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爭霸

晉楚爭霸

晉楚爭霸,歷史事件。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六年),流亡在外19年的重耳回到了晉國,在秦國的援助下,當了晉國國君。重耳即位後,賞賜隨從他流亡的臣屬,功大的封邑,功小的尊爵。晉文公信用功臣,改革內政,實行免債薄賦,救貧濟弱,減輕關稅,便利交通,促進商業,寬恤農業等發展生產的政策;堅持舉用賢能,論功行賞的用人政策;擴充加強軍隊。全國建立上、中、下三軍,各軍設將佐二人,中軍將位最尊,指揮全軍,稱為中軍元帥(後世元帥、將軍之名始於此)。這些改革使晉國財富充裕,國力強盛,為爭霸奠定了基礎。

晉楚爭霸主要三次大戰:前632年城濮之戰晉勝,前597年邲之戰楚勝,前575年鄢陵之戰晉勝。鄢陵之戰時俘獲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隻眼睛。前557年晉國在湛阪之戰再次擊敗楚國。前546年弭兵之會後,晉楚大體平分霸權,晉國總體上占優勢。

前627年崤之戰後,秦國立即釋放所俘楚將,與楚國結盟對抗晉國。此後晉國在北兼併狄戎之國,在西阻秦東進,同時南下壓制楚國。

晉悼公時,晉國全面實施大戰略計畫,焦夷之戰後晉悼公三駕疲楚,楚國最終無力應戰;前575年鄢陵之戰後,晉國為了繼續打擊楚國,繼續扶助南方的同姓吳國來控楚。前563年春,晉、吳國君首次接洽,從“北—東北—東”三方形成對楚國的包圍網,給予楚國以極大的震撼與威脅。前506年,吳楚決戰楚軍大敗,吳軍攻占了楚國都城(詳見吳破楚入郢之戰等)。晉國大戰略計畫實施成功,亦為晉楚爭霸的餘波所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楚爭霸
  • 歷史時期:春秋戰國
  • 參與方晉國楚國
  • 歷史人物:重耳
  • 主要戰役:城濮之戰 邲之戰 鄢陵之戰
  • 意義:晉國鞏固了霸業,楚國削弱了霸權
進京勤王,城濮之戰,穎北之戰,邲之戰,歷史背景,戰爭過程,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歷史背景,戰爭過程,戰爭意義,鄢陵之戰,歷史背景,戰爭過程,戰爭結果,晉悼公三駕疲楚,湛阪之戰,戰爭過程,戰爭意義,戰況統計,談判-彌兵之會,晉國廢除弭兵之盟,晉楚爭霸的餘波,當代評析,

進京勤王

公元前635年(晉文公二年),晉文公親自率兵勤王,因為王弟太叔子帶勾結狄國軍隊趕走了周襄王,勤王安周是求取霸業最好的捷徑。晉文公很快打敗狄軍,活捉太叔子帶,護送周襄王回洛邑,立下了安定周王室的頭功,被視為齊桓公再世,在諸侯中建立了威望。

城濮之戰

公元前632年,晉楚爆發城濮之戰,晉國擊敗楚國取代齊國成為霸主。
據《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晉楚城濮之戰,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雙方兵力只能據參戰兵車數來估計。一種計算是引《司馬法》的說法,每車甲士3人步兵2人;另一說法據孫詒讓周禮正義》卷54認為《周禮》所說軍隊編制: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兩”就是兵車一乘。具體地說就是每車甲士二伍十人,步三伍十五人,甲士中最勇者三人居車上,為甲首;餘七人在車的左右,步卒跟在車後。這樣每車甲士、徒兵共25人或30人。後一說法比較符合春秋時的實際情況。《詩經·魯頌·閟宮》載“公車千乘……公徒三萬”,也是這個比例。據此城濮之戰晉出動兵車700乘,兵力估計為二萬左右。楚出動兵車一千四五百乘,兵力估計為四萬左右。
城濮之戰居於劣勢的晉軍取得勝利的原因:①戰爭之前,晉國採取了整頓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等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為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可靠的基礎。②晉國在外交上開展了一系列靈活巧妙的鬥爭,擴大了自己的同盟軍,孤立了楚國。例如晉先打下楚的盟國曹國衛國,然後暗地裡答應曹、衛復國,只要他們與楚絕交。曹、衛果然與楚絕交,使楚陷於孤立。又如晉利用齊國、秦國同楚的矛盾,同齊、秦建立聯盟,陷楚於不利的境地。③ “退避三舍”不僅使晉軍贏得政治上的主動,在軍事上也使處於劣勢的晉軍避開了在不利條件下同楚決戰,保存力量,待機破敵。在決戰中晉軍避開敵人強大的中軍,選擇比較薄弱的兩翼衝擊。又偽裝敗逃,造成敵人的錯覺,然後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使自己在局部上占據優勢,再從局部的優勢轉變為全局的優勢。
城濮之戰城濮之戰

穎北之戰

前599年,晉楚爆發穎北之戰,晉軍擊敗楚軍。
周定王八年,即前599年,楚莊王伐鄭,晉國士會率領晉軍救鄭,擊敗了楚莊王率領的楚軍。
《左傳·宣公十年》“楚子伐鄭。晉士會救鄭,逐楚師於穎北。諸侯之師戍鄭。”

邲之戰

前597年,晉楚爆發邲之戰,參見《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

歷史背景

城濮之戰後,楚北上受阻,轉而向東發展。
前627年崤之戰後,秦立即將其在攻鄀之戰中所俘楚將斗克釋放,與楚結盟,共同抗晉。晉國為保持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對付秦、楚兩大國的挑戰。所以,楚國雖未參加崤之戰,但卻是崤之戰的最大受益者。楚莊王即位,穩定政局,發展生產,為爭霸奠定了基礎。接著率兵北上,在周的直轄區耀武揚威,並向周使詢問象徵王權的九鼎之輕重,流露了覬覦天下的野心。

戰爭過程

晉、楚為爭奪鄭國大戰於邲。晉軍將帥對和戰問題爭論不休,步調不一,遲疑不進,在楚軍突然進攻下,晉軍主帥荀林父不知所措,下令先撤退到黃河者有賞(《左傳.宣公十二年》原文:“桓子不知所為,鼓于軍中曰:「先濟者有賞。」”),致使中、下諸軍爭舟渡河,自相砍殺;僅上軍在士會隨季)的率領下殿後而不敗。在邲之戰作戰中,楚軍利用晉軍顧忌秦軍側後偷襲、內部分歧、指揮無力等弱點,適時出擊,戰勝對手,從而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在中原爭霸鬥爭中暫時占了上風。邲之戰後,楚莊王飲馬黃河,雄視北方。魯、宋、鄭、陳諸小國又相繼依附楚國,楚莊王一時稱霸中原。

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

歷史背景

晉國為解除後顧之憂,邲之戰後,東進、北進擊滅潞氏、甲氏、留吁、鐸辰等諸狄小國,將疆土擴展至太行山以東黃河北岸,並以武力迫使齊國結盟(詳見前589年的晉齊鞌之戰),鞏固了其左翼。

戰爭過程

前583年,發生了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
在前585年,晉楚繞角之役時,由於楚軍連夜潰逃,晉軍繼續追擊。
583年,晉國欒書帥軍進攻與楚國結盟的蔡國,進而侵犯楚國本土,作戰中俘虜了楚國大夫申驪。楚軍敗退,晉國乘勝追擊,進攻楚國的盟國沈國,俘獲了沈國國君揖初。
《左傳·成公八年》記載:“晉欒書侵蔡,遂侵楚獲申驪。楚師之還也,晉侵沈,獲沈子揖初,從知、范、韓也。”

戰爭意義

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晉國軍隊不僅擊敗了楚軍,攻破了楚國的盟國蔡國沈國(兩國皆與楚國毗鄰),而且侵入楚國本土,俘獲了楚國大夫申驪,俘獲沈國國君揖初,這是晉文公時期也從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標誌著晉國在晉楚爭霸中已完全占據了上風。

鄢陵之戰

前575年,晉楚爆發鄢陵之戰,參見《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晉軍擊敗楚鄭兩國聯軍,俘獲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隻眼睛;鄭將唐苟為保護鄭成公敗逃而戰死。

歷史背景

前578年(周簡王八年)晉秦爭霸戰爭中,以晉國為首的諸侯聯軍在秦地麻隧擊敗秦國(參見麻隧之戰)。晉國在取得麻隧之戰的勝利後,完成了“秦、狄、齊”三強服晉的部署,中原諸國實為晉國之屬國。晉國解除了對楚國作戰時,秦國趁機自西出擊的後顧之憂。而楚國未按盟約援秦,陷入被動(前627年崤之戰後,秦國與楚國結盟對抗晉國)。楚國割汝陰之地(今河南省郟縣葉縣一帶)給鄭國,誘使鄭國背叛晉國與楚國結盟。

戰爭過程

據《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公元前575年春,楚共王遣公子成赴鄭,割汝陰之地給鄭國,誘使鄭國背叛晉國與楚國結盟。同年夏,鄭子罕率兵攻宋。當鄭伐宋不久,晉國準備興師伐鄭,一方面出動四軍,一方面派人前往衛、齊、魯乞師,準備協同作戰。鄭成公聞訊,向楚國求救。楚共王決定出兵救鄭,以司馬子反令尹子重、右尹子革統領三軍,會同蠻軍,與晉軍戰於鄭地鄢陵。楚軍於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六月二十九,欲趁晉軍不備,利用晨霧掩護,
鄢陵之戰鄢陵之戰
突然迫近晉軍營壘布陣,在援晉的齊、魯、宋、衛聯軍到達之前速戰速決。
晉軍因營前有泥沼,加之楚軍逼近,兵車無法出營列陣,處於不利地位。
兩軍對陣,晉先攻楚之左、右軍,後攻中軍。晉將魏錡射中楚共王目,楚共王召來養由基,給他兩支箭,令其射魏錡。養由基一箭射中了魏錡的頸項,魏錡伏於弓套而死,養由基攜另一支箭向楚共王復命。戰鬥從晨至暮,楚軍受挫敗走,楚王子公子筏被俘,鄭將唐苟為保護鄭成公敗逃而戰死,但雙方勝負未定。楚共王決定次日再戰。楚派軍吏視察傷員,補充步兵與車兵,修理盔甲武器,清理戰車馬匹,命令次日雞鳴時吃飯,整裝待命,投入戰鬥。晉也通告全軍作好準備,次日再戰,並故意放鬆對楚俘的看守,讓他們逃回楚營,報告晉軍備戰情況。楚共王得知晉軍已有準備後,立即召見子反討論對策,子反當晚醉酒,不能應召入見。楚共王無奈,引軍夜遁。楚軍退至瑕時,子反為子重所逼,畏罪自殺。
鄢陵之戰晉楚爭霸戰爭中繼城濮之戰、邲之戰後第三次、也是兩國最後一次主力軍隊的會戰。鄢陵之戰標誌著楚國對中原的爭奪走向頹勢。晉國雖然藉此戰完全控制霸業(晉悼公獨霸中原)。
史實
鄢陵之戰,是春秋中期,繼城濮之戰、邲之戰之後,晉楚爭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兩國軍隊主力會戰,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公元前575年春,楚共王遣公子成赴鄭,割汝陰之地(今河南省郟縣、葉縣一帶)給鄭國,誘使鄭國背叛晉國,與楚國結盟。唆使鄭國進攻晉國的盟友宋國。
五月,晉厲公與齊魯衛等國相約伐鄭,楚共王領兵救鄭,兩軍相遇於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軍採用以往的策略,在黎明時突然逼近晉軍營壘,晉軍營前有大片泥沼。晉軍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隊應戰。由楚逃晉的苗賁皇獻計晉厲公。他認為楚中軍兵力強大,左、右軍分別為鄭軍和蠻兵,佇列不整。應首先改變晉軍中、下軍嚴整的軍容,誘使楚左、右軍進攻中軍,這時,晉中軍先分兵進擊楚左、右軍,俟其陷入包圍時,再由上、下軍配合中軍聚而殲之,然後集中上、中、下軍與新軍共擊楚精銳的中軍王卒。晉厲公聽從了苗賁皇的計謀。楚共王見晉軍兵力薄弱,遂率中軍進攻,遭到抗擊。共王傷目,中軍後退,晉軍乘勢猛攻楚左、右軍。追擊中晉下軍將軍韓厥數次幾乎生擒楚王。激戰自晨至暮,楚軍傷亡慘重,只得暫時收兵,在夜間補充士兵,準備雞鳴再戰。後因主帥子反醉酒,不能商議軍機,楚軍夜遁。子反因貽誤軍機自殺。直到戰爭結束,魯、衛兩國都未發一兵一卒,晉軍在回師的時候,齊國的盟軍方才趕到。
鄢陵之戰俘獲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隻眼睛。鄭將唐苟為保護鄭成公敗逃而戰死。(詳參見《左傳·成公十六年》)

戰爭結果

鄢陵之戰使晉國鞏固了霸業,楚國削弱了霸權。晉軍創造的攻弱避堅的戰術,成為古代戰爭中著名的範例。

晉悼公三駕疲楚

前572年,年僅14歲的晉悼公派韓厥荀偃率軍攻入楚國焦夷及陳國(詳參見晉楚焦夷之戰)。為繼續消耗拖垮楚軍,實行分軍輪番疲楚的戰略,以達到調動楚軍疲於奔命的目地。
《左傳》記載晉悼公(前586年-前558年)時晉“三駕而楚不敢與爭”。
史料《左傳·襄公九年》
“知武子曰:「許之盟而還師,以敝楚人。吾三分四軍,與諸侯之銳以逆來者,於我未病,楚不能矣,猶愈於戰。暴骨以逞,不可以爭。大勞未艾。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諸侯皆不欲戰,乃許鄭成。十一月己亥,同盟於戲,鄭服也。...三駕而楚不能與爭。”
疲楚策略:楚懾於晉勢正盛,與晉爭奪對宋、鄭、陳等國控制權的過程中,採取了晉來則退,晉去則進的策略。為此,晉於悼公十年冬,在以武力服鄭後,依照卿士荀罃的建議,將晉上、中、下、新四軍分作上、下、新三軍,每軍均配合一定的諸侯軍隊,輪番南下作戰,要求速進速退,不求取勝,旨在疲勞楚軍。悼公十一年、十二年利用其較楚近於鄭的有利條件,三度發兵會同諸侯之師攻打叛服無常的鄭國,使楚軍為救鄭而疲於奔命。
馮夢龍《智囊全集》兵智·未戰先勝
【原文】
魯襄時,晉、楚爭鄭。襄公九年,晉悼公帥諸侯之師圍鄭①,鄭人恐,乃行成②。荀偃曰:“遂圍之,以待楚人之救也,而與之戰。不然,無成。”(邊批:亦是。)荀罌曰:“許之盟而還師以敝楚:吾三分四軍③,與諸侯之銳,以逆來者,於我未病,楚不能矣。猶愈於戰,暴骨以逞,不可以爭。大勞未艾④。君子勞心,伍員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乃許鄭成,後三駕⑤鄭,而楚卒道敝,不能爭,晉終得鄭。
【白話譯文】
春秋魯襄公時期,晉楚兩國爭奪鄭國。襄公九年,晉悼公聯合其他諸侯的軍隊一起圍攻鄭國,鄭國人感到害怕,於是派遣使者前去求和。荀偃說:“應該繼續圍攻鄭國,等到楚國救鄭的時候,就可以迎戰楚軍;如果現在和鄭國議和,就不會得到實際的利益。”(邊批:也對。)荀罌卻說:“不可,應該和鄭國結盟引兵而歸,這樣楚國就會出兵討伐鄭國。先讓楚軍疲憊不堪,再將我國的軍隊分成三部分,聯合其他諸侯的軍隊輪流迎戰楚軍。那么在我們的軍隊還沒有疲憊之前,楚軍就早已疲憊沒有能力作戰了,比現在就和楚國交戰要好得多。假如現在就和楚國交戰,必然會傷亡慘重,因此應該以不戰為上策。所謂聰明的人靠智慧取勝,愚笨的人靠蠻力克敵,這就是先王克敵制勝的道理啊。”群臣都表示贊成,於是接受鄭國的求和。後來晉國三次出兵討伐鄭國,但楚國軍隊由於長途行軍而精疲力竭,根本沒有辦法作戰。因此最後終於由晉國取得了鄭國。

湛阪之戰

戰爭過程

前557年,晉楚之間發生湛阪之戰,參見《左傳·襄公十六年》記載。晉軍攻掠到楚國國內,攻占了楚方城外圍諸城邑後,轉而進攻楚國的盟國許國
湛阪之戰示意圖湛阪之戰示意圖
晉平公元年(公元前557年),晉聯合諸侯攻許 (都葉,今河南省葉縣葉邑鎮),駐軍函氏(許地,今葉縣北)。晉將中行偃率晉軍攻楚,楚公子格率楚軍迎戰,兩軍戰於湛阪(今平頂山市區湛河以北、西高皇舊村以北至北環路一帶擂鼓台及落鳧山南伸之慢坡),楚師大敗南逃。晉軍追擊至楚國方城(方城,一說是山名,今桐柏山;一說是楚長城,今河南方城至泌陽間。方城之內為楚國腹地),侵取方城之外的領土,攻取諸城邑後,然後回軍再次討伐許國,凱旋而歸。
《左傳·襄公十六年》“晉荀偃、欒□帥師伐楚,以報宋揚梁之役。楚公子格帥師及晉師戰於湛阪,楚師敗績。晉師遂侵方城之外,復伐許而還。”

戰爭意義

湛阪之戰的象徵意義絕對不可小視:晉國軍隊侵入楚國本土,這是晉文公時期也從沒有發生過的事情,這也是繼前583年的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前572年焦夷之戰後,晉國軍隊第三次侵入楚國本土,可見楚國此時的戰略退縮到了何等地步。因此,此後一段時間,晉國基本很少考慮來自楚國的威脅,而主要任務就轉變為如何穩定中原局勢、維持國家霸業了。

戰況統計

截至前546年,晉楚第二次弭兵之會前,晉楚之間共有11場直接戰爭,其中晉國獲勝9場,楚國僅在楚莊王時期獲勝2場。在楚莊王時期的4次晉楚戰爭中,另外2場晉國獲勝。
楚國獲勝2場為:邲之戰北林之戰,皆在楚莊王時期;楚莊王時期的柳棼之戰穎北之戰皆敗給晉國。
此外,在前584年的鄭楚汜之戰中,由於晉國出兵救援鄭國,導致楚國在汜之戰中大敗。楚國鄖公鐘儀被俘,鄭國將戰俘鐘儀獻給晉國,給後世留下“楚客”、“南冠客”和“楚囚”等典故。

談判-彌兵之會

晉楚爭霸五次主要戰爭中,雖然晉國城濮之戰穎北之戰鄢陵之戰湛阪之戰等戰役中先後擊敗楚國,並先後在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焦夷之戰湛阪之戰攻入楚國本土,迫使楚國不斷退卻;但中原各國連經戰火之苦,疲睏不堪。公元前546年,由宋國出面促成晉、楚之間的弭兵大會,與會各國(共晉、楚、宋、魯、衛、陳、鄭、曹、許、蔡等十四國參加,)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平分霸權。
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奔走於晉、楚等國之間,取得各諸侯國的同意,在宋都舉行有14個國家參加的弭兵大會。會議作了“晉、楚之從交相見”(《左傳》襄公二十七年)的決議,即原來晉、楚各自的屬國,現在變成晉、楚雙方共同的歸附國,對晉、楚盡同樣的義務。晉楚兩大國雖然犧牲中小國家的利益,互相瓜分霸權,形成了表面的均勢,但各國也得以免去連年征戰之苦。弭兵之會(公元前546年)後,晉楚大體平分霸權,晉國總體上占優勢。

晉國廢除弭兵之盟

晉楚第二次弭兵之會(前546年)後,兩國及中原地區大體維持了約40年的和平。
前509年,與楚國毗鄰的蔡國國君蔡昭侯,被楚國扣留三年。蔡昭侯回到蔡國後,就前往晉國,以他的兒子公子元和大夫的兒子作為人質,請求晉國出兵攻打楚國。(詳見《左傳·定公三年》)
前506年春,晉國正卿范獻子士鞅發動諸侯,在有周王大臣參加的中原十八國諸侯會於召陵(參見召陵之盟皋鼬之盟),準備討伐楚國,為蔡昭侯伸張正義。士鞅與齊國夏、魯、宋、蔡、衛、陳、鄭、許、曹、苔、邾、頓、胡、滕、薛、杞、小邾國君,共18路諸侯同聚昭陵,共商伐楚之事。這是春秋時代,以一國之力發起的最大規模的諸侯會盟,也是晉國昔日輝煌霸業的最後反照。這次會盟中,士鞅將楚國的貪婪醜陋行徑公之於眾,並宣布:
前546年,晉楚雙方曾經簽署的弭兵之會的盟書從此作廢,晉國是中原唯一的合法霸主。(詳見《左傳·定公四年》)
楚國的盟國沈國,與楚國毗鄰,沒來參加召陵會盟。晉國指使蔡國攻打沈國,蔡國滅掉了沈國。晉大夫荀寅因為向蔡國索賄不成,就建議說:不能伐楚。因為,晉與楚國定有“弭兵之盟”。再者,晉西北邊境又有中山之患。執政大夫范鞅從其議,辭謝了蔡侯。因盟主晉國臨時改變主張,攻楚未能實現。這年冬,原楚屬國蔡、唐自願助吳攻楚。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謀主,大軍事家、齊國人孫武為將軍,統帥數萬大軍攻楚。孫武等認為楚已完全孤立,實力亦大有削弱,遂與蔡、唐聯合進攻,發動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戰”的戰略決戰,僅10天即攻入楚都城。

晉楚爭霸的餘波

晉悼公(前586年-前558年)時,晉國全面實施大戰略計畫,鄢陵之戰後晉悼公三駕疲楚,楚國最終無力應戰,暗合於孫武之“不戰而屈人之兵”。
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楚國大敗後,晉國為了繼續打擊楚國,在楚國後背插上一刀,扶助南方新興的吳國來抗衡楚國(比如派人教授吳人“車戰步戰”等陸戰之法等,使用馬匹、戰車、弓箭及各種戰術等)。
吳國、晉國皆為姬姓之國。吳國開國之君“吳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晉國開國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邑姜之子(邑姜為齊太公呂尚即姜子牙之女,今山西太原晉祠因紀念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而興建),傳說周成王桐葉封弟”。
晉悼公時,前563年春,晉、吳國君首次接洽,從“北—東北—東”三方形成對楚國的包圍網,給予楚國以極大的震撼與威脅。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晉國召集有周王室大臣參加的中原18國諸侯先後會於召陵和皋鼬,準備攻楚。(參見召陵之盟皋鼬之盟)晉國召集的18國有齊國、魯國、宋國、蔡國、衛國、陳國、鄭國、許國、曹國、苔國、邾國、頓國、胡國、滕國、薛國、杞國、邾國等,共商計伐楚國之事。這是春秋時代,以一國之力發起的最大規模的諸侯會盟,也是晉國輝煌霸業的最後反照。
因盟主晉國臨時改變主張,最終末能達成一致意見。原楚屬國、唐自願助吳攻楚。孫武等認為楚已完全孤立,實力亦大有削弱,吳遂與蔡、唐聯合進攻,發動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戰”的戰略決戰,吳楚之戰決戰開始後,吳軍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擊敗楚軍主力後,尾隨追擊,五戰五勝,僅10天即攻入楚都城。
公元前506年,吳軍在兵聖孫武率領下大敗楚軍,攻入楚國都城郢,楚向秦國求救,申包胥哭秦庭,感動秦哀公。秦國發兵救援楚國,幫助楚國復國。(詳見吳破楚入郢之戰柏舉之戰秦救楚之戰等吳楚戰爭系列。)晉國的大戰略計畫最終成功實施,亦為晉楚爭霸的餘波結果。

當代評析

現代史家一般認為,在兩百多年的晉楚爭霸中,晉國的國力在大多數事情都比楚國強,在前575年鄢陵之戰之後更是一直都比楚國強,因此總能夠在晉楚爭霸中獲得主動權。楚莊王時楚國趁秦晉交惡開戰時期(參見晉秦爭霸戰爭等),雖在前597年邲之戰中獲勝,得以稱霸中原,但短短14年之後,晉軍便攻掠楚國本土,俘獲楚大夫申驪而走,使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氣勢最終只是曇花一現;隨後,晉國在前575年鄢陵之戰中再次擊敗楚鄭聯軍,在前557年的湛阪之戰中再次攻入楚國本土,此後一直保持霸業。到春秋末期,晉國對楚國已占絕對優勢,此時發生了“三家分晉”(前403年),中國歷史完全進入戰國時期。
晉國在前597年邲之戰中失利之後,處境並不理想,齊國、秦國、楚國三個大國都與其存在矛盾,北方又有狄戎侵襲不斷,然而晉國最終卻成功將三個大國全部壓制住,同時不斷向北兼併狄戎之國,最終實現了晉悼公獨霸中原。即使到晉悼公病逝之後,晉國依然強勢,這一時期秦國只能專心經營西戎、不敢輕舉妄動, 齊國則在挑戰晉國霸權的戰爭中被打得一敗塗地,楚國則被晉國逐步壓制不能與之爭鋒。故而,史家認為:在春秋時代的大部分時間當中,所謂霸業者都是靠晉國來維持,是同根同源同宗的周王室名符其實的有力拱衛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