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楨

張樹楨

張樹楨(1898-1937年),字啟大,又名樹一、峙軒。犧牲時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9軍72師416團團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樹楨
  • 民族:漢族
  • 逝世日期:1937年
  • 籍貫:河北省
人物生平,主要事跡,

人物生平

河北省河間市南留路人。他家是明、清兩代的鄉村富戶。他幼時在家念私塾,後到滄縣天主教會辦的學堂讀書。1919年8月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23年8月畢業後到晉軍服役。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等職。1937年,任國民黨陸軍第七十二師四一六團上校團長。“七七”事變後,奉命率部開赴懷來縣鎮邊城、橫嶺城、騾子圈一線,阻擊日軍。同年8月22日,騾子圈陣地失守。為奪回陣地,他當即率部馳援,與敵展開了白刃血戰。敵被趕出陣地,他腿受重傷,但拒不下火線,仍從容指揮部隊趕修工事,準備與敵拚搏。後日寇集中優勢兵力,再次衝上我軍陣地。他又親率官兵頑強拚殺,寧死不退。終與所率官兵全體殉國。國民政府追贈陸軍少將。年三十九。

主要事跡

張樹楨早年投身軍旅,一直在晉軍中服役,以其勇猛善戰,為人俠義而受上峰及部下的喜愛和擁戴。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等職,1937年,張樹楨擔任陸軍第七十二師第四一六團上校團長,在陳長捷(七十二師師長)將軍屬下供職。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北平近郊盧溝橋挑起武裝衝突,第二十九軍奮起反抗日軍侵略,全國抗日軍民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決心與日軍作戰到底。不久,國民政府為支持第二十九軍抗日,命令中央軍及附近中國各抗日軍隊向北平推進。湯恩伯將軍的第十三軍沿平綏路東運,占據了北平西北要點南口,張樹楨部也隨第七十二師師長陳長捷將軍奉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命令從晉北一線推進到懷來縣鎮邊城,以屏障南口側翼,阻擊日軍沿平綏路西進。
瘋狂的日軍主力部隊在七月二十八日占領平、津兩市後,分兵數路西進、南下,妄圖排除南口一線我軍對北平及平綏路的威脅,並進而打開通往山西腹及綏遠的通道。
8月7日,日軍主力在空中和地面炮火的掩護下,向南口我軍陣地發起了猛烈的攻擊,雙方經過激烈的戰鬥,日軍突破我右翼陣地,進抵鎮邊城、橫嶺城、騾子圈一線。張樹楨奉命率部增援,阻擊日軍前進。
8月21日。敵我雙方在騾子圈一線展開了激烈的戰鬥。這一戰鬥地區是平西的崇山峻岭。騾子圈又為群山之首,鎮邊城、橫嶺城都是古代屯兵要地,築有堅固的城牆,互有崎嶇的小路相連,南達南口重鎮,拊北平之背,北通懷來,扼平綏路之喉。圍繞著這一兵家要地和諸制高點。雙方軍隊拚死血戰,我軍憑藉有利地形,用劣勢裝備頑強阻擊日軍。但日軍憑藉優勢兵力進攻,使我軍造成重大傷亡。
22日,我軍第四師騾子圈陣地失守。張樹楨聞聽訊息,心急如焚,當即率領部隊馳援。他率先冒著敵人炮火,衝上陣地,展開了白刃血戰。敵人被趕下了陣地,張樹楨腿部也負了重傷,但他拒不下火線,仍從容指揮部隊趕修工事,作好與敵拚搏的準備。半夜,日寇集中優勢兵力,在密集炮火的掩護下,衝上我軍陣地,雙方混成一團。張樹楨率全團官兵寧死不退,在與日軍的戰鬥中壯烈犧牲。
黃樓窪西南有一山名叫張樹楨高地,是為紀念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的原國民黨陸軍第七十二師第四一六團少將團長張樹楨將軍而命名的。張樹楨犧牲後,國民政府追贈其為陸軍少將。
黃樓窪,位於北京市延慶東南方向,懷柔與昌平交界處,海拔1439米,屬長峪城下七隘口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