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中國特定地區人稱呼)

河南人(中國特定地區人稱呼)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河南地處中原,古稱中州,是炎黃子孫與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河南也是炎黃子孫的搖籃,是中國傳統文化積澱最豐厚的地區。

受長期積澱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在這塊土地上 ,從古到今曾湧現出眾多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 等,晉朝即有"天下名人,中州過半"的說法。中州名人見於二十五史,有事跡可查者不下500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人
  • 別稱:中原人、中州人、神州人
  • 人 口:9559.13萬人(2017年)
  • 語 言:中原官話,河南話
  • 所屬地區:中國河南省
天下名人眾多,人口現狀,魅力河南,歷史人物,三皇五帝,君主帝王,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藝術家,科學家,解放軍,上將,中將,少將,著名學者,感動中國,歷屆領導,

天下名人眾多

新鄭市炎黃二帝像新鄭市炎黃二帝像
河南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祥地,是元代以前中國歷史的核心區域。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國等先後有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河南,建都歷史長達3600餘年,數千年來河南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每當中國內亂時期,群雄“逐鹿中原”,河南始終是必爭之地,“中國”的名稱就來源於中心位於中原地帶的國家。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孕育了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商丘、南陽、濮陽許昌新鄭淮陽等聞名海內外的中華古都,為中國古都數量最多最密集的地區。洛陽(十三朝古都)、開封(八朝古都)、安陽(七朝古都)、商丘(六朝古都)、鄭州(五朝古都)都是千年古都。
河南自古以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英才輩出。遠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原人民就創造了著名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裡曾孕育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老子莊子、韓非子。政治家商鞅、春申君李斯、袁世凱、鄧穎超,大商范蠡、科學家張衡,醫學家張仲景,文學家杜甫、韓愈,畫家吳道子,哲學家程顥程頤,民族英雄冉閔岳飛、史可法等歷史名人不下5000人。

人口現狀

截至2008年底,全省總人口9918萬人,全省常住人口9429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4人。河南是全國散居地區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省份,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成份,人口137.46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36%。其中回族人口118.67萬人,居全國第3位。
河南為外出務工輸出大省,河南人樂於助人、性情耿直、堅韌不拔的性格使他們生活在異鄉大都市的屋檐下,閃耀在市民的眼帘中。
2011年末總人口10489萬人,常住人口9388萬人。出生人口121萬人,出生率11.56‰;死亡人口69萬人,死亡率6.62‰;城鎮化率達到40.57%。
祖籍為河南遷移異地的河南人。河南是中國姓氏之根最多的省份,是台灣70%的客家人,48個姓氏的祖居地。海內外華人來豫尋根者絡繹不絕。根據姓氏研究,中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起源河南。客家人是遷移異地中河南人的代表,客家人大多認同自己的祖籍為河南。從唐宋時期開始,由於天災和戰亂等原因,他們大量輾轉南遷。他們先在閩粵贛交界的廣袤山區中紮根,以後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當今已有千萬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南方和東南亞多處保留了河南堂遺址。
2017年末,全省總人口10852.85萬人,常住人口9559.13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50人。河南省56個民族成分齊全,少數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徵,截止2017年底,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約150萬,其中,占比較高的少數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滿族、維吾爾族。全省有3個城市民族區、21個民族鄉(鎮),少數民族10萬人以上的省轄市4個(南陽、商丘、周口、鄭州)。少數民族萬人以上的縣(市、區)55個。

魅力河南

隨著歷史的風雲變幻,和河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上大大小小的戰亂,不僅給中原大地留下深深的創傷,也導致眾多的河南人流離失所。正是這樣複雜的歷史變換過程,造就了河南人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性格,也鍛鍊出河南人吃苦耐勞、樂於奉獻的精神,更湧現出像“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這樣敢於對歷史負責、敢於同大自然做鬥爭的人民楷模。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河南人在全國各地各行各業也湧現了眾多的好人和先進事跡:孝子謝延信、見義勇為的李學生、“北京”好人李高峰等人的先進事跡都在國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魅力河南人的光輝形象增添了風骨。
酒聖
河南洛陽
道聖
河南周口
法聖
河南安陽
謀聖
河南寶豐
字聖
河南漯河
科聖
河南南陽
詩聖
河南鄭州
商聖
河南南陽
詩鬼
河南宜陽
詩魔
河南新鄭
醫聖
河南鄧州
畫聖
河南禹州
律聖
朱載煜
河南沁陽
詩豪
河南洛陽
詩魂
河南焦作

歷史人物

河南地處中原腹地,自古以來人傑地靈,人材輩出,其中有思想家老子、莊子、墨子、列子、韓非子;軍事家如蘇秦、司馬懿、岳飛、史可法等;文學家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杜甫、李賀、李商隱岑參; 而近代、當代也湧現了大量的革命志士、文學家、政治家,如袁世凱、吉鴻昌、楊靖宇、許世友、鄧穎超、李德生、馮友蘭、趙紫陽等。他們都為華夏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中華民族的傑出代表,也是河南人民的驕傲。

三皇五帝

燧人氏,又稱“燧皇”,或簡稱燧人三皇之首,上古時代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為華胥氏之夫、伏羲女媧的父親,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鑽木取火,教人熟食,是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商丘因此被譽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被中國文聯授予“中國火文化之鄉”稱號。燧人氏死後葬於今天商丘古城西南3里處,建有燧皇陵
燧人氏燧人氏
栗陸氏上古聯盟部落首領,生活在距今8500~8200年前。據《河南文物名勝史跡》載,夏代,這裡是有虞氏的分布範圍;商代稱栗國(《殷墟卜辭綜述》記載有“栗”);西周至春秋是宋國的栗邑;秦時,置栗縣;西漢建栗侯國;北魏稱“下邑”;金元時期,改稱“夏邑”。明嘉靖夏邑縣誌》載,在夏邑縣城北門護城河外的西北曾建有栗王祠,紀念遠古祖先栗陸氏。今在夏邑天龍湖公園大門口,有商丘市文物保護單位“栗城遺址”石碑。
栗城遺址栗城遺址
朱襄氏炎帝又名飛龍氏,三皇之一。據史料記載,炎帝登上王位,以古陳株邑為都(今河南省商丘柘城縣)。炎帝發明了五弦琴和農耕,教人種植穀物;制定了曆法,以太陽在中天時為集市;教人辨加水泉的甘苦,嘗百草作醫書等等。炎帝在位70年,逝後被遷回作為其祖居地和建都地的陳地株邑(今商丘柘城)安葬,現柘城縣東十里的朱襄陵,即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炎帝朱襄氏炎帝朱襄氏
有巢氏又稱“巢皇”,中國古代傳說人物,五氏之一。居住在古黃河下游一帶,有巢氏;巢即穴、屋也。顧名思義,就是他發明建造巢穴的。這個神祇的任務是是教人們不再住在地面上,在樹上用樹枝樹葉建造出簡陋的蓬蓋,作為示範,這就是原始的房屋了,至少可以躲避野獸和洪水。
有巢氏有巢氏
葛天氏,上古部落首領,出生於上古時代古黃河下游、今河南商丘寧陵。每位上古部落首領的名號無不跟他的發明創造有關:有巢氏發明建造廬舍、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伏羲氏發明捕魚狩獵、神農氏發明種植五穀,他們的發明創造都隱含在名號里。唯被後人尊為樂神的葛天氏名號來源一直是困惑人們的一個話題,“葛天氏”三字似乎對舞樂沒有絲毫含義。根據《詩經》所載,葛天氏不僅是樂舞的發明者,也是織布、穿衣的發明者。由於葛天氏部落首領利用葛這種植物纖維造福部落之民,後人才稱之為“葛天氏”。
葛天氏葛天氏
伏羲風姓,生於成紀(今甘肅天水)又寫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史記中稱伏犧。又稱青帝,是三皇之中的人皇,燧人氏之子,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死後葬於河南淮陽太昊陵。
伏羲伏羲
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今河南省新鄭市),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軒轅黃帝軒轅黃帝
顓頊(zhuān xū)(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本名乾荒,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居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號高陽氏,又稱黑帝或玄帝,上古五帝之一。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高祖。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葬於濮陽。而春秋戰國時的楚王為其後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顓頊之後,屈原與楚王為同族。
顓頊顓頊
帝嚳(kù),姬姓,名俊,五帝之一。出生於高辛(今商丘睢陽區高辛鎮),華夏上古時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山海經》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嚳。15歲受封為辛侯,30歲受禪即位,號高辛氏春秋戰國後,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黃帝曾孫,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認為是其第一位先祖。帝顓頊死後,他繼承帝位,時年三十歲。帝嚳繼為天下共主後,以亳為都城,以木德為帝,深受百姓愛戴,死後葬於故地辛(今河南商丘高辛鎮),建有帝嚳陵
帝嚳帝嚳
(xiè),子姓,又名閼伯,商部落始祖。五帝之一帝嚳之子,唐堯的異母弟,生母為簡狄,出生於上古時代的商(今河南商丘睢陽區)。封為契玄王,堯稱帝時做為司徒。相傳為帝嚳后妃簡狄吞燕卵而生。《左傳》載:“陶唐氏火正契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閼伯在公元前2400年,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發明了以火紀時的曆法,在管火的同時曾築台觀察星辰,以此為依據測定一年的自然變化和年成的好壞,為我國古老的天文學作出了貢獻。契在他的出生地與封地“商”(今商丘)做火正,嘔心瀝血,深受人民的愛戴,故人們尊他為“火神”。契死後葬於封地,建有閼伯台,由於契的封號為“商”,他的墓冢也被稱為“商丘”,即今商丘市的由來。
契(閼伯)契(閼伯)
后稷,名,周朝王族的始祖,帝嚳之子。被封到稷山,稱之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農神)。母為帝嚳高辛氏元妃有邰姜嫄,出生於古邰城(今陝西武功縣西南)。曾經被堯舉為“農師”,被舜命為后稷。《詩經·生民》篇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后稷后稷
(shùn),是中國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字都君。生於河南濮陽,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號,故後世以舜簡稱之。
帝舜帝舜

君主帝王

姒少康夏朝君主。他的伯祖夏王姒太康東夷有窮氏首領后羿叛亂下失國,姒少康的父親夏後氏首領姒相寒促殺死,姒少康是姒相遺腹子。姒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庖正,娶有虞氏之女,積極爭取夏後氏遺民,志在復國,派間諜女艾於澆,在同姓部落斟灌氏斟鄩氏的幫助下,與夏後氏遺臣伯靡等人合力,攻滅了寒浞,在綸邑(今河南商丘夏邑)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姒少康大有作為,史稱少康中興
河南人(中國特定地區人稱呼)
商湯(?―約公元前1588年),子姓,名履,廟號太祖,出生於上古時代的商(今河南商丘),是商朝的開國君主。前1617-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為夏朝商國諸侯,13年為商朝君主)。今人多稱商湯,又稱武湯、殷湯、天乙、成湯、成唐,甲骨文稱唐、大乙,又稱高祖乙,商人部落首領。商湯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而後作《湯誓》伐夏。湯與大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大敗。此後三千諸侯大會,湯時為諸侯,被推為天子。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成為中國繼夏王朝之後,第二個奴隸制度王朝。
商湯商湯
陳胡公,本媯姓,有虞氏,名滿,字少湯。陳國開國君主。他是舜帝的三十三世孫。商朝末年,舜帝的第三十二代孫虞閼父(又稱遏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周,追封先賢遺民時,把虞閼父的兒子虞滿封於陳地,國號為陳,侯爵,史稱胡公滿陳胡公(《國語》作虞胡公),為胡陳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並將長女大姬嫁給他,備以三恪,奉祀虞舜
陳胡公陳胡公
宋微子,子姓,名啟,世稱微子、微子啟(“微”是國號,“子”是尊稱),宋國(今河南商丘)開國遠祖,第一代國君。 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長子,紂王的庶兄(《呂氏春秋》稱微子、微仲與紂王三人同母,但是其母在生微子和微仲時尚未成為妃,所以是庶子)。微子死後葬於宋國故地,今河南商丘市睢陽區,建有微子祠
宋微子宋微子
鄭莊公,即春秋小霸,姬姓,鄭氏,名寤生。出生於新鄭,他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鄭國第三代國君,春秋時期鄭國第一代國君。前743至前701年在位。鄭莊公一生功業輝煌,在位期間,分別擊敗過周、虢、衛、蔡、陳聯軍及宋、陳、蔡、衛、魯等國聯軍。御燕、侵陳,大勝之;伐許、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戰必勝,可謂戰績顯赫,使得鄭國空前強盛,就連當時的大國——齊國也跟著鄭國東征西討。同時,鄭莊公又是一個有戰略眼光,精權謀、善外交的政治家。其過人的政治才能,也是他在春秋列國紛爭中能小霸中原的重要原因所在。
鄭莊公鄭莊公
宋襄公(?-公元前637年)春秋時宋國國君。子姓,名茲甫。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兒子,宋成公的父親。
齊桓公死後,宋襄公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戰於泓水。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史記》記載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宋襄公
魏惠王,姬姓,魏氏,名罃。魏國開國君主,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魏罃,魏武侯子,魏文侯之孫。即位正是魏國鼎盛時期,但在以後的戰爭中,大敗於齊國,開始衰落,他死於公元前319年。魏的先祖畢公是周文王的庶子,姓姬名高,武王伐紂後封於畢,稱“畢公高”。畢公高的後人畢萬,在晉獻公時封於魏,始姓魏。畢萬的十一世孫魏斯,於公元前403年參加韓趙三家分晉,始封為諸侯,尊號魏文侯。
梁惠王梁惠王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薄姬於河南郡成皋台(今屬河南)生下劉恆。漢文帝劉恆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劉恆為代王時有位王后,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恆稱皇帝後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其餘諸子中寵姬竇漪房之子劉啟最長。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后。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漢文帝劉恆漢文帝劉恆
梁孝王劉武(?—公元前144年),漢文帝嫡次子、漢景帝同胞弟,母竇太后。前178年被受封代王,前176年改封淮陽王。前168年,梁懷王劉揖薨,無嗣,劉武繼嗣梁王。前161年就國。國都睢陽(今河南商丘)。七國之亂期間,曾率兵抵禦吳王劉濞,保衛了國都長安,功勞極大,後仗竇太后寵愛和梁國地大兵強,欲繼景帝之帝位,未果。前144年六月病逝,諡號孝王,葬於永城芒碭山。自受封至去世,共為王三十五年,為梁王二十四年。孝王死後梁國一分為五,為其五子封國。
劉武劉武
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3月29日),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出生於南陽郡(今湖北棗陽),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河南人(中國特定地區人稱呼)
漢獻帝劉協(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漢族,漢靈帝次子,漢朝最後一任皇帝,公元189-220年在位。因被董太后撫養,被稱作“董侯”,初封渤海王,後改封陳留王;公元189年,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呂布誅殺後,董卓部將李傕等攻入長安,再次挾持了他,後來逃出長安。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劉協,並遷都許縣,“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劉協被曹丕控制,隨後被迫禪讓於曹丕。公元234年,劉協壽終正寢,享年54歲。葬於禪陵(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北小風村),諡號孝獻皇帝。
劉協劉協
晉武帝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內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晉朝開國皇帝。司馬懿之孫,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265-290年在位,諡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史稱晉武帝。
265年襲父爵晉王,數月後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279年他又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於次年滅吳,統一全國。建國後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 太康元年,頒行戶調式,包括占田制戶調製品官占田蔭客制。太康年間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但滅吳後,逐漸怠惰政事 ,奢侈腐化。290年病逝,葬峻陽陵。
河南人(中國特定地區人稱呼)
晉元帝司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東晉的開國皇帝(318年-323年在位)。司馬懿的曾孫,琅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從子。司馬睿於290年襲封琅邪王,曾經參與討伐成都王司馬穎的戰役;但是由於作戰失利,司馬睿便離開洛陽,回到封國。晉懷帝即位後,司馬睿被封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後來在王導的建議之下前往建康,並且極力結交江東大族。311年晉愍帝封司馬睿為丞相、大都督中外軍事。晉愍帝被俘後,司馬睿在晉朝貴族與江東大族的支持下於317年稱晉王,318年即帝位,為晉元帝。323年去世,諡號元皇帝,廟號中宗。
司馬睿司馬睿
冉閔(?-352年),亦作染閔,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稱。350年稱帝,國號大魏,史稱冉魏。352年冉閔突圍不遂,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斬於遏陘山,後被追謚為武悼天王。冉閔後人的墓誌上稱冉閔為“平皇帝”,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冉魏政權給冉閔上的諡號。
冉閔冉閔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陽,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李隆基李隆基
唐代宗李豫(公元726年1月17日-公元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唐肅宗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殤帝),公元762年-公元779年在位。開元農曆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726年1月17日)生於東都洛陽上陽宮。安史之亂中,以兵馬元帥名義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公元762年(寶應元年),宦官李輔國張皇后,肅宗受驚嚇而死,李俶於肅宗靈柩前依其遺詔即位,改名豫。公元763年平定安史之亂
李豫李豫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宋朝開國皇帝。後唐明宗天成年間(西元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959年,後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隔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趙匡胤受命往御。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發生譁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史稱“宋朝”、“北宋”。
河南人(中國特定地區人稱呼)
宋仁宗趙禎(zhào zhēn)(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中國宋朝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封慶國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封壽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進中書令,二年(1018年)進封升王。九月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駕崩,仁宗即帝位,時年13歲,1023年改元天聖。1063年駕崩汴梁皇宮,享年54歲。在位四十二年。其陵墓為永昭陵。諡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民間流傳的“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就是指宋仁宗
趙禎趙禎
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5日),宋神宗11子,宋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趙佶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向皇后於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宋徽宗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紹興永佑陵。 他自創一種書法字型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被後世評為“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趙佶趙佶
宋高宗趙構(1107年5月21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開國皇帝,在位35年。趙構是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大觀元年五月出生於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大內。曾被封為“康王”。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後,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重建了宋朝,史稱南宋。趙構拒絕主戰派抗金主張,隨後南逃至紹興府(今浙江紹興)定都,稱紹興天子,意圖中興。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劉正彥發動“苗劉兵變”,逼迫高宗退位,隆祐太后(宋哲宗孟皇后)為穩定局勢,傳旨讓趙旉即位,改年號為明受(明授),宰相張浚平復叛亂後,趙旉退位,隆祐太后還政。公元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禪位於宋孝宗,自稱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卒,年八十一,葬思陵。謚曰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加謚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宋高宗趙構宋高宗趙構
宋簡宗趙旉(1127年-1130年),南宋正安帝、宋簡宗,宋高宗趙構唯一的兒子,母親為潘賢妃,宋高宗對他格外疼愛。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生於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初拜為檢校少保、集慶軍節度使,封魏國公建炎三年苗劉兵變後,被扶持登基即皇帝位,改元明受,從即位到退位總計26天。後因宮女保姆疏忽,受驚嚇而死,年僅三歲。宋高宗追封其為“元懿太子”。後來,韓林兒追謚其為“宋簡宗靖文元懿殤孝皇帝”。
宋簡宗趙旉宋簡宗趙旉

思想家

姓名備註
著有《道德經》,道家學派創始人,陳國苦縣(今鹿邑縣)人
著有《論語》,儒家學派創始人,祖籍宋國栗邑(今商丘夏邑縣)人
著有《墨子》,墨家學派創始人,宋國 魯山 人
著有《莊子》,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宋國蒙縣(今商丘梁園區)人
著有《惠子》,名家學派創始人,宋國商丘人
著有《宋子》,宋尹學派創始人,宋國商丘人
著有《通玄真經》,經濟學家、謀士,宋國葵丘(今商丘民權縣)人
著有《列子》,道家學派代表人物,鄭國圃田(今鄭州圃田)人
著有《韓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韓國都城(今鄭州鄭韓故城)人
著有《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縱橫學派創始人,衛國朝歌(今鶴壁淇縣)人
著有《蘇子》,縱橫學派代表人物,洛陽乘軒里人
著有《商君書》《秦律》,法家學派代表人物,衛國(今安陽內黃縣梁莊鎮)人
著有《呂氏春秋》,秦國丞相,衛國濮陽(今安陽滑縣)人
南朝梁人,著名無神論思想家,著有《神滅論》一書,泌陽人

政治家

伊尹-生於空桑,今開封杞縣
姜子牙-周朝開國名臣,(今河南衛輝)人,齊國的開創者
商鞅-秦國的著名改革家,安陽內黃縣人
范蠡-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世稱陶朱公。春秋楚國人,今河南南陽。
詩聖杜甫詩聖杜甫
信陵君-魏國公子,魏國著名政治家,戰國四公子之一,商丘寧陵
春申君—楚國名相,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陽潢川
孫叔敖—楚國名相,信陽淮濱縣
子貢—孔子著名門生,中國儒商鼻祖,今鶴壁市濬縣
李斯-秦國名相,為秦國大一統做出了突出貢獻,改革文字,駐馬店上蔡
陳勝大澤鄉起義領導者之一,鄭州登封
吳廣大澤鄉起義領導者之一,陽夏人,今周口太康
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代表作《過秦論》,洛陽人
劉秀-東漢開國皇帝,被毛澤東譽為“最有學問,最會用人,最會打仗的皇帝”,河南蘭考人
張衡-東漢時期科學家,地動儀,南陽人
馮異-東漢將軍,平頂山寶豐
張仲景-東漢名醫,被尊為醫聖,著有《傷寒雜病論》,鄧州
許慎-東漢著名經學家、文字學家、語言學家 著《說文解字》東漢汝南召陵(現河南郾城縣)人
北宋宰相司馬光北宋宰相司馬光
袁紹—三國著名將領,周口商水
徐庶-三國著名謀士,許昌
司馬懿-三國著名軍事家,焦作溫縣
荀彧-三國著名謀士,許昌人
荀攸-三國著名謀士,許昌人
魏延—三國時期名將,信陽三里店人
鄧艾-三國魏國大將,南陽市新野縣
費禕—三國蜀相,信陽羅山人
司馬光-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著有《資治通鑑》,信陽光山人

軍事家

翟讓-隋末瓦崗寨義軍頭領,新鄉滑縣
陳元光--開漳聖王,唐初率軍南下閩粵平叛,建立漳州,光州(今潢川)人
張巡-唐代名將,安史之亂時期睢陽保衛戰(今商丘),鄧州人
王審知--閩王,唐末起兵南下攻占福建,建立閩國,信陽固始人
石守信-宋代大將,開封人
程顥-世稱明道先生,北宋著名理學家,洛陽嵩縣人
岳飛—南宋抗金名將,安陽湯陰
許衡—元代著名學問家,和郭守敬一起修訂了著名曆法《授時曆》,沁陽人
何景明—明朝大儒,前七子領袖,信陽人
史可法-抗清名將,開封人
吳其浚—清代狀元,植物學家,信陽固始人
袁世凱中華民國大總統,周口項城人
徐世昌--中華民國大總統,衛輝
吉鴻昌-抗日名將,周口扶溝
許世友-開國上將,國防部副部長,信陽新縣人
楊靖宇-抗日名將,駐馬店確山縣
金振中-盧溝橋抗日英雄,信陽固始
鄧穎超-中國政協主席,周恩來之妻,信陽光山人
李德生—中共中央副主席,信陽新縣人
馮友蘭—南陽唐河
趙紫陽—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中共總書記,安陽滑縣人

文學藝術家

蔡邕-東漢末年著名詩人、學者,開封杞縣
蔡文姬-三國時代著名詩人、音樂家,開封杞縣人
謝安-東晉政治家,淝水之戰的指揮者,周口太康
謝玄-東晉軍事家,淝水之戰的指揮者,周口太康人
乾寶—東晉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志怪小說創始人,著有《搜神論》,駐馬店新蔡人
范縝-南朝傑出的無神論者,南陽泌陽人
范曄-南朝著名史學家,南陽淅川
謝靈運南朝宋著名詩人,周口太康人
玄奘-著名佛學家,為中國佛教發展做出傑出貢獻,是《西遊記》里唐僧的原型,洛陽偃師人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焦作孟州
劉禹錫-唐代著名詩人,洛陽人
李商隱-唐代著名詩人,焦作沁陽人,後遷居滎陽
岑參-唐代著名詩人,南陽人
杜甫-唐代著名詩人,“詩聖”,鄭州市鞏義人
白居易-唐代著名詩人,河南新鄭人
吳道子—畫聖,許昌禹州人
元稹-唐代著名文學家,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洛陽人
李賀-唐代著名詩人,“詩鬼”,洛陽宜陽
崔顥-唐代著名詩人,著《黃鶴樓》一詩,河南開封市
朱載堉-明代律學家,科學家,沁陽人,提出“十二音律”理論,為音樂做出傑出貢獻,被西方尊稱為“王子載堉”

科學家

閼伯-夏朝時期商丘人,商國第一任君主,發明以火紀時的曆法,築台觀星辰,測定一年的自然變化和年成好壞 。
相土-夏朝時期商丘人,商國第三任君主,相土作乘馬
僧一行-唐代著名天文學家,世界第一個測出本初子午線長度的人,濮陽南樂人

解放軍

上將

許世友,信陽新縣人,原中國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南京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司令員。
李德生,信陽新縣人,原中共中央副主席、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瀋陽軍區司令員。
賈廷安,平頂山市葉縣人,200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2011年07月23日,晉升陸軍上將軍銜。2012年任總政治部副主任。
尤太忠,信陽光山人,原成都軍區政治委員,內蒙古軍區司令員。
萬海峰,信陽光山人,原中央軍委紀委第二書記。
吳雙戰,濮陽清豐縣人,原武警部隊司令員,2004年6月25日晉升武警上將警銜。
彭小楓,南陽人,上將,二炮政委。
曹剛川, 舞鋼人, 原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曾任國防部長。
常萬全,南陽人,2007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任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神舟七號任務總指揮部總指揮長。2013年3月任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兼國防部部長。

中將

周 村,信陽市人,原南京陸軍指揮學院院長。
馬炳芝,信陽固始人,海軍航空兵司令員。
張池明,信陽新縣人,原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
范朝利,信陽新縣人, 原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鄭維山,信陽新縣人,原蘭州軍區司令員。
張祖諒,信陽商城人, 原成都警備司令部司令員。
錢 鈞,信陽光山人,原浙江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
劉少文,信陽市人,原解放軍總參謀部二部部長。
黃學祿,信陽市人,原濟南軍區副政治委員。
鄭 勤,信陽光山人,現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
楊金山,信陽息縣人,現任西藏軍區司令員

少將

陳禮國,信陽固始人,現任二炮部隊飛彈專家,中國第三屆道德模範。
昌旭東,信陽固始人,現任二炮指揮學院院長。
張福才,信陽固始人,原吉林省軍區政委。
邱型柏,信陽新縣人,原雲南軍區司令員。
王大華,信陽新縣人,原海軍炮兵學校政委、海軍基地政委。
許援朝,信陽新縣人,原江蘇軍區司令員。
曹學德,信陽光山人,原濟南軍區後勤部政委。
黎壽仁,信陽市人,原海軍工程學院政治委員。
田忠訓,信陽原總參謀部政治部副主任。
尤海濤,信陽新縣人,第42集團軍副軍長。
王傳友,信陽固始人,新疆建設兵團政委。
余魯生,信陽固始人,原廣東軍區副司令員。
阮祥新,信陽潢川人,總裝備部第21試驗訓練基地司令員。
王才貴,信陽新縣人,原河南軍區副司令員。
陳傳發,信陽固始人,現任浙江省軍區副司令員。
吳傑明,信陽潢川人,國防大學教研部副部長。
王世仁,信陽新縣人,原江蘇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毛和發,信陽固始人,原廣東軍區副司令員。
葉泰清,信陽市人,原南京軍區空軍顧問。
葉道友,信陽新縣人,原華東軍區海軍第4艦隊副司令員。
成少甫,信陽商城人,原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呂 清,信陽光山人,原國家農墾部副部長。
朱致平,信陽新縣人,原志願軍陸軍第一軍副政委。
劉德海,信陽商城人,原國防科委第十四研究院院長。
扶廷修,信陽光山人,原西藏軍區後勤部副部長。
李士懷,信陽商城人,原安徽公安總隊總隊長。
李迎希,信陽商城人,原武漢軍區副司令員。
楊 森,信陽固始人,原解放軍65軍軍長。
楊明山,信陽光山人,原河北軍區副政委。
吳世安,信陽新縣人,原湖北軍區司令員。
吳華奪,信陽新縣人,原蘭州軍區副司令員。
吳釗統,信陽市人,原總參謀部通信部副政委。
余成斌,信陽固始人,原廣西軍區副司令員。
余克勤,信陽固始人, 原平原省湖西軍分區司令員。
余述生,信陽新縣人,原成都軍區副政治委員。
鄒善芳,信陽光山人,原河南軍分區司令員。
宋治民,信陽固始人,原浙江軍區政治部主任。
張吉厚,信陽新縣人,原上海警備區副司令員。
陳 奇,信陽羅山人,解放戰爭時期任膠東軍區南海軍分區司令員。
陳 波,信陽新縣人,原解放軍第二炮兵後勤部顧問。
陳明義,信陽商城人,原成都、西藏軍區副司令員。
范朝福,信陽新縣人,原海軍副參謀長。
官宗禮,信陽新縣人,原南京軍區後勤部副參謀長、副部長。
胡立聲,信陽新縣人,原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揮部第二政委。
胡立信,信陽新縣人,原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
胡賢才,信陽新縣人,原濟南軍區副參謀長。
趙 傑,信陽商城人,原瀋陽軍區裝甲兵司令員。
高立忠,信陽新縣人,原海軍指揮學校校長。
高厚良,信陽新縣人,原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
黃光霞,信陽新縣人,原河北軍區滄縣軍分區司令員。
蕭永銀,信陽新縣人,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
蕭志賢,信陽新縣人,原蘭州軍區空軍後勤部副部長。
蕭德明,信陽新縣人,原湖南軍區副政治委員。
曹思明,信陽商城人,原解放軍後勤學院政治委員。
戚先初,信陽商城人,原解放軍空軍後勤部副政委。
常玉清,信陽商城人,原江蘇軍區副司令員。
程世清,信陽新縣人,原江西省委書記。
傅家選,信陽光山人,原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魯加漢,信陽新縣人,原四川省軍區政委,成都軍區副政委。
鮑啟祥,信陽商城人,原廣西、廣東省軍區副政委。
蔡炳臣,信陽商城人,原解放軍鐵道兵政治部副主任。
廖政國,信陽息縣人,原上海警備區司令員,南京軍區炮兵司令員。
譚友夫,信陽新縣人,原南京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
譚知耕,信陽新縣人,原南海艦隊司令員、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熊作芳,信陽新縣人,原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黎 原,信陽息縣人,原解放軍基建工程兵副主任。
潘 焱,信陽新縣人,原北京軍區副司令員。
趙金奎,南陽人,空軍少將
陸林周,南陽人,少將
劉永貴,南陽人,少將,防化指揮工程學院院長。
宋長森,南陽人,少將
馬宜明,鄧州人,中將,任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助理。

著名學者

馮友蘭,南陽唐河縣人,著名哲學家,專著中國哲學簡史
林伯襄——信陽商城人,著名教育家,是河南大學的前身——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的創始人、第一任校長。
郭后揚——信陽固始人(美籍華人),世界著名核物理專家。
白樺陳佑華)——信陽市人,中國著名電影劇作家、詩人。其代表性電影劇作有《山間鈴響馬幫來》、《曙光》、《今夜星光燦爛》、《孔雀公主》及《最後的貴族》等。
孫海波——信陽潢川人,中國最著名的古文字學家之一,編纂甲骨文字典《甲骨文編》,收錄經過考證的甲骨文單字1006個,在先秦史和甲骨文的教學科研方面居於全國領先地位。
董作賓,南陽人,甲骨學家、古史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甲骨學和考古學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丁聲樹,鄧州人,語言學家。
二月河,鄧州人,國內著名作家。
劉震雲,新鄉延津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青聯委員、文學創作專業技術一級,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編輯,其代表作有電影、電視劇《手機》、《我叫劉躍進》、《溫故1942》。
城子,80後,河南商丘人。青年詩人,中國詩詞協會理事,兼任中國詩詞協會組聯部主任,《浮萍文學》創刊人兼任社長,圖書策劃師,中國新詩俱樂部發起人,醉江南文學社特邀顧問,《中國人物》雜誌社副社長。
白壽彝,當代國學大師,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光明日報》的創辦者之一。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在北平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攻讀中國哲學史。白壽彝把畢生的心血放在史學領域,他曾受教於馮友蘭,師從顧頡剛。與郭沫若臧克家季羨林為好友。文革慘遭患難,他在中國交通史、中國伊斯蘭教史、回族史、中國民族關係史、中國思想史、中國史學史、中國通史和史學理論方面都有傑出的建樹。
他主編的《中國通史綱要》於1980年出版,江澤民、李鵬親自致信賀書。該書已印刷30多次,累計印數100餘萬冊,先後被翻譯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朝鮮文、羅馬尼亞文等。

感動中國

時間人物職業事跡或者頒獎詞
2002年
村黨支部書記
捐出積蓄100多萬元,修建盤山公路和隧道,將回龍村連為一體。
2003年
退休教授
河南中醫學院,70多歲高齡,民間從事愛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
2004年
商丘,警察
掃惡打黑,除暴安良。
2005年
信陽,工人
在青島海邊,滔天巨浪中三進三出,營救落水女子
2005年
周口,學生
一邊在湖南求學,一邊照顧弱小的妹妹
2005年
商丘,民工
飛身救穿越鐵道的男童和女童,事跡感動了溫州。
2006年
三級警監警
排彈專家,10年時間,1.5萬多枚炸彈,與危險打交道。
2007年
鄭州,飛行員
駕機返航途中遭遇鴿群撞擊,為保護自然村迫降,壯烈犧牲。
2007年
工人
33年信守承諾,成就了一個大孝至愛。
2008年
鄧州,二級士官
抗震救災。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2008年
開封,消防隊長
抗震救災。
2009年
周口,國小校長
80後最美鄉村女校長
2013年
胡佩蘭
鄭州,醫生
退休後20年堅持義診

歷屆領導

序號
姓名
擔任職務
籍貫
任期
序號
姓名
擔任職務
籍貫
任期
1
河南省委書記
河北平鄉
1949—1952
1
河南省長
河南杞縣
1949—1962
2
河南省委書記
山東文登
1952—1958
2
河南省長
山西垣曲
1962—文革
3
吳知圃
河南省委書記
河南杞縣
1958—1961
3
河南省長
河北滄縣
1968—1978
4
河南省委書記
河北滄縣
1961—文革;1971—1978
4
河南省長
河南范縣
1978—1979
5
河南省委書記
河南范縣
1978—1981
5
河南省長
河北威縣
1979—1983
6
河南省委書記
河北威縣
1981—1985
6
河南省長
江蘇南通
1983—1987
7
河南省委書記
四川大邑
1985—1990
7
河南省長
江蘇蘇州
1987—1990
8
河南省委書記
河北南和
1990—1992
8
河南省長
遼寧大連
1990—1992
9
河南省委書記
遼寧大連
1992—1998
9
河南省長
山東泰安
1992—1998
10
河南省委書記
山東泰安
1998—2000
10
河南省長
安徽定遠
1998—2003
11
河南省委書記
遼寧康平
2000—2002
11
河南省長
寧夏海原
2003—2008
12
河南省委書記
安徽定遠
2002—2004
12
河南省長
河北冀州
2008—2013
13
河南省委書記
浙江紹興
2004—2009
13
河南省長
湖北天門
2013—
14
河南省委書記
浙江慈谿
2009—2013
14
15
河南省委書記
河北冀州
2013—
1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