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民共和國

蒙古人民共和國

蒙古人民共和國(新蒙文:Бүгд Найрамдах Монгол Ард Улс ,БНМАУ),存在於1924年11月26日——1992年2月12日,是蒙古國的前身。位於亞洲東部的內陸國,東亞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世界上第二個社會主義國家)。北與蘇聯接壤,東、西、南與中國交界。人口186.63萬(1985),以喀爾喀蒙古人為主,此外有哈薩克人等。主要語言為喀爾喀蒙古語,文字為新蒙文(即斯拉夫蒙文)。首都烏蘭巴托。1945年實行全民投票,全票通過脫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承認其合法地位。1961年正式加入聯合國。冷戰時期,蒙古國事實上是蘇聯的附庸國。 1992年2月12日放棄馬克思列寧主義,實行多黨制總統制民主議會制。新憲法當天生效,國名改為“蒙古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蒙古人民共和國
  • 英文名稱:Mongolian people's republic
  • 簡稱蒙古
  • 所屬洲:亞洲
  • 首都烏蘭巴托
  • 主要城市烏蘭巴托喬巴山達爾汗
  • 國慶日:1921年11月26日
  • 官方語言:喀爾喀蒙古語
  • 貨幣:圖格里克
  • 時區:東八區
  • 政治體制:蘇維埃制
  • 國家領袖喬巴山澤登巴爾巴特蒙赫
  • 人口數量:76萬(1945年)/186.63萬(1985年)
  • 主要民族:蒙古族、哈薩克族等
  • 主要宗教:藏傳佛教
  • 國土面積:156萬平方公里
  • 終止時間:1992年2月12日
地理,歷史,清末和民國初期,正式建立,二戰後,政治,國家標誌,政治制度,軍事,外交,與俄國關係,與日本關係,與中國關係,經濟,人口,文化,文字,節日,建築,雕塑,民間美術,

地理

蒙古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內陸國家,面積約156萬平方公里,地處亞洲中部的蒙古高原上,東、南、西與中國接壤,北與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為鄰。西部、北部和中部多為山地,東部為丘陵平原,南部是戈壁沙漠。山地間多河流、湖泊,主要河流為色楞格河及其支流鄂爾渾河。
境內有大小湖泊眾多,總面積達1.5萬餘平方公里。庫蘇古爾湖位於蒙古北部,是蒙古最大的湖泊,素有“東方的藍色珍珠”之美譽。庫蘇古爾湖的動植物群落與位於其東部200公里外的俄羅斯貝加爾湖有相近的起源。蒙古屬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季最低氣溫可至-40℃,夏季最高氣溫達35℃。
蒙古國是水資源短缺國家。水資源問題越來越成為蒙古發展的制約因素,在擁有豐富礦產資源的南部戈壁地區尤其缺水。70%以上的土地面積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
蒙地下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有銅、鉬、金、銀、鈾、鉛、鋅、稀土、鐵、螢石、磷、煤、石油等80多種礦產。額爾登特銅鉬礦已列入世界十大銅鉬礦之一,居亞洲之首。
人民共和國時期行政區劃人民共和國時期行政區劃
全國劃為21個省和首都:後杭愛省、巴彥烏勒蓋省、巴彥洪格爾省、布爾乾省、戈壁阿爾泰省、東戈壁省、東方省、中戈壁省、扎布汗省、前杭愛省、南戈壁省、蘇赫巴托爾省、色楞格省、中央省、烏布蘇省、科布多省、庫蘇古爾省、肯特省、鄂爾渾省、達爾汗烏勒省、戈壁蘇木貝爾省和首都烏蘭巴托市。

歷史

清末和民國初期

1911年,俄國趁中國發生辛亥革命之際,慫恿外蒙古喇嘛黃教大活佛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為首的封建上層,宣布獨立,建立“大蒙古國政府”,自稱“大蒙古皇帝”,驅逐清朝政府駐庫倫(今烏蘭巴托)辦事大臣,私自簽訂了非法的《俄蒙協約》。辛亥革命推翻清廷的統治後,當時的中國政府於1915年與沙俄簽訂了《恰克圖協約》,規定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國宗主權,中國則承認外蒙古自治。
後來,沙俄陷身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無暇東顧,1919年夏,外蒙古以哲布尊丹巴為首的封建上層,與中國北洋政府開始關於取消“自治”的談判。11月,外蒙古“自治”政府撤銷並呈請恢復舊制,中國政府同意這一請求,宣布中俄之間關於外蒙古自治的檔案無效,冊封哲布尊丹巴為博格多汗,並派西北守邊使徐樹錚率軍進入外蒙古,恢復了領土主權。未幾,徐軍主力從外蒙古調回關內參加軍閥混戰,只在庫倫及其以北蒙俄邊境上的買賣城(今阿勒坦布拉格)留駐少量兵力。
1919年初,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影響下,蘇赫巴托爾喬巴山於 1918年末分別在庫倫(今烏蘭巴托)組織地下革命小組,領導原中國外蒙古地區人民進行爭取民族解放的活動。1921年3月1日在蘇俄的恰克圖成立蒙古人民革命黨,並組織起以蘇赫巴托爾為總司令的人民軍司令部。3月13日又在恰克圖成立臨時人民政府,作為準備實行武裝起義的機關。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在蘇俄紅軍援助下,7月8日解放庫倫,擊潰溫甘倫白匪軍,7月11日在庫倫正式宣布成立人民革命政府。新政府有封建主和上層嘛參加,保留以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為國王的君主政體,但其權力受到很大限制。1922年,人民政府頒布法律,廢除農奴制,取消封建主的特權。對此,反動封建主極為不滿,他們勾結日本帝國主義和白匪軍,舉行叛亂,並在1923年2月毒死蘇赫巴托爾。此後,喬巴山領導蒙古人民同反動勢力進行堅決鬥爭,並大力發展生產,加強經濟建設,使政權得以鞏固,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基礎。

正式建立

1924年5月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病死,6月13日,人民政府公布廢除君主政體、成立人民共和國的決議。11月8日召開第1屆大人民呼拉爾會議。11月26日通過蒙古第1部憲法,廢除君主立憲,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 (БНМАУ)。外蒙古政府宣布對外閉關,斷絕了同中國的一切來往,加上千里大漠的阻隔,它境內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除了蘇聯政府,鮮為外界所了解,西方稱之為世界上一個神秘的國度。
1930年代蒙古邊防軍巡邏隊1930年代蒙古邊防軍巡邏隊
對於蒙古的獨立,當時的中國政府未予承認。1924年,中國政府與蘇俄政府簽訂《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仍規定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享有領土主權。但由於中國國內爆發了北伐戰爭,北洋軍閥忙於打仗,解決懸案的談判不了了之。1932年由於蒙古人民黨政府“左傾”,強制集體化,對喇嘛、貴族的鎮壓,11月爆發了牧民武裝暴動,席捲了1/4的外蒙古土地,後被蘇蒙聯軍鎮壓。
蒙古的國際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確立的。1945年2月,三國首腦雅爾達會議規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並以此作為蘇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之一。1945年10月,國民黨政府派內政部次長雷法章到外蒙古“觀察”全蒙古人民公決獨立的投票。投票從10月10日開始,至10月20日結束,參加投票的公民494074人,贊成獨立的489291人,其餘為棄權票。也就是說明99%的選民贊成獨立。

二戰後

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跟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承認外蒙古獨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另簽《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承認外蒙古獨立。期間蒙古人民革命黨一直是蒙古的唯一執政黨,在1953年,台灣當局因蘇聯違反《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為由不再承認外蒙古獨立,並宣稱外蒙古乃“中華民國”的領土。1961年,台灣當局在聯合國表決時,不行使否決權,不參加投票,實際上允許蒙古國加入聯合國,以至於蒙古國成為聯合國成員。2002年台灣當局承認外蒙古獨立
1945年參與投票民眾1945年參與投票民眾
蘇聯時期,蒙古國事實上是蘇聯的附庸國。1992年2月12日,蒙古人民共和國改國名為蒙古國,並更改國旗國徽,宣布放棄社會主義,實行多黨制。

政治

國家標誌

蒙古人民共和國國家標誌
國旗
蒙古人民共和國國旗蒙古人民共和國國旗
由兩塊紅色及一塊藍色作為背景,旗桿處的紅色部份有一個黃色的“索永布”,索永布中的火焰是“吉祥和興旺的種子”,三條火舌象徵了過去、現在與未來,而太陽和月亮是蒙古人民傳統的象徵物。 火、日、月三者結合,表示國家的昌盛,中央的太極圖象徵了國家的和諧,下方的兩個三角形等同於箭,向下的三角形表示以武力捍衛家園,太極圖上下方的兩條長方形有堅持正義和忠實之意,左右兩方的長方形是一個的城牆,暗示了全民團結,比牆更加的堅固。 另外,背景的紅色代表了進步與繁榮,“永恆的藍天”就以藍色來取代。
國徽
蒙古人民共和國國徽蒙古人民共和國國徽
蒙古人民共和國國徽不斷地在變化,左圖中的國徽圖案是1960年實施的。國徽圖案是為圓形,外環有麥穗的圖案,頂為五角星。中間騎著蒙古馬的蒙古人。下為齒輪和紅布。
首都
1950年代的烏蘭巴托1950年代的烏蘭巴托
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 (Ulan Bator) 是一座具有濃郁草原風貌的現代城市。它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烏蘭巴托位於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南端,鄂爾渾河支流圖拉河畔,海拔1351米。這裡地處內陸,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冬季最低氣溫達-40℃,夏季最高氣溫達35℃,年平均氣溫-2.9℃。烏蘭巴托南北兩面是連綿起伏的群山,清澈的圖拉河從城南的博格多山腳下自東向西緩緩流過,東西兩面為廣闊的草原,也是城市發展的走向。城市主要街區座落在圖拉河北岸。
權力機關
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澤登巴爾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澤登巴爾
蒙古大人民呼拉爾主席團。

政治制度

蒙古人民共和國完全是照搬蘇聯模式的國家,該國憲法規定:蒙古人民共和國是工人、合作化阿拉特(牧民、農民)和勞動知識分子的社會主義國家,其基礎是工人階級和合作化農牧民的聯盟。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為大人民呼拉爾其成員由選舉產生,職權為批准憲法、頒布法律、批准國民經濟計畫等。
1924年第一屆人民呼拉爾1924年第一屆人民呼拉爾
大人民呼拉爾閉會期間,其常設機構大人民呼拉爾主席團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家權力的最高執行機關是大人民呼拉爾會議任命的部長會議。最高法院和各級地方法院行使審判權,國家檢察長和地方各級檢察長分別行使法律的最高檢察權和地方檢察權。執政黨是唯一的政黨蒙古人民革命黨。
蘇式政治經濟體制在蒙古全面確立,把母體的一切弊病全部遺傳過來,蒙古長期經濟體制僵化,生產效率低下,物資匱乏,到20世紀80年代,商店裡除了白酒和蠟燭,空空如也。男人們也像蘇聯一樣,沾染上懶惰、酗酒的惡習。民主化前的人民革命黨中央第二書記包爾德巴特爾說,儘管人民長期被物資匱乏的所折磨,但有3000個高幹家庭像蘇聯特權階層一樣,可以享受特供,過著優裕的生活。

軍事

蒙古人民軍於1921年3月18日創建。部長會議主席兼任武裝力量總司令。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此後,蘇聯軍隊常駐外蒙古,並於1938年同日本關東軍發生衝突。1945年蘇聯和外蒙對日宣戰,蘇軍和外蒙軍隊進入“滿洲國”。通常而言,蒙古人民共和國幾乎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蘇聯是該國的保護國,1960年代以後外蒙軍隊交由蘇軍指揮。由於當時中蘇關係惡化,蘇聯駐蒙軍隊對中國首都北京構成嚴重威脅。
喬巴山元帥視察軍隊喬巴山元帥視察軍隊
蒙古不僅直接派兵參加蘇軍作戰,還強令國民前往蘇聯服勞役,二戰時一直按史達林要求保持著8至10萬軍力,盡職盡責扮演好了“緩衝國”角色。史達林兩次干涉中國新疆事務時,蒙古又成為他從事國際地緣政治訛詐的馬前卒。

外交

蒙古人民共和國對外政策的基礎是加強和鞏固與蘇聯的友好合作關係,革命勝利後不久,就同蘇聯建立了外交關係,以後,蒙蘇之間有關於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及經濟和科技合作等一系列協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係。1961年10月加入聯合國。1962年6月加入經互會。迄1986年底,已同100多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與俄國關係

喀爾喀在17世紀時已經接受滿清的統治。清末沙俄企圖將外蒙古從清朝分離,故不斷煽動外蒙貴族與活佛叛亂。1911年中國發生革命,沙俄遂煽動外蒙宣布獨立,並引發外蒙軍隊入侵內蒙的事件。1917年俄國革命後中國北洋政府試圖重新控制外蒙,但不幸失敗,而蘇聯紅軍則在追擊高爾察克日本干涉軍時進入外蒙,並於1921—1924成立外蒙社會主義政權。
二戰期間外蒙古向蘇聯捐獻衣物二戰期間外蒙古向蘇聯捐獻衣物
1941年莫斯科迫使蒙古放棄以畏兀兒字母書寫的老懞文,改用以斯拉夫字母書寫的新蒙文,對成吉思汗和蒙古歷史的歌頌與崇拜亦在被禁之列。到30年代末,蒙古與蘇聯之間的貿易狀況徹底顛倒過來,向蘇聯出口貨物僅650萬盧布,從蘇聯進口的產品達7500萬盧布。
1942年開始,向蘇聯捐助羊皮衣服3萬件,食品600噸,現金10萬美元,黃金300公斤,坦克54輛(其中有32輛T-34坦克),同時低價出售給蘇聯48.5萬隻馬匹,另無償贈送3.2萬匹。
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和蘇聯全球戰略的調整,蘇聯需要改善與中國的關係,然而,蘇聯在中蘇邊境陳兵和在蒙駐軍是影響中蘇關係的主要問題。鄧小平曾說:“蘇聯應該做點實事,不要空談改善兩國關係。”後來,經過中蘇雙方多次談判和磋商,蘇聯同意從蒙古撤軍。1987年1月11日,蘇聯國防部宣布,駐蒙蘇軍一個摩托化步兵師和幾支獨立部隊開始撤出蒙古。1989年,蘇聯宣布,他們將在1990年從蒙古撤出5萬駐軍的75%,到1992年年底以前撤出全部駐蒙部隊。
遊行隊伍中的赫魯雪夫與澤登巴爾的畫像遊行隊伍中的赫魯雪夫與澤登巴爾的畫像

與日本關係

1939年 8月取得哈勒欣河戰役的勝利。日本帝國主義早就在中國和外蒙古交界地區進行挑釁活動,1939年5月11日又派遣幾萬名士兵,配備坦克、飛機和大炮侵入哈拉欣河地區,蒙古軍隊在蘇聯紅軍支援下,同入侵的日軍展開決戰。同年 8月,徹底擊敗日軍的侵略。1945年8月10日,蒙古向日本宣戰,喬巴山率軍與蘇軍配合,出兵中國東北,擊敗日本關東軍
諾門罕戰役時的朱可夫(左)與喬巴山諾門罕戰役時的朱可夫(左)與喬巴山

與中國關係

1944年,史達林在新疆的伊犁、塔城和阿勒泰發起“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即斥責了顧忌中國抗議、畏首畏尾的喬巴山,勒令他立即向“東突”送去武器。喬巴山隨後命令蘇赫巴托的兒子噶爾桑率軍把200支步槍、230挺機槍和6挺重機槍、2000枚手榴彈、40萬發子彈送到新疆交付給叛軍頭領烏斯滿·巴圖爾手中,由於這批武器和蘇聯空軍的支持,中國軍隊平叛失利。
1946年1月5日,當時的中國政府宣布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1949年中國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繼蘇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率先與新中國建交之後,蒙古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6日同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1950年初,中國和蘇聯在談判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時,蘇方希望在條約中強調“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地位”問題。據說當時在莫斯科訪問的毛澤東對中方主持談判的周恩來說;“外蒙古的獨立已成事實,既然蘇聯人堅持,那就由他們吧,但不要在友好條約中體現出來”。
1960年5月27日,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和副總理兼外長陳毅訪問蒙古,於31日簽訂《中蒙友好互助條約》、《中蒙經濟技術援助協定》,並發表兩國政府聯合聲明。以後,兩國有關部門交換地圖,談判劃定蒙古獨立以來一直未定的中蒙邊界。1962年12月,蒙古部長會議主席澤登巴爾和部長會議副主席扎格瓦拉爾來華訪問,於26日簽訂了兩國邊界條約。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受中蘇關係惡化的影響,兩國關係經歷曲折。1989年兩國關係實現正常化以來,兩國睦鄰友好合作關係發展順利。
1962年澤登巴爾訪問北京1962年澤登巴爾訪問北京

經濟

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經濟比較落後,相當原始的畜牧業是其唯一的經濟來源,工業、運輸、郵政均不發達,且無自己的貨幣。
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濟以畜牧業和採礦業為主,曾長期實行計畫經濟,致力於肅清封建主的經濟基礎,1929年起,先後沒收世俗封建王公及部分宗教封建主的財產,使牧民階級擺脫了對封建主的經濟依賴。到30年代末,完成了摧毀封建主階級的經濟和政治基礎排除外來資本的民主革命任務,特別是1940年後,經濟有很大發展。自1948年開始,蒙古進入有計畫的經濟建設時期。
40年代蒙古發起“自給自足”運動。經過多輪大清洗,蒙古已不存在抗拒集體化的力量,1947年公社化運動全面完成,牧民的牲畜全部收歸“國有”。多年後“糾左”,有了點通融,僅允許戈壁地區和杭愛以北地區,每個公社成員可保有50頭羊。
1959年實現全國的農牧業合作化社會主義所有制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統治地位。截止1990年底,已執行1個三年計畫(1958~1960)和8個五年計畫。1985年的社會總產值比1940年增長15.1倍,國民收入增長11.2倍農業和畜牧業有很大發展,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已建立起一定規模的輕工食品燃料採礦等工業部門。交通運輸及郵電業也有相應發展。但外援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很大比重,其中又以蘇聯援助為主,對外貿易也主要是同蘇聯和經濟互助委員會之間進行的。隨著經濟的增長,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科學技術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事業也具有一定的規模,從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體系已初步形成,普通教育已經普及,科學研究新聞出版事業也有長足的進步。

人口

據《蒙古訊息報》1990年7月15日報導,1989年1月蒙古人民共和國人口普查數字為243萬人,年平均增長4500人。全國人口的52%住在城市,48%住在鄉下。有5個省的人口超過6萬,不到6萬的省有5個,8萬人以上的省有8個。

文化

文字

蒙古人民共和國於1946年廢棄回鶻式蒙古文,開始使用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創製的新蒙文,也就是西里爾文蒙古文。

節日

  • 春節,蒙語稱“白月”,日期與中國藏曆新年相同,是蒙古民間最隆重的節日,以前稱為“牧民節”,只在牧區慶祝。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爾主席團決定,春節為全民的節日。
  • 國慶節-那達慕,7月11日。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取得勝利,7月10日,在庫倫(今烏蘭巴托)成立君主立憲政府。蒙後定其次日為國慶日。1997年6月13日,蒙古國慶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將國慶易名為“國慶節-那達慕”。那達慕,蒙語意為“遊戲”或者“娛樂”,原指蒙古民族歷史悠久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現指一種按著古老的傳統方式舉行的集體娛樂活動,富有濃郁的民族特點。1922年起,定期在每年的7月11日舉行,成為蒙古國慶活動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
  • 建軍節3月18日。

建築

根據居民分布情況,蒙古建築大體分為兩類:城市建築和農牧區的建築。首都烏蘭巴托建起數十棟居民住宅,公共建築物有:政府大廈、國立大學、公眾圖書館、大劇院、電影院、醫院、科學情報中心、商業中心和服務中心大樓。這些建築物裝飾多採用壁畫、泥塑花邊、民間花紋等,民族特色十分鮮明。
以建築物為主體的綜合藝術得到一定的發展。1981年建成的列寧博物館,由建築師魯布桑道爾基、畫家烏爾日內等共同設計。博物館正面牆壁上是烏爾日內設計的金屬模壓組雕,分別表現了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蒙古人民革命和各族友誼等主題;加爾桑道爾基和烏爾日內合作完成巨幅鑲版補花;阿爾維斯為博物館作5幅玻璃畫;館內還有道爾基納拉木作的《列寧雕像》和達瓦策倫作的《蘇赫巴托雕像》;另一條240平方米的銅鑄高浮雕帶,名為《偉大道路的里程碑》,由蒙古藝術家與蘇聯藝術家合作製成。
蒙古人民大呼拉爾會議廳的建築裝飾具有特色。民族風格的木雕由貢博蘇倫領導下的雕刻家小組完成。中央郵政總局主廳的壁畫作者是桑達格蘇倫;公眾圖書館前廳的壁畫作者是布德木基。
牧區可拆卸的蒙古包中,以掛氈畫為主要裝飾品,這種掛氈描繪的多是蒙古敘事詩中經常提到的鳥類和動物形象等。
人民共和國-那達慕人民共和國-那達慕

雕塑

20世紀70年代以來,蒙古雕塑事業發展迅速,它成了城市建築綜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展覽會上也經常出現雕塑新作。著名雕塑家有喬伊姆博爾,烏蘭巴托中心廣場上的《蘇赫巴托紀念碑》是他的代表作。他曾獲喬巴山獎。喬伊姆博爾領導的雕塑創作組,對蒙古雕塑事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他重要的雕塑家還有占布(作品《史達林肖像》)、阿姆格楞(作品《在故鄉的土地上》,1981)和以宇航題材從事創作的雕塑家道爾基蘇倫等人。

民間美術

蒙古民間美術以樸厚見長,民間藝人以豐富的想像力從事創作。他們用明快的色彩、大膽的構思、聯想,講究的花紋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品。建築物、陶器、石器、金屬器皿、家庭用具、民族服裝、衣、帽、鞋、襪、馬鐙、籠頭、鞍韉之上,均有民間藝術品裝飾,繡花、補花是生活日用品、服裝上常見的裝飾品,作工精細,多出自婦女之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