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

中國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過去又稱“中國國民黨軍隊”,由中國國民黨在1925年創設領導,同時效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47年“行憲”前改為“中華民國國軍”,即為國家之軍隊,但實質上仍屬國民黨控制領導,1949年國共內戰失敗後退守台灣地區。現由台灣地區行政當局直接控制,在大陸也稱為台軍

國軍早期的將領和軍官,是由設立在廣州的“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中國黃埔軍校)培養和訓練的,國軍參加過北伐戰爭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原大戰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爭。

基本介紹

初期歷程,創立過程,北伐時期,新軍閥混戰時期,裁兵計畫,中原大戰,抗戰時期,情況簡介,大型會戰,殉國將領,投敵將領,內戰時期,整軍計畫,建軍歷程,更名,軍隊派系,軍隊編制,1926年7月(北伐戰爭時),1937年8月20日(抗戰初期),1939年4月(抗戰相持階段),1945年1月(抗戰反攻階段),1946年6月(抗戰勝利至解放戰爭前),武器裝備,軍歌,黃埔軍歌,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歌,國民革命軍空軍軍歌,歷史評價,

初期歷程

創立過程

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廣州創立中國黃埔軍校。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8月1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轄下各地方軍隊名目取消,統一更名為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也稱黨軍。由黃埔軍校學生組成的黃埔軍校軍為第一軍,軍長蔣中正。“建國湘軍”為第二軍,“建國滇軍”改為第三軍,“建國粵軍”為第四軍,福軍為第五軍。初期國民革命軍在軍、師兩級設黨代表及政治部。
黃埔軍校創立者孫中山黃埔軍校創立者孫中山
1926年1月,改編湖南的“攻鄂軍”為第六軍,軍長程潛。3月,改編廣西軍隊為第七軍,軍長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參加革命,部隊改編為第八軍。7月誓師北伐,當時的國民革命軍為八個軍約十萬人。蔣介石任總司令,李濟深為參謀長,白崇禧任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鄧演達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為政治部副主任。
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中正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中正
一軍至八軍軍長及黨代表分別為:(一軍)何應欽/繆斌;(二軍)譚延闓/李富春;(三軍)朱培德/朱克靖;(四軍)李濟深/廖乾五;(五軍)李福林/李朗如;(六軍)程潛/林伯渠;(七軍)李宗仁/黃紹竑;(八軍)唐生智/劉文島(1926年8月前)。
北伐戰爭時期隨著戰爭的進展,擴編為49個軍,19個獨立師。

北伐時期

1926年至1927年間的北伐戰爭以國軍為主力,北伐的主要對象是北洋軍閥:一是直系吳佩孚、二是奉系張作霖、三是由直系分化出來、自成一派的孫傳芳
北伐戰爭北伐戰爭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8個軍,約10萬人誓師北伐,總司令是蔣中正。7月12日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關於時局的主張》,14日國民黨發表《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兩黨一致號召全國人民支持國軍北伐。
北伐軍分三路進軍,在三個戰場進行作戰。初期,國民革命軍的四、七、八軍分別在湖南、湖北擊敗了吳佩孚,分別占領了長沙平江岳陽,後又在湖北境內的汀泗橋、賀勝橋與吳佩孚主力進行決戰;一、二、三、六軍則在江西、江蘇一帶擊敗孫傳芳。1927年國軍接管位於漢口、九江的英國租界。
國民革命軍從1926年7月開始北伐,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先後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北伐軍也由10萬人增加到25萬人。
1927年4月26日發生寧漢分裂,北伐一度中斷。以蔣介石為首的新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同左派的武漢政府對立,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將中共黨人從軍隊內清除,並取消軍內黨代表及政治部編制;同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進行“清共”,史稱“寧漢合流”;共產黨於8月1日發動南昌起義,成立屬於自己的武裝部隊;8月蔣辭去總司令職。孫傳芳乘機發動的反攻被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在龍潭擊敗(龍潭戰役)。
1928年1月,蔣介石復出。支持北伐的馮玉祥手下的國民軍聯軍,及閻錫山手下的北方國民革命軍併入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開始進行“二次北伐”。國軍編為第一、二、三、四集團軍,分別由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蔣介石為總司令。在四個集團軍的圍攻下,北洋安國軍政府敗退關外,至6月4日,張作霖撤退到瀋陽時被日本關東軍在皇姑屯炸死。6月8日,閻錫山部進入北京,12日接收天津。12月29日,奉軍總司令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布“東北易幟”,北伐宣布成功,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原奉系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
曾任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張學良曾任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張學良

新軍閥混戰時期

裁兵計畫

在1928年7月國民政府開始研究裁兵時,屬國民革命軍名下的軍隊,有八十四個軍約三百個師,共二百二十萬人。當中尚未包括東北、四川、新疆及雲南等地的部隊。而且軍隊素質非常參差,不少是投誠及收編而成。1928至1929年曾開始編遣工作,計畫將國軍縮編成六十五個師共八十萬人,亦有訂明國軍最高指揮權在國民政府。但不久國民黨內實力軍人即兵戎相見,先後發生蔣唐戰爭、蔣馮戰爭、蔣桂戰爭中原大戰等多場新軍閥內戰,加上對共產黨圍剿及用兵,編遣計畫遂無疾而終。

中原大戰

1930年4月1日,閻錫山就任“中華民國軍總司令”與馮玉祥李宗仁聯合誓師討蔣。蔣介石一方代表著國民黨中央政府,閻錫山、李宗仁、張發奎一方是應國民黨左派代表汪精衛的聯合而發起反蔣挑戰的地方軍。張學良的立場對戰爭的結果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戰爭初期他成為雙方討好的對象。在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軍入關支持蔣介石,對其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馮、蔣、閻合影馮、蔣、閻合影
戰爭歷時7個月,戰火波及20多省,蔣介石軍隊約60餘萬,反蔣方共有5個方面軍約80餘萬人,雙方動員兵力110萬人以上,支出軍費5億元,中原大戰傷亡達30萬人,其中,蔣軍的傷亡是10萬左右,而反蔣聯盟的軍隊傷亡達20萬。最終蔣介石、張學良一方保住了政權,贏得了勝利,反蔣聯盟瓦解。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

抗戰時期

情況簡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國民革命軍總兵力約170萬人,抗日戰爭爆發後,國軍大幅擴編。在抗日統一戰線下,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和新四軍,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還組織了中國遠征軍中國駐印軍入緬與英軍配合作戰,沉重打擊日軍(駐印軍也在印度抗戰)。
至1945年,國民革命軍共有120個軍、354個師,此外尚有獨立旅、獨立團等,兵力達500萬人,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鬥、小型戰鬥28931次。陸軍死亡、受傷、失蹤總計321萬1914人(其中37年抗戰爆發至40年末,損失約230萬人,41年-45年損失接近100萬人),空軍陣亡(包含失蹤)4321人(其中包括地勤),負傷347人,軍機損失2468架,海軍近乎全體自沉。加上因病減員等非戰場損失,國軍總損失400多萬人。不過,亦於大小會戰中,讓日軍陣亡483708人,而傷者達1934820人。在抗日戰爭中,總計有204位將軍戰死沙場。

大型會戰

殉國將領

1、曾憲邦,陸軍少將,第83師498團團長,1937年7月13日犧牲於北平(下同)
2、佟麟閣,陸軍上將,第29軍副軍長,1937年7月28日,北平
3、趙登禹,陸軍上將,第29軍132師師長,1937年7月28日,北平
4、張本禹,陸軍少將,第13軍4師12旅副旅長,1937年8月12日,北平
5、黃梅興,陸軍中將,第88師264旅旅長,1937年8月14日,上海
6、張樹楨,陸軍少將,第72師416團團長,1937年8月22日,河北懷柔
7、曾慶敏,陸軍少將,第66軍159師457旅旅長,1937年8月17日,江蘇江陰
8、睦宗熙,陸軍少將,第54軍98師政訓處處長,1937年8月17日,上海
9、路景榮,陸軍少將,第98師參謀長兼583團團長,1937年8月,上海
10、蔡炳炎,陸軍中將,第18軍67師201旅旅長,1937年8月25日,上海
11、李友梅,陸軍少將,第1軍1師4團團長,1937年9月17日,上海
12、尉遲鳳崗,陸軍少將,第7師21旅副旅長兼41團團長,1937年9月22日,河北保定
13、梁鑒堂,陸軍少將,第34軍69師203旅旅長,1937年9月28日,山西雁門關
15、姜玉楨,陸軍中將,第34軍66師196旅旅長,1937年10月11日,山西崞縣
16、龐泰峰,陸軍少將,第63軍91師22旅副旅長,1937年10月12日,河北寧晉
17、郝夢齡,陸軍上將,第9軍軍長,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
18、劉家麒,陸軍中將,第9軍54師師長,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
19、鄭廷珍,陸軍中將,第25軍獨立5旅旅長, 1937年10月16日,山西忻口
20、秦慶武,陸軍少將,第70軍19師113團團長,1937年10月17日,上海
21、秦霖,陸軍中將,第7軍171師511旅旅長,1937年10月23日,上海
22、龐漢楨,陸軍中將,第7軍170師510旅旅長,1937年10月23日,上海
23、劉眉生,陸軍少將,第85師510團團長,1937年10月28日,山西忻口
24、官惠民,陸軍少將,第4軍90師270旅旅長,1937年10月28日,上海
25、吳克仁,陸軍中將,第67軍軍長,1937年11月9日,上海
26、丘之紀,陸軍少將,稅警總團第2總隊副總隊長,1937年11月2日,上海
27、吳桐崗,陸軍少將,第67軍參謀長,1937年11月8日,上海
28、劉啟文,陸軍少將,第67軍108師322旅旅長,1937年11月8日,上海
29、唐惠洽,陸軍少將,上海國民軍事訓練所副總隊長,1937年11月11日,江蘇崑山
30、李伯蛟,陸軍少將,第28軍63師187旅旅長,1937年11月,上海
31、吳繼光,陸軍中將,第74軍58師174旅旅長,1937年11月11日,上海
32、高志航,空軍少將,空軍驅逐司令兼4大隊隊長,1937年11月21日,河南周家口
33、夏國璋,陸軍中將,第7軍175師副師長,1937年11月21日,浙江吳興
34、吳國璋,陸軍中將,第75師副師長,1937年11月26日,浙江湖州
35、饒國華,陸軍上將,第2軍145師師長,1937年11月30日,安徽廣德(自殺)
36、易安華,陸軍少將,第71軍87師259旅旅長,1937年12月9日,江蘇南京
37、蕭山令,陸軍中將,南京憲兵副司令、南京警備司令,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38、高致嵩,陸軍中將,第72軍88師264旅旅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39、朱赤,陸軍少將,第72軍88師262旅旅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0、姚中英,陸軍少將,第83軍156師參謀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1、司徒非,陸軍少將,160師參謀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2、萬全策,陸軍少將,教導總隊第1旅參謀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3、藍運東,陸軍少將,預10師參謀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4、陳節,陸軍少將,第66軍159師參謀處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5、李蘭池,陸軍少將,第57軍112師57旅旅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6、李紹嘉,陸軍少將,第83軍156師468旅旅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7、羅策群,陸軍少將,第66軍159師副師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8、黃紀福,陸軍少將,第66軍159師477旅副旅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49、韓憲元,陸軍少將,第72軍88師524團團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50、華品章,陸軍少將,第88師262旅副旅長兼野戰補充兵團團長,1937年12月12日,江蘇南京
51、劉國用,陸軍少將,第74軍58師147旅副旅長,1937年12月13日,江蘇南京
52、雷震,陸軍少將,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第3旅副旅長,1937年12月13日,江蘇南京
53、謝承瑞,陸軍少將,教導總隊第1旅2團團長,1937年12月13日,江蘇南京
54、蔡如柏,陸軍少將,第66軍160師956團團長,1937年12月13日,江蘇南京
55、謝升標,陸軍中將,蘇浙皖游擊司令,1938年2月,安徽廣德
56、徐積璋,陸軍少將,第205旅旅長、晉南十八縣保全司令,1938年2月,山西聞喜
57、趙錫章,陸軍中將,第19軍70師251旅旅長,1938年2月21日,山西陰縣
58、劉震東,陸軍中將,第5戰區第2路游擊司令,1938年2月22日,山東莒縣
59、王銘章,陸軍上將,第41軍122師師長,1938年3月17日,山東滕縣保衛戰犧牲殉國
60、鄒慕陶,陸軍少將,第41軍124師參謀長,1938年3月17日,山東滕縣(今滕州市)
61、趙渭濱,陸軍少將,第41軍122師參謀長,1938年3月17日,山東滕縣
62、范庭蘭,陸軍少將,豫北別動隊第5總隊總隊長,1938年3月28日,河南修武
63、胡文臣,陸軍少將,第8軍33師3團團長,1938年春,江蘇宿遷
64、楊懷,陸軍少將,第60師180旅359團團長,1938年4月5日,江蘇溧陽
65、羅芳珪,陸軍少將,第13軍89師529團團長,1938年4月6日,山東台兒莊
66、江帷仁,陸軍少將,江蘇綏靖公署參議,1938年4月8日,安徽蒙城
67、呂曉韜,陸軍中將,第17軍84師501團團長,1938年4月11日,山西安澤
68、劉桂五,陸軍中將,騎6師師長,1938年4月22日,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旗
69、陳鐘書,陸軍中將,第60軍183師542旅旅長,1938年4月24日,山東台兒莊
70、李友於,陸軍少將,第85軍89師528團團長,1938年4月24日,山東台兒莊
71、扈先梅,陸軍少將,第51軍114師36旅旅長,1938年4月28日,山東台兒莊
72、周元,陸軍中將,第48軍173師副師長,1938年5月9日,山東蒙城
73、李必蕃,陸軍中將,第27軍23師師長,1938年5月14日,山東菏澤
74、黃啟東,陸軍少將,第27軍23師參謀長,1938年5月14日,山東菏澤(自殺)
75、鄧佐虞,陸軍少將,第139師參謀長,1938年5月18日,安徽蕭縣
76、馬驥德,陸軍少將,第2軍139師2旅副旅長,1938年5月18日,安徽蕭縣(自殺)
77、馬威龍,陸軍少將,第27軍46師136旅旅長,1938年5月24日,河南蘭封
78、陳蘊瑜,陸軍少將,第8軍102師304團團長,1938年5月24日,河南蘭封
79、毛麟義,陸軍少將,第27軍46師276團長,1938年5月24日,河南開封
80、彭璋,陸軍少將,第50師副師長,1938年5月,安徽宿縣
81、方叔洪,陸軍中將,第51軍114師師長,1938年6月,山東馮家場
82、王楨祥,陸軍少將,第12軍20師副師長,1938年7月,湖北武漢
83、毛岱鈞,陸軍少將,預9師35團團長,1938年9月2日,江西朱家山
84、李秉君,陸軍少將,第87軍198師572旅1143團長,1938年9月,湖北圓峰山
85、陳德馨,陸軍中將,第29師86旅旅長,1938年9月,湖北黃梅
86、范藎,陸軍中將,第198師副師長,1938年9月,湖北黃陂
87、梅一平,海軍少將,海軍守備隊司令,1938年9月,湖北田家鎮
88、傅忠貴,陸軍少將,魯北游擊司令,1938年9月23日,山東惠民
89、楊家騮,陸軍少將,第37軍60師306旅360團團長兼第4支隊指揮,1938年9月25日,安徽馬回嶺
90、雷忠,陸軍少將,皖北軍事聯絡員兼游擊總指揮,1938年9月28日,安徽霍邱
91、蔡劭,陸軍少將,預10師補充旅副旅長,1938年10月,湖北武漢
92、田耘,陸軍少將,第75軍13師37旅73團團長,1938年10月,湖北蒲垢
93、江煌,陸軍少將,武漢行營政治部主任,1938年10月,湖北武漢
94、鐘芳峻,陸軍少將,第153師459旅旅長,1938年10月18日,廣東福田(自殺)
95、朱炎暉,陸軍中將,第94軍85師546旅旅長,1938年11月3日,湖北金牛
96、馮安邦,陸軍中將,第42軍軍長,1938年11月3日,湖北襄陽
97、張鏡亮,陸軍少將,新3軍旅長,1938年11月,湖南嶽陽
98、徐積章,陸軍少將,第205旅旅長,1938年11月15日,山西溫喜
99、郁仁治,陸軍中將,山東1區行政督察專員兼軍事特派員,1938年11月27日,山東肥城
100、張廷玉,陸軍少將,第3軍第7師政訓處長,1938年12月19日,山西沁源
101、胡文臣,陸軍少將,第33師游擊3團團長,1938年,江蘇宿遷
102、韓炳宸,陸軍少將,山東第13區保全副司令,1939年1月9日,山東萊陽
103、林英燦,陸軍少將,第152師副師長,1939年1月13日,廣東清遠
104、楊家騮,陸軍少將,第60師180旅360團團長,1939年2月,江西麒麟峰
105、李國良,陸軍中將,軍訓部輜重兵監、天水行營處長,1939年3月7日,陝西西安
106、張胥行,陸軍中將,第1戰區副參謀長,1939年3月7日,陝西西安
107、趙侗,陸軍中將,冀察邊區第1游擊縱隊司令,1939年12月31日,河北靈壽(被八路軍擊斃)
108、龔選登,陸軍少將,第79軍76師參謀長,1939年3月,江西修水
109、王禹九,陸軍少將,第79軍參謀處長兼76師226旅副旅長,1939年3月27日,江西高安
110、陳安寶,陸軍上將,第29軍軍長,1939年5月6日,江西龍里
111、唐聚五,陸軍上將,東北游擊司令,1939年5月16日,河北遷安
112、柳漱風,陸軍少將,新6軍高級參謀,1939年5月27日,湖南桃源
113、陳世潘,陸軍少將,江西省浮梁縣團管區司令,1939年8月18日,江西景德鎮
114、馬秉忠,陸軍少將,暫編騎1師2旅旅長,1939年9月12日,河南淮陽
115、邵一之,陸軍少將,第5軍200師600團團長,1939年11月,廣西崑侖關
116、馬玉仁,陸軍中將,蘇魯戰區第1路抗日游擊總司令,1940年1月3日,江蘇阜寧
117、丁炳權,陸軍中將,第8軍197師師長、長沙警備司令,1940年1月25日,江西武寧
118、鄭作民,陸軍中將,第2軍副軍長兼9師師長,1940年2月3日,廣西崑崙關
119、韋燦,陸軍少將,第131師782團團長,1940年2月24日,廣西上思
120、鐘毅,陸軍中將,第84軍173師師長,1940年5月9日,湖北蒼台(自殺)
121、戴民權,陸軍中將,第39軍副軍長兼第1戰區豫南第5游擊縱隊司令,1940年5月,河南遂平
122、張自忠,陸軍上將(追授),第33集團軍總司令,1940年5月16日下午4時,湖北南瓜店十里長山
123、張敬,陸軍少將,第33集團軍總司令部高級參謀,1940年5月16日,湖北南瓜店
124、藍挺,陸軍少將,第49師參謀處主任兼第4團團長,1940年6月8日,湖北南漳
125、燕鼎九,陸軍少將,第8軍分區保全副司令、第1戰區游擊挺進軍22縱隊副司令,1941年1月28日,河南汝南
126、朱鴻勛,陸軍中將,第53軍副軍長,1941年1月,湖南
127、張雅韻,陸軍少將,第72軍新15師44團團長,1941年3月24日,江西上高
128、蔣志英,陸軍中將,浙東沿海台州守備指揮部守備司令,1941年4月19日,浙江海門
129、謝晉元,陸軍少將,第88師262旅524團團長,1941年4月24日,上海(被刺殉國)
130、王竣,陸軍中將,第80軍新27師師長,1941年5月9日,山西台寨
131、梁希賢,陸軍少將,第80軍新27師副師長,1941年5月9日,山西台寨(自殺)
132、陳文杞,陸軍少將,第80軍新27師參謀長,1941年5月9日,山西台寨
133、唐淮源,陸軍上將,第3軍軍長,1941年5月12日,山西縣山(自殺)
134、寸性奇,陸軍中將,第3軍12師師長,1941年5月13日,山西毛家灣(自殺)
135、陳中柱,陸軍中將,魯蘇皖邊區游擊4縱隊司令,1941年7月1日,江蘇泰縣
136、楊生,陸軍少將,第9戰區南潯挺進縱隊參謀長、游擊2支隊司令,1941年7月13日,江西南昌
137、金崇印,陸軍中將,第17軍參謀長,1941年7月16日,山西絳縣
138、劉克信,陸軍中將,河北民軍總指揮部總參議兼參謀長,1941年7月,山西中條山
139、艾亞春,陸軍少將,第17軍84師補充團團長,1941年7月,山西中條山
140、章亮基,陸軍中將,第18軍副軍長、第9戰區軍法執行總監,1941年8月,江西宜春
141、劉世焱,陸軍少將,暫8師15團團長,1941年9月,河南石門
142、石作衡,陸軍中將,第43軍70師師長,1941年9月6日,山西絳縣
143、黃紅,陸軍少將,第95師284團團長,1941年9月,湖南嶽陽
144、賴傳湘,陸軍中將,第10軍190師副師長,1941年9月24日,湖南梁家段
145、朱實夫,陸軍少將,新3師副師長,1941年9月25日,甘肅
146、李翰卿,陸軍中將,第74軍57師步兵指揮官,1941年9月27日,湖南長沙
147、武士敏,陸軍中將,第98軍軍長,1941年9月29日,山西東峪
148、凌則民,陸軍少將,第96師288團團長、臘戌警備副司令,1942年4月,緬甸滿納
149、朱士勤,陸軍中將,暫30師師長,1942年5月4日,山東單縣
150、郭子斌,陸軍少將,暫30師副師長,1942年5月4日,山東單縣
151、劉星南,陸軍少將,暫30師參謀長,1942年5月4日,山東單縣
152、柳樹人,陸軍少將,第5軍200師599團團長,1942年5月,緬甸
153、戴安瀾,陸軍中將,第5軍200師師長,1942年5月26日,緬甸茅邦
154、胡義賓,陸軍少將,第5軍96師副師長,1942年6月27日,緬甸埋通
155、王鳳山,陸軍中將,第34軍暫45師師長,1942年6月28日,山西萬泉
156、閔季連,陸軍少將,第36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雲南保山
157、張慶澍,陸軍少將,魯蘇戰區高參,1942年8月,山東莒縣
158、王立業,陸軍少將,第70師副師長,1943年2月,山西稷山
159、周復,陸軍中將,魯蘇戰區政治部主任,1943年2月21日,山東安丘
160、張少舫,陸軍少將,第51軍113師參謀長,1943年2月21日,山東安丘
161、楊世立,陸軍少將,第84師251團團長,1943年4月,山西垣曲
162、高道先,陸軍少將,山東鐵道破壞總隊長,1943年5月,山東
163、陳涉藩,陸軍少將,15師45團團長,1943年5月6日,湖南南縣
164、江春炎,陸軍少將,第51軍114師參謀長,1943年7月4日,山東鄒縣
165、李竹林,陸軍少將,滇緬警備司令、遠征軍兵站參謀長,1943年夏,緬甸
166、陶紹唐,陸軍少將,第3師副師長,1943年秋,湖南桃源
167、陳飛龍,陸軍少將,新10師代理師長,1943年10月,安徽鳳台
168、許國璋,陸軍中將,第150師師長,1943年11月3日,湖南常德(自殺)
169、彭士量,陸軍中將,第73軍暫5師師長,1943年11月15日,湖北石門
170、黃永淮,陸軍少將,第31集團軍高參兼29師副師長,1943年冬,河南許昌
171、孫明瑾,陸軍中將,預10師師長,1943年12月1日,湖南常德
172、柴意新,陸軍中將,第74軍58師參謀長兼169團團長,1943年12月4日,湖南常德
173、張惠民,海軍少將,第10軍3師9團團長,1943年12月,湖南常德
174、陳范,陸軍少將,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高參,1944年1月31日,緬甸
175、張劍虹,陸軍少將,第5軍高級參謀,1944年1月31日,緬甸
176、曾萬里,海軍少將,東南亞盟軍總部海軍聯絡官、國防研究院研究委員,1944年4月14日,印度孟買
177、呂公良,陸軍中將,暫15軍新29師師長、河南許昌守備司令,1944年5月1日,河南許昌
178、楊尚武,陸軍少將,新29師85團團長,1944年5月1日,河南許昌
179、李培芹,陸軍少將,新29師87團團長,1944年5月1日,河南許昌
180、盧廣偉,陸軍少將,騎8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4年5月5日,遼寧鳳城
181、徐亞傑,陸軍少將,暫6軍參謀長,1944年5月,湖南雪峰山
182、覃子斌,陸軍少將,遠征軍198師594團團長,1944年5月11日,緬甸
183、王家讓,陸軍少將,第13軍輜重團團長,1944年5月,河南臨汝
184、肖孝澤,陸軍少將,第36集團軍高參兼代理參謀處長,1944年5月,河南陝縣
185、陳紹堂,陸軍少將,第104師指揮官,1944年5月12日,河南陝縣
186、李家鈺,陸軍上將,第36集團軍總司令兼47軍軍長,1944年5月21日,河南陝縣
187、周鼎銘,陸軍少將,第36集團軍總部副官處長,1944年5月21日,河南陝縣
188、王劍岳,陸軍少將,第57軍8師副師長,1944年6月10日,河南靈寶
189、呂繼周,陸軍中將,第3軍副軍長,1944年6月
190、餘子武,陸軍少將,第62軍151師副師長,1944年8月3日,湖南衡陽
191、王甲本,陸軍中將,第79軍軍長,1944年9月7日,湖南東安
192、李頤,陸軍少將,第6軍預2師5團團長,1944年9月14日,雲南騰衝
193、易鳳翔,陸軍少將,第97軍196師588團團長,1944年9月,廣西
194、吳展,陸軍少將,第31軍131師392團團長,1944年10月10日,廣西桂林
195、闞維雍,陸軍中將,第131師師長,1944年11月10日,廣西桂林(自殺)
196、陳濟恆,陸軍中將,桂林防守司令部參謀長,1944年11月10日,廣西桂林(自殺)
197、呂旃蒙,陸軍少將,第31軍參謀長,1944年11月10日,廣西桂林
198、胡厚基,陸軍少將,第7軍170師副師長,1944年11月13日,廣西桂林
199、史蔚馥,陸軍少將,廣西綏靖公署高參,1944年11月10日,廣西永福
200、洪行,陸軍中將,第6軍新39師副師長,1944年12月17日,雲南龍陵
201、齊學啟,陸軍中將(追授),新38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5年3月13日,緬甸(被刺殉國)
202、王宇震,陸軍少將,第64師參謀長,1945年,河南洛陽
203、張治平,陸軍少將,第21軍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5年,湖北
204、胡旭盱,陸軍少將,軍事委員會陸軍突擊總隊第1突擊隊司令官,1945年6月23日,浙江孝豐
205、左權,陸軍少將,第18集團軍副參謀長 1942年 5月25日山西遼縣(現左權縣

投敵將領

從1939年至1945年,至少有99名國軍高級將領投敵。
抗戰時期國民黨高級將領投敵統計
1939年  何行健  忠義救國軍副總指揮  在蘇南率部50000人投敵
1939年  蔡雄飛  晉綏軍副師長   在晉西北率部投敵
1941年2月  李長江  蘇魯戰區游擊縱隊副總指揮   率所部8個支隊投敵
1941年2月  丁叢堂  蘇魯戰區游擊縱隊第一縱隊司令   隨副總指揮李長江投敵
1941年2月  顧秀五  蘇魯戰區游擊縱隊第二縱隊司令   隨副總指揮李長江投敵
1941年2月  陳才初  蘇魯戰區游擊縱隊第六縱隊司令  隨副總指揮李長江投敵
1941年2月  秦慶霖  蘇魯戰區游擊縱隊第七縱隊司令  隨副總指揮李長江投敵
1941年2月  范傑  蘇魯戰區游擊縱隊第十一縱隊司令  隨副總指揮李長江投敵
1941年2月  楊仲華  新編第5軍副軍長   率所部全部投敵
1941年5月  公秉藩  第30師師長  率該師及第3、第9、第17、第80、第93各軍之一部共22000人投敵
1941年6月  畢澤宇  第69軍軍長  率所部投敵
1942年2月  趙瑞  騎兵第1軍第1師師長  率所部在晉西投敵
1942年2月  楊誠  騎兵第1軍第5師師長  率所部在晉西投敵
1942年4月  孫良誠  第39集團軍副總司令  在魯西率69軍、暫3旅、特務旅全部投敵
1942年4月  王清浣  新編第6師師長  隨孫良誠投敵
1942年4月  趙雲祥  新編第30師師長  隨孫良誠投敵
1942年4月  陳光然  新編第181師師長  隨孫良誠投敵
1942年4月  黃貞泰  新編第13旅旅長  隨孫良誠投敵
1942年4月  郭俊峰  特務旅旅長  隨孫良誠投敵
1942年4月  丁樹本  冀察戰區游擊第1縱隊司令  隨孫良誠投敵
1942年4月  夏維禮  冀察戰區游擊第2縱隊司令  隨孫良誠投敵
1942年4月  孫玉田  警備處長  隨孫良誠投敵
1942年6月  徐繼泰  蘇北四縣游擊總指揮  率所部投敵
1942年6月  景順陽  第3戰區游擊支隊司令  率所部投敵
1943年1月  吳化文  山東新編第4師師長  率所部於懷安投敵
1943年1月  於懷安  山東新編第4師副師長  率所部隨吳化文投敵
1943年1月  寧春林  山東保全司令部參謀長  率所部隨吳化文投敵
1943年1月  呂其賡  蘇北游擊縱隊第1縱隊司令  率所部隨吳化文投敵
1943年2月  厲文禮  山東遊擊隊第2縱隊司令  本人被俘投敵
1943年2月  趙天時  第381旅旅長  隨王勁哉投敵
1943年2月  任蘭圃  第382旅旅長  隨王勁哉投敵
1943年2月  薛豪平  第383旅旅長  隨王勁哉投敵
1943年2月  潘勝富  獨立第1旅旅長  隨王勁哉投敵
1943年2月  蘇景華  獨立第2旅旅長  隨王勁哉投敵
1943年2月  張海平  獨立第3旅旅長  隨王勁哉投敵
1943年2月  蘇振東  獨立第5旅旅長  隨王勁哉投敵
1943年2月  李德興  獨立第128師參謀長  隨王勁哉投敵
1943年2月  韓子乾  第113師師長  被俘投敵
1943年3月  金亦吾  第6戰區挺進總司令兼第2縱隊司令  率所部投敵
1943年4月  孫殿英  新編第5軍軍長  率所部投敵
1943年4月  張良才  蘇北游擊縱隊第2支隊司令  率所部投敵
1943年5月  龐炳勛  冀察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24集團軍總司令 與孫殿英聯名通電叛國投敵
1943年5月  趙星彩  第24集團軍參謀長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李震汾  第24集團軍第106師師長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侯如墉  冀察戰區挺進第4縱隊司令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於光輝  冀察戰區挺進第4縱隊副司令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楊志稀  冀察戰區挺進第4縱隊參謀長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楊汝賢(楊明清) 新編第5軍副軍長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馮養田  新編第5軍參謀長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楊克友  暫編第3師師長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王瑞慶  暫編第3師副師長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王廷英  暫編第4師師長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王瑞亭  暫編第4師副師長  隨龐孫投敵
1943年5月  齊子修  山東保全第5師師長  被俘投敵
1943年5月  邱吉勝  山東保全第8旅旅長   被俘投敵
1943年6月  榮子恆  蘇魯戰區魯南112師副師長兼334旅旅長   率所部全部投敵
1943年6月  劉景良  山東保全第4師師長  率所部全部投敵
1943年7月  陳孝強  預備第8師師長  率所部全部投敵
1944年9月  賀凱憲  渝方陳又新軍所屬第2旅旅長  率所部4個團1200人於河南投敵
關於國民革命軍在抗日戰爭期間投敵的情況,外國史料也有相應記載:
《劍橋中華民國史》“叛逃的將軍1941年有12個,1942年有15個,1943年是高峰的一年,有42人叛逃。50多萬軍隊跟隨這些叛逃的將軍離去,而日本人則利用這些偽軍去保衛其占領的地區,以對抗共產黨游擊隊”。
《岡村寧次回憶錄》“後來在我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的末期,估計向我軍投誠的重慶系地方軍的兵力共約40萬人,其中華北部分即達30萬人左右。”
華北治安戰》“在此次作戰中,山西軍第六十一軍(軍長梁培黃)以其主力,作為我方友軍參加了戰鬥,此點值得注意。”

內戰時期

整軍計畫

在美蘇等國的斡旋下,國共兩黨1946年2月在重慶簽署《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為國民革命軍之基本方案》。方案規定在12個月內將軍隊減為108個師,國民黨90個師,共產黨18個師。之後再在六個月縮編為國民黨50個師,共產黨10個師。但整軍尚在開始階段時,兩黨已在同年6月再次開戰。
此時完成了抗戰結束後的偽軍整編的國民革命軍有430萬人,其中能用於機動作戰的正規部隊200-220萬人。與之相對的是1945年9月中共擁有正規軍127萬加268萬民兵。在國軍中一直存在著有裝備精良訓練充分的部隊和受差別待遇的人員素質和裝備水平都低、軍紀也較壞雜牌部隊並存的現象,後者經常與中央系部隊互相敵視,難於統一指揮。1947年起,各地共產黨軍隊放棄國民革命軍(國軍)稱謂,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

建軍歷程

這時期建軍歷程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內戰準備階段(1945.9-1946.6):這個階段也是抗戰到內戰的過渡階段,國民政府主要採取了以下幾個部分:(1)壟斷受降權以增加國民革命軍實力;(2)調整軍隊結構;(3)以和談為掩護,加快軍事部署;(4)以武力進攻解放區,搶占戰略要地和交通樞紐;(5)整編軍隊,加快軍隊的中央化和嫡系化。從1946年3月開始,國民政府開始對陸軍進行整編計畫,將其109個軍339個師分兩個階段實施整編,整編後,軍一律改稱整編師,師一律改稱整編旅,這次整編規模宏大、涉及面廣,但由於時間短任務量大,整編並不徹底。在此階段主要軍事戰役有:上黨戰役、綏遠戰役、津浦路戰役、邯鄲戰役、熱河進攻戰役、四平爭奪戰等。
第二階段是戰略進攻階段(1946.6-1947.6):這個階段中,國民革命軍依託其軍力優勢向解放區發動大規模進攻(全面進攻階段),經過近8個月作戰,以損失71萬人為代價,攻占153座城市,但由於戰線拉長,守備任務加重,機動作戰兵力反而減少,且在一線的219個旅(師)中,被殲後重建的部隊約占1/4,作戰能力明顯下降。而解放軍由開戰前的127萬人,增加至168萬人,裝備改善,戰鬥力提升。到1947年3月,蔣介石被迫將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陝北和華東兩個解放區,隨著整編第74師的被殲滅,國軍重點進攻方針又受到沉重打擊,此階段主要軍事戰役有:中原圍攻追擊戰、蘇中會戰、兩淮進攻戰役、定陶戰役、張家口戰役、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巨金魚城戰役、臨江進攻和松花江防禦戰役、攻取延安戰役、孟良崮戰役、豫北戰役等。
第三階段是戰略防禦階段(1947.6-1948.8):由於受到解放軍不斷打擊和鉗制,國軍能用於戰略機動作戰的力量所剩無幾,且大量部隊集中在兩翼(陝北和華東),導致中原地區防禦十分空虛。解放軍審時度勢,以劉伯承和鄧小平所率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為主力,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陳(賡)謝(富治)集團在豫西,陳(毅)粟(裕)在豫皖蘇地區分別策應進攻,國軍被迫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此階段主要軍事戰役有:魯西南戰役、豫西戰役、大別山追擊、堵截和清剿戰役、南麻臨朐戰役、榆林戰役、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洛陽戰役、豫東戰役、襄樊戰役、宜瓦戰役、臨汾戰役、晉中戰役等。
第四階段是戰略決戰階段(1948.9-1949.1):通過兩年的作戰,人民解放軍已消滅國軍29個軍部,113個整師和14個師部,折合191個師,264萬餘人;除了東北戰場外,國軍兵力基本與解放軍相當或占據優勢。從這個角度看,解放軍主動尋求戰略決戰的條件並不成熟。但此時以毛澤東為首的人民解放軍統帥部抓住了國軍兵力分散、態勢不利、指揮不協調等缺點,果斷進行戰略決戰,相繼發起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連同全國其他戰場的攻勢,共殲滅國軍231萬餘人,從根本上動搖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主要軍事行動有: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濟南戰役、太原戰役(第一、二階段)、荔北戰役等。
第五階段是戰略退卻階段(1949.2-1950.6):大決戰之後,國民黨一面以和談為掩護,拖延解放軍進軍時間,一面設定14個編練司令部,企圖將國軍重新擴充到350-500萬人,同時積極在長江、滬寧杭地區組織防禦。1949年4月20日,隨著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籤字,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四野一部發起渡江戰役,一舉突破長江防線,至6月2日,相繼解放了南京、武漢、上海、杭州等諸多大城市。各戰略方向上的解放軍根據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向盤踞在西北、西南、中南、華東地區的國軍殘餘部隊發起攻擊,至1950年6月,除台灣、西藏和沿海部分島嶼之外,大陸上的國軍部隊全部被殲滅,四年累計殲敵807萬人,逃到台灣的部隊只有58萬人。這個階段主要軍事戰役有:江防戰役、安新戰役、武漢戰役、太原戰役、湘西衡寶戰役、廣東戰役、廣西戰役、扶眉戰役、蘭州戰役、西南戰役、福州戰役、漳夏戰役、金門戰役、海南島戰役等。

更名

1947年國民黨“行憲”前,蔣介石將國民革命軍改名為“中華民國國軍”,也簡稱“國軍”。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府覆滅,國民黨政權和國軍殘部敗撤台灣,轉為地方武裝。
1987年台灣實現“民主化”的背景下,國民黨殘餘部隊收歸台灣當局統轄。1949-1987年間,中國大陸曾稱台灣地區軍隊為“國民黨軍”,現稱為“台軍”。

軍隊派系

早在孫中山依靠地方軍閥建立政權時就已經產生,後來幾經整編平叛,終於成立了由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的國民革命軍。而實際上,最初的8個軍本質上就分為8個派系,在接下來的北伐戰爭中又收編了各路軍閥,這就使派系集團更加複雜。
1946年各派系國軍分布1946年各派系國軍分布
軍閥混戰中,蔣介石戰勝了其他各路實力派,成為掌握全國軍政大權的領袖人物。事實上,蔣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加上紅軍在全國各地的革命以及日本對中國的逐步蠶食,他又不得不依靠這些名義上歸順中央的軍閥維持現狀,以維護他的統治地位。全面抗戰爆發後,蔣介石在中央軍主力在華東與日軍決戰的同時,動員地方派系的首領率部隊出兵參戰。當時除了馬步芳劉文輝盛世才沒有出兵外,其他的派系都派出了主力部隊參戰,一些小派系也因部隊傷亡殆盡而消亡,殘部被改編。然而中央軍卻因為自身的逐步壯大,在內部產生了嫡系和旁系之分,大者如陳誠土木系、胡宗南黃埔系,小的有杜聿明等。
抗戰時期西北軍是投敵將領最多的一支派系,投敵將領共46人,幾乎占投敵將領總數的二分之一。東北軍的投敵將領人數僅次於西北軍,投敵將領計有11人。其他投敵的將領多來自中央軍、軍統、晉綏軍、粵系或地方武裝。抗戰後仍然存在大量派系,大派系有中央軍桂軍晉軍滇軍和綏軍(傅作義),此外相對弱小和分散的派系如粵軍、西北軍、東北軍、川軍、陝軍、馬家軍,甚至還有接受改編的偽軍諸派系
國軍內部派系過多,使一支名義上屬於國家的軍隊各自為政,如諸侯割據,互不信任,時常發生“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狀況。

軍隊編制

1926年7月(北伐戰爭時)

總司令:蔣中正;軍事總顧問:加倫;總參謀長:李濟深;總參謀次長:白崇禧;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總政治部顧問:鐵羅尼
第一軍:軍長何應欽;黨代表繆斌;顧問 切列巴諾夫
第二軍:軍長譚延闓;黨代表汪兆銘(未到職);副黨代表李富春;顧問 預不羅甫斯基
第三軍:軍長朱培德;黨代表朱克靖;顧問 馬赤意利克
第四軍:軍長李濟深(兼);黨代表廖乾吾;顧問 巴羅
第五軍:軍長李福林;副黨代表李朗如;顧問葉林
第六軍:軍長程潛;副黨代表林伯渠
第七軍:軍長李宗仁;黨代表黃紹竑;顧問 予金
第八軍:軍長唐生智;黨代表劉文島;顧問 奧依尼其

1937年8月20日(抗戰初期)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副委員長:馮玉祥
參謀總長:程潛;副參謀總長:白崇禧,軍政部長:何應欽
第一戰區(轄區:平漢、津浦兩鐵路線,共26個師又6個旅。)
司令長官:蔣介石(兼)
第二集團軍 總司令劉峙
第十四集團軍 總司令衛立煌
第二戰區(轄區:晉、察、綏,共13個師又16個旅。)
司令長官:閻錫山
第六集團軍 總司令楊愛源
第七集團軍 總司令傅作義
預備軍 總司令閻錫山(兼)
第三戰區(轄區:江、浙,共18個師又7個旅。)
司令長官:馮玉祥
第八集團軍 總司令張發奎
第九集團軍 總司令張治中
第十集團軍 總司令劉建緒
第十五集團軍 總司令陳誠
第四戰區(轄區:閩、粵,共13個師又3個旅。)
司令長官:何應欽
第四集團軍 總司令蔣鼎文
第十二集團軍 總司令余漢謀
第五戰區(轄區:魯,共18個 師又1個旅。)
司令長官:蔣介石(兼),後由李宗仁調任
第三集團軍 總司令韓復榘
第五集團軍 總司令顧祝同
直屬部隊
第一預備隊 司令長官李宗仁;
第二預備隊 司令長官劉湘
第三預備隊 司令長官龍雲
第四預備隊 司令長官何成濬
第十七集團軍 司令長官馬鴻逵
第十八集團軍 司令長官朱德
騎兵第二軍 軍長何柱國
空軍 (共九個大隊,各式飛機305架)
總司令 蔣介石(兼);前敵總指揮周至柔
海軍 (各種艦艇共66艘,總排水量五萬九千餘噸)
總司令陳紹寬
1938年1月
陳紹寬將軍陳紹寬將軍
第一戰區
司令長官:程潛
作戰地區:平漢路方面
兵力:共轄25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2個騎兵師
第21集團軍 司令官商震,下轄:第32軍,騎兵第14旅
第1集團軍 司令官宋哲元,下轄:第53軍,第77軍,第181師,第17師,騎兵第3軍
第68軍(直屬),第92軍(直屬),第106師(直屬),第118師(直屬),新編第8師(直屬),新編第35師(直屬),騎兵第4師(直屬)
第二戰區
司令長官:閻錫山
作戰地區:山西方面
兵力:共轄27個步兵師,3個步兵旅,3個騎兵師
南路前敵總司令衛立煌,下轄:第3軍,第9軍,第14軍,第93軍,第15軍,第17軍,第19軍 ,第47軍,第61軍,第14軍團
北路前敵總司令傅作義,下轄:第35軍,新編第2師,騎兵第1軍,騎兵第2軍,
第18集團軍 總指揮朱德
第66師 (直屬),第71師(直屬),第33軍(直屬),第34軍(直屬)
第三戰區
司令長官:顧祝同
作戰地區:蘇浙方面
兵力:共轄24個步兵師,6個步兵旅
第10集團軍 司令官劉建緒,下轄:第28軍,第70軍,第79師,暫編第13旅
第19集團軍 司令官羅卓英,下轄:第4軍,第18軍,第79軍,第25軍,第73軍
第23集團軍 司令官唐式遵,下轄:第21軍
第28集團軍 司令官潘文華,下轄:第23軍
新編第4軍 軍長葉挺(直屬),獨立第6旅(直屬)
寧波守備 司令王皓南,轄第194師
溫台守備 司令徐旨乾,轄暫編第12旅
游擊總司令黃紹竑
第四戰區
司令長官:何應欽(兼)
作戰地區:兩廣方面
兵力:共轄9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
第12集團軍 司令官余漢謀,下轄:第62軍,第63軍,第64軍,第65軍,獨立第9旅,獨立第20旅
第8軍團 軍團長夏威
虎門要塞 司令陳策
第五戰區
司令長官:李宗仁
作戰地區:津浦線方面兵力:共轄27個步兵師,3個步兵旅
李宗仁李宗仁
第3集團軍 司令官于學忠,下轄:第51軍,第12軍,第55軍,第56軍
第11集團軍 司令官李品仙,下轄:第31軍
第21集團軍 司令官廖磊,下轄:第7軍,第48軍
第22集團軍 司令官鄧錫侯,下轄:第41軍,第45軍
第24集團軍 司令官顧祝同(兼),下轄:第57軍
第27集團軍 司令官楊森
第3軍團 軍團長龐炳勛
第59軍 軍長張自忠
第八戰區
司令長官:蔣介石(兼),副司令長官:朱紹良
作戰地區:甘寧青方面
兵力:共轄5個步兵師,4個步兵旅,5個騎兵師,4個騎兵旅
第17集團軍 司令官馬鴻逵,下轄:第81軍,第168師,騎兵第1旅,騎兵第10旅,寧夏警備第1旅,寧夏警備第2旅
第80軍 軍長孔令恂
第82軍 軍長馬步芳
騎兵第5軍 軍長馬步青
第191師 師長楊德亮
挺進軍 司令馬占山
武漢衛戍司令部
總司令:陳誠
兵力:共轄14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
第2軍,第49軍,第54軍,第60軍,第75軍,第13師,第57師,第77師,江防總司令劉興,海軍陸戰隊
西安行營
主任:蔣鼎文
兵力:共轄12個步兵師,4個步兵旅,3個騎兵師
第11軍團 軍團長毛炳文,下轄:第37軍 軍長毛炳文(兼),第43師 師長周祥初
第17軍團 軍團長胡宗南,下轄:第1軍胡宗南(兼),第8軍 軍長黃杰
第21軍團 軍團長鄧寶珊
第38軍 軍長孫蔚如
第46軍 軍長樊崧甫
第86師 師長高雙成
第165師 師長魯大昌
暫編騎兵第1師(直屬)
騎兵第6軍 軍長閻炳岳(直屬)
主任:陳儀
兵力:共轄2個步兵師,4個步兵旅
第75師 師長宋天才
第80師 師長陳琪
福建保全第1旅 旅長陳佩玉
福建保全第2旅 旅長李樹棠
福建保全第3旅 旅長趙琳
海軍陸戰隊第2旅
軍事委員會(軍委會)直轄兵團
兵力:共轄17個步兵師
第20軍團 軍團長湯恩伯,下轄:第13軍,第52軍,第85軍
第2集團軍 司令官孫連仲,下轄:第30軍,第42軍
第8集團軍 司令官張發奎,下轄:第36師,第50師,第92師,第93師,第167師
第26集團軍 司令官徐源泉,下轄:第10軍軍長,第87軍
1938年11月
第一戰區(轄區 豫省及安徽之一部)
司令長官衛立煌
第二戰區(轄區 山西及陝西之一部)
司令長官 閻錫山
第三戰區(轄區 蘇南皖南浙閩兩省)
司令長官顧祝同
第四戰區(轄區 兩廣方面)
司令長官張發奎
第五戰區(轄區皖西鄂北豫南方面)
司令長官 李宗仁
第八戰區(轄區 甘寧青及綏遠方面)
司令長官 朱紹良
第九戰區(轄區 贛省一部鄂南(長江以南)及湘省)
司令長官 陳 誠薛 岳(代)
第十戰區(轄區 陝西方面)
司令長官蔣鼎文
魯蘇戰區(轄區 蘇北及山東方面)
總司令于學忠
冀察戰區(轄區 冀察方面)
總司令鹿鐘麟

1939年4月(抗戰相持階段)

第一戰區(轄區:河南、安徽兩省北部,共12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1個騎兵師1個騎兵旅。)
司令長官:衛立煌
第二集團軍 總司令孫連仲
衛立煌衛立煌
第三集團軍 總司令孫桐萱
豫北自衛軍 總司令朱懷冰
第二戰區(轄區:山西全部、陝西東北部,共32個步兵師14個步兵旅5個騎兵師3個騎兵旅。)
司令長官:閻錫山
第十四集團軍 總司令 衛立煌(代);
第四集團軍 總司令孫蔚如
第五集團軍 總司令曾萬鐘
第六集團軍 總司令楊愛源
第七集團軍 總司令趙承綬
第八集團軍 總司令孫楚
第十三集團軍 總司令王靖國
第十八集團軍 總司令朱德
晉陝綏邊區軍 總司令鄧寶珊
戰區直轄部隊 總司令張勵生
第三戰區(轄區:浙江、福建全部,江蘇、安徽南部,共22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
司令長官:顧祝同
閩綏靖區兼第二十五集團軍 主任兼總司令陳儀
第十集團軍 總司令劉建緒
第三十二集團軍 總司令上官雲相
第二十三集團軍 總司令唐式遵
第四戰區(轄區:廣東、廣西全部,共18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
司令長官:蔣介石(兼),張發奎(代)
第十六集團軍 總司令夏威;
第十二集團軍 總司令余漢謀
第五戰區(轄區:安徽西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共28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1個騎兵旅。)
司令長官:李宗仁
第十一集團軍 總司令李品仙
第二十二集團軍 總司令孫震
第二十九集團軍 總司令王纘緒
第三十三集團軍 總司令張自忠
長江上游江防司令部 司令郭懺
戰區直轄部隊
第八戰區(轄區:綏遠、寧夏、甘肅、青海,共6個步兵師9個步兵旅4個騎兵師4個騎兵旅。)
司令長官:朱紹良
第十七集團軍 總司令馬鴻逵
傅作義部隊 總司令 傅作義;
東路部隊 總指揮魯大昌
第九戰區(轄區:湖北南部、江西西部、湖南全部,共52個步兵師。)
司令長官:陳誠
第一集團軍 總司令 盧漢;
第九集團軍 總司令 吳奇偉;
第十九集團軍 總司令 羅卓英;
第二十集團軍 總司令 商震;
第三十集團軍 總司令王陵基;
第三十一集團軍 總司令 湯恩伯;
湘鄂贛邊區游擊總指揮部 總指揮樊松甫
第十戰區(轄區:陝西,共9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1個騎兵師1個騎兵旅。)
司令長官:蔣鼎文
第三十四集團軍 總司令 蔣鼎文(兼);
蔣鼎文蔣鼎文
第十六軍總司令 夏威(1939年)
總司令 韋雲淞(1942年)
魯蘇戰區(轄區:江蘇北部、山東全部,共7個步兵師。)
總司令 于學忠
冀察戰區(轄區:河北、察哈爾,共5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
總司令 鹿鐘麟
軍事委員會(軍委會)直屬部隊:第一、五、三十一、三十六、七十一、九十九等軍。
重慶衛戌總司令部 總司令劉峙
(註:1940年7月,戰鬥序列再作調整,總計268個步兵師、44個步兵旅、12個騎兵師、8個騎兵旅)

1945年1月(抗戰反攻階段)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蔣介石;參謀總長 何應欽;副參謀總長程潛、白崇禧
第一戰區 司令長官 胡宗南(代)第四集團軍 總司令孫蔚如
胡宗南胡宗南
第二十八集團軍 總司令李仙洲
第三十一集團軍 總司令王仲廉
第三十四集團軍 總司令李文
第三十七集團軍 總司令丁德隆
商南指揮所 主任郭寄嶠
戰區直屬及特種部隊。
第二戰區 司令長官閻錫山
第六集團軍 總司令楊愛源
第七集團軍 總司令趙承綬
第八集團軍 總司令孫楚
第十三集團軍 總司令王靖國
第十八集團軍 總司令朱德
戰區直屬及特種部隊。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
第二十三集團軍 總司令唐式遵
第二十五集團軍 總司令李覺
第三十二集團軍 總司令李默庵
戰區直屬及特種部隊。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
第十六集團軍 總司令夏威;
第三十五集團軍 總司令鄧龍光
戰區直屬及特種部隊。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
第二集團軍 總司令劉汝明
第二十二集團軍 總司令孫震
戰區直屬及特種部隊。
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
第十集團軍 總司令王敬久
第二十六集團軍 總司令周碞宋肯堂
第三十三集團軍 總司令馮治安
長江上游江防軍 總司令吳奇偉
戰區直屬及特種部隊。
第七戰區司令長官 余漢謀
第十二集團軍 總司令 余漢謀;
戰區直屬及特種部隊。
第八戰區司令長官 朱紹良
第三集團軍 總司令趙壽山
第十七集團軍 總司令 馬鴻逵
第二十九集團軍 總司令李鐵軍
第四十集團軍 總司令 馬步芳
傅作義部隊 總司令 傅作義
晉陝綏邊區部隊 總司令鄧寶珊
戰區直屬及特種部隊。
第九戰區 司令長官 薛岳
第一集團軍 總司令孫渡(副);
第三十集團軍 總司令王陵基
戰區直屬及特種部隊。
第十戰區 司令長官李品仙
第二十一集團軍 總司令李品仙(兼);
第十五集團軍 總司令何柱國
第十九集團軍 總司令陳大慶
戰區直屬及特種部隊。
冀察戰區 總司令高樹勛新編第八軍
昆明行營 主任 龍雲
駐印軍總指揮 薩爾登 新編第一軍 直屬及特種部隊
重慶衛戌部隊總司令 劉峙 第十四軍等
軍事委員會(軍委會)直屬部隊第六十九、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九軍等。
綏靖部隊
川康邊防 總指揮劉文輝
川陝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潘文華
川康綏靖公署 主任鄧錫侯
廣西綏靖公署主任李宗仁
太原綏靖公署 主任 閻錫山
廣東綏靖公署 主任余漢謀
滇黔綏靖公署主任 龍雲
鄂陝甘邊區 總司令陳繼承
豫省警備司令部 總司令劉茂恩
中國陸軍總司令部 總司令 何應欽(兼) 直轄新編第六軍等
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
第十一集團軍 總司令王傑
第二十集團軍 總司令霍揆彰
遠征軍直轄及特種部隊
黔桂湘邊區總司令 湯恩伯
第十集團軍 總司令夏楚中
第二十四集團軍 總司令王耀武
直屬及特種部隊
滇越邊區 總司令 盧漢
第一集團軍 總司令 盧漢(兼)
第五集團軍 總司令杜聿明
第九集團軍 總司令關麟征
第二十七集團軍 總司令李玉堂
(上述部隊總計115個軍,含331個師、23個獨立旅)

1946年6月(抗戰勝利至解放戰爭前)

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 何應欽
白崇禧白崇禧
參謀總長 陳誠
陸軍總司令顧祝同
海軍總司令 陳誠(兼)
空軍總司令周至柔
聯合後勤總司令黃鎮球
東北行營 主任熊式輝
第一綏靖區 司令官孫渡
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石覺
第三綏靖區 司令官趙公武
第四綏靖區 司令官廖耀湘
冀東綏靖區 司令官牟庭芳
直屬新編第一軍
北平行營 主任李宗仁
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
第十二戰區 司令長官傅作義
徐州綏靖公署 主任薛岳
第一綏靖區司令官湯恩伯
第二綏靖區 司令官王耀武
第三綏靖區 司令官馮治安
第八綏靖區 司令官夏威
第二戰區 司令長官閻錫山
第六集團軍 總司令王靖國
第七集團軍 總司令趙承綬
第八集團軍 總司令孫楚
鄭州綏靖公署 主任劉峙
第一戰區 司令長官胡宗南
第三十一集團軍 總司令王仲廉
第三十七集團軍 總司令劉戡
第三十八集團軍 總司令董釗
第四綏靖區 司令官劉汝明
第五綏靖區 司令官孫震
西北行營 主任張治中
第三集團軍 總司令趙壽山
武漢行營 主任程潛
第六綏靖區 司令官周碞
第七綏靖區 司令官王陵基
第十集團軍 總司令歐震
第二十七集團軍 總司令李玉堂
廣州行營 主任張發奎
川黔湘綏靖公署 主任潘文華
川康綏靖公署 主任鄧錫侯
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司令陳儀
雲南警備總司令部 司令霍揆彰
重慶警備總司令部 司令孫元良
重慶行轅主任 何應欽,張群(代)
西昌行轅 主任賀國光
淞滬警備總司令部 司令李及蘭
京滬衛戌總司令部 司令 湯恩伯

武器裝備

武器最初主要來源於漢陽,廣東和太原的兵工廠。地方部隊的標準制式裝備主要是“漢陽造”,中央陸軍師通常配備的是中正式步槍捷克式輕機槍。對於大多數“德械師”,所用標準槍械有德國製造的7.92毫米格韋爾98和98K。標準的輕機槍是捷克7.92毫米布爾諾ZB26機槍本地仿製品。此外還有比利時和法國產輕機槍。省級部隊通常不配備任何機槍。重機槍主要是本地製造的24型水冷馬克沁機槍,這是中國人將MG08和M1917白朗寧機槍改為的8毫米毛瑟式機槍。每一個中央軍的營平均會得到一個重機槍(約三分之一的“德械師”有一半在抗戰中使用)。士官的標準武器是7.63毫米毛瑟C96半自動手槍,或全自動毛瑟M1932/M712機槍。這些全自動的機槍被用作衝鋒鎗的替代品(如MP 18),二戰結束時,中國軍隊內部步槍供不應求。在整個抗戰時期,特別是初期,國軍還廣泛用於繳獲的日本武器裝備用於補充。
隨著戰爭的持續一些精銳如中國遠征軍也租借美式武器。一般情況下省級陸軍師不具備任何火炮,一些中央軍師則配備了37毫米反坦克炮和迫擊炮。一些獨立旅和炮兵團裝備了博福斯72毫米L/14,或克虜伯72毫米L/29山炮,並有24萊茵金屬150毫米L/32SFH18榴彈炮(1934年收購)和24克虜伯150毫米L/30SFH18榴彈炮(1936年收購)。淞滬會戰期間,國軍和稅警團曾裝備德制一號坦克輕型坦克和CV-33超輕型坦克。後來,剩餘坦克加上幾百輛從蘇聯獲得的T-26和BT-5坦克被改編為200師。
長沙會戰時期使用的蘇制T26坦克長沙會戰時期使用的蘇制T26坦克

軍歌

黃埔軍歌

第一首校歌《陸軍軍官黨校校歌》
(1924年)
莘莘學子,親愛精誠,三民主義,是我革命先聲。
革命英雄,國民先鋒,再接再厲,繼續先烈成功。
同學同道,樂遵教導,終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灑花,以校作家,臥薪嘗膽,努力建設中華。
第二首校歌《中央軍事政治黨校校歌》
(1926年至今,陳祖康詞林慶梧曲)
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
主義須貫徹,紀律莫放鬆,預備作奮鬥的先鋒。
打條血路,引導被壓迫民眾,攜著手,向前進,路不遠,莫要驚。
親愛精誠,繼續永守。發揚吾校精神!發揚吾校精神!

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歌

風雲起,山河動,黃埔建軍聲勢雄,革命壯士矢精忠。
金戈鐵馬,百戰沙場,安內攘外作先鋒。
縱橫掃蕩,復興中華,所向無敵,立大功。
旌旗耀,金鼓響,龍騰虎躍軍威壯,忠誠精實風紀揚。
機動攻勢,勇敢沉著,奇襲主動智謀廣。
肝膽相照,團結自強,殲滅敵寇,凱歌唱。

國民革命軍空軍軍歌

凌雲御風去,報國把志伸,遨遊崑崙上空,俯瞰太平洋濱,看五嶽三江雄關要塞,美麗的錦繡河山,輝映著無敵機群。緬懷先烈莫辜負創業艱辛,發揚光大尤賴我空軍軍人!同志們,努力,努力,矢勇矢勤,國祚皇皇萬世榮。
盡瘁為空軍,報國把志伸,那怕風霜雨露,只信雙手萬能,看鐵翼蔽空馬達齊鳴,美麗的錦繡河山,輝映著無敵機群。我們要使技術發明日日新,我們要用血汗永固中華魂。同志們,努力,努力,同德同心,國祚皇皇萬世榮。

歷史評價

國民革命軍,在大革命和北伐戰爭時期是國民黨領導的革命軍隊,是推翻北洋軍閥反動統治的主要力量;新軍閥混戰中,國軍淪為國民黨各派系將領之間爭權奪利的工具,給人民帶來深重苦難;對日抗戰中,國軍作出巨大犧牲,是抗日戰爭中重要作戰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在編制上也是國民革命軍的一部分;在國共內戰中,由於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脫離民眾,以及其內部的派系分化和經濟崩潰,最終以失敗告終。
國民革命軍抗戰紀念徽章國民革命軍抗戰紀念徽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