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原來是馮玉祥的西北軍。1930年中原大戰,馮玉祥戰敗,西北軍的一些零散部隊退到了山西,經張學良整編,組成了第二十九軍。

此外四川防區時代有29軍(後改為41軍),軍長先為田頌堯,後為孫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 前身:西北軍
  • 軍長:宋哲元
  • 著名戰役:喜峰口戰鬥
  • 建立時間:1931
  • 編制:4個師
  • 副軍長:佟麟閣
  • 主要成就:盧溝橋事變抵抗日軍
軍長,中原大戰,主政察省,長城抗戰,冀察自治,西安事變中,37年抗戰,鬱鬱而終,結語,大刀隊,

軍長

軍長宋哲元
宋哲元,字明軒,1885年出生於山東樂陵城關鎮趙洪都村。幼年家貧,刻苦讀書,13歲從軍,17歲入陝西老帥陸建章創辦的隨營學校學習。後入馮玉祥部,歷任連長、營長、團長。1922年參加直奉戰爭,升任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長,是西北軍五虎上將之一。馮玉祥對他十分賞識,稱讚他"勇猛沉著","忠實勤勉","遇事不苟","練兵有方"。1924年10月馮部改編成國民軍,宋哲元任第一軍第一師(後改為第四師)師長。1925年秋改任熱河都統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宋哲元是最受歡迎的一個
他曾在承德避暑山莊里成立蠶蜂學校,推廣種桑養蜂,振興熱河農業。承德街頭到處貼著"人不勞動,不配吃飯"等大標語,多年死氣沉沉的承德街市為之面目一新。宋哲元還在承德興辦軍械廠,可以小批量仿製德國毛瑟槍、20響駁殼槍。1926年,宋哲元部撤離承德時,熱河人民夾道相送。
1927年5月,馮玉祥和西北軍諸將在五原誓師,參加北伐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宋哲元任第四方面軍總指揮,11月兼任陝西省主席。1929年馮玉祥反蔣,被閻錫山軟禁在山西,宋哲元遂代理國民軍總司令,率部出潼關進軍河南。奈何失利,後退回陝西。

中原大戰

宋哲元任西北軍第二方面軍第四路總指揮
1930年4月,蔣、馮、閻之間爆發中原大戰。戰爭初始,西北軍一度勢如破竹,但由於晉軍作戰不力,逐漸陷入困境。9月,一直坐山觀虎鬥的東北軍統帥張學良通電擁蔣,隨即揮師入關,占領華北,反蔣聯軍失敗。吉鴻昌、梁冠英、焦文典、葛運隆、孫連仲等部相繼投蔣;龐炳勛、孫殿英劉春榮等部脫離西北軍。西北軍餘部約六七萬人在宋哲元、張自忠、劉汝明、童玉振、孫良誠、秦德純、趙登禹、張維藩等人的帶領下,退入山西,名噪一時的西北軍就此分崩離析。1931年1月,西北軍殘部被張學良收編,成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劉汝明任副軍長,馮治安任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任三十八師師長。同年6月,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張學良給了二十九軍五十萬元的安置費以後就撒手不管。晉東南閻錫山經營多年的地盤,二十九軍駐紮在此寄人籬下,軍費無著,窮困潦倒,士兵們衣衫襤褸,如同乞丐。一年多後二十九軍移防察哈爾,不得不夜間行軍,就是怕被人當作土匪。這段時間的困頓使宋哲元越發渴望得到一塊自己的地盤。
中原大戰給宋哲元的教訓
首先是內戰只能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因而二十九軍建軍伊始,宋哲元就明確提出“不打內戰,槍口對外”的口號,得到麾下諸將的一致擁護,蔣介石數次企圖調二十九軍南下剿共,都被宋哲元以各種理由推脫;其次,蔣介石在軍閥混戰中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也使宋哲元對蔣及其國民黨中央心存疑忌,這個心理影響了他以後很多的重要決策。

主政察省

1932年8月,在張學良的大力推薦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任命宋哲元為察哈爾省主席。察哈爾雖然地狹人稀,但畢竟是個落腳之地。
二十九軍在張家口擴編為3個師
序列如下:
軍長宋哲元
副軍長秦德純
副軍長佟麟閣
參謀長張維藩
總參議蕭振瀛
第37師師長馮治安
第109旅旅長趙登禹
第110旅旅長王治邦
第38師師長張自忠
第112旅旅長黃維綱
第113旅旅長佟澤光
暫編第2師師長劉汝明
第1旅旅長李金田
1937年,已經發展到4個師,10萬多人的兵力。
軍長宋哲元
副軍長秦德純
副軍長佟麟閣
參謀長張樾亭
第37師師長馮治安
第109旅旅長何基灃
第110旅旅長王治邦
第111旅旅長書偉
獨立第25旅
第38師師長張自忠
第112旅旅長黃維綱
第113旅旅長佟澤光
第114旅旅長董升堂
獨立第26旅
第132師師長趙登禹
第143師師長劉汝明
219團團長吉星文
其中的吉星文團長,在抗日戰爭中為國民革命軍立下了汗馬功勞,後在金門炮戰中被炸死。而張自忠、黃維綱、佟麟閣、趙登禹、佟澤光先後被調離29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
佟麟閣佟麟閣
宋哲元宋哲元

長城抗戰

二十九軍駐防察哈爾不到半年,長城抗戰爆發
二十九軍被張學良調到北平東面的冷口、喜峰口一線布防。參加長城抗戰的國民黨軍隊有三十多萬,來自中央軍、東北軍、西北軍、晉軍等多個山頭。武器裝備以徐廷瑤的中央軍最好;王以哲、萬福麟的東北軍,以及商震的晉軍也不遑多讓;宋哲元的二十九軍最差,全軍只有野炮、山炮10餘門,重機槍不過百挺,輕機槍每連只有兩挺,步槍多為漢陽造和山西仿製的三八式,與眾不同的是二十九軍士兵人手一把鑌鐵大刀。
喜峰口戰鬥
在接下來的喜峰口戰鬥中,二十九軍血戰日軍鈴木、服部旅團,一戰成名。二十九軍士兵以大刀和手榴彈對抗日軍的先進武器,殲敵五千,喜峰口防線經歷多次激戰始終屹立不倒。日本《朝日新聞》評論道:"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戰後宋哲元、張自忠、馮治安、趙登禹、劉汝明等人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
喜峰口抗戰的勝利是中國自"九一八"以來的首次大捷,全國上下一片歡騰。社會各界紛紛組成慰問團前來勞軍,各報記者也蜂擁而至。記錄二十九軍的新聞電影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影院上映,電影中每每出現宋哲元的鏡頭時,觀眾們都要起立鼓掌。二十九軍大刀隊因長城抗戰而名揚天下,作曲家麥新為此創作的《大刀進行曲》,立刻被到處傳唱。
雖然二十九軍在喜峰口獲得勝利,中央軍第十七軍的三個師在古北口卻相繼被打殘,日軍從此處突破,造成國民黨軍隊整個防線的崩潰。張學良引咎辭職,何應欽接任北平軍分會委員長,於1933年5月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事實上承認了日本對東三省的占領,並將冀東、察東列為"非武裝區",任由日軍進入。
長城抗戰的失敗讓宋哲元痛心疾首,他問道:"為什麼我們30萬大軍打不過5萬日本軍?"二十九軍的喜峰口抗戰其實是慘勝,雖然殲敵五千,自己也傷亡過萬,而徐廷瑤的十七軍更是傷亡兩萬餘人。

冀察自治

宋哲元帶領二十九軍回到察哈爾
此時正值馮玉祥察哈爾組織的民眾抗日同盟軍遭到蔣介石取締,不得不解散,於是全部被二十九軍收編。宋哲元徵得中央同意,將二十九軍擴充為四個師,六萬多人。新增的一四三師(原暫二師)由劉汝明任師長,一三二師則由趙登禹為師長。二十九軍還接收了抗盟的大量武器裝備,包括原東北軍湯玉麟部的三十多門山炮,實力大增,成為華北舉足輕重的一支軍事力量。
1934年,日本繼續在華北挑起事端,這年連續發生了察東事件河北事件張北事件。迫於日本的壓力,1935年6月10日,國民政府同日本簽訂《何梅協定》,同意國民黨中央軍、東北軍及黨務、特務機關從河北及平津撤出。6月19日,南京行政院以"屢生事端"為由,免去宋哲元察哈爾省主席職務。6月28日,察哈爾地方政府由二十九軍副軍長秦德純出面同日本東北軍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簽訂《秦土協定》,割讓察東六縣,二十九軍撤到張家口以南。
宋哲元在察哈爾同日本人周旋
忍辱負重,委曲求全,不想仍然被罷官,不禁憤懣異常,離開察哈爾前往天津私宅休養,臨行前在張家口火車站公開指責蔣介石:"誰再相信蔣介石抗戰,誰就是傻瓜!"來到天津以後,即有謠言傳來,說中央要調二十九軍南下剿共,更使宋哲元相信中央要向二十九軍開刀。宋在天津的十幾天,被大批漢奸包圍,諸如王揖唐曹汝霖陳覺生、齊燮元、陳中孚等人物紛紛登門拜訪,勸說宋哲元投靠日本。宋有所動搖,同意蕭振瀛去和土肥原接觸,只等中央發布徵調二十九軍南下的命令,就公開投日。
幸虧形勢的變化使宋哲元免於踏上叛變投敵的不歸路。《何梅協定》簽署以後,中央軍黃杰、關麟徵兩軍撤出河北省,造成平津出現權力真空。這時前西北軍將領石友三在日本人的支持下,糾集漢奸白堅武潘毓桂和幾千號地痞流氓,在灣平起事,打起自治的旗號公然向北平進軍,全國震動。此時北平周圍除了察哈爾的二十九軍,已無其他軍隊。1936年冬,日本華北駐屯軍舉行軍事大演習,以北平、豐臺為假想目標,向中國政府示威。宋哲元立即決定針鋒相對,舉行二十九軍大演習。日軍演習部隊為1萬餘人,二十九軍演習部隊為5萬多人。二十九軍兵強馬壯,也讓宋哲元的底氣足了許多。

西安事變中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南京出現以何應欽為首的武力解決派和宋美齡馮玉祥為首的政治解決派。山東韓復榘發出"馬電"稱讚張學良的行動是英明壯舉,並聲稱他的部隊"奉命西開",請張、楊二人"祈勿誤會"。宋哲元則站在老長官馮玉祥一邊,發出"漾電",呼籲和平解決,一定要確保領袖安全。韓復榘錯判形勢,為日後被蔣所殺埋下伏筆。宋哲元堅定支持蔣介石,很得蔣的好感。後來宋屢次失策,丟失平津,蔣介石也沒有落井下石,拿他作替罪羊。

37年抗戰

進入1937年,華北形勢出奇的平靜。
2月初,日本林銑內閣上台,立即宣揚不尚武的新政策。日本商界則頻頻伸出橄欖枝,派團訪華,只談經濟,不談政治。4月,日本外務省通過了《第三次處理華北綱要》,表示要"採用公正的態度...形成日中間的友好關係。"華北駐屯軍也一反常態,主動和冀察當局改善關係,不僅史無前例地贈送二十九軍十幾門山炮,還邀請宋哲元、張自忠兩人訪問日本,參觀陸海空聯合演習。宋哲元不願去,於是由張自忠率領代表團訪日。當面對新聞界質詢時,宋哲元說道:"中日為遠東大國,應對於遠東事件,共同負責,否則他人獲益,而中日兩國俱蒙不利,渠希望兩國負責領袖,各了解其本國地位,而勉力消除現有困難,並根據平等原則,以增進雙方之繁榮與和平。"這番話又遭到各界抨擊,讓宋哲元苦惱萬分。其實宋也不過是應和南京政府對日外交的基調,日本人破天荒陪起了笑臉,總不能不給人家一點面子。
事實上日本伸出的橄欖枝完全是假象
1937年春,日方從關外大批調運關東軍入關,平津間的日軍增加到三、四萬人。從4月25日起,華北駐屯軍在平津近郊頻繁進行戰鬥演習,6月開始進行以攻擊盧溝橋、奪取宛平城為目標的晝夜演習。6月21日,華北駐屯軍緊急成立臨時作戰科。一切跡象表明,日本軍方正在積極備戰。
由於二十九軍在平津和日軍膠著對峙已經有兩年,其間衝突事件不斷,但都得以政治解決,因此從上到下麻痹大意,對日軍的頻繁活動缺乏重視。另一方面,二十九軍將士也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認為平津地區日軍以區區三萬人,斷然無法和十萬之眾的二十九軍對抗。1937年5月,宋哲元厭倦了和日本人周旋的生活,離開北平回到山東樂陵老家養病。正當宋哲元在家鄉享受難得的閒暇之時,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
宋哲元從山東返抵天津
此時宋哲元認為"日本還不至於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只要我們表示一些讓步,局部解決仍有可能"。南京方面的指示也是"應戰而不求戰"。根據這個精神,二十九軍各部都按兵不動。三十七師旅長何基灃要求趁豐臺日軍空虛之際主動攻擊,被張自忠制止。實際上,日本政府已經做出了擴大戰爭的決策,只是華北日軍在宛平一戰發現二十九軍戰力強勁,這才感到兵力不足,與冀察當局的交涉只是緩兵之計,爭取時間增調部隊。宋哲元與張自忠等人對此缺乏清醒判斷,仍致力於通過外交斡旋解決事變,於是與日方簽訂了停戰協定。
盧溝橋事變時的平津地區態勢
日軍根據停戰協定占據了各個戰略要地,和二十九軍陣地犬牙交錯。這樣二十九軍只得眼睜睜地看著日軍在停戰協定的掩護下頻繁調動,占據有利攻擊位置。一直到7月下旬,宋哲元依然對局勢沒有清醒認識。這時中央軍增援部隊已經開到保定、滄州,到這時宋哲元還在擔心中央軍來搶他的地盤,在24日給蔣介石的一封信中仍說"刻下擬請均座千忍萬忍,暫時委曲求全,將北上各部隊稍為後退,以便緩和目前,俾得完成準備。"
到7月底,日軍已經陸續從國內和東北增調第五、六、十、二十師團和獨立混成第一、十一旅團到平津地區,加上原來的天津駐屯軍,總兵力達到十幾萬餘人。26日晚,中國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向宋哲元發出最後通牒,限二十九軍於27日正午以前撤出北平,被宋哲元嚴辭拒絕。宋哲元這時才明白戰爭已經不可避免。27日,宋哲元召開軍事會議,準備在8月1日發動進攻,馮治安三十七師會同趙登禹一三二師主力攻豐臺,張自忠三十八師攻天津海光寺。
日軍先發制人,於28日凌晨發動全線進攻,南苑、北苑、西苑通縣等地均發生激戰,二十九軍倉促應戰,局勢非常不利。宋哲元將要面臨兩難選擇:平津地區無險可守,日軍擁有優勢兵力,又占了先機,此戰二十九軍不但難操勝券,而且連老本都有可能賠上;如果撤退,丟失平津責任重大,無法向南京、向國民交代。宋哲元正猶豫不決之時,噩耗傳來,南苑的二十九軍軍部遭到日軍主力攻擊,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陣亡,軍部直屬部隊和一三二師寡不敵眾,被擊潰。南苑丟失,二十九軍防線被攔腰砍斷,危在旦夕。
蔣介石發來電令,讓宋哲元撤到保定
宋哲元此時保存實力的心思很重,他對張自忠說:"西北軍是馮先生一生心血所建,留下的這點底子,我們得給他保留著。此事非你不能做到。二十九軍戰線過長,我們要把部隊收容起來,只有你能和日本人談判,拖延一個星期......"張自忠臨危受命,代理北平市長,他對秦德純說:"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漢奸了!"29日凌晨二十九軍除留下四個團維持治安以外,全部撤走。
北平人民清早出門,發現國軍已經拋棄了平津人民退走了,而張自忠署名的告示四處張貼,勸告民眾各安其業,不要驚惶自擾。於是輿論大嘩,都認為張自忠做了漢奸,一時間舉國聲討"張逆自忠"。張自忠是一個自尊心、榮譽感非常強的人,這次遭遇對他打擊很大,從此萌發死志。

鬱鬱而終

宋哲元退到保定以後
依然幻想著張自忠將日本人擺平,和平解決事變,他能夠率軍返回平津。但張自忠從北平傳來的訊息,日軍仍然在源源不斷地從關外開來,戰事沒有結束的跡象。以後的一段時間,全國各大報紙開始追究丟失平津的責任,矛頭直指宋哲元,南京方面也態度曖昧。宋哲元清楚蔣介石擅抓替罪羊,此時正可以將他推出去法辦,藉以卸罪於國人,因而非常擔心。
8月中旬,宋哲元接到蔣介石召他進京的電報,忐忑不安,於是又派秦德純代為晉見。秦德純帶回了意外的好訊息。蔣介石對宋不但沒有指責,反而慰勉有加,還同意將二十九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第一集團軍的編制是:將原來的四個師擴編為三個軍,宋哲元為總司令,原三十七師和一三二師擴編為七十七軍,以馮治安為軍長;原三十八師擴編為五十九軍,軍長由宋自兼(後來張自忠重返部隊),原一四三師擴編為六十八軍,以劉汝明為軍長。部隊駐守津浦路沿線。
但是不久南京方面就委任馮玉祥為第六戰區司令長官,指揮津浦路抗戰。宋哲元知道這是變相奪自己的兵權,於是稱病告退,赴泰山休養。馮玉祥滿懷雄心壯志來到第一集團軍,發現過去的部屬早已和他離心離德,根本指揮不動。蕭振瀛趁機到處煽風點火,拉攏馮治安,離間第一集團軍將帥。9月上旬,磯谷師團開始沿津浦路向南進攻。第一集團軍此時內部矛盾重重,諸將相互疑忌,於是一觸即潰。不得已,南京方面將馮玉祥調走,讓宋哲元回來收拾局面。
宋哲元回到部隊以後很想有所作為
他主動向南京請求發動反擊,進攻邢台。他的作戰計畫得到蔣介石的批准。沒等到第一集團軍各部進入攻擊地點,就被日軍偵察機發現。於是日軍一個混成旅團從邯鄲出發,進攻大名。駐守大名的是何基灃的一七九師,頑強抵抗七天以後不支撤退。此戰充分反映了第一集團軍諸將保存實力的普遍想法,大名危急時,左面的石友三部,右面的黃維綱部,都拒不援手。大名丟失,宋哲元的反攻計畫於是流產。
宋哲元這時才感受到部隊裡面士氣低落,矛盾重重。不久,南京方面陸續將劉汝明的六十八軍和張自忠的五十九軍南調。此時的宋哲元已經完全喪失鬥志,想方設法要保全自己這點殘餘實力,部下看透了他的心思,爭先恐後地逃跑,反而把宋哲元和他的集團軍部落在後面。這樣撤到茅津渡,宋哲元接到了調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的命令,於是黯然離開了他苦心經營多年的部隊。
兩年後,宋哲元在四川綿陽鬱鬱而終,被追授為一級上將。朱德和彭德懷贈輓聯一幅:"一戰一和,當年變生瞬間,能大自於天下;再接再厲,後起大有人在,可無憂乎九泉。"周恩來挽宋哲元:"失地未收回,虎威昭垂蘆溝月;綿陽驚不起,鵑聲啼破錦江春。"蔣介石挽宋哲元:"砥柱峙中流,終仗威稜懾驕虜;星芒寒五丈,不堪珍瘁慟元良。"
抗日雄師二十九軍的故事還沒有完,劉汝明的六十八軍和張自忠的五十九軍都參加了徐州會戰,戰功卓著。後來組建第三十三集團軍,下轄曹福林的五十五軍,張自忠的五十九軍和馮治安的七十七軍,張自忠任司令,馮治安副之,算是二十九軍的延續。三十三集團軍後來參加隨棗會戰和棗宜會戰,均立下赫赫戰功,而張自忠就在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馮治安接任司令。棗宜會戰以後,三十三集團軍元氣大傷,又由於是雜牌部隊的原因而得不到補充,戰力每況愈下,三年後參加常德會戰時就已淪為二流部隊。抗戰結束以後,三十三集團軍整編為三十三軍,仍由馮治安任軍長。馮治安率部參加淮海戰役

結語

宋哲元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
他內心愛國意識和軍閥意識同樣強烈,常使他陷入激烈的思想鬥爭中。宋哲元有根深蒂固的軍閥割據思想,在平津的所作所為,一半是為日本人所迫,一半仍是希望建立一個獨立王國,搞軍事割據。蔣介石對他花過大力氣拉攏,但宋哲元最終還是不肯投懷送抱。盧溝橋事變以後,宋口口聲聲要為馮玉祥的西北軍留點底子,反映出他內心深處馮玉祥始終高過蔣介石。當時的形勢,蔣介石已經實現統一,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西北軍多少將領與時俱進,投靠蔣介石,宋哲元對馮玉祥的一片忠心令人慨嘆。
宋哲元未嘗不想抗日殺敵
但他腦子裡根深蒂固的軍閥思想最終斷送了他的軍旅生涯。蔣介石能夠重用張自忠、馮治安、劉汝明等人,以及孫連仲等其他西北軍將領,但不肯用宋哲元,就是看透了他的私心雜念。張自忠在魯南用自己親手培養起來的五十九軍和板垣師團硬拼,完全不顧傷亡,才獲得臨沂大捷;孫連仲守台兒莊,也是抱著將部隊打光的決心,才有台兒莊大捷。正是這種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為中國最終贏得了抗戰勝利。
歸根結底,宋哲元是中國數十年軍閥混戰時期造就的人物,雖然有不屈的民族氣節,但因為思想上致命的缺陷,無法成為抗日救國的中流砥柱。宋哲元最終未能戰死沙場,得到一個軍人最理想的歸宿,的確令人惋惜,但也在情理之中。

大刀隊

1937年7月7日夜
守衛北平西南盧溝橋的第二十九軍遇到日軍挑釁和進攻,當即奮起還擊,這次史稱的“七七事變”開始了中國的全面抗戰。訊息傳來,全國群情激昂,音樂家麥新在事變三天后便創作出著名的《大刀進行曲》——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咱二十九軍不是孤軍,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把他消滅!沖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殺!”
這首歌最初的詞句,是以二十九軍在長城喜峰口夜襲日軍的事跡鼓舞該部抗戰,後來,隨著它雄壯的旋律響徹全國軍隊和民眾之中,“二十九軍的弟兄們”便改為“全國武裝的弟兄們”。
抗戰初期的二十九軍的大刀隊
在全國可謂如雷貫耳。二十九軍的前身最早是馮玉祥的起家部隊北洋第十六混成旅,後來發展成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該部長期駐紮在貧寒的西北地區,裝備差,士兵成分卻比較淳樸,馮玉祥也特彆強調肉搏訓練。在1930年的蔣馮閻大戰中,西北軍被蔣介石打敗,馮玉祥的基本部隊被南京政府收編,給了一個第二十九軍的番號,但在待遇和供應補給方面一直受到歧視。1933年初長城抗戰開始,二十九軍擔負了喜峰口的陣地防禦任務,當時部隊情況是“火力弱,有兵無槍,有槍缺彈,只是每人大刀一把,手榴彈六枚”。面對日軍以空、炮協同的猛烈火力攻擊,中國官兵只能依託長城抗擊,部隊守在工事裡被動挨打傷亡很大。
宋哲元奉命防守冷口迤西至馬蘭關的長城關口
7日,二十九軍接防喜峰口,凌源平泉戰敗退兵喜峰口一帶的萬福麟部,無力再戰。9日,日軍步騎聯合部隊和偽軍一部,乘萬福麟部和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交接陣地之時,向喜峰口外約20里的一個前哨據點孟子嶺發起猛攻。傍晚,日軍占領高地,控制了口門。王長海團以半天時間,前進100多里,從遵化趕到喜峰口。
日軍先頭部隊已占領口外東北方長城制高點,並有敵步騎500名向喜峰口方面衝擊。王團天黑時,潛登山頭,以大刀砍殺一批日軍,將制高點奪回。當夜,一0九旅旅長趙登禹、何基灃二人商議後認為應以夜襲反擊敵軍,便組織起500人大刀隊,於1933年3月11日夜幕降臨後直撲日軍宿營地。。
大刀勇士們攀垣越牆分頭入村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掄起大刀橫砍直劈。驕狂的敵兵根本沒想到國民黨軍隊敢來偷襲,都在呼呼大睡,不少人夢中便做了刀下鬼。隨後支援日軍包圍而來,雙方短兵相接,大刀隊邊戰邊撤,喊殺之聲震撼大地。當時報導是“夜殺敵千餘”肯定有所高估,不過日軍的確傷亡不小,參加夜襲的500名大刀隊員也大部分壯烈犧牲。
10日凌晨3時,國民黨軍隊乘黑夜出敵陣燒毀敵行李車數十部,殲敵約500餘人
這一仗後,二十九軍大刀隊名震天下,成了全民族抵禦外侮的偶像。何香凝曾賦詩一首稱讚:殺敵何須更渡海,數萬倭奴引頸待。鋼腳夜眼青龍刀,捷音傳來齊喝彩。二十九軍民族光,撻汝倭國軍閥狂。國讎重重何日忘,誓到東京飲瓊漿。
抗戰後期,原二十九軍系統部隊在國民黨最高當局排擠下編制不斷縮小,靠著喜峰口、盧溝橋等榮譽才勉強保留下番號。抗戰結束後,第五十九、第七十七軍只剩下四旅八團,人數不過2萬,該部官兵又對蔣介石將他們推上內戰前線極為憤怒,長期在徐州以北防地消極避戰。1948年11月,在分別於1929年、1938年便秘密加入了共產黨的張克俠、何基灃率領下,這兩個軍於淮海戰役開始時宣布起義,加入了人民解放軍,從而迎來光明的前途。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