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復(中國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

周復(中國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復(1900—1943),字旭人,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曾參加東征戰役。1927年,周復被任命為黃埔軍校入伍生部政治部秘書,兼總政治部《三民周報》編輯、黃埔同學會宣傳科長。1929年,周復改任軍校政治部秘書。1931年周復東渡日本,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就讀,後轉入日本明治大學。1932年一二八凇滬抗戰爆發後,周復罷學回國,參與組建藍衣社。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投身抗戰。1940年,周復主持創辦了魯蘇戰區的《陣中日報》,廣泛報導國內外戰爭新聞,號召抗日救亡,鼓舞戰區士氣。1941年11月,日偽軍約5萬多人分三路對沂蒙山區實行“鐵壁合圍”,企圖消滅該區八路軍和魯蘇戰區部隊。周復協助八路軍共同對敵,堅持戰鬥50多天,殲敵千人,粉碎了敵之掃蕩。1942年8月,日軍對魯蘇戰區主力第一一三師進行合圍,周復指揮一一三師與敵激戰兩晝夜,突出重圍。1943年2月21日,周復在山東安丘與日軍激戰中壯烈殉國。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周復為革命烈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復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臨川縣湖南鄉沙湖
  • 出生日期:1900年3月15日
  • 逝世日期:1943年2月21日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抗擊日寇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人物評價,周復碑文,

人物生平

周復(1901—1943),字旭人,抗日英雄。中國國民黨陸軍中將(追贈陸軍上將)。1900年3月15日出生於江西省臨川縣湖南鄉沙湖周家村。父親周石麟,為人忠厚,是個貧苦農民,靠耕作二畝薄地和走村串戶做些小本買賣維持全家生活。母親鄧氏,勤勞賢惠,生下六男一女,因家境貧寒,有五個兒女相繼夭折,最後剩下周復及小弟。周復八歲死了父親,他與三歲的小弟靠母親替人捻紗餬口。少年時代的周復,即天資聰穎,酷愛讀書,頗受尊長和私塾先生的器重。
周復周復
1924年,考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入伍生隊學習。同年冬,陳炯明叛軍趁孫中山北上之機逼近廣州。正在讀書的周復被廣東革命政府編入黃埔學生軍,先後參加了平定陳炯明及滇軍楊希閔、桂軍劉震寰的叛亂,立有戰功。
1927年5月被任命為黃埔軍校入伍生部政治部秘書兼總政治部《三民周報》 編輯、黃埔同學會宣傳科長。
1929年改任軍校政治部秘書。
1931年參與創辦東亞新聞社,任科長。同年當選為中國國民黨南京市黨部常務監察委員。隨後東渡,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就讀,後轉明治大學讀法科。
1932年上海“一·二八淞滬抗戰”後,周復罷讀回國。3月,受蔣介石之命,在南京參與建立三民主義力行社(即中華民族復興社,又稱藍衣社的核心組織)總部,任檢查會常務檢查、檢查會書記,負責該社中央幹事會工作,成為蔣介石的心腹干將之一。
周復將軍與妻子陳景賢女士合影周復將軍與妻子陳景賢女士合影
1935年調任中國國民黨南京市黨部特派員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周復積極投入抗日禦侮的行列,任抗日戰爭第一戰區政治部中將主任, 轉戰於中原一帶。
1939年初,魯蘇戰區成立,于學忠任總司令。由於該戰區部隊均為非蔣介石嫡系部隊,1939年3月,蔣特調派心腹幹部周復為魯蘇戰區政治部中將主任兼戰區國民黨特別黨部執行委員會書記長、幹部訓練團教育委員、軍委會戰地黨政委員、山東省政府委員。
從1939年到1943年,周復與魯蘇戰區總司令于學忠指揮部隊在魯蘇戰區堅持了四年的抗日游擊戰爭。他集黨政軍要職於一身,不僅成為于學忠抗日的助手,實際上也成為蔣介石安排在該區的“監軍”。
1940年初,周復在安丘縣馬家旺村(社址後遷沂水北鄉馬家土峪子村)創辦了魯蘇戰區《陣中日報》,自兼社長。至1942年的兩年間,該報堅持每日出版,對官兵進行愛國教育,號召抗日救亡,鼓舞戰區士氣。魯蘇戰區孤懸敵後,環境險惡,因此大力開展抗戰宣傳,鼓舞官兵士氣是極為重要的。經周復建議,戰區在沂水北鄉天晴旺村乾訓團中心廣場修築中山堂一座,命名為“中山堂”,于學忠、周復等高級將領每周在此召開周會,作精神講話。周復還指示在中山堂高台上架設了一台大型收音機,每晚召集官兵集體收聽重慶廣播抗戰新聞。此外,他還組織政工大隊定期演出抗戰戲劇,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對官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941年11月,日軍以其第十二軍為主力,配屬航空兵、坦克部隊,以及偽軍共五萬餘人,分三路對沂蒙山區實行“鐵壁合圍”,企圖消滅該區八路軍和魯蘇戰區部隊。周復協助戰區總司令于學忠指揮魯蘇戰區部隊和八路軍共同對敵,堅持戰鬥五十多天,殲敵數千人,粉碎了敵之“掃蕩”。戰後,周復率政治部人員移至日照北鄉坊子村。
1942年8月12日,日軍秘密出動獨立混成第五、第六旅團,企圖包圍移駐莒縣東三十里坪頭的魯蘇戰區司令部,捕捉于學忠、周復等高級將領。于學忠、周復聞訊,即率部搶在日軍合圍之前突圍脫險。8月20日,日軍1.5萬餘人對魯蘇戰區主力第一一三師防區安丘唐王山擂鼓山一帶實行“鐵壁合圍”,於19日移至此地的魯東戰區司令部、政治部也被包圍,周復協助總司令于學忠指揮一一三師與日軍激戰兩晝夜, 終於突出重圍。于學忠負傷,周復率政治部遷至安丘西南鄉董家宅村。
經過日寇的長期策動,魯蘇戰區新編第四師師長吳化文於1943年1月18日率新編第四師及第一師投敵,山東戰局突趨緊急。
2月17日, 日軍駐青島、濰縣、濟南等地的獨立混成第五、第六旅團及獨立混成第七旅團一部,計2萬餘人在土橋一次中將指揮下再次對魯蘇戰區的膠東抗日游擊根據地指揮部、一一三師駐地城頂山一帶發動大規模“掃蕩”,企圖尋殲魯蘇戰區主力。于學忠組織戰區各部分頭迎擊,以迂迴包圍斷敵退路,戰區各單位非戰鬥人員則分頭疏散。周復率政治部人員疏散到挺進第二縱隊厲文禮部防區——安丘西南書院山一帶。
2月20日午後,日軍迫近書院山,周復率八百餘人於黃昏後向東突圍。21日黎明時分在山東安丘第六區同峰鄉被日軍包圍。倉猝間,周復率部搶占了在張家溜西南的城頂山,據險死守,奮力抗敵。日軍不斷增兵,將周復部層層包圍。激戰中,周部傷亡過半。周復以糧彈不繼,不可死守,下令集中火力突圍,並親率敢死隊員數十人衝殺於第一線。行至半山腰,他胸部不幸被流彈擊中,血流如注。他強忍劇痛,繼續指揮突圍,最後力竭殉國。同時犧牲的還有一一三師少將參謀長張植桴等。第一一三師師長韓子乾、挺進第二縱隊司令厲文禮被俘。此役共激戰七日,魯蘇戰區各部共殲滅日偽軍數千人,自身也遭到巨大損失。
周復(中國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

個人作品

周復在二十年代便有過辦報的經歷,深知報刊宣傳的重要性。
1940年初,他親自主持創辦了魯蘇戰區唯一的一家報紙——《陣中日報》,周親自兼社長,由盧麟(又名盧好問,江西人)任經理,張冰子(江蘇人)任總編輯。社址先設在安丘西鄉馬家旺村,後遷沂水北鄉馬家土峪子村。
1940年—1941年近兩年間,該報社堅持每日出版,廣泛報導國內外戰爭新聞,號召抗日救亡,鼓舞官兵士氣。由於周復有辦報經驗,《陣中日報》相當正規,一律採用新聞紙鉛印大版,印刷精緻,此外,他還組織政工大隊定期演出抗戰戲劇,教唱救亡歌曲,對官兵進行愛國教育,戲劇《放下你的鞭子》及歌曲《黃河大合唱》、《大刀進行曲》、《流亡三部曲》和《保衛大魯南》等,都是經常演出或教唱的節目。

人物評價

城頂山戰役結束後,親人將周復遺體運至緒泉村,在周姓族人的幫助下,將其遺體秘密安葬於周家老林中。迫於時局,刻碑兩塊,一塊書刻“周公之墓”的明碑立於墳前。一塊記有生平傳略的暗碑埋於地下。
1944年7月24日,周復夫人陳景賢女士,將政府發給的撫恤金50200元全部獻給國家。周復將軍有子女7人,現均居住在台灣。同年10月5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長張治中,在重慶抗戰堂主持召開了追悼大會。蔣介石派商震代祭,並遣俞濟時慰問其家屬。
10月15日,蔣介石發表唁電,表彰周復一生的勛跡,內稱:周復“出身軍校,歷任軍事及黨務工作,十餘年來,忠勤不懈”;“就任魯蘇戰政治部主任經渝青訓時,以成仁自矢”;“其後,隨軍轉戰,備歷艱險……往來敵後,如臨坦途”;“能犯人不敢犯之險,能處人不易處之境。”可見,周復在蔣介石心目中的地位。周復是犧牲在抗日戰場上的眾多國民黨將領中唯一能稱得上是蔣介石親信的人。
1988年6月,周復將軍的兒子周造時先生來大陸探親,專程來到安丘緒泉村,追憶逝去的先父,祭奠告慰英靈。
1995年8月22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追認周復為革命烈士,其墓遷入安丘市革命烈士陵園。
2010年9月4日,適逢抗戰勝利紀念日,周復的女兒周濟時老人與其女兒應廣儀一起,先後來到當年周復將軍犧牲的城頂山和他生前政治部駐地有子山,踏尋他當年戰鬥的足跡。周濟時一行還專程趕往緒泉村,拜訪年長族人周茂華等。

周復碑文

周公諱復號旭人贛臨川人畢業黃埔軍校三期遊學東瀛歸國後歷任黨政要職念八年春調魯蘇戰區政治部主任五年奮鬥卓然為戰區精神支柱中一度返渝述職三十一年春兼魯省府委員次年1月駐安丘有子山2月20日敵大舉進犯翌午於六區張家溜城頂山中彈殉國臨危從容自得嘆曰局勢如何得了無一言及家事享年四十有三遺妻陳景賢及子女匡時等七人念八日卯刻成殮葬安丘四區輝渠鄉緒泉莊東周氏墳林前謹識
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仲春上浣立
周復(中國國民黨抗日愛國將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