邲

邲,讀作bì,中國古代地名。也作姓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邲
  • 外文名:a surname;
  • 拼音: bì
  • 簡體部首:阝
  • 注音符號:ㄅㄧˋ
  • 總筆畫:7
  • 五筆:NTBH
  • 統一碼:90B2
基本信息,基本解釋,漢語字典,音韻參考,字源字形,邲姓起源,邲姓郡望,康熙字典,

基本信息

拼音: bì
注音: ㄅㄧˋ
繁體字:邲
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造字法:形聲
簡體部首:阝
部首筆畫:2
總筆畫:7
筆順:捺折捺撇捺折豎
五筆86:NTBH
五筆98:NTBH
五行:水
UniCode:U+90B2
四角號碼:37027
倉頡:PHNL
GBK編碼:DF9B
規範漢字編號:6645

基本解釋

1、古地名[Bi village],春秋時屬鄭,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
2、姓。

漢語字典

[bì]
《廣韻》毗必切,入質,並。
《廣韻》房密切,入質,並。
《廣韻》兵媚切,去至,幫。
(1)古地名。春秋鄭邑。地在今河南滎陽東北。
(2)通“”。有文采貌。

音韻參考

廣韻:兵媚切,去6至,bì,止開三去脂B幫。
平水韻:去聲四寘,入聲四質。
粵語:bei3

字源字形

邲

邲姓起源

邲,春秋諸侯小國,今鄭州東。後有人以國為氏。

邲姓郡望

滎陽郡:古代河南鄭州以北的武陟、滎陽一帶稱邲,在春秋戰國時期為鄭國屬地。秦朝時期始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原陽市。西漢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部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滎陽縣,其時轄地今河南省黃河南部、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包括今開封市、鄭州市在內的八縣。北魏時期移治到今滎陽市。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改為成皋郡。隋、唐兩朝均為鄭州滎陽郡。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字部】邲 ·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5
《唐韻》毘必切《集韻》《韻會》薄必切《正韻》薄密切,音佖。《說文》鄭地。《春秋·宣十二年》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於邲。《注》在鄭州管城縣。又姓,見《姓苑》。又《廣韻》《集韻》兵媚切,音秘。《廣韻》好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