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葉

紫蘇葉

紫蘇葉,唇形科,塔花族,雙子葉植物綱,為一年生、直立草本,南方7至8月,北方8至9月。莖高0.3-2米,綠色或紫色,鈍四棱形,具四槽,密被長柔毛。紫蘇野紫蘇的葉帶葉小軟枝。

枝葉茂盛時收割,攤在地上或懸於通風處陰乾,乾後將葉摘下即可。葉片多皺縮捲曲,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圓形,先端長尖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圓鋸齒,兩面紫色或上面綠色,下表面有多數凹點狀腺鱗,葉兩面綠色,暗綠色或帶紫色協定緣具圓鋸齒。葉柄紫色或紫綠色,質脆。嫩枝紫綠色,斷面中部有髓,氣清香,味微辛。均以葉完整,色紫、香氣濃者為佳。

本品葉片多皺縮捲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圓形,長4~11cm,寬2.5~9cm。先端長尖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圓鋸齒。兩面紫色或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數凹點狀的腺鱗。葉柄長2~7cm,紫色或紫綠色。質脆。帶嫩枝者,枝的直徑2~5mm,紫綠色,斷面中部有髓。氣清香,味微辛。均以葉完整,色紫、香氣濃者為佳。

本品葉片多皺縮捲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圓形,長4~11cm,寬2.5~9cm。先端長尖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圓鋸齒。兩面紫色或上表面綠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數凹點狀的腺鱗。葉柄長2~7cm,紫色或紫綠色。質脆。帶嫩枝者,枝的直徑2~5mm,紫綠色,斷面中部有髓。氣清香,味微辛。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長環境,主要品種,皺紫蘇,尖紫蘇,栽培技術,栽培方式,田間管理,病蟲防治,化學成分,鑑定,形狀鑑別,顯微鑑別,理化鑑別,文獻記載,主要價值,用法與用量,方劑,選方,驗方,藥(毒)理學,

形態特徵

葉闊卵形或圓形,長7-13厘米,寬4.5-10厘米,先端短尖或突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在基部以上有粗鋸齒,膜質或草質,兩面綠色或紫色,或僅下面紫色,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貼生柔毛,側脈7-8對,位於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與中脈在上面微突起下面明顯突起,色稍淡。葉柄長3-5厘米,背腹扁平,密被長柔毛。
輪傘花序2花,組成長1.5-15厘米、密被長柔毛、偏向一側的頂生及腋生總狀花序;苞片寬卵圓形或近圓形,長寬約4毫米,先端具短尖,外被紅褐色腺點,無毛,邊緣膜質;花梗長1.5毫米,密被柔毛。花萼鐘形,10脈,長約3毫米,直伸,下部被長柔毛,夾有黃色腺點,內面喉部有疏柔毛環,結果時增大,長至1.1厘米,平伸或下垂,基部一邊腫脹,萼檐二唇形,上唇寬大,3齒,中齒較小,下唇比上唇稍長,2齒,齒披針形。
花冠白色至紫紅色,長3-4毫米,外面略被微柔毛,內面在下唇片基部略被微柔毛,冠筒短,長2-2.5毫米,喉部斜鐘形,冠檐近二唇形,上唇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側裂片與上唇相近似。雄蕊4,幾不伸出,前對稍長,離生,插生喉部,花絲扁平,花葯2室,室平行,其後略叉開或極叉開。花柱先端相等2淺裂。花盤前方呈指狀膨大。小堅果近球形,灰褐色,直徑約1.5毫米,具網紋。花期8-11月,果期8-12月。

分布範圍

湖南、江蘇、浙江、安徽、河南、貴州、重慶、雲南、廣西、江西、湖北、廣東等地有分布。不丹、印度、日本、韓國、美國、中南半島,南至印度尼西亞(爪哇)。

生長環境

紫蘇喜溫暖、濕潤氣候,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下生長旺盛,產量較高。以疏鬆,肥沃、排灌方便的壤土栽培為宜。

主要品種

皺紫蘇

又名赤蘇(《補缺肘後方》),紫蘇(《食療本草》),紅紫蘇。一年生草本,具特異芳香。莖直立,高30~100厘米,紫色或綠紫色,圓角四棱形,上部多分枝,具有紫色關節的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2.5~7.5厘米,有紫色或白色節毛。
紫蘇葉皺,卵形或圓卵形,長4~12厘米,寬2.5~10厘米,先端突尖或長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邊緣有鋸齒,兩面紫色,或上面綠色,下面紫色,兩面疏生柔毛,下面有細油點。
總狀花序稍偏側,頂生及腋生;苞卵形,全緣;花萼鐘形,外面下部密生柔毛,先端唇形,上唇3裂,下唇2裂;花冠管狀,先端2唇形,紫色,上唇2裂,裂片方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二側裂片近圓形,中裂片橫橢圓形;雄蕊4,2強,生於花冠管中部。子房4裂,花柱出自子房基部,柱頭2裂。小堅果褐色,卵形,含1種子。花期6~7月。果期7~8月。

尖紫蘇

又名:野生紫蘇。全體被疏柔毛。葉長卵形,先端長尖,基部楔形,下延至葉柄,具粗圓齒,兩面均平坦,不皺,紫色而被毛。花冠紫紅色或淡紅色。小堅果褐色至淡黃色。
紫蘇有兩種,其中一種葉背紫色,有芳香清甘之味,常用此種鮮紫蘇葉和嫩薑搗爛加鹽拌白切豬肉,白切鴨肉食用。或用鮮紫蘇葉加大蒜頭,食鹽搗爛為涼拌菜食用。有行氣健胃,幫助消化,發汗祛寒之作用。
食療作用,具有散寒解表,宣肺止咳,理氣和中,安胎解毒
採集:在9月上旬(白露前後)枝葉茂盛花序剛長出時採收,置通風處陰乾,然後將葉子採下。
藥材:乾燥完整的葉呈卵形或圓卵形,多數皺縮捲曲,或已破碎,兩面均棕紫色,或上面灰綠色,下面棕紫色,兩面均有稀毛;先端尖,邊緣有鋸齒,基部近圓形,有柄,質薄而脆。切碎品多混有細小莖枝。莖四方形,有槽,外皮黃紫色,有時剝落,木質部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疏鬆的髓。氣芳香,味微辛。以葉大、色紫、不碎、香氣濃、無枝梗者為佳。

栽培技術

栽培方式

用種子繁殖,直播和育苗移栽法。採種時,應選留葉片兩面均量紫色的作種。
直播法,北方4月中、下旬;南方3月下旬播種。條播、穴播均可。
條播行距50cm,開0.5-1cm淺溝,每1hm2用種量11.25kg左右,穴播行距30cm×50cm。
育苗移栽法;南方3月;北方4月播種育苗,5月上旬移栽。

田間管理

生長期注意間苗、補苗,每穴留苗2-3株。中耕除草,追肥2-3次,乾旱時澆水,雨季則應排水。

病蟲防治

病害有斑枯病,發病初期用代森錳鋅70%膠懸劑乾粉噴粉防治。蟲害有銀紋夜蛾,可用90%晶體敵百蟲100倍液,亦可用5%西維因粉劑噴粉防治。

化學成分

皺紫蘇全草含揮髮油約0.5%,內含紫蘇醛(Pe-rillaldehyde)約55%,左旋檸檬烯20~30%及α-蒎烯少量。還含精氨酸、枯酸(Cumicacid)、矢車菊素3-(6-對香豆醯-β-D-葡萄糖甙)5-β-D-葡萄糖甙(Cyanidin3-(6-p-Coumaroyl-β-D-glucoside)5-β-D-glucoside〕。又,葉的揮髮油中含異白蘇烯酮(Isoegomaketone)等。尖紫蘇全草含揮髮油,內有異戊基-3-呋喃甲酮(Isoamyl3-furylketone)、紫蘇醛、α-及β-蒎烯d-檸檬烯、ι-芳樟醇、莰烯、薄荷醇、薄荷酮紫蘇醇(Perillaalcohol)、二氫紫甦醒、丁香油酚。紫蘇含揮髮油(紫蘇油)約0.5%,油中含紫蘇醛(l-perillaldehyde)16.8%-22.6%,紫蘇醇(l-perilla-alcohol)19.7%-23.1%,二氫紫蘇醇(dihydroperilla-alcohol)7.4%-8.5%,薴烯約2.8%,芳樟醇3.2%-4.6%,薄荷腦4.2%-20%,丁香烯4.6%-22.7%,另含香薷酮(elsholtziaketone)、台薷酮(naginataketone)、紫蘇酮(perillaketone)、異白蘇酮(isoegomaketone)、欖香脂素(elemicin)、肉豆蔻醚(myristicin)、蒔蘿油腦(dillapiol)及α-蒎烯等。另據報導含β-蒎烯、薄荷酮、丁香酚及其他呋喃酮衍生物。葉中的紅色色素為花青素-3-(6-對香豆醯-β-D-葡萄糖)-5-β-D-葡萄糖甙[cyanidin-3-(6-p-coumaroyl-β-D-glucoside)-5-β-D-glucoside]。

鑑定

形狀鑑別

1、紫蘇葉 葉片多皺縮捲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圓形,長4-11cm,寬2.5-9cm。葉柄長2-5cm,紫色或紫綠色。質脆。滯嫩枝者,枝的直徑2-5mm,紫綠色,斷面中部有髓。氣清香,味微辛。
2.野紫蘇葉 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卵形,長4-7cm,寬2.5-5cm;葉兩面綠色、暗綠色或帶紫色,邊緣具圓鋸齒。均以葉完整、色紫、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鑑別

葉表面觀
1、紫蘇上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外壁角質層紋理呈斷續波狀;下表皮細胞較小,垂周壁波狀彎曲,角質層紋理不明顯。兩面均有腺鱗腺毛,以下表面為多,腺鱗的腺頭扁圓形,4-8細胸,直徑44-106μm,柄單細胞;腺毛腺頭1-2細胞,柄單細胞。非腺毛1-7細胞,中部細胞有時縊縮,長80-980μm,基部直徑30-100μm。氣孔直軸式,下表皮較多。
2.野紫蘇 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平直,角質層紋理不甚至明顯。其餘與紫蘇相似。

理化鑑別

1、本品作葉的表面製片,表皮細胞中某些細胞內含有紫色素,滴加10%鹽酸溶液,立即顯紅色;或滴加5%氫氧化鉀溶液,即顯鮮綠色,後變為黃綠色。
2.薄層色譜 取本品粗粉0.7g,置500ml圓底燒瓶中,加水250ml,混勻,連線揮髮油測定器,自測定器上端加水至刻度,並溢流入燒瓶中為止,再加石油醚(60-90℃)1.5ml,連線回流冷凝管,加熱至沸,並保持微沸2h,放冷,分取石汕醚層作為供試品溶液。點於矽膠G薄層板上,
① 以苯-乙酸乙酯(95:5)為展開劑,用蓄謀樟醇和紫蘇醛作對照品;
② 以已烷作展開劑,用L-檸檬烯和α-蒎烯作對照品,展開,展距16.5cm,取出,晾乾,噴以5%香草醛濃硫酸後,於80℃烘烤5min,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文獻記載

紫蘇出自陶弘景: (紫蘇)葉下紫色,而氣甚香,其無紫色、不香、似茬者,名野蘇,不任用。《本草圖經》:紫蘇,葉下紫色,而氣甚香,夏采莖葉,秋采實。蘇有數種,有水蘇白蘇、魚蘇、山魚蘇,皆是荏類。白蘇方莖圓葉,不紫,亦甚香,實亦入藥。魚蘇似菌陳,大葉而香,吳人以煮魚者,一名魚舒。生山石間著名山魚蘇,主休息痢,大小溪頻數,乾末米飲調服之,效。《綱目》:紫蘇、白蘇,皆以二、三月下種,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莖方,其葉圓而有尖,四圍有鋸齒;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蘇,乃荏也。紫蘇嫩時采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鹵作ZU食甚香,夏月作熟湯飲之。
五、六月連根採收,以火煨其根,陰乾,則經久葉不落。八月開細紫花,成穗作房如荊芥穗。九月半枯時收子,子細如芥子而色黃赤,亦可取油如茬油。今有一種花紫蘇;其葉細齒密紐如剪成之狀,香色莖子並無異者,人稱回回蘇。紫蘇在中國種植套用約有近2000年的歷史,主要用於藥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葉 (蘇葉)、梗 (蘇梗)、果(蘇子)均可入藥,嫩葉可生食、作湯,莖葉可淹漬。近些年來,紫蘇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質及營養成分,成為一種倍受世界關注的多用途植物,經濟價值很高。俄羅斯、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對紫蘇屬植物進行了大量的商業性栽種,開發出了食用油、藥品、淹漬品、化妝品等幾十種紫蘇產品。
1、《別錄》:主下氣,除寒中。
2.孟詵:除寒熱,治冷氣。
3.《日華子本草》:補中益氣。治心腹脹滿,止霍亂轉筋,開胃下食,並(治)一切冷氣,止腳氣。
4.《本草圖經》:通心經,益脾胃。
5.《履巉岩本草》:止金瘡出血;療痔疾,煎湯洗之。
6.《滇南本草》:發汗,解傷風頭痛,消痰,定吼喘。
7.《綱目》: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安胎。
8.《本草逢原》:能散血脈之邪。
9.《本草匯言》《綱目》紫蘇,近世要藥也。其味辛,入氣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則行氣安胎;同藿香、烏藥,則溫中止痛;同香附、麻黃,則發汗解肌;同芎窮、當歸,則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則散濕解暑,治霍亂腳氣;同桔梗枳殼,則利膈寬腸;同杏仁、萊菔子,則消痰定喘。
10.《本草匯言》紫蘇,散寒氣,清肺氣,寬中氣,安胎氣,下結氣,花痰氣,乃治氣之神藥也。一物有三用焉:如傷風傷寒,頭疼骨痛,惡寒發熱,肢節不利,或腳氣疝氣,邪郁在表者,蘇葉可以散邪而解表;氣鬱結而中滿痞塞,胸膈不利,或胎氣上逼,腹脅脹痛者,蘇梗可以順氣而寬中;設或上氣喘逆,蘇子可以定喘而下氣。痰火奔迫,蘇子可以降火而清痰,三者所用不同,法當詳之。
11.《藥品化義》紫蘇葉,為發生之物。辛溫能散,氣薄能通,味薄發泄,專解肌發表,療傷風傷寒,及瘧疾初起,外感霍亂,濕熱腳氣,凡屬表症,放邪氣出路之要藥也。丹溪治春分後濕熱病,頭痛身熱,脊強目痛,鼻乾口渴,每以此同葛根、白芷,入六神通解散,助其威風,發汗解肌,其病如掃。取其辛香,以治抑鬱之氣,停滯胸膈,入分心氣飲,開心胸鬱熱神妙。如寒滯腹痛,火滯痢疾,濕滯泄瀉,少佐二、三分,從內略為疏表解肌最為妥當。參蘇飲治虛人感冒風寒,方中一補一散,良有深意。如不遵其義,減去人參,或服之不應,或邪未散而正氣先虛。
12.《本草正義》(紫蘇)致新推陳之宣劑,輕劑也。故主氣下者,可使之宣發,氣上者,可使之宣攝。葉則偏於宣散,莖則偏於宣通,子則兼而有之,而性稍緩。
《本草正義》紫蘇,芳香氣烈。外開皮毛,泄肺氣而通腠理;上則通鼻塞,清頭目,為風寒外感靈藥;中則開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飲,解鬱結而利氣滯。今人恆以莖、葉、子三者分主個症。蓋此物產地不同,形狀亦別,多葉者其莖亦細,而莖桿大者,則葉又少,故分析辨治,尤為精切。葉本輕揚,則風寒外感用之,疏散肺閉,宣通肌表,泄風化邪,最為敏捷。莖則質堅,雖亦中空,而近根處偉大豐厚,巨者徑寸,則開泄里氣用之,解結止痛,降逆定喘,開胃醒脾,固與開泄外感之旨不同。而子則滑利直下,降氣消痰,止嗽潤肺,又是別有意味。此今人選藥之密,已與宋金元明不同,不可謂非藥物學之進境者。
13.《長沙藥解》蘇葉辛散之性,善破凝寒而下沖逆,擴胸腹而消脹滿,故能治胸中瘀結之證而通經達脈,發散風寒,雙解中外之藥也。紫蘇)致新推陳之宣劑,輕劑也。故主氣下者,可使之宣發,氣上者,可使之宣攝。葉則偏於宣散,莖則偏於宣通,子則兼而有之,而性稍緩。

主要價值

性味:辛,微溫,無毒
歸經: 脾經、肺經二經。
1、理氣,和營。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並能解魚蟹毒。用於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兼見咳嗽或胸悶不舒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蘇散;若兼有氣滯胸悶者,多配伍香附、陳皮等,如蘇散。
2.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本品具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功效。偏寒者,每與藿香同用;偏熱者,可與黃連同用。偏氣滯痰結者,常與半夏厚朴同用。
3.用於妊娠嘔吐,胸腹滿悶,常與陳皮、砂仁配伍,以加強其止嘔、安胎的效果。
4.用於進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單用或配生薑,白芷煎服。
紫蘇葉做法指導:
1. 凡外感風寒,症見惡寒發抽,頭痛無汗,鼻寒清涕者,可與羌活、防風、白芷等配伍,以解表散寒。
2. 凡氣滯濕阻,胃氣不和,脘腹脹悶,嘔惡腹瀉者,可與藿香、陳皮、半夏曲、茯苓等配伍,以行氣化濕和中。
紫蘇葉營養分析:蘇子,有鎮咳平喘、社痰的功能。紫蘇全草可蒸餾紫蘇油,種子出的油也稱蘇子油,長期食用蘇子油對治療冠心病及高血脂有明顯療效。
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老梗,或噴淋清水,稍潤,切寬絲,乾燥,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
紫蘇葉適合人群:氣虛、陰虛及溫病患者慎服。
紫蘇葉食療作用:紫蘇葉味辛,性溫;歸肺、脾經;芳香升散,具有散寒解表,宣肺止咳,理氣和中,安胎,解毒
主治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咳嗽氣喘,脘腹脹悶,嘔惡腹瀉,咽中梗阻,妊娠惡阻,胎動不安,食魚蟹中毒,癰瘡蛇毒辣。
紫蘇葉食物相剋: 紫蘇葉不可同鯉魚食,生毒瘡
夏天在屋子周圍養幾盆紫蘇可以起到防蚊蟲的作用。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15克。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宜忌
氣虛、陰虛及溫病患者慎服。
熱病高熱,陰虛火旺,血熱妄行者禁服。
食物相剋:紫蘇葉不可同鯉魚食,生毒瘡。
①《本草經疏》:病屬陰虛,因發寒熱或惡寒及頭痛者,慎毋投之,以病宜斂宜補故也。
火升作嘔者亦不宜。
②《本草通玄》:久服泄人真氣。氣虛、陰虛及溫病患者慎服。

方劑

紫蘇散
組成:紫蘇葉、 桑白皮、 青皮五味子、 杏仁、 麻黃、 炙甘草各5克
功效: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主治:外感風寒束肺 。證見咳嗽痰多,頭痛,發熱惡寒,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浮。
點評:
①本方證以發熱惡寒,咳嗽,痰多,脈浮為辨證要點。
②本方可用治慢性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
杏蘇散
組方:紫蘇葉9克,半夏9克,茯苓9克,前胡9克,苦桔梗9克,枳殼6克,甘草3克,生薑三片,大棗3枚,杏仁9克,橘皮6克,水煎溫服。
功用:輕宣涼燥,理肺化痰。
主治:秋季外感涼燥證,惡寒無汗,頭微痛,咳嗽痰稀色白,鼻塞咽乾,苔白,脈弦。
香蘇散
組方:香附子120克炒香,去毛,紫蘇葉120克,炙甘草30克,陳皮60克,上述四藥共研成粗粉。每日三次,每次取藥粉9克,水煎熱服。
功用:疏散風寒,理氣和中,主治外感風寒,胸脘(胃)氣滯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胸脘(胃)部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浮。
香蘇蔥豉湯
組方:制香附4.5~6克,陳皮4.5~6克,鮮蔥白(蔥頭)3枚,紫蘇4.5~9克,炙甘草2~2.5克,淡豆豉9~12克,水煎服。功用:發汗解表,調氣安胎。
主治:妊娠傷寒(孕婦感受風寒),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胸脘(胃)痞悶,苔薄白,脈浮。
蘇薑湯
組方:紫蘇葉22.5克,生薑2.5克,水煎成25%濃度的藥湯(即兩種藥共25克,要煎成100毫升的藥湯),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每次100毫升,10天為一療程,每兩個療程間隔3天。
功用: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支氣管炎
常用配方
1、用於感冒:紫蘇葉 10 克,蔥白 5 根,生薑 3 片,水煎溫服。
2.用於外感風寒頭痛:紫蘇葉 10 克,桂皮 6 克,蔥白 5 根,水煎服。
3.用於急性胃腸炎:紫蘇葉 10 克,藿香 10 克,陳皮 6 克,生薑 3 片,水煎服。
4.用於胸膈痞悶、呃逆:紫蘇梗 15 克,陳皮 6 克,生薑 3 片,水煎服。
5.用於孕婦胎動不安。麻根 30 克,紫蘇梗 10 克,水煎服。
6.用於妊振嘔吐:紫蘇莖葉 15 克,黃連 3 克,水煎服。
7.用於水腫:紫蘇梗 20 克,蒜頭連皮 1 個,老薑皮 15 克,冬瓜皮 15 克,水煎服。
8.用於食蟹中毒:紫蘇葉 30 克,生薑 3 片,煎湯頻飲。
9.用於陰囊濕疹:紫蘇莖葉適量,水煎泡洗患處。
10.用於體內寄生蟲,紫蘇莖葉適量,和面一起蒸饅頭,食之可以滅殺蛔蟲等體內寄生蟲。

選方

治傷風發熱
《海上仙方》蘇葉、防風、川芎各7.5克,陳皮5克,甘草3克。加生薑二片煎服。(《不知醫必要》蘇葉湯)
治卒得寒冷上氣
乾蘇葉150克,陳橘皮200克,酒四升煮取一升半,分為再服。(《補缺肘後方》)
治咳逆短氣
紫蘇莖葉(銼)一兩,人參半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再。(《聖濟總錄》紫蘇湯)
治傷寒啘不止
赤蘇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稍稍飲。(《補缺肘後方》)
治胎氣不和,湊上心腹,脹滿疼痛,謂之子懸
大腹皮、川芎、白芍藥、陳皮(去白)、紫蘇葉、當歸(去蘆,酒浸)各一兩,人參、甘草(炙)各半兩。上細切,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蔥白七寸,煎至七分,空心溫服。(《濟生方》紫蘇飲)
治乳癰腫痛
紫蘇煎湯頻服,並搗封之。(《海上仙方》)
治金瘡出血
嫩紫蘇葉、桑葉,同搗貼之。(《永類鈐方》)
治攧撲傷損
《金匱要略》紫蘇搗敷之,瘡口自合。(《談野翁試驗方》)
治蛇虺傷人
紫蘇葉搗汁飲之。(《千金方》)
治食蟹中毒
紫蘇煮汁飲之。(《金匱要略》)
治寒瀉
紫蘇葉15克,水煎加紅糖6克沖服。解食魚、鱉中毒
紫蘇葉60克,煎濃汁當茶飲,或加薑汁十滴調服。
子宮下垂
紫蘇葉60克,煎湯熏洗。
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乾蘇葉與少量乾薑(10:1),製成25%蘇葉藥液。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每次100毫升,10天為一療程。兩療程間隔3天。
治療尋常疣
將疣周圍皮膚消毒(疣體突出者可貼皮剪去),取洗淨之鮮紫蘇葉摩擦疣部,每次10~15分鐘,敷料包紮,每日1次。治療20例,連續摩擦2~6次皆愈。
進食魚蟹中毒(包括過敏)而出現腹痛、嘔吐,或遍身風疹瘙癢者。
古醫書《金匱要略》載食魚蟹中毒“紫蘇煮汁飲之。”經驗上常用鮮蘇葉60克、生薑20克,加清水二碗半,煮至二碗,一日分2~3次口服。此法對於解除腹痛,嘔吐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若上方中再加入厚朴5克、生甘草5克,則效果更好。民間常用鮮蘇葉煎炒田螺,一方面取其芳香辟腥,使之可口,另一方面亦是取其解毒的作用。

驗方

1、治療尋常疣:鮮紫蘇葉外擦患處,每日1次,每次10~15分鐘,一般3~5次可愈。
2.治療子宮出血:將紫蘇製成每ml相當於原生藥2g之水提取液,分裝成5ml安瓿。使用時以無菌棉球、紗布或擦鏡頭紙浸潤紫蘇液貼敷於出血處。
3.紫蘇葉15克,水煎加紅糖6克沖服,治寒瀉。
4.紫蘇葉60克,煎濃汁當茶飲,或加薑汁十滴調服,可解食魚、鱉中毒。
5.紫蘇葉60克,煎湯熏洗,對子宮下垂有療效。

藥(毒)理學

1、解熱作用:用紫蘇葉煎劑及浸劑2g/kg經口服傷寒混合菌苗發熱的家兔,有微弱的解熱作用。
2.抑菌作用:紫蘇葉在試管內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長。紫蘇葉浸膏對6種真菌瓊脂培養物最低抑菌濃度(MIC)為200-1600mg/ml;浸膏中的紫蘇醛起主要抑菌作用。
3.升血糖作用:紫蘇油0.35ml/kg給予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蘇醛製成肟(Oxime)後,升血糖作用較紫蘇油更強。
4.對血凝的作用:紫蘇水提液對家兔耳表靜脈注射,可縮短血凝時間、血漿復鈣時間和凝血活酶時間,說明紫蘇內源性凝血系統有促進作用,而對外源性凝血系統的影響並不明顯。
5.促進腸蠕動:從紫蘇葉中分離出的Perilla ketone,對大鼠有促進腸蠕動作用,使腸內物質運動加速,這是由於Perill ketone對腸擴約肌有刺激作用。
6.鎮靜作用:從紫蘇葉中分離出的紫蘇醛、Stigmasterol、Dill apiole均有鎮靜作用,可延長苯巴比妥減少的大鼠的睡眠時間,其中 Dill apiole 的半數有效量=1.57mg/kg。紫蘇水煎劑1:2O濃度,對病毒ECHO11株有抑制作用。
毒性:紫蘇的成分紫蘇酮等酮類化合物均為3-取代呋喃類化合物,對小鼠、山羊、小母牛均顯示毒性作用,尤其對肺部,可因肺水腫及胸膜滲出而死亡,但給藥途徑不同,毒性不同,紫蘇酮10mg/kg靜脈注射可使山羊致死,40mg/kg灌胃卻無影響。紫蘇醇具有毒性、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另雌山羊靜脈注射紫蘇酮10mg/kg可致死,若灌胃 40mg/kg仍可存活,目前沒有證據證明抗訴物質對人體有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