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建國大學

滿洲建國大學

偽滿洲建國大學(けんこくだいがく),是一所位於偽滿州國首都新京(今吉林省長春),直轄於偽滿洲國國務院的國立大學。簡稱“建大”,俗稱新京建國大學。1938年5月創校,至1945年8月偽滿州國滅亡而關閉。畢業生共1500名。

辻政信根據石原莞爾提出的“亞細亞大學”(アジア大學)構想訂下草案,關東軍確保了選址的保全和設立,並與關東軍以作為“獨立”的偽滿州國的大學的“自由”的校風作為目標。開校典禮由偽滿州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出席,而當時日本昭和天皇亦有可能代表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出席。

遺址為現今長春大學所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滿洲建國大學
  • 外文名:けんこくだいがく
  • 地點吉林省長春
  • 創校:1938年5月
學校簡史,學校介紹,歷史沿革,歷代副校,教育與研究,師生信息,

學校簡史

偽滿洲建國大學,俗稱新京建國大學,是滿洲國的最高學府乃至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最高學府之一。其畢業即可做官參政的優越待遇吸引著世界各國莘莘學子報考,然而只有符合錄取規定的滿系、日系、鮮系、蒙系、白俄系考生才有機會考取該校。
1932年,關東軍在中國東北炮製建立偽滿傀儡政權後,狂熱的陸軍軍人如石原莞爾辻政信、片倉衷之流,便與右翼學者如作田莊一(京都大學教授)、平泉澄(東京大學國史學科教授)、筧克彥(東京大學教授)、西晉一郎(廣島文理大學教授)、波多野善大(後為名古屋大學名譽教授)等相結合,為培養其“滿洲建國”和“道義世界”建設的“人才”,而籌劃在偽滿“首都新京”(長春)建立該校。
1937年8月,頒布所謂“建國大學令”,並由偽滿“國務總理”張景惠任校長。但學校實際管理權操之於擔任副校長的日本人手中,先後擔任副校長的有作田莊一(1942年6月辭職)、尾高龜藏預備陸軍中將,1938年5月正式開學時,皇帝溥儀親臨發表“詔書”。
建國大學的俄裔學生建國大學的俄裔學生
在1941年7月的任職教師中,日本人以外的教官只有9人,而日本教官則有71人。而在1941年3月,建大一年級第二學期在冊學生總數是126名,其中日本人60名,朝鮮人5名,台灣籍1名,“滿人”49名,蒙古人5名,俄羅斯人6名。
1945年8月,隨著日本法西斯的戰敗投降和偽滿洲國的覆滅,滿洲建國大學被共產黨車承友等接收改組為東北大學也就是後來的東北師範大學

學校介紹

大學分為預科及本科(政治學科、經濟學科、文教學科)和研究院,學費一律全免,由公費承擔。全部學生必需寄宿,各種族國籍學生,包括日本、偽滿、朝鮮、蒙古、和俄國學生食住均一起在稱為“塾”的宿舍內生活。
該校學制6年,在前期3年中,相當於預科階段,基本是高中程度的基礎課程,包括自然和人文科學基礎,也有所謂“精神訓練”、“軍事訓練”、“武道訓練”、“作業訓練”和“農事訓練”,日語教學亦占極大比重。在後期3年中,相當於本科階段,更傾向於專業課程傳授,分為政治、經濟、文教三學科,但“神道皇道”、“武道及武術論”、“民族協和論”、“東亞聯合及國際團體論”等課程則均在必修之列,都是為推行“日滿一體”乃至“大東亞共榮圈”而服務的。因為學制較長,有充分的機會開設各方面的課程,而它號稱的辦學目標就是“以民族協和為國是,培養滿洲國自己的領導者,共同建設王道樂土”。
建國大學每屆招收150人左右,其中日本人75人、中國人50人,其他朝鮮、蒙古、俄國共25人。從1938年5月到1945年6月,在8年的時間裡,這裡共招收了八屆1300多學生。因為學制較長,真正畢業的學生只有1943到1945年的三屆,其餘的只能算“在校生”了。1943年6月,當第一屆學生畢業的時候,溥儀親自到場並為學生們頒發畢業證,以示重視。
建國大學學生建國大學學生
建國大學把這些學生“混搭”在同一間教室上課,同一處寢室睡覺,這顯然是為了“民族協和”。可是校方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對這些學生加強了管制。建國大學將25名學生分為一組,在一個“塾”內共同學習生活。每“塾”都是一個一層的獨立建築,內設寢室、自修室、塾長室、盥洗室、廁所等房間。每個“塾”內設有塾長(日本人),外加兩名“指導學生”(最初僅由日本高年級學生充任,後因日本學生多被徵召入伍,其他民族的“指導學生”逐漸增加),藉以控制和管理學生的生活,掌控其思想狀態。其中的漢人“指導學生”積極向低班的被指導的學生灌輸民族主義,甚至呼籲“反滿抗日”。塾長每天住在塾頭室,與學生們休戚與共。每日清晨點名後升日本、偽滿兩國“國旗”,遙拜東京皇居和偽滿“皇宮”。上午上課,下午主要是訓練,包括軍事、武術、體育、農業等。晚上自習。每周或隔周座談一次,由塾頭提出問題,學生討論。第一、第二兩屆塾長、塾生參加座談都很熱心,甚至日本人以外的塾生有批判性的發言。以後因塾頭兼任教授等教職,不常在塾舍住宿,塾制度便逐漸徒有空名。建大同學常以“塾制度”的獨特和優秀自負,其實它的有效期很短。日本的學生說:“本來深信五族協和,且以為可以簡單達成,但滿洲的學生不會這樣看。”
這一由塾頭、指導學生管理的塾制度,最初限於一、二年級,後來還適用於三年級。後期生(四到六年級)的塾舍不同於前期,距前期塾舍也有相當距離,校方似乎有意隔離前後期生的交往。
一九四三年首屆學生畢業,校方從被認為可以信賴的中國人選任了“塾頭補佐官”,以協助塾頭工作。
校長為偽滿州國總理張景惠兼任,實質首長為副校長。雖然大學以民族協和的實踐作為目標,不過與偽滿洲國一樣充滿種族隔離。例如校門外懸掛偽滿洲國國旗,但卻按法律同時懸掛日本國旗;又例如食物配給方面,中國人則給高粱、朝鮮人則給高粱和大米,日本人則配給大米等,多不勝數。
雖然如此,但學術風氣是比較自由的,一些內地禁書,如資本論和其他講及共產主義的書籍也能通傳。戰爭爆發後,“治安維持法”被修訂,有中國學生在反滿抗日活動中被捕,而日本學生則被政府“學徒出陣”的政策被徵用。
戰爭爆發後,留下的日本學生在大學範圍內植樹,他們還為大學圖書館藏編目,直至戰後,中國的圖書館接收了這些目錄。參與這些運動的還包括中國人。
1945年8月12日,蘇聯宣布參戰,建國大學全校緊急集合。校方命令學生分列兩邊,一邊為日本學生,另一邊為其他民族學生。作為該校實際負責人的日本副校長宣布,日本學生都要參加“滿洲國”保衛戰,其他民族的學生願意參加者出列,結果無一人出列。
日本投降後,建國大學解體。1946年10月,校舍被國民政府用於國立長春大學,並在此開設了長春大學農學院。長春大學成了國共兩黨爭奪的焦點,很多進步師生在此參加了革命活動。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在此創辦長春工業會計統計專門學校。此後,該校校名多次變更,上世紀80年代末期定名為長春大學
建大畢業生在偽滿洲國滅亡後,不少被蘇聯所俘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另一方面,很多朝鮮學生其後在韓國成為活躍政壇的政治家,當中以前總理姜英勛為首。可能由於一同生活的原因,有學生其後發展出跨越國籍的友誼,直至戰後。

歷史沿革

  • 1937年4月17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成立建國大學。
  • 1937年8月5日 建國大學令公布
1938年5月2日 開幕禮、入學禮
  • 9月1日 建國大學研究院令公布
1939年1月 副校長作田莊一赴任
  • 4月11日 第二屆學生入學禮
  • 10月12日 建國大學參議會會制公布
1940年5月10日 建國大學學則制定
  • 11月2日 圖書館開館
1941年6月28日 養正堂開場式
  • 11月14日 大量中國學生被捕
1942年2月27日建國神廟神璽奉迎、養正堂に奉安。
  • 3月3日 再有大量中國學生被捕
  • 6月6日 副校長作田請辭
  • 6月16日尾高龜藏接任副校長
1943年6月11日 首屆畢業禮。滿州國皇帝、國務總理(校長)出席。
  • 10月2日 學生徵兵緩期取消
  • 12月14日 7名中國學生被捕
1944年6月19日 第二屆畢業禮
1945年8月10日 大學全面停止運作
  • 8月18日 協和奉公隊解散。尾高副校長告別禮。
  • 8月20日 建國大學解除武裝
  • 8月23日 建國大學解散禮

歷代副校

    教育與研究

      懷著民族協和的目標,研究目標多為探討一個多民族國家的問題與挑戰。辻政信遵從石原莞爾的理想,聘請的教授包括日本人平泉澄、筧克彥,中國人胡適周作人,朝鮮人崔南善,還有甘地賽珍珠列夫·托洛茨基等不同的改革者和知識分子,以探討民族協和的前途。當年能考上建大的,在學業上都是頂尖的年輕人,這裡大部分的畢業生都成為了“滿洲國”各部門的骨幹。

      師生信息

      主要教授、教師和職員
      • 作田莊一副校長
      • 西晉一郎名譽教授
      • 筧克彥名譽教授
      • 平泉澄名譽教授
      • 森信三教授
      • 岩間徳也
      • 登張竹風
      • 中山優
      • 鮑明珍
      • 蘇益信
      • 西元宗助助教授
      • 小糸夏次郎助教授
      • 福島政雄専任教授
      • 金原省吾
      • 鈴木重雄
      • 伊藤證信
      著名畢業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