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遺孤

日本遺孤

日本遺孤(遺華日僑),指1945年日本軍隊從中國大陸撤退和遣返期間,遺棄在中國大陸的日本人。日本在1993年後的稱法是:中國歸國者、殘留日本人、中國殘留日本人(ちゅうごくざんりゅうにほんじ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本遺孤
  • 外文名:Japanese orphans
  • 別稱:遺華日僑
  • 定義:遺棄在中國大陸的日本人
  • 歷史背景:二戰日本戰敗後
  • 主要民族:和族
  • 起始年代:1945年
定義,殘留婦女,遺留問題,回國路程,生計問題,感恩祭拜,

定義

日本厚生勞動省將這些日本軍隊從中國大陸撤退和遣返其間、被中國人收養的未滿十三歲的日本人定義為遺孤,但是將那些十三歲以上的為了生存或自願進入東北家庭的日本女性,視為是根據自己的意願而留在東北的,進而剝奪了殘留婦女的日本國籍,並且不列入援助回國的對象。從1945年,直到四十八年後的1993年,才最終取消這種差別,將遺孤和遺留婦女一同視做歸國的援助對象,統稱為“殘留日本人”。
溫家寶會見日本遺孤溫家寶會見日本遺孤
日本政府將遺華日僑分為兩類,即“日本籍殘留日本人”和“中國籍殘留日本人”。前者是指現在擁有日本國籍,但在1945年9月2日以前來到中國大陸並在中國大陸定居,在1945年9月2日以前就擁有日本國籍的人;或者父母在1945年9月2日以前來到中國大陸,本人在中國大陸出生定居,直到現在仍然擁有日本國籍的人。後者是指1945年9月2日以前擁有日本國籍,現在擁有中國國籍,並且在1945年9月2日以前來到中國大陸並定居在中國大陸的人;或者父母在1945年9月2日以前來到中國大陸,本人在中國大陸出生成長並定居在中國大陸,現在擁有中國國籍的。
日僑中大部分都是日本國策移民計畫的一員,目前還活著的:總人數在4000人以上,大部分都被遺棄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

殘留婦女

殘留婦女是指遺華日僑中的女性,主要由日本開拓團民的妻子、女兒和從日本派送到東北的女學生和大陸新娘組成。日本政府為了穩定移民,把來自日本各地的少女經過短暫的培訓,陸續送到了東北,她們就是後來殘留婦女的主要來源。由於她們的丈夫和親人大多在戰爭中自殺、戰死、病死。大部分由於自願或因為生存進入當地人的家庭,他們就以中國大陸的東北地區為家,後來一部分輾轉回國。

遺留問題

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迅速進入東北,日本政府放棄保護日僑的義務,缺少軍隊保護的日僑們,被迫緊急撤退,向大連,丹東集結,以期乘船回國,從而出現了百萬逃難大軍。據調查,日本遺僑中的絕大多數是開拓團在撤退時遺留下來的。特別是分散於吉林、黑龍江的開拓團民們(其中多為婦孺老弱)。
遺留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國策移民和棄民政策的結果。
日本政府在秘密的制定《對蘇作戰計畫要綱》中,放棄對日僑的保護。
關東軍由於軍力不夠,下達了“全民動員”的指令,徵召了開拓團的所有的十八歲到四十五歲的男性。開拓團中僅留下了老人、婦女和孩子,進而在接下來的逃亡路上,產生了大量的遺孤、殘留婦女。
溫家寶會見日本遺孤溫家寶會見日本遺孤
負有保護日僑職責的關東軍只熱衷於向後方大量後撤軍人和軍屬,完全沒有保護日僑。
日本政府、關東軍迫於戰況危急,完全封鎖訊息,絲毫不讓開拓團知曉戰況。
日本政府的現地定居方針,方針中指示鑒於戰後帝國的復興及重建,關東軍總司令官制訂一個將可能多的日僑派留在中國大陸某一地域的計畫。

回國路程

1950年,日本政府對東北的未歸還者統計是26492人,1958年日本厚生勞動省特別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地區的未歸還者還有22187人。1959年日本政府公布了《關於未歸還者的特別措施法》,將那些在居留在中國的未歸還者,一律宣告為戰時死亡,取消其戶籍。日本厚生勞動省在1985年3月制定實施了一套針對遺華日僑的“身份擔保人制度”,規定即使是公費回國的遺華日僑家庭,必須徵得其日本親族的同意。然而由於各種原因,擔保人往往拒絕做“身份擔保人”。
1989年,日本國會通過了《入境管理修訂法》,規定遺華日僑歸國之際,只有與日本本土人有血緣關係的嫡子才能夠被帶到日本,而那些被收養的遺華日僑的養子、繼子則被排除在外。這就等於拆散了殘留婦女在中國大陸所組成的家庭。由於十位日本殘留婦女強行回國,被扣留在日本機場,引起了日本國內民眾的注意和不滿,迫於國內壓力,1995年日本政府制定並實施了《中國殘留邦人援助法》,遺華日僑的回國事業成為日本國家的責任。
日本厚生勞動省提供的資料,從昭和47年至平成7年(1972~1995年),赴日定居的殘留孤兒有2171人,攜帶配偶和子女人數達7801人。更多的人在中國度過了一生。

生計問題

由於遺華日僑,在周圍沒有日本人的情況下,被迫與日本社會長期分離,而且個人價值觀長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薰陶,又沒能掌握完整日語能力和日本當今社會的生活習慣,因此,回國後大都喪失了在日本社會中的勞動能力(獲得收入的能力)。同時回國後,由於岐視和財政負擔,不被家庭接受,也造成了遺華日僑與日本家庭的隔閡,並且拒絕援助她們(他們),使她們(他們)的生計很艱難,每月只能領受政府的救濟金,目前九成以上的遺華日僑生活在日本社會的最底層。她們帶回去的子女,因為中日兩國文化不同,也很難適應日本學校的學習。她們(他們)是成為戰爭的受害者。
因此許多遺華日僑認為二戰時,日本政府鼓勵大量的日本人遷往滿洲居住,並且制定國策移民計畫,所以控告日本政府沒有提供足夠的援助,並要求道歉和向日本政府提出國家賠償。

感恩祭拜

2015年7月13日,由54名日本遺孤組成的“東京日中友好之會感恩團”13日在哈爾濱市方正縣祭拜了中國養父母公墓。 這次來訪的遺孤都是1945年日本侵略軍在倉皇撤退時,遺棄在中國東北地區並被中國養父母撫養長大的日本孤兒。許多孤兒被遺棄時僅有幾個月大,如今他們都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
日本遺孤
走到中國養父母公墓前,許多遺孤都十分激動。
中國歸國者東京日本友好之會理事長池田澄江說:“雖然我的養父母沒有葬在這裡,但所有的中國養父母都是一樣的,看望他們就像看望自己的養父母一樣。”
2015年,73歲的遺孤中春惠子跪在中國養父母公墓前,眼淚不住地向外流淌。
“我到媽媽家的時候才3歲,弟弟只有7個月,我和弟弟沒有血緣關係,都是從難民收容所里被抱出來的孩子。我的養父母再也沒有要過孩子,他們就把我們當成親生的孩子撫養。他們力所能及地養育我們,把我供到了中師畢業,把我的弟弟送到了大學。我能擁有的一切都是中國人給我的。”中春惠子說。
再次踏上養育過自己的這片土地,遺孤佐藤周二難掩自己的感慨:“對於我們遺孤來說,日本是祖國,中國是我們的故鄉,我們不希望中日兩國再有戰爭,我們這個群體就是戰爭的產物,所以我們希望歷史能夠被客觀看待。”
遺孤前田明美回憶起養父母時,話語中充滿了感激:“我還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儘管生活困難,但是所有好吃的、好用的,養父母都會想著我。我的養母在50多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他們為了撫養我,沒有享受到生活,卻把生活中能享受到的一切都給了我。”
前田明美表示:“作為遺孤和歷史的見證者,我會讓自己成為溝通中日的橋樑,我也會把戰爭歷史講給身邊的日本人。讓生在日本的年輕人感受到戰爭帶來的傷害,不讓悲劇重演。”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