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四強國

春秋四強國

春秋四大強國,指的是當代史學家列舉的東周春秋時期的四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他們分別是:齊國晉國秦國楚國

在春秋時期,深受晉楚爭霸困擾的宋國,就搞出了“弭兵會盟”,也即平息戰爭的會盟。其中,對於第二次弭兵會盟來說,發生在公元前546年7月的第一次弭兵會盟,當時宋國大夫華元不但與晉國執政卿欒武子是好朋友,也和楚國令尹子重交好。華元在知道晉楚互派使臣之後,就在這一年奔走於晉、楚兩大國之間,以調解兩國的關係,促成了此次諸侯會盟。

相對於過去的諸侯會盟,宋國大夫向戌發起的第二次弭兵會盟不是各個諸侯國國君來參加,而是由各國有勢力的大夫參加。其中,晉、楚、、鄭、、許、等十四國的有勢力的大夫參加了會議。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平分東周的霸權。值得注意的是,除晉國的盟友齊國以及楚國的盟友秦國外,其他各國必須向晉、楚同樣納貢,誰破壞協定,各國共討之。由此,這一次會議正式確立了春秋四大強國——四個國家。

基本介紹

確立,齊國,大國崛起,霸業受挫,一匡天下,霸業崩潰,名揚諸侯,田氏專權,晉國,強國之路,禍起蕭牆,奠定霸圖,百年霸業,三家分晉,秦國,始封諸侯,稱霸西戎,東進中原,遭伐偏安,楚國,追根溯源,小國崛起,問鼎中原,春秋末衰,歷史評價,越國,歷史背景,東南稱雄,墨子評價,

確立

在春秋時期,深受晉楚爭霸困擾的宋國,就搞出了“弭兵會盟”,也即平息戰爭的會盟。其中,對於第二次弭兵會盟來說,發生在公元前546年7月的第一次弭兵會盟,當時宋國大夫華元不但與晉國執政卿欒武子是好朋友,也和楚國令尹子重交好。華元在知道晉楚互派使臣之後,就在這一年奔走於晉、楚兩大國之間,以調解兩國的關係,促成了此次諸侯會盟。
相對於過去的諸侯會盟,宋國大夫向戌發起的第二次弭兵會盟不是各個諸侯國國君來參加,而是由各國有勢力的大夫參加。其中,晉、楚、、鄭、、許、等十四國的有勢力的大夫參加了會議。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平分東周的霸權。值得注意的是,除晉國的盟友齊國以及楚國的盟友秦國外,其他各國必須向晉、楚同樣納貢,誰破壞協定,各國共討之。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載:“趙孟曰:‘、楚、、秦,匹也。晉之不能於齊,猶楚之不能於秦也。楚君若能使秦君辱於敝邑,寡君敢不固請於齊?’壬申,左師復言於子木。子木使馹謁諸王,王曰:‘釋齊、秦,他國請相見也。’”由此,這一次會議正式確立了春秋四大強國——四個國家。
左丘明的另一部史籍《國語·鄭語》也載:“幽王八年而桓公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騷,十一年而斃。及平王之末,而、晉、齊、代興,秦景、襄於是乎取周土,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齊莊、僖於是乎小伯,楚蚠冒於是乎始啟濮。”左丘明的這一評價,足以證明齊、晉、秦、楚等國的四大強國的威名,早在春秋末期就已經確立。
西漢時期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又載:“齊、晉、秦、楚 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晉阻三河 ,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興,更為伯主, 文 武 所襃大封,皆威而服焉。”[5]司馬遷的評價證明在西漢時期齊、晉、秦、楚等四國已經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春秋四大強國。

齊國

大國崛起

齊國西周開國第一功臣呂尚創立,齊國在諸侯中地位崇高,周成王曾在三監之亂後,使召康公齊太公曰:“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國由此得到征伐之權,成為大國,建都於營丘。
齊太公——呂尚齊太公——呂尚
周康王時期,周康王分以珍寶之器分給齊丁公呂伋、衛康伯晉侯燮周公旦之子魯公伯禽
齊丁公三傳至哀公不辰,後發生“紀侯譖周”事件,周夷王烹殺齊哀公。從此齊國與紀國成為世仇,此事件也成為後來襄公滅紀的藉口。
哀公死後,他的異母弟靜被立為齊君,是為齊胡公。前866年,齊胡公為防紀國暗算,從營丘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此舉令齊人震動及有怨言,齊哀公同母弟公子山與私黨率營丘人殺死胡公,又逐胡公之子出境,把首都從薄姑遷到臨淄,是為齊獻公
獻公兩傳至其孫齊厲公,厲公昏憒暴虐,國民痛恨他,遂聯絡齊胡公之子入齊國攻殺厲公。胡公之子皆戰死,齊人擁立厲公之子公子赤為國君,是為齊文公。文公把參與殺厲公的七十人全部處死,結束長達四十餘年的宮廷內亂。
傳至齊前莊公呂購時期,齊國的國力逐漸強盛,呂購在位時期,修太公之政,與民休養生息,晚年使齊國成為東方的“小霸”。呂購在位64年去世,其子齊僖公呂祿甫即位,繼續發展呂購留下的小霸基業,與北方小霸鄭莊公結盟,為齊國爭取到了征伐異國的權力。
齊釐公先後與鄭莊公魯隱公結盟,得到兩國幫助,在其後十數年間齊釐公先後主持與多國會盟,平定宋、衛與鄭三國之間的鬥爭。齊國與盟國鄭、魯以宋殤公不向周天子朝覲而討伐宋國、以郕國不聽從周天子之命令而討伐郕國、平定許國迫使許莊公出走,立其弟許桓公為國君、平定宋國華督之亂。
前706年,齊釐公又在鄭國公子忽幫助下打敗狄戎,但是因贈送禮物給各盟國時,魯、鄭交惡,於前702年,齊國在鄭國要求下聯鄭伐魯。前699年,又應宋國要求,聯合宋、衛、燕三國討伐鄭國,齊國遂形成小霸之局。《國語》上把呂購與呂祿甫統治齊國的時代,稱為“莊僖小霸”。

霸業受挫

齊釐公去世,太子諸兒繼位,是為齊襄公。齊襄公窮兵黷武,且為人荒淫無恥。襄公在位時,連年對外征戰。襄公四年,鄭國內亂,襄公趁機出兵鄭國,殺掉了高渠彌。在前693年,藉口“紀侯譖周”事件進攻紀國,紀國投降,三年後襄公滅掉紀國。之後又出兵衛國,殺掉衛國左右公子,幫衛惠公復位。襄公在位12年,幾乎無年不征。
除了炫耀武力外,他為人沉湎酒色。早在為太子時,就與妹妹文姜私通,後文姜嫁與魯桓公。前694年,襄公招時為魯桓公夫人至齊,並再與之通姦。魯桓公發現後,襄公令力士公子彭生挾殺魯桓公,之後又殺公子彭生滅口。
公孫無知為齊襄公從弟,父夷仲年為齊釐公同母弟,深得齊釐公喜愛,因此公孫無知在齊釐公在世時,待遇與諸公子相同。而齊襄公為太子時就討厭公孫無知,繼位後立即趕走公孫無知,奪去其公子的待遇。公孫無知對此深為不滿,但襄公暴虐,只好隱忍等待時機。前686年,大夫連稱管至父、公孫無知發動兵變,殺掉了齊襄公,立公孫無知為君。
襄公時期,襄公無道,諸公子紛紛外逃。齊大夫鮑叔牙保護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山東莒縣),另兩大夫召忽、管仲則協助公子糾逃奔魯國。公元前685年,齊大臣雍廩殺公孫無知與大夫連稱,國內無君,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相回國,魯國派管仲帶人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咬舌吐血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迎公子小白回到臨淄即位,是為齊桓公。

一匡天下

齊桓公齊桓公
  • 攻滅郯遂兩國、北杏會盟
由於桓公逃亡時經過了郯國,郯國待桓公不好,於是桓公二年(前684)出兵滅掉了郯國,郯國君主逃向了莒國。齊桓公五年(前681年),齊、宋、陳、蔡、邾等五國國君在齊國的“北杏會盟”,旨在協力平息宋國內部爭奪君位的變亂,齊國首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齊桓公的威望在諸侯中開始不斷提高。會盟前曾邀遂國國君入盟,遭到拒絕。“北杏會盟”結束後,齊桓公吞滅遂國。
  • 與魯會盟
桓公五年(前681),攻打魯國,魯國失敗,魯莊公請求割讓城池平息戰爭,桓公答應了,並與魯在柯地會盟。會上,魯莊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寶劍,劫持了齊桓公,要求齊國歸還魯國在齊魯邊境上的汶陽之田。
齊桓公答應曹沫的要求。事後,齊桓公想不歸還土地而且殺掉曹沫。管仲勸諫說:“不給汶陽之田,只是逞一時之快。失信於諸侯,天下人就不幫我們了!”最後齊桓公將汶陽之田還給了魯國。諸侯們知道了這件事情,都認為齊桓公有信譽,漸漸地都想依附齊國了
  • 鄄地會盟
齊桓公六年(前680),曾參加“北杏會盟”的宋國背叛盟約,齊桓公約請曾參加“北杏會盟”的陳、蔡二國一起出兵伐宋。齊桓公先派人帶著豐盛的禮物去朝拜周天子,說宋國不尊重周天子,隨便廢立國君,請周天子興師問罪。周天子想借齊國的力量來樹立天子威望,遂答應齊桓公要求,派大夫單伯帶部分兵力,會同齊、陳、蔡三國合兵伐宋。宋國看到齊國打著周天子的旗號來討伐,不想背負抗禦王師、與天子作對的罪名,請求歸順王室、與諸侯和好。齊桓公覺得“拉大旗作虎皮”的辦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冬天,拉著周天子的代表單伯,約集衛、鄭、宋三國國君一起在“鄄地會盟”,各國看到周天子支持齊國,諸侯國君遂共推齊桓公為盟主,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
  • 幽地會盟
齊桓公八年(前678),齊又約集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國在“幽地會盟”。會上大家再推齊桓公為盟主,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 救援燕國
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討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師。燕莊公於是送齊桓公回國一直送到了齊國的境內。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給了燕國,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時一樣給周朝納貢。諸侯聽說此事,都擁護齊國。
  • 重建邢衛
齊桓公二十七年(前659)春,齊、宋、曹三國之君各率本國兵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後,三國決定把邢國遷得離狄族遠些,齊桓公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靠近齊國較為安全的夷儀(今聊城西南)。不久,狄人又侵犯衛國,齊桓公考慮到衛國已是君死國滅,要重新建國,便於第二年(前658)春在楚丘幫助衛國築新城,使得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
  • 召陵之盟
齊桓公二十九年(前657),桓公和蔡姬在水中遊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聽,晃個不停。齊桓公出船,大發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蔡國也不高興,把蔡姬又嫁給別人。桓公發怒,興兵討伐。秋,楚國進攻鄭國,齊桓公約集各國國君在“陽穀會盟”,商討伐楚救鄭。齊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聯軍先對楚國的盟國蔡國實行軍事行動;接著,齊桓公率大軍聯合進攻楚國。迫使楚國認錯,答應向周天子進貢包茅。於是齊桓公和中原八國諸侯共同與楚國在召陵訂立盟約,要求楚國向周天子稱臣、每年都要向周天子貢獻苞茅,各自退兵,史稱“召陵之盟”。
  • 洮之會
齊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周王室發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鄭為太子,因惠後喜歡小兒子帶,周惠王便欲廢鄭立帶。周惠王死後,齊桓公約集魯、宋、衛、許、曹、陳等國在洮會盟,正式將王太子鄭扶上周天子寶座,是為周襄王。
  • 葵丘會盟
· 齊桓公三十五年(前651),齊桓公與各諸侯國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會盟時,周襄王因齊桓公帶頭支持自己繼位,便派宰孔賜給齊桓公祭廟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這是周天子對於諸侯國的最高獎賞。《孟子·告子下》記載了齊桓公“葵丘會盟”盟辭的“五禁”條款:“一是誅殺不孝之人,勿改變已確立的太子,不要以妾為妻;二是尊重賢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愛護孩童,不忘來賓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為官,官吏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辦,不要獨攬。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專殺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設堤壩,不要阻止別國人來糴糧食,也不能不報告天子就封國封邑。”這“五禁”條款分明是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經驗總結。周襄王派大臣與會並送重禮,說明周襄王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會上齊桓公儼然代周天子號令諸侯,標誌著齊桓公霸業達致顛峰。

霸業崩潰

齊桓公晚年昏庸,重用佞臣公子開方、易牙豎刁等人,當賢臣管仲、隰朋及鮑叔牙等相繼去逝,齊國開始走下坡路。
齊桓公和管仲立公子昭為太子,並囑託宋襄公予以照應。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齊桓公餓死。五公子互相攻打,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身死不葬,蟲流出戶”。後來易牙、豎刁等人擁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公子昭逃奔宋國。前642年春,宋襄公聯合曹國、衛國、邾國領兵攻齊,以助公子昭歸國爭位。三月,迫於諸侯軍隊的壓力,齊眾大夫在國氏高氏兩家的率領下誘殺豎刁、無虧,迎立太子昭。但其餘四公子的追隨者興兵攻打已入齊境的太子昭,迫使其逃回宋國。同年五月,宋襄公再度發兵,擊敗齊眾公子於甗(今山東濟南附近),太子昭遂得以入齊都臨淄即位。此次動亂之後,齊國國力衰落,齊桓公霸業告終。
齊孝公死後,其子被公子開方殺死,公子潘奪位,是為齊昭公。齊昭公死後,其子姜舍在位僅五個月,就被公子商人弒殺自立,是為齊懿公。四年後,齊懿公被弒,齊人恨懿公驕恣,廢其子而迎公子姜元於衛。姜元即位,是為齊惠公。一連串的爭位至此結束,但齊國因此國力衰落,只能跟隨晉國與楚國爭霸。
齊惠公死後,齊國國勢日蹙。頃公在位時(前589年),齊軍在鞍之戰中被晉軍打敗。靈公在位時(前555年),齊國因背盟討伐魯國。晉國帥魯、宋、衛、鄭、、莒、邾、滕、薛、杞、小邾共十二家諸侯興師伐齊:齊靈公親自率師禦敵,在平陰被聯軍大敗。自此已無力稱霸。

名揚諸侯

齊景公任用晏嬰為相國,對齊國進行一系列的整頓。由於晏嬰卓越的治國才能,躬身力行的作風,雖遇庸君,但卻維持了齊國的一代盛世,史家把他所處的時代與齊桓公時代並稱桓景盛世。晏嬰施政堅持了四頂主張:1、任人唯賢,不私於親;誅不避貴,賞不避賤;2、賦斂權有無,均貧富,耕者十取一,減輕百姓負擔;3、“君商漁鹽”,國家努力發揮地利優勢,搞活流通,增強國力;4、弛嚴刑苛法,尚仁治並輔以法。
此後,齊國由上大夫晏嬰主持國政。晏嬰生活節儉,謙恭下士。對內匡輔國政,屢次勸諫景公,拔擢賢才司馬穰苴、越石父等;對外出使別國,機敏善辯,不辱使命,使齊國名揚諸侯。

田氏專權

前532年,齊惠公後代的欒氏、高氏被鮑氏、田氏聯合所滅,欒施和高強奔魯,齊國公族勢力大大減弱。田氏為陳厲公媯佗後代,始祖為田完,因在陳國內被排斥,流亡至齊國,被齊桓公任命為工正。田完傳五世至田桓子田無宇,田氏施惠於民,民心向歸田氏,田氏因而強大,晏嬰曾暗地裡對叔向說:“齊國之政卒歸於田氏矣。”。田氏的支系子孫田穰苴因打敗晉、燕兩軍被任命為大司馬,因田氏勢力擴大而警惕的高張國夏對齊景公說穰苴的壞話,司馬穰苴被免官。田僖子田乞立志要除掉高氏和國氏。前500年,晏嬰去世。由高、國兩家把持朝政。前489年,景公病重,遺命國夏、高張扶立少子公子荼為太子,驅逐群公子,遷他們至東萊。不久,田乞發動宮廷政變,滅高、國兩家,高張被殺、國夏奔莒、晏圉奔魯。田乞弒殺安孺子,與鮑牧及諸大夫另立年齡較長的公子陽生為國君,是為悼公。前485年,田成子田恆唆使大夫鮑息弒殺齊悼公,立公子壬為國君,是為簡公。前481年,田恆發動政變,殺死了闞止和簡公,擁立簡公弟弟公子驁為國君,是為平公。自此之後,田恆獨攬齊國大權,盡誅鮑、晏諸族。田氏家族專權於齊國平公、宣公、康公三代。
齊國最後在田氏專權的結局中走完了春秋之路,戰國初期田氏代齊,曾經為春秋四大強國之一的齊國,結果被權臣篡奪。

晉國

強國之路

晉國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創立,周康王時期,唐叔虞之子晉侯燮和齊國第二代君主齊丁公衛國第二代君主衛康伯以及周公旦之子魯公伯禽與楚國君主熊繹共事周康王。
唐叔虞唐叔虞
晉國君位傳至晉文侯時期,周幽王被殺,晉文侯趁機勤王救駕,保護周平王東遷,得到了周天子賞賜,晉國始強。
當時西周王朝處在動盪不安之中,荒淫無道的周幽王廢掉太子姬宜臼,而改立褒姒之子姬伯服為太子。姬宜臼逃到申國,投奔外祖父申國國君申侯。晉文侯十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等攻下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殺死周幽王和姬伯服。隨後,諸侯們擁立姬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而此時周幽王的餘黨虢石父又擁立周幽王的另一個兒子姬余臣(一說是周幽王的兄弟),史稱周攜王。周平王和周攜王各自稱王,周朝出現二王並立的情形。
經過幾次戰亂的鎬京早已殘破不堪,周王室已無法再在關中立都,於是周平王就決定把都城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但此時王室力量實在太薄弱,已經無法獨自完成遷都之舉。在這緊要關頭,晉文侯會同鄭武公秦襄公合力勤王,共同護衛周平王完成東遷。
晉文侯二十一年(公元前760年),晉文侯殺死周攜王,結束周王室長達十年的二王並立局面,穩定東周初年的局勢,史稱“文侯勤王”。
晉文侯像周初的周公旦一樣,大展匡扶周室之雄風,成為再造周朝的功臣。周平王為嘉獎晉文侯之功,作《文侯之命》一文,並賜晉文侯“秬鬯一卣;彤弓一張,彤矢一百,盧弓一張,盧矢一百,馬四匹”,讚揚晉文侯是促成他安於王位的人,勉勵晉文侯能像周文王周武王時的賢哲們一樣盡心輔佐王室,繼承列祖列宗的美德,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在晉國史上能獲得周王如此封賞的只有三人,其一是唐叔虞、其二是晉文侯、其三是晉文公。因此《國語》有評價說:“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 是晉文侯決定周平王的命運,他也因此獲得輔佐天子、代王征伐的大權。後來,晉文侯在汾水流域擴張晉國疆土,並得到周平王的承認。
晉文侯三十五年(公元前746年),晉文侯去世,葬於今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南的晉侯墓地。晉文侯死後,其子伯繼位,是為晉昭侯

禍起蕭牆

晉文侯死後,其弟曲沃桓叔與其子孫爭奪君位,互相廝殺,長達67年,最後以曲沃武公的勝利而告終,史稱“曲沃代翼”。
分封之時,曲沃桓叔此時已經58歲了,有相當豐富的政治經驗,而且“好德”,很得民心,“晉國之眾皆附焉”,在其經營下,曲沃成為晉國的第二個政治中心,與都城翼的晉公室展開了長期的奪權鬥爭。對此,當時一些有眼光的人物就預料到“晉之亂其在曲沃矣!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亂何待!”果然,曲沃勢力不斷地向在翼的晉君大宗發起挑戰,包括軍事打擊、政治瓦解、外交孤立,培植晉國內部反對晉君的勢力,蠶食晉侯的領導權,企圖奪取晉國政權,取而代之。
前739年(昭侯七年),晉國大臣潘父弒昭侯而迎納曲沃桓叔,桓叔想趁機入翼奪權,但晉國國人起兵抗擊桓叔,桓叔失敗,只好退回曲沃。晉國人立昭侯之子平為晉君,是為孝侯,並且誅殺了叛黨潘父。史稱“曲沃代翼第一戰”,曲沃敗,晉君勝。
前731年(孝侯八年),73歲的曲沃桓叔在壯志未酬的遺憾心情中死去,其子鮮(亦名鱔)繼立,是為曲沃莊伯。雙方鬥爭還在繼續,而且隨著血緣關係的日漸疏遠,雙方的鬥爭更加慘烈,直至一方轟然倒下。曲沃莊伯秉承父志,繼續同晉國展開了連續6年的激烈鬥爭。
前724年(孝侯十五年),曲沃莊伯又派人到晉都翼城弒了孝侯,晉國人在荀國等諸侯的國際援助下,進行反擊,莊伯只好再退回曲沃。晉人復立孝侯之弟郤為君,是為鄂侯。此後,雙方又進行了連續多年的爭鬥,雙方力量對比也發生很大的變化。史稱“曲沃代翼第二戰”,曲沃敗,晉君勝。
前718年(鄂侯六年)春,曲沃莊伯賄賂周王室,聯合鄭國邢國一起討伐翼都,周桓王也派周大夫尹氏和剮氏出兵相助,為曲沃軍壯膽。晉鄂侯戰敗,逃奔隨邑(今山西介休市東南)。但後來曲沃莊伯又背叛了周桓王,於是周桓王反過來支持翼都晉鄂侯,這年秋天,派虢公帶兵討伐曲沃莊伯,莊伯再次失敗,返回曲沃。桓王立鄂侯之子光為君,是為晉哀侯。但是這次的勝利並沒有帶來實際的效果。史稱“曲沃代翼第三戰”,曲沃敗,晉君勝,但曲沃在此役中大大摧殘了晉君的勢力。
前716年(哀侯二年),曲沃莊伯心懷憂憤而死,其子稱繼立,是為曲沃武公
前710年(哀侯八年),晉哀侯侵其南面的陘廷(今山西翼城東南)之田。前709年,陘廷與曲沃武公聯合伐晉,這次是翼都與曲沃的一次決戰,最終,曲沃武公大獲全勝,逐晉哀侯於汾隰(今山西襄汾曲沃之間)。夜間,晉哀侯所乘車的驂馬被樹木掛住。曲沃武公俘虜晉哀侯。欒共叔為保晉宗,力戰而亡。曲沃武公殺了晉哀侯,但晉國人並不擁戴他,而是立了晉哀侯之子小子為君,是為小子侯。史稱“曲沃代翼第四戰”,曲沃雖然失敗,但已經掌握了主動權,在晉國影響力已經大大加強,晉君的號令已經沒有什麼效力了。
前705年,曲沃武公誘召晉小子侯並殺之,召之就來,可見此時的曲沃已經成為晉國的中心。隨隨便便就弒君,周桓王看不過眼,使虢仲率兵伐曲沃武公,武公抵擋不住,又退回曲沃。周立晉哀侯弟緡為晉侯。“曲沃代翼第五戰”中曲沃已經要走向勝利了,不料周天子從中作梗。可見當時周天子還有一些號召力的,禮崩樂壞還不到登峰造極。
前678年(晉侯緡二十八年),曲沃武公又伐晉侯緡,並滅之。為了防止周王室再次出兵干涉,功敗垂成,曲沃武公用搶掠來的珍寶器物賄賂新立的周釐王,周釐王一兵不出就得到了豐厚的賄賂,拿人錢財為人消災,既然生米煮成熟飯,乾脆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故曲沃武公又曰晉武公。武公盡並晉地,正式成為晉國國君。最終,曲沃桓叔姬成師一系徹底打敗姬仇一系,奪得晉國正統地位。
曲沃武公仍以晉國國都翼為都,以晉國國號為國號,只是把曲沃武公改稱為晉武公。算下來,從曲沃桓叔初封曲沃,至武公滅晉,並代晉為諸侯,前後經過祖孫三代,長達67年,時間不可謂不長,鬥爭不可謂不曲折殘酷。
曲沃武公立三十七年而代翼,成為晉君,號“晉武公”,都翼。晉武公在位兩年薨,子獻公詭諸立。都
晉獻公是一位十分有作為的國君,他挾著曲沃代翼的餘風,率領充滿新生活力的晉國大肆擴張,先後伐滅霍,魏(此魏非戰國之魏國,卻是其龍興之地),耿 ,虢,虞(借道於虞而滅虢,隨後滅虞;唇亡齒寒的典故出於此)等諸侯國。強大的晉國,“西有河西,與秦接境,北邊翟,東至河內”。
可惜,英雄難過美人關,晉獻公攻打驪戎的時候得到驪姬,對她倍加寵愛,想立她的兒子奚齊為太子,就命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以此表示他的想法。後來,賜太子申生曲沃,這樣一來更加明顯地表達自己不立太子申生為君的想法(太子為國之儲君,應在都城,而封以舊地,就像是清兵入關後,如果把皇太子封到燕京,那也就是不會立他了。)而驪姬時常吹枕頭風,更通過陷害,讓獻公誤以為太子申生想害他,於是賜死太子申生。重耳、夷吾害怕殃及自己,先後逃亡。獻公薨,里克殺奚齊。荀息立奚齊異母弟(驪姬之妹少姬之子)悼子子。不久,里克弒悼子。里克先後迎接重耳、夷吾,可是兩位公子都不信他,而夷吾通過秦穆公的幫助回到晉國,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成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惠公。晉惠公擔心裡克迎立重耳,於是誅殺里克,名義是里克弒二君殺一大夫(奚齊、悼子、荀息)。
晉惠公不僅違背當初對秦的許諾,還誅殺了里克、丕鄭、七輿大夫,大失民望。此外,他還不禮周天子的卿士召武公,在諸侯之中,名望降低。荒年來到,晉得秦助,有米。等到秦國遇上荒年,向晉借米,晉惠公卻聽信慶封的話,以怨報德,趁機攻打秦國。結果晉國大敗,晉惠公被俘。秦穆公的夫人是晉惠公的姐姐,見到弟弟被俘虜,哭得很傷心。秦穆公聽了大臣的意見,就把惠公給放了。晉惠公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讓太子圉到秦當質子。太子圉的母親是梁女,結果秦滅梁,晉惠公又病重,太子圉擔心有變,就逃回晉國。晉惠公薨,太子圉立,是為晉懷公
秦恨晉懷公當初的不告而別,就尋找重耳,想立他為晉君。晉懷公下令讓當初隨同重耳逃亡的晉人在限期內回到晉國,不然滅其家。秦穆公幫助重耳入晉,欒枝、郤榖等人為內應,弒晉懷公。重耳立,是為晉文公

奠定霸圖

晉文公姬姓,名重耳,獻公子。儘管自獻公起,晉國發生了內亂,但是並沒有傷筋動骨,晉獻公的強勢擴張,為晉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晉文公即位,誅殺懷公大臣呂、郤,“賞從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晉文公晉文公
彼時,周襄王被王弟帶逐。文公聽趙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趕在秦師前面發兵圍溫,迎回周襄王,殺王弟帶。周頃王崩,周王室公卿爭權,“趙盾以車八百乘平周亂而立匡王”,以諸侯而立天子,晉國的霸主地位達到頂峰。
前636年(晉文公元年),晉文公平定呂省郤芮叛亂,“賞從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周王室發生王子帶之亂,晉文公聽從趙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的意見,趕在秦師前面發兵迎回周襄王,晉軍殺死王子帶,護送周襄王回到了周都洛邑,周襄王大為感動,把河內、陽樊兩地賜給了晉國。值此,晉國開始爭霸諸侯。
前632年(晉文公五年),於城濮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
前631年(晉文公六年)夏,晉文公與王子虎、宋公孫固、齊國歸父、陳轅濤塗、秦小子憖,會盟於翟泉,晉文公稱霸。
前627年(晉襄公元年),晉秦發生崤之戰,晉國打敗秦國,接霸中原。同年八月,崤之戰硝煙未散,先軫決定攻打日漸囂張的白翟,雙方在箕地決戰,結果大敗翟軍並生俘翟人的國君。冬天,楚成王不甘將霸權交與晉國,出動大軍征服陳國蔡國,進攻鄭國,晉國於泜水之役大敗楚國。
前625年(晉襄公三年),秦晉彭衙之戰,晉打敗秦國。
前621年(晉襄公六年),晉襄公逝世,其子晉靈公尚幼,趙盾掌權。
前620年(晉靈公元年),秦晉令狐之戰,晉元帥趙盾打敗秦國。
前613年(晉靈公八年),趙盾主盟,與六國的國君在宋地城結盟,晉國持續控制中原諸侯。

百年霸業

前597年(晉景公三年)楚莊王包圍鄭國,鄭國向晉國求救。鄭國被楚國降服而懼怕楚國,反而幫助楚軍進攻晉軍,晉軍大敗。之後晉國轉而經略北方。
前594年(晉景公六年),秦晉輔氏之戰,晉將魏顆打敗秦國。
前593年(晉景公七年),晉國派隨會滅亡了赤狄。晉景公九年(前591年),由於齊晉爭霸,晉國討伐齊國,齊國派太子彊到晉國做人質,晉軍才停止進攻,說明在與曾經的霸主齊國爭霸的過程中,晉國一直占據上風。
前589年(晉景公十一年)春,齊國討伐魯國,衛國和魯國向晉國求救。晉國派郤克、欒書韓厥用八百輛戰車和魯國、衛國共同討伐齊國。晉國君臣同仇敵愾,在鞌(今濟南西北)大敗齊國。齊頃公換上下屬逢醜父的衣服倉皇逃跑,險些被俘。
前578年,秦晉麻隧之戰,晉打敗秦國。
前575年(晉厲公六年)春,楚共王在武城(今河南省南陽市北)派遣公子成前去鄭國,以汝陰之田(今河南省郟縣、葉縣間)向鄭國求和,於是鄭國背叛晉國,與楚國結盟。晉國討伐楚鄭,於鄢陵之戰中大敗楚國並俘獲了楚王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隻眼睛。
晉楚爭霸奪中原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雙方各有勝負,旗鼓相當,都難以完全控制中原。前572年(晉厲公九年)晉悼公繼位,選賢任能,勵精圖治,開展晉悼公新政,一時間霸業復興。
前563年(晉悼公十八年)春,晉、吳國君首次接洽,從“北—東北—東”三方形成對楚國的包圍網,給予楚國以極大的震撼與威脅。自文襄,經靈成,至景厲,晉國遏秦困齊,與楚國爭霸也大獲全勝,更以諸侯身份立周天子(入襄王、立匡王)。晉厲公之後,晉悼公任用魏絳而九合諸侯,霸業達到頂峰。
前557年(晉平公元年),晉聯合諸侯攻許國 ,晉藉機攻楚,楚公子格率楚軍迎戰,兩軍戰於湛阪(今平頂山),楚師受挫敗退。晉軍攻至楚長城,取城外諸城邑後,回軍攻許,隨後撤軍。晉勝楚後,又多次聯吳國伐楚,使楚腹背受敵,再無力與晉擾爭。
前546年(晉平公二十六年),為消弭戰爭,宋國執政華元向戌兩次召集晉、楚兩國在宋會盟,晉、楚、齊、秦等十三國回響,此後五年,中原各國無戰爭,晉因國內六卿專權,互相爭鬥,不得已對外罷兵,晉楚爭霸也就此結束。

三家分晉

前433年(晉幽公元年),晉公室僅剩下絳、曲沃兩邑作為奉祀的地方,晉國所有領土全部入了韓、趙、魏三家之手,晉幽公反而要去朝見韓、趙、魏三家。
前423年(晉幽公十五年),魏文侯即位。晉幽公十八年(前420年),晉幽公夜間私自出城,被強盜所殺。魏文侯派兵誅滅晉國的內亂,立晉幽公兒子止繼位。
前404年(晉烈公十二年),晉烈公會諸侯於任地,晉師大敗齊師,晉烈公獻齊俘馘於周王,與齊康公魯穆公宋休公衛慎公鄭繻公一起朝見周王
前403年(晉烈公十三年),周威烈王賜趙、韓、魏為諸侯,從名義上承認了趙、魏、韓的諸侯地位,晉國名存實亡。
前369年(晉桓公二十年),趙成侯韓懿侯把晉桓公遷到了屯留。前359年(晉桓公三十年),趙成侯與韓昭侯分晉,又把晉君遷到端氏。前349年(晉靜公八年),趙國奪取晉國的端氏,將晉君遷往韓國的屯留,《竹書紀年》言此年韓玘殺君悼公,疑此君主即晉靜公,晉國最終滅亡。
三家至此完成了分裂晉國的使命,隨之春秋時代正式結束,春秋四大強國的時代,也從此成為歷史的一個縮影。

秦國

始封諸侯

秦國始祖秦非子,本是周孝王敕封的專門為周王室養馬的大夫。周孝王時期(前897年―前886年),非子居住在犬丘(今鹹陽興平),喜歡馬和牲畜,善於餵養繁殖。周孝王為了振興王室,抵禦北方戎狄的侵擾,選擇汧水、渭水之間這塊土壤肥沃的天然牧場大肆繁殖馬匹。周孝王對這件富國強兵的大事十分重視,每年都要去牧場檢閱一番。
秦國始祖——秦非子秦國始祖——秦非子
有一年,周孝王前往巡視馬匹飼養情況,從牧場中一位犬丘人那裡得知,非子極會養馬,馬只要一經他手,就會又肥又俊。周孝王立即命養馬的小臣帶非子來見。周孝王問到養馬之道,非子對答如流,對於馬匹的調養、訓練、繁殖和疾病防治等,都能說出一套高超的辦法。周孝王聽後十分高興,於是便讓非子到汧水、渭水之間主管馬匹。
非子受命之後,處處盡職盡責,沒過幾年時間,馬匹數目大大增加,而且養的馬雄峻無比,周孝王每年來看都非常滿意。為了獎賞和表彰非子的功勞,周孝王想讓非子繼承其父大駱的宗脈。申侯的女兒是大駱的妻子,生有兒子成,是大駱的宗脈。
申侯便向周孝王說:“從前,我們先祖住在驪山生下一個女兒,成為戎胥軒的妻子,生下中潏,因有親戚關係,而中潏歸附周朝,保衛西部邊垂,西部邊垂也因而和睦。現在我把女兒嫁給大駱,生下嫡子成。申、駱再次聯姻,西戎都歸服,所以您才坐穩王位。求您仔細考慮一下。”於是周孝王說:“從前伯益替舜帝主管牲畜,牲畜繁殖得很好。所以封有土地,賜姓嬴。現在他的後人也替我養馬,我就分給他土地,讓他作為一個附庸國。”便把秦地賜給非子,讓他再延續嬴氏的祭祀,號稱秦嬴。而且也不廢黜申侯女兒的兒子成做大駱的宗脈,以便與西戎和睦。
周宣王四年,周宣王任命秦仲為大夫,並派秦仲率軍攻打西戎。周宣王六年,秦仲在和西戎交戰中,戰敗陣亡。第二年,周宣王召見秦莊公兄弟五人,派給他們七千士兵,讓他們率領前往討伐西戎,秦莊公一戰擊敗西戎。周宣王於是封秦莊公為西垂大夫,並將原大駱之族所居住的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賜給秦莊公。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於是在驪山下殺死周幽王,當時秦襄公第一個率兵援救周朝,作戰得力,立有大功。周幽王死後,諸侯共立太子姬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當時豐鎬周圍主要有四種力量:一是周幽王和姬伯服的勢力,他們死後由王子余臣(周攜王)繼承;二是周平王的勢力;三是戎族的勢力;四是秦的勢力。在周幽王被殺之後,秦襄公面臨的抉擇是或者追隨周攜王,或者擁戴周平王。秦襄公利用周王室的傳統威信,而並不拘於秦國與周幽王、姬伯服的舊有關係,特別是周幽王死後,他更沒有必要與王室的正統代表周平王相敵對。於是在周朝為逃避犬戎禍難,都城東遷洛邑時,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並說:“犬戎兇惡無道,掠奪我們岐、豐的土地,只要秦國能攻打並趕走西戎,就可以占有那些土地。”周平王與秦襄公盟誓,封給他爵位。秦襄公這時才開始建立諸侯國,享有與齊、晉、鄭等國一樣的地位,得與山東各諸侯國互通使節,彼此訪問。這是巨大的飛躍。秦襄公非常高興,即立西汧,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三頭的太牢大禮,在西疇祭祀白帝,以慶賀秦國的正式立國。儘管秦人獲得在關中地區自由發展的機會,但是在建國之初秦襄公,還面臨著能否生存下去的嚴峻考驗。周平王賜給秦的土地,實際上布滿戎、狄部落,秦國要存在下去,就必須與戎、狄作長期的鬥爭,不斷壯大自己,拓展疆土。最初幾年的鬥爭,均以秦國的失敗而告終。秦襄公眼看著封賜給自己的土地卻得不到手,很不甘心,於是連年向戎、狄發動進攻。秦襄公有一次率兵終於攻到屬於自己的封地岐山,但未能立足,只好退回"西垂"故地。
秦國開國之君——秦襄公秦國開國之君——秦襄公
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襄公討伐西戎,打到岐山時突然去世。秦襄公死後,秦文公繼續開拓秦國的事業,從此開創了秦國700年的歷史,秦武公時期,秦國不斷擴張領土,雄踞關隴。

稱霸西戎

秦宣公時,秦軍與剛剛統一不久、與自己同樣處在高速擴張狀態中的晉國發生邊境衝突。秦宣公、秦成公皆非長命,幼弟任好立,是為秦穆公
秦穆公時代秦國參與中原爭霸,成為僅次於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秦穆公很有雄心,穆公娶於晉,為了使強鄰晉國親於秦,先後擁立晉惠公晉文公來安定晉國的混亂局面,本想立晉文公以達到控制晉國的目的,最後晉文公反借秦之力鞏固君位、強大晉國、稱霸中原,為秦國未來的不得志種下了惡果。
秦穆公意欲乘晉文公病逝之機插手中原,卻不料中途被晉所阻,崤之戰中秦軍全軍覆沒,秦穆公染指中原的計畫破產。此時晉國正處於君明臣賢、國富民強的巔峰時期。
秦穆公果斷地調整國策,將戰略目標定在西戎的遊牧部族。王官之役後,將矛頭指向西戎。四處招攬賢才,“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在謀士由余的協助下,向西“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陸渾戎是戎人中強大的部族,秦穆公吞不下這塊硬骨頭,就想把他們逼走,但把陸渾戎安排到哪裡去呢?恰在這個時候,秦國與晉國發生了衝突,晉惠公被秦軍俘虜,於是秦穆公就打起了小算盤:把陸渾戎踢給晉國人。
晉惠公是歷史上著名的背信棄義的國君。他是晉獻公的兒子、晉文公重耳的弟弟,因被迫害,他和重耳都被迫逃離晉國。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晉惠公得以回國繼承國君之位,他曾向秦穆公承諾:“如果得以回國,願將河西之地割給秦國。”但如願繼承國君之位後,卻拒絕割地。
不久,晉國受災,晉惠公向秦國求購糧食,秦穆公派遣大量船隻往晉國運糧,從秦國都城到晉國都城,運糧船絡繹不絕,史稱“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國受災發生饑荒,向晉國求購糧食,卻被晉惠公拒絕,並且乘機派兵攻打秦國。
秦穆公怒不可遏,熬過饑荒後,第二年就發兵攻打晉國。兩國在韓原交戰,晉惠公對內對外皆背信棄義,盡失人心,一戰而敗,他的馬車也陷於泥淖,被秦軍追上活捉。
說起來秦晉還是親戚,晉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夫人,經夫人說情,秦穆公放晉惠公回國。儘管史籍上沒有詳細記載,但從後來發生的事情看,放晉惠公是有很多條件的,相當於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簽了一個“不平等條約”。晉惠公回國當年,將晉國河西八城割給秦國。第三年,將太子圉送往秦國為質。第七年,接納陸渾戎整體東遷。秦穆公穩定了自己的大後方,奠定了秦國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

東進中原

秦穆公稱霸西戎後,國力得到增強,不久穆公卒,太子罃立,是為秦康公。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在位期間繼父祖之餘烈,向晉挑戰,與楚靠攏,欲與楚形成對晉國的夾攻之勢。時晉靈公頑劣成性,趙盾(亦為造父之後)把持晉政,晉國霸權幾欲崩潰,楚莊王遂北上爭雄於晉,然秦屢攻晉國後方,卻難得一勝。
秦穆公秦穆公
前604年,秦共公薨,子榮立,是為秦桓公。桓公不恤國政,人民怨聲載道。前597年,楚莊王大敗晉師於邲,晉國霸業驟衰,桓公陰攻晉之肋,不想卻被令狐文子大敗於輔氏。哀哉!泱泱大秦,竟不及於晉一魏氏之族。
前578年,秦桓公背棄盟約,轉而攻晉,晉厲公率四軍八卿攻入秦國,大敗秦軍麻隧,諸侯之師揚威於關中。次年,秦桓公死。其子石立,是為秦景公
秦景公即位,繼續奉行聯楚攻晉的方針,時晉悼公立,諸卿和睦,晉國復強,楚國退出爭霸行列,晉悼公復霸中原,諸侯歸心,秦終無力再與晉國周旋。

遭伐偏安

在前546年晉楚弭兵之盟後,秦景公也著力改善與晉國的外交關係,雙方重溫秦晉之好。當雙方的外患各自解除後,晉國六卿輪番執政,太史公曰:“晉公室卑而六卿強,欲內相攻,是以久秦晉不相攻。”秦國向東不能出崤函,爭南不能及巴蜀。秦以晉為城池,晉六卿內訌,政令不能統一,秦國就這樣踉踉蹌蹌的繼續走著屬於他的春秋之路。
春秋末期,秦哀公在位期間,申包胥曾前往秦庭痛哭求師助楚昭王復國,留下“申包胥哭秦庭”這一典故。“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句詩句就出自《詩經·秦風》中的秦軍軍歌《無衣》,《無衣》描繪了秦軍救楚時的場景。
《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厲共公時期,蜀國前來進獻財物,秦厲共公五年(公元前472年),楚國前來秦國進獻財物。十四年(公元前463年),晉國、楚國共同前來秦國進獻財物。十六年,在黃河旁挖掘壕溝。派兵兩萬去攻打大荔國,攻占了大荔王城邑。二十年(公元前457年),秦厲共公親自率軍討伐綿諸。二十一年(前456),開始設定頻陽縣。晉國攻占了武城。二十四年(前453),晉國發生內亂,智伯被殺,把智伯的領地分給趙氏、韓氏、魏氏。二十四年(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攻滅智伯智氏覆亡。趙襄子執政,三家架空晉君,號稱“三晉”。二十五年(前452),智開帶領邑人來投奔秦國。三十三年(前444),攻打義渠戎族,俘虜了戎王。秦厲共公時期可以說是秦國在春秋時期最後一次輝煌,在位期間蜀國、義渠、楚國和晉國紛紛前來進獻財物以示友好,表現出了秦國當時的強盛,但自秦厲共公死後,秦國發生內亂,庶長專權,導致秦國從此一蹶不振。
前349年(晉靜公八年),趙國奪取晉國的端氏,將晉君遷往韓國的屯留,《竹書紀年》言此年韓玘殺君悼公,疑此君主即晉靜公,晉國最終滅亡。自此春秋時代結束,春秋四大強國之一的晉國滅亡,秦國也從強國之列淪為偏安於一隅的老弱小國。

楚國

追根溯源

楚國是春秋四大強國中最後一個正式稱霸的諸侯,在楚莊王稱霸之前,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都已經不在人世,因此筆者按時間順序將楚國列在第四。
楚國始祖——鬻熊楚國始祖——鬻熊
楚國是周朝時期華夏族在中國南方建立的一個諸侯國。楚人是華夏族(漢族原稱)南遷的一支,最初起源地在河南新鄭,即祝融之墟,又名有熊之墟(新鄭在上古時期又稱有熊,有熊相傳為黃帝的國號)。楚國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是玄帝顓頊高陽氏)的後人。後在上古衝突中及商王朝的驅逐下,逐漸南遷。《楚居》記載楚人大致遷徙路線是從河南新鄭出發,向豫西南和陝東南方向遷徙,於西周初年到達丹水和淅水交匯處(丹淅流域)。之後繼續南下到達荊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結合部。即:河南新鄭(祝融之墟)——桐柏山——丹陽(今淅川縣)——湖北荊山
楚人南遷後給楚地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因子,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緩慢向前發展楚文化,形成一套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文化。楚國在江漢地區發展強大,國君為羋姓熊氏。楚王族出自華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諸侯國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
商朝末年,楚人首領鬻熊協助周文王姬昌起兵滅商,成為功臣。前1042年,周成王封鬻熊曾孫熊繹子爵,楚始建國。楚國是周朝鎮守南方各民族的重要防線,周惠王曾經說“鎮撫你們南方夷越地區的動亂,不要侵犯中原。”於是楚國向南方擴地到方圓千里。楚熊渠時期,西征庸國,東攻揚越。春秋前期,楚大舉進攻蠻人,史稱楚武王“大啟群蠻”。楚文王時期,滅蕭國鄧國絞國權國羅國申國等國。前306年,滅越國。公元前224年,秦國王翦率領60萬秦軍南下攻楚都壽春,楚軍潰敗,亡於秦。

小國崛起

楚國本是周成王分封的五十里小國,楚國的先祖鬻熊是周文王、周武王的老師,是與齊國始祖呂尚共同輔佐周天子的重臣,周武王討伐紂王之前,鬻熊已經去世了,因此周武王滅商之後,楚國先人沒有得到分封,周成王親政之後,由於周公旦的舉薦,楚國始祖熊繹首次得到分封,熊繹也因此成為楚國的開國始祖。周康王時期,熊繹與晉國第二代國君晉侯燮、齊國第二代君主齊丁公衛國第二代君主衛康伯以及周公旦之子魯公伯禽共事周康王,周康王分三位諸侯以珍寶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楚君熊繹卻無分。春秋時代的公元前530年,楚靈王仍忿然提起此事。
楚國開國之君——楚熊繹楚國開國之君——楚熊繹
熊繹傳國五代楚熊渠時期,楚熊渠趁周王室衰弱和中原動亂之機,開始開疆拓土的進程,相繼攻打庸國(今湖北竹山縣)、揚越(今湖北中部)、鄂國(今湖北鄂州、武漢一帶),將楚國勢力推進至江漢平原,使楚國逐漸興盛起來。熊渠更是離經叛道,僭越封長子熊毋康為句亶王、次子熊摯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鎮守長江中游的三個要地。周厲王繼位後,以暴虐著稱,熊渠擔心受到周朝討伐,便取消他們的王號。
楚熊渠死後,楚國開始沉寂,楚國也開始發生內亂。楚熊渠死時,他的長子熊毋康早逝,按西周王朝的制度立次子熊摯紅繼承楚君之位,但少子熊執疵卻發動政變,弒兄代立為君,改名楚熊延。楚熊延去世後,其子熊霜、熊徇相繼即位,熊霜去世後楚國公族薳氏專權擅國,打算重新立熊徇的哥哥叔堪為君,叔堪避難於濮,薳氏又遭禍難使得政變沒有成功,薳氏之亂很快被熊徇平定。熊徇去世後,傳至楚若敖熊儀時期,楚國再次強盛,這次強盛一直延續到楚莊王稱霸之後。楚若敖死後,楚霄敖即位。楚霄敖死後,楚蚡冒即位,楚蚡冒是一個有作為的君主,自他開始楚國堪稱南方小伯。楚蚡冒死後,其弟楚武王殺其子篡位,自稱楚王,楚國由此從小國向大國的道路發展,楚武王死後,楚國已占據江漢平原以及江南大片領土。楚國在經過楚文王的歷次征伐,楚國已然成為大國。楚文王死後,其子楚成王殺兄篡位,由楚成王開始,楚國正式成為雄踞南蠻之地的霸主,為楚莊王稱霸打下堅實的精神基礎。

問鼎中原

公元前597年,楚圍,迫鄭降,派兵救鄭,兩軍於會戰,晉大敗。此後,、鄭俱從楚。公元前594年,楚圍,宋告急於晉,晉不能救,宋遂與楚言和,尊楚。這時中原各國除晉、之外,盡尊楚莊王為霸主,確立了楚莊王在春秋五霸的歷史地位。史載,透過戰事,楚國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國。
楚莊王楚莊王
邲之戰後,楚莊王稱霸一時,但是晉國國勢猶不可忽視,晉、楚雙方形成南北對峙、各霸一方。前546年,宋國執政向戌倡議弭兵,奔走於晉國執政趙武和楚國令尹子木之間,使晉、楚、齊、秦、宋、魯、鄭、、陳、蔡、、許、等十四國於宋召開弭兵大會。結果由前述十國簽訂盟約,規定除齊、秦等大國外,小國須既朝晉又朝楚,霸權乃由晉、楚二強平分,尊兩國為共同霸主。史稱‘向戌弭兵’。

春秋末衰

公元前506年,楚昭王時,吳王闔閭(hé lǘ)派孫武伍子胥率軍攻打楚國,楚軍大敗,楚國幾乎覆亡。這時越王勾踐趁機攻打吳國,秦國也出兵幫助楚國,楚國得以保全。
及後楚惠王即位,繼續執行安邦定國、伺機發展的方針。公元前447年,楚兼併蔡。兩年後,兼併,楚東拓疆土至泗水之上,盡有江淮以北之地。公元前431年,楚又兼併掉
春秋末期,楚國也隨之衰敗,甚至險些亡於吳國之手,最後由秦國出兵幫助楚國復國,楚國復國之後,依然繼續擴張版圖,春秋四大強國之中也僅剩楚國秦國延續著昔日的輝煌。

歷史評價

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趙孟曰:‘、楚、、秦,匹也。晉之不能於齊,猶楚之不能於秦也。楚君若能使秦君辱於敝邑,寡君敢不固請於齊?’壬申,左師復言於子木。子木使馹謁諸王,王曰:‘釋齊、秦,他國請相見也。’”
左丘明的《國語·鄭語》:“幽王八年而桓公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騷,十一年而斃。及平王之末,而、晉、齊、代興,秦景、襄於是乎取周土,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齊莊、僖於是乎小伯,楚蚠冒於是乎始啟濮。”
司馬遷的《史記·周本紀》:“平王立,東遷於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 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齊、晉、秦、楚 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晉阻三河 ,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興,更為伯主, 文 武 所襃大封,皆威而服焉。”
司馬遷的《史記·齊太公世家》:“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彊。晉初與會,獻公死,國內亂。秦穆公辟遠,不與中國會盟。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夷狄自置。唯獨齊為中國會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諸侯賓會。”
司馬遷的《史記·鄭世家》:“公曰:‘周衰,何國興者?’對曰:‘齊、秦、晉、楚乎?夫齊,姜姓伯夷之後也,伯夷佐典禮。秦,嬴姓伯翳之後也,伯翳佐懷柔百物。及楚之先,皆嘗有功於天下。而周武王克紂後,成王封叔虞於唐,其地阻險,以此有德與周衰並,亦必興矣。’”

越國

歷史背景

春秋末期,吳國滅亡,秦國也徹底淪為二流小國,雖有秦厲共公一時振興秦國,但是秦厲共公去世後,秦國隨之發生弒君篡權的內亂,秦國數十年不得再度振興,直到秦獻公即位秦國方才再度復興。越國自越王勾踐稱霸之後,繼續稱霸中原。
直到戰國初期,越王朱勾即位,越國成為與齊國晉國楚國並列為天下最好戰的四大強國,然此時孔子已經去世多年,春秋時代也因孔子的去世而隨之結束,周朝進入了它的最後一個歷史階段戰國時期。因此,越國、齊國、晉國、楚國又被並列為戰國初期的四大強國。

東南稱雄

越國(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處東南揚州之地,是中國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時期由華夏族在中國東南方建立的諸侯國。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大禹的直系後裔。越國與杞國繒國褒國等皆為大禹後裔子孫所分封。越國封地處歐余山之南(陽)面,國君為姒姓。蹄(宰勛)開基為歐陽氏。越國主要以紹興禹王陵為中心。春秋末期,允常時與吳國發生了矛盾,並相互攻伐。
越王允常越王允常
允常在其父夫譚死後,繼任越國君主之位。允常即位後,接受中原各地先進生產技術,發展農業、陶瓷業、紡織業、造船業、編織業等,尤重冶煉業,曾命歐冶子鑄劍,得青銅寶劍五,工藝精良,堅韌鋒利。於是國力強盛,向外擴張,“拓土始大”。至晚年,越國疆土南至句無(今浙江諸暨一帶),北至御兒(今嘉興一帶),東至鄞(今寧波一帶),西至姑蔑(今龍游一帶),江西東北一部亦屬越國。越國自允常始稱王,“越王”之稱始於此。允常是越國霸業活動的開創者和奠基者。
周景王八年(公元前537年),吳越在越國北部邊界檇李(今浙江嘉興西南)發生戰爭。不久雙方締約媾和。周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年),吳王闔閭發兵攻越,占領檇李等地。十五年,允常趁吳國興兵伐楚、國內空虛之際,發兵攻入吳境。自此,吳越兩國怨恨加深,戰爭日益頻繁。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允常去世,其子勾踐繼位,葬允常於會稽木客,世稱“木客大冢”。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後,臥薪嘗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於徐(今山東滕縣),成為霸主。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參見:徐州會盟),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勾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贊刂發文身,無皮弁笏之服,拘罷拒折之容,然而勝夫差於五湖,南面而霸天下,泗上十二諸侯(宋國、魯國、衛國、邾國薛國郳國滕國莒國任國郯國費國邳國)皆率九夷以朝。
越王勾踐死後,鹿郢繼承為君主,勵精圖治,帶領越國成為一個大國。並任春秋列國的霸主鹿郢死後,越王不壽繼承為君主,前457年至前448年在位10年,在他的治理下,越國並沒有像勾踐時代那樣富於侵略,而是在列國默默無聞起來。在不壽擔任越國國王的第十個年頭,前448年,野心勃勃的太子朱勾發動政變推翻了他,並且在政變殘忍地將其殺害。
越王勾踐越王勾踐
越王朱勾(?─前411年),別名越王州勾,或越王翁,是戰國時期越國的君主,越王不壽之太子,殺死父親越王不壽自立為君。朱勾是越王勾踐之後國勢最強、武功最為顯赫的君王,墨子曰:“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今以並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當時中原諸侯以齊、晉、楚、越等四國為強者。
前期越國和楚國為了爭奪土地和霸權,雙方矛盾不斷加深,連年在長江發生舟戰。後楚恵王為了同越國爭奪泗水流域,藉助魯國公輸般發明的鉤拒,多次打敗越國。
公輸般又為楚國製造雲梯,凖備進攻宋國。墨子兼程趕到楚國郢都,先說服公輸般,又對楚惠王闡述兼愛、非攻,再與公輸般模擬攻防比試,迫使楚惠王放棄攻宋的計畫。墨子返回魯國後。越王朱句仰慕墨子,打算以故吳之地五百里封給墨子,請他入越輔佐;墨子重義而推辭,不肯接受。
越王朱勾在前414年、前413年,出兵併吞了滕國(今山東滕州)、郯國(今山東郯城)兩小國,俘虜郯國君主。前411年去世,在位37年,由太子即位。朱勾死後,越王翳即位為君主,前410年至前375年在位36年。他在位期間,越國依然稱霸中原;晚年內外局勢悪化,霸業逐步衰敗,被迫返回江南。他被殺害後,越國陷入內亂外患的動盪歲月,越國從此衰弱並失去霸主的地位。

墨子評價

墨子的《墨子·非攻下》載:“今天下好戰之國,,若使此四國者,得意於天下,此皆十倍其國之眾,而未能食其地也,是人不足而地有餘也。﹍﹍唐叔呂尚邦齊晉,今與楚越四分天下。”
墨子的《墨子·節葬下》又言:“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北有齊晉之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