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廷帝國

拜占廷帝國

拜占廷帝國(英語:Byzantine Empire;395-1453年),即東羅馬帝國,是歐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拜占廷帝國共歷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

395年1月17日,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346-395年)逝世。臨終前,將帝國東西部分與兩個兒子繼承。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延續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間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到了17世紀,西歐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古代羅馬帝國和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便引入了"拜占廷帝國"這一稱呼。

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臘古城拜占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起初其疆域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時,又將北非以西、義大利西班牙的東南併入版圖。554年,擊敗法蘭克王國,拜占廷帝國的國力達到頂峰。

1204年,拜占廷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直到1261年收復。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入君士坦丁堡(今為伊斯坦堡),拜占廷帝國正式滅亡。

基本介紹

國名,西方稱呼,中國文獻,歷史,羅馬分裂,外擴內治,一度衰弱,國勢復興,黃金時代,西方衝擊,再次復國,最終滅亡,文化延續,政治,皇帝和貴族,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軍事,軍事戰略,軍種,軍區制,軍事技術,經濟,貿易,稅收,手工業,文化,綜述,宗教,文學,音樂,美術,建築,科學,民族,外交,社會,飲食,服飾,帝王世系,

國名

西方稱呼

拜占廷帝國的正式名稱是“羅馬”,或者“羅馬帝國”。這是拉丁語Imperium Romanorum(羅馬帝國)的希臘語翻譯,也是拜占廷帝國的自稱。為了與同樣自稱為羅馬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區分開,在1453年帝國滅亡前,西歐人將其稱為“拜占廷帝國”。
在從330年到1453年這11個世紀的時間裡,“拜占廷帝國”從來沒有成為過這個國家的正式或非正式名稱,其臣民也從來不曾將自己稱為“拜占廷人”,或將首都新羅馬稱為“拜占廷”。一直到17世紀,“拜占廷帝國”都是西方歷史學家對這個帝國的正式稱呼。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羅尼姆斯·沃爾夫在其整理編纂的《歷代拜占廷歷史學家手稿》中,為了區分羅馬時代以前的古典希臘文獻與中世紀拜占廷帝國的希臘文獻,引入了“拜占廷帝國”這個叫法。這個稱呼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廷城。
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17世紀之後,經過孟德斯鳩等人的使用,這個稱呼逐漸被西歐歷史學家廣泛套用,來區分(實際上相當不同的)古代羅馬帝國東半部與中世紀的、希臘化的拜占廷帝國。

中國文獻

拂菻是中國中古史籍中對拜占廷帝國的稱謂。古代亦稱大秦或海西國。隨歷史時期之不同,此名有時也指苫國(今敘利亞)等地中海東岸地區。宋、元時代又用以稱呼塞爾柱突厥人統治的小亞細亞。此名在《魏書·高宗紀》、《顯祖紀》作“普嵐”。《北史·西域傳》作“伏盧尼”。玄奘著《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波剌斯國條》所附西方諸國作“拂懍”,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九及所引《梁職貢圖》作“拂懍”,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作“大拂臨”,杜環經行記》、《隋書》、《舊唐書》等均作“拂菻”。19世紀末在蒙古高原發現的8世紀突厥毗伽可汗碑中作Purum。
555年的疆域555年的疆域
元史·卷一三四·愛薛傳》有“弗林”、“拂林”。戴良的《九靈山房集》卷九有“拂林”。據考證,此“拂林”當是Farang一詞的音譯,乃阿拉伯、波斯人對歐洲的稱謂,亦即《明史》之佛郎機,非北魏、隋唐時期的拂菻。

歷史

羅馬分裂

拜占廷之名源於一座靠海的古希臘移民城市,公元324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將此選為皇帝駐地,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新羅馬(。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位於連線黑海愛琴海之間的戰略水道博斯普魯斯海峽,扼制海陸商業要道,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羅馬帝國的分裂羅馬帝國的分裂
3世紀後期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引入了四頭制的制度來更有效地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他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義大利和希臘各設立一個皇帝(稱奧古斯都),輔佐他們的各設一個副皇帝(稱凱撒)。這個分裂一直維持到4世紀。
君士坦丁大帝於324年重新將自己立為整個帝國的唯一皇帝。君士坦丁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他選擇了拜占廷(今伊斯坦堡)。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Nova Roma)。但一般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為君士坦丁之城)。這個新的首都成為他的管理機構的中心。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雖然在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這個帝國還不是拜占廷帝國,但基督教是拜占廷帝國的一個特性,是它與相信多神教的羅馬帝國的分界線。
另一個分界線是378年的哈德良堡戰役(又譯阿德里安堡戰役)。這場敗仗,以及皇帝瓦倫斯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國和中世紀帝國分家的時間。瓦倫斯的繼承人狄奧多西烏斯一世將整個帝國再次分開。395年他將這兩部分分別交給他的兩個兒子阿爾卡狄烏斯和霍諾里烏斯。阿爾卡狄烏斯成為東部的統治者,霍諾里烏斯成為西部的統治者,他的首都是米蘭。從這個時候開始東部的這個帝國一般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廷帝國。
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大帝
拜占廷帝國基本上避免了西羅馬帝國3世紀和4世紀所遭遇的困難。這裡有許多原因。首先這裡的城市文化已經相當成熟了,其次民族大遷徙時的入侵主要吸引是羅馬的財富。5世紀中西羅馬帝國多次被征服,拜占廷帝國頂多交納貢獻就可以免除遭難了。狄奧多西斯二世進一步加強了對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使得這座城市成為被“野蠻人”攻不破的城市。
476年當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拜占廷帝國的利奧一世哥特人談判,他結束了哥特人對東部帝國的威脅,但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征服西羅馬帝國疆土了。
395年龐大的羅馬帝國飽受各路蠻族侵擾,為便於管轄而將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帝國即以君士坦丁堡為首府,因此東羅馬帝國又稱為拜占廷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在經歷了包括匈奴和諸多日耳曼部落的反覆侵襲之後終於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拜占廷遂成為唯一的羅馬人帝國——實際上他們一直以純正羅馬血統自居。

外擴內治

6世紀時東羅馬的主要敵人是它的傳統的老敵人:波斯人斯拉夫人保加爾人。神學的爭論,比如對基督一性說的爭論也是帝國的重要話題。但東部帝國並沒有忘記它在西部的根。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的傑出的將軍貝利薩留的領導下東帝國甚至奪回了它在西部喪失的部分省份:義大利的大部地區、北非和西班牙。
查士丁尼大帝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重編了古羅馬的法規,制定了《民法大全》。值得注意的是這部法典是用拉丁語寫的,而當時拉丁語已被認為是一種古老的語言了,甚至許多編寫者都不太會說這種語言。
532年,聖索非亞大教堂(其原名Hagia Sophia是神聖的真理的意思)開始動工。這座教堂將成為拜占廷宗教生活和東正教的中心。
554年,拜占廷帝國在卡西利努姆戰役中擊敗了法蘭克王國,國力達到了鼎盛態勢。
但是,在541年-600年,地中海沿岸爆發了數次大規模的瘟疫。拜占廷帝國南部的黎凡特北非地區不斷爆發叛亂。拜占廷帝國宿敵——薩珊波斯捲土重來、日益強盛,不斷對拜占廷帝國進行軍事進攻。

一度衰弱

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後,給他的繼承人留下了一個空空的國庫,而他的繼承人也無法對付在所有的邊境上突然出現的新敵人:倫巴底人占領了義大利北部,斯拉夫人占領了巴爾幹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波斯人入侵和占領了東部的省份。赫拉克留(即席哈克里烏斯)奪回了這些東部省份,但當時剛剛在伊斯蘭教下統一起來的阿拉伯人的突然出現是赫拉克留無法意料到的。阿拉伯人占領了幾乎所有的南部省份。7世紀中敘利亞、埃及徹底淪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
拜占廷帝國雖然失去了許多土地,它也從中獲益——它不再那么混雜了。赫拉克留將全國希臘化了,他不用古羅馬的皇帝頭銜Augustus,而使用Basileus(國王)。希臘語被定為官方語言。在宗教上拜占廷帝國與西歐的區別已經不可忽視了。不過拜占廷帝國國內也有不小的區別,在其南方的省份里一般更多地使用基督教的一個分支——科普特教,而不是東正教。這些省份失落後,在剩餘的省份中東正教更加強大了。赫拉克留將全國分為幾個軍區來對付外來的侵擾。除首都外其他地方的城市化不斷縮小,君士坦丁堡成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
希臘火希臘火
阿拉伯人試圖占領君士坦丁堡,但被拜占廷海軍擊敗。拜占廷當時的海軍勢力非常強大,而且他們擁有一種神秘的火器:希臘火。阿拉伯人初始的進攻被擊退後,拜占廷開始得到恢復。

國勢復興

主詞條:聖像破壞運動
8世紀最大的問題是對聖像破壞運動的爭論。利奧三世下令禁止聖像,這個命令受到很大的反對,整個國家到處都發生暴亂。在艾琳女皇的領導下在787年的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上決定聖像可以被尊養但不可以被崇拜。伊蘇里亞王朝在8世紀末滅亡。9
盛時的拜占庭帝國盛時的拜占庭帝國
世紀初聖像破壞運動重現,843年再次被制止。這些爭論使得當時與其已經開始離心離德的天主教神聖羅馬帝國未能重新統一起來。

黃金時代

馬其頓王朝的開國皇帝巴西爾一世堪稱第二個查士丁尼,在他和其他馬其頓王朝皇帝的統治下,拜占廷帝國在9、10和11世紀初達到了它的頂峰。在這段被稱為“黃金時期”的幾個世紀裡,拜占廷帝國抵抗了羅馬教廷撤銷佛迪奧斯為教主的要求,獲得亞得里亞海的制海權,占領了義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亞的大部分。
馬其頓王朝時的拜占廷帝國疆域馬其頓王朝時的拜占廷帝國疆域
1014年巴西爾二世(保加利亞屠夫)打敗了保加利亞人,並於1018年徹底滅亡了第一保加利亞王國。同時拜占廷帝國還獲得了一個新的同盟者(有時也是敵人):以基輔為首都建立王國的羅斯人接受了東正教信仰,並為拜占廷提供了一支重要的僱傭軍。
但如其前身的羅馬帝國,拜占廷很快又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當時許多占有土地的貴族打亂了軍區的制度。假如拜占廷帝國只需要對付它的舊敵神聖羅馬帝國和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的話它可能還可以支持下去,但新的敵人根本不怕它的名譽:諾曼人征服了義大利,而突厥人進入了小亞細亞——拜占廷帝國的主要兵源地。
9-11世紀的拜占庭帝國9-11世紀的拜占庭帝國
1071年在曼齊克特之戰中,皇帝羅曼努斯四世塞爾柱突厥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擊敗,拜占廷失去了亞美尼亞及安納托利亞的部分地區,並在接下來的20年中,逐漸失去了整個小亞細亞半島。
1054年,東正教天主教徹底決裂。事情起因於教皇利奧九世執意任命一名西西里出生的主教執掌東方教會。此舉招致整個東部教會不滿。普世牧首米哈伊爾·塞魯拉利烏斯大怒,下令關閉國內所有西方教堂,驅逐其神職人員。
教皇此時又派遣紅衣主教亨伯特作為特使與東部教會進行會晤,然而此次談判最終宣告破裂,亨伯特於1054年7月在聖索菲亞大教堂下達了由教皇簽署的開除教籍令。不久,普世牧首召集宗教會議,宣布開除羅馬代表們的教籍。長期對立的東西方教會徹底分裂,再未彌合,對此後的歷史造成了深遠影響。

西方衝擊

拜占廷帝國的最後幾個世紀以篡權者阿萊克修斯一世開始,他引入西歐封建分封的制度,重新建立起一支軍隊,對突厥進行了有力的抵抗,並收復了一些東部領土。他向西方求救抵抗突厥,這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起源。十字軍收復了尼西亞,但很快救兵成了仇兵。雖然阿萊克修斯的孫子曼紐爾一世是十字軍的朋友,但雙方都不能忘記他們互相革除了對方的教籍,拜占廷帝國對源源不斷經過其領土的羅馬天主教十字軍的意圖很持懷疑。
十字軍東征十字軍東征
11世紀和12世紀來自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人和來自西西里島和義大利的諾曼人不斷攻擊拜占廷帝國,並對拜占廷帝國的省份進行掠奪。亞歷克修斯給予貿易專權的義大利城市國家尤其成為反西情緒的對象。他們成為“法蘭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威尼斯人尤其受反感——儘管威尼斯的船隻是拜占廷帝國艦隊的骨幹。與此同時,突厥依然是拜占廷帝國的一個威脅,1176年他們擊敗了曼紐爾。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企圖征服拜占廷帝國,但給拜占廷帝國帶來最大摧殘的卻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這次東征的目的是占領埃及,但威尼斯人獲得了領導權。在他們的慫恿下十字軍1204年攻克並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他們建立了一個短期的封建王國(拉丁帝國)。
被徹底削弱的拜占廷帝國四分五裂:尼西亞帝國、伊庇魯斯專制君主國和特拉比松同立。前者由帕里奧洛加斯王朝統治。

再次復國

1261年他們收復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戰敗了伊庇魯斯,恢復了帝國。但他們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歐洲,而把他們在亞洲的敵人忘了。這時他們倖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穆斯林內部分裂。

最終滅亡

奧斯曼帝國建立後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占廷帝國幾乎所有的其他地方都被奧斯曼帝國占領了。拜占廷向西方求救,西方提出的條件是兩個教會必須統一。拜占廷雖然頒布法律統一教會,但拜占廷的居民並不接受羅馬天主教。一些西方的僱傭軍來到拜占廷,但西方大多數人對此無動於衷,但是教皇還是承諾會給予必要援助,但是教皇的援助顯得那么遙遠和寒酸。
一開始奧斯曼帝國認為攻擊君士坦丁堡代價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的城牆非常堅固,除十字軍外上千年中沒有人能夠攻克它。但隨著版圖的擴張,君士坦丁堡漸漸處在了奧斯曼帝國版圖的中心位置,同時火炮的出現,這古老飽經戰亂的雄偉城牆的驚人防禦力被大大削弱。
滅亡前夕的帝國版圖滅亡前夕的帝國版圖
145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的包圍,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後改名為伊斯坦堡),拜占廷最後一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壯烈殉國。1461年特拉比松也被穆罕默德二世占領了。至此,所有拜占廷領地均徹底喪失。

文化延續

拜占廷帝國滅亡後,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廷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公主,宣布成為東正教的保護人。他的孫子伊凡四世將成為俄羅斯的第一位沙皇。他的繼承人認為他們是羅馬帝國和君士坦丁堡的合格的繼承人,是第三個羅馬帝國。一直到20世紀初它們的覆亡,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都認為自己是拜占廷的合法繼承人。
極盛時期極盛時期
君士坦丁堡十字軍奧斯曼土耳其人先後兩次攻破的過程中,許多拜占廷的工匠都西行避難,他們給西歐帶來了當時先進的文化和思想,為日後的歐洲的文藝復興奠定了文化基礎。
拜占廷帝國在將經典知識傳遞給伊斯蘭世界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重要的印象卻是東正教會。早期拜占廷的傳教士將東正教傳給了斯拉夫人。迄今為止,大多數斯拉夫人以及希臘人信奉東正教,而拜占廷帝國的滅亡也預示著歐洲中世紀的結束。
在拜占廷帝國的最後一夜中,有一些人趁亂登上拉丁人的戰艦,逃到了克里特、摩里亞、愛奧尼亞群島和威尼斯。一艘熱那亞商船保留了它在那最後一夜的乘客名單,上面有六名巴列奧略皇族的人,兩個科穆寧皇族,兩個拉斯卡利斯皇族,以及一些次要的貴族。這些人和其他許多東羅馬人攜帶著古代的珍貴文獻流亡到西歐各國,使得生活在天主教神權世界的人們重新看到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亞歷山大和愷撒,以及其他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光輝思想。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人性戰勝了神性,希臘人的理性光明照穿了教皇和封建制度所構成的重重帳幕,給西歐帶去了文藝復興之光。在拜占廷帝國的廢墟上,誕生了西歐的新世界。
俄國沙皇從來沒有放棄過恢復拜占廷帝國的企圖。葉卡捷琳娜二世曾經構想以君士坦丁堡為俄國的新首都,以聖索非亞大教堂為自己的皇宮,並把自己的一個孫子命名為君士坦丁。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二世這些俄國沙皇發起了一系列針對曾一度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奧斯曼帝國的戰爭,試圖光復君士坦丁堡,但是這些企圖都被英國(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或德國(1878年柏林會議)等國挫敗。
拜占廷風格的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拜占廷風格的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
拜占廷帝國的文化和宗教遺產如今仍然可以在俄羅斯、希臘、巴爾幹等國家看到。在希臘的東正教聖地阿索斯山的20個自治修道院和拔摩島聖約翰修道院上,作為拜占廷帝國永存的象徵,帝國的金底黑色雙頭鷹旗如今仍飄揚在這些修道院的上空中。
19和20世紀間,奧地利畫家和雕塑家古斯塔沃·克里木特(1862-1918年)在他的創作過程中,抄襲日本拜占廷美術投去了一瞥。這位美術家在布魯塞爾創作的壁畫和鑲嵌畫即是明證。

政治

皇帝和貴族

拜占廷帝國的最高權力由皇帝掌握。皇帝是整個帝國的象徵,也是最高政治領袖、軍隊的最高統帥、最高的司法裁判者和宗教的最高主宰。
拜占廷帝國的皇帝有三種稱呼。Βασιλε(Basileus)是最常見的稱呼,來自古代希臘人對國王的稱呼。席哈克略皇帝用這個頭銜來代替羅馬帝國的Augustus(ο Σεβασ)頭銜,此後這兩個頭銜被互動使用,但Βασιλε成為拜占廷皇帝的正式稱呼。至15世紀時,拜占廷皇帝自稱為“Basileus ton Hellinon”,即“希臘人的皇帝”。除了拜占廷皇帝外,其他大國(如薩珊波斯)君主也被拜占廷人稱為μονάρχη。小國君主則被稱為Ργα(Regas,來自拉丁語“Rex”,即國王)。
拜占庭皇帝巴西爾二世拜占庭皇帝巴西爾二世
拜占廷皇帝的另外一個稱呼是Αυτοκρτωρ(Autokrator),這是希臘語對羅馬皇帝的稱呼“Imperator”的直接翻譯,強調“軍事首腦”的意義,與羅馬的“imperator”意義相同。拜占廷皇帝的其他稱呼還有Κοσμοκρτωρ(Kosmokrator,宇宙的主宰)和Χρονοκρτωρ(Chronokrator,永久的主宰)、Σεβαστοκρτωρ(Sebastokrator,至尊陛下)、Κασαρ(Kaiser,愷撒)、Πανυπερσβαστο?(Panhypersebastos)等等。
拜占廷皇帝擁有很高的權力,其被神化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具有至高無上的神聖性。皇帝可以召開宗教大會,任免教會領袖和高級教士。在這一點上,拜占廷帝國與同時期的西歐國家有很大的不同。皇帝的居所被稱為“神聖皇宮”或“聖宮”。高級官員可以親吻皇帝的右胸,低級官員只能吻皇帝的腳。外國使節以跪姿行禮。他們都沒有權利先開口跟皇帝說話,只能等皇帝通過侍官發問時才可作答。每當官員覲見完畢,領受皇帝旨意、倒退著走出大殿時,禮儀大臣和宮廷儀衛高唱“誠如是!誠如是!誠如是!”
紫色是拜占廷皇帝的專用顏色,皇帝的皇權標誌包括皇冠、權杖和寶球(象徵地球)。太陽則被視為皇帝的象徵,每年12月25日,皇帝要頭戴象徵太陽的金光環,參加太陽節(光明節)的慶祝活動。1月6日的聖誕節、5月11日的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建城節、8月25日的豐收節,以及大型的競技、慶典活動,也要由皇帝親自主持。
拜占廷皇帝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皇后之外沒有其他嬪妃。皇位的主要繼承方式為血親繼承,尤其是男性優先-長子繼承法,即皇帝的長子為第一順位繼承人,如果皇帝沒有兒子,則由長女繼承,且生育有兒子的小女兒,繼承順位高於沒有生育兒子的大女兒,如果沒有子女,則由其他親屬繼承。拜占廷帝國的12個王朝、93位皇帝中,有24位是作為皇帝長子(包括養子)繼承皇位的,11位是作為皇帝的其他兒子繼承皇位。在皇帝無子的情況下,皇帝的兄弟、侄甥、姐妹、女兒、父母、孫子和配偶都有權繼承皇位。拜占廷法律承認女性的繼承權。威脅拜占廷皇帝帝位的主要因素是政變。皇帝的施政措施招致首都市民不滿時,也可能會在民眾暴動中失去皇位(例如532年尼卡暴動中的查士丁尼一世、1042年的麥可五世、1185年的安德羅尼庫斯皇帝、以及1204年的父子皇帝伊薩克二世和阿萊克修斯四世)。
西奧多拉皇后西奧多拉皇后
紫色是皇室的專用色,皇宮寢室中懸掛紫色絲綢裝飾,因此拜占廷皇帝的子女被稱為“紫衣貴族”(希臘語:πορφυρογ?ννητο?,拉丁化:Porphyrogenitos)意為“在紫色帷幕中出生的人”,這一特性同時影響皇位繼承,即皇帝登上皇位以後生育的子女才屬於“紫衣貴族”,繼承順位高於沒有登上皇位前生育的子女。拜占廷帝國的貴族等級包括Πρινκεπζ(親王)、Μ?γα? Δουξ(大公,此頭銜通常授予海軍統帥)、Δουξ(公爵)、kleisourarka(侯爵)、komes(伯爵)、apokomes(子爵)和akrita(男爵)等級別。由古羅馬元老職位派生出來的榮譽頭銜包括Illustris(傑出者)、Spectabiles(顯赫者)、Clarissimus(顯赫者),這些頭銜只能終身享用,不得世襲。
宦官在拜占廷宮廷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6世紀時的著名軍事將領納爾西斯,其身份就是宦官。君士坦丁一世設立了宮廷大總管(Πραιποσιτοζ τον ενσεβεστατον κοιτωνοζ),其職責是總管皇帝內宮,並安排大臣覲見皇帝的時間表。到5世紀時,這個職位已經上升到與司法大臣平級的地位。此外,皇宮內還有掌管皇室衣物、馬匹、食品、獵鷹、御船、音樂、醫藥……的宦官官員。這些官員構成了非世襲的宮廷貴族,替皇帝發號施令,握有很大的權力。

行政制度

早期的拜占廷帝國採取了類似於羅馬帝國的行政制度,設立元老院、執政官和各大區長官。隨著時間推移,元老和執政官逐漸變為榮譽性頭銜。
拜占廷皇帝的輔弼機構為御前會議,其成員包括執事長官(Μαγισυροζ των οφφικιωζ)、大區總督、軍隊司令、司法大臣和君士坦丁堡市長等。執事長官是帝國最重要的高級官吏,其職權包括指揮禁軍、巡視部隊、監督各級官員、簽發官方檔案、主持外交活動、締結條約、參加審理重大案件、掌管皇宮內外事務等重要職責。執事長官的人選不以出身和等級為依據,而是依照其實際能力、幹練程度和對皇帝的忠誠度來選擇,由皇帝直接任命。7世紀後,執事長官也逐漸成為虛職。
拜占廷帝國依照古羅馬的行政制度,將全國分為若干個大區,每區包括羅馬時代的若干行省。早期拜占廷帝國設立了四個大區,即東方大區(君士坦丁堡)、伊利里亞大區(薩洛尼卡)、義大利大區(拉文納)和非洲大區(迦太基)。大區總督是皇帝的全權代表,行使行政和司法職權。由於大區總督權力極大,因此自君士坦丁一世後的歷代皇帝逐步削去其權力,將部分權力分給省區總督。7世紀上半葉,大區總督一職被取消。拜占廷帝國在重要省份和戰略要地還設立直屬帝國中央政府的地方總督。
拜占庭帝國盛時疆域拜占庭帝國盛時疆域
君士坦丁堡市長(Επαρχοζ τηζ πολεωζ)也屬於高級官吏,地位僅次於執事長官,其職責與外地的大區總督類似,總掌首都的行政和司法權,並且負有治安責任,掌握一定的軍事指揮權。
拜占廷帝國的國家金礦、銀礦、鑄幣廠、國庫由大司庫官(Μεγ?? Λογοθ?τη?)掌握。大司庫官下轄10個司,包括教會事務司、軍餉司、郵驛司、鑄幣司、歲入統計司、大區財政事務司、礦務司、軍械司、工場司、皇帝服裝司。皇家財政(包括皇室土地)由皇家私產長官掌管,大區總督掌握地方金庫。

司法制度

拜占廷的法律屬於羅馬法系統。司法大臣(Κναιστωρ)由君士坦丁一世設立,最初相當於皇帝的法律秘書,為皇帝起草法律和法令,6世紀後成為最高法官。
查士丁尼及其廷臣查士丁尼及其廷臣
拜占廷的法官必須接受5年以上的專門法律教育,全面掌握羅馬民法並通過嚴格的國家考試,領取資格證書,方可從事司法工作。早期的法官還兼管商業仲裁、稅收、行政等業務,查士丁尼一世推行的司法改革要求法官專職化,並將法官與立法者區分開來。執事長官、大區總督和君士坦丁堡市長握有比法官更高一級的法律仲裁權,而拜占廷皇帝則始終握有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
羅馬法的完善是在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時期。他有感於西羅馬帝國的覆滅,積極革新內政。他登基後的第二年,便委託一個專門委員會進行整理、編纂帝國的法律大全
查士丁尼在世時,共完成四部法律彙編。即《查士丁尼法典》、《法學會纂》《法理概要》《新法典》、這四部法律被稱為《羅馬民法大全》。
查士丁尼法典的頒布標誌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他保留了羅馬法在法學方面的創造性成果,對人們的行為作出法律規範為複雜的社會矛盾的調節提供了法律手段。對後世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制定起到了藍本作用。
整體來看,除了宗教影響與延續自羅馬的法律體系外,拜占廷帝國的制度更加傾向於類似古代中國的中央集權君主制,而與西歐的封建制度有明顯的差異。

軍事

軍事戰略

拜占廷帝國的軍事戰略與其前身羅馬帝國截然不同。後者呈現攻勢,而前者,除了查士丁尼大帝時期的主動對外擴張外,總體來說呈現守勢狀態,即使是馬其頓王朝和巴列奧略王朝早期的對外擴張,其目標也是以收復失土為主,並非開拓新疆土。
這種軍事守勢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基督教教義的影響,帝國人口數量增長緩慢,相對於周圍民族的文化優勢心態等等。與其周邊的斯拉夫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相比,拜占廷人並不尚武,剽悍好鬥、崇尚武力被視為粗魯無知和野蠻的表現。拜占廷帝國將軍事看作一門藝術,更重視作戰的完美性和雙方的智慧較量,而不看重戰爭的結果。

軍種

早期拜占廷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邊防軍、野戰軍和駐紮於皇宮內的哥特人衛隊。邊防軍駐紮於河流和陸地邊界,服役24年;野戰軍駐紮在內地軍事要塞和交通樞紐地區,他們和皇宮衛隊需要服役20年。在帝國邊境的蠻族向帝國提供後備部隊,由皇帝直接指揮。
海上貿易是拜占廷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拜占廷海軍在帝國的早期階段受到重視。678年,拜占廷海軍使用希臘火在馬爾馬拉海擊退了阿拉伯艦隊,挫敗了穆阿維葉哈里發征服東羅馬的企圖。717年夏天阿拉伯軍隊在莫斯雷馬薩統帥下出動了2560艘船隻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拜占廷海軍的打擊下,回到敘利亞和亞歷山大港的軍艦隻剩下5艘。但是,在外來威脅解除後,拜占廷皇帝就採取了限制海軍的政策。這一做法的主因是698年海軍統帥提比略發動政變、出動艦隊圍攻君士坦丁堡,以及711年黑海艦隊發動起義、迫使查士丁尼二世皇帝退位。10世紀後拜占廷皇帝分散軍權和削減軍事經費的措施也影響到拜占廷海軍的戰鬥力。1071年曼齊克特戰役後,拜占廷喪失了位於小亞細亞的大部分海軍基地和優秀的良馬產地,此後轉而採用僱傭外國艦隊的方式應付海上威脅。俄羅斯人、熱那亞人、英格蘭人、威尼斯人、米蘭人和加泰隆尼亞人都為拜占廷提供過軍艦或水手。到1449年,新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從伯羅奔尼撒前往首都的時候,拜占廷艦隊破壞殆盡,竟然拿不出一艘像樣的船來,皇帝只能乘坐加泰羅尼亞人的商船前往首都。

軍區制

拜占廷的邊防軍採用軍區制,軍區由邊防總督指揮。6世紀時,拜占廷帝國有東方、色雷斯和伊利里亞三大軍區,528年設立了亞美尼亞軍區,537年又設立了海上軍區。邊防軍士兵從政府那裡領取農田,自己耕種或僱人耕種,提供自給自足的軍糧。邊防軍和野戰軍的最基層單位為班,每班5人;兩班為一排;10排為一連(因此連長又稱百夫長);6連為一營(600人);3至4營為一團(2400人);3至4團組成一個師(10000人)。軍區制為拜占廷封建化開闢了道路。
10——12世紀東羅馬帝國步兵和輜重部隊10——12世紀東羅馬帝國步兵和輜重部隊
席哈克略皇帝時期,在帝國西部領土上推行軍事行政州(塞馬)制度,凡是被拜占廷人收復的土地,都建立新的塞馬州。到9世紀,在拜占廷的歐洲領土上,從愛奧尼亞群島和伊庇魯斯經馬其頓直到黑海,以及亞得里亞海濱的若干島嶼和沿海城市,普遍設立了塞馬州。
自11世紀以後,拜占廷傳統的軍區制度瓦解。由於多次發生軍事將領插手皇族內部鬥爭的情況,巴西爾二世之後的歷任皇帝開始解散軍區和世襲部隊,以遏制軍事貴族的發展。他們以僱傭兵取代職業軍隊,同時削減軍事經費,以限制軍人勢力。這些措施反過來進一步刺激軍事貴族鋌而走險、發動政變,造成了內部的惡性循環,而這一內部惡性循環又使拜占廷帝國在外部勢力的攻擊面前無力抵抗,於是國勢愈發衰弱,軍事開支進一步削減,形成外部的惡性循環。
科穆寧王朝的皇帝力圖恢復軍區制,但是沒有成功。1204年十字軍攻占君士坦丁堡時,拜占廷軍隊的頹敗已經達到了全面瓦解的程度。尼西亞帝國復國之後,巴列奧略王朝已經只能完全依靠外國僱傭兵(早期是突厥僱傭兵,在帝國滅亡的最後一戰中是威尼斯和熱那亞僱傭兵)了。拜占廷軍隊包括步兵、騎兵、輜重部隊和後勤人員。步兵所用的武器包括刀劍、戰斧、長矛和弓箭,騎兵使用弓箭。大型攻城武器包括拋石機攻城槌雲梯和攻城塔樓。在守城戰役和海戰中,希臘火也被廣泛使用。拜占廷的武器生產由國家嚴格控制,尤其是希臘火的製作,被視為國家最高機密。

軍事技術

拜占廷帝國採取守勢軍事思想,因此其築城技術得到極大的發展。在拜占廷帝國的軍事防禦建築中,君士坦丁堡的城防體系是最具代表性的防禦工事。5世紀的時候,由於人口迅速增長,提奧多西二世皇帝在君士坦丁修築的城牆邊增築了提奧多西城牆,將城市面積擴大了兩倍。由於城外就是一馬平川的色雷斯平原,這段城防系統被設計得複雜無比。提奧多西城牆從外向內依次為外護牆、護城河、護城河內牆、陡坡護壁、外城台(Peribolos)、外城牆、內城台(Parateichion)、內城牆,外城牆和內城牆上聳立著三百多座塔樓、角樓和碉堡,形成強大的火力支援系統。
拜占廷帝國的歷史上,有許多傑出的軍事將領,如貝利撒留納爾西斯、提奧弗魯斯,許多拜占廷皇帝也是軍人出身,具有出色的軍事領導才能,例如被稱為“保加利亞人屠夫”的巴西爾二世。甚至連拜占廷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在熱那亞人朱斯提尼安尼的協助下出色地指揮了君士坦丁堡的保衛戰,並親率部隊抵抗敵人,在戰鬥中英勇陣亡。

經濟

拜占廷帝國所控制過的最大領土面積為356萬平方公里(查士丁尼一世時期),人口顛峰值則為3400萬(公元4世紀)。帝國的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並擁有發達的商業和手工業。在中世紀早期的幾百年中,拜占廷一直是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它的貨幣索利都斯(Solidus)長期以來是歐洲和西亞的國際流通貨幣。
儘管亞美尼亞金礦巴爾幹的豐富銀礦為拜占廷提供了貴金屬的來源,但拜占廷帝國最主要的收入還是來自商業貿易中徵收的關稅和貿易稅(此外還包括過境稅、入城稅、不動產轉手稅等名目)。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處於歐洲、亞洲、非洲的交匯點,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各地商船匯集的地方,也是絲綢之路的終點,發達的國際轉口貿易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巨額的財富。薩洛尼卡特拉布宗安條克亞歷山大等城市也是拜占廷帝國的重要貿易港口。拜占廷的進口物資主要包括絲綢、毛皮、奴隸、糧食、貴重木材、香薰料、染料、象牙、寶石、珍禽異獸和其他奢侈品,出口物資則有玻璃、馬賽克鑲嵌畫、高級絲織品和錦緞、武器、葡萄酒、金銀貨幣、珠寶首飾和工藝品。拜占廷的通貨長期保持穩定的狀態。1磅黃金鑄造72個名為“諾米斯瑪塔”(Nomismata)的金幣,一個諾米斯瑪塔等於12個銀幣,1個銀幣等於12個銅幣。一個工人一年工作280天,大約掙25個諾米斯瑪塔的年薪,就可以維持衣食所需。

貿易

公元7世紀後,拜占廷的國際貿易因與波斯和阿拉伯的戰爭而受到影響,傳統的經過波斯灣和敘利亞的商路中斷,迫使拜占廷開闢通過紅海進入古印度洋的海路貿易和通過黑海裏海鹹海的陸路貿易路線。至9世紀,拜占廷的國際貿易達到最高峰。
11世紀,突厥人奪占小亞細亞,拜占廷逐漸喪失了黑海沿岸的商業據點。與此同時,由於威尼斯的興起,以及熱那亞、加泰羅尼亞商人的競爭,拜占廷的商業開始衰落。諾曼人則入侵希臘南部的底比斯和科林斯等絲綢工業中心,將大批養蠶技師和絲織工匠帶到西西里,打破了拜占廷對絲綢的壟斷地位。數次十字軍運動,尤其是第四次十字軍東侵,嚴重地破壞了拜占廷的商業地位,徹底改變了地中海貿易格局。在拜占廷帝國晚期的若干次皇室鬥爭中,為了獲得資金,拜占廷皇位爭奪者屢以商業貿易特權為抵押,致使本已遭到嚴重破壞的本國商業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君士坦丁堡和特拉布宗不再是東方商品的集散地,其地位被威尼斯在東地中海的商業據點奪去。威尼斯和熱那亞商人甚至在拜占廷本土取得了商業特權,在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郊外的加拉塔建立了商業殖民區。到14世紀,拜占廷的商業已經完全萎縮。

稅收

除了商稅外,拜占廷帝國其他的經濟收入來源還包括向元老階層徵收的地產稅和向城市工商業主徵收的貨幣稅。帝國還向城市工商業主徵收馬匹、布匹等實物稅。城市公民還要交納公證稅、印花稅、司法稅等間接稅。富有的市民還要負擔路燈燃油、節日賽馬、慈善機構、城市衛生和救火等費用。
拜占廷的農業稅按照田畝面積向村莊集體徵收,逃亡農民所拋下的荒蕪農田所需繳納的稅收,由其所在的村莊代繳。每年5月和9月,帝國的巡迴法官和稅收官吏下鄉徵稅,每3年普查一次土地狀況,確定稅收額度。
在8世紀喪失主要的農業省敘利亞後,拜占廷帝國加大了在巴爾幹和小亞細亞的農墾力度。當這些地方的土地也在11至14世紀逐漸淪喪於斯拉夫人和突厥人之手、而帝國的商業貿易又極度萎縮時,拜占廷帝國就理所當然地出現了財政困難的狀況。在14世紀,為了籌措開支,安娜·德·薩伏伊皇后曾下令熔化宮中的金銀器皿,鑄造貨幣。一位記錄了約翰五世加冕典禮的拜占廷史官曾哀嘆道:“皇帝的大多數皇冠和冕服只是看起來像黃金珠寶,其實都是染上金色的皮革,飾以彩色玻璃冒充寶石。前朝皇帝用來品嘗美酒的、綴滿紅綠寶石和珍珠的高腳金杯,已經被換成了白錫杯或陶土杯。……到處可以看到類似具有天然美麗的寶石和多彩絢麗的珍珠一樣的東西,但是這些都騙不過眾人的眼睛……羅馬帝國的繁榮和輝煌竟然頹敗到這種程度,昔日的榮光完全消失了……”
拜占庭後期銅幣拜占庭後期銅幣
巴列奧略王朝末期,拜占廷帝國已完全依靠出售皇室財產土地和借高利貸來維持必要的開支。為了籌措現金,帝國向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威尼斯人、熱那亞人和土耳其人屢次割讓土地,甚至連色雷斯和加拉塔等對首都和國家生死攸關的重要地區也被割讓,使帝國喪失了最後的自救資源。1423年曼努埃爾二世將第二大城市薩羅尼卡賣給威尼斯後,拜占廷帝國已經無地可割,無稅可收,僅靠君士坦丁堡城內少許工商業稅收殘度余日。這一狀況無疑對拜占廷帝國的最終滅亡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手工業

拜占廷的絲綢製品也是帝國最貴重的商品之一。拜占廷帝國最初的蠶種和養蠶技術在查士丁尼大帝時期從中國走私而來,隨後國營的養蠶工業在希臘南部建立。絲綢生產和紡織由政府嚴格控制,嚴禁價格投機,或將絲綢專用的紫紅色染料出口到國外。紫色絲綢服飾和地毯為皇族專用,其它的絲綢織物則用刺繡技術織出精緻的圖案。查理曼大帝下葬時身穿的壽衣就是用拜占廷絲綢製成的。到14世紀,隨著紡織工藝進一步改進,又出現了圖案更加複雜的錦緞,上面織滿金絲和銀線,被做成禮服、聖壇罩布、帷幔、窗簾、壁毯、地毯,並成為拜占廷帝國對外政策中的重要貢品。

文化

綜述

拜占廷帝國的主宰文化是希臘文化。希臘語不但是日常用語,而且是教會、文學和商業的共同語言。對於當時的羅馬人來說,如今對“西部的拉丁帝國”和“東部的希臘帝國”的區分,以及如今所強調的東部的帝國並不是“真正”的羅馬帝國,並不重要。羅馬帝國是一個多語言的帝國,東羅馬並不例外。但希臘文化從帝國的都市如君士坦丁堡安條克以弗所塞薩洛尼基亞歷山大傳向全國。雖然當時還不很明顯,但拜占廷帝國在其學者如約翰·桂索斯通的影響下發展了他們自己風格的基督教
拜占廷帝國融合羅馬帝國的政治傳統、希臘文化和東正教,創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拜占廷文化。建築藝術方面,如聖索菲亞大教堂,尤以雄偉莊嚴著稱;還有皇帝聖宮和競馬場馳名於當時。拜占廷帝國將文字和東正教傳給斯拉夫人。它所保存的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對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起了一定的作用。
拜占廷帝國在國際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還起過東西方的“金橋”作用。中國從4世紀(魏晉時代)已與拜占廷有貿易、文化聯繫。中國由拜占廷輸入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瑪瑙等。在由查士丁尼一世派遣往中國的僧侶將養蠶絲織技術傳入拜占廷。拜占廷的民間幻術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技藝相結合發展成為如今的中國雜技藝術。另外,拜占廷的宗教(景教-即東正教聶斯脫利派-也即東方亞述教會)唐朝傳入中國,開歐洲宗教傳入中國的先河。
希臘火希臘火

宗教

拜占廷人確信基督教是帝國的立國之本。從羅馬帝國時代起,帝國東部的基督教神學就受到猶太教神學和古典希臘哲學的影響。325年5月25日至8月25日,在東羅馬的尼西亞召開了第一次尼西亞宗教會議,確立了拜占廷基督教的基本信條,即《尼西亞信經》。381年君士坦丁堡宗教會議、431年以弗所宗教會議、451年查爾西頓宗教會議、553年君士坦丁堡宗教會議的四次宗教大會進一步肯定了基督教的國教地位,君士坦丁堡教區的地位也得到確認,在基督教五大教區中僅次於羅馬教區。伊斯蘭教興起後,受其“禁止偶像崇拜”的教義影響,在拜占廷帝國發生了破壞聖像運動。787年在尼西亞召開的第七次宗教會議闡釋了聖像崇拜和偶像崇拜的區別,拜占廷基督教會的神學體系至此正式確定下來,此後再也沒有發生重大變動。這一派宗教後來發展為東正教,即東正教(希臘正教)。除了正統教派外,由於拜占廷帝國包括了希臘、埃及、敘利亞、亞美尼亞等具有不同文化的領土,因此各種異端思想在這些地方興起,包括阿里烏斯教派(Arians,興起於帝國東部)、聶斯脫利教派(Nestorians,又稱景教,興起於敘利亞地區)、馬其頓尼教派(Macedonius)、一性論教派(Monophysites,興起於埃及)、一志論教派(Monothelitism)、保羅教派(Paulicians,興起於小亞細亞亞美尼亞)、博格米爾派(Bogomili,興起於保加利亞)等異端教派。
拜占廷帝國的宗教勢力和世俗權力關係十分複雜。二者利益的結合與衝突導致雙方的團結合作與激烈衝突。總的來說,在9世紀以前,由於拜占廷帝國嚴厲的法律和富於效率的中央集權制行政管理,拜占廷教會被剝奪了參與國事活動的空間,教會事務成為帝國國家事務的一部分,拜占廷皇帝則成為教會的保護人,控制著羅馬和君士坦丁堡這兩個最大教區的主教和大教長任免權。從君士坦丁一世到查士丁尼一世時期,多位主教被皇帝免去教職,羅馬主教(後來成為羅馬教皇)在8世紀中葉前也要聽命於拜占廷皇帝。任何教職人員都無權開除皇帝的教籍。
9世紀以後,帝國皇帝的權力逐漸削弱,教會的實力則逐漸增強。教會開始插手帝國的管理事務,包括審理世俗法庭經手的任何案件、以及稅收和司法方面的特權。但是,與羅馬教會不同,拜占廷教會始終沒有擺脫皇帝的控制,始終作為國家政權的工具存在。

文學

拜占廷帝國高度重視圖書館建設,以此作為學術研究的重要條件,拜占廷人還繼承了希臘人熱愛文史哲的研究的傳統,為拜占廷風格奠定基礎。
拜占廷的文學包括小說、故事集、詩歌等形式。拜占廷的諷刺散文和雜記源自古希臘文學,其諷刺散文寓嚴肅主題於詼諧幽默的敘述風格中,10世紀的《祖國之友》 、12世紀的 《馬扎利斯 》和 《莊園之主》 都是拜占廷諷刺散文的代表作品。同時代的醫學、哲學作品也仿照這種諷刺散文風格。拜占廷的雜記代表作是6世紀商人哥利馬斯的《基督教國家風土記》,小說則主要翻譯古古印度故事。
拜占廷詩歌以禮拜儀式所用的宗教詩歌為主,講求韻律,並從應答對唱的詩歌中發展出了兩重唱的音樂形式。

音樂

拜占廷音樂源自古希臘和羅馬音樂,在宮廷典禮、重大儀式、節日慶典、民間婚宴等場合都要用音樂營造熱烈氣氛。但是,世俗音樂所留下的完整樂譜很少,因此對其樂理、音階、旋律、音調所知甚少。保留下來的拜占廷音樂主要是東正教的宗教音樂,尤其是希臘阿索斯山(聖山半島)的宗教音樂。這種音樂以復調音樂為主,反覆出現相同的樂調、變調和和聲,分為聲調高亢華麗的高音部和舒緩平和的低音部,各段歌詞注重韻律,不注重節律。

美術

拜占廷美術的最大特點是其裝飾性、抽象性和宗教寓意。存世的拜占廷美術作品大多是教堂中的鑲嵌畫、壁畫和繪畫手卷,題材包括耶穌、聖母與聖子、天使和天使長、歷代聖人、歷代皇帝和主教,以及天堂和地獄的題材。馬賽克鑲嵌畫多為裝飾性的,平面構圖公式化,善用光輝耀目的顏色,主色為金色和藍色,間以白、紫、藍、黃、粉紅、綠、紅、黑等顏色的圖案。
拜占廷的聖像大多用木頭製成,上面用小塊馬賽克或顏料拼出圖案,加以金銀、琺瑯、象牙裝飾,鑲嵌珠寶。拜占廷聖像藝術對後來俄羅斯、希臘等東正教國家的宗教美術有很大影響,薩珊波斯的細密畫技術也來自拜占廷馬賽克聖像的細密鑲嵌技術。除了宗教主題外,還有一些拜占廷繪畫手卷反映了軍隊、戰役、日常生活、動植物和其它題材。

建築

拜占廷建築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前期(4世紀至6世紀)、中期(7世紀至12世紀)和後期(13至15世紀)。前期是拜占廷建築的興盛期,建築作品大多仿照古羅馬式樣,主要的建築包括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城門、宮殿、廣場、拱門、高架水道、公共浴場和蓄水池,以及教堂。基督教成為國教後,拜占廷的教堂建築越來越大,越來越豪華,至公元6世紀,最終出現了空前壯觀的聖索非亞大教堂
拜占廷中期建築反映了這個時期的國家特點,即蠻族外敵相繼入侵,國土縮小,國力下降。這一時期的建築縮小,規模也不如從前。這一時期的拜占廷教堂建築特點是占地少、向空中發展,取消了聖索非亞大教堂那樣的中央大穹窿,代之以若干小穹窿,並注重內部裝飾。這一時期的代表建築包括君士坦丁堡的Acatalepthos修道院、Chora修道院,以及帝國之外的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和基輔聖索非亞教堂
十字軍數次入侵之後,拜占廷帝國國力大受損失,無力再興建大型公共建築和教堂。這一時期建造的拜占廷建築數量不多,也沒有創新,在土耳其人滅亡拜占廷帝國後大多破損無存。君士坦丁堡的聖瑪利亞教堂為晚期拜占廷建築的代表作品。
拜占廷人相信,上天的力量顯示在皇帝和教會的金銀珠寶上。皇宮和聖索非亞大教堂越是豪華,就越能證明每位基督徒所期盼的來世生活的高貴,因此皇宮和索非亞大教堂成了巨大的珍寶庫。1204年,十字軍和威尼斯人在聖索非亞大教堂裡面發現了1700多座黃金、珍珠、寶石和琺瑯做成的小型聖壇,40000多個金銀香爐和聖物盒,以及堆積如山的其它財寶。在存世的拜占廷工藝品中,最精緻的是現存於威尼斯聖馬可教堂的帕拉多霍祭壇組雕(PalaD'Oro),由黃金、琺瑯、珍珠和寶石製成。976年,威尼斯總督委託拜占廷工匠製作了祭壇的中心嵌板,1105年又訂購了更多的琺瑯嵌板。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威尼斯軍隊將聖索非亞大教堂和許多修道院的聖像劫到威尼斯,添加到祭壇上。

科學

拜占廷人繼承古希臘人重視科學和教育的習俗。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被拜占廷人視為“四藝”,哲學、修辭學、古希臘語也是學童的必修科目。神學屬於高等教育的範疇,但是普通民眾對神學的關注程度非常高,經常可以看到販夫走卒之間進行激烈的神學辯論。在套用科學中,與築城相關的土木工程學,與軍事相關的冶金學和地理學,以及製作“希臘火”所需的化學知識都得到了高度發展,不過這類知識並不向公眾普及,而是作為機密課目向特定的學生傳授。
拜占廷醫學是在古希臘醫學體系上發展起來的,希波克拉底的體質理論被拜占廷人廣泛接受,認為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是人類體質病理學分類的基礎,所有的疾病都出於乾、濕、冷、熱這四氣失調。4世紀時朱利安皇帝的私人醫生歐利修巴斯編纂的《診斷學》,7世紀時保羅(姓失傳)編纂的《婦科學》、《毒物學》、《處方》,以及11世紀時西美昂編纂的《食物》、《保健手冊》都是以希波克拉底理論為基礎的。拜占廷的草藥學非常發達,放血、推拿、按摩、燒灼等方法也被用於治療病患。在拜占廷軍隊中有軍事醫護團,大修道院通常也設有醫院,接收並治療平民患者。沐浴習慣和對街道的定期沖刷是主要的城市公共衛生手段。

民族

拜占廷帝國的民族構成極為複雜,包括希臘人、敘利亞人、科普特人、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及希臘化的小亞細亞人等。外族入侵期間又遷入哥特人(4~5世紀)、斯拉夫人(6~7世紀)、阿拉伯人(7~9世紀)、土耳其人(11~13世紀)。長時期以來,各族人民逐漸融合。在政治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希臘人,帝國語言4~6世紀以拉丁語為主,7~15世紀以希臘語為主。

外交

羅馬一開始只和周邊的一些小國進行貿易,範圍小。直到前138年至前119年,漢武帝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並通過絲綢之路間接同羅馬展開貿易;東漢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但僅到達波斯灣一帶便無功而返;166年,羅馬帝國派遣使臣到達漢都洛陽,並送上犀角等禮物,東西方才緊密地連線在一起。西漢用絲織品、茶葉、瓷器來換取安息、希臘、羅馬和馬其頓的寶石、香料、藥材和玻璃器具。除了經常進行訪問外,雙方還彼此輸送自己的物產和技術,推動了東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使東西方人民受益匪淺。漢代時雲南可走水路沿伊洛瓦底江順流而下,出孟加拉灣航行到印度。與印度洋航道連線起來。《魏略·西戎傳》記載,大秦國水道通益州永昌郡,當由緬甸海岸登入而達永昌。《厄立特里業海航行記》關於印度東海岸以東地方的描述也可以印證這條路線。英國歷史學家哈威在《緬甸史》中說,公元前2世紀以來,中國以緬甸為商業通道,“循伊洛瓦底江為一道、循薩爾溫江為一道,尚有一道循彌諾江(chindwinr,今親敦江)經曼尼普爾(Mannipur)乘馬需三月乃至阿富汗。商人在其地以中國絲綢等名產,換取緬甸的寶石、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歐洲的黃金等珍品”。
拜占庭帝國交通拜占庭帝國交通
杜環的《經行記》和兩唐書西域傳對拂菻國的物產、建築、民俗等情況有詳細記載,但兩唐書中的記載據認為有一部分系從唐代長安情況類推而來。在唐代,長安與拂菻之間,西突厥汗廷與拂菻之間都有頻繁的使節和商旅交往,特別是西突厥曾與它聯合對抗波斯的薩珊王朝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當自該地傳來。

社會

飲食

拜占廷帝國位於溫暖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帶,氣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拜占廷人的飲食和服飾習慣。
拜占廷帝國
根據一位佚名拜占廷作家的《論食物》,不同地區的拜占廷人飲食略有不同,但主食基本都是麵包、豆類(加入湯或菜中)。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由於肉價昂貴,普通人的主食是麵包、橄欖、洋蔥、小扁豆、乳酪和魚類。外地則廣泛食用牛、羊、豬、馬、雞、鴨、鵝等禽畜肉類。君士坦丁堡人喜食海魚,淡水魚通常用來餵貓狗。其他拜占廷史料中提到的蔬菜有蘿蔔、捲心菜、大蒜、洋蔥、南瓜、萵苣、韭菜、黃瓜,調料包括芝麻、芫荽、胡椒、丁香,水果則以蘋果、無花果、西瓜、杏和葡萄為主。飲料為家釀的葡萄酒和啤酒。幾乎所有的食物都要加入橄欖油。
各地生產的糧食主要滿足當地的需求,首都和薩洛尼卡、安條克這樣的大城市則依靠進口糧食,以及政府的糧倉調撥。7世紀拜占廷帝國喪失埃及、阿非利加和敘利亞等行省後,穀物產量減少,肉類消費量開始增加,羊毛和亞麻也取代產自埃及的原棉,成為紡織的主要原料。

服飾

拜占廷人的服飾也因地區而異,冬季陰冷多雨的馬其頓和多瑙河邊境地區與乾旱炎熱的埃及地區服裝樣式有很大差別。絲綢為皇家壟斷的原材料,絲綢生產被集中在希臘南部地區,絲綢的買賣也由官營商人嚴格控制。沒有皇室的許可,平民不得隨意穿戴絲綢服裝。紫色的絲袍為皇帝和皇后專用的服裝,高級教會人士則穿著織金繡銀的錦緞教袍和法衣。普通人的服飾多由棉布和亞麻織成,從現存的拜占廷繪畫手捲來看,在帝國1100年的歷史中,服裝樣式基本上為輕快、單薄的地中海風格,主要的服裝樣式包括長袍、披肩、腰布、皮靴。

帝王世系

狄奧多西王朝
(狄奧多西一世逝世後,羅馬帝國正式分裂,拜占廷帝國由長子阿卡狄奧斯繼承)
阿卡狄奧斯 (Arcadius 395年~408年)
狄奧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 408年~450年)
普爾喀麗婭 (Pulcheria 450年~453年) (女皇)
馬爾西安 (Marcian 450年~457年)
利奧王朝
利奧一世“色雷斯人”(Leo I 457年~474年)
利奧二世 (Leo II 474年~474年)
芝諾 (Zeno 474年~475年)
瓦西里斯科斯(Basiliskos 475年~476年) (篡位者)
芝諾 (Zeno 476年~491年) (復位)
阿納斯塔修斯一世(Anastasius I 491年~518年)
查士丁尼王朝
查士丁一世 (Justinus I 518年~527年)
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 527年~565年)
查士丁二世(Justinus II 565年~578年)
提比略二世 (Tiberius II 578年~582年)
莫里斯一世(Maurice I 582年~602年)
非王朝
福卡斯 (Phocas 602年~610年)
席哈克略王朝
席哈克略(Heraclius 610年~641年)
君士坦丁三世(Constantine III 641年)
赫拉克洛納斯(Heraclonas 641年)
君士坦斯二世(Constans II 641年~668年)
君士坦丁四世(Constantine IV 668年~685年)
查士丁尼二世(Justinian II 685年~694年)
二十年無政府時期
利昂提烏斯 (Leontios 694年~698年)
提比略三世 (Tiberios III 698年~705年)
查士丁尼二世“被割鼻者”(Justinian II 705年~711年) (復位)
菲利皮科斯 (Philippikos 711年~713年)
阿納斯塔修斯二世(Anastasius II 713年~715年)
狄奧多西三世 (Theodosius III 715年~717年)
伊蘇里亞王朝
利奧三世 “伊蘇里亞人”(Leo III 717年~741年)
君士坦丁五世 “糞名”(Constantine V 741年~775年)
阿爾塔瓦茲德 (Artabasdos 741年~743年)
利奧四世 “哈扎爾人”(Leo IV 775年~780年)
君士坦丁六世 (Constantine VI 780年~797年)
伊琳娜(Irene 797年~802年) (女皇)
弗里吉亞王朝
尼基弗魯斯一世 (Nikepholos I 802年~811年)
斯陶拉基奧斯 (Staurakios 811年~812年)
麥可一世 (Michael I 812年~813年)
非王朝
利奧五世 “亞美尼亞人”(Leo V 813年~820年)
阿摩里亞王朝
麥可二世 “阿摩里亞人” (Michael II 820年~829年)
狄奧菲洛斯 (Theophilus 829年~842年)
米海爾三世“酒鬼”(Michael III 842年~867年)
馬其頓王朝
瓦西里一世巴西爾一世】 “馬其頓人”(Basil I 867年~886年)
利奧六世“智者” (Leo VI 886年~912年)
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II 912年~913年)
君士坦丁七世“生於帝王之家者” (Constantine VII 913年~954年)
羅曼努斯一世(Romanos I 954年~959年)
羅曼努斯二世 “生於帝王之家者”(Romanos II 959年~963年)
尼基弗魯斯二世 (Nikepholos II 963年~969年)
約翰一世(Ioannes I 969年~976年)
瓦西里二世巴西爾二世】 “保加爾人屠夫” (Basil II 976年~1025年)
君士坦丁八世“生於帝王之家者”(Constantine VIII 1025年~1028年)
佐伊“生於帝王之家者” (Zoe 1028年~1050年) (女皇)
羅曼努斯三世 (Romanos III 1028年~1034年)
米海爾四世 “帕弗拉戈尼亞人”(Michael IV 1034年~1041年)
米海爾五世 “嵌縫匠”(Michael V 1041年~1042年)
君士坦丁九世(Constantine IX 1042年~1055年)
狄奧多拉 (Theodora 1055年~1056年)~女皇
非王朝
米海爾六世 “長者”(Michael VI 1056年~1057年)
科穆寧王朝
伊薩克一世(Isaac I 1057年~1059年)
杜卡斯王朝
君士坦丁十世(Constantine X 1059年~1067年)
尤多西婭 (1067年~1068年)~女皇
羅曼努斯四世(Romanos IV 1068年~1071年)
米海爾七世 (Michael VII 1071年~1078年)
尼基弗魯斯三世 (Nikepholos III 1078年~ 1081年)
科穆寧王朝
阿歷克塞一世(Alexius I 1081年~1118年)
約翰二世(Ioannes I 1118年~1143年)
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 1143年~1180年)
阿歷克塞二世(Alexius II 1180年~1183年)
安德羅尼卡一世 (Andronicus I 1183年~1185年)
安傑洛斯王朝
伊薩克二世(Isaac II 1185年~1195年)
阿歷克塞三世(Alexius III 1195年~1203年)
伊薩克二世(Isaac II 1203年) (復位)
阿歷克塞四世(Alexius IV 1203年~1204年)
阿歷克塞五世(Alexius V 1204年)
拉斯卡里斯王朝(尼西亞帝國時期)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十字軍瓜分拜占廷帝國,出逃的貴族建立尼西亞帝國
狄奧多爾一世 (Theodore I 1204年~1222年)
約翰三世(Ioannes III 1222年~1254年)
狄奧多爾二世(Theodore II 1254年~1258年)
約翰四世(Ioannes IV 1258年~1261年)
巴列奧略王朝
(尼西亞帝國收復拉丁帝國統治下的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國復辟)
米海爾八世(Michael VIII 1261年~1282年)~1258年為帝國共治皇帝
安德羅尼卡二世(Andronicus II 1282年~1328年)
米海爾九世(Michael IX 1294年~1320年)~共治皇帝
安德羅尼卡三世 (Andronicus III 1328年~1341年)
約翰五世(Ioannes V 1341年~1376年)
約翰六世·坎塔庫澤努斯(Ioannes VI Kantakouzenos 1347年~1354年)
安德羅尼卡四世(Andronicus IV 1376年~1379年)
約翰五世 (Ioannes V 1379年~1391年) (復位)
約翰七世(Ioannes VII 1390年)
曼努埃爾二世(Manuel II 1391年~1425年)
約翰八世(Ioannes VIII 1425年~1448年)
君士坦丁十一世(Constantine XI 1448年~1453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