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

汾水

即汾河。在山西省中部,長716公里,流域面積約39,000平方公里,為中國黃河第二大支流。源於山西寧武管涔山麓,貫穿山西省南北,流經靜樂縣、古交市、太原市、清徐縣、祁縣、介休市、霍州市、洪洞縣、臨汾市、侯馬市,在河津附近匯入黃河。汾河在太原境內縱貫北南,全長一百公里,占到整個汾河的七分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汾河
  • 別稱:汾,汾水
  • 所屬水系黃河水系
  • 流經地區:寧武、靜樂、婁煩等20多個縣市
  • 發源地:山西省忻州寧武縣(神池縣
  • 主要支流:碾河、嵐河、瀟河等九條
  • 河長:713公里
  • 河流面積:39721平方千米
.
汾水 fén shuǐ〔英文 Fen River 、Fen Ho、Fen He 〕
山海經》載:“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黃河)。”《水經注》載:“汾水出太原汾陽之北管涔山。”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
“汾源”,即為汾河正源,位於寧武縣城西南三十公里的東寨鎮西樓子山下,源泉從山腳石滹中湧出。池水通過地下暗道從一石鑿龍口噴瀉而出,流入寬闊的河道。龍口之上橫一“汾源靈昭”石刻,這就是汾河的源頭,被譽為“晉地之根”。昔日汾源之水流量很大,從管涔山上伐下的木材,都靠汾源之水運送,即使到本世紀四、五十年代,仍可放排運木。而如今由於各種原因,水量大減。汾源近旁的山坡上,曾建有“雷鳴寺”,因汾水出山聲如雷鳴而得名。據記載該寺始建於明正德十三年(1518),依山而築,規模宏大,殿堂鱗次櫛比,盛時住僧300餘人,為晉北名剎,今已無存。
汾源和汾水,與三晉悠久文明之淵源甚深。
金末元初的著名學者元好問在參加科舉考試的途中來到太原,遊覽完汾河西岸的晉陽古城遺址,為我們留下了一首《過晉陽故城書事》,復有《雁丘詞》傳世。
邁陂塘·雁丘詞 〔金〕元好問
泰和五年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邱。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陶瓷汾水
汾水,是運用於陶瓷釉下彩製作工藝上的一種繪畫技法和工藝。
汾水,僅限於在泥坯或者素燒坯上進行製作工藝,目前主要在景德鎮陶瓷與醴陵陶瓷里運用;又因為工藝的部分不同,可分為景德鎮青花汾水和(lǐ)醴陵釉下五彩汾水兩大類。
景德鎮陶瓷汾水與醴陵陶瓷汾水,都是利用坯胎的吸水性,將粉末狀的陶瓷顏料充分融入到水裡,再進行多次研磨並過濾,最後將調製好的這種顏料水,用大頭毛筆或者汾水專用筆吸附顏料水,手工填到已經勾勒好線條的陶瓷坯胎上,再通過重力作用,引導顏料水的走向、停留時間與位置,通過這樣一個方式進行施彩。
景德鎮青花汾水工藝,是根據畫面的需要將青花料調配出多種濃淡不同的料水,在坯胎上直接作畫,一般勾線是用鉛筆,也有部分用墨汁。燒成之後就出現濃淡不同的色調。由於青花屬於單色,而且顏色是純淨的藍色系,所以在進行汾水時,工藝要求不太高,操作難度也不太大,技法相對醴陵陶瓷汾水容易掌握。而且燒成之後,就算是有小小的汾水不均(又稱水漬),這種瑕疵也不會像醴陵陶瓷汾水那樣明顯和搶眼。
醴陵釉下五彩汾水工藝,是在進行了兩次燒制後的素燒坯胎釉面上,先將要創作的裝飾紋案進行勾線,然後才能進行五彩汾水。把所要進行汾水繪製的圖案,先用特殊的油墨或者顏料勾好輪廓(簡稱:勾線),勾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堵水,使調製好的顏料水在預定的位置內流動,而不影響其它花面。這就對汾水人員的技法要求就比較高。稍有不慎,顏料水很容易流出線外而形成色髒並影響整體層次面;顏料水用多、用少都不行,顏料水在胎體釉面上停留時間過長或者過短也不行,這些都是影響成瓷後的整體效果;技法不熟練、工藝水平沒有把握好,就會使圖案表現不出栩栩如生的自然漸變的美感與層次感。而且,如果因為吸水時間把握不到位,形成的水漬就比青花汾水顯得跳眼的多,那么燒制出來的瓷器肯定就會是一個有瑕疵的工藝品,直接影響陶瓷的整體美觀和陶瓷的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