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義(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和新中國領導人之一)

傅作義(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和新中國領導人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傅作義(1895年6月27日-1974年4月19日),字宜生,山西榮河(今山西省臨猗縣孫吉鎮安昌村)人,國民革命軍將領。是一位抗日名將、追求進步的國民黨員。

1910年入太原陸軍國小。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15年入保定軍校第五期步兵科學習。1924年後,任晉軍第四旅第八團團長,第四師師長。1927年參加北伐戰爭。次年任第三集團軍第五軍團總指揮兼天津警備司令。1930年參加中原大戰,失敗後進駐綏遠。1931年任晉綏軍第35軍軍長、綏遠省政府主席等職。

1936年11月初,發起百靈廟戰役並肅清了綏遠境內的偽軍,挫敗日軍西侵綏遠的陰謀。抗日戰爭時期,歷任第七集團軍總司令。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剿總"司令。1949年1月促成北京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貴歷史建築完好地得到保存,200萬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財產免遭兵燹。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水利部、水利電力部部長,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任水利部(後來的水利電力部)部長長達22年之久,為新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74年4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基本介紹

  • 本名:傅作義
  • 別稱:傅宜生
  • 字號:宜生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山西省榮河縣
  • 出生時間:1895年6月27日
  • 去世時間:1974年4月19日
  • 主要成就:促成北平(北京)和平解放解放後擔任水利部長二十二年綏遠抗日
  • 其它職銜::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 畢業院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5年)
  • 國    籍::中國
  • 職    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水利部長
  • 信    仰::三民主義
  • 軍    銜::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人物生平,抗戰之前,抗日時期,解放戰爭,建國以後,主要榮譽,人際關係,人物軼事,人物紀念,作義中學,傅作義故居,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抗戰之前

早年經歷
1895年6月27日(農曆5月5日午時)出生於山西省運城市榮河縣(今臨猗縣孫吉鎮)安昌村。
1905年,入榮河縣立國小堂,各門功課考試成績均名列前茅。1908年入運城河東中學堂。
1910年,考入太原陸軍國小,受到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是年10月,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太原回響起義,傅擔任起義軍學生排排長,隨起義軍總司令姚以價赴娘子關抵禦清兵。
1912年,傅作義由太原陸軍國小保送入北京清河鎮第一陸軍中學,除學習軍事課程外,對歷史上的著名戰役,如晉楚城濮之戰、楚漢城皋之戰、孫曹赤壁之戰等,產生濃厚興趣。
1915年,傅以優異成績畢業,升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五期步兵科。所有步兵四大教程及射擊、馬術等,考試成績均優。
參加晉軍
1918年9月,傅作義從保定軍校畢業,回到山西,參加閻錫山的晉軍,任山西陸軍第1混成旅(旅長商震)第1團(獨立炮兵第10團,團長蔡榮壽)少尉見習官。
1919年1月,調升步兵第10團(團長蔡榮壽)中尉排長。11月升任第2營上尉營。
1921年3月,升任第10團少校團副兼技術隊隊長。
1922年,升任少校團副兼團技術隊隊長,負責全團技術訓練。1923年任營長,經常把自己的薪金補貼在練兵上,得到官兵的信賴。
1924年8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閻錫山配合直系,率晉軍攻占石家莊。傅作義營擔任警戒任務,表現出色,得到晉軍前敵總指揮張培梅的嘉許,力保其升任第4旅第8 團團長。10月,直軍將領馮玉祥聯合胡景翼孫岳等發動北京政變,所部改組為國民軍
1925年1月,調升第4旅(旅長謝濂)第8團上校團長。
1926年9月,升任第2師(師長孔繁蔚)第4旅(轄兩團)少將旅長。12月第4旅擴編為第4師(轄一旅一團),升任中將師長。
1927年1月,直奉聯合晉軍進攻國民軍。平綏鐵路上的天鎮,是國民軍的必經之路。晉軍派傅作義第8團駐守天鎮阻國民軍宋哲元部歷時三個月的攻城,未能將天鎮攻下,由此顯露了傅作義守城的才能,戰後被擢升為第4旅旅長,旋又升第4師中將師長。
1928年南北統一。傅作義則率第4師附炮兵團奔襲涿州。10月初,傅作義利用奉軍換防之機,從太原深入奉軍腹地,一舉占取涿州,造成對奉軍的致命威脅。可是晉軍各主力部隊迭告失利,紛紛撤離京漢、京綏兩鐵路線,涿州成為孤懸於奉軍包圍中的唯一據點。傅作義只得採取固守待援之策。傅作義以不足萬人的無援之師,死守涿州達百日之久。閻錫山鑒於死守涿州已無意義,在各界勸和聲中,遂授意傅作義與奉軍停戰議和。經過往返折衷,談判告成。12月30日,傅通電宣布:“停止軍事行動,將所部挺進軍改為國防軍,不再參加內亂”(《國聞周報》第五卷第二期)。1928年1月12日,第4師殘部7000人出城接受奉軍改編。
涿州之戰是我國近代軍事史上城市攻防戰中著名一役。它雖然是一場軍閥混戰,傅軍也迫於客觀形勢接受改編,但傅作義能攻善守的軍事才幹卻得到軍事界的公認,由此使他一舉成名。
中原大戰
涿州戰役後,傅作義在保定被張學良軟禁,1928年4月25日經友人侯少白、崔笑如等幫助,潛逃天津。同年6月4日,國民黨蔣、馮、閻、桂四大派系聯合“北伐”告勝,南京國民政府特任閻錫山為京津衛戍總司令。8月,閻任命傅作義為國民革命軍第5軍團總指揮兼天津警備司令。
傅作義傅作義
1929年6月,升任第16路軍(轄第16軍、第17軍、第43師)中將總指揮兼第43師師長。
1930年4月,第43師擴編為第10軍(轄三師),升任第3方面軍(總司令閻錫山)第2路軍(轄第4軍、第8軍、第9軍、第10軍)上將總指揮兼第10軍軍長。
1930年5月,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傅作義被任為晉軍第3集團軍第10軍軍長,負責指揮津浦線北段戰事。6月25日率部進占濟南,兼任濟南行營主任,所部繼續南下兗州、曲阜一線。中原大戰以蔣介石勝利宣告結束,張學良得以接管華北,共節制晉綏軍。年底,傅作義率部移防綏遠。
1931年1月16日,因反蔣失敗,第10軍縮編為東北邊防軍第10師(轄兩旅),降任東北邊防軍第7軍(轄兩師)上將軍長兼第10師師長。6月17日邊7軍改稱第35軍,邊10師改稱第73師,改任第35軍(轄第72師、第73師)上將軍長兼第73師(轄兩旅)師長。8月18日代理綏遠省政府主席。12月28日實任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全司令部司令。

抗日時期

積極抗日
傅作義傅作義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9月28日,傅作義與宋哲元等50餘名北方將領聯名通電,“呼籲全國各方團結一致,同舟共濟,群策群力,共同奮鬥”。
1933年1月3日,日軍侵占山海關,揭開長城抗戰的序幕。1月5日,傅作義分電閻錫山、張學良、蔣介石請纓抗日。15日,以綏遠省主席名義發表《告全省民眾書》,號召全省同胞“奮起救國禦侮”。25日,奉命率部由綏遠出師東進,開赴抗日前線。2月上旬,傅部在張家口編組為第7軍團,傅作義任總指揮,35軍的番號暫改為59軍。5月22日,以第8師團西義一部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向傅部陣地進攻。傅作義親臨指揮,全體官兵抱定有我無敵,有敵無我的犧牲精神,英勇抵抗。然而,正當傅軍痛擊頑敵,英勇苦戰時,23日晚黃郛在北平接受日方的停戰條件。何應欽隨即令傅部停止戰鬥,撤出陣地。傅作義接到停戰撤退命令,無比憤慨,質問說:“怎么抗日還有罪?”堅持“只有日方先撤,我們才能撤,否則我們決不後撤。”經交涉雙方同時後撤,傅才忿然下令撤兵。長城抗戰的最後一戰,就這樣宣告結束。該戰役擊斃日軍246名,中國官兵陣亡367人,傷484人。傅作義對陣亡官兵極感悲痛,後來特地派員將殉國官兵的遺骸護運回歸綏(今呼和浩特市),安葬在大青山下,建立紀念碑,並將烈士名字刻於碑上,以寄哀念。
1935年4月3日,敘任陸軍二級上將。6月27日獲頒二等寶鼎勳章。
傅作義在綏西、五原抗戰期間傅作義在綏西、五原抗戰期間
1936年4月,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板垣征四郎公然竄到歸綏,活動傅作義主持華北親日政權。面對日軍在綏遠的侵略、誘降活動和德王分裂祖國、叛國投敵的行徑,傅作義怒不可遏。是年10月,傅到洛陽見蔣介石,堅決要求反擊日軍和蒙奸,以伸張民族正義。蔣介石要傅以忍讓為主,非不得已時,不可輕易對日作戰。當得知德王在日軍指揮下,準備分三路大舉進犯綏遠的訊息後,傅認為到了“不得已時”,11月8日晚秘密召開營以上軍官會議,進行軍事部署。會上,傅對大家說:“日寇占我察北,又犯我綏東、綏遠,是我全軍將士的恥辱。愛國軍人守土有責,我們一定要打!”“岳武穆38歲壯烈殉國,我已過了38歲,為抗日死而無怨。”
11月15日清晨6時許,日本駐蒙古軍政府特務機關長田中隆吉指揮5000餘兵力,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三路向紅格爾圖發起猛攻。傅作義親臨集寧前線指揮,命令部隊星夜奔襲,出敵不意,抄襲敵後。日偽軍猝不及防,至18日上午7時許,全線潰退。紅格爾圖戰鬥以我全勝告捷。
傅作義(右一)與周恩來傅作義(右一)與周恩來
1936年12月4日,傅軍擊退敵人反撲後,乘勝收復了百靈廟以東另一戰略要點大廟。至此,綏遠抗戰勝利結束。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南京國民政府任命閻錫山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統領晉綏抗日軍事全權。晉綏軍共編第6、第7兩個集團軍,傅作義任第7集團軍總司令。8月,傅率部參加平綏路東段作戰。由於第68軍軍長劉汝明作戰不力,加之傅部動作遲緩,未能給在南口居庸關延慶、懷來一線的湯恩伯部有力支援,平綏路東段各據點於8月下旬相繼失守。9月,日軍板垣第5師團由宣化南下攻取廣靈,傅奉命在雁門關布防。日軍以雁門易守難攻,傾主力向平型關進攻,傅部奉命馳赴平型關接替第6集團軍。當日軍向傅部猛攻時,適八路軍115師伏擊板垣師團預備隊和輜重隊,殲敵千餘人,給傅部以有力支援。日軍在平型關受挫後,由東條英機察哈爾派遣兵團突破茹越口。傅向閻錫山建議由晉軍主力圍殲孤軍深入的東條部,然後向板垣師團反攻。閻為保存晉軍實力,拒絕採納,致使東條部占領繁峙縣砂河鎮,拊平型關我軍側背。9月底,傅部被迫向五台山代縣渦陽轉移,旋奉命開赴忻口地區禦敵。10月,忻口會戰開始。傅作義指揮董其武218旅夜襲敵板垣司令部前線指揮所,並派部救援友軍。忻口會戰延續到10月下旬,歷時23天,敵人遭受重創,被阻於忻口不能前進。此時,娘子關失守,太原告急,傅部奉命向太原集結。
1937年11月2日,閻錫山召集高級將領軍事會議,提出保衛太原,依城野戰的計畫。實際上,閻為保存自己的實力,已將晉軍主力調往臨汾等地,因此對於“保衛太原”,晉軍將領個個緘默不語。傅作義雖知其不可為,但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挺身而出,毅然請命。11月3日兼任太原守備司令部司令。
當時,傅部主力不過兩個旅,雖訓練有素,有一定的實戰經驗,但幾個月來的南北轉戰,傷亡過半。倉促中擴充了部分新兵,又缺乏訓練。6日,日軍第5師團開始進攻太原城郊,駐防城外的軍隊紛紛潰退,倚城野戰計畫完全落空,傅部陷於獨守孤城之境。7日,晉北和晉東的日軍會合,在數十架飛機和數百門大炮及坦克掩護下,連續攻城。傅作義下定捨身報國的決心,激勵部下英勇殺敵。並給榮河老家寫信,表示”只要一息尚存,誓與日寇血戰到底,為國捐軀,義無反顧”。並以“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告慰國人和家人。
在傅作義誓死如歸的精神鼓舞下,全軍將士鹹抱決心,奮勇抗敵。8日敵突入城內,展開激烈巷戰。黃昏後,接蔣介石撤退電令,傅作義率部突圍,撤至石樓一帶。太原守城之戰,掩護了衛立煌孫連仲王靖國陳長捷等部安全轉移。日軍雖侵占了太原,但也死傷慘重,無力繼續南犯。
1937年12月,傅作義升任第2戰區北路軍總司令部(轄第35軍、綏遠省游擊軍)上將總司令兼第35軍(轄第73師、第101師)軍長。
與共相處
1937年底,傅作義受任第2戰區北路軍總司令,所部35軍擴編為二師一旅,移防晉西北柳林鎮,整軍經武,以待再戰。此時,傅部駐防區和陝北區八路軍120師賀龍部隔河相望,雙方信使往來不斷。交換情報,建立聯防。傅作義贊成共產黨的全民抗戰的主張,讚賞許多共產黨員的品格和才華,對周恩來十分信服,多次拜會過毛澤東主席,並同王若飛南漢宸等結為知友。後來傅部移駐河曲,還邀請八路軍程子華、南漢宸及犧盟會的續範亭等舉行會談和聚餐,交流整軍抗戰的經驗。毛澤東主席贈送他政治書籍和論述抗戰的著作,對傅部爾後的整軍抗戰起了積極的影響。通過120師政委關向應、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的幫助,延安陝北公學和抗大向35軍輸送了大批優秀學員,使傅部的抗日力量得到充實。
1938年初,傅作義建立了北路軍政治工作委員會,自兼主任。總部設立政治指導室,指派周北峰為委員兼秘書,軍隊各級相應設立政治工作機構,其中許多負責人由延安派遣的幹部擔任。傅還制定了《北路軍政治工作守則》,規定廢除打罵士兵;實行經濟公開;活躍士兵文化生活;幫助勞苦百姓,提倡軍民合作;實行軍政統一等等;制定了《十項紀律》,對行軍、宿營、作戰等方面的民眾紀律作了具體規定。這些做法,密切了軍民關係,受到老百姓的稱讚,顯示了國共合作,團結抗戰的氣氛。但卻遭到閻錫山的忌恨,攻擊傅“把部隊帶赤化了”,“35軍已成為七路半了”。並密電蔣介石,提出要將傅作義撤換。
時年12月,南京國民政府任命傅作義為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二戰區北路軍總司令,傅從此擺脫了閻錫山的控制,返回綏遠。他設長官部於五原,積極整飭軍、政,除設立“動員委員會”,改組省政府外,1939年5月在百川堡親自舉辦“抗戰建國討論會”(簡稱“抗建會”),輪訓各級軍政幹部。參加人員有國民黨員、共產黨員和無黨派人士。先後舉辦五期,歷時3月有餘,對促進軍政密切配合,壯大抗戰力量起了積極作用。但也因此引起國民黨當局的責難,派中央監察委員姚大海從重慶到百川堡,以“考察”為名,要傅排除共產黨。傅作義出於無奈,只得將各軍政機構中大部分共產黨員送回延安。
五原大捷
1939年12月,日軍南犯長沙,為牽制和吸引華北日軍兵力於塞北,傅作義主動請戰,於19日夜,以35軍為主力,配以騎7師,長途奔襲敵之重要戰略據點——包頭。大同各地日軍調集重兵反撲。傅部完成牽制任務後撤回河套防區。此役往返行程近千里,歷時半月,殲滅包頭守敵兩個團及援敵300至400人,毀敵坦克4輛。汽車60餘輛。
1940年春,日軍狂言“膺懲傅作義”,從平綏、同蒲沿線抽調三萬餘人,汽車千餘輛,由黑田重德師團長指揮,向綏西河套地區瘋狂進犯。2月3日,侵占五原。傅作義又趁敵主力東撤後,於3月20日夜率部對盤踞五原之敵發起猛攻,血戰兩晝夜,收復五原。此役擊斃水川一夫中將,大橋少佐等日軍300餘,全殲以桑原為首的特務機關,俘淺治慶太郎等50餘人,殲滅王英偽軍兩個師,獲戰利品甚多。血戰中,傅部也遭到重大犧牲,有的連剩下不到10人,營、連、排長傷亡過半。至此,連續150餘天的奇襲包頭、會戰綏西、收復五原三戰役,以五原大捷告終。五原大捷創國民黨戰區收復失地之先例。各黨派團體紛紛發電祝賀,各大報刊發表文章,交相稱讚。
1940年4月5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致電傅作義嘉勉並為請勛。4月17日,國民政府繼蔣介石之後,將第二枚最高榮譽獎章“國光勳章”授予傅。但傅作義認為,“五原大捷,乃所部全體官兵艱苦抗戰,奮勇抗戰的功績,個人不應領此勛獎”,而加以拒絕。
主政綏遠
1940年4月,傅作義患傷寒病赴重慶醫治。7月返回陝壩,為實現“政治民主、經濟平等、言論自由”,著手對綏省政治、經濟進行若干改革。
傅作義將軍傅作義將軍
傅作義自1931年接任綏遠省主席後,便向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提出“移民、實邊、發展生產、鞏固國防”案,並勵精圖治,整軍經武,消解匪患,整頓稅收、金融,疏浚河渠,發展工農業生產。1935年4月被南京國民政府授予二級陸軍上將。至1937年,七七抗戰時,綏遠省社會基本安定,經濟有一定程度的恢復,財政稅收增加,庫存現金84萬元,白銀210萬兩,部隊的裝備和給養也有了改善,為綏遠抗戰準備了條件。
1942年5月4日,傅作義召集軍政高級幹部會,頒發職官十二戒條,規定:“絕不貪污腐化”,“絕不吸食鴉片煙、賭博”,“絕不蒙上欺下、弄權欺世”,“絕不接受人民下級饋贈”,“絕不與商人來往、不兼營商業”等等,違者給以懲罰。
1943年,傅作義提出“治軍治水並重”的口號,發放農田水利貸款,大興水利。長官都成立了水利指揮部,統一調配軍工、民工。軍工所修乾渠達1700里,支渠超過1萬里,水澆地面積達1000萬畝以上,一時有“塞上江南”的美稱。
1945年夏,傅作義請黃河水利委員會測量隊到河套,進行從寧夏石嘴山到後套的黃河流速、降波、河床變遷等一系列勘察。積累了珍貴的治理黃河的第一手資料。
傅作義主政綏遠幾年間,凡到過河套地區的人,都有耳目一新之感。這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確是絕無僅有的業績。

解放戰爭

配合蔣介石內戰
1945年5月,傅作義赴重慶參加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委員,並升任第12戰區司令長官。
1945年早在8月11日,傅作義接受蔣介石東進受降命令,即宣布就任第12戰區司令長官,成立12戰區“復員委員會”,自兼主任,下設綏蒙、天津、東北三個組。15日,分兵綏遠、察哈爾熱河,搶占已被八路軍解放的縣城。
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9月下旬,北平行轅集中第11戰區孫連仲部、第12戰區傅作義部,共11個整編師7萬人,從東西兩面沿平綏路向張家口進攻,東北保全長官部一部兵力配合進出赤峰附近,以圖將我活動於該地區的解放軍圍殲。我軍在組織張家口保衛戰中,由於判斷失誤,將主力置於平綏線東段,傅部得以乘隙襲占張北,直逼張家口。10月11日,傅作義占取張家口,並受到蔣介石的特別嘉獎。
同周恩來、張治中、屈武商的合影同周恩來、張治中、屈武商的合影
1947年1月,12戰區改組為張垣綏靖公署,傅作義任主任,所部以35軍為基幹擴編成三個軍,同時成立獨立師、騎兵部隊和地方保全旅、團、隊等,以加強軍事實力。12月2日,國民黨政府明令撤銷北平行轅,及張垣、保定兩個綏靖公署,成立華北“剿匪”總司令部,任傅作義為總司令。
傅就任華北“剿總”後,採用分區防禦方針,集中主要兵力維護各戰略要點,以確保平津保三角地區。是年底,晉察冀野戰軍為配合東北民主聯軍的冬季攻勢,達到逐步擊破傅軍平津保三角地區的防禦,以部分兵力攻淶水。傅令35軍主力南下增援,1948年1月中旬,新編第32師在淶水以東山地被我殲滅7000餘人,新32師師長李銘鼎被擊斃,軍長魯英麟高碑店自殺。35軍是傅作義多年經營的嫡系,魯英麟是他在保定軍校五期的同學,抗戰時期的參謀長。
在1948年新華社公布的43名戰犯中,傅作義名列第31。
1948年10月下旬,解放軍在錦州、長春取得節節勝利,華北解放軍開赴山西、內蒙作戰,冀中解放區兵力空虛,蔣介石見有機可乘,特飛北平,令傅作義組織精銳部隊突襲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並炸毀石門。傅作義接受任務後,命令鄂友三的整編騎兵十二旅和鄭廷鋒的九十四軍組成突襲部隊,向石門地區挺進。11月初,遼瀋戰役勝利結束,解放軍的戰略決戰方向迅速移向華北戰場。
1948年11月4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最高軍事會議,許傅作義以東南行政長官職務。傅作義則提出“堅守華北是全局,退守東南是偏安”,表示要堅守平津,確保海口。回到北平,他錯誤估計東北野戰軍至少需要三個月以後才能入關作戰,便採取了暫守平津,保持海口,擴充實力,以觀時局變化的方針,將其所轄四個兵團,12個軍約55萬人,收縮在以平津為中心,東起北寧線的唐山,西至平綏線的張家口長達千里的鐵路線上,成一字長蛇陣,並把北平、張家口、津沽劃為三個防區,構築碉堡群和城防工事。在兵力配置上,將本系軍隊置於平綏線,為退守西北邊陲留下後路;將中央軍置於北寧線,保障海上南撤和抵禦東北野戰軍南下。但同時,傅也為自己留下了走和平道路的餘地。
促成北平和平解放
毛主席給傅宜生等親筆公函毛主席給傅宜生等親筆公函
1948年11月,中共早期黨員、曾任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農工民主黨前身)中央常委、組織委員會書記的彭澤湘,受民革主席李濟深 北平首任市長何其鞏余心清委託,專程從香港再赴北平,對傅作義展開工作,希望爭取傅起義,和平交出北平政權。
1948年11月29日,華北野戰軍楊成武兵團迅速包圍張家口。傅作義為保住西撤的通道,令35軍三個師增援張家口。12 月上旬,傅發覺東北野戰軍入關,急調天津附近的八個師到北平附近布防。令35軍從張家口突圍回防北平。35軍突圍後,即被華北野戰軍包圍在新保全。至此,傅部西撤道路被完全切斷。
彭澤湘抓緊將中共中央贊成和談的信息迅速轉告傅作義,並進一步通過傅的長女、地下共產黨員傅冬菊等做傅的工作,隨時注意和關心他的思想變化;同時發動進步人士開展了和平解放北平運動。不久,傅即派出他的正式代表崔載之攜電台赴解放區與中共有關方面談判。
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爭取和各方面的推動下,傅作義終於下定決心,準備邁出和平起義的關鍵一步。自北平被圍後,蔣介石派軍令部長徐永昌赴北平要傅率部分兩路南撤,一路自海路由新港撤青島,一路由陸路經河北到青島。傅作義以實際形勢已不能作到為由拒絕。之後,蔣估計傅可能已與中共方面和談,又接連派鄭介民(國防部次長、軍統頭目)和蔣緯國到北平活動,蔣介石交蔣緯國帶給傅的親筆信中,還以“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為詞,表示對傅格外倚重,要他率部突圍。傅均以“堅守北平”加以回絕。與此同時,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也竄到北平,表示如傅撤退,美海軍可在沿海進行援助。
12月28日,傅作義派專機到包頭將鄧寶珊接到北平。鄧是傅十分信賴的朋友,又與中國共產黨長期保持著友誼。鄧寶珊到北平後,二人頻繁地進行交談。此時傅派出少將處長周北峰、民盟成員張東蓀與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再次談判,並草簽了“會談紀要”。傅對是否接受正有所猶豫時,經與鄧寶珊推心置腹的交談,消除了思想上的疑慮,毅然決定派鄧寶珊作為他的全權代表,再次出城談判。
1949年1月14日,鄧寶珊由周北峰陪同,在通縣馬各莊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招待所與林彪羅榮桓聶榮臻正式會談,原擬談判內容包括平、津、塘、綏四地實行和平解放。是日,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已下對天津總攻令,當晚天津解放。中共中央指示綏遠問題留待以後解決。為此,雙方就北平和平解放問題達成了協定。21日,傅作義召集華北“剿總”高級將領會議,宣布北平城內的國民黨守軍接受和平改編,並頒布《關於全部守城部隊開出城外聽候改編的通告》。
1949年1月21日,徐永昌奉蔣介石之命飛抵北平東單機場,隨後到中南海居仁堂與傅作義、鄧寶珊會晤,傳達蔣中正意旨,傅作義答覆很不明確,而且未向徐永昌透露自己已經和中共達成和平協定。此後,在軍事上,傅作義提出華北剿匪總司令部取消,兵團、軍、師一律不動的整編方案,最終未被中共接受,中共對傅作義部實行了打散合編的整編方案。在政治上,傅作義抓住《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定》中“雙方派員成立聯合辦事機構,處理有關軍政事宜”以及企業、銀行、學校等聽候“聯合辦事機構處理”的條款,力求將這一所謂“聯合辦事機構”變成自己與中共分享權力的政權。在該協定簽訂前,毛澤東已於1月15日致電林彪等人指出:“北平城內成立聯合機構一點,似乎仍有和我分享政權之意。”
1949年1月22日,傅作義部按照和平協定開始撤離北平。傅作義正式宣布《關於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定》公告。同日,北平城內的20餘萬國民黨軍移出城外,開至指定地點聽候改編。
1949年1月29日,北平聯合辦事處召開籌備會議,中共代表葉劍英徑直對傅作義方面代表郭宗汾說:“此機構是在前線司令部指揮下的工作機關,不是政權機關。”為此,在葉劍英建議下,該機構名稱確定為“北平聯合接交辦事處”。加上“接交”二字,最終從形式及性質上否定了傅作義的任何分權企圖。傅作義在軍事及政治上的謀劃均迅速遭到挫折。
1949年1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舉行正式的入城儀式,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促成綏遠起義
1949年2月22日至2月24日,傅作義、鄧寶珊與顏惠慶邵力子章士釗等人赴西柏坡,受到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接見。傅作義、鄧寶珊此行與中共方面商談了綏遠問題。當時綏遠尚在傅作義部下董其武手中,名義上仍受國民政府節制。
此後,廣州的中華民國政府積極拉攏綏遠方面。綏遠一直處於政治上在國共之間不明朗的狀態。7月14日,傅作義在呈毛澤東的上書中,稱蔣介石、閻錫山賣國,幻想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濫炸人民、封鎖海口,沒有希望。8月28日,傅作義、鄧寶珊等人從北平返回綏遠,以完成綏遠起義。但傅作義也邀請徐永昌來綏遠會面。9月17日,徐永昌、馬鴻賓一行飛抵包頭,傅作義、鄧寶珊、董其武、孫蘭峰等人到機場迎接。
1949年9月18日,綏遠起義通電的簽字儀式舉行,宣布綏遠和平解放。與此同時,傅作義會見徐永昌,徐永昌企圖策反傅作義。
1949年9月19日下午四時許,傅作義召集幹部開會,宣布發出通電,“祝賀起義勝利”。

建國以後

綏遠起義後,傅作義回到北平,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1949年10月1日,他以新中國領導人的身份,參加開國盛典。19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他為軍事委員會委員,並根據他本人的願望,任命為水利部(後為水利電力部)部長。12月,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軍委又分別任命他為綏遠軍政委員會主席,綏遠省軍區司令員。
1950年,美帝國主義發動侵朝戰爭,傅作義上書毛主席,積極主張抗美援朝,並建議調原綏遠起義部隊赴朝參戰。
1951年8月,綏遠省軍區改稱綏遠軍區,仍兼任司令員。
1952年8月8日,綏遠軍區併入蒙綏軍區,辭去軍區司令員兼職。
1954年6月18日,綏遠軍政委員會撤消,被免去兼職。9月29日派任國防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兼國務院水利部部長。10月當選全國政協(主席周恩來)常務委員。同年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傅作義從1954年起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以後連任。
1957年5月24日,兼任國務院水土保持委員會(主任陳正人)副主任委員。
1958年2月11日,水利部併入水利電力部,仍任部長。
1959年,任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委。
1961年8月28日,水土保持委員會撤消,被免去兼職。
1963年傅作義與蔣介石暗中聯繫,蔣介石在1963年8月9日的日記中寫道:“傅逆作義特以專人帶來其親筆書‘悉貢所能’四字。密告於余,但其並未具名,其字確是真筆,可知匪共內部已至崩潰在即,有不可想像之勢,否則此種投機分子,絕不敢出此也。”
1965年1月,當選全國第四屆政協副主席。
1972年10月17日,因病辭去部長職務。
1972年2月25日,他出席美國總統尼克森舉行的告別宴會後,當晚致函尼克森,稱美國必須尊重中國的主權,放棄支持台灣的錯誤態度。
1974年4月19日,傅作義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主要榮譽

1935年4月3日,敘任陸軍二級上將。6月27日獲頒二等寶鼎勳章。
1936年1月1日,獲頒二等雲麾勳章。7月9日獲頒國民革命軍誓師十周年紀勳章。11月12日晉頒一等雲麾勳章。
1937年3月13日,晉頒一等寶鼎勳章
1938年5月10日,獲頒三等采玉勳章。
1940年4月17日,獲頒青天白日勳章
1944年1月1日,獲頒二等景星勳章
1945年10月10日,獲頒勝利勳章。12月20日獲頒忠勤勳章
1946年1月1日,晉頒一等景星勳章。12月26日獲頒國光勳章
1948年1月1日,獲頒河圖勳章
1949年1月1日,獲頒一等卿雲勳章
1955年9月27日,為褒獎他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的貢獻,毛澤東主席親自授予他一級解放勳章

人際關係

傅作義父親:傅慶泰,往返運煤於西安、潼關之間,得利甚厚,家境殷實。設立若干商號,榮河縣有名的富戶。
弟弟:傅作恭,1920年農曆3月15日生於山西榮河縣安昌村老家。成年後考入南京金陵大學園藝專業就讀。抗日戰爭時期在成都金陵大學就讀。1950年到甘肅被任命為甘肅省林業廳造林科科長。1957年受“反右”衝擊,被打成資產階級知識份子、反動學術權威、極右分子,開除公職,送到河西走廊的夾邊溝進行勞動改造。1960年在三年大饑荒災害中死於饑荒。
妻子:劉芸生,與傅作義育有兩女一子。
大女兒:傅冬(原名傅冬菊),1941年在重慶加入中共領導的進步青年組織號角社,平津戰役期間,傅冬菊工作在傅作義身邊,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貢獻。
兒子:傅恆
小女兒:傅克誠,1935年4月生,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市政協常委、上海大學教授、東京大學工學博士、建築學及建築設計專家、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傅將軍在老家還有很多親人,不過都是表親的,基本上都從事教育事業。

人物軼事

傅作義早年因遠離家鄉,耗費較大,又不注意節省,向人借了20兩銀子。寒假回到家中,父親沒有責備,只帶他到黃河邊,讓他脫掉鞋襪,一同跳入水中,然後對他說:“我的錢是這樣掙來的。”傅深感內疚,自此一生崇尚簡樸,人稱“布衣將軍”。

人物紀念

作義中學

1998-1999年,傅將軍其女傅冬菊向山西省臨猗縣老家撥款建校。學校於2000年建成,四層的教學樓,名“作義中學”。沒過多長時間就開始掉皮。而後可能是經過這次的教訓,以至於後來傅將軍的許多部下從台灣和香港專程到將軍老家【安昌村】參加開校典禮,到底要看看這些當官的把自己捐獻的錢都用到哪了。

傅作義故居

位於臨猗縣孫吉鎮安昌村西部,由傅家院、舊居屋和部分附屬景點組成。傅家院建於清道光年間,坐北朝南,東西寬6.1米,南北長24.1米,距今已有170餘年。傅作義同祖父母、父母在這裡生活了十多個年頭。為進一步傳承將軍的光榮傳統,銘記將軍的豐功偉績,2012年5月,縣委、縣政府決定對故居進行搶救性保護修復,修復工程本著“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原則進行,當年故居小院修復工程竣工,並對“仁義巷””、“銅鑄像”、“報國樹”、“杏林園”、“荷花池”等景點進行了開發。2013年5月,按照“一樣材料、一個模式”的原則,在故居東邊修建了傅作義生平展室,客觀地反映了將軍一生的豐功偉績。被評為省級黨史教育基地。
2015年6月27日,在黃河岸邊臨猗縣西的孫吉鎮安昌村,迎來了一群傅氏後人,他們從西安、太原等地趕來,拜祭抗日名將傅作義將軍,紀念將軍誕辰120周年。同時,陝西作家崔正來長篇紀實小說《傅作義》,在安昌首發。

人物評價

傅作義生在黃河之濱,青少年時期家鄉的黃泛災害,在他的心中留下了許多苦難的記憶,主政綏遠時,對水患感受頗深。當上水利部長後,認為這是實現他多年追求的“為民造福”夙願的絕好機會。他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每年都用大量的時間深入各大中型水利、電力工地,調查研究,檢查指導。為了滿足國家對水利建設人才的需求,建立起了新中國建國後第一所獨立設定的水利學校——水利部北京水利學校(現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前身)。
1957年夏天,他參加三門峽水電樞紐工程開工典禮後,冒著酷暑,沿黃河視察。有時晚上就露宿在黃河河灘上。因勞累過度,心臟病突發,經周恩來總理派專家搶救,病情才有好轉。他在20多年部長任內,為新中國水電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毛澤東:“你是北京的大功臣,應該獎你一枚天壇一樣大的獎章。”
毛澤東高度評價:和平解放北平,宜生功勞很大,人民永遠不會忘掉你。
被毛澤東主席贊為“北平問題的和平解決,貴將軍與有勞績”的傅作義,不僅是一位中外聞名的抗日愛國名將和對中國人民革命勝利做出重要貢獻的著名愛國人士,而且又是一個酷愛水利事業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