本控制下的政治移民主要是日本人,朝鮮人。居民按民族區分,存在等級差異,規定當地的非日本臣民、中國人,朝鮮人禁止食用大米和白麵粉,一經發現,以“經濟犯”處理。而在“偽滿洲國”的日本殖民者大約有200萬,並未加入“偽滿洲國籍”,仍然是日本國民。很多山東和河北的窮苦農民在“偽滿洲國”作勞工,大多未加入“偽滿洲國”籍。

文化

教育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在長達十多年的殖民統治下,日本侵略者在對中國人民進行殘暴的政治統治和瘋狂的經濟掠奪的同時,在文化上也大力對中國人民實行奴化教育和欺騙宣傳。日本在偽滿洲國建立了完善的殖民奴化的教育體制,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對東北地區人民大眾灌輸奴化思想。為了加強殖民統治,奴化中國人民,日本帝國主義歪曲篡改歷史,宣稱“滿洲”是同日本關係密切的獨立國家,處處顯露將東北據為己有的狼子野心。偽滿洲國時期由日方編著的歷史課本就是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進行奴化教育的重要載體。為了奴化和愚弄中國學生,偽滿歷史教科書中充斥了顛倒黑白、推卸戰爭責任、美化殖民統治的描寫。
日本在中國東北的14年殖民統治中,奴化教育貫穿始終,對東北的青少年進行嚴厲的精神摧殘,降低東北青少年的文化素質。更能看出日本殖民統治的殘暴。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危害:日本侵略者極力向東北青少年灌輸奴化教育思想,教師也只能按照日本的意圖授課。東北的教育非常壓抑,令人窒息。東北淪陷的十四年中,青少年學生每天都要背誦“建國精神”、“迴鑾訓民詔書”等。授課的內容也是“修身”、“國民道德”、“日語”、“實業”,學校里沒有一點自由的空氣。東北青少年陷入了迷茫、無知、無求、混沌的絕境。日本帝國主義還向東北青少年灌輸“中日親善”、“日滿不可分”、“民族協和”、“建國精神”等奴化思想。把東北青少年培養成會講日本語而不知道中國語、只會勞動而文化水平低下、只供日本人驅使的順民。給中國人戴上沉重的精神鐐銬,使中國人成為日本侵略者鐵蹄下為其侵略服務的工具。總之,日本在中國東北實施的奴化教育給東北人民帶來了空前的災難。東北教育遭到空前破壞,青少年的心靈受到極大摧殘。

禮樂教化

滿洲國建立了完備的普及教育體制,在各級學校中以“民族協和”、“日滿親善”、“一德一心”為口號,大量將日本神道教琉球神道宗教儀式融入學校教育:中國小每天早上須向“新京”作偽“滿洲帝宮遙拜”,再向日本東京方向作“日本天皇陛下遙拜”,規定在學校每屆春丁儀式和秋丁儀式舉行祀孔,是人數眾多流程複雜的宗教儀式。學生同時須以日語背誦偽滿皇帝“詔書”《國民訓》。體育課使用的教材最初全部照搬日本,稱為“滿洲體育教授參考書”。1944年,文教部制定了統一的教材《學校體育科教授要目》。運動競賽花樣繁多,有每逢滿洲國建國紀念日前後舉行的“建國紀念運動會”;每逢重大事件,便舉行“慶祝運動會”等。

語言

“偽滿洲國”的“官方語言”包括滿洲語(漢語)、日語。當時日本為強化對東北人民進行殖民統治和達到分化中華民族的目的,把漢語稱作滿語
由於漢文化漢語的普遍,加上日本的殖民滲透尚未打到語言壟斷,所以漢語是“偽滿洲國”的主要通用語。“偽滿洲國”面向民眾的出版物、告示、契約文本、廣播、電影主要使用漢語。“偽滿洲國”的官方檔案、詔書、國歌均有漢、日雙語版本,電台也有雙語廣播,而滿洲的教學、科研讀物大多使用日語。“偽滿洲國”粉墨登場之際,所有重要文告均只使用漢語,但越往後,日語的地位越高,使用面越廣,並被確定偽滿洲國的未來國語。
蒙古語的使用範圍只在蒙族分布的東北西部地區,由於長期與漢族共同生活,蒙族也通用漢語,只在蒙族地區的部分告示、契約中使用漢、蒙雙語文本。朝鮮語的使用只在來華朝鮮人政治移民的內部,範圍很小。

士官和教師培養

偽滿洲國專門培養政府中樞高層官僚的大同學院和偽“滿洲建國大學”,延長學制兩倍為6年,招收學生以日本人為主,亦有少數中國人。除人文、科學的教育外,重視學生的品格與體魄的培養訓練,鄉村學校注重學生對農業知識與科學耕種的訓練,女學生還有家政訓練課程。藉此意圖培養輕人文,重技能、供驅使的偽滿“國民”。偽滿洲國的各級教師的培養較嚴格,對教師的考核和晉升有嚴格的制度。

電影

1937年8月,“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在”新京“成立,簡稱“滿映”。在偽映存在的八年里,共拍攝故事片108部,教育片、紀錄片189部。著名演員有李香蘭山口淑子)、劉恩甲浦克張奕于洋凌元,導演內田吐夢朱文順,攝影師王啟民,以及後來從影的方化等。著名影片有《碧血艷影》、《迎春花》、《蜜月快車》、《支那之夜》等。

文學及出版業

著名作家有梁山丁(山丁,1914年—1995年)、古丁、梅娘,和後來移居中國內地及其它地方的蕭紅、蕭軍等(蕭紅、蕭軍並不認同滿洲國政權),以及一些倡導滿洲本土文學,出生在滿洲並認同滿洲的多位日裔滿洲作家。著名作品有山丁的《綠色的谷》等。滿洲國文學雖受到政治牽制,但仍有多元性。出版物大多套用漢文、日文及俄文,亦有部分英文出版物。

國家象徵

  • “國旗”
滿洲國國旗是以五色旗為基礎,曾做過三次更改,頒行東北各省使用。
偽滿洲國海報偽滿洲國海報
初期偽滿洲國“國旗”由紅藍白黑黃五色組成。旗面為杏黃色是指偽滿地區“民族與統一”、紅色代表“大和民族的熱情”、藍色代表“漢族的青春”、白色代表“蒙古族的純真”、黑色代表“朝鮮族的決心”。國旗象徵著“五族協和”,四個民族在日本的統治下聯手建立偽滿洲國。
1934年3月1日,在日軍的策劃下,溥儀在“新京”南郊杏花村舉行“登基典禮”,改偽“滿洲國”為偽“滿洲帝國”(日本語:まんしゅうていこく),溥儀“稱帝”,改年號為“康德”元年。
偽滿洲帝國的國旗與偽滿洲國的國旗相似,只是把國旗底色由杏黃色改為象徵“皇室”的黃色。
  • “國歌”
1933年“國歌”
大同二年(1933年)3月1日據同年2月24日簽署的偽“國務院”命令第四號公布。
偽滿洲國海報偽滿洲國海報
1942年“國歌”
為紀念偽滿洲國建國十周年,“康德”九年(1942年)9月5日據偽“國務院”令201號公布新“國歌”。定名為偽“滿洲國建國歌”。
1942年“國歌”的“官方”解釋
據附在偽“滿洲帝國國家公報”關於新“國歌”內容的宣布後面的官方解釋,神指天照大神
偽滿國務院1940年頒布“國本奠定詔書”後,偽滿洲國改奉日本神道;神光指現人神,即日本天皇,又解此句指偽滿皇帝是“領受神光統治國家”。而第四句“天業”,則來自偽滿建國十周年詔書中之“宜益砥其所心,勵其所志,獻身大東亞聖戰,奉翼親邦之天業……”,指“大東亞戰爭”;全句意為偽滿洲國國民仰贊“大東亞戰爭”,並希望其功同日月。

民間組織

1932年成立的偽滿洲國協和會為協助偽政府的民間組織,在東北淪陷區社會生活中有重大的影響。1934年,世界紅十字會偽滿總會成立,為帶有宗教色彩的慈善組織。1938年,偽“滿洲國赤十字社(紅十字社)”建立,提供“先進的”醫護訓練。
世界紅卍字會偽滿總會世界紅卍字會偽滿總會

外交

關內外關係

中華民國政府力量雖然被迫退出東北地區,但不承認偽滿洲國合法性,為維持東北三省人民和關內正常的生活和聯繫,僅在1935年之後與東北日占區進行了通郵、通車、通航及貿易聯繫。

國際承認

偽“滿洲國”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根據1943年由偽滿洲國政府出版的《滿洲建國十年史》,當時世界上約有六十個國家或政權,”承認”偽“滿洲國”的共23個,包括:
軸心國日本(1932年6月14日)、納粹德國(1938年2月21日)、維希法國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斯洛伐克克羅地亞獨立國
軸心國《反共產國際協定》成員國:西班牙(法西斯主義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政權)、芬蘭、丹麥、、泰國、緬甸、菲律賓、偽“蒙古自治邦”(內蒙古)、中華民國汪精衛南京傀儡政府(汪偽國民政府)和偽“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同盟國和其他國家:梵蒂岡(1934年2月起)、蘇聯、薩爾瓦多(由法西斯主義的馬克西米亞諾·埃爾南德斯·馬丁內斯將軍統治)、蒙古人民共和國、多米尼加共和國(由法西斯主義的拉斐爾·特魯希略將軍統治)、波蘭(1942年後取消承認)。
另據英文維基百科的資料,和偽滿洲國“建交”的為17國。蘇聯、維希法國蒙古人民共和國、緬甸、“蒙古自治邦”和“自由印度”和偽滿洲國建交。
日文維基則列入21國,蘇聯、維希法國、蒙古人民共和國未列入內。
日本駐偽滿洲國“大使”由關東軍司令官兼任。
直到日本挑起全面侵華戰爭,正式承認偽滿洲國的除了日本外,只有智利、薩爾瓦多、羅馬教廷等極少數國家,這說明日本扶持傀儡政權失道寡助。但需要注意的是像蘇聯那樣,為了自己國家的私利,通過默示承認的方法,為偽滿洲國拓寬“外交”空間留下了餘地。

日滿關係

滿洲國本就是日本的傀儡政權。1932年6月14日,日本眾議院通過決議,承認偽滿洲國,9月6日,日本內閣通過決議,承認偽滿洲國,15日,日本正式承認“偽滿洲國”,雙方簽訂《日滿議定書》。11月24日,日本正式任命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為駐偽滿洲國大使。
1935年2月12日,偽“滿洲國”與日本簽訂關稅協定。
1935年4月6日,偽“滿洲國皇帝”溥儀第一次訪問東京,日本天皇裕仁到東京車站迎接。
1935年5月2日,偽“滿洲國皇帝”溥儀頒布《迴鑾訓民詔書》,聲稱自己與日本天皇“精神如一體”,偽“滿洲國”與日本“一德一心”,形成“不可分”的關係。
1937年11月5日,日本與偽“滿洲國”締約,日本撤廢在偽“滿洲國”地區的治外法權。所有以往根據日清政府條約由日本管轄的滿鐵附屬地管轄權均轉交於偽“滿洲國政府”。
1940年6月26日,偽“滿洲國皇帝”溥儀第二次訪問東京,此次訪問的主要目的是迎接日本天照大神到偽“滿洲國”供奉。
1940年7月15日,偽“滿洲國皇帝”溥儀頒布《國本奠定詔書》,宣稱偽“滿洲國”地區的建立是和日本一樣,都始於“天照大神”,並把“天照大神”作為偽“滿洲國”的“建國元神”加以供奉。
1942年3月1日,偽“滿洲國皇帝”溥儀頒布《建國十周年詔書》。自此,偽“滿洲國”對日本的稱謂,從之前的“友邦”、“盟邦”改作“親邦”,即以日本為“父母之國”。
1943年4月1日,日本首相東條英機訪問偽“滿洲國”。

其他

1932年9月23日,蘇聯同意偽“滿洲國”向莫斯科新西伯利亞等城市派駐領事官員。
1934年5月24日,薩爾瓦多承認偽“滿洲國”。
1936年11月28日,義大利墨索里尼政府與日本簽署協定,承認偽“滿洲國”。
1938年2月20日,納粹德國承認偽“滿洲國”。5月12日,納粹德國與偽“滿洲國”在柏林簽訂友好條約。
1939年,偽“滿洲國”地區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
1940年8月,丹麥傀儡政府承認偽“滿洲國”。
1941年4月13日,蘇聯和日本在莫斯科簽訂《日蘇中立條約》。蘇聯聲稱尊重偽“滿洲國”的“領土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性”。
1942年2月24日,波蘭宣布取消承認偽“滿洲國”。

相關影視作品

末代皇帝》(1987年義大利、中國電影)
非常公民》(2002年中國電視劇)
黃金大劫案》(2012年中國電影)
雪狼》(2007年中國電視劇)
夜幕下的哈爾濱》(2007年中國電視劇)
重生》(2011年中國電視劇)
懸崖》(2012年中國電視劇)
地火》(2012年中國電視劇)
東方戰場》(2015年中國電視劇)

歷史文獻

《偽滿洲國政府公報全編》共163冊,收入偽滿政府全部3948期公告。日本戰敗投降前,在東北的日偽機關銷毀了幾乎全部檔案文書和秘密資料。在這種情況下,偽政府的全部公報就成為研究偽滿洲國歷史極其重要的第一手資料,是日本侵華歷史的有力旁證。資料範圍全方位覆蓋,包括法律、法令、訓令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