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止

闞止

闞(kàn)止。 根據《尚友錄》的記載,闞氏是春秋時期齊國卿士闞止的後代,望族出於會稽。《姓氏考略》記載,闞是春秋時代魯國的一個地名,故地就在今天山東省汶上縣西南的南旺湖中。這個地方,正是我國闞氏家族的發源地,他們的祖先“以地為氏”而姓了闞。《春秋三傳》記載,魯桓公十一年,桓公便曾與宋文公會於闞地。當地的居民有人以地名為自己的姓氏。闞氏後人奉闞止為闞姓的得姓始祖。 或曰出自姞姓,以國名為氏。上古時有闞國(今山東省嘉祥縣北),是黃帝吉姓子孫的封國,其後代以國名為姓,稱為闞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闞止
  • 又名:監止
  • :子我
  • 類型:春秋時期齊國卿士闞止的後代
歷史由來,姓氏由來,遷徙分布,郡望堂號,史書所載,世代關係,

歷史由來

闞止
(又名監止,字子我)與田成子任齊國的左右相。前481年,田成子發動政變,殺死了闞止齊簡公,擁立齊簡公的弟弟為國君,就是齊平公。之後,田恆獨攬齊國大權,盡誅鮑、晏諸族。田成子的封邑,大於齊平公能管轄的地區。史稱田成子選齊國女子身高七尺以上為姬妾,後宮以百數,而不禁賓客舍人出入後宮。在田恆死的時候,有七十個兒子。田恆死後,兒子襄子田盤繼位。
記載
左傳》中並未記載宰我參與田常之亂的事,參與叛亂的是闞止,闞止的字也是“子我”。
據《左傳·哀公十四年》載:齊簡公之在魯也,闞止有寵焉。及即位,使為政。陳成子憚之,驟顧諸朝。諸御鞅言於公曰:“陳、闞不可並也,君其擇焉。”弗聽。

姓氏由來

關於姓氏由來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
是出自姜姓,以封地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止,被封於(今山東省汶上縣西南),世稱闞止,齊簡公時任丞相,後代以封邑為姓。
第二種
是出自姞姓,上古時有闞國(今山東省嘉祥縣北),是黃帝姞姓子孫的封國,其後代以國名為姓,稱為闞氏。
第三種
是出自蚩尤,在中國古代文獻、神話傳說中為部落首領、領袖人物者,僅有兩個被稱為“君”:一是盤古,二是蚩尤。《尚書呂刑》註:“九黎之君,號曰蚩尤”;唐陸德明《尚書釋文》引馬融曰:“蚩尤,少昊之末,九黎君名”;《戰中策?秦策一》高誘註:“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孔安國語:“九黎君,號蚩尤是也”。 我們知道盤古完全是人為創造的一位創世大神,所以真正為傳說時代部落首領、領袖人物稱“君”者,實際只有蚩尤一人。其他“三皇五帝”從遂人伏羲太昊神農炎帝、黃帝,到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禹,均稱“皇”稱“帝”,乃至女媧、共工祝融亦如此,各自居於不同的“三皇五帝”譜系中。蚩尤是一個例外,沒有進入任何一種“三皇五帝”譜系,非“皇”非“帝”而為“君”。《皇覽·冢墓記》記載,蚩尤冢高七丈,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因而說蚩尤姓闞,所以後代亦姓闞,並於每年十月祭祀蚩尤。《續夷堅志》記載,華州有蚩尤城(今山東費縣)。相傳蚩尤闞姓,所以叫做闞蚩尤城,周圍闞姓比較多。在漢族古代主要是把蚩尤作為英武的戰神加以崇拜的,秦始皇、漢高祖都立祠祭奉蚩尤,把他作為戰神、“兵主”,加以崇敬,以利戰事。《史記》“封禪公”:“秦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其禮絕莫知起時。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居臨畜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蚩尤的大墓在東平,這是古代黎人聚居的地方,當地的老百姓始終崇拜蚩尤,他們很可能是蚩尤九黎部族的後代子孫。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今山東陽穀縣境內)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亘天,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陽鉅野縣(今濟寧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這一記載與《史記》是一致的。
三種說法都表明:闞姓起源於山東無疑!

遷徙分布

闞姓因仕宦等原因,部分人從今山東汶上遷徙,逐漸融入全國各地。其中一支於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名將軍闞姜尊鎮守蒙邑東門,並在此建東門村(今蒙陰下東門村),其間族人曾赴東陽府為官,東陽府東晉時期所建(今青州北關),元大德年間又有族人闞顯忠任益都路總管府知事,可考者自元、明始時,分遷各地:蒙陰寨子(今鋼城區)、萊蕪丈八丘、泰安西莊、泰安汶口東崔村(今寧陽)、沂源草埠官莊(今魯村官莊)、益都(今青州)、岳陽山前(今博山天井灣一帶)、臨淄城北新集(今闞家寨)、濟南府(濟南、章丘周邊)、微山湖、雲門山後,沂水界湖(今沂南)、沂水埠口、新泰放城闞家莊、泗水南賀莊及東北、口外(張家口、承德一帶)、江蘇通州府(今南通)、江蘇六合地區垛石橋、江蘇邳州、山西古縣、吉縣、山西臨汾襄陵縣古山莊(今襄汾縣)、山西屯留縣蘇村、陝西華縣、陝西延長縣、河南洛寧王范莊、河南鄭州及東北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一支沿京杭運河南遷至眙盱、揚州、江浙,又有一小支,從眙盱沿淮河上溯向西,散居於淮河兩岸;一支於明朝末年,隨軍駐紮北京南口鎮,因屢立戰功,朝廷降旨家族墳地可種45棵萬年松,現後人多居於昌平區南口鎮北虎峪村,約有200人;一支於民國左右北上,來到北京,現散居於北京通州區,又以通州區胡各莊鄉黎辛莊居多,約有150人左右,之後有部分外分之唐山樂亭灤縣遷西等地居多,約3000人。此外山東境內闞姓還分布在荷澤、濟寧、棗莊、德州、聊城、濟南、章丘、淄川、周村、臨沂、日照、平陰、青島、煙臺、高密、萊州等地。民國末年,河南闞姓一支隨國軍遷至寶島台灣省桃源縣散居,安徽闞姓一支也隨國軍遷至寶島台灣省嘉義市散居。

郡望堂號

漢置天水郡,現在甘肅省通渭縣。《姓氏考略》記載:音瞰。齊邑,魯昭公在乾侯取闞是也。齊大夫食采者氏焉,望出天水、會稽,此外山東有齊魯堂、東蒙闞氏、安徽有孝謹堂。

史書所載

春秋 闞 止 漢朝 闞 樂 三國 闞 澤 字德潤。三國時吳國山陰人。少時家貧,幫人抄書為業,每抄完一篇,朗讀一遍,追師論講,究覽群籍。後來不但成為學者,而且精通曆法數學,並舉孝廉進拜太子太傅。每次朝廷大議,經典所疑,都請教於他。以儒學勤勞,封為都鄉侯。 晉朝 闞 適 西域長史文書事郎中 南梁 闞道德 梁始興忠武王碑陰提名吏 北魏 闞 倞 闞馬因之祖 闞 玖 闞馬因之父
闞馬因, 字玄陰。後魏時敦煌人。博通經傳,聰敏過人,三史群言經目則誦。時人謂之宿讀。注王朗《易傳》,撰《十三州志》,行於世。官秘書考課郎中,給文吏30人,典校經籍,刊定諸子3000餘卷。為中國文化史的整理作出了貢獻。 後魏 闞 爽 高昌太守 闞伯周 闞義成之父 高昌王 闞首歸 闞義成之兄 高昌王 闞義成 高昌王 唐朝 闞 棱 伏威邑人 左領軍將軍 越州都督 闞司倉 五代 闞 璠 統軍使 宋朝 闞 洞 開封人官尚書郎 闞 洙 宋興國軍人登第 —————參考《闞氏故實》(合肥闞鐸霍初)

世代關係

闞姓歷史名人世代關係以春秋時期闞止算起:第一部分:25世(闞)元之公︱26世(闞)弦公—官齊大夫︱┌───────┐27世(郝王時同樂毅謀代齊)貢公鰲公—為周吉王︱28世(闞)善良公—事始皇有大功卒謚勇南王︱29世先之公—為秦佐善兵機︱?┌────────┐30世(闞)加貞公加亨公加元公—汗高祖時封清潔校尉︱卒謚護國侯┌────────┐31世(闞)孝文帝時延尉徒官蒲州—侃公儀公︱32世(闞)和公曾任軍前校尉︱┌────────┐33世(闞)為左將軍—齊公由公—潮州太守第二部分44世(闞)儲公—永康年間進世官蘇州太守︱┌─────────┐穎45世(闞)願公穎公灝公—廉官衢州願───────┘──┘︱二┌─────────┐公46世(闞)為鳳陽縣丞—翼公冀公—漢獻帝時為部前黍俱謀韓信將軍首將武略多戰遷︱長┌──────────────┐沙47世(闞)黃母生—爽公源公浩公—居蜀仕魏澤公—東吳中書令(甘母夢月飛入懷中生澤)┌─────────────┘┌─────────┐48世(闞)珩公璠公為漢陽丞,亦名梅公┘┕為蜀郡太守,居九江第三部分58世(闞)映公︱┌─────────┐59世(闞)爛公燦公—唐為廣林通判┌─────┘┌─────┐60世(闞)積公棱公—唐元帝拜為越州都督,善雙刀,號稱無敵將軍┌─────┘┌─────────────┐61世(闞)攸公作公漣公汶公︱┕─────┕──官汝陽太守,託孤︱存亡62世(闞)廠公︱┌───────┐63世(闞)導公尋公︱︱┌─────┐┌─────┐64世(闞)理公武公璵公璠公—為石晉軍使,天福二年鎮︱︱雁門關,而敵不敢寇者,想公︱數年後,因賂認契丹為恥︱解組歸田,隱於豫章之宜︱黃縣。瞿公
第四部分74世(闞)榮衍公—由宜黃遷興邑朝陽里蘭畈田居焉葬朝陽里︱┌─────────────────┐75世(闞)葬甘露寺—璉公瑚公︱│┌─────┐┌────────────┐76世(葬朝陽里)洞公洙公—葬楊旗港路。沂公汶公源公淮公江公︱︱︱︱︱︱︱77世(闞)新川公新山公葬葬山葬葬葬︱︱朝上金朝老朝78世(闞)里公畢公陽闞星陽屋陽(於宋慶曆年間遷河南)里下穴里坪里首
註:有些字已對應簡化闞榮光、闞小川整理闞遠炳 闞細武供稿 源於闞姓分支陽新闞氏家譜公元2006年5月15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