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國民黨第三至六屆中央執行委員)

張群(國民黨第三至六屆中央執行委員)

張群(1889.5.9-1990.12.14),字岳軍,四川省華陽縣(今屬天府新區)人,國民黨元老。早年就讀保定陸軍速成學堂,1908年赴日本,就讀振武學堂,與蔣介石為同學,其後曾參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等。1927年起先後任國民政府兵工署長,上海市長,湖北省主席,國民政府外交部長(1935.12-1937.3);之後歷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秘書長,行政院副院長(1938.1-1939.12),四川省政府主席等職。抗戰勝利後作為國民黨方面三個代表之一參與國共談判。1947年4月到1948年5月任行政院長,後任重慶綏靖公署主任,西南軍政長官,行政院政務委員。1990年12月14日病逝台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群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四川省-成都市
  • 出生日期:1889年5月8日
  • 逝世日期:1990年12月14日
  • 職業:國民黨元老
  • 畢業院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 代表作品:《中日關係密錄》、《談修養
人物生平,人物軼事,新政首腦,演講著作,張群故居,

人物生平

1889年5月9日(清光緒十五年四月初十)生於四川省華陽縣。早年就讀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
1908年赴日本,就讀振武學堂,與蔣介石為同學,同年加入同盟會, 其後曾參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等。
1911年返國參加光復上海之戰。滬軍都督府成立,任軍務處軍械科長。後任蔣介石組織的第二十三師參謀。
1913年參加反袁戰鬥,失敗,走日本。
1915年回國,任浙江省督署參謀。
1917年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軍。
1924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第二軍,任河南省警務處處長兼開封市警察廳廳長。
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總參議兼軍事委員會委員。
1927年起先後任:國民政府兵工署長,同濟大學校長(1929),上海特別市市長(1929-1930),上海市市長(1930-1932),湖北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外交部長(1935年12月-1937年3月);險被酆悌陰謀刺殺。之後歷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秘書長 ,行政院副院長(1938年1月-1939年12月),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等職位。
張群
1940年至1945年任成都行轅主任兼四川省政府主席。
抗戰勝利後作為國民黨方面三個代表之一參與國共談判。
1947年4月到1948年5月曾任行政院長
1948年5月轉任總統府資政,同年當選第一屆國大代表。
1949年2月任重慶綏靖公署主任,後任西南軍政長官。同年底從香港去台灣,任國民黨革命實踐研究院主任。
1949年1月28日,與陳立夫、鄭彥棻同來溪口與蔣介石“度歲”4月5日,張群再到溪口。4月7日,蔣介石同張群商談,“準備對李宗仁坦直以利害”。後任西南軍政長官公署軍政長官,行政院政務委員。12月8日晚,張群“自昆明飛返成都”。12月9日上午,復與余程萬、李彌、龍澤匯等飛往昆明。“飛機在昆明被扣”12月12日,張群由昆明脫險抵達香港。12月16日到台灣,蔣於正午約談,“聆取其在昆明被扣之詳情”。
1950年任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委員。
1951年兼任台灣當局“行政院設計委員會”委員。
1954年5月至1972年5月任台灣當局“總統府秘書長”。生性奇儉,曾有意與蔣介石競選總統,為蔣所勸退。
1957年兼任台灣當局“國防會議”秘書長。
1972年後長期擔任台灣當局所謂“總統府資政”。
1989年退休,是國民黨第三至六屆中央執行委員、第七至十三屆中央評議委員及主席團主席。
1990年12月14日因腎功能衰竭病逝台北,壽101歲。著有《中日關係密錄》、《談修養》等。

人物軼事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在日本各見習營的中國士官生紛紛離開日本回國。張群與蔣介石偷渡回上海,立即參加了陳其美領導的上海起義。起義成功後,於11月4日組成了都督府,陳其美被推舉為都督,黃郛為參謀長,張群任軍務處軍械科長。後張群在黃郛任師長的第二十三師任團參謀,團長為蔣介石。1912年春,張群升任營長。這一時期,張群與蔣介石、黃郛關係甚密,並結拜為兄弟。
張群與周總理握手張群與周總理握手
1912年10月,張群在上海與馬育英結婚。馬與張群同歲,江蘇崑山人,畢業於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兩人生有二子二女,長女幼時夭折,存二子一女,長子名繼正,次子名繼忠,次女名亞蘭。
辛亥革命後,張群與蔣介石、汪精衛等人希望到國外去留學,繼續讀書深造。在北京政府稽勛局局長馮自由的支持下,張群在婚後不久攜夫人北上天津,準備由陸路前往英國。但是,此時國內的局勢發生了變化,國民黨在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舉行的第一次國會選舉中大獲全勝,這對袁世凱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為了打壓國民黨,袁世凱派出殺手南下,準備刺殺國民黨要人。在天津的黃郛得知這一情況,擔心在上海的陳其美的安全,遂遣張群於3月初由天津前往上海報告。之後,張群轉往南京,準備搭乘津浦鐵路返回天津時,聽到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於3月20日在上海車站遇刺的訊息。
宋教仁遇刺身亡,使國內輿論大嘩。孫中山由日本返國,認為“非去袁不可”,力主興師討袁。“二次革命”於7月發動。張群在陳其美催促下,放棄去英國的計畫返回上海,參加“二次革命”,任上海討袁軍副團長(總司令是陳其美,團長是蔣介石)。不久,“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大肆搜捕國民黨人,張群攜夫人和其他國民黨人亡命日本。這時,恰巧日本政府宣布保留辛亥年在日本聯隊的士官生的學籍,張群於1914年再度入日本士官學校讀書,翌年畢業。因為國內袁世凱正陰謀復辟帝制,回國不大可能,加上日本提出對華二十一條的無理要求,迫使袁世凱接受,使中國人在日本生活有不安全感,所以張群應友人之邀,到南洋荷屬東印度(今印尼)的爪哇,在首府巴達維亞(Batavia,印尼獨立後改名為雅加達Jakarta)的中華學校教書,暫避風頭。
張群(國民黨第三至六屆中央執行委員)
1915年12月,袁世凱推翻共和,復辟帝制,宣布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年號“洪憲”,改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奮起反袁,發動護國運動。12月25日,蔡鍔李烈鈞等在雲南起義討袁。張群此時回響護國運動,從爪哇回國,投身反袁,曾任國民黨浙軍參謀官。
1917年,段祺瑞任國務總理,通過“西原借款”等善後大借款,大肆出賣主權,遭到國人譴責。張群積極參與反對段祺瑞借款的活動。他代表上海的兩家報社《中華新報》和《民國日報》,參加上海新聞記者訪日團到日本,進行反對借款的活動。張群憑藉曾在日本軍校讀過書、與日本軍方人士有過接觸的條件,與當時的日本參謀部次官、中將田中義一進行了交談。張群問田中,日本為什麼要幫助段祺瑞?田中回答說,北京政府是中國的中央政府,而段祺瑞是中央政府的總理,因為“中日親善”,段當前沒有錢,沒有力量,而中國要參加歐戰,必須增強實力,所以要支持他,借款給他。張群對此不以為然,他說:你們這不是看錯人嗎!中國和日本不一樣。中國軍閥的派系多,互相混戰,如果這一派的勢力增強了,使他有了憑藉,正足以挑起他的野心,引起更多的內戰,使中國內戰不休,更貧更弱,這哪裡算是幫助中國呢?張群與田中的談話不歡而散。西原借款最終簽訂。張群回國後在《中華新報》上發表文章《中日親善的疑雲》,批評日本的對華政策。

新政首腦

1928年1月7日,蔣介石復職總司令。張群隨後回國,繼續擔任總參議,旋任軍政部政務次長兼兵工署長,還兼任過一段時間同濟大學校長。
張群與岸信介張群與岸信介
由於張群的推薦,原屬北洋時期的政學會成員如黃郛、楊永泰吳鼎昌熊式輝陳儀吳鐵城、翁文灝等,改換門庭,積極為蔣介石出謀劃策,成為國民黨內一個主要的政治集團,人稱“新政學系”。這是一個熔舊式官僚、新派學者和政客名流於一爐的鬆散的政治組織,品質既雜,水準不一,關係微妙。1931年“新中國建設學會”在滬成立,這是“新政學系”走向公開的標誌。新政學系中的兩個關鍵人物,一個是擔任過蔣介石秘書的楊永泰,一度成為寵臣,另一個就是張群。楊永泰被刺殺後,張群成了“新政學系”的唯一領袖。政學系的主要工作,就是拉攏各黨各派,增加蔣介石政權的實力。其中,張群起了重要作用。張群在蔣介石身邊,被稱為做“糨糊、膠水工作”,許多實力派、反動黨派,幾乎都通過張群而與蔣氏結合。所以有些人又說,在中國政治舞台上,張群是“蔣介石的懷刀”,為蔣氏出謀劃策,四處遊說。蔣氏經常把最不放心、最難處理的事情交給張群去辦理,張群也最能領會蔣氏意圖,而不折不扣去執行。張學良東北易幟,中原大戰時入關援蔣,都因為有張群的周旋奔波。民社黨首領張君勱、青年黨主席曾琦等,都由張群介紹給蔣介石。一些地方軍閥,雜牌隊伍,也通過張群拉攏而依附蔣介石。
張群的效勞得到蔣介石的信賴與回報。1928年,蔣介石出任國民政府陸、海、空軍總司令,張群任總參議,並任中央政治會議外交委員會委員;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張群當選為軍事委員會委員,旋即被任命為上海兵工廠廠長;接著升任軍政部第一政務次長,兼理兵工署署長。1929年3月國民黨三大,張群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同月因張定璠放走白崇禧被撤職而出任上海特別市市長。中央執行委員一職,一直連任到國民黨的“六大”。
1932年,行政院改組,張群辭去上海市長之職,改任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黨政委員兼政務指導委員會常務委員,策劃對付鄂豫皖邊區根據地的紅軍。隨後不久,他改任北平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兼北平市整理指導文化委員會副委員長。1933年7月,國民政府發表張群出任湖北省政府主席。
1935年12月,張群出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張群出任軍事委員會秘書長。1937年11月,上海陷落,南京吃緊,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加緊進行“調停”活動,張群以中國代表身份參加談判。由於日本占領南京後,態度更加強硬,談判破裂。次年1月,中日兩國先後召回大使,兩國外交關係斷絕。
1937年冬,國民政府遷都重慶,而稱“陪都”。張群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國民精神總動員會秘書長,1938年任國防最高委員會重慶行營主任。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張群都在蔣介石身邊,出謀劃策。
1940年7月,川康經濟建設委員會在重慶成立,蔣介石自兼委員長,實際工作由張群負責,鄧漢祥為秘書長。這個委員會羅致了川康各界頭面人物。會內設定秘書處,辦理日常工作,遇有重大問題,則向張群直接匯報請示。
1940年11月15日,國民政府發布任命令,派張群為四川省政府主席,同時兼任成都行轅主任。張群抵任之初,即提出增強抗戰力量、充實建國基礎為努力之兩大目標,並以“崇法務實”、“存誠去偽”勖勉同僚。其為政重點是:協調四川與西康兩省之軍政幹部,使其同心協力,共赴國難;以四川全省之人力糧食與財富支持抗戰。
張群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六年多,在安定川、康,撫綏地方,抓好川康經濟事業、增強抗戰經濟實力的同時,參預中樞大政,聯絡各黨派,謀取戰時合作,為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
國共內戰,蔣介石全面潰敗至台灣後,1949年12月,張群從香港乘輪船去了台灣。作為蔣介石的永久性政治附庸,張群到達台灣後,既沒當寓公,更不曾放棄政治活動,而是出任“總統府秘書長”,繼續替蔣介石牽線。

演講著作

張群在1954年做過一次“談修養”的演講,闡述了“修養”對“養生”的指導作用。1969年,他又把演講的內容加以擴充、修訂,出版成書,書名就叫《談修養》,這本書在台灣很有影響,書名幾乎成了張群養生之道的代稱。
《談修養》這本書中,首篇是論健康之道。張群主張養生必須從“起居有時,飲食有節”做起。他說他生平遇到很多朋友,本來身體很好,但在強壯有為的年紀里,自負體力過人,或縱情聲色,或恣意口腹,以致未老先衰。因此,他認為養生保健之道應隨時注意節制,以保持細水長流

張群故居

張群故居位於台北士林官邸公園,1977年完工,建物約有2百坪、土地面積1121坪,環境十分清幽,2013年公園斥資7百餘萬元台幣維修。2014年6月被文化局列為市定古蹟,隨即又以活化市定古蹟之名,將故居改為蔣中正紀念圖書館,由中正文教基金會得標,市議員質疑,張群故居市值數十億元,基金會改建蔣中正圖書館後,不但可販售紀念品,更可開餐廳,但卻不用繳租金及使用費,僅需繳營業收入百分之1至5的回饋金,市府簡直賤租市產。
文化局主秘李麗珠說,因張羣故居就在士林官邸公園內,有地緣密切關係,而蔣中正紀念圖書館是透過公開甄選委託民間管理維護,經營者須自付盈虧,並依營業收入繳納百分之1至5的回饋金,且開館後開放民眾自由參觀,不收門票,市府也不會給予任何補助,所有程式都依法執行。至於議員質疑是圖利蔣家或國民黨,文化局則指,這是歷史事實無法改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